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時間:2022-12-10 02:32: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提出未來的理想社會制度是“和諧制度”;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上述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和諧生活的向往。馬克思與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作出了科學設想,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革命導師指明了社會和諧是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特征。鄧小平科學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和諧,兩極分化不可能和諧。社會和諧則有利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和諧是反映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屬性。沒有社會的和諧,就建設不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在血與火的磨礪中,在風和雨的洗禮中,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追尋著社會和諧的民族夢想,寫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發展歷程。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論著中系統地闡述了如何處理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各種關系和矛盾,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基本方針和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創立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為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了政治上和理論上的準備。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地位,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效。從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奮斗目標,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再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此作出全面部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加莊嚴而緊迫地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

構建和諧社會是有力應對各種挑戰的緊迫需要。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和平、發展、合作成為時代潮流,我國改革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既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又面對敵對勢力實施西化分化政治圖謀的壓力。我們要有力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就必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我國已進入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結構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動,既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動力和活力,同時也帶來許多矛盾和問題。在“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并存的時期,機遇與挑戰同在,動力和壓力共生。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解決矛盾迎接挑戰,就必須花更大氣力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大力促進社會和諧。

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