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庭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01:20: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中家庭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市義務教育交流材料
一、多管齊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市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主要有:一是中考招生優惠政策大幅度向一般初中學校傾斜。*年*市面向一般公辦初中學校(除示范高中初中部和示范初中學校外)招生的優質高中(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標比上年增加了150%,從*年的400名增加到*年的1000名,占到了當年全市優質高中招生指標的18.5%。最大優惠分數從*年的30分增加到*年的50分。二是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初中畢業、高中招生掛鉤。規定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不合格的不能取得畢業資格,綜合素質評價全部達到A等才有定向生的保送資格。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得到了初中學校的真正重視并落到了實處。為保證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客觀公正,各初中學校都成立了由校長擔任主任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根據《*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意見》和市政府、教育局的有關政策規定,制定本校的應屆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具體辦法,并組織成立各班級的綜合素質評價小組,組織、指導、監督各班級評價小組按照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小組無記名投票的規定程序完成每名學生的評定工作。對綜合素質評價等級全部達到A等并報考優質高中定向生的畢業生,規定必須在校內公示欄公示7個工作日,全校師生無異議才有效。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報市招考中心時學校的校長必須簽字。三是促進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教學質量均衡。*年全市初中學業考試,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分布在全市城鄉的162所學校,占到了全市參考學校總數的74%,600分以上高分學生分布的學校數比*年增加了47所,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教學質量更加均衡。四是規范義務教育管理。*年*市對全市20所“公辦學校參與舉辦的民辦初中學校”進行全面清理規范。*年11所學校停止招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其余9所2009年全部清理規范到位;另有2所增加(恢復)公辦學校招生計劃。五是強化學校安全管理。成立了學校安全處,配備了車輛,安排了專項經費,實現了安全工作專人管理零的突破。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安全工作保持良好態勢,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為普通高中學校領導布置課改實驗培訓作業
為確保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培訓工作的實效,*市在利用教育城域網對全市所有高一任課教師進行了全員培訓的基礎上,根據*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培訓的有關要求,為參加培訓的普通高中學校各級領導布置了培訓作業。要求作業要依據新課改精神,結合學校實際,認真思考,獨立完成,并將作業成績作為市教育局干部年終考評的依據之一。作業題目為:在新課程理念下,關于學校內涵發展的思考(校長完成);在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中的角色和作用(書記完成);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與開設構想(教學副校長完成);后勤保障工作在新課程實驗中的重要作用(后勤副校長完成);模塊教學、學分認定的具體操作構想(教務主任完成);高中新課程實驗中有效校本教研實施方案(教研室主任完成);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操作辦法(政教主任完成)。
三、發揮示范高中示范引領,促進高中學校內涵發展
12月22日至26日,*市教育局在*市實驗中學、成成中學、*四十八中舉行了以“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發展”為主題的“*市普通高中示范學校‘示范點’展示周”活動。本次“示范點”展示活動內容分為三個版塊:動態展示、靜態展示和電視展播及集印畫冊展示。其中動態展示和靜態展示分別在三所學校同時進行,共組織了35節必修公開課(高一課程占到90%)、14節校本公開課,并有專家隨堂點評,同時,三所學校還各自展示了本校學科集體教研、研究性學習匯報、教師專業成長檔案、教學技能比賽、學生社團、教師論壇、社會名家講壇等活動。特色版面展示則通過不同的形式,從各個角度較為全面的展示了*市示范高中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績,展現了這些學校的亮點和特色。全市各普通高中學校的2000余名領導、專家和教師進行了觀摩學習。與集中展示活動同步,*教育電視臺開設“素質教育的殿堂,成人成才的搖籃——*市示范高中掠影”專欄,進行專題展播。
獨家原創:教育局開展優秀培訓點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學校:母親是孩子最早、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教育者,母親素質的提高不僅有利于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也有利于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諧。2007年以來,我縣各學校利用家長學校,針對母親的家庭教育素養開展系列教育培訓,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促進家長整體素養的提高,贏得了家庭和社會的認可。為進一步培養和造就一支創新能力強、教育子女好、自身素質高的母親群體,縣婦聯、縣教育局經研究,決定在各鎮鄉(街道)婦聯、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家長學校開展母親素養工程優秀培訓點(服務站)評選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標任務
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0日,培訓子女在18周歲以下處于嬰兒期、少兒期、青春期的母親群體,要求每個學員完成24參訓學時,其中12學時集中學習,12學時自主學習。
二、培訓內容
(一)通用課程(適用所有年齡階段孩子母親的必修課)如下:
1、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長。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更新家長教子觀念,傳授科學教子方法,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素質,幫助孩子成功。
