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看生活范文
時間:2023-03-27 11:48: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坦然看生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東西是需要我們坦然面對的。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坦然面對挫折。這些我也不會否定,的確,當我們面對這些時,往往會迷茫而不知所措,這時我們就應該坦然的面對。可是,相比較之下,我認為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歸結為坦然面對生活。
要是將高興比作紅色,悲痛比作黑色那么生活就是彩色的。在這個社會中,有無形的等級在束縛,但是無論是在馬路邊上清掃道路的保潔員還是作辦公室的白領,他們都沒有憎恨和厭惡現在的自己,反而坦然的面對了生活,真心的熱愛生活,所以平日的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彩色而令人神往的。
二??八年北京將要舉行殘奧會,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有的失去了雙臂,有的失去了光明,但是在比賽的時候他們總是如常人一樣堅定而不可動搖。這正是他們面對一個殘缺的身體所作出的坦然決定,用尊嚴和樂觀全副武裝自己,用剩余的臂膀贏得比賽。當他們站在領獎臺上時,我想那里便是他們人生的巔峰。
我們的成長和懂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煩惱往往不少于快樂,我們應該坦然面對。有的時候逃避不如面對。盡管這世界有太多不如意,那你的生活坎坎坷坷仍在繼續。當你能夠真正的坦然面對生活的時候,在你回首過去時,你會發現快樂之神不知不覺中在你的頭頂為你帶上了一串美麗的花圈……
指導老師:方燕
篇2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珍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秀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正因為如此,中國也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幫”。而我們當代學子的任務就是在新的形勢下,繼承、弘揚、提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說到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多人可能以為這是一個虛空的概念,也有人認為只有“最美……”才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實不是那么極端,中華美德處處可見,這些美德處處體現在我們生活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
其實中華美德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來的。下課時主動向老師問好;進老師辦公室先敲門;坐公交車時主動給老人讓座;不亂扔垃圾等。這些中華美德體現在小事中也體現在我們自身的修養中。我們的自身修養像一棵樹,從小時候的一顆種子到長大后成為一棵參天大樹都需要澆水施肥。我重點想說作為學生一要學會謙讓,二要學會坦然,三要知錯就改。
孔融四歲就會讓梨,將又大又好的梨分別送給長輩和兄弟,而自己吃比較小的。我們也應該從小培養自己謙讓的品德,懂得謙讓的禮儀。因為這些本是幼年時候就應該懂得的禮儀,在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的人和事。如果在小事中做一些讓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多么有意義啊。學會謙讓也一定會讓我們走得更遠。
諸葛恪是諸葛亮的侄子。其父諸葛瑾因去向諸葛亮索要荊州不得,而在一次宴會上被吳王孫權用驢子侮辱。諸葛恪則用驢子耿直的特點替父化解尷尬,而且從此得到了吳王的賞識。我們也應該像諸葛恪一樣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智慧去應對危機,而且更應該學習他面對困難心平氣和地去解決問題的坦然態度。坦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組成部分,就像項羽面對彰邯的幾十萬大軍依然安詳入睡。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坦然面對困難挫折,然后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像有的考生那樣因一個題不會做,而撕碎考卷憤然離開考場。坦然可以讓我們活得更瀟灑,我們應該坦然面對困難,讓我們走得更遠。
