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工作報告
時間:2022-07-16 05:36:00
導語:市政府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年工作回顧
*年,是實施***,也是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的關鍵之年。我們在中共高郵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廣大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思路,務實奮進,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城鄉環境不斷改善,和諧社會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圓滿完成了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年來,堅持科學發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3.7億元,同比增長18%;財政收入13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7%、3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0億元,同比增長29.3%。
工業經濟提速增效。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全部工業產值283.4億元,同比增長4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69.9億元、銷售158億元、利潤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3%、40%和53.5%,完成工業投入43億元,同比增長42.4%,工業用電量7.0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4%。重點企業、重點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凸現,40家重點企業完成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0%以上,曙光電纜有限公司產銷率先突破10億元。著力培育的電線電纜、服裝、燈具、新能源等主導產業保持快速增長。工業在建項目540項,其中順大單晶硅切片擴產及太陽能電池封裝件、波司登制衣等10個重點工業項目全部開工、投產,完成投入9.8億元。16家城區企業退城進園,總投資8.3億元。注重科技興企,獲得國家級重點新產品5個,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3項,省高新技術企業6家,星火計劃項目14個,省高新技術產品累計達28個,研制開發新產品230項,曙光電纜、華富電池、沙龍羽絨相關產品獲得國家免檢,“中國羽絨服裝制造名城”冠名我市。順大多晶硅和雙兔米乳項目獲4900萬元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支持。大力開展銀企合作,新增貸款余額12.14億元。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新增私營企業1089家,新增個體工商戶3410戶,新增從業人員2.6萬人。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實行“四大戰區”駐點招商和小分隊招商、企業招商并舉,大力實施“運河招商行動計劃”,先后組織8次規模較大的招商推介活動,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羽絨服裝節暨第四屆中國雙黃鴨蛋節。完成協議注冊外資8000萬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3965萬美元。實際利用民資78億元,新增民營注冊資本28.5億元。爭取國家、省政府資金到賬4.25億元,同比增長16.5%。完成自營出口1.31億美元。
農業經濟穩步推進。積極實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建成高效農業面積21.7萬畝,優質糧面積75萬畝,特水養殖面積33萬畝,新增林地5萬多畝。全市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42億元,新注冊農產品商標68個,創國家免檢產品4個、省農產品著名商標4個、揚州知名商標5個,戚伍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在揚州市首家獲得國家衛生注冊資質并自營出口羅氏沼蝦產品。認真落實黨的各項農村政策,嚴格控減農民負擔,全面實行“一免四補”,共發放資金4390萬元。積極組織夏糧“托市收購”。堅持科教興農,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內轉外輸新增1.79萬人。深化農業服務體系改革,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機具,禽流感、水稻條紋葉枯病等重大動植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全力組織防洪排澇,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降低了災害損失。
建筑業再上臺階。實現建筑業總產值75億元,完成施工面積82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55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51500人。弘盛集團成功申報特級資質,在省建筑業綜合實力排名由05年第19位提升到第12位,獲得“中國承包商企業60強”稱號。工程創優工作取得佳績,獲省“揚子杯”優質工程10項。我市被授予江蘇省“建筑之鄉”稱號。
第三產業發展強勁。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9.08億元,同比增長17.9%。從業人員達到14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總數的1/3,對經濟的支撐作用逐步增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6億元,同比增長16.7%。全市已建成批發市場8個、零售市場56個,中國羽絨城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房地產開發、建設、交易規范有序,物流運輸市場繁榮,現代通訊便捷通暢,餐飲旅館業興旺發達,旅游人數增多,接待設施和能力進一步改善和增強。
