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培訓班干部考察報告
時間:2022-07-18 10:51:00
導語:青年培訓班干部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部考察報告
深秋時節,風清氣爽,朝陽市委黨校第三期少數民族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師生31人深入革命圣地韶山、井岡山、廬山和祖國風景名勝張家界進行了9天的考察學習。按照市委黨校的安排,我們確定了明晰的考察目的:(1)了解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2)學習和發揚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和大無畏的英雄氣魄;(3)學習老區人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4)增強學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5)加深對“兩個務必”的理解和認識;(6)開拓視野,振奮精神,堅定對加快朝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決心和信心。制定了詳盡的考察方案,組建了得力的考察組織機構。經過大家的一致努力,取得了豐碩的考察結果。現將考察學習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穿越時空,領略革命圣地風采
1、實地參觀,尋覓英雄們當年足跡。在9天的考察時間里,我們以湘贛兩省為范圍,用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線路,最好的組織安排,實地參觀了革命遺址。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有井岡山“中山陵”之譽,是1987年9月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60周年時落成的,由紀念堂、碑林、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井岡山雕塑園4大部分組成。紀念堂大廳中廳是同志親筆手書的“死難烈士萬歲”6個鎦金大字,下方有各方人士敬獻的花圈、花籃,左右兩廳陳列著、、、等偉人和井岡山斗爭中著名英烈的遺像及生平簡介,后廳為吊唁廳,銘刻著15000多位烈士的名字,還有無名烈士碑。大廳中,樓上為骨灰堂,安放著一些老紅軍的忠骨。碑林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李鵬等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和知名人士、老紅軍、老革命的題詞,其中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和的“繼承和發揚光榮的井岡山革命傳統”等題詞格外醒目。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遠看象火炬,象征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看象一桿桿長槍,象征著革命先烈永遠不倒的身軀,基座上鐫刻著“薈萃井岡山”、“浴血羅霄”等浮雕。下設展廳和活動室。雕塑園共有19座不同風格的井岡山斗爭英烈像,有、、、、、譚震林、袁文才、王佐、賀子珍、伍若蘭等,雕塑形象逼真,生動地體現出井岡山人大無謂的革命精神。
黃洋界哨口離茨坪17公里處的黃洋界哨口,是井岡山北部的天然屏障,著名的革命戰爭奇觀紀念地。四周高山峽谷,蜿蜒起伏,1928年8月30日,、等領導同志已率紅軍大隊赴湘南作戰,守山紅軍不足一個營,但是他們不畏強敵,采取機動靈活的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憑借天險,英勇奮戰,終于擊退了敵人4個團的進攻。據說,當時,紅軍僅有1門迫擊炮和3發炮彈,兩發因受潮未打響,第三發剛好落在敵人指揮所爆炸,伍若蘭又帶領婦女兒童鳴放鞭炮,一時間“槍聲”大作,敵人以為是紅軍大隊回來了,嚇得連夜逃竄,黃洋界保衛戰創下了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今天,站在哨口工事舊址旁,我們仿佛依稀聽到當年隆隆炮聲。
滴水洞一號樓被人們喻為湖南“山水明珠”的“西方山洞”——滴水洞,位于銅像以西約4公里處的狹谷中。滴水洞一號樓是滴水洞中的主體建筑,1966年曾在一號樓隱居11天。這棟別墅始建于1960年,式樣與松山一號樓酷似,都是青磚青瓦的小平房。從一株光葉白蘭樹下,走入別墅大門,穿過一個會客廳,是一條長20米的走廊,走廊為封閉式,右邊,從玻璃窗往外看,有一個清澈的水池,一只仙鶴立于池中,一尾鯉魚正噴灑清泉,還可望見龍頭山滿山的翠竹,左邊是一列寬敞的房子,主體為兩間辦公室,一個是辦公的地方,室內一張大辦公桌上,擺著一個毛筆架、一個茶杯和一個橢圓形菊花石硯,一個帶嫩綠色罩子的臺燈,桌前有一只藤椅,還有白套沙發兩個。屋頂裝有圓柱形吊燈。辦公室開有三扇門,分別通往會議室、臥室和北面走廊。別墅后修建了長100米的防空洞。洞的一側有防震室、指揮室等軍事設施。洞的兩端各有厚度近尺,重達幾噸的裝有自動控制的粗重鐵門,即使洞外施放原子彈,也無損洞內指揮系統和洞里人員的安全。