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與豐富文明成果的偉大民族,在民族進步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人文精神。而這些人文精神大多與文學作品結合在一起,傳承下來。語文學科,與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較為密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能夠讓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汲取先人的精神精華,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缺失人文精神現狀
(一)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化嚴重
目前,大多數高中語文教師所利用的課堂教學模式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過分尊重課本,將課本視為教學活動開展的圣經。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對課文進行閱讀與講解,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教課本。教師不能對課本內容進行有效開發,即時文學作品中有再豐富的人文精神內容,也無法傳遞到學生頭腦中。教師只顧著講解語文基礎知識,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中的人文力量。
(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配合不足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當代高中學生接受教師的兩種模式,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默契配合,有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目標的實現。學校的語文教育,對學生的情感發展有很大影響,鑒于語文學科教學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實踐,教師與家長將全部希望寄托于語文課堂教學。即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再高,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無意地帶入一些社會負面思潮,也會阻礙高中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建立。
淺談家庭教育問題
現在的家庭教育越來越引起我們家長的關注。確實,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絕大多數的家長對教育子女有很多的困惑,感覺到家庭教育問題是個現實的問題是個嚴峻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家庭教育”,到底“家庭教育”指的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當中,家長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和影響。家長根據自己的期望對孩子實施的一種通過多種方式,包括家庭環境、心理氛圍、長輩語言等行為去影響孩子,孩子根據自己的表現反作用于家長的雙向的互動過程。家庭教育比較完整的涵義是它不是單獨的講家長對孩子有什么要求,對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語言、環境等綜合因素對孩子施加影響的過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點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顯的啟蒙性、長期性、感染性、全面性。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家庭教育研究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推進,一些外來的腐朽文化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造成了不小的沖擊。為進一步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更是在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要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家庭是人類實踐生活的最基本單位,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家庭教育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孩子品德培養發揮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國內學者已對如何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3]和如何加強家庭教育[4-6]進行了大量研究。也有學者對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進行了研究,如李曉蓉[7]認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家長、教師、學生等多方參與。但多數研究重在從理論方面探究家庭教育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實現的路徑,而且很少有研究探討家庭教育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視程度的影響因素。鑒于此,有必要研究分析不同類型家庭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并提出進一步發揮家庭教育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的建議,為進一步探索二者的關系提供借鑒。
二、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1.研究區域概況。以山東省魚臺縣作為調研區。魚臺縣被譽為“孝賢故里”,“蘆衣順母”“五里三賢”等佳話皆源于此,縣內有閔子祠、樊遲墓、常李寨孝賢民俗文化村、武棠亭遺址、文廟大成殿等多處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的遺跡,一年一度的孝賢文化節更是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選取魚臺縣為調研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數據來源。課題組先通過查閱文獻、集體討論等方式,初步了解可能會影響家長對孩子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因素,并設計出調查樣卷。然后,課題組經過預調研找出樣卷存在的不足,對樣卷內容進行了完善,得出最終問卷。問卷內容涉及家庭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度、家長受教育水平、家庭教育理念、家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學生學段、當地政府的重視度等。最后,課題組通過咨詢班主任、查閱學生相關信息等方式確定了訪談家庭名單。數據來源于課題組于2018年2月寒假期間在魚臺縣進行的家庭調研。對于調研區的選擇,主要考慮到三點:一是地理位置,包括城市家庭和農村家庭;二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包括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村落和缺少優秀傳統文化根基的村落;三是學生學段,包括高中、初中、小學三個學段學生的家庭。據此,選取了魚臺縣錦繡華城和孝賢居(縣城內高檔小區)、新華村和解放村(縣城內普通住宅區)、張黃鎮常李寨村(孝賢文化村)、張黃鎮大閔村(閔子故里)、唐馬鎮后付村和王廟鎮后皮店村(普通村落)作為調研點。課題組以結構式訪談和問卷的形式共調研了182戶家庭,問卷全部收回。