一年來,堅持抓大抓重,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重大項目取得突破。組織開展“重大項目突破年”活動,積極實施重大項目“185”工程。全年實施3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16個,項目計劃總投資98.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50.4億元,其中當年完成投資33.1億元,同比增長77.8%。項目單個體量明顯增大,5000萬元以上項目占全部項目的57.6%,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4個。順大單晶硅、波司登制衣、經緯紡織紗錠擴產等一批大項目投產見效,美鋒照明、港口碼頭、熱電廠、老蔡食品加工等項目開工建設,華盟電子、東元銅業連鑄連軋、雅鹿二期等項目正在推進,全市經濟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園區建設步伐加快。大力推進市經濟開發區、鴨業園區、光伏產業園和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市經濟開發區建設的意見》,成立了市經濟開發區建設領導小組,在領導力量、資金投入、用地保障、政策支持和部門服務等方面向開發區傾斜,形成了合力推進開發區建設的工作機制。市經濟開發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6000萬元,新落戶項目40個,總投資9億元。市鴨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000萬元,新落戶項目28個,總投資2.5億元。全市鄉鎮工業集中區開發土地面積5000畝,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億元,入園企業295家,入園項目360項,建設標準化廠房80萬平方米,項目建設投入34億元。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建十大工程順利實施,完成了文游南路、秦郵路、萬金路、新華路、寶塔二巷等道路綜合改造,新增城區綠化面積30公頃。實施了東門大溝、玉帶河河道清淤和文游臺景區水環境綜合整治以及高公橋路、人民路、傅公橋路、奎樓小區、北海新村等后街后巷改造工程。城區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74萬平方米,完成舊城改造45700平方米,成功舉辦“新城市、新家園”首屆房交會。完成《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海潮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污水管網鋪設25公里。以“五城同創”為目標,深入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城管創優通過省級考評驗收,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交通事業快速發展。交通工程建設總規模達3.8億元,完成投資3億元。建成馬橫、澄營、揚菱3條市通鄉公路、共59公里;新建了營舜、喬三司、郵卸、車伯等4條鄉通鄉公路、共76公里;建成鄉通村公路26條、110公里,行政村公路通達率達到100%。切實加強客運市場管理,按國家一級汽車客運站標準建設的新車站已完成投資近6000萬元,即將竣工投入使用。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加強農村“三大合作”組織建設,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2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35家、社區股份合作社2家。完成省級耕地占補平衡項目24個,新增耕地6421畝。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建設項目,改造中低產田3萬畝。切實加強小城鎮規劃、建設與管理,以城建監察中隊為主體的小城鎮管理隊伍逐步健全。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組織清理各級河道1730條、1490公里,疏浚各級河道640條、580公里,完成土方250萬方,大力推進農村“一池三改”,新建沼氣池721座,改廁7012座。全市累計建成全面小康村25個。
一年來,堅持以民為本,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650元和5470元,同比分別增長13.5%和11%。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出臺了新一輪就業再就業政策,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728人。開展創建“雙無社區”和“零就業”家庭援助行動,在全省縣級市率先成立“青年就業創業指導站”,提高公共就業服務質量和效率。努力擴大社保覆蓋面,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達98%。職工養老保險新增參保8776人,醫療保險新增參保5010人。實施城鎮居民特困群體醫療救助和農村醫療救助工作,發放農村醫療救助資金40.8萬元。全面實施城鄉低保,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2594名城市居民、11089名農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向農村182個低保戶家庭贈送了彩電。重視老齡工作,加快敬老院建設,新改擴建敬老院6所,全年共落實五保供養金822.2萬元。實施城區特困戶危房改造工程,步康花苑一期工程順利竣工,為515戶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低價位房源。廣泛開展慈善捐贈、扶貧助殘幫困等社會扶助活動,共募集社會各界捐贈款130萬元,為1230多名困難群眾提供了幫助。
一年來,堅持統籌協調,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制定并實施了《高郵市人才資金籌集與管理辦法》,進一步優化了人才引進、培養與使用環境。積極貫徹市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關于打造東方郵都的議案的決議》,多形式開展東方郵都的宣傳推介,加快推進郵都文化廣場建設,舉辦首屆中國集郵文獻及文獻集郵展覽。推進文化大市建設,啟動鄉鎮文化站達標建設工程,完善農村文化服務功能;高郵民歌成功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清代當鋪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舉辦周末大舞臺、首屆中國羽絨服裝節暨第四屆中國雙黃鴨蛋節大型文藝晚會、普通話電視大賽等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突出教育優先發展地位,自06年秋季起,全面免除農村中小學義務教育學雜費;高考再創佳績,本科達線人數1674人,占錄取人數42.4%;三垛中學、臨澤中學順利通過省三星級高中驗收,職教中心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編制了《高郵生態市建設規劃》,菱塘回族鄉率先通過省級環境優美鄉鎮驗收;以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為目標,實施了21項工業污染源治污項目,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全市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7%,有效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全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削減率分別達4.68%和1%。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扎實推進農民健康工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立,車邏、郭集和周巷、橫涇分別通過省、揚州市衛生鎮驗收。加快發展廣電事業,有線電視通村率達100%。實施“萬村體育健身工程”,獲得省第十六屆運動會縣、市貢獻獎第一名。健全完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制,扎實開展煙花爆竹、危化品、道路交通等專項整治,全市安全生產形勢較好。重視和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強化食品藥品綜合監管,全面啟動“放心糧油和食品”工程,積極推進農貿市場菜肉質量安全準入工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較好保障。努力穩定低生育水平,計劃生育率達98.88%,人口自然增長率負1.4‰。第二輪地方志編纂工作全面啟動。
