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2-27 10:26:00
導語:創新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十六大加快非公經濟組織黨建的要求,企業發展面臨許多新機遇、新風險和新挑戰,加強非公經濟組織黨建也面臨著許多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突出問題,需要進行認真探討并加以解決。
一、問題
近幾年來,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三難”。
一是黨建理念接受難。在非公經濟組織中,黨的工作理念與一些業主的思想觀念有著較大距離,有的業主對黨建工作認識不一,擔心企業建立黨組織會削弱和制約他們的權力,開展黨組織活動會占用企業的生產經營時間,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加重負擔,影響生產;一些外資企業由于受文化背景、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影響,不太支持建立黨組織;不少黨員受“雇用心理”的影響,也從趨利動機出發,只顧掙錢不問政治,總認為自己是業主的“打工仔”,談不上帶頭作用,掙錢拿工資就行了,過不過組織生活無所謂,有的甚至不愿在企業暴露自己的黨員身份。
二是黨組織活動開展難。在非公經濟組織中,業主大多不是黨員,由于絕大多數黨員都是受雇于業主的職工,主要從事企業生產,普遍缺乏執政黨的意識,對開展黨的活動、發揮黨組織自身作用感到信心不足,使黨組織成為配角、陪襯和附屬物。特別是在業主不夠開明的企業里,黨組織開展工作往往要看業主的臉色行事,缺乏獨立性,使黨組織存在的“從屬心理”,黨組織活動的時間、經費、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證。此外,一些非公經濟組織行業跨度大、地域跨度廣,不少企業注冊地與經營地分離,企業中黨員比例較低,并分散在各個地區,難以召集和組織,相當一些基層黨組織活動少、內容枯燥、效果差。
三是黨員教育管理難。由于受傳統黨建工作格局的影響,一些部門黨組織認為,私營企業市場競爭力弱,容易“自生自滅”,黨組織即使建立起來了,其生命力也不長,因此存在“放任心理”,思想上消極觀望,行動上被動等待,沒有把私營企業黨建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缺乏抓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同時,非公經濟組織具有較強的流變性,開業、歇業、停業受市場波動影響很大,特別是個體工商戶,點多面廣,從業多樣,經營活動節奏快,這些組織中的黨員流動性也大,存在著游散、流動等不確定性等特點,使不少黨員處于游離狀態,黨員與黨組織的聯系不密切,有的流動黨員未持證也未開具組織關系,流出的黨員去向不明,進來的黨員身份不清,造成黨員底數模糊,難以納入穩定規范的管理體系。
二、對策
當前,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只有不斷開拓進取與實踐創新,才能走出一條新的黨建路子。
一是要堅持“服務、促進、引導”的非公經濟黨建理念。依據這一理念,應正確處理非公經濟組織中黨組織的政治保證作用與尊重經濟規律、營造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的關系,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探索工作的抓手與載體,形成黨組織發揮作用的有效機制,圍繞企業的發展,重點在提供服務上下功夫。
二是要堅持經濟建設到哪里,黨的組織就建到哪里。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應以“消除黨組織設置空白點,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增強黨建工作的有效性”為主要目標,著力于創新基層黨組織的組建形勢。做到成熟一個,建立一個,鞏固一個,提高一個。要因企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既重視組織形式的建立,更注重組織建立后的效果。在要求、進程和方法上不搞“一刀切”,防止急于求成、有名無實。凡是企業有比較穩定的生產經營狀況,黨員有比較穩定的工作崗位,有合適的支部書記人選的,都可以建立黨組織。如果一些非公經濟組織黨員人數少,沒有建立獨立支部的條件,尤其是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等缺乏勞動人事檔案,可以通過當地人才交流中心的黨組織,依托人事,按照“行業相近、地域相鄰”的原則,將黨員集中起來,建立聯合支部或獨立支部,重點解決由于黨員流動性大而帶來的管理黨員難、發展黨員難、預備轉正難、交納黨費難、支部改選難、處理黨員難等問題。
三是要堅持抓黨建與抓經濟相結合。在非公經濟組織中,黨組織活動的目標首先應定位于與企業發展的同向性上,黨組織可以通過發揮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發揚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成為企業發展的促進者、企業文化建設的組織者、勞資關系的協調者,從而揚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組織工作之長,補企業剛性管理有余、柔性管理不足之短。作為黨員,首先應掌握先進的技術和技能,成為非公經濟組織中的“經濟能人”;同時應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模范地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自己的能力和先進性去競爭企業的中、上層管理崗位。只有這樣,黨員和黨組織才能取得資方和職工群眾的認可,才能廣泛地開展黨的各項工作和活動。
四是要堅持黨群工作一體化。就是把黨建工作和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群團工作結合起來,以群團組織為載體開展黨建工作,做到黨組織和群團組織機構上對應設置,人員上相互兼職,工作上互為表里、相互支撐、同步進行、形成合力。通過黨組織對群團工作的領導,可以有力地增強黨的工作對非公經濟組織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