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漁業發展專題調研

時間:2022-08-02 05:43:11

導語:全市漁業發展專題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市漁業發展專題調研

根據省農委《關于做好皖北地區農業發展專題研究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市認真開展漁業專題調研,現將我市漁業發展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我市緊緊圍繞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和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一步加強行業的指導和管理,通過產業政策扶持,品牌戰略實施,及時調整與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加大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拓展漁業發展空間與市場,使我市的漁業綜合實力明顯提高,漁業產業規模和經濟總量顯著增大。

(一)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漁業綜合實力。我市漁業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漁業發展全局,以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漁民增收為主題,主動適應漁業發展要求,全面提高產業發展能力和競爭力。通過推進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以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品牌漁業、高效漁業、生態漁業為核心,初步形成了養殖、捕撈、休閑漁業結構基本合理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二)發展水產養殖優勢產業帶,提高水產養殖業集約化水平。我市不斷調整養殖品種結構,培植優勢養殖主導品種,初步形成了具有自然生態適宜、產品質量佳、生產規模大、集中連片生產等特點的河蟹、青蝦等特色優勢水產養殖產業帶。通過開展生態型水產養殖塘標準化改造,大大改善了水產養殖生產設施,改善了養殖區生態環境,提高了防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加強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我市高度重視初級水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加大了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力度,把確保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作為漁業生產的重要任務來抓。全面推廣應用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生產技術,在水產養殖業上積極推行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大力開展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工作,從源頭上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防范水平;建立了初級水產品藥物殘留和水產養殖投入品安全監控機制,防范質量安全系統性風險;2011年譙城區建立了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進一步完善了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執法檢查和日常巡查制度,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四)認真實施禁漁及漁業增殖放流,切實保護漁業資源環境。認真貫徹國務院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省政府實施意見,堅持依法禁漁期制度,有效組織開展增殖放流,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堅持實施禁漁期制度。在省、市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每年3月1日至8月31日,我市都嚴格按照省里的部署,全面實施禁漁,分別在渦河、北淝河、芡河、茨淮新河、蒙阜河等水域實施全面禁漁,禁漁面積達到7.3萬畝。二是有效組織增殖放流活動。為做好這項工作,我們精心謀劃,認真準備,對投放品種、投放數量、在什么地方投放、如何投放,都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究。最后各縣區分別在渦河、北淝河、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的中、上游五處投放大規格鰱魚、鳙魚、草魚、鯉魚等累計75萬尾,投入資金20余萬元。

(五)加強執法管理,逐步增強漁政執法能力。一是漁政執法體系逐步健全。全市各縣區都建有漁政執法機構,漁政執法人員達30名,擁有漁政執法船艇1艘。二是規范養殖證制度建設。全市各縣區都出臺了《水域灘涂養殖規劃》,逐步增加養殖證發放數量,擴大核發養殖水域灘涂面積,使越來越多的漁民養殖規范化、合法化。三是嚴肅查處漁業違法違規案件。長期不懈地開展電、毒、炸魚等非法捕撈行為的專項整治行動,成立專項整治行動領導小組,制定整治方案、明確責任、細化措施,通過廣泛宣傳,夜間定點布控,增加夜間巡查次數,加強舉報信息收集等措施,提高出擊能力和打擊效率;加強漁業安全生產的管理,重點開展了漁船非法載客行為的專項整治;圓滿地完成一年一度的春季禁漁工作任務。

二、漁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漁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新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漁業是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中共省委提出的“推進水產跨越工程,扶持水產大縣,提升水產品加工水平。”這些都為漁業發展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為發展現代漁業指明了方向。

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產品消費結構也將趨于優質化、多樣化。隨著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和健康保健食品消費意識的提高,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將明顯加快,人們對低脂肪、高蛋白優質水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漁業作為一種提高國民健康素質的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樣化,對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給發展多元化服務型漁業提供了空間。

科技的進步促進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漁業效益回升,使漁民生產積極性高漲,為現代漁業發展注入了動力。

多年來,全市上下通過在等水域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控制捕撈強度、實施禁漁期制度等措施對漁業生態進行修復,在改善魚類種群結構和水域生態環境等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為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我市漁業發展將面臨著來自資源、環境、市場、科技、體制等諸多方面的挑戰,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約我市漁業的發展。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地方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工農業廢棄物和城鄉生活污水排放,造成漁業水域污染,對漁業生產條件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形成較大影響;捕撈漁船高能耗,養殖高密度等造成自身污染,一些傳統水域的養殖功能已逐漸喪失等問題的日益嚴重,制約著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漁業基礎設施和漁船裝備落后,導致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從業人員業務素質較低,接受現代漁業科技知識能力弱,科技應用水平不高,漁民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消費市場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我市養殖池塘基礎設施老化嚴重,部分漁業水域環境質量下降,養殖投入品安全性研究滯后;特別是規模化程度不高、標準化生產普及不夠、質量安全監管保障手段不力和基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導致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頗多。

