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自然保護區考察報告

時間:2022-11-19 03:13:00

導語:生態自然保護區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自然保護區考察報告

*縣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元帥的故鄉,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沱、涪兩江分水嶺上。全縣人口87萬余人,轄25個鄉(鎮),606個行政村,6535個村民小組。全縣幅員面積1424.5平方公里,縣內群丘林立、漕地棋布、溝谷縱橫、形成緩丘、平頂丘、塔狀丘、平臺、洼地、寬谷交錯的復雜地貌,具有典型的川中丘陵的地貌特征。

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縣域生態遭到人為的嚴重破壞,樹木蕩然無存,干旱不斷,水土嚴重流失,滑坡、泥石流時有發生。人們燒水做飯靠秸稈、草根,修建房屋、制作家具、農具靠石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黨和政府領導全縣人民在科學技術指導下,大興水利、大搞綠化、廣植樹木,并開創了丘頂裸石上直播馬桑一舉成功的先例。經過20多年的努力,縣域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先后榮獲全國綠化先進縣、“長防工程”首批達標合格縣,被確定為全國“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首批實驗區。全縣森林面積24.71萬畝、森林覆蓋率28.5%,以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為主,經濟林、用材林居次,現已形成“山頂林木戴帽,山腰綠樹纏腰,層層梯田平展展,溪流淙淙山溝跑”的奇異景觀。

縣委縣政府確定在生態和人文景觀都較好的*報國寺所在地龍門鄉,建立市級自然生態保護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目的是為警示后人,勿蹈破壞生態自尋苦難的覆轍;謳歌人民克服重重困難,20余年為恢復生態而艱苦努力的感人事跡;頌揚具有遠見卓識的各級領導和科技人員為民造福的功德;建設我國西部生態屏障和建設我縣生態經濟縣起好示范作用。

保護區社會經濟現狀

(一)地域面積

*報國寺生態自然保護區位于*縣龍門鄉龍門辦事處,區內有10個村,96個社,11728人,幅員面積23.113平方公里,四周界畔為東經104046’至105014’,北緯30002’至30037’。

核心保護區以*報國寺為中心,面積為6.95平方公里,包括一村、二村、九村,共3個村,29個社,總人數3535人。區內山丘起伏秀麗,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達36.6%,屬典型的川中淺丘地貌。

(二)區內經濟

*報國寺生態自然保護區內,有農民萬余人,屬純農業區域,主要是旱作農業和水稻,輔以少量養殖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民生活水平較低。2000年人均純收入1850元。

(三)基礎設施

l、交通

龍門鄉地處*中部經濟帶,省道樂大路(*縣至大英縣)跨境而過,距*報國寺6公里(現已改造成山重四級瀝青路面),各種車輛可直達寺院。今年樂大路將進行改造,由泥結碎石路面改造成山重二級瀝青路面。寺院至國道318線有鄉道連結,近年也將改造成旅游專線的水泥公路,屆時將形成一條旅游環線,交通十分便捷。

2、通訊

龍門鄉的通訊與縣城光纜程控電話早已聯網通訊基站,座機、手機、傳呼與縣內外、省內外實現直通。

3、電力并建有無線乃至國際均

龍門鄉電力充足,屬縣電力網,鄰近的寶林鎮新建耗資3000多萬元的110千伏變電站已竣工使用,龍門鄉供電更有保障,完全能滿足保護區的各種用電。

保護區特點

(一)佛教名剎獨具特色

*報國寺位于*縣城東北18公里的龍門鄉金龜山上,興建于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1400余年,自古為川中名剎之一。寺院依山面水,四周青山連綿、綠樹成蔭、古樹棋布,面積300多畝。

寺前巨石林立,參差高聳,形如山巒,以石取材、沿崖造窟,現存佛像500余尊,計10余龕,形成“千佛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間“西方極樂世界圖”刻藝精湛,千年古榕盤根錯節,根為佛龕,傘罩石窟,妙趣橫生,實為珍寶。窟壁有大蜀廣政年的兩塊碑文和高僧石棺群,憑石鏤空刊刻的花紋圖案線條流暢,精細生動。

寺院風格獨特,建筑錯落有致,藏經樓、觀音堂、玉佛殿、祖師殿、天王殿、鐘鼓樓、衣缽塔、和平塔、安養院、念佛堂、五觀堂等古今建筑珠光四射,琉璃生輝,引來眾多省內外香客和游人。寺內常年紅燭輝煌、香煙繚繞,從緬甸迎回的21尊造型生動、雕刻精細的玉佛供奉寺內各殿,其中高4.13米,重約10噸的接引佛為全國罕見。

