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市場經濟下的誠信守法的思考
時間:2022-01-07 11:27:00
導語:對市場經濟下的誠信守法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周建都豐鎬,靠近戎人,周天子與諸侯相約,要是戎人來犯就點燃烽火、擊鼓報警,諸侯來救。周幽王的愛妃不愛笑,惟獨看到烽火燃起,諸侯的軍隊慌慌張張從四面趕來時而大笑不止。周幽王為博得妃子一笑,數次無故燃起烽火,諸侯的軍隊多次趕到而不見戎人,認為受了騙。后來戎人真的來了,已無人來救。幽王被殺于驪山之下,為天下人所恥笑。”
“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播出一起綁架案:平日里相好的倆哥們,在日常交往中不分彼此,十分和睦,在經濟交往中僅憑感情和口頭約定行事。誰知忽然一天,這要好的哥們?yōu)榱艘黄鸾洕m紛鬧上了法庭,后來經過法官查明,他們經濟交往中沒有立下書面憑據,事實難以認定,駁回起訴。日后,二人反目成仇,引發(fā)刑事案件,先是雇傭黑社會綁架他人子女,繼而又雇兇傷人。最終,肇事者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
古時烽火戲諸侯,不講誠信而自食惡果;當今哥們成仇敵,不講誠信而釀成刑案。我們在呼喚理性及法律正義的同時,也多了一些凝重的思考。的確,假如周幽王誠信,假如因經濟糾紛引發(fā)刑事案件的當事人誠信,不僅可以節(jié)省代表社會公正文明的社會資源——司法資源,減少國家資源浪費,而且可以避免悲劇的產生。可見誠信是多么重要。為此,思考一些誠信問題,以引起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避免類似事情的發(fā)生。
一、揚榮棄恥,誠信守法,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孔子說“民無信不立”,經過5000年的歷史洗禮,誠信始終是中華民族普遍尊崇的美德,它是一種人格境界,是一種個人修養(yǎng),也是一種道德行為,它要求人們真誠無妄,誠實無欺。高爾基曾經說過“讓我們做一個大寫的人吧”,而誠實和守信就好像人字的一撇和一捺,支撐起我們每個人的道德準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總書記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誠實守信的美德表現在工作和學習上,就是專心致志,認真踏實,實事求是;表現在與人交往中,就是真誠待人,互相信賴;表現在對待國家和集體的態(tài)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誠老實。
當前,在我們的經濟、社會生活中,不講誠信、不講法治的行為依然不少。“黑心棉”、“大頭嬰兒奶粉”、“有毒咸魚”,一次次打擊我們的信心;騙貸、騙匯、三角債,不斷打擊著社會經濟體系。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欺客宰客,惡意違約,走私販私,提供、披露虛假資訊等失信、違約違法的現象時有發(fā)生。一些領域法制還不夠健全,還存在著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的情況。不講信用,不依法辦事的,有個人,有企業(yè),也有少數政府部門。因此,大力弘揚、塑造誠信守法的精神,在全社會形成誠信守法的良好氛圍,是一項十分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誠信”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石,它要求我們做老實人、辦老實事,堅持誠實立身、信譽立業(yè)的社會主義倫理原則;“守法”是促進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基本行為,它要求我們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依法經營、遵紀守法,以法律為準繩作為日常行為準則。在步入信用經濟的現代社會,“誠信守法”更是生存和發(fā)展的通行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如果個人、企業(yè)、政府不講信用,社會缺乏健全的信用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就無法正常運轉,企業(yè)將被國際規(guī)則無情地拒之門外,國家經濟將必然陷入混亂無序。
二、道德調整,誠信守法,是市場經濟初級階段調整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
我們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道德調整,誠信守法,應成為調整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我國的憲法明文規(guī)定: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施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規(guī)定了我國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和準則。這就為我們的行為奠定了充分的法律基礎。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管理模式,是和計劃經濟相對應的,是一種由市場力量決定整個社會資源的一種經濟模式,國家僅對經濟行為進行綜合宏觀調控,不進行直接干預和影響,一切行為由市場力量決定。簡要地說就是政府制定規(guī)則,依法行政。市場經濟有多種模式,我國實行政府調控下的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實質上是法制經濟,政府制定法律大家遵守。而不去直接干擾人們的市場行為。作為市場經濟,各種法律在調整規(guī)定人們行為的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如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二十年,我國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必需的法律框架,形成以憲法為核心,各種層次的社會主義的法制體系,對規(guī)范調整人們的行為,尤其是經濟行為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法律是重要的,但不是萬能的。任何夸大法律作用,認為法律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是不符合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是形而上學的。為此,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人,在“三個代表”理論的指引下,站在歷史的高度,適時地提高了以德治國的思想方略,作為依法治國的有益補充,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和歷史規(guī)律的。
誠實信用不僅作為道德準則,而且也作為基本的行為準則,調整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試想,前面?zhèn)€案中(古時烽火戲諸侯自不必說),假如他們在利益面前,能夠真誠相對,誠實信用地對自己的行為,不可能由經濟糾紛發(fā)展成為一個雇兇傷人的刑事案件,也不可能如此浪費有限的社會資源。在現代社會中,面對金錢、利益和誘惑,人們心態(tài)失衡,蛻變,分析其原因令人深思,不難發(fā)現:市場經濟條件下失信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公害。
三、誠實信用,遵紀守法,是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必然要求。
法律是約束人的行為的最低準則,當社會道德,社會的輿論譴責起不了作用的時候,法律就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最有力的工具,因此,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也是每個公民必備的文明素質。在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yè)中,加強以誠信守法為主題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守法的前提是知法,開展扎實有效的法制宣傳教育,廣泛普及法律知識,經常性地“送法下鄉(xiāng)”,是增強全民法制觀念,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守法精神的形成關鍵在于人要有守法的愿望和動機,而這種愿望和動機又緣于人們對法的信仰。沒有對權利的要求,就產生不了對法的需求和渴望;沒有對義務的履行,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公共治理環(huán)境。只有公民合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切實履行法律義務,社會才能夠建成一個持久的法治環(huán)境。誠信與守法,從道德和法制兩個層面夯實了維護社會良好秩序的基礎。
