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設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11:54: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公共建筑設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創新研究
摘要:建筑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依據公共建筑空間的設計發展需求,結合城市建筑的具體空間和功能規范操作進行分析,重點結合公共建筑設計的功能要素,分析公共建筑設計的空間布局,實施必要的功能創新應用,逐步改善相關區域內的城市功能規范管理,以不斷促進經濟層面的快速發展為依據,加強公共建筑綜合空間的設計,明確具體的理論依據,對公共建筑設計的內容空間進行布局分析,重視內部和外部空間的功能分析,更好地提升公共建筑的設計優化,實現綜合創新布局的提升。文章將針對公共建筑設計的空間功能進行創新優化,分析功能創新的特征和屬性,結合空間功能要求進行分析,營造合理的氛圍意境,以提升建筑設計公共空間的布局為要求,加強公共建筑設計下的經濟優化,充分展示城市現代建筑的設計創新理念。
關鍵詞:公共建筑;空間功能;創新應用
公共建筑空間設計中,需要明確建筑設計的基本依據,結合空間功能的基本特征要素進行分析,分析如何提高建筑設計的創新屬性,營造合理的創新意境,對行為空間、流線空間進行規范性管理,重視外部空間的功能應用,提高經濟建設的規范發展,重視城市化發展空間的布局和歷史文化水平的提升。
1公共建筑區域下的功能空間分析
1.1公共建筑空間設計的基本特征
公共建筑布局設計中,需要依據相關的生命周期理念,分析建立循環往復的操作思路。依據建筑工程的實際發展要求,分析設定公共建筑的早期設計布局。以資產階段的發展建設為要求,結合不同形式的設計思路,對建筑物的發展進行規劃。公共建筑設計中充分展示著物質文化發展下,各個階段社會的審美,是從一個側面展現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依據我國的綜合生產力水平,需要對公共建筑設計空間進行聯系,結合建筑設計的操作方式,不斷提升設計施工的功能操作應用,建立符合公共建筑空間設計的基本思路。
公共建筑設計教學論文
【摘要】公共建筑設計課程在高校建筑學教學中占比較高,因此,在整個教學中,公共建筑設計是重中之重。文中歸納了公共建筑設計思路的來源,總結了公共建筑設計思路的表達,旨在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公共建筑設計,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和靈感。
【關鍵詞】公共建筑;教學;思路;表達
進入21世紀,高校建筑學教學模式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已進入通識教育階段。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不僅僅學習建筑知識,還要學習一些城市規劃學、景觀學、環境學、哲學、歷史學等相關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建筑設計課程作為建筑學的核心主干課程,如何讓學生把從課外學習到的知識轉換到自己的建筑設計里,這需要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導向能力。
1公共建筑設計的思路來源
學生在做公共建筑設計時,其思路來源并不是在腦海空想出來的,是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才會產生的。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們從建筑大師的成長經歷、師承關系、地域文化、建筑思潮理論等多角度來剖析和深入理解其代表作品,然后運用到自己的建筑設計中。1.1成長經歷作者:單位:建筑是一個綜合的產物,要想理解一棟建筑,就必須思考建筑師的成長經歷和時代背景。以日本著名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為例,他的作品與其豐富的生活閱歷有關。他在《安藤忠雄都市彷徨》一書中寫道“旅行,也造就了建筑家”。[1]他年輕的時候,長期游歷世界各國,參觀過很多世界知名建筑,特別參觀過萬神廟,其對光線與幾何形體的處理對他后來設計的“光之教堂”(圖1)產生了深遠影響。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所設計的很多公共建筑,與他小時候的成長經歷相關。貝聿銘先生幼時在蘇州生活過一段時間,經常在自家的園子獅子林里游玩,獅子林的這種造園藝術手法潛移默化地映入到他的腦海與思想中,也正是這種經歷,使得他認為中國建筑的設計不應該完全照搬西方的風格,提出了中西方思想結合的理念。這種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繼承和對中國古典園林元素的提取,精煉和融匯貫通,為他后來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提供了設計基礎(圖2)。1.2師承關系作者:單位:學生在學習公共建筑設計時,除了要了解建筑師的成長歷程,還要了解他在學習或設計的過程中受哪些知名建筑師的影響以及了解他對這些建筑大師思想理念的揚棄。在此以彼得•貝倫斯與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后面簡稱密斯)為例,對他們的師承關系展開分析。格羅皮烏斯早期在彼得•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和學習,他的導師彼得•貝倫斯的一些教學理論與設計思想對他產生很深遠的影響,這為他后來創辦包豪斯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格羅皮烏斯繼承和發揚了貝倫斯的理念。