銅像銅像位于韶山紀念館大門前80米處,像區占地5200平方米,是經中共中央批準興建的紀念百周年誕辰重點獻禮工程。1993年12月20日上午,同志專程赴韶山為銅像揭幕。銅像是由著名雕塑大師、中國美術館館長劉開渠和他的高徒國家一級美術師程允賢設計,國家一級企業、航空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鑄造的,重3.7噸,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著“10.1”國慶,象征著是新中國的締造者。像面朝東南方,身著中山裝,左胸前掛著“主席”證,手執文稿,目光炯炯,面帶微笑,正視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現了人民領袖出席開國大典時的風采。銅像的褐紅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鐫刻著同志題寫的“同志”五個鎦金大字。
故居故居位于韶山沖上屋場。這里依山傍水,楓梓山、象鼻山等山環護周圍,青松郁郁,翠竹婆娑,前塘夏季荷花飄香,綠水瑩瑩,風過處,蕩起縷縷漣漪。南岸綠浪層層,整個山沖稻田依依重疊,春夏綠浪滔滔,一派田園景象。農舍系土木結構,坐南朝北,呈凹字形。由鄧小平題寫的“同志故居”貼金木匾懸掛于堂屋大門上端。建筑面積472.92平方米,占地面積566.39平方米,共有房屋18間。東邊13間小青瓦房為家,西邊5間茅草房為鄰居毛四阿婆家,居中堂屋共用。清光緒4年(1878年)曾祖父買下此地,經幾輩人的努力,父親毛順生將草房改成瓦房,擴大為13間半。從廚房往東,便是橫屋(為現代餐廳),屋內擺有方桌、板凳,再往里走進入父母臥室,室內的方形架子木床、青色大布蚊帳和印花床單、棉被等物依依在目,這一切仿佛帶我們回到了以往的歲月。東墻上的父母遺像流露出先人的慈祥與堅韌的性格,相鄰便是少年時代的住房,房內陳設與父母親臥室無異,簡單樸素,床邊的一盞桐油燈,曾伴隨少年渡過無數不眠之夜、尋求革命真理,東墻上有三兄弟與母親的合影,室內木樓上有一開口,1925年就是在這木樓上秘密建立了韶山第一個黨支部。從臥室來到天井,東邊是擺放勞動工具的雜物房,有水車、蓑衣、風車、谷篩,還有谷倉、牛欄、豬欄等。在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毛家人勤勞致富的身影。南邊和西邊是的兄弟毛澤覃、毛澤民臥室,里面陳列了舊時的一些家具。走出故居,又是滿眼的綠色,大自然的氣息使人心曠神怡,讓人領略到“圣地”的靈氣和歲月的記憶,偉人雖已遠逝,但他的豐功偉績永存,正如故居旁的青山綠水,仍然郁郁蔥蔥,永遠印在人們的心中,世代相傳。
2、看影視片,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考察的三分之一時間是在車上度過,為豐富大家的生活,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我黨的革命史,我們結合考察內容,沿途播放了《中國出了個》、《長征》、《湘西剿匪記》等以革命歷史為題材的影視片以及介紹井岡山、韶山等革命老區有關情況的紀實片,把考察的過程全部變成了革命教育的課堂。盡管不少內容以前大家都看過或聽過,但這次因為親臨故事的發生地,感受與平日迥然不同。那一幕幕場景不再是離我們遙遠,沒有干系的事,而是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眼前,我們情不自禁地和主人公一起體驗著雪山的寒冷和險峻,草地的漫長和艱難,體驗著失敗的慘痛、受挫的壓抑和勝利的狂歡……那份感動、那種陶醉,不是一本書、一堂課所能起到的,說也說不盡,寫也寫不完。
3、尋訪群眾,感受日新月異新時代。白天,感同身受革命老區的歷史,晚上,顧不得好好休息,結伴去附近的街巷、夜市,廣泛接觸本地居民,從他們那里了解當地的發展情況、風土人情,豐富對革命老區的認識,加深對革命老區的理解。
井岡山市總面積為1308.5平方公里,轄21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與墾殖場,共14.8萬人口,主要為漢族、滿、壯、瑤、布依等民族。境內有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市可分為北、中、南三大部分。中部多高山峽谷、飛瀑流泉、巖洞怪石、珍稀動植物和高山田園,為旅游開發區,南北兩部為糧油、木材、畜牧、工業區。近年來,井岡山人經過認真的思考和討論,發揚井岡山精神,走“科教立市、旅游興市、依法治市”道路,修公路、建博物館、烈士陵園以及賓館、體育場、開辟挹翠湖公園、擴建景區……還開展了創“三優”競賽活動以及爭創全國旅游四十佳、優秀旅游城和全國文明城等一系列活動。井岡山這一革命老區正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行列中。
我們除了從老百姓的口中對井岡山、韶山的歷史和現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外,很多關于、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民謠、佳話,甚至是神奇的傳說更令革命老區增添了幾分神秘,幾分詩意。對于故事和傳說的真實性沒有人再去考證,我們只是為人民群眾對他們的無限敬愛和深切緬懷而深深地感動。事實證明,歷史是有情的,人民是有情的。為官一任,只要實實在在地為人民群眾做點什么,歷史和人民群眾是不會忘記的!