一年來,堅持兩手齊抓,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深入宣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編印《高郵市文明市民手冊》,廣泛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著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全社會文明程度。認真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繼續鞏固和深化平安創建成果,全面開展法治高郵建設,組織打黑除惡專項行動,一批重大有影響的刑事案件全部破獲,集訪、越訪量繼續保持較低水平,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程度提高到98%,列揚州市第一。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和向市政協通報制度,辦復省、揚州市和高郵市人大代表議案和建議175件、政協委員提案192件。強化行政服務中心功能,積極實施權限內許可事項24小時辦結制度,扎實推進“兩集中、兩到位”,全年辦結各類行政許可服務事項38217件,辦結率達99.9%。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重視行政監察工作,深入開展機關作風評議活動,及時查處和曝光一批典型案件,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政府形象。
過去的一年,我市的人民武裝、雙擁、法制、物價、審計、統計、郵政、檔案、人防、氣象、地震、外事、僑務、民族宗教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婦女、兒童、老年人、關心下一代和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所有成績的取得,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關心、支持高郵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還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偏小,綜合實力不強,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瓶頸”制約加劇,破解發展難題的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培植大企業、重大項目建設的成效還不夠明顯,園區經濟還不強;鄉鎮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全民創業氛圍不夠濃,部分群眾收入增長不快,一些城鄉家庭的生活還比較困難;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設施建設滯后,社會事業發展還不快,社會穩定仍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政府自身建設還存有薄弱環節,行政能力和服務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等等。對于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認真研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年工作安排
一、指導思想
*年是我市“十一五”發展的奮進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關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圍繞市委九屆三次全會提出的“奮戰三年、經濟翻番,逼近百強、全面小康”總體工作目標要求,按照“一個中心、兩塊經濟、三大戰略、四大推進、五大任務”的總體工作思路,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園區建設、新農村建設、城市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政府自身建設,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全力促進經濟和社會事業更好更快發展,奮力加快“全面達小康、建設新高郵”進程。
二、主要目標
*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9%,達147.2億元,其中一產增加值增長4.5%,達27.4億元,二產增加值增長26%(工業增長28%),達73.7億元,三產增加值增長18%,達46.1億元;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削減率分別達3.66%、2.88%;財政收入增長23%,達16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0%,達6.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達7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達4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5%,達109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達6100元;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人口計劃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按照小康目標的序時要求,立足加快融入“寧鎮揚”經濟板塊,把“好”和“快”有機統一起來,及時有效地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自覺追求質量效益的“好”,努力爭取人民得實惠的“快”,真正實現好中求快、快中求好。
1、做大總量,大力推進項目建設。
