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03:25: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校法治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法治教育

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方式探索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

在現階段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其項目內容的構建應該在滿足高校實際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強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需求,將高校穩定發展作為基礎,從而實現和諧、穩定校園環境的構建。同時在教育體系優化創新的同時,也應該對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設進行系統性的分析,通過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充分彰顯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法治精神,從而為其價值能力的提升提供穩定支持[1]。同時,通過高校法治文化教育體系的優化創新,可以實現高校自身運行狀態與實際需求的充分結合,并在分析高校法治文化的基礎上,保證文化教育體系核心價值。在我國現階段高校法治教育活動構建的過程中,高校應該制定系統化的法律制度管理規章制度。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法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缺乏創新性

通過對現階段高校法治教育體系構建現狀的分析可以發現,高校法治環境下的教學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師資隊伍的建設都不能充分滿足社會及高校發展的基本需求,主要是由于相關制度的建立缺乏創新性的模式,導致師資隊伍的建設機制有待加強,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管模式缺乏創新性的理念。同時,在現階段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構建的過程中,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仍然采用原有的社會結構,導致一些管理制度的設計缺乏針對性。而且,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當代社會中獨生子女占據較大部分,而且,貧困學生的比例也相對增加,很多學生在高校環境中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會形成不良風氣,更為嚴重的還會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因此,在現階段高校法治教育體系構建的環境下,應該構建創新性的運行模式,并通過對學生實際需求的分析,使學生了解并掌握規范性的法律內容,從而實現動態化教育體系的創新及優化,并在真正意義上為教育體系的優化提供依據。

(二)教學方法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查看全文

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

摘要:由于對法治教育定位的偏差及受教學條件與教學手段等因素的制約,高校法治教育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在國家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應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為起點,加大法治教育力度,優化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以期實現高校法治教育的飛躍。

關鍵詞:高校法治教育;有效途徑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強調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同時“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可。高校法治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重要環節,相比中小學,國家關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總體上要具體,但就效果看,現有的法治教育模式與教育力度還遠未實現預期目標。一段時間以來,大學校園頻發的違法犯罪案件,如馬加爵案、藥家鑫案、復旦投毒案等,提醒我們必須持續關注高校法治教育問題,不斷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一、關于高校法治教育的調查分析

為了解當前高校法治教育的總體情況,特別是了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我們對塔里木大學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以期為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提供參考意見。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意愿、主要途徑和方式,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評價及對法治教育改革的建議。(一)大學生學法熱情較高,學法途徑多樣。大學生作為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總體上來說,法治意識相對較強。調查顯示,在校學生有較高的學習法律課程的意愿,達到82%。統計結果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方式和途徑變得多樣化,電視、網絡、學校教育、報紙雜志等都有一定影響,其中主要途徑是看電視和學校教學,分別占39.9%和35.4%。(二)大學生對高校現有法治教育課程評價偏低,但期待較高。當前高校的法治教育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許多學生對這門課程“法律基礎”部分教學評價不高,有28%左右反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任課老師僅是粗略地講了下法律基礎部分,有9%的學生認為“法律基礎部分只是為了應考劃了下重點”,更有6%的學生認為“根本沒有講到法律基礎部分內容”,這組數據說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待強化。但同時有55.6%的學生希望加強“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三)大學生對法律選修課非常期待,希望教育方式多樣。調查結果表明81%學生希望通過選修課補充學習法律知識,然而目前法律類選修課較少,不能滿足大學生學習法律的需求。許多大學生希望加強案例教學、實踐教學。

二、當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促進大學生道德素質與法治素養的提高。通過借鑒美國、德國和新加坡道德與法治教育融合的經驗,提出高校應全方位加強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力度,大幅度培養德法素養兼備的師資力量,多層次改革思政課教學方法,寬領域完善思政課考核制度。

關鍵詞: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融合

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關聯性

德治與法治是調整社會規范的兩種方法。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政治價值,以宣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法治為主要內容,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社會責任感。此外,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補充。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礎,任何強制的法律都需要人們內心自覺遵守,道德教育只有得到公眾的自覺支持,法律的權威地位才能穩固;而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保障。現實生活中,矛盾尖銳依靠單純的道德教化不足以規范人的行為,而法治教育強制性可以彌補道德教育的柔性與不足。因此,法律和道德既不是分離關系,也不是包容關系,而是一種各自獨立、雙向互動、相互交叉的互補關系。

