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發展繁榮匯報

時間:2022-10-20 04:16:00

導語:農村文化發展繁榮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文化發展繁榮匯報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當前我國的農村文化建設普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是整個文化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觀念較為普遍,忽視文化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文化基礎設施陳舊落后;文化體制機制不順;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化市場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由此所導致的農民文化、科技水平低下及思想方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的閉塞、落后是造成“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才能用先進文化培育和塑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民,為全面建設小康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觀念保障,不斷推動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可以說,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靈魂和重要支柱,沒有文化的發展,沒有農民文化素質的提升優化,就不可能取得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級黨政組織必須將文化建設貫穿于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農村物質、精神、政治文明協調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

改革創新,激發文化產業活力。胡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出現,只有透過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從體制機制層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更新陳舊的理念和手段,積極創新工作,提升新農村文化建設水平。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應深化勞動、人事、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和崗位目標責任制,全面實行聘用制和勞動合同制,改進服務方式,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加強對農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戶的培訓輔導,獎勵扶持民辦文化。積極探索提高經營性文化產業活力的新途徑,進行文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傳統的管理局限,將文化事業與市場經濟相銜接,走文化產業化的道路。積極對地方劇團進行改革,對條件適合的進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場機制,變行政包辦為市場主導,鼓勵文、企合作,劇團與企業聯姻,開展各種專業性和群眾性的地方戲曲演出活動,也可以實行政府購買節目,,或按演出場次和質量進行補貼,實現“以錢養事、以事養人”,搞活普遍萎縮的地方劇團。積極支持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集體或個體放映隊等,大力扶持民間職業劇團和農村業余劇團健康發展,引導文化專業戶相互聯合,進行市場化運作,逐步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開發民間文化資源,活躍農村文化市場。

夯實基礎,加強文化載體建設。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必須借助文化設施這個載體,因此,要發展和繁榮新農村文化就必須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網絡體系。各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保證有一定資金用于鄉鎮和村的文化建設。應以鄉鎮為中心,建立健全圖書館、文化站及體育、衛生和農技推廣等設施,不斷擴大廣播和有線電視覆蓋率,可結合鄉鎮機構改革進行資源整合,組建集圖書閱讀、影視播放、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活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機關、學校內部的文化設施,如學校的“校校通”網絡設施、村部的遠程教育網絡,有條件的要采取多種方式對農民群眾開放,提高利用率。要在完備鄉鎮公共文化設施的基礎上,逐步下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村級文化設施和場所。可以利用教育布局調整中騰出的閑置校舍建設村文化室、文化示范戶和農家書屋,培育有特色的村級文化,從而形成縣、鄉(鎮)、村三級文化服務網絡,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

開展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是改善農民貧乏單調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傳播和弘揚先進文化、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途徑。應堅持業余自愿、形式多樣、便捷長效的原則,為農民群眾提供寓教于樂、健康高尚的文化活動,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以鄉鎮黨校、文化站、廣播站等賣場所為文化陣地,舉辦群眾文化節、農民文藝匯演、農民運動會等大型文體活動,組織開展花會、燈會、賽歌會、舞獅舞龍等傳統的文化活動和以家庭為單位的棋類比賽、藏書評比、才藝展示等各類競賽活動;緊密結合農民脫貧致富的需求,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積極發展農村電影放映,組織“送戲、送電影、送科技”等下鄉進村入戶活動;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各種爭創活動為載體,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走群眾路線,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使農民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體,才能收到實效,那種依靠行政動員搞建設的做法,很容易導致大轟大嗡,盲目蠻干,雖然建起了一座座圖書室、文化站所,卻引不起群眾前來活動的興趣,出現“見物不見人”的局面,這種文化建設注定是要失敗的。

聚合力量,城鄉共建農村文化。新農村文化建設應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動員鼓勵社會力量支持新農村文化建設,走城鄉共建、以城帶鄉、城鄉互動、互惠互利的發展路子。要進一步擴大城鄉共建的參與面,組織城市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特別是文化事業單位支援農村文化建設,扶持和引導群眾文化活動。繼續開展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及“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進村對口支援活動,培植文化中心戶,實施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文化扶貧工程。要創新城鄉文化共建機制,既重視行政動員,又重視市場機制,通過共同開發項目、開展活動,把共建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共贏局面。積極探索開展“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制,對重要項目和產品采取財政補貼,以政府采購的方式,直接送到農村;充分發揮流動文化車、文化小分隊的作用,使“三下鄉”活動小型化、經常化,努力做到靈活多樣,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