主攻重大項目。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龍頭,精心組織好“重大項目推進年”活動,集中精力抓一批重大項目,務求新的突破。一是全力推進在手項目。雅鹿二期、老蔡食品加工、華盟電子、美鋒照明、圣羅蘭服飾、順興單晶硅等10個億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力爭年內竣工投產。熱電廠、港口碼頭、時代廣場、中國羽絨城、農副產品交易城、華僑國際大酒店、垃圾衛生填埋場等重點三產和基礎設施項目,細排序時,加快建設,積極運作,及早見效。二是大力拓展項目源。搶抓全省打造“寧鎮揚”經濟板塊的重大機遇,力爭將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環保等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擠進國家、省部級籠子。圍繞完善城市功能,規劃包裝港口物流園區、高郵湖區高架橋、風力發電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圍繞產業升級和產業布局規劃,包裝太陽能光伏產業、電線電纜、電動工具、醫藥產業、綠色五業等產業集群項目;圍繞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包裝市場、物流、旅游開發和東方郵都等項目;圍繞新農村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包裝農村改水、污水處理、濕地保護等項目;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向上爭取一批國家扶持的大項目。確保全年新開工建設1000萬元以上項目200個以上,其中3000萬元以上項目100個以上,5000萬元以上項目50個以上,億元以上項目20個以上,工業項目占全部項目70%以上。三是著力提升項目層次。突出高新技術項目建設,力促“多晶硅料制備的關鍵技術開發及規模產業化”“米乳和米糠營養素、米糠營養纖維產業化”等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順利建成達產,加快推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新材料等制造業高新技術領域項目,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在對傳統產業、企業進行節能改造的基礎上,突出節約型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型項目以及循環經濟項目,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優化投資結構。四是繼續扶持重大項目。進一步落實重大項目“三掛鉤”制度,集中財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扶持重大項目的落戶建設。今年籌集安排2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總投資在1億元或1000萬美元以上,且當年能夠形成3000萬元以上產出的重大工業項目,助推全市重大項目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工業發展。實施工業經濟“4456”加速計劃,即全部工業總量4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銷增幅40%,億元企業50家,工業投入60億元。一是突出激活內力,促進企業規模快擴張。制定個性發展規劃,重點扶持一批拉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力爭年底規模企業數超過480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3家以上、超5億元企業4家以上。加快企業上市步伐,確保1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新組建股份有限公司2家以上。二是突出產業集聚,促進支柱產業快發展。圍繞重點增長點、重點企業、重點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做大特色板塊,加快低能耗、低排放產業的發展,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紡織服裝產業加速培育自主品牌,突破職業裝、特種工裝、四季時裝,拓展面輔料、羽絨水洗、服飾配件、印刷包裝等相關業務,服裝產業實現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增幅達50%,自主品牌銷售4億元以上。太陽能光伏產業圍繞“主攻多晶硅、發展單晶硅、打通產業鏈”的思路,突出技術吸收、人才引進、產品研發,大力發展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蓄電池、太陽能燈具等下游產品,打造特色產業新優勢。機電制造業注重行業資源整合,走“高、新、特、優”之路。電線電纜、電動工具、燈具、液壓機械等傳統特色產業以掌握核心技術、專利技術為突破口,實現快速擴張、層次提升。農副產品加工業擴展加工領域和規模,提高產品檔次,重點向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原料的生物制品、醫藥中間體、天然藥物等方面發展。著力培育和推進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三是突出科技創新,促進增長方式快轉變。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構建自主創新平臺,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培育國家級重點新產品10項、省高新技術產品30項。潛心研究科技創新機制,通過市場化運作,在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技術參股合作、參與分紅上尋求突破。實施“3+1”科技支持工程項目450項,創建6個省級以上品牌,申報專利330項。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品群和新興產業。四是突出要素協調,促進組織程度快提高。積極化解用地矛盾,對土地供應實行“五掛鉤”,即供地量和價格與投入額、產出率、建筑密度、容積率、建設速度相掛鉤,提高投資強度,確保工業項目用地。進一步促進銀企銀政合作,加強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著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促進金融機構增加貸款投入。年內新增貸款10億元,其中60%以上投向工業。拓寬融資渠道,大力引進BT、BOT資本運作模式,規范運作城建、交通、水務、開發區等融資平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強化招商引資。圍繞協議注冊外資1.12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5000萬美元、新增民營注冊資本36.4億元的目標,突出大招商、招大商,調整策略,加大攻勢,大力推行產業鏈招商、企業招商、委托招商和以商引商等務實招商方法,提高招商引資成功率。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突出重點區域、重點客商、重點項目、重點載體,加大產品整合、整體推介力度,主攻世界知名企業。服裝產業瞄準世界500強、國內50強企業進行招商推介。從全員招商向專業招商、企業招商轉變,確保專業招商人員選配到位、責任到位、派駐到位、管理到位、獎勵到位,引導和激勵企業以商引商,發揮企業招商的主動性。注重選派對本地特色產業、企業、產品較為熟悉的精兵強將充實招商一線。從全面推介、單一招商向產業鏈招商、特色產業招商轉變,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從平面單一向立體化、多元化轉變。以參加揚州煙花三月節、組織舉辦第四屆中國郵文化節等重大活動為重點,定期不定期舉行集中簽約活動,確保全年新簽投資額500萬美元和5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不低于80個。繼續大力開展全民創業活動,按照《國務院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完善、落實相關政策,鼓勵民間資本轉為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打牢我市財源基礎。
