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祖國詩歌范文
時間:2023-04-06 09:3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歌頌祖國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
我愛你,祖國
愛你大地上飄揚的旗幟
愛你,祖國
我是這般滿懷激情地愛著
今天,在你廣闊的大地上
大海沸騰了
城市沸騰了
鄉村沸騰了
祖國啊你的角角落落沸騰了
我們高聲歡呼
自由而真誠的心啊歡呼吧
世界又一次交給了我們
我們又一次被交給了自己
二
我是這樣的想
祖國,你是可愛的
就該讓人民愛你
愛你,像太陽那般熾熱的感情
你也同樣愛護著你的人民
像雨露般深情的滋潤
今天,我們同聲贊美著一件事情
虛偽不再把真實掩蓋
善良也不再給不義致送賄賂
這本就是屬于你的優秀品質
我愛,我愿看著每個人
都成為勞動和創造的英雄
都成為新的自由生活的建設者
三
如果我是一縷春風
會把祖國的山川吹綠
如果我是一滴水
會融入祖國的大海
如果我只是一粒砂
也愿像今天這般建設你裝扮你
生命不會永恒的存在
我愿微笑著
篇2
凝結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輪浩月,
輻射出萬人向往的季節,
金秋,
黃金般的天地,
釀造著豐收的美酒;
干杯的嘯吼,
劃出明天的燦爛,
會聚在圓圓的餅上,
演義著豐收的幸福;
憶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舉杯邀月慨嘆家國的憂思,
看今朝:
我們同仁的思緒更加浩瀚,
如醉如癡;
我們追憶:
追憶那共同播種的春雨,
追憶那披星戴月的艱辛,
追憶那團結進取的高風;
我們暢想:
暢想那噴薄欲出的宏圖大業,
暢想那你追我趕的彩云,
暢想那輝煌你我的紅日;
篇3
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偉大的民族,勤勞而堅強;
奔騰不息的黃河是她的血脈,
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
這就是我們的祖國——中國!
1949年,一位偉人揮動著巨臂,一聲宣告,驅散了神州五千年的陰霾;
1978年,一位巨人以超人的膽識,審時度勢,將塵封的國門向世界洞開!
1997年,她迎來了紫荊花的清香,
1999年,她又增添了水蓮花的芬芳!
走過世紀的風雨,萬里長城像巨龍在云中穿梭,
跨過歲月的長河,珠穆朗瑪峰像雄鷹傲立世界最高坡。
我們的共和國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威武強大,
《國慶頌》
祖國,
你走過了不平凡的59年,
像一個嬰兒長成了壯年,
今日您正充滿活力,散發著蓬勃的朝氣,
您有過磨難,也有過歡笑.
歷經了崎嶇坎坷,明天將更加美好.
59年來,
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你的人民日益富強.
您的國力日益強大.
你凝聚了天下炎黃子孫的心啊!
您贏得了世界尊重的目光.
現在您正意氣奮發,
走進了新的世紀,
今天,在這歡慶的節日里,
我從心底里向您說一聲,
祖國,您好!
寫給祖國母親的歌
金秋的風
送裊裊暗香而來
霜中的菊
獻片片芳菲一季
吻夕陽余輝
愛溢出溫柔的眼眸
望四野安詳
激情飛上詩句
聽黃河汩汩
載無數苦難歷史
觀河沙沉沉
積淀多少回憶
滿目瘡痍
是你舊時的容顏
兒時的艱辛
留下了不滅的烙印
風霜雪雨
半個世紀的搏擊
淵遠流長
五千年文明的足跡
歷史的長河
翻滾著昔日英勇的浪濤
篇4
同志們:
在舉國上下滿懷豪情喜迎59周年華誕即將到來之際,由區黨委、×××、區工會共同舉辦的××地區慶祝建國59周年《頌祖國建小康》歌詠比賽,今天在這里隆重地開幕了!這次歌詠比賽是全區“十·一”系列慶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區群眾性文藝活動成果的一次大檢閱。在此,我代表區黨委和×××向來自各條戰線、各個部門和單位的全體演職員表示熱烈的歡迎!