三、結果分析
1.樣本家庭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度。總體來說,樣本家庭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度較低。有86.26%的家庭認為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會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但僅有37.91%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故來教育孩子。可見,多數家庭認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孩子的促進作用,但付諸實踐的卻很少,其中的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究。2.家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因素。(1)家長受教育水平家長受教育水平與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度呈正相關。戶均受教育年限在0~5年的家庭,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比例僅為26.67%;而戶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及以上的家庭,比例則達到52.94%。一方面,家長受教育水平越高,知識面更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會更深;另一方面,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特別是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眼界更加開闊,受當地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用的認識也更加深刻。(2)家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家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越高,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度越高。本次調查的樣本家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較低,僅有31戶家庭表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較多。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度較低的家庭、認知度一般的家庭、認知度較高的家庭,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比例分別為14.29%、39.22%、70.97%。家長只有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夠用優秀傳統文化的典例來教育孩子。相反,如果自己都不知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事例,就更不可能對孩子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3)家庭教育理念調研中發現,多數家庭認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有益的作用,但真正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家庭卻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數家長并沒有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多數家長表示,提高孩子的成績,讓孩子將來考上理想的大學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更重視對孩子文化課的教育,而忽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影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4)學生學段課題組訪談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學生家庭。結果顯示,學生學段越高,家長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度越低。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的家庭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比例分別為59.68%、35.00%、18.33%。小學階段的家長表示,孩子年齡較小,對新奇事物較為感興趣,愿意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初中階段的家長表示,孩子上初中以后開始變得叛逆,不愿意和家長溝通,因此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會減少;高中階段的家長表示,孩子有較強的獨立學習能力,家長不必刻意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由于不少學生在外地上高中,所以這部分學生的家長更少有機會對他們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5)居住地優秀傳統文化氛圍課題組把調研區分為縣城內住宅區、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村落、一般村落三種類型。大閔村和常李寨村這兩個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村落,家庭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比例高達72.58%。當地村民表示,村里就有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并經常組織活動,加深村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而且祖輩留下的精神遺產肯定要傳給下一輩,因此非常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6)當地政府的重視度調研中有部分家長表示,當地政府經常舉辦一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或張貼宣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語,使民眾了解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不少優秀傳統文化的事例,增強了民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論文