二、走近心靈,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一路行來,、當年挑糧經過的小路、休息處的槲樹、上井紅軍造幣廠……每一處景點都以它特有的方式向我們訴說著英雄的功績,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我們真切地聽到了自己內心的聲音:“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把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
什么是井岡山精神?具體地說應該是: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率領紅軍上井岡山時,第一次國共合作已經破裂。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片白色恐怖。在這種情況下,率領不到1000人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根據地。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這個遠大理想,堅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終于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北京天安門。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必須具有這種理想和信念。
、、、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井岡山根據地的建設中,緊緊抓住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這個重大問題不放,制定和實行了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路線,即“工農武裝割據”。這條路線的具體內容是:加強黨的領導,壯大人民軍隊,實行土地革命,武裝奪取政權。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加強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也就是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紀律建設、作風建設和民主集中制。黨組織的堅強有力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正是井岡山斗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對中國來說,農民問題是首要的問題,而農民問題的實質是土地問題。這就是中國的國情。、身背斗笠、腳穿草鞋,跑遍了整個羅霄山脈,通過調查研究,得出正確結論:共產黨和紅軍要在井岡山站住腳、扎下根,就必須幫助百分之八十的農民解決土地問題。于是,湘贛邊界黨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實行“土地革命”。紅軍打到哪里,田就分到哪里。得之滴水,報之涌泉。井岡山農民最早喊出了“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誓死跟著共產黨走。
井岡山紅軍來自多方面,有秋收起義部隊、八一南昌起義部隊、湖南平江起義部隊,還有袁文才、王佐部隊、湖南農民起義部隊、國民黨投誠部隊,等等。各方面的隊伍匯集在井岡山,為什么有這么強大的戰斗力?是團結得好。不管來自哪里,為了把這面紅旗插到全國去,官兵團結、軍民團結、軍政團結、兄弟部隊團結、主力紅軍和地方武裝團結。這就是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組織保證。
國民黨反動派對付井岡山有兩條:一是不斷地進行軍事“圍剿”,企圖把紅軍扼殺在搖籃里;二是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企圖把紅軍困死餓死在井岡山。所以,井岡山的斗爭非常艱苦,吃的、穿的、用的困難到了極限。從軍長到伙夫、從黨政領導到一般干部每人每天只有5分錢的伙食費;80多人的連隊,每天5斤半的米都難以保證,常吃的只有南瓜、茄子、野菜;寒冬臘月,身上是兩件單衣,腳上是一雙草鞋,睡鋪板和稻草,還要堅持行軍打仗。然而,靠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他們硬是戰勝了困難,奪得了勝利。
三、鍛煉才藝,歷練明天干好工作的本領
9天的考察生活,24小時的朝夕相處,既是同學相互學習了解的好時機,也是學員自我鍛煉的好場所。為此,出行前,我們組建了學習考察活動領導小組,成立了生活組、文宣組、材料組、保衛組、醫務組,并分別明確了職責任務等。考察途中,我們發現有的組任務比較重、人員比較少,就及時決定增加了幾名同志,加強了工作力量。為活躍氣氛,鍛煉學員的各方面才能,考察團給所有團員提供了3次前臺亮相展示自我的機會:一是在考察開始的途中,組織大家做游戲,不做游戲或做不好游戲的,到前面或唱歌或講故事或猜謎語;二是在去井岡山的途中,每人表演一個節目;三是在回來的路上,每人談一談考察感受。在第一次亮相時,許多學員還有些羞羞答答,走到前面“猶報琵琶半遮面”;在最后一次亮相時,個個都暢所欲言,意猶未盡。自始至終,全體考察團成員沒有掉隊的,沒有丟東西的,沒有鬧意見的,沒有出毛病的,相反有個學員考察的同時還治好了自己的腳氣病,基本上實現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陶冶、自我提高,每個人的講話、表演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顯和鍛煉提高,同時也發現了一批優秀的人才。
四、回報組織,創造富庶繁榮朝陽
在革命圣地,我們親眼目睹了老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井岡山精神的真諦。在南方,我們看到了萬馬奔騰大干快上的氣象。在靈魂凈化、心靈震撼之余,我們不由回到現實,靜心思考——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我們的家鄉朝陽,經濟和社會發展如何實現振興和騰飛?井岡山精神如何在朝陽大地發揚光大?客觀地講,朝陽是個自然條件并不十分優越,目前經濟和社會發展還相對落后的地區,但是仍有許多有利的發展因素:一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市經濟總量正不斷擴大,質量明顯提高,積聚了一定的擴張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進一步發展增添了動力和活力;二是交通、城建、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兼具了沿海的區位優勢和內陸的資源優勢;三是地廣人稀,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從外部環境是上講,國家和省實行了退耕還林、扶貧開發、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尤其是中央決定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給朝陽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事在人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們這些有著拳拳赤子之心、渴望家鄉騰飛的中青年少數民族干部應該立足本職,學習和發揚井岡山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努力工作,為實現我市到十五期末整體穩定脫貧、2010年總體達到小康、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不辜負市委對我們的培養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