誠實信用,作為社會價值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在社會生活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可以說是失信就失去一切。例如政府失去誠信,導致公權的濫用,政府威信降低;企業(yè)失去誠信,就會失去市場,消費者權益無法保障;公民失去誠信,就會違法,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科學家失去誠信,學術水平就會下降;醫(yī)生失去誠信,就不能救死扶傷;教師失去誠信,就會誤人子弟。因此,誠信作為構筑社會價值體系的基礎組成部分,作為政府應當積極建立誠信違法警示制度,以此標定公眾的誠信等級,作為價值體系優(yōu)劣的標準。
中央非常重視誠信和法制建設,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戰(zhàn)略出發(fā),提出了“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任務,指出“要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政府、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都要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行為守則”,并指出要“加快建設企業(yè)和個人信用服務體系”,“建立信用監(jiān)督和失信懲罰制度,逐步開放信用服務市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為我國信用制度和信用體系的建設指明了方向,為我們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部署指明了具體途徑。
誠信建設既是長遠大計,又是當務之急,應做成響亮品牌。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誠信守法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誠信經濟。誠信是立身、立業(yè)、立國之根基。不抓誠信,建設不了高度的精神文明,也建設不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誠信是三個文明建設的基礎,也是實現“三個代表”的基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要解決的緊迫問題不僅是資金、技術、管理等問題,解決信用缺失,顯得越來越重要。必須認識,沒有誠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沒有誠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沒有誠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國際威望。應把誠信守法的旗幟高高舉起,把誠信這個品牌做大做強。
四、建立誠信機制,推進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
加強誠信、法制建設,要充分發(fā)揮政府、企業(yè)、個人三大主體的作用。一是要建立信用政府。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要做誠信守法的表率。《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句話:“處官不信,則士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就是說,當領導的不守信,其威信必然不高,必然受群眾輕視;賞罰不分明,老百姓當然會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府也是如此。政府機關如果不能做誠信守法的表率,就無法要求人民群眾誠信守法。政府信用是現代信用體系的關鍵,起表率、主導性作用。各級政府要按照行為規(guī)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要求,加強自身的信用建設。要積極轉變職能,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嚴格依法行政,保持政策和重大決策的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努力營造重信用、講法制的政府形象。同時,政府還要積極履行引導、建設、監(jiān)督、管理職能,推進全社會信用、法制建設。二是抓好企業(yè)誠信建設。企業(yè)信用是現代信用體系的核心,是社會信用體系的主體。企業(yè)誠信守法是企業(yè)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立業(yè)之道、興業(yè)之本,也是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基本保證。在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企業(yè)負有重要責任。企業(yè)不論規(guī)模大小、經濟成分如何,都應該自覺遵守市場經濟法則,將誠信守法視為企業(yè)的生命,置于關乎企業(yè)長遠發(fā)展的地位來看待,誠信經營,規(guī)范經營,守法經營,誠信納稅,誠信質量,誠信服務,講誠信、重信譽,以此來促進自身的良好發(fā)展。三是建設個人信用。個人信用是現代信用體系的基礎,是誠信守法最終實踐者、體現者。我們要大力弘揚誠信為本、重約守規(guī)等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要通過教育、宣傳,使大家自覺養(yǎng)成誠信守法的良好習慣,不論從事什么職業(yè)、在什么場合,都要遵守法紀,遵守社會公德,遵守公共秩序。
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興,國無信則衰。構建誠信守法,建設誠信社會應實行政府誠信、企業(yè)(單位)誠信、個人誠信一起抓,三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政府誠信是表率,企業(yè)誠信是重點,個人誠信是基礎。政府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權限、法定職責行使權力,努力建設一個透明、誠信、負責、理性的法治政府,這也是促進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促進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也迫切要求廣大公民和企業(yè)牢固樹立守法意識與誠信意識,自覺做到信仰法律、敬畏法律、誠實信用、互助友愛。
強化監(jiān)督,嚴格執(zhí)法,促進企業(yè)依法經營和政府依法行政。要營造一個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守法的法律環(huán)境,不僅要創(chuàng)新和完善一批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有法必依,嚴格執(zhí)法。“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這既是千古經商法則,更是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內在要求。我們要從眼前做起,從身邊做起,學信用、講信用,依法行政、依法經營,共同營造誠信守法文明之風,為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做出新貢獻。
加強誠信建設,是建立信用制度和信用體系的需要,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重要舉措。建立健全誠信機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齊抓共管。我們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大力倡導誠信守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和完善誠信及信用的法律支持保障體系,努力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把相輔相成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統(tǒng)一起來相互配合,法治觀念與誠信意識相互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才能矗立在一個穩(wěn)固的基礎之上。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讓我們攜起手來,用我們的一言一行共同履行誠信守法的社會責任,共同促進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共同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健全,共同營造誠信守法的氛圍,在競爭的發(fā)展大潮中,奮勇前進!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的法治社會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