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建設現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14 11:25:00
導語:宜居城市建設現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是和的東大門,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市政基礎設施較好,經濟發展潛力較大。為了實現由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的轉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工業強市、宜居城市和長江經濟帶強勁增長極”的發展思路和戰略決策。圍繞突破性建設濱江宜居城市這一課題,我們對照國家《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開展了走訪調查和指數測評,感覺到對市情的認識更深、規劃的思路更明、建設的信心更足、肩負的責任更重。
一、建設濱江宜居城市具有較大優勢
(一)外部環境為濱江宜居城市建設提供了難得機遇
是東拓、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拓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主要內涵是整合地區資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向,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市正處于資源豐富、生態敏感的地區,也是最有利于工業發展的地區和地區唯一的平原市,在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融入東拓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的格局中考慮,既是我們的必然,也是我們借助良好的外部發展機遇、利用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快建設濱江宜居城市步伐的有利時機。
(二)自然環境為濱江宜居城市建設奠定了較好基礎
1、有優越的區位優勢。我市地處長江和的東大門,長江黃金水道、漢宜高速公路、“318”國道、高速鐵路、鐵路貫穿腹地,是自然生態、民俗風情、傳統文化、現代工業等資源富集地。
2、有良好的自然條件。一是地處溫帶,林木豐美,植被較好,氣候宜人,丘陵區地勢比較平緩,加上封山育林、坡改梯田,植物配置形式多樣;二是河流、湖泊眾多,瀕臨長江,地表水年平均徑流量為8.45億立方米,過境客水均流量4692.2億立方米,水資源十分豐富。
3、有悠久的歷史人文資源。境內有百里洲、關洲、沙洲、馬洋洲等多座長江江心洲,從關洲乘舟順江而下,可觀沙浪奇觀,賞兩岸美景。“大曲”、“雪花啤酒”名揚天下,傳統的白酒工藝、現代的啤酒工藝與厚重的酒文化融合一起,造就了新興的工業旅游線路。文物古跡歷史悠久,現已發現250多處。民間民俗文化沿襲鄉鎮農村,得到繼承和發揚。
(三)人為環境為濱江宜居城市建設創造了物質條件
近幾年來,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兩市一極”的戰略決策,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綜合經濟實力穩居前十強,城市建設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先后榮獲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等稱號,三次奪得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為濱江宜居城市建設創造了一定條件,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1、保障住房建設全面推進,百姓居安思穩。已經完成投資670.8萬元建成并投入使用廉租住房180套0.87萬平方米,計劃投資1036萬元建設252套1.25萬平方米廉租住房的工程正在進行緊張施工。已經建設經濟適用房72套5464平方米,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544戶,開發建設商品房68.2萬平方米,推行社會化物業服務小區20個,服務面積120萬平方米。城區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6平方米;
2、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不斷加強,市政設施日益完善。現已編制2010年—2030年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綱要,完成姚家港化工園、白洋裝備工業園、安福寺工業園和馬家店民營創業園等4個園區的規劃,提出了工業企業“退城入園”的方案,劃定了濱江公園、白鴨寺公園、生態園、董和公園、五柳公園、水府廟公園等10塊城市綠地保護區。通過大規模的建設,已經擁有城市主干道12條、次干道14條共計52.4公里226萬平方米,人均19.82平方米;擁有公共綠地147萬平方米,綠地率達34.2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89平方米;形成供水主管道135公里、天然氣主管道65公里;城市日供水設計能力為9萬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為120噸;園林環衛管養基本實現了專業化和精細化。
3、城鄉統籌發展,村莊環境得到改善。隨著全省“百鎮千村”示范工程和農村“清潔工程”的實施,近年來新增硬化通村公路1202公里,新建排水管道41公里,完成“一建三改”2.2萬戶,對村級辦公用房、周邊環境綠化、垃圾收集設施等進行了配套建設,解決了12.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現已有8個村莊達到一級環境標準、21個村莊達到二級環境標準。
總之,經濟發展迅速,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市政設施配套,公共安全穩定,社會文明和諧,人文環境良好,市民安居樂業,為打造濱江宜居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就城市現狀分析,目前還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城市水平對照國家標準還有一定差距。對照《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其差距主要表現在:社區文明、社區景觀和市容市貌水平有待提高,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占就業總人口的比重未能達到宜居城市標準值,城市特色一般,沒有標志性建筑,歷史文化底蘊未能充分體現,城市建筑與環境協調不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低,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緩慢,教育文化娛樂休閑體育設施不足、特別是體育設施明顯滯后,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綠色開敞空間布局不夠合理。
(二)城市建設質量有待提高。一是存在著居住區與工業區相互混雜現象;二是城市綠地系統不完善,現有公共綠地在分布和搭配上存在著街頭綠地少、居住區綠地少、綠化品種單一、建設檔次不高等問題;三是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不合理,中心區域基礎設施與外圍基礎設施差距明顯,主次干道基礎設施與居住小區基礎設施反差較大;四是城市品位不高,濱江特色體現不充分。
(三)城市管理力度有待加強。由于本部門行政執法與公安、國土、工商、衛生、環保等部門交叉較多,沒有形成共同管理的制度化和常態化,加之部分市民文明素質較低、法律意識淡薄,導致城區內存在著違法建設和“五馬十亂”(馬路市場、馬路修理、馬路商店、馬路倉庫、馬路餐飲,亂擺亂占、亂停亂放、亂牽亂掛、亂貼亂畫、亂倒亂扔)現象。
三、建設濱江宜居城市的對策建議
隨著城市建設水平和城市面貌的深刻變化,人們的居住工作生活環境相應得到改善。但是,如何打造城市品位高、基礎設施全、文化氛圍濃、創業機會多、生活環境好、公共服務優的濱江宜居城市,是擺在我們面前十分現實而又十分緊迫的重大課題。通過調研,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便宜度
