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衛生體制調研報告
時間:2022-01-28 04:57:00
導語:農村醫療衛生體制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凸顯改革成效的三大亮點
基礎設施全省各縣區一流。新建的縣人民醫院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集醫技住院大樓、綜合辦公大樓和門診大樓為一體,醫療器械、設備先進,硬件設施領先全省絕大多數縣區醫院。改建后的縣中醫院交通便利、就醫方便,被省衛生廳領導譽為“發展變化最大、發展思路最清、成效最顯著、醫療環境和住院條件最好”??h疾病控制中心規劃科學,理念先進,設施設備及人員隊伍齊全,得到省級專家的好評,是全省縣級疾控中心樣板實驗室。各鄉鎮衛生院環境舒適,設施完備,有的鄉鎮衛生院還配備了病人與醫務人員聯系的傳呼系統。全縣88所村衛生室(所)業務用房已完成了標準化建設,正朝100所的目標邁進。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全縣醫療衛生系統業務總收入從2003年的800余萬元增長到去年的6900萬元,今年1-8月份已經達到了5000多萬元。在業務總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群眾負擔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費用和日均費用同比分別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結構不斷優化,醫、藥費用比例趨于合理,走出了“以藥養醫”的困境,2007年1-8月數據顯示,藥品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僅為41%,達到了省級醫院醫藥收入比的水平,實現了“以技養醫”、“以醫養醫”的良性發展。社會效益同步增長,2005年上栗縣人民醫院成為首批14個被省衛生廳授予“群眾滿意醫院”的縣級醫療機構之一,2007年縣中醫院被評為全省中醫工作先進集體,2007年上栗縣被評為了全省創建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全縣已有4所市級“農民滿意鄉鎮衛生院”,8所市級“母嬰安全衛生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持“三個全省領先”。一是報銷手續之便全省領先。首創了“鄉鎮醫院直補”,實行“即醫即報”,定點醫療單位全部設立直補窗口,農民出院當日即可領取補償款;實行“限時報銷”,在縣外住院的參合農戶,出院后只需將相關手續交至鄉鎮農醫所,15天內可領取報銷款(省里的標準為20天);實行“電話預約送款”,登記了所有報銷醫藥費的參合農民的聯系電話,對居住分散且路途遙遠的農戶給予特殊照顧。二是補償比例之高全省領先。上栗縣新農合最高報銷率達70%,實際補償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個百分點,可報銷費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三是受益面之廣全省領先。結合本地實際,將住院分娩納入補償范圍,將8種門診大病納入住院補償范圍或定額補助對象,擴大了受益面,1-7月以來,受益人口達5萬多人次,總受益面列全省99個縣市區的第15位。
二、優化資源配置的“五個統一”
1、收支管理統一,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衛生部確定的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縣,也是衛生部通報的試點工作先進縣,上栗縣成立了全省首家衛生系統會計核算中心,對全縣23家醫療衛生單位實行統一的收支兩條線管理。一方面,嚴格收入標準,實行一個標準收費,公開藥品價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減免的特殊困難群體一律經過縣衛生局批準,杜絕亂收費,收人情費。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變過去“撒胡椒面”式的資金投入方式,將有限的資金集中起來,實行“資金捆綁”使用,每年由各鄉鎮衛生院出資,籌集一至兩百萬元,分期分批建設各鄉鎮衛生院,兩至三年時間內完成了所有鄉鎮醫療機構改造。
2、人員調配統一,提高素質促交流。全縣建立了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上下流動機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選派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的業務骨干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掛職;選拔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優秀業務骨干到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跟班,有計劃、有重點地選拔學科帶頭人到市級、省級醫院進修學習。開展業務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專業素質,設立了醫療培訓中心,每年舉辦2-3期業務培訓班,聘請省級醫院專家給醫務人員授課,今年已培訓300人次。鼓勵參加學歷教育,組織了54名鄉村醫生報名參加中醫中等學歷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對各鄉鎮衛生院院長進行公開選拔,對普通醫務人員實行逢進必考、雙向選擇和末位淘汰制。
3、藥品采購統一,降低價格惠群眾。推行了以政府為主導、以縣為單位的網上集中采購,采取限價競價為主、議價為輔的方式,規范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保證了藥品質量,減少了流通環節,控制了藥品的層層加價。今年1-9月,通過全品種集中采購,藥價平均降幅達到了30.36%,讓利群眾200余萬元。
4、設施配備統一,好鋼用在刀刃上。全縣按照中心衛生院及普通衛生院的設備配置標準,對省級下撥設備進行統一調配,為所有的鄉鎮衛生院配備“五大件”基本醫療設備,即:x光機、心電圖機、b超機、下腹部手術設備和一般檢驗設備。對村衛生室(所)則結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診斷室、藥房、注射室、觀察室和治療室“五室分開、配套齊全”的要求,抓好村衛生室(所)標準化建設,統一購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醫療設備(資料柜、體重計、高壓消毒鍋、毀形器)。
5、操作規程統一,規范服務保質量。統一印發了臨床診療規范,全縣衛生系統臨床醫生人手一冊,要求嚴格按照流程操作,減少人為錯誤,提高醫療質量。統一印制了病歷,制定了獎懲措施,發現不合格病歷3次以上責令責任醫生下崗,對單位負責人誡勉談話。