提升建筑業水平。實現總產值88億元,施工面積93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630萬平方米,創省優工程12個,確保獲取特級資質,爭取魯班獎零的突破。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積極推進弘盛集團改制工作。
2、筑好平臺,快速推進園區建設。
舉全市之力,做大經濟開發區。按照高起點規劃、高要求控制、高標準建設的總體思路,完成開發區功能分區規劃,加快產業集聚,建設五大集群區,即電子工業集群區、服裝服飾集群區、醫藥化工集群區、機電制造集群區、農副產品深加工集群區,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發揮道口經濟優勢,建設科技產業園。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道路、橋梁、供電、供水、供熱、排污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載體配套功能。規劃新建農民集中居住區,加快拆遷進度,實現成片開發面積2平方公里以上。全力招商引資,突破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確保引進“高大新”項目20個以上,其中投資額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5個以上,充分發揮開發區的集聚效應,提高其貢獻份額,著力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工業新高地和城市新形象。加快編制光伏產業園特色產業規劃,做大“省級經濟開發區光伏產業園”品牌,力爭建成全國最大的光電轉換材料和太陽能系列產品生產基地。
展特色優勢,打造工業集中區。完善鴨業園區發展規劃,推進品牌創立,培植養殖基地與大戶,壯大龍頭企業,促進鴨業經濟快速發展。完善和落實“一區一業、一鄉一品”發展規劃,優化工業集中區布局,推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群,提高特色產品和主導產業比重,實現差別化競爭。重點抓好菱塘電線電纜、卸甲電動工具、龍虬服裝、湯莊液壓機械和郭集、送橋燈具等特色工業集中區,確保工業集中區經濟總量180億元以上,增幅40%以上,占鄉鎮經濟總量50%以上,其中產值10億元以上工業集中區12個。
破制約瓶頸,提升項目承載力。建立園區法人治理機構,采用市場化運作機制,積極引導各類資本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及標準化廠房建設,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化解土地、資金等制約因素,促進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加快項目入園進度。各類園區當年新開發面積5000畝,鄉鎮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投入2.2億元,新建標準化廠房確保90萬平方米,力爭100萬平方米,新入園企業330家,新入園項目380項,項目投入45億元。
3、夯實基礎,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堅持“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鎮化帶動農村”的發展戰略,積極探索鎮域經濟快速、高效發展的內在規律,走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鎮域經濟民營化、民營經濟規模化的發展道路,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是以推進強鎮建設為抓手,積極構建農民持續增收機制。按照實施鄉鎮經濟三年翻番計劃的要求,依托鄉鎮現有優勢和產業特色整合湖西板塊,壯大城南板塊,扶持城東和城北板塊,做大做強特色經濟。全面推進專業鎮建設,圍繞“產業集聚、企業集群、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目標,努力培植一批工業重鎮、建筑強鎮、旅游名鎮、商貿大鎮,推進鄉鎮經濟蓬勃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高效農業規模化,形成30萬畝以上的高效種養面積,認真落實糧食工作政策要求,加快優質糧基地建設。放大雙兔、紅太陽等優質品牌效應,培育一批成長型、特色型、外向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面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實用技術和創業培訓,提高勞動力轉移組織化水平,全年培訓農民2萬人次以上,新增轉移勞動力1萬人以上。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推進基層干部“雙帶”,新增農村私營企業800家,擴大農民就業空間,增加農民工薪收入。
二是以實施農村新五件實事為抓手,著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實施農村通達工程、教育培訓工程、健康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和文化工程,按照“全面清、重點疏、強勢推、長效管”的思路,推廣“以河養河”“以林養河”等市場化運作水土資源的成功經驗,加強治水、碧水、節水、飲水和活水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完成市鄉河道疏浚和村莊河塘整治土方450萬方。全面整治農村露天垃圾、露天糞坑和露天圈舍,積極探索“組收集、村轉運、區域化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方法,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技術,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全年新建沼氣池2500座。
三是以推進農村“三大合作”為抓手,不斷加快農村經營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各種經濟成份百花齊放,興辦各種類型和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大“有組織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較大規模、有明顯效益”的“四有”組織創建力度,努力增強其服務功能。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以二三產業比較發達、高效農業規模化進程較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較好、勞動力轉移較多和土地資源較為豐富的村組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以年末村級集體凈資產在200萬元以上、年內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村為重點,穩妥推進農村社區股份合作。