(二)人文景觀得天獨厚

1.離欲禪師

釋離欲(1887—1992),合川人,俗名侯喻君,川中著名高僧,一生充滿傳奇色彩。15歲出家,行腳于名山勝跡,虔禮本空、思摩二禪師祝發,修頭陀苦行,十三寒暑矢志不逾,終于徹悟,繼在新都寶光寺方丈祖道禪師座下受具,并承寶光堂上無窮和尚傳衣缽,位列臨濟宗第二十一代禪師。在射洪仿寶光寺興建古佛寺,化緣置田產鹽場,接納僧團100余人,寺興盛時即自愿謙讓,交欲空法師主持,由此名聲大振。后應三寶弟子之請,到成都得捐凈財,新建4000余平方米的“離欲念佛堂”,一時法緣鼎盛,誦經禮佛者蜂擁而至,川中軍界首腦數人皈依佛門。

離欲禪師1930年行腳至*報國寺,對寺廟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理環境十分看重,但對殿宇失修的破敗景象十分痛惜,誓下決心為古寺重放異彩。于是廣結善緣,再次苦行十余年募化十方,維修了觀音殿,新建了藏經樓、丈寶樓廊和各寮房,解放后,仍以住持身份致力于守寺護林工作,以耕作飼養禽畜蜜蜂,編織草鞋出售為生,而怡然自得。

1985年,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實,離欲禪師復興古寺,弘法利生的宏愿得以實現。離欲禪師自己節儉度日,連居士饋贈的衣服糧食也變賣成現金:用于寺廟建設。寺廟的規劃施工,無不親自料理。在其慘淡經營無私奉獻精神感召下,四眾弟子慷慨樂捐,先后集資近200萬元,新建了大雄寶殿、五觀堂、齋膳房、新鑿臥佛、接引佛等摩崖造像,并神奇的從緬甸請回玉佛21尊。繼任昌臻法師,依其原規劃,新建了鐘樓、鼓樓、天王殿、彌勒殿、祖師殿、普同塔、和平塔、說法堂、化僧窖、放生池、石刻《金剛經》,完成了離欲禪師的遺愿。

離欲禪師德高法顯著普度有緣,皈依弟子逾萬,舊軍閥范紹增、黃杰,峨眉山報國寺住持釋昌徹,射洪登云寺住持釋昌禪,美國《萬佛城》佛刊主筆葉君等均為其門徒。

離欲禪師世壽107歲,一生弘揚佛法,濟世救人,深受僧俗民眾敬仰。其遺體葬于寺內大雄寶殿前石棺內,衣缽藏于衣缽塔。離欲禪師和他的二位師父的生前容貌被弟子琢成玉石肖像供奉于祖師殿。參觀者紛至沓來,香火常年不絕。

2、民主革命活動家——謝無量

龍門鄉是當代享譽中外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民主革命活動家謝無量的故鄉。謝無量1884年6月28日出生于龍門鄉金馬寺溝農家,自幼聰慧過人,求學于上海、北京等地和日本,親身經歷過八國聯軍入侵時的顛沛流離,目睹了清廷腐敗滅亡的過程,與邵力子、黃炎培、李叔同交往密切,結識了章太炎、鄒容、章士釗等維新派人物。創辦、參與過《翻譯世界》、《蘇報》、《國民日報》、《京報》的編撰發行等工作。曾在北京、上海、四川等地著名學府任教、著述,參與過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深受孫中山器重和愛護,1924年孫中山任命謝無量為大本營秘書長。謝無量的許多文學著述和觀點對世人影響較大,他曾積極參與過沈鈞儒、章乃器、李公樸等組織的“救國會”,和宋慶齡、蔡元培等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抗日、反蔣汪對日退讓活動。1947年國民政府圈定謝無量為*縣國大代表候選人,謝無量9月回*縣,順利當選。謝無量回縣競選期間留有很多題字。

解放后,謝無量出任川西文物保管委主任,川西博物館館長,四川省博物館館長,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四川省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特約教授兼顧問,1960年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等職。1956年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受到了主席的單獨接見。1964年病逝于北京,葬八寶山公墓。

3.緬甸高憎——萬慧法師。

萬慧法師(1889—1959)俗姓謝,名善,字希安,*縣龍門鄉金馬溝人,為著名學者謝無量異母弟。謝善(父謝維喈肘任知縣)與陳獨秀為至交。清末上海復旦學院畢業,因與同學戀愛,為封建禮教所不容,女憂郁而死,謝善只身入川,披剃于成都大慈寺,轉貴州安順縣萬華寺受戒,法名萬慧。1911年(清宣統三年)春,萬慧由云南出國,經緬甸去印度攻讀梵文,受教于婆羅門著名學者、大師及文化名流。旅印期間無經濟來源,在寺廟食宿,得到魯迅等接濟。萬慧于1920年遷居緬甸仰光甘馬育市鎮,慕名前來求教者日多,學生中有英國人魯士系仰光大學歷史地理教授。萬慧樂于濟困扶危,艾蕪流離緬甸,曾得到萬慧資助,至老還念念不忘。