三、值得借鑒的四點啟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礎??h人民醫院建設投入2000多萬元,中醫院建設投入1000多萬元,疾控中心建設投入500多萬元,村衛生所(室)建設投入100萬元,加上設施購置、人員培訓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2006年,全縣財政支出用于醫療衛生事業達2638萬元,占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于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支出已達2000萬元。除縣本級財政的直接投入外,還努力爭取了上級部門和鄉鎮、村的支持。一是以項目為載體籌集資金。積極與省、市衛生部門進行業務聯系,取得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后爭取了醫療衛生建設項目22個,建設項目資金近2000萬元。二是利用政策減少開支。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建設時,充分利用優惠政策,爭取土地全部劃撥,規費全部減免,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三是同步建設節約資金。上栗縣規定,在規劃建設村委會時要規劃村衛生室(所),村衛生室(所)建設要與村委會建設同步,建成后由縣衛生局給每個衛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資金由村里補助。在各級政府及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上栗縣醫療衛生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短短三四年間躋身全省農村衛生先進縣區行列,為全縣40多萬人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樹形象,群眾觀念是根本。上栗縣醫療衛生工作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心,即切實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給群眾帶來最大的實惠。一是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追求。以“創建群眾滿意醫院”活動為載體,連續幾年開展了“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得到了群眾的好評,據調查,群眾對醫療衛生工作的滿意度已經達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主動上門走訪、開展群眾滿意度調查、發放征求意見表、召開懇談會、建立投訴機制,廣開渠道傾聽民意,僅今年就先后召開各類座談會20余次,登門走訪調查群眾3000多人次,針對收集的意見和建議,先后推出10條衛生行政機關政風建設措施、15條公立醫院行風建設措施。三是把群眾利益作為第一原則。出臺“三免四減半”等一系列惠民醫療政策,對特困戶、低保戶、70歲以上老年人、在鄉老復員軍人、農村獨生子女及二女戶等,實行“三免四減半”。三免即門診患者免交普通門診掛號費、肌肉注射費、小換藥費,四減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規”檢查費、胸片檢查費、普通床位費、三級護理費等各減50%。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群眾觀念貫穿在上栗醫療衛生工作的每個過程、每個環節、每個時候。例如,提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有關負責人屢次表示希望在現有報銷比例為70%的基礎上還要繼續提高,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新農合的實惠,還談到將與民政等部門合作,降低困難群體就醫付費門檻,特殊情況下實行“零付費”,確保無一人因病返貧,無一人因貧困有病得不到治療。
3、促改革,創新機制是關鍵。國務院《關于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之后,上栗縣認真貫徹《意見》精神,對醫療衛生系統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自2004年11月起,將原本下放到鄉鎮的衛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衛生室(所)管理權收回,由縣衛生局按照職責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所)實行機構、財務、人事的一體化管理。實踐證明,上栗縣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正是源于這次一體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實行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即人、財、物由地方管理,上級部門只進行業務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縣里管不了,鄉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藥了事,大病“舍近求遠”到更高一級的醫院機構治療,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經瀕臨倒閉。面對這些問題,上栗縣堅定地推進了一體化管理改革,對全縣醫療衛生系統進行通盤考慮,實施全縣醫療系統一盤棋的發展戰略,開展橫向互助,鄉鎮之間調劑余缺,互通有無,五指并拳,形成合力,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進行縱向聯合,縣鄉村對口管理,對口幫扶;實行一級管一級,村衛生室(所)接受鄉鎮衛生院管理,鄉鎮衛生院接受縣醫院管理;倡導一級幫一級,縣醫院對口幫扶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對口幫扶村衛生室(所)。通過橫向互助、縱向聯合,全縣醫療衛生整體水平大幅提高,在一些地方普遍“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庭冷落”的情況下,全縣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4、強管理,監督制約是保障。率先實行“鄉鎮醫院直補”后,有專業人士對此表示質疑,擔心簡化手續、縮短時間會產生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新農合資金的跑冒漏,但上栗縣用完善的醫療衛生監督制約機制打消了有關專業人士的顧慮??h衛生局規定,縣、鄉、村要定期公示參合農民醫藥費用補償情況,接受社會監督,并于每月5日前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報帳,不定期對補償對象進行電話回訪。在新農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堅持報銷費用衛生、財政雙印鑒制度,形成了財政管錢、衛生管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有效監督制約機制。為全面客觀了解和掌握新農合情況,該縣成立了聯合檢查組,對全縣各鄉鎮農醫所、定點醫療單位的費用補償、基金管理及醫藥費用控制等六個方面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書面反饋,檢查結果在全縣通報。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為杜絕醫療中的腐敗,上栗縣將監督制約機制滲透到醫療衛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日常監管和定期巡查相結合,自我管理和群眾監督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監管機制。為加強日常監管力度,投資三十余萬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蓋全縣衛生系統的局域網,對醫療衛生收費情況進行全程監控。執行定期巡查制,每半年由縣紀委牽頭,對全縣醫療衛生系統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情況嚴重的予以處分。開展廉政教育,組織醫務人員開展拒收“紅包”的簽名活動,各醫院向患者發放行風監督卡片,公開系統內八項行風紀律、八項服務承諾和投訴電話。通過教育整治,嚴格監管,使醫務工作者把人民群眾的健康擺在首位,自覺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基本杜絕了收受“紅包”,開大處方拿“回扣”的現象。
- 上一篇: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 下一篇:公共行政理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