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關系列國家命運的大事。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對高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渠道。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進一步推進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根據當前高中學生思想狀況及其形成原因,我們提出以下加強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對策和建議。
1.按照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改革。
按照當前中學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設置,高中思想政治課對學生比較集中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常識、經濟常識和政治常識教育。現行課程的設置,對于幫助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地分析和觀察社會的經濟現象、政治現象,逐步確立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奮斗的政治方向,無疑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調查顯示,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設置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上,發揮的作用是比較明顯的,是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在高中階段,法律意識教育內容在思想政治課中雖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對比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質教育的任務,幾乎完全讓給其它德育渠道。
因此,在高中階段,學校的道德、法律行為規范教育和心理品質養成教育,缺乏應有的理論支撐,難以在初中教育基礎上適應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進一步加以提高。實踐證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與道德教育、法律意識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解決的是政治立嘗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問題;思想教育是從認識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道德教育是在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人生價值觀的指引下,解決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問題;法律意識教育則是在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在增強民主法制觀念基礎上解決依法行使公民權利,依法履行公民義務,依法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問題;而學生的心理狀況與他們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也存在著很高的關聯度,學生的許多心理品質既是價值觀念、道德內化的結果,也是它們的表現形態。因此,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教育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應當按照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會科學常識教育相結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識教育、心理品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2.以加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常識教育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材改革。
調查表明,90年代的高中學生,具有較強的與改革開放相適應的現代意識,他們思想活躍,勇于探索,樂意學習、掌握和接納新思想、新理論。與此同時,他們的價值觀趨向務實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高中學生的頭腦,把他們的思想統一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思想上來,這是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改革,特別是教材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作為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中心內容。這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根本措施。”
小學生家庭教育投資現狀及思考
摘要:以內蒙古自治區中小學生家庭為調查對象,就其家庭教育投資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展開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內蒙古中小學生家庭教育投資決策民主,教育投資目的更多考慮子女未來自身的發展;家庭教育投資額受家長因素影響呈顯著性差異;但家長對家庭教育投資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投資取向偏熱現象嚴重。基于此,加強家長對家庭教育投資的全面認識,引導家長理性進行家庭教育投資十分必要。
關鍵詞:內蒙古自治區;中小學生;家庭教育投資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經濟學認為,用于教育的支出是一種投資。[1]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按照“誰收益,誰支付,多收益,多支付”的經濟原則,應當由獲益的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家庭和學生分別按一定比例承擔。近年來,家庭教育投資己成為家庭消費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受教育者家長的價值觀、教育觀、以及對子女的期望。[2]調查和研究中小學生家庭教育投資的情況,不僅可以把握家長教育投資意識和行為變化,同時對調動家庭投資教育的積極性,提高其教育投資效率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為此,我們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以內蒙古中小學生家庭為調查對象,就其家庭教育投資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等方面的內容展開調查研究,并使用spss10.0對實際回收的1028份有效問卷及有關數據進行分析。
二、中小學階段家庭教育投資的現狀及分析