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課程中存在的問題使“融合”成為必要。高校思政課“05”方案以后,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教材合二為一,體現了國家促進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決心。但由于之前“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作為高校兩門獨立的必修課程,長期以來的觀念認為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著本質區別。因此,2015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也體現出兩者的相對獨立性,前五章為思想道德教育,后三章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自成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教材與課程設置之間不協調的情況。同時,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更加傾向于法學專業的學生,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講,法律課程的傳授相對薄弱。長此以往,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各自為政、相互分離,不利于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2.教師中存在的問題使“融合”成為必要。當前,高校的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師資隊伍配置不合理。從全國高校來看,面向大學生層面的法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實現。但在大部分高校,該課程主要師資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專業研究的教師,法學背景的專業教師比例較少。由于教師的法學專業理論水平不高,很難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會貫通,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法學專業教師所開設的課程和講座大多是針對法學院的學生和少部分選修法律課程的學生,科班出身的法學教師資源難以做到全校大學生共享。一方面,會導致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資源的安排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另一方面,現有的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資源因配置不合理帶來資源浪費。3.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融合”成為必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而當前高校的道德教育表現出重理想、輕實際,重說教、輕操作和法律教育重條文、輕意識,重程序、輕信仰的傾向,在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偏重程序化與模式化,因而就大學生道德和法律素養的實際狀況而言,并不讓人滿意。在社會轉型期間,部分大學生受到社會上不良思想的沖擊較大,在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關系時會出現行為失范的問題,而多數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則表現出較強的功利性,對于不道德行為侵犯他人的利益時,根本沒有意識到需要法律的規制。這也使得在高校開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教育愈發重要。

查看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法治教育策略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融入法治教育,既能夠進一步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價值,又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法治觀念,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與用法能力,實現高校育人的教育目標。本文簡要分析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法治教育的基礎條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法治教育實施策略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法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法治教育,可以從二者的關系入手分析。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強化學生法治素養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包含大量的法治教育資源,其中的規則意識、法律常識等內容均能夠引起學生對法治的思考;而法治教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可以提煉理論課中的法治元素與教材資源,給學生講解法律常識,讓學生理解法治精神。將法治教育融入理論課中,能夠更加直接、具體地塑造學生的法治思維,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法治素養的知識體系,在未來的學習與社會工作中更好地落實法治行為,為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將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能夠讓大學生在學習各種課程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法治精神,自然而然地形成依法辦事的思維與習慣,使法治精神成為大學生思想中最堅固的防線,進一步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價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法治教育的基礎條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法治教育,不僅是因為法治教育能夠強化思政育人效果,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與精神;更是因為思政理論課中包含豐富的法治教育基礎與知識點,具備引入法治教育的條件。一方面,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法律常識、社會規則方面的內容。《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理論課的教材之一,也是對大學生開展基礎性、系統性普法教育的主要資源。在這本教材中,法律基礎部分包括社會主義法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憲法知識、法律權利、法律義務、法治思維等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夠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也能夠形成相應的法律素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知”“科學社會主義”等內容的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了解法律產生的本質、法律的影響因素、法律基礎知識的實踐等。《形勢與政策》教材中的“邁向中國之治新境界”章節重點描述了我國加強法治體系建設的內容,對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法治國家等著重講述,能夠讓學生對法治體系產生深刻了解。由此可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包含著大量的法治教育素材,其本身就具備法治教育條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規則意識是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基礎。規則是社會群體生活的共同原則與規定,是法律條例的基礎形態。在高校思政理論課中,包含了人生觀、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各種規則,形成規則認同感,完成規則意識的內省與外顯。法治思維的本質就是法律規則的思維方式,其也是一種規則意識。因此,在思政理論課中,教師在完成對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之后開展法治教育,能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規則意識,幫助學生搭建規則認知框架,促使學生形成更加堅定的思維框架與思維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法治教育實施策略

