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信息技術設想

時間:2022-10-11 09:17:00

導語:學校教育信息技術設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教育信息技術設想

一、指導思想

加強學習,積極探索在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課堂教學。堅持以培訓促應用,以教育信息化建設為主線。以應用促需求,以需求促發(fā)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進一步促進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強隊伍自身建設

加強日常管理。明確“服務、指導、創(chuàng)新”工作職責,1.明確人員分工。確實完成好常規(guī)的教學任務的前提下,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業(yè)務水平與工作效率,增強協(xié)作意識、奉獻意識、研究意識和成果意識。平時重視相關資料的收集、歸檔。結合學校制定的器材借還及其他相關業(yè)務考核制度,及時記載,積累數據。所有成員要在學習的氛圍中,2.要把信息中心建設成一支學習型的團隊。一起探索,共同成長。具體措施:加強制度要求,每兩周有兩節(jié)課的固定時間用來學習、研討,地點設在機房或小會議室。內容有Flash制作、網絡管理基礎知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等。不定期組織“沙龍”活動,邀請相關專家、領導參與,就某一熱點問題展開研討,提高理論水平。

二)極開展教學研討

同時我必須注重在研討中運用信息技術,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與實踐的重心要放在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研討的質量。配合學校“磨好課”及教研組例會制度,充分發(fā)揮“博客”便捷的互動功能,備課-聽課-口頭評議-書面評議(網絡)-一段時間后)再次集中交流-形成總結性的反思材料”這一系列實踐和反思的環(huán)節(jié)中,促進教學研究水平的提高。開展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課題研究,2.組織學習前沿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育理論。配合教科室做好本校所承擔的信息技術方面的研究課題的結題工作。積極參與“整合”研究,3.配合學校開展的各級教學研討展示活動。做好相關的服務工作。

三)提高設備使用效益

并在開學前擺放到位。今年學校將為所有的任課教師配備筆記本電腦,1.加強學校電腦的管理。期初集中整理好所有辦公室及教室的電腦。預計上半年可到位,所有與此相關事宜(產品招標、分配方案、維護管理、操作培訓、校園網擴建工程等)將在上級批復之后逐步完成。另外,為節(jié)約維修成本,對電腦和常見故障,將主要通過集中采購電腦轉自配件備用的辦法自行維修解決。對全校電腦的日常維護,本學期將延用分片包干的形式進行。

本學期將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作局部微調,2.對于“石梅網”建設。努力在提高應用水平上下功夫。重點建設好“校園新聞、石梅苑論壇、師生博客”

3.繼續(xù)建設好教學資源庫。通過培訓。并以教材體系進行編目。具體征集措施:各學科以教研組為單位,引導廣大教師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校本的和外掛的及時收集好老師們教學過程中積累的大量素材資源。教研組長收集組內成員平時教學中制作的教案、課件等相關拓展性材料的基礎上,由信息中心協(xié)助整理、上傳,期末進行評比、考核。繼續(xù)對現有的已購置和下載的部分資源進行整理編目,擴充校本資源庫內容。

為使學校各部門能對網站“新聞系統(tǒng)”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支持。上傳數量也將定期通過網絡予以公布。各條線要多“理想的新聞稿,本學期校行政還將規(guī)定各條線要在一學期內完成至少10條新聞的硬性任務。即文字要簡潔明了符合新聞規(guī)范,圖片要JPG格式、大小不要超過550*550dpi最好還能附上相關的深度背景材料。

作為簡易的校園辦公平臺的石梅苑論壇”各討論區(qū)的版主”由部門主管領導和教研組長擔任。老師們通過它可即時上交業(yè)務考核材料(要求教學反思或教學故事不少于10篇)討論教育教學問題。上傳數量也將由分管領導定期通過網絡予以公布。為彌補封閉型論壇缺乏活力與人氣的不足,通過論壇可及時討論話題或條線公告。本學期我將在管理到位的前提下,嘗試開放論壇的部分討論區(qū)。

對師生博客的使用。強調這兩類主頁要真正成為學生進行主題學習的樂園,要與個人主頁、班級主頁的建設聯(lián)系起來。家庭、學校溝通聯(lián)系的紐帶。石梅網”中辟出“班級電子信箱專頁”為所有教師申請一個免費的電子信箱;借鑒專家的經驗,利用班級主頁中博客的互動功能在轉化差生的過程中發(fā)揮一些作用,先在一二個班實施;利用教師的主題學習網站進行研究性學習,五年級可利用網絡活動課的時間由任課老師確定主題,組織學生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由學科教師(綜合實踐、科技、藝術等)牽頭,組織中高年級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再聯(lián)絡我國南部和西部地區(qū)的有共同需求的學校,利用地域差異進行“民俗文化(藝術)比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