最后,衷心祝愿這次歌詠比賽取得圓滿成功!
篇5
你是每個人心目中
神圣的象征,
沒有任何可以代替
你在我們心目中的位置。
我們崇拜著你、
愛戴著你,
因此,
我要為你寫詩。
我要歌唱你的寬廣胸懷;
我要贊美你的雄偉壯麗;
我要傳播你的仁愛思想;
我要宣傳你的悠久文化。
是你,如一只雄雞般屹立在這片東方的土地上;
是你,燦爛輝煌的文化猶如一顆夜明珠熠熠生輝;
是你,堅守著仁愛思想維護著世界的和平;
是你,經濟的繁榮和飛速發展另世人刮目相看。
你用辛勤的汗水,
澆灌神州大地;
你用博愛的胸襟,
包容世間萬象。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兒女;
你用堅實的臂膀,
撐起萬里河山。
這是我們的祖國,
是我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篇6
關于青年節的詩歌一、懷念五四一個特殊的日子
被盛開的鮮花所簇擁
鮮血的顏色與紀念的顏色
用不同的力度將歷史截斷
在那個黑與白轉折里
有一種神光被一群學生
鐫刻成一個歷史的燈塔
塔下的人早已安詳地睡去
從他們的思想里發出的聲音
永遠不知疲倦地奔跑
誰也追不上
這就是智慧的馬拉松
關于青年節的詩歌二、五四抒懷從千古不朽的浮雕走來
從萬頭攢動的廣場走來
從氤氳著墨香的教科書里走來
從水木清華的校園走來
聽得見你橐橐的跫音不斷
聽得見你轟轟的吶喊連綿
九十二年
你的腳印被雕成石刻
九十二年
你的聲音如歌灌制
九十二年
你揮舞的旗幟更加鮮艷
關于青年節的詩歌三、五四,五四五四,五四
多么鏗鏘有力的名字
多么心生向往的年代
多么振奮人心的青春
激情與憤怒迅猛燃燒
惡棍的宮殿成了灰燼
五四,五四
你熊熊的烈火
為何遺留那個頑固的腐儒
瞧,他多么滑稽
手中拿著規矩
卻畫不出一個像樣的方圓
五四,五四
五十多年后那場滾滾的熱浪
是否是你未燃盡的星星之火
看哪,星星之火完全可以燎原
把那荒涼的中國大地
一棵棵毒草連根燒死
五四,五四
今天我在五月的四號默想
青春是否如干柴烈火
燒的太猛,以致灼傷了別人
篇7
著名藝術家羅丹曾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們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與必要的審美能力,成為現代教育的一項任務。在學校教育中,美育不僅是音樂、美術科教師的任務,語文教師也責無旁貸。《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雖然它不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但卻不可忽視,處理得好,它能促進語文教學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
人與動物的區別之一,是人類具有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情感是人生最富色彩的部分。健康、美好的情感永遠值得文學作品歌頌。以現行高中語文第三、四冊為例,其中就包含了這些健康的情感。
一 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是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而寫下的詩。詩歌的第一節用一只鳥兒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喻,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一問一答,詩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襯托出了他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類似的課文還有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梁小斌的《我熱愛秋天的風光》、孫犁的小說《荷花淀》,等等。這類文學作品謳歌了人類最崇高的感情,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受到熏陶、感染,對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質有一定的作用。
二 歌頌健康、美好的愛情
《孔雀東南飛》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敘述的是焦仲卿、劉蘭芝為了反抗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了追求婚姻的幸福,為了忠于愛情而雙雙殉情的故事,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對封建勢力的反抗精神令人敬佩。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躍然紙上,讀后令人難忘。類似的課文還有《我愿意是急流》、《衛風·氓》、《邶風·靜女》、《迢迢牽牛星》、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詩詞,《羅密歐與朱麗葉》、《長亭送別》等戲劇,它們用精美的語言謳歌了人類美好的情感,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鑒賞,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
三 抒寫親情、抒寫離愁別緒
李密的《陳情表》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要求,全文圍繞“情”、“孝”二字反復陳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與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像這樣的課文還有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它們正是抒寫人類的這類感情,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能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培養人情味。這些感情具有人文性,學生閱讀了這類作品,正確理解了其內涵,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與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多讀這類作品,有助于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體驗人類這些美好、健康的感情。