篇3
一、首尾呼應
首尾呼應,即作文的開頭和結尾要相互照應。 如開頭設置了疑問,結尾就要給出答案;如開頭以景物入題,結尾仍應回扣景物。
例如中考佳作 《怎樣做一個好人》,開頭和結尾分別寫道:“在當今社會,人們總是愛說這樣一句話:‘做人難,做好人更難!’做個好人真的就那么難嗎?”“其實,做個好人并不一定有多難,關鍵在于你怎樣去做。 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他 (她) 就是一個好人。”開篇的提問和結尾的回答,遙相呼應,使全文渾然一體。 又如中考佳作 《人生的三朵花》,以“朋友,初中畢業是人生的新起點,在這里,我送給你三朵花,帶上它們,你的生活會更加精彩”開頭,以“這就是我送給你的三朵花。 我相信,未來的日子,它們一定會帶給你許多美好的回憶”結尾,首尾均寫“三朵花”,不但呼應而且點題。
二、板塊組合
板塊組合,就是將內容相對獨立的內容分板塊進行組合。 這樣,板塊之間相對獨立,寫起來會更容易;而各板塊統一的主題又不會使文章顯得過于松散。
例如中考佳作 《明天,我不比你差》 中,主體部分的三個板塊,分別寫了“我”與陶淵明、“我”與諸葛亮、“我”與文天祥的比較。 每部分內容獨立,在比較的過程中言之有物,同時,三個板塊又都統一在“我不比你差”的結論之下,緊扣主題。
三、反復強調
反復強調,就是將文章主題或要強調的內容置于相對固定的位置,如各段段首或段尾,通過多次重復,強化主題,統一結構。
例如中考佳作《坦然看苦難》中,每段的開頭均以“坦然看苦難,就是……”領起下文,層層深入地闡釋了怎樣才能“坦然看苦難”。這種重復,不但能起到反復點題的作用,而且使結構整齊嚴謹。
四、善用過渡
恰當的過渡,會使文章的結構更為嚴謹。 在由敘轉議、由“分”到“合”、由此及彼的過程中,都需要自然的連接與過渡。
篇4
初三(5)班 凌敏
回家的路上,周華健的《朋友》在耳邊響起,熟悉的曲調,輕柔的旋律,簡單的歌詞,像一縷清煙在心頭縈繞,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
記憶很自然的切換到那個難忘的小學畢業場景,那個我們天真的相互約定要笑著說再見的時刻。當全班同學一起投入的唱起“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離別的憂傷不自覺地涌上心頭,淚,悄無聲息的劃過臉龐,眼前的一切都模糊了,唯有心中的痛越發深刻。
畢業后,那些曾經的美好在心中翻滾,升騰,最后又歸于平靜。離別的淚水被風化在記憶深處,凜冽的痛也隨時光流逝淡去。不知不覺,幾年前的離別感傷漸漸被遺忘,我們投入了新的生活,沉醉在中學美好時光里。然而,一回首,一駐足,我們都在驚嘆,因為我們以為只過了三天,那知已過了三年,轉眼間,又到這個令人感傷的時節。
前不久的一次下晚自習,回家的路上,好友不由自主地在耳邊輕聲說道。快畢業了,好感傷啊。我在一旁沉默無語,只感覺凜冽的風一遍又一遍的掠過臉頰,一遍一遍的刺痛在心里…… 那一切都恍如昨天:曾與好友手拉手享受和煦陽光的愜意;曾與同學激烈討論問題的投入;曾于老師交流學習感悟的坦誠……這些熟知的經歷都會隨離別遠去嗎?遠逝的就像當年小學的美好?我想將它挽留,但時間告訴我現實的殘酷。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喜歡抬頭仰望,看蔚藍的天空,看自由的飛鳥,看悠然的浮云,喜歡這種放松地感覺,感受微風拂過留下絲絲清涼,內心便有了極大的緩釋。看習慣了,便也領悟到了些其中的道理,天空總有陰晴的時候,飛鳥總有停歇的時候,追隨大自然的變化規律,天空變化的樣子也是很美好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換個角度想想,很多問題似乎都能迎刃而解,坦然豁達的看待,很多事情并沒想象中的那樣糟糕。
篇5
活的太累其實是心累。處境不佳用不著痛心疾首,人生又哪來時時都一帆風順?為上司一個不滿意的眼色又何必五分鐘緩不上氣來,在未來的生活中,你有的是表現的機會,何況“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這是千古不變的事實。想想這些你就會變得坦然;看到別人的業績突出也不必眼紅肚脹,嫉妒有害健康,只要自己盡力而為就行了。
既然人只能活一次,就應該活得舒心,活得快樂,活得瀟灑。工作節奏太快,精神壓力太大,爭強好勝的心太強,生活太無規律,時間不長,精神和體力就會崩潰。本來四十歲,心理和體力已近老年,錢多又有何用?莎士比亞曾詛咒過黃金:金燦燦的黃金啊,你是人類共同的婦!你可以使美變丑,也可以使丑變美;你可以使錯誤變成正確,也可以使正確變成錯誤;你可以使活人變成死人,也可以使死人變成活人!為了得到這金燦燦的黃金,良家女子當婦,善良小伙成強盜!我詛咒你,可惡的黃金!馬克思曾預言過:早晚有一天人們會用黃金去蓋廁所!當然,一分錢可能難倒英雄漢,沒錢不行。但是,只要有保底的工資,又何必拼著身家性命追求更多的積累呢!
