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管理與工作體會
時間:2022-04-09 03:59:00
導語:新型城市管理與工作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特別是全市“城市建設三年大會戰”實施以來,我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經營和管理,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全縣城鎮化率以年均1個多百分點遞增。目前,縣城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11萬,城鎮化率達44.2%。先后被評為省“衛生城”、“園林城”,榮獲省首屆“人居環境范例獎”,現正在創建“省文明城”和“國家園林縣城”。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注重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定位決定品位
抓好城市發展,準確定位是前提。在省會南昌的周邊縣市中,我縣不僅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63.7%,而且區位優勢明顯、距南昌市區和昌北機場均為60公里,即將建成通車的昌奉高速公路,可將車程縮短為30分鐘。對接南昌,快速融入“南昌半小時經濟圈”和“環鄱陽湖城市群”,成為奉新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趯ψ陨韮瀯菁俺鞘邪l展方向的分析,我縣確立了“打造南昌休閑地、衛星城、后花園”的城市發展定位,著力加快城市建設。
1.高起點規劃,抓好頂層設計。規劃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發展的總綱、建設的藍圖和管理的依據。為此,我縣在全國進行公開招投標,選擇一流的規劃設計院,高標準、高起點抓好總體規劃。在區域層面,將奉新放在省“鄱陽湖生態經濟圈”的范圍進行分析,明確“生態經濟強縣、新興產業基地、山水園林城市”的目標定位。在縣域層面,按照“一河兩岸,五橋四區”的城市發展格局,科學安排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和休閑區布局,并著眼50年、甚至100年,預留好28平方公里的拓展區。在功能層面,進行精細化規劃,抓好控制性詳規、修建性詳規、城市設計等規劃編制,優化空間布局,打造一區一品、一街一景的建設效果。
2.高品位建設,做足山水文章。按照山水園林城市的標準,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00萬元在潦河上建設橡皮攔水壩,形成近2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建成兩岸近8公里的親水園林街區,打造生態園林城的藝術長廊。按照“內環”完善功能、方便生活,“外環”拉開框架、疏解交通的思路,規劃建設“五縱八橫”雙環結構的城市主干路網,城市道路總長達42公里,在建的天工大道拉開城市框架近5平方公里。按照“將森林引進城市、讓花園進入社區”的思路,抓好城市綠化,規劃建設8個森林廣場和4座森林公園,每年新植喬木1萬多株,每年新增綠化面積20多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4.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8.4平方米,大大延伸了生態園林城的藝術內涵。抓好小區連片開發,每年新建高品位住宅小區20多萬平方米,穿插配套建設16棟各具特色的高層建筑,形成“森林、建筑、水系”有機統一的生態園林城藝術輪廓。
3.高標準管理,保護生態環境。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投入,完善城市環保設施。投資4500多萬元,建成全省首批日處理污水1萬噸以上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縣城污水處理率達70%。根據城市發展規劃,擬擴建至日處理污水2萬噸規模;投資1億多元的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即將完工并投入運行;投資9000萬元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廠正在建設之中,日處理能力可達400噸;投資1.2億元、全長38公里的城市下水道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正在規劃實施當中,到2015年基本實現雨污分流目標。
二、經營激活投入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用于城市發展建設資金投入逐年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資金制約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大難題之一。只有以“經營”的理念和手段,走“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城市經營路子,才能有效破解發展資金難題,全面激發城市發展活力。近年來,我縣累計投入60多億元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除少量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外,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市場運作籌集,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城市建設投入機制。
1.加強土地經營,運作市場資金。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加強市場運作。通過道路、橋梁、公園、廣場和文化、教育、體育等設施的合理布局,把“生”地做“熟”,形成“科學規劃-土地收儲-公共設施建設-上市出讓-土地再收儲”的良性循環。土地出讓價從2003年的13萬元/畝提高到現在的210多萬元/畝,累計通過公開拍賣出讓土地獲得資金8.7億元,成為城市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