1.引入法治整體概念,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

查看全文

高校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緊張關系的思考

摘要: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高校“基礎課”的理論與教學實踐中,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存在事實上的緊張關系。消除緊張關系的路徑一是深刻認識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統一性,二是按照三維教育目標的邏輯和層層遞進的順序重新整合兩種教育內容,加強相互促進。

關鍵詞:高校;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緊張關系;產生原因;消除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在高校“基礎課”的教學實踐中,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存在事實上的緊張關系,從所占教材內容的比重、排列的先后順序,到課時安排,無不體現這種緊張關系。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陷入了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形成了一種爭奪教學資源的緊張關系。這種緊張關系會對法治教育的影響更明顯,在教學實踐中常見的情況是多數任課教師,由于學科和專業背景的差異,大多傾向道德教育部分的講授,存在擠占法治教育學時的情況。這種情況必然會降低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產生緊張關系的原因

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對于教學內容之間緊張關系的反思,追根溯源都要倒推至對教學目標的考量上。在正常情況下,教學內容是圍繞教學目標共同發生積極的引導和教育作用的,不應該出現明顯的緊張關系。目前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之間存在的緊張關系恰說明“基礎課”的教學目標是存在問題的。2015年新版教材中指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自我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課程。這里從指出了“基礎課”的本質和目標。并且從總體上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道德建設為基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和格局。筆者認為,該教學目標指明了目前“基礎課”的主要教學任務和內容,但至少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導致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緊張關系的出現以及教學實效性的降低。

查看全文

依法治國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研究

【摘要】新形勢下,運用“依法治國”理念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重大。作為一名高校學生工作者,為踐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通過探尋將依法治校、依法執教、提升法治素養三個方面的“依法治國”理念融入高校教育,有助于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力求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依法治國;高校教育;法治

一、“依法治國”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高校是高文化程度群體的聚集地,法治宣傳效果較好。《決定》提出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其目的是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進而“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作為社會成員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師生,是社會成員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同時也是最為活躍的人群,他們可以在社會上傳播法治理念。法治理念輻射的范圍越大,推進依法治國在社會主義改革深水區的步伐就會越快1。“依法治國”理念應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校作為社會先進思想的集中聚集地,重點引入“依法治國”理念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大學生作為中國未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后備力量,該群體法治實施效果可預期性強。通過高校教育把“依法治國”理念融入到建設經濟基礎的后備軍的思想意識中,能有效快速在全社會廣泛引導。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校園文化的建設的中心環節,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關鍵部分。如果高校大學生培養出法治思想觀念,通過年復一年的努力,社會上的法治意識將會越發加強,法治落實的可預期性更高。最后,將“依法治國”理念融入高校教育是黨和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決定》中明確規定要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高校,特別是政法院校作為法治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擔負著重要職責。除加強法學基礎理論學習之外,將“依法治國”理念融入高校教育,融入高校師生日常行為規范,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程,有利于培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后備力量。

二、“依法治國”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徑探析

高校教育不僅是對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傳道解惑,還包括對學生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和引領。將“依法治國”理念融入高校教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查看全文

大學生法制教育困境與對策

摘要:大學生法制教育作為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目標是增長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提升大學生的法制觀念。而我國在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境。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法治教育遇到的困境進行分析,探索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對策,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順利實現我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法制教育;對策

高等學校承擔著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的重任,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既是職責所在,又能提高教育的效果。隨著法治教育在我國高校的開展和推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不僅能夠自覺遵守法律,而且還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社會生活發生很大的改變,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也遇到一些困境。這就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

一、大學生法制教育中的困境

(一)陳舊的法制教育理念。第一,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實踐中,大學生法治教育沒有獨立地位,而是從屬于道德教育。雖然兩者都屬于社會價值教育的范疇,但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道德教育的模式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難以達到法治教育預期的效果和目標。第二,高校對法治教育的不夠重視。目前我國很多高校法律教學設施不完善,沒有專門的法律教研室,法律師資隊伍緊缺,教育觀念陳舊,甚至有些老師自身都不重視法制教育課。(二)單一的法制教育手段。對我國大部分高校來說,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方式和手段都比較單一,基本上是“填鴨式”教育。各高校開展的《法律基礎》課程,學期短,內容繁雜,大部分老師都是照本宣科,簡單的對知識的堆積和羅列,不與學生互動,而是被動的讓他們接受。對學生來說,為了應付考試,拿到學分,都是機械的死記硬背,考過了就丟,這樣很難調動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三)法制教育的力度不夠。第一、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師資隊伍還有待優化,其實許多高校的法律老師都不是法律專業出身,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培訓,法律素養也不高。第二,法制教育類別科目過于單調,內容設置不豐富,難以滿足不同階段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第三,法制教育課安排不合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大一期間開課,不能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

