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思考

時間:2022-04-08 05:24:00

導語: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思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作為山區農業縣,實現農村和諧才是達到真正的和諧。*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推進農村和諧作為和諧共建的突破口,發展特色農業,改善農村設施,增加農民收入,為構建和諧新農村做了一些有益探索,邁出了共建共享的第一步。

一、著力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發展意識

解放思想是科學發展的先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是省定貧困縣,許多先天劣勢給全縣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了困難和壓力,為充分發揮優勢,將劣勢轉化為勝勢,縣委、縣政府一班人不斷解放思想,突破發展瓶頸,帶領全縣人民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以創新的思維指導發展。解放思想,謀求發展,必須轉變思維方式。為突破思維瓶頸,縣委、縣政府結合本地發展實際,組團到西部學習,開展“走西部、謀發展”大討論,并赴福建安溪、四川峨嵋山等地考察茶葉產業,赴武漢、河南、山東等地學習新農村建設經驗,在應勢、用勢、造勢上調整思維方式,進一步轉變了思想觀念,理清了發展思路,增強了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以求實的思路引領發展。解放思想,謀求發展,必須因地制宜確定發展思路。*特色資源豐富,綠色是*最大的后發優勢。針對這一優勢,縣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了今后五年的發展思路,提出了把握綠色生態方向,打造茶葉、旅游兩張名片的奮斗目標,為構建山區和諧新農村指明了方向。為做大做強茶葉產業,提出并實施了“建設大基地、發展大企業、打造大品牌、弘揚土家特色茶文化”的茶葉產業發展戰略,推動了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

以開拓的精神促進發展。解放思想,謀求發展,必須具有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魄力。宜昌第四次黨代會提出要走在中部同等城市發展前列的目標,在新一輪發展中,全縣上下樹立起跨越趕超、提速發展、努力實現與全市發展同步的信心,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從客觀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始終保持了一種開拓的志氣、創新的銳氣、拼搏的勇氣。

以務實的作風加快發展。解放思想,謀求發展,必須以求真務實的作風為前提。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論道,僅停留在理論層次、思維層次、認識層次,關鍵是要緊扣發展主題抓落實。今年以來,全縣上下把抓落實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開展機關效能建設活動,促進了干部作風進一步好轉。各級領導班子成員在工作中身先士卒,靠前指揮,帶頭狠抓落實,推動了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著力壯大產業,夯實和諧發展基礎

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山區農村要實現和諧,生產發展是基礎。實踐證明,沒有產業作支撐,就建不成真正意義上的和諧新農村。近年來,*茶葉、旅游、蔬菜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促進老百姓收入較快增長,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大力實施結構調整。深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基礎,必須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因勢利導,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始終堅持市場導向、群眾自愿、著眼長遠的原則,向優勢挖潛力,向特色要效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著力開發農業的原料供給、生態保護、觀光休閑等多種功能,培育了一批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全縣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建成綠色基地100萬畝,覆蓋了全縣90%的農戶。其中,全縣茶葉面積達到13.1萬畝,蔬菜面積突破11萬畝,以茶葉、蔬菜為主的專業村達到33個。

傾力培育產業龍頭。農產品加工龍頭是山區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只有做大做強產業龍頭,才能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全縣按照“統一規劃、分類營建、重點扶持”的工作思路,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積極爭取國家和省農產品加工專項扶持資金,加大金融機構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培植壯大采花茶業、新橋蔬菜、五東薯業、宏力魔芋、千葉蔬菜和山山林業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湖北采花茶業有限公司走強強聯合之路,促進縣內外資源大整合,形成了湖北采花茶業集團公司模式。今年7月,公司晉級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大大增強了產業帶動力和產品競爭力。

合力打造精品名牌。品牌是一個產業、一個企業的名片。為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始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原則,全力實施名牌戰略,促進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打造茶葉名片,去年,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辦法,湖北采花茶業有限公司在北京、武漢等地召開茶葉推介會,在洪山廣場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品茶旅游節,“采花毛尖”香溢江城,先后榮獲“湖北名茶第一品牌”桂冠和“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其品牌魔力也在市場營銷中得到充分體現。今年,“采花毛尖”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僅上半年,采花茶業實現產值1.53億元,為農民提供現金收入9200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3100萬元和2400萬元,增幅為25.4%和29%。

努力營造發展環境。產業的壯大、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做保障。*始終把服務產業發展,為企業營造一流的發展環境作為落腳點,增加對重點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入,主動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為齊心協力抓好特色產業建設,實行縣委常委牽頭負責制,定期辦公,分產業組建工作專班,現場解難。為規范茶葉和蔬菜交易,重點建設了中國*茶城、千葉蔬菜交易等農產品市場,提高了特色農產品營銷的組織化程度。積極培育各種中介服務組織、行業協會和商會,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通過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經紀人的橋梁紐帶作用,使企業和農民結成了風險同擔、效益共享的利益聯接體。

三、著力實施共建,共享和諧發展成果

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山區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縣委縣政府在推動和諧新農村建設中,始終堅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原則,共建與共享互相推動、互相促進,形成了良性循環。

堅持傾聽民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人民群眾能充分享有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是共享的主體,在做決策、辦事情、謀發展的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傾聽群眾呼聲、集中群眾智慧,充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今年年初,縣委縣政府為制定出臺符合老百姓意愿的縣委一號文件,組成多個專班深入基層調研,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了解老百姓所想、所需、所盼,在此基礎上,針對急需解決的問題出臺并實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一致擁護。

堅持集中民力。構建和諧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建設的熱情。在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采取針對性措施,調動各方力量,獲得理解、支持和幫助,形成了全民共建新農村的良好氛圍。近年來,*深入開展“百企反哺、共建新村”活動,采花茶業、新橋科技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傾情反哺新農村建設,極大調動了老百姓的積極性,形成了共建共贏的良好局面。

堅持提升民智。經濟要發展,社會要和諧,公民素質的高低是關鍵。為提升公民素質,*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努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逐步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并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力培育有文化、懂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近年來,全縣圍繞茶葉、蔬菜、生豬等產業認真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絕大部分農民掌握了一到兩門農村實用技術,成為了“土專家”、“田秀才”,*茶葉技工更是走出了山門,活躍在省市各大茶葉主產區。

堅持改善民生。群眾利益無小事,改善民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的根本要求。為著力解決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縣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制定出臺了《關于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若干突出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意見》,提出了解決民生問題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和主要措施。為切實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實際問題,縣委、縣政府克服財力不足等種種困難,不斷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2006年,捆綁各類支農資金1億多元,用于農村公路黑色化建設、農村生態家園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改善農村教育、衛生設施等,使廣大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