高中第三、四冊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課文精選了非常美好的散文、詩歌、小說與戲劇,這些作品,各有其美。散文美在“形散而神不散”,詩歌美在語言精練,“言有盡而意無窮”,且語言具有節奏感、音樂感,小說美在生活中的容量大,為我們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一段富有個性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寫,一個生動、準確的細節描寫,都會使文章生輝。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體味作品中的美,必能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有了厚積,薄發才會閃出文采。
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則顯得更為重要。現在很多的中學生怕寫作文。原因何在?一是不知道該寫什么,二是不知道該如何寫。前者看生活總覺得很平淡,沒什么可寫。作為語文教師,就該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美,從自然界,從家庭生活、鄰里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等領域尋找、發現生活的美,拋磚引玉,指導學生,讓學生懂得美就在身邊,就在平凡的生活中。同時,從作文中發現學生有進步時,及時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也要指導學生分辨、批駁、摒棄生活中的丑,天長日久,就能“給予”學生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對于后者,則要通過語文教學給學生分析范文、指導學生適量閱讀課外書籍,讓范文、優秀作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質量,關鍵是要提高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地位亦不容忽視。文學的審美需要大量的思維活動,需要想象才能完成。教師如能盡可能制作一些形象的課件,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篇8
【關鍵詞】《我愛這土地》誦讀意象
《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詩人艾青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全詩意象內涵豐富,歌頌了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我愛這土地》是艾青作品中愛國主義感情表現得最為動人的一首,詩體自由奔放,情感深沉熾烈。在教學中我采用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重點解讀意象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思想。
一、誦讀貫穿教學過程
古人云:“詩言志”。詩歌是抒情的載體,而誦讀則是讀者與作者溝通的最佳方式。自由體的新詩,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老師要首先范讀,把學生帶進詩的氛圍,指導同學們注意用心體會,初步感受詩的韻味。學生自由誦讀2―3分鐘,注意把感情體現出來。請幾個學生分別單獨朗讀,師生共同評價。學生通過聽讀、自讀,歸納朗讀應注意的方面:聲音(響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穩、雄渾)。節奏(鮮明停頓安排重音突出)。語速(適當變化有起伏)。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分別用“/”劃分詩歌的停頓。(參考)《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歌作為抒情的藝術,需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響讀者的心弦。同學們都能把詩歌的字詞句讀對,還要把一些誦讀的技巧恰當地用上去,例如讀重音、語速的急緩變化、語調的上揚下降、語音的延長等等。作為現代詩歌的名篇,本詩情感真摯動人,文字優美易懂。因此可以在誦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尋找背誦思路,比比看誰背得快。背誦思路: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進而續寫歌唱的內容(生前),死后魂歸大地,最后由鳥代之以詩人形象,詩意層層遞進。在誦讀背誦中使同學們感受到了潛涌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與作者共鳴抒發對祖國的熱愛。
二、《我愛這土地》的意象藝術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觀物象。“意”就是作者的感情,“象”就是客觀的事物。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因此,鑒賞詩歌時反復揣摩、體味從而準確把握意象是進入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從“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意象中,我們不難品味出作者所經歷的坎坷、辛酸以及對祖國、對人民、對土地的那種深深的愛。