密斯同樣早期因為機緣巧合在彼得•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和學習,他受彼得•貝倫斯的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德國古典主義的熏陶;二是建構式花園的思想[2]。這些理念在他的前期建筑代表作品中均有體現。另外,密斯提出的“lessismore”也是受貝倫斯影響。[3]巴塞羅那德國館(圖3)中簡潔的外墻、平屋頂、大片的玻璃、流動的空間,這些看起來似乎簡單,卻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體現了密斯的設計理念“lessismore”。1.3建筑思潮理論作者:單位:縱觀世界各國著名建筑大師,其所設計的公共建筑都有不同建筑思潮理論支撐。這些流派包括“芝加哥學派”、“解構主義”“現代主義”、“古典主義”、“后現代主義”、“高技派”、“粗野主義”、“文脈主義”等。以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為例,他所崇尚的建筑思想為“現代傳統與現代建筑結合的思想”,在其作品中有著深刻的體現。正如貝聿銘所言:“我覺得蘇州博物館是個有文脈的建筑。當地政府想要的也是建筑文脈。在這個項目上,我有機會將歷史古跡融入21世紀的背景里,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至于用材就毫無懸念了,我選定了灰泥、石材或者瓦片。而顏色則是灰白結合。”[4]蘇州博物館另一個讓人驚嘆的便是豐富的內部空間。從入口進入蘇州博物館內部空間,一眼望去,屋頂的光線透過玻璃照射下來與室內空間形式共鳴,讓參觀者流連于其中。從大廳進入展覽空間,通過走廊,墻面上的六邊形窗框映入眼簾,窗外的小庭院種了植物,宛如進入了蘇州園林,在其空間中行走,每通過一個部分,看到的周圍環境都不同,貝先生把蘇州園林的代表手法“借景”,“步移景異”運用得淋漓盡致。
2公共建筑設計的表達
小議住宅小區公共建筑設計特點
摘要:完善的、良好的、多功能的居住區公共服務施體系對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的依據和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小區公共建筑設計帶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
居住小區作為城市居住區規劃的一種基本結構單元,小區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小區公共建筑設計的目的是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務,其合理配置和優化設計己成為衡量小區整體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小區公共建筑可以分為四類:教育保育類、商業服務類、鄰里交往類和市政公用類。在具體規劃中,我們應根據不同類別公建的不同特點,在充分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計。
一、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的依據
二十一世紀將是我國居住小區建設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跨躍發展的新紀元。然而居住水平的高低不僅取決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積,人們還非常看重小區的環境建設,如商業服務設施、文化體育設施、老人與兒童活動設施、綠化、景現、物業管理等綜合指標和科技含量。如果說以前人們只是選擇一種生活空間,而現在人們不僅只限于選擇一種生活空間,還在塑造一種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務設施的發展完善與否,亦成為新世紀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迫切需要建筑師予以密切關注。
1)對公建的衛生要求有兩個層面上的內容:一是對小區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這是小區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衛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風是否良好,其產生的噪聲、空氣污染是否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2)公建的安全指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區的安全,J.Ja-cobs強調城市住區內要明確劃分公共活動區與私有區的領域界限,要對街道進行監視。另外還指在使用公建的過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問題。
透析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居住小區環境中合理配置和設計公共建筑,使其與小區環境有機結合,提高小區的可識別性和歸屬感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闡述,從而能夠滿足居民更高層次的需求。
關鍵詞: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外部空間協調
1居住小區公共建筑的形態及其外部空間設計
小區公共建筑的空間形態設計除滿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應滿足歸屬性原則。歸屬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源自于人對母體的眷戀。將這種眷戀擴展到建筑學領域,就是我們要討論的歸屬感。在大量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在實際過程中設計出具有歸屬感的空間形態必須具備以下四條準則:
1.1建筑與空間宜人的尺度和比例尺度比例雖不具備強烈的視覺沖擊,如爆炸性的顏色、怪異的形體,然而它的確存在于建筑的形態和空間的關系里。我們一進入某個空間里就能感覺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將給我們帶來截然不同的空間感受。
1.2具有視覺興奮點的景觀布置與富有層次的空間在一些舊居住小區是很難找到視覺興奮點的,滿眼都是排列整齊的一模一樣的行列式住宅。隨著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來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區都或多或少對景觀進行了考慮,效果怎樣不一定,但這種意識給設計人員提出了新課題。小區入口越來越成為一個設計的重點,有特色的小區入口是小區可識別性的一個重要來源。
公共建筑設計理念及相關重點探析
摘要:公共建筑設計在我國城市規劃建設中越來越被群眾看好。然而,由于設計風格的諸多,導致了我國很多城市的公共建筑設計風格與城市的發展方向不同;基于此,嚴重影響了我國很多城市的基本發展政策。文章主要針對我國各個城市的公共建筑設計的發展風格進行了分析,并根據多個城市的發展建設為例,對此進行了整體的統一改造以及提出了一系列的發展對策,為此希望能夠為發展中城市提供便捷。
關鍵詞:公共建筑設計;發展理念;問題分析
0引言
新時代的來臨,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優化了我國很多城市的面貌。基于此,在經濟的發展之上,也逐漸改變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從而人民對房屋建筑設計的質量及看法也有了新的高度。這對于發展公共建筑設計而言也是一種難度,因為我國居民住宅的建設與公共建筑存在這很大的差異,從建筑建設的規范之上所服從的制度都是不同的。所以針對這一發展上的問題得知,在發展公共建筑設計之上,還要制定出更新穎的設計理念以及分析角度。
1公共建筑設計的核心理念
建筑設計的發展空間是建筑行業的主體,這對于發展城市建設至關重要。城市的面貌是有公共建筑建設而來的,根據公共建筑的建設能夠看出城市的發展現象以及基本經濟水平。而公共建筑主要是在于綠化城市,為城市添加光彩。因此,公共建筑設計的理念是成就城市發展的一個方向,更是我國建設綠洲城市的一個目標。
綠色公共建筑設計中BIM技術的運用
【摘要】近年來,我國建筑業提出“綠色建筑”的全新概念,在公共建筑中大行其道,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與此同時,相比于早期建筑,綠色公共建筑有著結構造型復雜、能耗過高、設計難度大的特征,對建筑設計水準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設計方法有待改進。鑒于此,文章以BIM技術作為切入點,簡要敘述BIM技術價值,探討BIM技術在綠色公共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情況,依托技術構建一套全新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BIM技術;綠色公共建筑;設計方法
1BIM技術在綠色公共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1.1專業協調方面
各專業建立的BIM模型間保持緊密聯系,在總數據庫帶動下同步更新,幫助設計人員全面掌握其他專業設計成果,如暖通等專業的管道碰撞、與土建結構碰撞時,將在模型上直觀呈現這一問題,由設計人員對管道布置進行調整。同時,各專業設計人員也可基于BIM模型召開視頻會議,相互溝通、協商專業沖突問題。
1.23D建模方面
剖析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原則和方法
摘要:完善的、良好的、多功能的居住區公共服務施體系對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的依據和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小區公共建筑設計帶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
居住小區作為城市居住區規劃的一種基本結構單元,小區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小區公共建筑設計的目的是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務,其合理配置和優化設計己成為衡量小區整體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小區公共建筑可以分為四類:教育保育類、商業服務類、鄰里交往類和市政公用類。在具體規劃中,我們應根據不同類別公建的不同特點,在充分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計。
1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的依據
二十一世紀將是我國居住小區建設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跨躍發展的新紀元。然而居住水平的高低不僅取決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積,人們還非常看重小區的環境建設,如商業服務設施、文化體育設施、老人與兒童活動設施、綠化、景現、物業管理等綜合指標和科技含量。如果說以前人們只是選擇一種生活空間,而現在人們不僅只限于選擇一種生活空間,還在塑造一種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務設施的發展完善與否,亦成為新世紀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迫切需要建筑師予以密切關注。
1)對公建的衛生要求有兩個層面上的內容:一是對小區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這是小區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衛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風是否良好,其產生的噪聲、空氣污染是否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