四是以強化小城鎮建設為抓手,努力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全盤考慮村鎮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交通布局、生態布局與人口布局,按照區域、功能、配套全覆蓋的要求,加快完善小城鎮總體規劃,年內完成221個規模較大、歷史較悠久的村規劃編制工作。彰顯小城鎮歷史傳統、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特色,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規劃社區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大力開展城市化示范鎮和康居示范村創建活動,建立健全小城鎮長效管理機制,創建一批新型小城鎮、城市化示范鎮、衛生鎮和環境優美鎮,努力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協調發展格局。
五是以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繼續優化農村發展環境。深入落實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關于加快我市骨干公路建設議案的決議》,全面完善以“六縱七橫兩連”骨干公路為重點的交通網絡。積極爭取省道S333高郵段改道擴建工程年內啟動,配合搞好安大公路一二期、京杭運河高郵段“三改二”等省市重點工程,全年交通工程總投資規模4億元。開工建設市通鄉骨干公路4條,即甘臨公路27.8公里、和平公路15.8公里、郵天公路11.4公里、甸湯公路11.3公里,均在年內建成通車或部分通車。開工建設周八公路二溝至伯勤段11公里,年內建成通車。鄉通鄉公路建設以沿線橋涵達標和連通農民集中居住點為重點,年內新建鄉通村公路150公里,改造危橋24座。切實加強路政管理,努力打造順暢、清潔、安全、舒適、優美的公路環境。
4、提升品位,有效推進城市建設。
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圍繞打造“濱湖旅游名城、郵都特色名城、歷史文化名城”目標,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完成城市總體規劃的報批。做好城市綜合交通、管線、城市雕塑、市區商業網點布局、北部工業區、歷史文化街區、東部新區、珠光路兩側、老城區工業用地改造等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編制工作。重點完成文游路等主要街道城市設計,加強對城市分區規劃、街區規劃、住宅小區規劃的管理,嚴格執行規劃,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全力推進十大工程。實施新一輪城建十大重點工程,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重點抓好珠光路、文游北路新建改造工程,實施北澄子河上段整治工程、城區北部洼地排澇工程、高郵灌區六期續建配套工程等水利設施建設,抓好停車場、后街后巷、垃圾中轉站、公廁改造、城區污水管網等市政工程建設,啟動步康花苑三期、歐洲城一期、天嬌園二期、清華園三期、御景園等一批現代化小區建設,組織實施當鋪及鎮國寺塔修繕、凈土寺景區開發等旅游景點改造工程,積極推進城市應急指揮中心、110KV黃渡輸變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快建設佳成大廈、珠湖菜場等服務業建設工程,實施一批舊城改造項目。
切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先征地后配套、先儲備后開發、先做環境后出讓,提高城市經營水平。嚴控土地一級市場,放開二、三級市場,維護土地市場健康運行。優化經營性土地供應結構,促進土地資源利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加大城建項目推介招商力度,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圍繞“五城同創”總體目標,層層發動,明確創建工作各個階段性計劃和任務,力爭通過省級衛生城市考核驗收。進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完善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和長效管理機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注重綠化美化,新增公共綠地32公頃、生態防護綠地2公頃、道路綠化3.6公頃。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旅游業。完善城市核心商業區布局,加快通湖路特色商業街區建設。穩定房地產市場。發展金融保險、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抓好物流業和市場建設,圍繞構建市場集群,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建設和擴容紅太陽物流園區、港口物流園區,重點培育高郵鴨、羅氏沼蝦等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全力支持中國羽絨城市場培育和二期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其市場引導、產業集聚等功能,促進全市服裝產業快速成長。強勢推進旅游業,突出“古、文、郵、水”等特色,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打破資源分割,理順管理體制,豐富旅游項目,加快景點建設。鼓勵和支持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各種經濟成份投資、開發、建設旅游項目,興辦旅游實體,力爭年內開工建設西堤旅游風光帶、新河生態觀光帶、東湖度假村擴建等重點旅游項目。
5、統籌兼顧,全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積極強化財政監管。加大稅法宣傳力度,堅持依法治稅,應收盡收,扎實組織財政收入。嚴格執行財政預算,優化支出結構,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搞好國庫集中支付,實行鄉財市管、鄉財鄉用,規范鄉鎮財政管理,防范鄉鎮財政風險。
更加關注民生工作。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好新一輪再就業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再就業援助長效機制,創建5個“充分就業社區”,消除“零就業”家庭現象。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建立和諧勞動關系,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建立城鄉低保自然增長機制,堅持應保盡保。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240元,農村低保由年人均720元提高到840元。健全災害應急救助制度,不斷完善自然災害應急體系,提高應對突發性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廣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繼續重視農村敬老院建設,積極實施城鄉大病醫療救助,深入開展慈善捐贈、扶貧助殘幫困等社會扶助活動,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新建經濟適用房3萬平方米。完善廉租房保障制度,新增廉租房租金補貼60戶。
