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4 02:18:00

導語: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調研報告

引者按:這是一篇比較全面地論述我國公共服務型政府研究的綜述。讀后深有體會,尤其是參與其中某些重要的研究過程,更能體會到在我國提出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艱辛過程。特轉載,以享關心中國改革的有志之士。

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必然選擇,當前中國經濟改革的重點是政府改革。必須搞好職能分離和轉變,把政府職能集中到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所謂公共服務型政府,就是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讓政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民的公仆。它必須是一個無私的政府,一個沒有私人利益的政府,一個最小化的政府,一個民主的政府。

政府必須透明、公平、公正、廉潔、高效。

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主要職能包括制度供給服務、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務、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主要任務是把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作為各級政府的核心職能,改革完善投融資型財政體制,加快建立公共服務型的財政體制,公開政務、公開政情,實現法治政府,合理確定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加快政府治理結構創新,大力發展民間組織,并通過轉變政府職能,解決好“越位”、“錯位”、“缺位”問題。

從我國國情出發,要建立符合本國、本區域特點的公共服務模式,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系。

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我國政府改革的思路逐漸明晰。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職能歸結為四項內容: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專家們一致認為,真正使政府改革進程發生實質性改變的是××年的非典事件,它使中央和各級領導深刻地認識到,推動經濟發展,絕不能以忽略社會發展、犧牲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代價。

今年月日,在全國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工作會議上,總理要求:“繼續改進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方式,更加重視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各級政府要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各級領導干部的精力要更多地放在推進社會發展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這是自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之后,對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對各方面專家關于建立服務型政府的論點給予跟蹤介紹。

一、政府職能轉變的社會經濟背景

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中,政府行為,如政府的越位、缺位、錯位和補位所引發的社會、經濟問題已經引起重視,在經濟改革如火如荼之際,政府的改革也急需要提上日程,以跟上并促進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科學院國情中心胡鞍鋼提出,中國目前正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和“一個最不公平的時代”;中國需要社會進步就必須改革,不僅是經濟改革,還需要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中國的改革與進步有賴于政府的改革與進步。

(一)為什么一定要轉變政府職能

綜合專家的意見,大致以下幾點:

⒈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客觀需要。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經濟競爭更加激烈。哪里政府管理規范,投資成本低,辦事效率高,服務環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實現大的發展。這就要求政府部門精簡機構,轉變管理方式,實現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加快從“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補位”,嚴格按照規則辦事。多年來,一些政府部門習慣于審批蓋章、決策處分,權力高度集中,在管理理念、職能配置、政策法規、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與世貿組織規則和市場經濟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因此,必須搞好職能分離和轉變,把政府職能集中到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陳淮認為,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改革,應對“入世”挑戰,我們面臨的一個迫切之需是“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