1.詩人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就像一只杜鵑,聲聲啼血,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就是詩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鳥是詩人的象征,借鳥的形象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感。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土地”――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是我們歷史悠久而又災難深重的祖國的象征。“暴風雨打擊”――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苦難歷史,這一百多年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強的入侵蹂躪。“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和“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悲憤”、“激怒”表現了反抗精神,“永遠洶涌”、“無止息”這兩個詞能表現出我們這個民族對列強的抗爭一直在進行著,一直沒有停止過。“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滿生機和希望的解放區。詩人既為祖國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難而心情沉重,同時又為人民的覺醒和反抗,為黎明在遠方的出現而興奮,激動。這是一塊成熟偉大、有著美好未來的土地,它是我們的家園。所以詩人艾青才會深沉地愛這土地,愛得這樣執著、毫無保留。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德育滲透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小學語文中選了很多古詩,這些古詩都是具有強烈的審美力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詩句精煉,旋律優美,趣味無窮。同時,這些古詩更凝聚著愛國主義思想,維系著我們偉大祖國和諧團結和經久不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古詩不失為非常理想的優秀素材。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的問題。
一、挖掘愛國情感
在小學語文入選的古詩中很多詩篇都是含有濃厚愛國主義情感的,這些教材是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最好內容,教師要抓住這一個重要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滲透,讓他們從小就有愛國的美好品德。學習我國古代詩歌,體會古詩文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偉大愛國詩人陸游曾寫出:“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達了詩人愛國統一的思想;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保家衛國的精神狀態……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挖掘這些思想內涵,深入去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受到愛國的教育,將來為祖國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咀嚼審美情趣
在古代有很多山水詩人,他們歌頌著祖國的壯美河山,由此讓學生感到審美的教育。比如,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寫得氣勢奔放和開闊,表現出一種愉快和樂觀的心境;楊萬里的“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杜甫的“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樂曲的那種“行云流水”般的美妙。總之,教師要讓學生從古詩中享受美。
三、愛人民的教育
愛國和愛人民是有機結合的,是統一的,在古代熱愛人民的詩歌很多,可以利用這些詩歌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對勞動人民充滿無限的愛。比如李紳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充分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反映出了農民田間勞動的披星戴月,辛苦勞累。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篇10
關鍵詞:新社會文化背景;蒙古語詩歌;語言藝術特征
一、詩歌藝術口語化
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蒙古族詩人時常會將敘述以及抒情等手法結合在一起應用,以此將新時期背景下復雜而又多元化的社會心理以及生存現狀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那個一味歌頌、贊揚的時代已經終結,人們喜歡在寧靜的狀態下思考,發散思緒,而這便使一種新的具備原生態口語化特征的蒙古詩歌類型衍生了出來,成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的一種藝術追求形式。如:在《及時雨》(巴寶音賀希格)中我們能夠看出:詩歌有著非常明顯的口語化特征,其是對日常生活情境最真實的描述,原生態的用詞是真實情境的再現,又如蒙古族詩人吉青格勒的很多詩歌作品都有著明顯的口語化特征(《杏花》、《寶日浩特》等)。口語化詩歌是詩人對日常生活情境中鮮明、具體事物的總結,是熱愛家鄉的直白表達,通過簡明直接的手法闡述了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將切身的經歷和體驗全部濃縮在清晰樸素的結構形式之中。