要活得舒心,活得快樂,活得瀟灑,就要學會知足,學會隨遇而安。知足、隨遇而安就是幸福。我們和有錢、有勢、有權的人一樣,都是人。因為都是人,就沒有必要仰人鼻息,笑臉求人!生活畢竟不是演戲,無須用太多的脂粉去涂抹自己,無須戴上面具去逢場作戲!想笑就笑,想唱就唱,掙多掙少都心地坦然,活得樸素自然,活得坦坦蕩蕩。這就是舒心,這就是快樂,這就是瀟灑!
自己有多大能量,能干出多少成績,應該有自知之明。當然,我們應努力在平淡的時候去爭取輝煌;而在輝煌的時候,也應清醒地看到山外有山,并非“老子天下第一”。這樣就避免了浮躁,避免了錯誤。能夠創造輝煌固然可喜,但奇跡的產生往往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天時地利人和加機遇,缺少哪一樣都只能是功虧一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道理正在這里。
篇6
心還年輕,身體卻不聽使喚地奔著老齡走去。真是苦惱啊!“我不會60歲就得老年性癡呆吧?這么早記憶力就衰退了。”我擔憂地望著老公。他大笑:“那就讓你拖一遍地,再拖一遍,反正你也記不住……”
哼!想騙活,不讓你陰謀得逞。我訓練記憶力,并試圖把生活節奏慢下來。
于是,每天看書寫字。聽我媽說,她原來40多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記憶力減退,后來天天訓練就好了。我天天背誦摘抄的句子也算是訓練吧。至于生活節奏,不再像以前那樣奔忙了。每晚散步、走路,到公園轉悠1小時。林蔭蔽日、花團錦簇,看著就賞心悅目。再跟著別人跳跳廣場舞,隨音樂搖擺。
既然初老顯現,就坦然接受吧,不妨也學學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體驗一下慢生活。穿平底鞋,看保健知識,注重飲食,看看歷史人文記錄類的電視節目,少喧囂,多寧靜。
還真是小有成效。脫了高跟鞋,折磨我走路的十幾年的腳墊(腳底板的硬繭)柔軟不疼了。每天吃水果,一日三餐注重營養搭配,不亂吃不健康的食物,讓我二十多年的便秘不治而愈。每晚看央視國際頻道的“遠方的家”系列節目,對祖國大好河山升出悠悠向往,進而熱愛上旅游。每個周末都拉著老公,背上單反相機,到公園綠地或周邊景點鍛煉攝影技藝。
“糟糕!我的記憶好像壞掉了,是更年期要來了嗎?”一天,比我大1歲的朋友來電感嘆。也許是早更,也許是初老癥,你要有思想準備。“什么,初老?”朋友大喊,“不可能吧?我才47啊!”
你沒覺得比以前愛生病了?沒覺得精力大不如前了?沒覺得一點點小事就讓你焦慮不堪?在我一連串的質問下,朋友連連點頭:“好像是哎。武漢暴雨那幾天,我天天都叮囑兒子不要亂跑,并為此心神不寧。”
“沒事,像我一樣注意調整,提前過一下老年生活,也別有一番新天地。心態平和,心靈寧靜,挺好的,生活品質絕對能提高。”我以自身的經歷安慰她。
篇7
生活,一個包羅萬象的名詞,有歡笑,也有眼淚。
但有些人們卻感嘆生活的艱辛,不要埋怨命運的不公平,看,那些走在街道上打掃馬路的清潔工人,雖然無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盡職盡責,為社會環境做出了努力。他們的生活是平凡的,是默默無聞的,他們同樣很艱辛,但他們卻活得很快樂,無論錢的多少,只要為人民服務,就一定是快樂的。
有人還埋怨失敗的痛苦,生活是一個五味瓶,不必埋怨失敗給你帶來的不幸,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有哪一個沒有經歷挫折呢?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在生活中,我們難以預料失敗,他們往往在我們最想接近時設下荊棘。面對現實,不必消極,坦然接受,走出困境吧。
有的人因為事故而殘疾而想不開,不必煩惱,看,那些人在比賽單腿跳,再仔細看領先的那個人,不也是少了一條腿嗎,再看看桑蘭,當從吊環上掉下的那一刻,誰會想到,她還會那么樂觀的活下去呢?