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以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推進生態市建設為目標,大力開展環境優美鎮和生態村創建工作,不斷推進城鄉及工業集中區污水治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南水北調高郵段治污重點工程,保障全市環境安全。逐步完善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的文化設施網絡布局。實施龍虬莊遺址博物館修繕、三垛古民居遷建等工程。舉辦周末大舞臺、社區藝術節、農民藝術節等群眾性文藝活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重視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育布局,啟動職教中心遷建工程。廣泛開展衛生鎮村、衛生社區創建活動,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95%,推進農村改廁工作,新增無害化廁所6000座。大力推進“萬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舉辦高郵市體育運動會。繼續實施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新增有線電視用戶9000戶,農村入戶率達70%。建立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加大綜合監管力度,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穩定低生育水平,穩定現行生育政策,積極開展優質服務,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國防教育和雙擁、民兵預備役、征兵、人防工作,扎實抓好統計、物價、二輪修志、氣象、老齡、殘疾人等工作。
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以創建和諧社會和省級文明城市為目標,大力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市民綜合素質,進一步增強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繼續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良好的文明和道德風尚。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促進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深入開展“法治高郵”“平安高郵”創建和“五五”普法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基層基礎建設,積極打造全省最安全地區。全面落實社會穩定責任制和信訪工作責任制,加強依法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工作,推進依法信訪。認真抓好安全生產,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確保全市安全生產形勢平穩。
6、執政為民,不斷推進政府自身建設。
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公共管理。加強學習型政府和學習型機關建設,增強對市場經濟規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正確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努力提高政府工作的水平。加強對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法規的分析研究,挖掘優勢,把握走勢,趨利避害,努力在趨緊的宏觀經濟環境中營造更為有利的微觀環境。加強對現實問題的調查研究,對突破發展瓶頸、調整經濟結構、提升招商水平、統籌城鄉發展、運籌建設資金等重大問題,進一步加強理性思考和深層次研究,正確把握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堅持依法行政,規范行政行為。堅持把依法行政貫穿于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和政府管理的各個環節,努力建設法治政府。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行政許可、行政收費等行為,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全面完善和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努力提升行政執法水平。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落實好市人代會及市人大常委會作出的決議、決定和審議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步伐,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不斷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狠抓工作落實,提高執行能力。按照市委提出的總體工作要求,進一步細化落實政府條線作戰、協同推進的工作體系和責任體系,以會戰之勢抓落實,不斷提高政府工作的推進力。進一步強化壓力傳遞,全面分解落實各項目標任務,切實加大工作檢查督促力度,確保各項工作按照序時要求向前推進。堅持靠前指揮、靠前服務、靠前督查,具體明確“干什么、由誰干、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不斷提高政府謀事、干事、成事的效能效率。進一步改進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優化考核體系,強化考核導向,完善考核辦法,努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激發基層工作的活力和創造力。
加強隊伍建設,塑造良好形象。加大公務員培訓力度,提高公務員整體素質。推進廉政建設,引導公務員強化廉潔從政意識,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招投標、土地使用權出讓、政府采購等制度,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堅持行政監督、法律監督并舉,組織監督、社會監督并重,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重視優化投資環境工作,實行標本兼治、糾建并舉,開展行風評議,加強經濟責任審計,深化糾風和專項治理工作,狠剎相互吃請、公款消費等群眾反映強烈的不良風氣,樹立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已經開啟,新的使命崇高神圣。站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和神圣職責。讓我們在中共高郵市委的領導下,解放思想,堅定信心,奮發進取,扎實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為早日實現“全面達小康、建設新高郵”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