現代城市建設中建筑設計分析
摘要: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經濟、科學、文化等軟硬件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的目標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人們出于對工作、基礎生活、娛樂等需求,對城市中相應設施的建設提出了對應的要求。建筑作為承擔這些需求的載體,在城市建設中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團隊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切實考慮到整個社會群體的需求,且不僅僅著眼于當前需求,還應該將眼光放至十年或二十年以后,關注人類的長遠發展。而公共建筑面向公眾開放,不同于私人建筑,它帶有公益性、文化性、歷史性、人文性等特征。本文將針對公眾建筑對城市活力的影響與貢獻進行分析。
關鍵詞:城市建設;建筑設計;分析
1引言
一棟棟建筑物拔地而起的過程也是一座城市的發展史。其中公共建筑常常在一個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作用,“標志性建筑”這個詞就是描述這種情況的。在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公共建筑的建設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因為公共建筑作為一個載體,常常承載著一個城市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文化和未來的發展,而這些因素都將影響著一個城市的發展活力,而且好的公共建筑將會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2常見的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是只供人們進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建筑,一般包括辦公建筑、商業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衛建筑、通信建筑、交通運輸類建筑等。實行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公共建筑必不可少,且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都在不斷地提升,因為人們的活動范圍變得越來越廣、與他人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公共建筑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辦公建筑是大部分人工作的主要場所,那么辦公建筑的設計就需要考慮到各公司對辦公的需求。商業建筑主要包括各類購物中心,由于購物中心規模的差異將在建筑設計階段就產生很大的不同。旅游建筑的娛樂性就比較強,輕松可能是它更為關注的主題。科教文衛建筑包括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學校等建筑,帶有強烈的文化傳遞色彩,那么在設計時既要考慮它們的嚴謹性,又要考慮到其特殊性。通信建筑則對于通信線路搭建的要求會更高。交通運輸類建筑如火車站、飛機場等則要考慮站點、航站樓等功能使用的特殊性。總之,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的公共建筑涉及到人們在工作、娛樂、教育、出行等方方面面,因此在進行公共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功能差異性,針對不同的使用目的,建設具有針對性的建筑,而且這些建筑中的某一類,如機場,在城市中的數量并不會很多,因此在滿足其基本功能性的基礎上怎么去體現一個城市的獨特性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它們都將會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與整個世界進行交流。
公共建筑被動式節能設計探討
摘要:城市的快速化發展使我國公共建筑行業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是也存在能源消耗巨大的問題。尤其在嚴寒地區,公共建筑施工所消耗的能量巨大,在節能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的新時期,隨著環保技術的發展,采用被動式節能技術可有效控制碳的排放,減少能源的消耗,同時促成可循環持續發展模式的形成。因此,在嚴寒地區,應根據地區的氣候特殊性和建筑設計的要求,應用被動式節能技術開展合理的建筑設計,使滿足公共建筑需求的同時也能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鑒于此,本文將對嚴寒地區的公共建筑被動式節能設計進行研究分析,從建筑選址和布局、體形設計和構造設計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實現被動式節能設計目標。
關鍵詞:嚴寒地區;公共建筑;被動式節能設計;節能技術
1嚴寒地區的公共建筑設計
從地域氣候分區來看,嚴寒地區主要是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這些地區的基本特征是地域遼闊,建筑節能設計起步較早,設計經驗相對豐富,在設計時主要考慮的是冬季的保溫問題。以采暖能耗為主的一般公共建筑,主要控制冬季的采暖能耗,并適當兼顧夏天的空調能耗,對于設置全年型舒適空調系統的大型公共建筑,則在設計時主要考慮的如何統籌采暖和供冷的全年能耗。目前從整體公共建筑能耗來看,公共建筑采暖消耗熱量來自外墻、屋頂和門窗,這些部分的能源消耗量極大,是西方國家的3-4倍,可見在公共建筑設計中推廣節能設計技術已經勢在必行。