生活方便、適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響因素。一是要科學合理規劃城市布局。城市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和無規劃、不開發、不建設的原則,在規劃編制上要遵循“政府主導、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的總體原則,結合城市的市情、民情和社會需求,正確處理近期與遠期、局部與整體、需要與可能等方面的關系,適時調整和完善城市規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使宜居城市建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加快重點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中心城區要結合人口倍增計劃,以拓展城市空間重點,加快啟動和推進城西新區開發建設;以構建區域性中心城市道路框架為重點,全力推進市政道路建設,實現城市公共交通全覆蓋,根據城市機動車快速增長的形勢,規劃建設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體系。三是要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條件。合理確定商品住房、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以及廉租住房比例,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著力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多渠道改善進城農民工的居住條件。
(二)完善城市保障機制,提升公共安全度
讓生活在城市當中的居民享有安全感,是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內容。要以安全、安寧為目標,強化公共安全,制訂和完善對地震、防洪、排水、水源保護、公共交通、出租車、供水、供氣等的預防應急預案,健全工作機制,增強應對能力。
(三)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升社會文明度
社會文明是百姓宜居宜業的重要前提條件。一是優化政務環境,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建立健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和評估、新聞發言人等制度,強化社會監督和公眾參與,實施陽光規劃和價格聽證,形成濃厚的民主氛圍,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推進政務公開,方便市民辦事,提高行政效率,建設陽光政府。堅持依法行政,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在積極推進依法治市進程中加強政府誠信效能建設,創新工作機制,打造公開、公平、公正、高效的政務環境。二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大投入,加快發展,努力使全市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構建一個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社會。加強九年制義務教育,強化職業技術教育,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水平。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提升市人民醫院,完成中醫院搬遷,改造升級各鎮中心醫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市非就業居民醫保覆蓋率要達到100%。大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做到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搞好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等教育、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將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大力發展信息、金融、物流、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家政服務、托老托幼、生活護理等社區服務業。三是全面提升就業再就業水平。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擴大就業面,比如政策扶持就業、目標激勵就業、培訓促進就業、服務推動就業等。加強就業市場建設,實行“一站式”服務,有關部門要定期組織用人單位舉辦招聘會。四是規范和發展小區物業管理。通過規范前期物業管理、建立質價相符的服務收費機制、完善住房維修資金歸集與使用制度、逐步將舊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推向市場、加強物業監管和保障業主權益等措施,不斷提高現有小區物業服務水平,拓展服務領域,逐步實現我市物業管理規范化,構建和諧誠信的居住環境。
(四)做美城市環境,提升環境優美度
環境優美是城市宜居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通過近幾年的城市創建工作,中心城區的城市環境有了大的改觀,但在城市中心區景觀、社區景觀、背街小巷市容市貌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一是加快城市綠化建設,啟動董和公園、生態園、白鴨寺公園建設,拓展濱江公園,形成綠地系統完整、市政設施配套的園林城市格局。二是做好城市綠化資源整合與生態環境恢復工作,加大對城市周邊及城市規劃區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和搬遷規劃力度,確保居民飲用水安全。三是做好城市文化和自然環境保護工作,對歷史文化街和重點文物實施有效保護,編制歷史文化街區董市老正街保護規劃、舊城改造規劃,嚴格按規劃組織實施,盡快啟動董市老正街搶救修繕工程,恢復歷史原貌,充分展示其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特色。四是提升人文與自然景觀的水平,全面實施三個規劃(濱江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城西新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沿江大道景觀規劃)、五大工程(城西新區建設工程、沿江大道配套工程、濱江公園建設工程、九大節點工程、濱江街景整治工程),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自然環境。五是廣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大力整治城市“五馬十亂”行為,加快架空線網改造步伐,實施城鄉清潔工程,打造清潔空間環境。六是加強垃圾和污水處理工作,加快公廁建設改造步伐,完善城區排水管網系統。七是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五)全力推進經濟建設,提升經濟富裕度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咬住發展不放松,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圍繞主題主線推進集約發展,提升工業競爭實力;優化園區平臺,強勢推進項目建設;促進城鄉統籌,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加強財稅金融,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奮力推進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確保穩居全省縣域經濟“前十強”,努力走在長江中上游同等城市發展前列。
(六)著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升資源承載度
資源豐富,有利于提高公眾的生活質量,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們一方面是要積極開展建筑節能、節地工作,嚴格落實建筑節能技術標準,強化設計、施工和竣工驗收環節管理,提高建筑節能效果。今后新上城市住宅開發項目都要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布局要求,實行組團式規模開發,增加小區綠化空間,節約使用土地;另一方面是要著力推廣再生水資源利用和節約用水工作,開展以節水型工業、節水型城市綠化等行業節約用水為主要內容的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推進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市場化、產業化。
總而言之,濱江宜居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寵大的系統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全市上下要統一思想認識,明確目標任務,全社會廣泛參與,營造氛圍,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堅持不懈地抓下去,這樣就一定能夠把我們的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
- 上一篇:建立城鄉社會公共服務管理制度
- 下一篇:商貿物流業調研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