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五老”作用認真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
時間:2022-02-18 03:35:00
導語:發揮“五老”作用認真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昌邑市有12.8萬未成年人,占全市總人口的近1/5。近年來,我們按照中央、省和濰坊市委關于加強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堅持用心用情用力,立足求實務實落實,進一步加強領導,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全面提高關心下一代工作水平,有力地促進了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一、擺上重要位置
我們引導各級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把這項工作作為推動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作為事關千家萬戶的“德政工程”和引領未來的“希望工程”,始終做到高度重視、熱切關心、倍加關注、抓緊抓好。在工作擺布上,把關心下一代工作把關心下一代工作寫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工作報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市委辦公室轉發了《山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工作規則》,每年都以市委名義召開兩次全市關心下一代工作會議,對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市關工委的每次重要會議和活動,市委都派1名常委參加,溝通工作情況,解決實際問題。推廣了丈嶺鎮“三個納入”的做法,即把關心下一代工作情況納入鄉鎮(街道)及其部門單位綜合考核體系,納入文明機關、文明村鎮、文明單位考核范疇,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增強了各級干部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積極性,推動了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
二、健全組織體系
按照“因地制宜、靈活多樣,注重實效、逐級推進”的原則,建立各級關工委或確定專人負責,使關工委組織延伸到廣大鄉鎮、街道、機關、村居、學校和部分民營企業,有的還延伸到了小區、樓院,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貫通、條塊結合的組織網絡體系。目前,全市15處鄉鎮(街道)、819個行政村(居)、171個市直單位、240個鄉(鎮)直單位中,共建立關工委779個,確定專人負責的465個,關工委組織總數達到1245個,組成人員4072人?;緦崿F了“哪里有未成年人,哪里就有關工委組織,哪里就有可親可敬的知心人”。
我們采取組織關懷凝聚一批、登門拜訪聘請一批、開展活動吸引一批等形式,使更多的“五老”同志參與到關心下一代工作中來。目前,全市“五老”志愿者發展到近6000人。建立完善了“一冊(“五老”志愿者手冊)、一書(關心下一代聘書)”、“五老”分工、“五老”服務、“五老”家訪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推動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先后舉辦各類專題學習班、研討班10余期,聘請有關領導、專家授課20多人次,并將中央8號文件、省及濰坊市委的部署要求、外地的先進經驗等匯編成冊或制成光盤,發送到每一名“五老”手中,使他們更好地了解上級政策,把握規律特點,提高工作水平。去年以來,全市“五老”隊伍共舉辦思想道德宣教活動80多場,受教育青少年5萬多人次。31名老同志主動擔任了中小學法制校長,共舉辦法律知識講座40余場,并在部分中小學校建立了法制教育基地,幫教轉化“邊緣”青少年128人,使全市失足青少年幫教轉化率達到80%以上。“五老”同志出面,多方募集資金,向貧困學生捐資助學50余萬元,資助學生1200多人,并與223名特困兒童結成了幫扶對子。2000多名“五老”同志堅持常年照顧留守孩子上學、就餐、寫作業,受益學生達6000多人。
四、注重實際效果
堅持把解決廣大青少年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切入點和重要內容。僅去年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就為青少年辦實事、解難題2100多件,促進了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加大對學校及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依法取締“黑網吧”13處,組織學校校舍、食堂、學生專車等專項檢查3000余次,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案件、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和學生健康、安全事故明顯減少。下大氣力解決單親家庭、困難家庭、農民工子女和殘障青少年上學難的問題,去年共發放困難學生救助金117萬元,全部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城市低保家庭學生和聾啞學校學生的雜費。
五、營造良好環境
圍繞充分發揮關工委職能作用,積極整合資源,努力做到“三個到位”。一是物質保障到位。為市關工委設立專門辦公場所,配齊微機、車輛等辦公設施,將辦公經費列入財政保障范圍,每年確保10萬元以上,并按時足額撥付。二是工作協調到位。建立市關工委與有關部門聯席會議、情況通報等制度,督促文化、教育、政法、民政、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發揮優勢,通力協作,齊抓共管,形成了黨委政府加強領導、關工委發揮主體作用、職能部門聯動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三是輿論宣傳到位。通過把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列入黨校教學課程,在電視臺、電臺和重要宣傳欄開辟專題欄目,廣泛宣傳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意義、重大成果和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感人事跡。提高了關工委和“五老”的影響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積極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