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日常養護專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09 04:01:00

導語:公路日常養護專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路日常養護專題調研報告

我市有市養公路2300余公里,管養里程較多、養護任務較重。由于歷史原因,公路養護多年來一直未能擺脫計劃經濟模式,存在出工不出力、花錢效益低的現象,制約了公路事業的健康發展。為適應公路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規避傳統模式的弊端,市公路管理局自去年年底開始,對公路日常養護進行市場化運作,并在部分縣市公路分局開展了養護市場化試點工作。今年年初,在全市11個縣市公路分局全面推行,為了解公路養護市場化的情況,近期,市公路管理局調研組赴奉新、靖安、高安和直屬四個公路分局,就養護市場化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具體做法及成效

目前,四個公路分局均結合各自實際,制定了具體工作方案,將境內管養公路重新合理劃分標段,從工、料、機、管養難度及其他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合理確定標底后,通過有關媒體向全社會養護市場化的招投標公告,使參與對象由原來單純的一線養護職工,擴大到本分局熱愛養護工作的人員和熱愛養護事業并有三年以上養護經驗的社會個體或組織。在招投標過程中,要求至少有3個以上的投標人進行報價,最后根據投標報價得分、中層干部評分和領導班子評分三方面情況,進行綜合考核,以得分高低進行排名,最終確定中標人。同時,實行用工雙向選擇,即中標人有權選擇一線養護職工、一線養護職工也有權選擇中標人,管理方式由計劃管理向市場管理、合同管理轉變。這樣一來,只有養護工作達到規定標準,中標人才能拿到全額的公路養護經費,工作完成好的給予獎勵,反之予以經濟處罰。

在推動養護市場化過程中,為盡可能維護現有養護職工的利益,各地還根據工作需要,成立了應急搶險大隊,安排部分熟悉養護機械設備的正式養護職工,平時擔當公路養護工作,特殊時期負責路面坑槽修補、清理塌方、抗洪保暢等水毀搶修和其他災害性天氣的搶險工作。此外,靖安分局還保留了香田養路隊,用于安置住在縣城附近的大部分在編養護職工。高安分局在測算公路養護經費時,對優先安排在編養護職工的,按人數給予中標人適當補助。奉新分局把接收在編養護職工人數作為中標的一項硬性指標強制落實,最大限度減輕了養護市場化改革帶來的壓力。

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了責任主體的“三大轉變”:

1.主管部門從抓全面到管績效,管理強度大大降低。實施養護市場化后,標段中標人成為了獨立經營者,擁有中標標段的生產管理和經營權、人事調配權、生產工具購置權、工資獎金分配權等,負責所在道班的規范管理、養護路段的公路巡查、承包期內受聘養路工的工資、獎金、福利的發放等。因此,作為業務主管的公路管理部門,不再是“一包了之”或“一發了之”,而是通過制定更加嚴格的監管和巡查制度,對養護職工出工出勤、工作任務完成質量按月實行精細考核和細致評比,及時做出獎懲,并按時兌現當月承包經費。正如被調查分局反映:“以前,我們從養護材料購買、養護機械維修到養護職工工資發放,從公路巡查環境治理到搶險維修,什么都包管,結果是錢沒少花,事沒管好,干部群眾意見很大。現在我們從具體的事務中抽身出來,專心致志地負責員工出工出勤考核、工作任務下達及驗收、補路材料管理等工作,工作強度大大減輕,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

2.中標人由管理者變成經營者,管護水平大大提升。中標后的公路標段,實行合同管理,實現養護經費包干,中標人有了“責、權、利”后,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在做好日常公路養護的同時,更加注重節約成本,發揮效益。調查中發現,實施養護市場化后,養護機具在使用后能得到及時保養,養護車輛只是在平時巡路或特殊情況下使用,水泥板的裂縫和油路的網裂也能得到及時處理。用某標段中標人的話講:“以前,我們遇上水毀和冰雪災害等險情時,總是強調一線道班缺乏機械設備和足夠的人力,等待上級統籌安排,一般都是由分局組織裝載機、抽調兄弟道班人員突擊搶險。現在實行養護市場化,完全由我們自行組織搶修力量,忙時就近雇請臨時工,迅速展開排險保暢工作,閑時只保留日常養護工作所需要的人數,節約人頭開支,從而使道班養護經費、人力資源達到最佳使用狀態。節省下來的開支,用來提高現有養護職工工資,大家干得很高興。”