2被動式節能設計
被動式節能建筑指的是建筑設計人員從建筑本身出發,通過建筑的合理規劃和布局、單體設計、色彩選擇、形體結構規劃等,充分利用建筑周圍的自然資源,從而在保證建筑功能實現的基礎上又能實現節能環保的目標。被動式節能建筑是基于當地自然環境形成的,建筑必須要和周圍環境相適應,使達到節能環保的目標。同時被動式節能建筑對于建材和能源的消耗量較小,可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既節約了成本又實現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被動式節能設計中包括風能的利用、雨水資源的利用、太陽能的利用等。對于我國北方地區,因為在冬天天氣十分寒冷,普遍大風天氣較多,所以非常適合發展風力發電,利用大風帶來的能量帶動發電機運行從而產生生活生產所需的電能,可有效減少煤炭的使用,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也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在我國嚴寒地區公共建筑被動式節能設計中,對于風能資源的利用,雖然有的地區不能實現風力發電但可以利用風能制熱,解決嚴寒地區采暖困難和因為采暖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其次,我國北方地區屬于季風性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天,旱澇分明。從被動式設計來看,在澇季可將雨水蓄積起來實現循環利用。再次,關于太陽能的利用,通過太陽能結構一體化公共建筑的設計建設可在夏季實現太陽能發電,在冬季利用太陽能取暖。比如設置太陽能煙囪、緩沖空間以及雙層坡屋面、遮陽板等,一方面可以阻擋一部分的夏季陽光以及冬季的冷風進入,另一方面可使冬季陽光進入室內并使光線更為均勻(如圖1所示)。總的來說,被動式節能設計,一方面可緩解能源危機,減少能源消耗量,提高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而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遵循因地制宜和節能環保的理念,改變傳統建筑設計模式,結合建筑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充分利用好太陽能、地熱能、雨水資源等,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從環境角度來看,被動式設計采用了環保的材料和自然環境資源,所以可改善建筑內部的溫度、濕度和采光等微環境,提高了建筑的舒適度,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能源,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使空氣質量得到改善,實現建筑的低碳化發展。
傳統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建筑的應用
摘要:傳統文化是歷史發展遺留產物,也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將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城市公共建設中來,能夠在保證城市公共建筑功能和形象的基礎上,深化內涵,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為城市發展貢獻力量。文章重點對傳統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建筑中的應用展開詳細說明和闡述。
關鍵詞:傳統文化元素;城市公共建筑;民族特色
城市公共建筑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和推廣的重要媒介,在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能夠給人眼前一亮之感,并激發人們的探究熱情,了解城市發展歷史,加快文化傳播,進而為我國城市文化環境的構建作出貢獻。
1傳統文化符號
傳統文化符號主要指一個民族的思想、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與之相關的藝術歷史的積累。民族色彩的傾向性十分顯著,所有傳統文化都與歷史演變和社會進步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其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特色。傳統文化符號實際上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深度融合,但是其精神文化的傾向性更為明顯,主要體現于人們對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的選擇,同時也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符號指的是人們對生活與藝術融合的思想觀點,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深度展現了我國的民族精神與氣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此外,也在諸多現代設計中得以廣泛應用。遠古時代,人們即將圖像符號應用于多個領域,彼時,人們將圖像符號融入到某種思想或觀念的表達之中。傳統文化中圖像符號發展中,很多傳統圖像和符號均體現了獨特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東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2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建筑設計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