家庭教育投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資金方面和非資金方面。在資金方面,家庭教育投資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基本教育投資,即用于學校要求繳納的最基本的費用,如學雜費、教材費、住宿費等;另一種為擴展教育投資,指由受教育而引致的額外教育的支出,如家教補習費、夏令營費用、購買學習機等所產生的費用。本課題研究重點調查內蒙古自治區中小學生家庭在資金方面的投資,綜合多方面調研結果,就當前內蒙古自治區家庭教育投資的現狀得出以下基本認識。(一)家庭教育投資決策民主,投資動機更多考慮子女未來發展。教育投資作為家庭生活的一個重要項目,它的決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權力結構與分工形式。據調查結果顯示,內蒙古自治區中小學生家庭由父母共同決定教育投資的比例最高(71.6%),令人意外的是在家庭中,孩子擁有最終決策權的比例(17.7%)要高于由孩子母親(7.3%)或父親(3.4%)一方進行最終決策的比例。在各類情況中,有93%的家長表示在進行家庭教育投資決策時,會重點考慮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意愿,這說明內蒙古自治區中小學生家庭在進行家庭教育投資決策時更加民主,孩子的意愿得到更多的尊重。此外,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原因”進行排序時,我們共設置七個選項(見表1),計算公式為:選項平均綜合得分=(Σ頻數×權值)/本題填寫人次,其中權值由選項被排列的位置決定,我們設排在第一個位置的權值為7,第二個位置權值為6,第7個位置權值為1,得出平均綜合得分最高的三個選項依次是多學點學科知識、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學會學習、發展自己的興趣,將來找份體面的工作,其平均綜合得分分別是6.69、5.87、4.92。有一部分家長將自己的期望寄托于子女身上,他們認為自己受教育有限,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受點教育,但對于多賺些錢、光宗耀祖、隨大流這種說法,大多數家長并不贊同,這可能是由于現如今中小學生家長普遍年齡為30—40歲之間,與大多數都具有先進的文化觀念有關,所以在進行家庭教育投資決策時更多考慮每位家庭成員的意見,同時在進行教育投資時更期許的是提高子女的社會地位或更高層次的發展,而非直接的金錢收益或盲目從眾。(二)家庭基本教育投資差別不大,擴展教育投資受多種因素影響、存在差異。隨著“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內蒙古自治區各個家庭在基本教育投資部分差別不大,家庭教育投資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擴展教育方面。本研究調查了家長月收入、家長教育程度、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以及子女性別對家庭教育投資的影響,對每種影響因素下其教育投資額進行均值比較,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判斷差異的顯著性。1.家長月收入與家庭教育投資的關系。選取父母雙方月工資的中間值作為家長的月收入,根據家庭的月收入狀況,將樣本家庭分為7類,其每年在每名子女上的教育投資均值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投資與家長的月收入呈正相關關系,家庭年均教育投資隨著家長月收入增加而增加。為了進一步了解該種差異的顯著性,對其進行單因素方差檢驗,F(6,1021)=18.031,對應p值為0.000<0.001,說明高收入家庭與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投資上存在顯著差異。2.家長的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教育投資的關系。根據樣本中家長的最高受教育程度,將家長受教育程度分為研究生、本科、大專、高中及以下四類。通過分析發現,家長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對家庭教育投資也越多,這在不同的教育投資水平層面上也體現出來。特別是父親或母親是研究生的家庭,其人均年教育投資2萬元以上的接近接受調查人數的一半。對其進行單因素方差檢驗,F(3,1024)=8.772,對應P=0.000<0.01,說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家長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四類家庭在教育投資上有著顯著的差異。3.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教育投資的關系。根據家長對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可以將樣本家庭分為五類,由表2可以看出,家長對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的期望不同,家庭教育支出也會顯著不同。除了對子女教育程度沒有要求的家長外,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要求越高的家長,在教育投資上也越多。期望子女達到大學本科水平的家長要比期望子女達到中專或大專水平的家長在平均教育投資上多了10267.76元;期望子女達到大學本科與期望子女達到碩士的教育支出差異為4316.94元。在單因素方差檢驗中,F(4,1023)=6.372,對應p=0.000<0.01,說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四類家庭在教育投資上有著顯著的差異。表2 家長期望子女的最低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教育投資情況家長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樣本數量(N)年家庭教育投資(元)沒有要求2710394.41中專或大專407184.62大學本科64217452.38碩士29621769.32博士2323474.264.家長的職業類型與家庭教育投資多少在總體上沒有顯著影響。在調查家長職業與家庭教育投資的關系時,我們發現,家長的職業類型與家庭教育投資多少在總體上沒有顯著影響,無論從事哪種職業類型的家長,都愿意盡可能地為子女在教育方面創造條件。在子女性別上,男女學生家庭教育投資各項上未見顯著差異,可見父母在進行家庭教育投資時并沒有重男輕女現象。(三)家庭教育投資傾向于知識學習,忽視對子女身心全面發展的關注支持。家庭教育投資取向取決于家庭對于教育資源的選擇行為,反映家庭對教育資源的一種偏好。[3]關于家庭教育投資取向,本研究設置了課外興趣班、假期夏令營及短期學習旅游、購買教輔資料和電子學習資料、校外課程輔導班四類選項,設排在第一個位置的權值為4,第二個位置權值為3,第4個位置權值為1,根據計算公式得出結果,家庭教育投資方向的主要領域為子女的應試課程補習,其綜合得分為3.60,參加課外興趣班排在第二位,綜合得分為3.12,而參加假期夏令營及短期學習旅游這類的綜合得分最低,僅為1.09。我們認為這是由于應試教育的緣故,中小學生階段的家庭更加重視子女在學業成績上取得的進步,其動機在于讓子女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以便進入優質的初中、高中和大學。
農村高中德育成效實踐研究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農村高中育人模式也要與時俱進.家校共育可以轉變家長育人觀念,提高家長育人水平;家校共育可以借助于互聯網,讓互動更加及時有效;家校共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最終形成教育合力,讓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育人觀念;及時有效;教育合力
通常我們認為,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效果會事半功倍.