生活是一首美麗的詩,她書寫著我們的夢,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一卷美麗的畫,她表現著我們的愛,我們的青春。只要有了一雙觀察美麗的眼睛,有了一顆懂得美的心靈,那么生活便是美麗的,那么生活便可以如詩,如畫。
篇8
或許我們還都太年輕,還讀不懂離別的含義,萼然回首,追憶昨天,一切好象近在咫尺,曾經的往事一幕幕上演……
(一)
忘不了那個感動的雨季。我和朋友走在校園的操場上,那時我們還想象著畢業遙遙無期。我問她:“如果明天我們就要畢業了,你會流淚嗎?‘’他爽朗的回答:”不會不會,畢業只是短暫的分開,此時的分別是為了我們的明天,我們還要為夢想而奮斗!我們不可以把腳步停在現在,對吧!‘’她的話給了我離別的勇氣。
那個雨季沒有了眼淚的痕跡。
(二)
我們曾在一起看那首《再別康橋》,就讓我們的根,緊握在心里,葉,相觸在夢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只有我們能聽懂我們的流年。
青春在日記里張揚,留給自己一間空房和幻想中青春的臉龐,風雨結伴,我們有過,是坦然,并非遺憾。
畢業那天,同學們的眼角一片迷蒙。哽咽變成哭泣,聲音越來越大。即使那平時最為堅強的人,此時他們的眼睛也包含著淚水。我們相互擁抱,用淚水淋濕同窗的肩膀。我們互贈了留言,拍了照片,想把這份情誼收藏起來,定格成永遠。其實,離別也不是愁腸百結的,離別意味著彼此生活的另一個新起點。那么,離別時我們為何要擺出一副苦瓜臉?應以微笑代替傷感,相互祝福彼此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讓我再說一聲:朋友,珍重!
(三)
望天邊云卷云舒,讓心情釋然,在晴朗的日子里采集陽光。
篇9
這“六然”是: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老年人記取這“六然”,可從中獲取益處,能夠平順、安康、幸福的度過晚年。
自處超然
“自處”就是對待自己,“超然”就是達觀。這就是說,我們在對待自己,對待生命,對待生、老、病、死這些現象,要采取超然達觀的態度。自處超然是人的精神修養的自然境界,有了這種思想境界,就能始終保持一顆自然、純樸、正直的心,不為外界虛幻不實的事迷失自己的本性。這樣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利人益己。
王夫之所說的“自處超然”,“自處”更重要的是“心處”。生活經驗表明,心不靜則身不寧,神不寧則身難處。人要安于自處,必須控制好你那顆心,如果你的心總是忐忑不安,很難自處得好。心靜的至高境界是心樂,只有心里樂起來,你的心才會真的靜下來。如果你真正做到心靜如水,就不會有那么多躁動與不安。經驗還表明,心靜才能養心,養心才能延年。古人云:“人老心靜才是養身之本。”元代養生家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指出:“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可見,心靜不但有助于自處,而且有助于祛病延年。
自處超然,就是要善于自我經營,當你把注意力養護在你那顆心上,才能以最舒服的方式接受自己。有位心理學家說:“如果你的內心就是一個花園,那你就會覺得自己生活在美麗的花季里”。
處人藹然
藹然,就是和藹、和氣的意思。與人相處要采取和善態度,人心慈善,從不害物、損人,滿身慈祥之氣,自然養其天年,“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要以此處理好人際關系。自古以來愛和敬都是雙方的,你愛人,別人也愛你;你敬人,別人也敬你。處人藹然,你就會永遠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有利于健康長壽。
處人藹然,就要與人為善,待人忠誠,做人正直。有人總結了人與人要有:“八互”的待人處世之道,互信、互敬、互愛、互幫、互慰、互勉、互讓、互諒,這“八互”體現了情操高尚,待人友善,光明磊落,心地坦蕩的待人處世之道。
處人藹然非常重要。古代,邵康節公臨死前,張開兩手對程伊川示意說:“前面的路窄,須放寬,路途窄,則無立身之處,何況讓他人行走。”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人緣好的人,體內能分泌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等,這些物質能調節血液循環,從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有利于健康長壽。
無事澄然
澄然,也就是清澄、安寧的意思,老年人要善于享受閑逸的生活,從寧靜中獲得樂趣。
祖國醫學早就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論述。“恬淡”就是強調一個“靜”字,也就是精神狀態要力求寧靜,平靜是一種輕松感。想一想,過去幾十年,人生戰場上的廝殺,多少恩恩怨怨,多少榮辱貴賤,現在如過眼的煙云。邁近晚年,要平靜、安靜、祥和,善待晚年真實的人生,謀事需緊事慢為,從事應變,事緩則圓。要做到無事掛心,息心寧神。
