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情況匯報

時間:2022-12-07 09:04:00

導語: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情況匯報

*市位于江蘇省東南端,地處東海之濱、長江口區,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開放帶交匯點上的一座新興港口城市,素有“錦繡江南金*”的美譽。市域總面積823平方公里,現轄7個鎮和一個*港經濟開發區,90個行政村,68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46.6萬。

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8億元,比上年增長20%,人均GDP達16700美元;財政收入112億元,比上年增長40%;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24624元和11795元。在全國百強縣市排名中位于第九位。今年1~8月份,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全口徑財政收入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1.6%、11.3%、22%。社會事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先后獲得了“國家生態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市”、“全國社區紅十字服務示范市”等榮譽稱號。2009年,根據民發〔2009〕27號文件精神,我們積極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創建活動。現將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情況匯報如下:

一、農村社區建設實驗情況

根據民政部農村社區建設“五個全覆蓋”的要求,我們重點做好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多層次建立領導協調機制,強化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建立社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明確一位市委常委和副市長分工抓社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農工辦、公安、民政、財政、規劃建設、文教等30多個部門。各鎮(區)分別成立社區建設指導小組,加強領導。全市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運行機制。市委、市政府對農村社區建設十分重視,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確立“統籌發展、城鄉聯動”的工作思路,根據不同階段新的形勢與要求及時提出工作意見。此外,我們還注重農村社區建設制度創新,村民委員會全部采用無候選人“一票直選”的辦法產生,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主席制度、村民小組代表會議制度、社區觀察員制度等,保障了村民的參與權,確保社區建設順利推進。村民小組代表會議制度榮獲“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創新獎”,社區觀察員制度獲得2008年*市制度創新獎。

2.多形態做好社區科學規劃,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我們將農村社區建設融入*現代化中等城市的框架之中科學規劃。隨著*市區面積由8平方公里擴大到近50平方公里,城市形態變化巨大,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市村、居的比例由2000年的5:1發展為目前的1.3:1。立足于城鄉統籌發展,我市將全市社區定位為三大類,即城市(鎮)社區、農村社區和新型社區(因農民拆遷安置形成的集中居住點),規模一般在5000人左右,服務覆蓋社區全體新老*人。對農村社區,結合新農村建設進行布點規劃,在明晰現有各村各居將來的區域分布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規劃了城市社區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態自然型、古村保護型等不同類型的農村社區。

3.多渠道建立資金投入機制,確保財力支撐。一是堅持政府投入為主。近年來政府投入資金約3億多元,用于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對每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投入200萬元。我們還通過政府投入購買服務惠民利民,如對居家養老服務,政府每年每個鎮大約投入20萬元左右;對政府有關部門派駐社區服務產生的費用由各部門承擔。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列入市財政預算,覆蓋全市社區居民群眾的各項服務經費合計近8000萬元左右。二是整合鎮、村資源,盤活資產。利用農村社區自有資產和財力,自力更生解決活動場所用房及活動經費。三是依靠民間資本。凡是新建社區的社區服務中心用房,規定由開發商負責配套建設。四是所在社區的企業或個人捐助。利用捐助資金用于各項服務活動。

4.多用途夯實社區基礎設施,構建綜合服務平臺。我市目前已建成市、鎮、村三級社區服務中心,形成了健全的社區服務設施網絡。市社區服務中心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各鎮(區)社區服務中心平均面積達到3500平方米以上。2004年,我們就確立了一個村建一個社區服務中心的模式,農村社區全面掛牌,統一懸掛“江蘇社區”標識。*市委辦〔2006〕17號文件要求,新建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筑面積標準不少于1000平方米。到2008年底,全市建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總面積144824平方米,平均1316平方米;居民室外活動場所總面積123962平方米,平均1126平方米。2008年3月,江蘇省委快報刊發了“*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的經驗做法。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我們大力實施“12345”工程,即:一個室外活動場地;二個陣地(宣傳欄、公示欄);三支隊伍(專業管理人員隊伍、服務站人員隊伍、志愿者隊伍);四個室(老年人殘疾人活動室、警務室、衛生室、多功能教室);五個站(社區農業服務站、社會事業服務站、衛生服務站、社會保障服務站、綜合治理服務站)。目前,各社區普遍達到了這一要求。