一、家校共育可以轉變家長育人觀念,提高家長育人水平
隨著高中招生制度的變化,農村高中生源質量逐漸下降,大批優秀的高中生源都流向城里重點高中.為此,鄉下農村高中學生家長的育人理念的轉變,需要學校引導.以前單一的育人模式、單一的教育目標需要向多元的育人模式、多元的教育目標轉變.農村高中的學生家長有一部分在外面打工,有一部分是外省來本地區打工的,文化水平相對來說參差不齊.高中學生有一部分寄宿,只有周末回家;有一部分通學的學生,長年陪伴其的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調查發現,農村高中學生與家長接觸的時間都很少,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經非常明顯.在這種現實的教育情境中,提高學生家長的育人觀念和育人水平的重任,落到了學校教育工作者肩上,學校教師應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這個重任.首先,家校的育人理念都要轉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上面來.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擁有的適合社會發展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基礎.學校可以通過家長學校教育學生家長,轉變其教育思想,使家長感受到新形勢下教育孩子也要與時俱進;從三個方面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即提高學生的文化基礎、鼓勵學生自主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學校要摒棄過去一味追求高考升學率的做法,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健康成長,形成健全個性和健康人格.從高一階段開始,學校要教育家長,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從自己的學情出發,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家長要幫助學生設計未來的職業規劃,高中階段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適當調整規劃.學校一切以學生為本,從高一到高三設計適合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其次,家校共育突出學生作為德育主體的重要地位.從高中德育工作實際情況方面分析,大多學生缺乏主動意識,就算是自主參與德育活動,也會因為自信心匱乏,而流露出恐懼感,從而不敢與他人交流、溝通.與此同時,學生自主意識的缺乏,使其對各類德育活動不感興趣,所以往往是被動參與,或根本不參與.此外,素質教育明確指出,要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而一個國家的發展、社會的建設需要由創新人才實現.但是,新時代下的高中生普遍缺少主動、獨立意識,一心一意地學習文化知識,即便有創新的思想、觀點,有時礙于面子也不敢提,導致學生思維邏輯固化,從而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筆者所在的農村高中,高二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選擇美術專業參加高考,有的家長不怎么理解學生的選擇,認為美術專業是“歪門邪道”.這時候,需要學校引導家長傾聽學生的心聲,引導家長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同樣的道理,到了高三階段,也有一部分學生放棄“高考”,選擇高職類學校,走提前“單獨招生”的成才之路.其實,這也是學生的權利,應當尊重.學校和家長是德育工作者,學生是德育主體,任何時候,德育工作者都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傾聽德育主體的意見,這樣的德育才有成效.家校共育,讓德育工作者的意見統一,讓學校和家長一起尊重德育主體的主人翁地位,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二、家校共育可以借助于互聯網,讓互動更加及時有效
農村家庭教育思考論文
摘要:文章從一個小范圍對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對農村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探討,并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農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義上的教育應該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部分共同組成。而在中國,隨著孩子的出生和成長,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殺性已經不容忽視地擺在人們面前。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學校教育水平及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農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始終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
分析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是解決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對安徽省宿松縣五里中學,長鋪中學,響堂小學部分學生、家長及老師進行的隨機調研結果。此次調研的326個樣本中,家長102人,學生224人。學生中男女比例為5:4,其中高中階段的平均年齡為15.4歲,初中階段為12.2歲,小學階段為9.3歲,學生樣本在個教育階段即高中、初中、小學的所占比例分別是2:3:3,在訪談的家長樣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員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標——跳出農門
探求農村家庭教育形式建構
摘要:文章從一個小范圍對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對農村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探討,并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農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義上的教育應該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部分共同組成。而在中國,隨著孩子的出生和成長,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殺性已經不容忽視地擺在人們面前。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學校教育水平及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農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始終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
分析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是解決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對安徽省宿松縣五里中學,長鋪中學,響堂小學部分學生、家長及老師進行的隨機調研結果。此次調研的326個樣本中,家長102人,學生224人。學生中男女比例為5:4,其中高中階段的平均年齡為15.4歲,初中階段為12.2歲,小學階段為9.3歲,學生樣本在個教育階段即高中、初中、小學的所占比例分別是2:3:3,在訪談的家長樣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員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標——跳出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