2.大力招商引資,撬動社會資金。面向國內市場,引進理念新、實力強的開發商大力發展房地產業;采取BOT模式建設橋梁、道路、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出臺鼓勵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建設學校、醫院、商場等配套設施。近年來,累計投入30多億元,其中僅引進的上市公司偉星置業投入達8億多元,社會投資已成為城市建設的有生力量。
3.包裝城建項目,爭取上級資金。把握國家政策,精心包裝項目,全力向上爭資,累計爭取城鎮建設轉移支付資金2億多元,成為籌集城市建設資金的重要渠道。
4.搭建融資平臺,用好銀行資金。率先在全省縣級政府設立金融辦公室,組建國資信用擔保公司,充分發揮城投公司作用,共爭取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貸款4億多元,極大地緩解了建設資金壓力。
5.經營國有資產,盤活沉淀資金。充分發揮國資公司的主體作用,對國有山林、水電資源、礦山、河道采砂、經營性公房等資源性資產,以及出租車經營權、廣告使用權等無形資產,進行有償經營運作,累計籌集資金7億多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城市建設資金的有力補充。
三、民生維系穩定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拆遷改造是經營城市、提升形象的重要途徑,更是關注民生、改善人居的必要手段。如何實現平穩拆遷、和諧拆遷,關鍵要把民生利益放在首位。新世紀以來,我縣全面推進舊城改造計劃,共實施沿河北路改造建設等拆遷安置工程19個,拆遷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安置涉遷戶3626戶,老城區改造任務基本完成。整個改造過程做到了和諧拆遷、妥善安置、平穩推進。
1.以人為本有情操作。每一個拆遷工程項目均成立臨時的拆遷協調工作組,耐心細致上門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對拆遷雙方的矛盾糾紛盡可能實行調解,盡量避免法律訴訟程序。通過舉辦聽證會、調解會、座談會等方式,使涉遷對象充分認識改造意義、權衡利弊,主動配合拆遷改造,有效化解了糾紛。同時,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適當提高補償標準、降低房屋折舊率、放寬實物安置的條件,兼顧群眾利益,取得了絕大多數涉遷戶的理解和支持。
2.靈活多樣妥善安置。城鎮居民房屋拆遷實行就地安置,其中私產房涉遷戶可選擇貨幣補償或產權置換(拆一補一),公產房涉遷戶符合條件的可購買經濟適用住房或租住廉租房。對城中村改造實行集中安置,統一安排用地,統一規劃,統一設計,自行建設。由于方式靈活,大大減輕了拆遷阻力。
3.大力建設保障住房。已新建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公租房1681套,面積達11萬平方米,總投資近1.2億元,解決了大部分困難涉遷戶的安置問題。目前,正繼續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力爭每年建設1000套以上,到2015年保障性住房覆蓋全縣20%的城鎮居民。
4.全力解決就業社保。研究制定了《奉新縣失地農民保障和就業暫行辦法》,加強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工作,積極向園區企業推薦就業,對自主創業的提供小額擔保貸款支持,對“4050”人員優先安排公益性崗位,已有3200多名失地農民實現了就業或自主創業。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將失地農民全部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范圍;對符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家庭,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并適當提高保障標準;達到退休年齡的,逐月發放基本生活保證金;失地農民的子女,享受從小學到高校一系列助學政策扶助。據不完全統計,8000多名失地農民中,不同程度都享受了各類社會保障或扶助,解決其后顧之憂。
四、管理提升形象
一個城市的發展,既要靠基礎設施建設來完善功能和拓展外延,更要靠城市管理來改善形象和豐富內涵。加強和創新城市管理,是樹立城市美好形象、展現城市獨特魅力,提高城市軟實力的關鍵手段。
1.整合力量,推行綜合執法。根據城市發展需要,逐步把城市單項管理行政執法權從其他部門剝離,整合至城市管理局。目前,縣城市管理局行使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城市規劃管理、城市綠化管理、市政管理、燃氣管理以及城區市場規范經營管理、城區交通秩序管理、城區建筑秩序管理等八個專項管理職能,行政處罰權相對集中,改變以前多頭管理、交叉執法的情況,極大地提高行政執法效率。
2.轉變職能,建立長效機制。城市管理部門不斷轉變職能,從以糾章執法為主向提供優質服務轉變。重點推行人性化管理,變“堵”為“疏”。全面清除城區亂張貼的小廣告,在城區設置一些便民服務牌。在取締占道經營的同時,把市民需要的服務攤點規范進社區、進市場。加強車輛違章停放監督管理,合理規劃設置停車位,規范車輛停放秩序。
3.城鄉一體,發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是城鎮交通的基礎,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標志。我縣始終把發展城鄉公共交通放在重要位置,構建覆蓋城鄉的快速便捷公共交通網絡。城市公共車輛客運包括城市公交車、出租汽車、電動客運三輪摩托車共240多輛,解決了城市居民、周邊鄉鎮群眾出行和工業園區工人上下班的需求,年運輸量達320萬人次。城鄉公交實行公車公營,發車間隔縮短,票價全部下調,已通達全縣18個鄉鎮,覆蓋92%的行政村,年運輸量達240萬人次。
4.加強創建,提高文明素質。大力開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充分發揮社區、機關、學校、窗口單位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廣場群眾文化活動、全民健身運動、和諧平安社區創建、道德標兵評選等活動,大力加強市民文明素質宣傳教育,形成“人人代表奉新環境,個個樹立奉新形象,事事體現奉新效率,處處都是奉新品牌”的濃厚氛圍。
- 上一篇:生豬養殖規范指導工作意見
- 下一篇:公路日常養護專題調研報告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