5.多樣化健全為民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我們堅持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建立健全農村社區服務體系。一是明晰服務定位。將社區服務定位為四類,一為自我服務,在黨委、政府指導下提升社區自我管理水平(包括社區民主自治建設、社區公共事務、公益事業、精神文明建設等);二為公共服務,協助政府部門做好其服務職能的延伸(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就業服務、社會治安、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教體育等);三為生活服務,依托社會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民措施(包括物業管理、環境綠化、家政服務、養老托幼等);四為橋梁式服務,做好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包括傳達黨委政府政策精神、向上反映居民意見建議等)。二是改進服務方法。2007年起,我們指導全市社區推行“一站式”服務,力求形成“十五分鐘”服務圈。目前投入使用的“一站式”服務大廳76個,占比69%,服務窗口面積均不少于50平方米,服務項目基本齊全。針對農村社區的特點,我們還增加了生產資料供應、農技知識咨詢、便民超市、糾紛調處、維權保障等服務。三是打造服務品牌。在社區志愿者隊伍中開展“情暖萬家”系列活動,全市共建立志愿者隊伍300多支,確定服務對象4萬多人。組織社區業余文藝團隊與文廣部門聯手開展“百團大展演”活動,2008年全市127支社區業余文藝團隊組織了2500余名文藝愛好者開展演出活動,吸引了15萬人次新老*人觀看。今年,“情暖萬家”、“百團大展演”活動繼續在各社區轟轟烈烈地開展。四是創新服務舉措。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我市著力推進社區服務信息化,市級層面已建立便民服務信息平臺,并將以此為依托構建市、鎮、村三級便民服務信息網絡。同時,從2007年起共投入450萬元,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支撐,形成就業、醫療救助、菜單式培訓、農村社區養老人員等方面的快捷、優質服務。各鎮也紛紛探索實踐,有的建立社區電子信息檔案;有的推行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有的設立電子屏,用于黨務、政務、村務、財務公開和社區信息公布。

6.多方面健全社區組織體系,保證各項管理到位。為進一步提升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我們采取了分類管理的辦法。對城市(鎮)社區,按照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事務工作站“三位一體”的模式管理;對農村社區,按照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三位一體”的模式管理;對新型社區,建立社區管理委員會,由各鎮、村明確專人協調有關事宜。同時,我們建立了社區黨組織牽頭,村(居)民委員會、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工作站)、社區物業、社會組織、駐區單位和社區居民代表等參加的社區管理協調機構或聯席會議制度,溝通、研究、協調社區管理中的重要問題。建立社區建設工作考評機制,加強了對各鎮(區)和各有關部門的社區建設工作考評,并將社區建設工作納入全市科學發展觀考核體系。

7.多角度確立社區工作重點,穩步提升水平。我們堅持“管理向上攀升、服務向下生根”,每年都確定社區工作重點、階段目標。2007年,以硬件載體建設推動管理服務上新水平,市政府把建設鎮(區)社區服務中心列入政府實事工程,各鎮對社區也加大了服務中心的推進力度,確保領導力量、資金投入落實到位;2008年,以市級“和諧示范社區”、“和諧示范社區標兵單位”創建為主要手段,強化管理服務水平;2009年,以“情暖萬家,服務百姓”為主要載體,又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并在調研基礎上由市委市政府發文,對社區建設的人財物等保障措施提出新的要求;2010年,我們將以科學、合理、便民為重點,進一步抓好社區的提檔升級,并列入政府實事工程。目前,已經啟動鄉鎮撤并后15個老鎮區的管理提升工作,科學規劃,構建大型社區,全部建立便民服務中心,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8.多舉措加強社區隊伍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我們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職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為實現社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一是加強村(居)委會主任能力建設。堅持每年開展村(居)委會主任培訓,采取集中培訓和自學相結合、經驗交流和座談相結合、理論測試和調研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村(居)委會主任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2008年11月,《人民日報》刊文以“田頭總理”作評價,宣傳了我市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二是全面實施“一村一居一大學生”計劃。先后共有160名大學生被選派到村(居),充實社區人員隊伍,增強了社區人才素質。三是開展社工師培訓。2008年舉辦了首屆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考試輔導培訓班,共有33人成績合格,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今年又有45人參考。四是激發社區干部積極性。重視從村、社區干部中選拔鎮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目前已有12位同志提拔為鎮領導干部,4位同志被招考錄用為公務員。此外,還有34位同志掛靠了事業編制,提高了待遇。

二、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取得的成效

回顧近年來我市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的實際情況,主要取得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成效:

1.助推了新農村建設,縮小了城鄉差距。我市的農村社區建設與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新農村建設同步進行,同等對待,同樣重視,統一規劃,統一實施,因而助推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速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縮小了城鄉差距。全市有17個社區實現了農轉居。很多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基本相同,一樣集中居住,一樣有服務中心,有衛生站,有超市,有文體活動場所,有物資供應站,有養老金、醫療費結算中心,有警務室,有物業管理,吃的是自來水,燒的是液化氣,用的是抽水馬桶,看的是有線電視,垃圾倒入垃圾箱集中統一處理,過著與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此外,我們主動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致力發展農村社區勞務合作社,有力推進了農村社區經濟發展。目前,全市共成立農村勞務合作社近50家。