二、詩歌藝術大眾化
新時期背景下的蒙古語詩歌,表現的更加大眾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漢化的影響。當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大眾媒體以及大眾文化的影響,蒙古族人們為了與時代的發展相契合,慢慢走向城市,身處于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斷有新的文化襲來,自然免不了受到各種文化以及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原有的蒙古語詩歌創作方式,使其更加偏向于大眾化。每一座城市中心都能夠被看作是這個地方精神文化以及物質文化的集中區,在這個文明的中心地帶,是文藝青年、知識分子最喜愛、最向往的地方,這里聚集了大批佳人才子,這里每天都有新的詩歌產生。當有新的詩歌主題出現,自然會使原有的創作空間得到拓展。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對于城市生活的概念就已經出現了平民化、大眾化等描繪,而這也使新時期背景下詩歌創作朝著大眾化與平民化等方向發展提供了條件。社會環境的改變,逐漸形成了極具本時代特征的大眾化語言藝術,當詩歌主要的表現形式被大眾化語言風格所取代,原有的歌唱躊躇、贊頌就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從當代蒙古語詩歌創作的手法看,一味的抒情和歌頌生活、土地一級祖國的方式已經被直白的事件陳述、場景排列等方式所取代,原本呆滯的詩歌形象慢慢變得生動活潑,轉而出現“有情有味”的意象,這便是大眾化蒙古語詩歌主要的語言藝術特征。要想如實地將生活情境反映出來,就需要采用大眾化的語言對生活場景進行描繪,如:包烏尼爾所描述的思念遠方人兒時“心兒沉浸在那,老哈河水柔波中”,這便是對生活、對思念最真實的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項事物都有著與之相對應的角色或位置存在,要想準確找到這一“位置”,就必須在大眾化語言的結合下進行,當生活中存在的丑惡事物融入詩歌語言中,那么原本華麗、高尚,歌頌美麗意境的詩歌所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丑惡與灰暗。生活本來就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人或物,詩歌所反映的也不應當全是善良與美麗,只有中間夾雜著丑惡與灰暗,才能夠反映出最真實的生活。生活有很多面目,我們只有全面而正確的對語言本質進行了解,才能夠更充分和具體的將存在于其中的有機統一性認識到,只有華麗的詞藻被丟棄,脫下偽裝者的面衣,才能夠將最樸實無華、最原生態的生活在詩歌中展現出來。熟讀蒙古靈魂詩人道日那騰格里的詩歌,我們都能夠感知到當下最真實的人民生活,沖破詩歌被禁錮很長時間的語言模式,才能夠將更加大眾化的詩歌載體創作出來,才能使現代化詩歌語言創作形式以及藝術特征得以見天日。
三、詩歌藝術鄉土化
民族情感的承載來源于詩歌,千百年詩歌的傳唱是對偉大民族最純真的記憶,通過詩歌才能夠獲得本民族獨有的文化體驗以及文化印象。我們認為地域文化最好的展現是地域文化的回歸。詩歌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是地域文化的記憶,也是民族風格的沉淀和情感的迸發。在詩歌創作中,每一個詩人都有著自己特有的語言藝術追求,我們將其視作是一種民族文化覺醒的原動力。新時期背景下,蒙古族詩人的創作形似逐漸向著特色鄉土化方向轉移,并且以群體的方式不斷涌現著,如:錫林郭勒詩群、科爾沁詩群以及巴林詩群等。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打開的不僅是經濟世界的大門,還有政治、文化等世界的大門,當世界文化侵入,蒙古詩人在創作中難免不受到世界文化的影響,從而本民族的詩壇慢慢開始分化,有守舊派,也有先進派,當創作的環境逐漸變得寬松,詩人們審美的追求以及創作的對象就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一旦文化意識覺醒、主體意識復蘇便意味著傳統詩歌創作體裁被打破,多樣性的語言藝術形式奔騰而至,在大眾化以及全球化的影響下,蒙古族詩人們反而傾向于回歸鄉土化,更思念那個夢中出現的地方。如:錫林郭勒詩群總是營造出草原中萬馬蹦騰的景象,朗誦詩歌我們仿佛能夠呼吸到來自草原的空氣,大部分的詩歌所展現的是游牧生活的愜意、美好,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美麗的草原風光,策馬奔騰的漢子,諸如:起來吧,我的詩歌;喂,天都亮了!起來吧!科爾沁詩群則喜歡用樸素的情感以及沉重的筆調來抒發游牧民族的苦難與無奈,描繪最多的是文化的傷痕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幸,就新時期背景下的蒙古族詩壇而言,這是新的語言審美形式。熟讀科爾沁風格能夠了解到,詩歌中總是充斥著英雄情結、生活苦難以及農耕文化等色彩,這是對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祭奠,是原始生活的崇拜,如:房間內的油燈下,滿屋節日氣氛,外面的爆竹聲聲,鐵鍋中炒米般的熱鬧。巴林詩群喜歡從不同的角度對巴林經驗以及文化進行描繪,詩歌中所顯露的是巴林地域性風格,字里行間都表示著對蒙古族語言的喜愛、崇拜以及傳統文化眷戀等情感,總之是對新生活的向往,世間美好事物的期許。如:沒有一絲的風,也沒有一點的聲音,沒有污垢,沒有塵土,出奇的潔白,是雪停了嗎,望向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