萬慧治學數十年,精通梵文、巴利、印度、法、日、英、蒙、藏等文字。1959年4月圓寂,終年70歲。當地人在摩谷鎮上筑塔安葬,立碑刻石紀念。萬慧著有《標準音譯表》、《啟圣字典》、《中國音韻學》、《慧業精舍吟草》和譯著《珂羅倔論)等,均流傳于緬甸。

(三)生態環境優越

*是全國綠化先進縣,長防工程達標縣,森林覆蓋率達28.5%。對*縣良好的生態環境,過往人員無不交口稱贊。龍門鄉龍門辦事處的生態狀況較全縣更勝一籌:該區域峽谷交錯,崗嶺連綿,樹木遮天蔽日,四季郁郁蔥蔥。青翠欲滴的崗嶺,蜿蜒盤旋如巨型綠色蒼龍。溝谷間翠竹和果樹簇擁的農舍星羅棋布,層層梯土和塊塊水田被樹木籠罩的田埂土坎所分隔;古老的榕樹星星點點,或散布于場邊河岸,或點綴于路旁、坳口。飛鳥在樹叢中歡歌跳躍,走獸在密林中追逐嬉戲,蜂鳴蝶舞,四季花香。青壯年勞作于藍天白云旁,老人們休息于濃蔭大樹旁,好一幅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畫卷。

該區域森林覆蓋率達36.6%,有成片森林802公頃,其中生態林407.6公頃,商品林128公頃,兼用林266.4公頃,森林蓄積量23573萬立方米。區內分布最廣的是亞熱帶常綠針葉植物,以松科柏木為主,其次是針葉與闊葉混交的榿柏混交林。

植被經人工改造,從溝谷到丘頂呈規律分布:“丘頂馬桑蓋帽,坡肩柏馬混交,山腰榿柏相間,巖懸油桐嵌邊,地楞土坎植桑園,宅舍庭院桑、竹、桉。”林地喬木、灌木、草叢、地衣、苔蘚共生的群落特征明顯,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區域內退耕還林,持續農業試驗,經濟林、精品小流域、生態農業示范等項目實施后,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5%。屆時,其生態效益更加顯著。

(四)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報國寺由于其歷史悠久,歷代高僧輩出,在佛教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每年至此燒香拜佛的人數眾多,加之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良好的自然風貌,是人們休閑旅游的良好去處,其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具有相當的前景。現龍門鄉政府與*報國寺一起即將修建人工湖、人工島景區及其配套設施,開發升平寨森林公園,鯉魚坡生態園林,集餐飲、娛樂、休閑、旅游為一體,把龍門鄉的旅游景點建設成集佛教圣地、湖泊景區、自然生態園林為一體的獨特的川中旅游新景區。

開發利用價值

(一)社會效益

生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于建設國家西部生態屏障,涵養長江中上游水源,搞好水土保持,尤其對丘陵農業地區在生態恢復,生態建設與保護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對進一步喚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積極參與環保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經濟效益

保護區生態效益的發揮,可促進當地農業的發展,降低農業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報國寺佛教文化,升平寨的自然生態園林和謝無量、釋離欲的人文景觀將吸引縣內外、省內外乃至外國游人,按年接待10萬人計,旅游收入數百萬元,由此帶動餐飲、服務、交通等行業的發展。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三)科研價值

縣內由于森林植被的恢復,已發現多年絕跡的動物出沒,瀕臨滅絕的植物種類數量增多,這對人口稠密的川中丘陵地區如何保持水土,維持生態平衡,在科研上是有價值的。*報國寺作為四川省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對于研究川中佛教的歷史,佛教藝術等其地位不可忽視。擬建設的謝無量紀念館是研究這位當代世界名人的學術思想、創作成果、書法藝術、社會革命活動等的基地。

組織機構建設

(一)建設規模

為了加強對佛教圣地*報國寺和龍門鄉自然生態的管理和保護,近十幾年,在我縣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報國寺一起積極籌措資金,對區內文化古跡和自然景區加以保護和維修,并于去年建立縣級“*報國寺生態自然保護區”。同時,有關部門加快了保護區的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多年來,我縣用于建設*報國寺自然保護區的投資累計已達千萬余元。

(二)機構設置

為了嚴格保護、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區內資源,強化保護和管理,縣委、縣政府決定成立了“*報國寺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領導小組”,由常務副縣長和分管文教、環保、林業的副縣長任正副組長,縣政府還成立了“*報國寺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公室”,在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保護區管理辦公室與文教、環保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統一負責保護區的保護、管理、開發工作。

(三)法制建設

為了依法嚴格管理好大自然和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和自然遺產,我縣已建立了縣級“*報國寺生態自然保護區”,制定了《*縣關于加強*報國寺生態自然保護區的通知》,了《關于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通知》,使我縣生態自然保護區的保護、開發和管理工作步人法制軌道。

總之,建設*報國寺生態自然保護區在政治上、經濟上、科研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影響,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業。它對于帶動我縣旅游業的發展,提高*知名度,振興*經濟,將起到積極作用。現專題報告市人民政府將*報國寺生態自然保護區批準為市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