無事澄然,就是要做到心無妄念,精神寧靜。這對老年人很重要,因為老年人大多數時間是無事的,而“無事”就容易“生非”。老年人要“只為可為而為之”,應懂得自己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自己該做什么或不該做什么。學點“難得糊涂”的人生哲學,在現實生活中,要善于理性處理一切事物。
要學會放松心情,要學會遇事從容。古人云: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
有事斬然
即斬釘截鐵,披荊斬棘、處事果斷之意。遇事要多謀果斷,而不要優柔寡斷。因為矛盾的心念時間越久,給人們帶來的心里壓力越大,對身心的損害就會越重。
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過:“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持久、強烈的矛盾心態,往往導致心理健康的崩潰。因此,要善于疏導宣泄,盡快求得心理平衡。人們常言說:“當斷不斷,必有后患。”還說:“快刀斬亂麻。”意思是說,遇事要果斷處理,不可猶豫不決。
煩惱都因想不開,憂愁只為看不破。熟知狂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不可為一時一事記在心頭。順境能活,逆境能安。人應該隨著年歲漸老而理智漸增,理智是果斷處理問題的基礎。人老了仍好沖動而且糾纏不休,是一種不理智的表現,凡事要看淡些、看開些、看透些、看遠些。這樣,才能遇事不鉆牛角尖,才能從容果斷,心境就會安靜、安祥,表現出老人一種成熟美、智慧美。
得意淡然
淡然即淡泊、淡化之意。尤其是得志時不要忘乎所以,更不要“得志變猖狂”。
當你事業有成,碩果累累之時,且不可得意忘形,要注意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要注意保持一顆平常的心,這是一個人的修養,也是一個人的美德。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謙虛是藏在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可見得意之時,謙虛謹慎非常重要。
懂得謙虛就是懂得人生無止境,事業無止境,知識無止境。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有謙乃有容,有容方成其廣。自謙是一位誰也不可缺少的摯友,人生多一些自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得意之時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注意謙虛謹慎,務必記住“驕兵必敗”的格言。
失意坦然
坦然是指胸懷坦蕩、心里安定之意,即使失意也不感到“失落”。如此,心情保持愉快而充實。
篇10
做一個真實的人,活著就輕松而簡單了。真實的呈現自己的自然原始不加任何掩飾的內心,外貌言語,就像對自己寫作的要求一樣,只服從內心,不要技巧的裝飾。我們都還不確定自己的風格,就不能穿上合適自己的衣服。她人裝飾用的花邊,蕾絲,首飾,是不是都是適合你的呢?無知的時候,就來的淳樸些,可能更接近自然,反而受人歡迎。不要以為才氣便是好的,不要以為你的那點有限的知識和認識就是好的,這都可能恰恰成為你誤入歧途的導火索。
坦然面對,笑看人生,淡定生活不是一種突發奇想,不是自我安慰。它外表看起來輕松,閑適,殊不知這是一種多么大的勇氣和內在的毅力和堅持。
由于經濟的窘迫那我就想,我堅持一個月不買一件與生活需要無關的東西,一個月不出門,(這個門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什么地方)不逗留在任何一個景區,任何一個需要消費才能享受的商業區。我去廣場做鍛煉,去河邊游泳,去書店看上一中午的書,是的,這樣能做到嗎?這樣的簡單。但不敢說。從前,我也認為這是多么的簡單的事。兩年,三年也不過是一眨眼的功夫,然而直到現在我都還是不能停下我無必要的消費,誰能理智到不去撿便宜呢?我甚至總是在問自己:人活著不消費還有個什么意思呢?所以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認識與行為完全是脫節的,我們不能看或聽信我們所說的,所寫的,只要是想展示給他人看的,沒有一個不是潤飾過的,就如一個女人出門前必須化妝一樣,否則她就覺得自己這張素臉根本見不得人。我們的意識行為,已經向我們說明了真實的東西仿佛都是不堪入目的。我們懷疑我們的真實想法,甚至看不起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們既不敢坦然面對自己真實的一面,便也就隨時隨地試圖想去逃避它。我們的雙腳慢慢脫離了地面,變得很容易摔跤。我們也越來越對自己沒了自信。最后不相信自己,也更懷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