漁業生產經營主體分散、組織化程度低,經營規模小,水產養殖戶多而散,生產監管難度大,難以保證水產品質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也難以創立品牌產品,以致在激烈的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休閑漁業發展缺乏統一規劃,經營類型單一,主要以休閑垂釣型和生產經營型為主,難以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者需求,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也難以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漁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科技成果儲備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漁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對新技術的吸納能力較弱;良種繁育、病害防治技術滯后,水產養殖病害呈多發、頻發等總體水平不高,成為制約我市漁業發展的“瓶頸”。

三、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為核心,堅持優質、安全、高效和市場導向原則,加快漁業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產業化進程,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拓展漁業發展領域和途經,提升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漁業科技進步,提高漁(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加強漁業環境和資源養護,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強化漁政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突出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生產,著力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水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促進漁業持續、協調、全面、健康發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抓好自身隊伍建設,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

抓好自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是我市當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們將加強政治和業務學習,加強考核管理,建立激勵機制,改變形象,轉變做法,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業務水平和工作效率。

2、大力推進漁業科技創新,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

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水產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著力解決當前制約我市漁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大力改進傳統養殖方式中不科學的生產操作習慣,推廣使用高效、安全、環保型飼料和無公害標準化操作規范,全面提高我市漁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增強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創新發展模式,積極推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突出區域特色。按照我市優勢水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重點抓好河蟹、蝦、泥鰍、黑魚、鱖魚、黃鱔等產業建設;二是建立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加速推進漁業增長方式轉變,積極推廣無公害健康養殖技術,努力實現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三是抓好“一條魚”工程。按照一條魚一個產業的布局,在水產品加工上尋求突破,加強技術引進與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實現我市水產品加工零的突破,促進漁業產業鏈向產前、產后延伸,提高漁業附加值和整體效益;四是開拓休閑漁業。把生態文化、生態養魚、生態保護,旅游、休閑、觀光等融為一體綜合開發,形成集養殖、觀賞、垂釣、餐飲、住宿為一體的新的漁業功能領域。

4、以龍頭企業為支撐,大力推進漁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積極扶持各類水產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大力發展省、市、縣水產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一批漁業龍頭企業產業集群,創立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占有率高的名牌產品,增強龍頭企業帶動漁民養殖致富的能力,取得“以點帶面”的效果。

5、加強水產良種體系建設,提升水產苗種綜合生產能力。

繼續加強水產良種工程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提升水產苗種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與科研單位的合作,積極開發新的優良品種,引進和應用育種技術方面的新成果,提高苗種生產的現代化水平。要進一步加強水產苗種管理,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種苗行為,加強苗種質量監管,依法保護漁民利益。

6、以項目為抓手,大力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

積極編制和申報有關標準化池塘改造工程、養殖技術推廣、養殖品種繁育等項目,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促進我市現代漁業發展步伐。通過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大力提高我市的養殖水平和現代化發展水平。

7、加快漁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

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發展市場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它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組織化、專業化水平,促進產業升級。要以提高漁業的組織化程度,增加漁民收入為核心,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采取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示范推廣等措施,積極引導漁民組建各類漁業合作經濟組織。繼續深入探索漁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有效運作形式,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和服務作用。

8、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確保消費者吃上放心水產品。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和《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等法律法規,將水產品的生產、加工、經營行為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建立公開、透明的水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制度,增強消費信心;加強產品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等水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加大對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的監測力度。加快漁業標準化建設步伐,逐步建立水產品市場準入和水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建設優質安全水產品生產基地。加快無公害水產品、綠色水產品和有機水產品認證步伐。

9、加強漁業安全管理,抓好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養護。

認真貫徹《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切實保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漁業水域環境,尤其是要加強重點漁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漁政管理工作上,改變過去只重視捕撈收費輕視水面養殖管理的做法,將工作重心轉向水面的合理開發利用及完善養殖證制度的工作上,全力做好漁業生產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同時,加強漁業安全管理,嚴歷打擊電、毒、炸等非法捕撈行為,使我市漁業生產沿著合理、依法、有序、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軌道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