二、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對策

查看全文

德治與法治統一的教育方法

高校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環節主要表現在素質教育內容的主方向、學校教育運行的主渠道和與社會實踐結合的主戰場上。

1、堅持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素質教育主方向在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素質教育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國家、集體、個人利益,協調國家、集體和公民的關系的一個主要環節,在于學校必須堅持高校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政治觀教育、道德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民主與法制觀教育等,以體現素質教育的主方向。

1.1在政治觀教育方面,堅持“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要通過對祖國、人民、勞動、科學、社會主義之愛,使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成為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2在道德觀教育方面,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保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大學生在崗位上做一個好公民。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大學生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乎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大學生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

1.3在人生觀教育方面,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每個大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黨員,都要努力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廣大師生和社會群眾,堅決維護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學習、生活、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1.4在價值觀教育方面,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必須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一重要著力點,通過有效的形式和渠道,運用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生動活潑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答他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還必須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教育和引領當代大學生自覺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下,很好地把黨當前的任務、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和個人的具體奮斗目標緊密結合起來。

查看全文

大學生法治教育問題與對策

摘要:對大學生開展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當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關于法治教育教學存在對法治教育認知不足、法治教育內容偏少、法治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單調、教師法治素養不高等問題,本文提出了從法制知識教育向法治素養教育轉變、豐富法治教育內容、創新法治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夯實師資力量等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強調:“要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增強青少年的規則意識。”[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大學生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本文嘗試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角度來分析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對策,從而為更好推進法治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一、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條件和重要保障。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需要加強法治教育,提高全體人民的法治素養。青年大學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生力軍,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推動者和社會主義法治的維護者,承擔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使命。因此,對大學生開展法治教育,提高法治素養,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必然要求。(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體現和凝結了當代中國人民對法治價值的共同追求。青年的價值觀取向極其重要,“是因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2]所以,對大學生開展法治教育,樹立對法律的信仰,養成正確的法治觀,對于更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三)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求培養大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既要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又要提高法治素養。現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生缺少法律知識和法治精神,不能處理好法律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很難做到依法辦事,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也不知如何去維護,個別大學生違法犯罪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到了其成長和發展。因此,開展法治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需要。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方法探析

[摘要]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實現法制社會建設對于我國的發展道路至關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意義重大,而法制教育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與催化,由此可見將法制教育貫徹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勢在必行。立足于法制教育視域,闡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法制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市場經濟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社會環境變得日漸多元化與復雜化,從而推動各種不良意識思潮的出現。在此背景下,生活閱歷較少、立場不夠堅定的大學生群體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嚴重時還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國法制社會建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確現代社會發展的訴求,不斷強化法制教育,以此來強化高校人才培養的進一步完善,為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奠定堅實基礎。

一、法制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我國長期推行素質教育,但取得的成效卻不盡如意,教育活動的開展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專業知識以及專業素養上都還有所欠缺,更不用說法律素養以及法律知識了。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投入水平也不高。具體而言,首先,大部分高校在開展法制教育時,并未為其配置強大的師資力量;其次,并未設置完善的法律課程,導致了學生法律意識的薄弱[1];再次,除了法學專業的大學生,其他非法學的學生所受的法制教育都還存在較大的欠缺,例如法學課程少,法學課程內容的涉及面廣卻不精等。而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主要地點是課堂,多而雜的法制教育內容,不僅很難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還可能造成學生學而不精的局面,難以將所學的法律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對此,需要高校重新意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強化法制教育的推行力度,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意識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從而有效約束規范自身的行為。

二、法制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