3.一線養路工人從要我做到我要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養護市場化改革后,打破檔案工資,實行績效工資,養護職工工資由中標人按工作實績分配。中標人大都實行包路制,將任務分解到個人,收入與養護業績掛鉤,道班定期對職工進行養護工作質量及效益考核,并適時開展不同形式的勞動競賽,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充分調動了一線養路工的工作熱情,人均收入每月增加200元左右。現在,一線養路工出勤率、上路率大為提高,養路道班修補坑洞更及時,日常小修保養更主動,路況、路容、路貌大幅提高。正如一些職工所說:“過去吃大鍋飯,大家出勤不出力,工作效率低;現在多勞多得,兩天的活一天干完,不僅干得快,而且干得好。”

二、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公路日常養護市場化實施以來,達到了養護提質、工作提效、職工增收的效果,得到了基層干部群眾特別是一些養護職工的歡迎。但由于此項改革涉及體制轉軌、利益調整、人員留轉等問題,難以避免遇到一些難題。

1.道路安全生產責任承受能力問題。根據公路的行業特點,目前公路車輛大幅增多,路上作業養護職工的風險隨之增大。雖然四個分局與各標段中標人均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狀,但由于養護職工(主要是外聘職工)仍存在社保、醫保等福利保險問題沒有解決,根據道班日常養護包干經費特點,只承擔小部分責任的能力。盡管有些分局為全體一線外聘職工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但若遇到重大傷亡事故,只能是杯水車薪,大部分仍靠分局承擔。

2.正式養護職工的安置問題。養護市場化改革后,用工制度實行雙向選擇,各分局雖然采取了許多措施,最大限度地安置正式養路職工,但由于收入差別、工作環境、身體素質、思想觀念等原因,仍有一些正式職工落選。一些地方對落選的正式養護職工作出了待崗1個月、提供600元生活補助,然后盡量安排的承諾,但對那些年紀偏大且身體不好的正式養護職工來說,嚴禁在編養護職工請人代崗的規定,使他們在養護市場化改革后,處于兩難的尷尬境地。

3.中標人的權益保障問題。養護市場化過程中,雖然把參與對象由原來單純的一線養護職工,擴大到本分局熱愛養護工作的人員和熱愛養護事業并有三年以上養護經驗的社會個體或組織,但由于工作時間難以兩頭兼顧,收入待遇不太樂觀,再加上有些分局還給中標人規定了公路養護任務,導致不少熱愛養護工作的機關工作人員難以前往養路一線施展才華。同時,雖然賦予了中標人人事調配權,允許根據實際情況調配日常養護工作人員,但由于上級部門對養路職工定員、上路人數都有嚴格規定,再加上輪休安排,造成事實上中標人人事調配權緊縮,使得養護職工通過減員增收的空間大大縮小。

三、有關建議

1.進一步完善養護考核機制。雖然各單位都制定了考核管理辦法,但有的指標較模糊,很難準確把握,給考核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另外,由于山區和一些交通量較大的縣(市)養護壓力不一樣,中標經費與勞動強度有較大差異。因此,建議主管部門進一步制定較為詳細的考核辦法或考核機制,盡量按照客觀、科學的標準進行考核。

2.建立道路安全生產責任風險基金。考慮到生產過程中存在不可預測的安全風險,建議采取市局出一點、分局拿一點、養護職工交一點的方式,募集建立全局統一的安全責任基金,或按照養護經費總額,界定一定比例劃撥,設立專門機構進行考核管理。對于本年度沒有發生道路安全生產責任風險的中標人和養護職工,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獎勵,讓其增強安全生產責任意識的同時,得到一定實惠。同時,也可利用該基金用于一些有安全保障的產品投資,滾動發展,提高安全基金的賠付能力。

3.出臺正式養護職工安置考核獎勵辦法。建議根據標段里程數比例,將正式養路工接收名額按同等比例分至各個道班,要求沒有完成接收名額數的道班,按一定金額補償給超額完成接收名額的道班,這樣既給了中標人機動性,又給予了適當經濟壓力。對于因身體原因落選的正式養護職工,可以允許其請人代崗,報市局批準備案;對于因不服從分配而落選的正式養護職工,既可以讓其辦理停薪留職請假手續,也可以根據工齡適當給予經濟補償后,允許自謀職業。

4.建立健全中標人權益保障機制。建議將原先各標段標底適當上調,增加各標段定員人數,擴大中標人公路養護的經營管理利潤空間,對競標成功的一線養路工,免除具體公路養護任務,讓其專心從事公路養護經營;對競標成功的機關工作人員,允許在做好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兼職從事公路養護經營工作,從而讓更多視野更寬、素質更高、業務更熟且熱愛養護事業的社會個體或組織,積極參與到公路養護市場化經營中來,不斷提高我市公路養護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