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建立和諧社會基礎心得體會

時間:2022-10-13 11:01:00

導語:誠信是建立和諧社會基礎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誠信是建立和諧社會基礎心得體會

誠信友愛”是構建和諧社會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基本要求,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誠信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誠信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道德準則。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應當進一步發揚光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與人之間應當是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新型關系。這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所決定的,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人們之間以誠相待,才能處理好各種人民內部矛盾,使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但在實際生活中,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虛作假,言而無信,爾虞我詐;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冷漠癥,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不信任。因此,以誠信為重點,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系、競爭與協作的關系,培育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

第二,誠信是維護市場秩序的基本道德規范。用誠信道德引導和規范經濟行為,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交換關系,要求雙方以信用作為守約條件。日益擴展的市場關系逐步構建起彼此相聯、互為制約的信用關系鏈條,維系著市場關系和市場秩序。所以,市場經濟也是信用經濟、誠信經濟,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屬性。同時,市場經濟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屬性,如果對經濟活動缺乏有效的約束和規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為來謀不義之財。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失信問題較為嚴重,加大了企業交易成本,也影響了企業在經貿往來中的信譽。失信行為還從經濟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際關系領域,并滋生了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所以,誠信和失信的道德沖突,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道德建設的一對矛盾,這一矛盾解決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市場秩序的狀況。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

第三,誠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誠信,關系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影響著政府的公信力,決定著和諧社會的建設?!吨泄仓醒腙P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要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行為準則。”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任務。政府的誠信建設,一是體現在制度的公正性層面;二是表現在政府行為的誠信層面。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礎。制度不公就會導致社會權利與義務的不平等,引發社會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沖突,并為各種不法行為、失信行為提供孳生的土壤。因此,堅持科學發展觀,處理好“五個統籌”的關系,通過加強制度建設解決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眾特別關切的問題,是誠信政府建設的重中之重。但是,符合社會公正的制度,要通過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去維護和實施,其實施的狀況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風,決定著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地方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執法,缺乏責任意識,致使政策扭曲;有的地方腐敗現象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時尖銳地指出:有些關系群眾利益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有些政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觀念不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和奢侈浪費的問題比較突出;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比較嚴重。因此,誠信政府建設,關系到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關系到社會誠信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四,誠信道德建設,是保證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精神支撐。誠信道德建設,不僅是道德建設的重點,而且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建設,也是不可或缺的。同志指出,和諧社會幾個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這一深刻闡述,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和諧社會構建方面的具體運用,它揭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個要素之間的辯證關系,說明和諧社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民主法治是政治方面的明確要求,公平正義首先是經濟方面的價值目標,安定有序是社會組織和管理方面的任務,充滿活力是社會建設多方面努力的綜合成果,和諧相處是對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具體要求。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誠信道德的規范、支持和維護。如果一個社會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誠信的道德素養,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關系就不可能協調,人與人之間就不能做到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社會生活就不能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從這個意義上說,誠信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應該如何加強誠信道德建設呢?

要以誠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培育公民誠信道德人格。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日益頻繁,誠信道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只有人人講誠信,給他人以信任,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和諧人際關系才能形成。職業道德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以誠為本的經營宗旨和愛崗敬業、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規范,不僅有利于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信任關系,政府與公民的信任關系,而且是一個企業發展的無形資本,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以誠信道德為重點,調整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互敬互愛、長幼有序、融洽和諧的關系,從而建立一個穩定社會的微觀基礎。以誠信為重點的道德建設,最終是要塑造具有誠信道德的公民人格??鬃诱f:“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公民有了誠信這種高尚的道德人格,社會也就有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有了和諧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