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的行動綱領

時間:2022-12-11 02:38: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的行動綱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光輝的綱領性文件,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路線圖。

構建和諧社會: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

學習《決定》,首要是從世情、國情和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緊迫性,以提高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從世情來看,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增多。2005年我國GDP總量占世界比重不到5%,而美國高達36.5%、日本為15.4%、歐盟為27.2%。隨著經濟全球化向縱深推進,南北矛盾和貧富差距日益加劇。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世界上富國與窮國之間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從1960年的30:1和1990年的60:1,擴大到現在的76:1;南方國家欠北方國家的外債總額已從1991年的7940億美元。經濟實力懸殊和貧富差距如此之大,一方面助長了超級大國稱霸之威,成了“太平洋警察”;另一方面加劇了發展中國家仇恨、不滿心理。這既是地區動亂和沖突的重要根源,也是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給社會和諧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和威脅。

從國情來看,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而繁重。當前我們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困難,大多都是與主要矛盾相聯系或由此引發的。解決上學難(貴)、看病難(貴)要靠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解決各種民生問題要靠經濟發展,縮小城鄉間、區域間的收入差距要靠經濟發展,協調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要靠經濟發展,解決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問題要靠經濟發展,“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由于發展不夠是最大的實際,由于主要矛盾的始終存在,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

特別要看到,我國已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面臨著“四個深刻的變化”。“轉型”猶如快速行進中的列車轉軌、巨輪在驚濤駭浪中航行,巨大的慣性力與滯阻力疊加,不可避免會發生一些“震動”,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問題。發展本身也是一個“悖論”,它既是引起中國巨變的根本動因,也是引發各類矛盾的深層根源。道理很簡單,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搞“平均主義”分配、大家一起受窮,反而沒有什么矛盾;現在發展打破了平衡,矛盾就來了。

美國著名的思想家塞繆爾•亨廷頓在揭示現代化與政治穩定的關系上,曾有個“現代化滋生著動亂”(指不穩定因素)的著名論斷,就是說在現代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大量影響社會穩定的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置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動亂。巴西的“拉美陷阱”、東南亞一些國家政局動蕩以及印度人民黨在大選中下野就是前車之鑒,其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中央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既是一個重大的戰略任務,也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

構建和諧社會: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

決定一個社會是否和諧,既有經濟(發展)的因素,又有非經濟因素(政治、文化、民主等);既有生產力因素,又有生產關系的因素;既有內部(國內)因素,又有外部(國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既是靜態的,更是動態的。單憑哪一項措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難以奏效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要從“大社會”著眼,又要從“小社會”著手。所謂從“大社會”著眼,就是要把和諧社會建設落實到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這“五大建設”等在內的黨和國家全部工作之中;所謂從“小社會”著手,就是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大社會”和“小社會”這兩大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是功能各異、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大社會”建設既對構建和諧社會以宏觀的、外延周密的部署,也對“小社會”建設起著“保障”作用;不抓“大社會”建設,“小社會”建設不可能治本,也難以為繼。“小社會”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點、著力點,也是容易見效之舉;不抓“小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能落到實處。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是根本原則和核心,實現人的利益、維護人的權益是貫穿《決定》的一根紅線,可以說《決定》的謀篇布局和篇幅都是為此展開的。《決定》中關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公民權利和自由”、“完善司法體制機制,加強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等等,無一不是以人為本、以實現和發展人的根本利益、維護政治權益而展開的。如果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描繪成“三級同心圓”的線路圖,那么,“大社會”(五大建設)是大圓,“小社會”(狹義社會建設)為次二圓,“以人為本”為“內核”。“三級同心圓”既描繪和反映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宏大社會系統工程的構架、內涵,也表明了各子系統的地位和相互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我們正確把握和處理好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的關系,既要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從黨和國家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做到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現實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具體利益服從根本利益,又要充分重視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當前,尤其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上學難(貴)、看病難(貴)、地方病防治、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環境保護等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切實使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感受到真真切切的變化,以贏得廣泛的群眾基礎。

構建和諧社會: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

《決定》提出的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階段性的,幾乎在每一個目標前面都加了“基本”、“明顯”、“較大”、“顯著”之類的副詞,說明建成高度和諧的社會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

首先,從矛盾的普遍性來看:矛盾是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否定矛盾,而是通過發展和矛盾運動(解決矛盾)求得和諧統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的持續過程。

其二,從硬實力來看: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從發展水平來看,由于人口眾多,同發達國家橫向比較,我們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以人均GDP為例,據測算:如果美國年均增長3%,中國年均增長8%,那么中國需要68年時間才能趕上美國現在的人均水平;如果美國年均增長4%,中國年均增長7%,那么中國需要118年時間才能趕上美國現在的人均水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乃至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人們物質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而供給是有限的,“欲望大于滿足”是一種常態。人們一旦“期望受挫”,就會導致不滿情緒,產生不和諧,這也是一種常態。從發展的協調性來講,協調、平衡只是相對的、暫時的;非均衡式的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將是絕對的、長期的。

其三,從分配來看:馬克思有句名言:“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關。”分配問題是決定社會是否和諧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沒有矛盾、沒有差距的社會,更不是平均主義的社會;如果搞平均主義,犧牲效率,那就會窒息經濟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但收入差距過大,或者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影響收入分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那就會影響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損害社會的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可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合理的分配因素,有市場機制本身的作用,也有人們自身能力差異的影響,理順和調節收入分配關系的過程,也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歷史過程。

其四,從軟實力來看: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撐,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西方意識形態是根本對立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關于給予中國永久性最惠國待遇問題致國會的聲明中曾明確地作了表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給千百萬中國人以政府不可能控制的方式帶來信息革命。這將加速中國國有企業的瓦解。這一過程就是使政府遠離人們的生活,并催發中國的社會與政治變革。”可以斷言,只要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同西方敵對勢力之間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的斗爭,將是長期存在的,有時甚至是非常激烈的。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乃至和諧文化的反沖力和挑戰,也是長期的。

認識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長期性,就是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真正懂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具體的、歷史的,是分階段、有層次的,而決不是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既要看到諸多有利條件,從而堅定信心,積極推進;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加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