2.促進了政府管理與社區自治銜接互動,提高了群眾自治水平。隨著城鄉社區的統籌發展,鄉村治理機制和農民自治功能得到了有效統一。我市率先開展的“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課題研究,為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注入了深刻的內涵。今年5月,市政府在課題組的調研基礎上,制定下發了《關于建立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互動銜接機制的意見》,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國家、省級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宣傳報道。在市文件精神的指導下,一系列舉措在農村基層得到大膽實踐。如,在今年的村、社區換屆選舉中,我市推出了《選舉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致力完善政府對基層群眾組織的指導行為。同時,農村社區建設也為村民拓展了自治功能,使村民自治水平不斷提升。民主選舉制度不斷完善,保障了村民民主權利;民主決策制度不斷強化,保障了村民的決策權;民主管理制度不斷規范,保障了村民的參與權;民主監督制度不斷加強,保障了村民的監督權。我市連續多年保持村民自治率100%,今年蟬聯“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

3.改善了社區人居環境,提高了群眾生活品質。我市農村社區建設注重改善人居環境,拓展為民服務功能,使群眾的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一是實現了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全覆蓋。去年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9%,城鄉老年居民養老待遇享受率達100%,城鄉社區居民的社會保障全國領先。二是加強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達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99.4%,城鄉居民預期壽命去年為81歲,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水平,被世界衛生組織授予健康城市優秀實踐獎,目前還通過了專家驗收,即將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三是營造了良好的治安環境。在經濟快速發展、外來人口持續增多的情況下,我市刑事發案數自20*年起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其中八類案件發案數下降21.7%,使居民生活有了安全保障,去年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99.4%。四是改善了人居生態環境。城廂鎮縣府社區獲“全國綠色社區”稱號,全市有省級綠色社區20家、*市級綠色社區59家?!熬G色社區”基本實現全覆蓋,大大改善了城鄉社區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

4.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文明祥和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人文環境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凝聚和激勵作用,促進社會和諧。我市社區文化投入以年均55.8%的速度遞增,去年達6594萬元,形成了市、鎮、社區(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每年舉辦婁東之春、市民讀書節、社區文化藝術節等文化活動?,F在,在社區圖書室里,看書借書的人絡繹不絕;在健身房、運動場上,活躍著打乒乓、打籃球、打門球的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身影;在棋牌室里,下象棋、打紙牌的人歡聚一堂;在臨時搭起的舞臺上,居民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開展唱歌、跳舞、演戲、彈奏江南絲竹和舞龍、舞獅等活動,愉悅了居民的身心。同時,志愿者發揚風格助人為樂,鄰里糾紛減少,居民和睦相處,文明和諧氛圍正在逐步形成。

三、實現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的幾點體會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對如何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有這樣幾點體會:

1.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城鄉一體化的方向??茖W發展觀要求我們堅持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在農村社區建設實驗中,既從現實著手,又從長遠著眼,堅持科學發展、科學推進的原則,著力于城鄉一體化發展,進行科學規劃,科學實驗。在農村社區規劃中,我們堅持與推進城市化和建設新農村統一規劃;在社區管理中,我們對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不同類型的社區進行分類管理;在構建服務體系中,我們對社保、醫保服務實行城鄉一體化管理,實行城鄉并軌,一張卡使用,統一服務中心結算。所有這些,都向著城鄉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2.必須從實際出發,符合群眾需求和意愿。農村社區開展各項服務,既要貼近群眾的需求,又要符合群眾的意愿。如公共服務,群眾都需要,要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社區居民需要農業生產上的服務,我們就增設生產資料供應、科技信息和市場營銷等服務;有些市場化的家政服務、便民食堂服務、代辦代收服務,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進行,達到互利雙贏的目的;一些沖破傳統習慣的服務,如改水改廁、垃圾集中回收等,則需要做好工作,讓群眾認識到其好處,從而心甘情愿地接受。

3.必須開拓創新,不斷探索社區建設的有效途徑。我們在工作中深刻體會到,開拓創新是搞好社區建設的動力和活力,必須堅持在創新上下功夫。如我們在社區管理協調機制上,加強制度創新,開創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民議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農村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去年,我們還建立了社區建設觀察員制度,在市鎮兩級社區設立社區建設觀察員,了解社情民意,觀察目標任務落實情況,對社區建設中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分析評價,提出建議,從而促進社區建設健康順利推進。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探索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利用現代化手段更好地開展社區服務。

我市的農村社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上級要求和居民的期望還有不小差距,全市發展還不平衡,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今后,我們要繼續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方向提高農村社區建設水平,在加大投入、優化管理、深化服務上下功夫,著力構建和諧社區,為把社區真正建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