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焦慮的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05-04 09:17: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患者焦慮的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患者焦慮的護理措施

篇1

【關鍵詞】骨外科患者;心理焦慮;護理措施;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80-02

骨外科患者通常是由交通事故、重物砸傷、高空墜落等造成的,這些傷害均屬于突發性傷害,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很多患者出現了心理焦慮、心理抑郁等心理問題。本次研究重點探究最適合骨外科患者心理焦慮的護理方法,以下是我的報告內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6例骨外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為43例,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20例,最大年齡為60歲,最小年齡為19歲,平均年齡為(42.6±1.6)歲。其中有10例屬于重物砸傷,有13例屬于高處墜落傷,還有20例屬于交通事故傷。觀察組為43例,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8例,最大年齡為59歲,最小年齡為18歲,平均年齡為(41.7±1.3)歲。其中有8例屬于重物砸傷,有12例屬于高處墜落傷,還有23例屬于交通事故傷。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比較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措施,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生命體征監測、病情觀察、術前術后準備、飲食護理等[1]。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心理焦慮護理干預方法,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多溝通分析患者出現心理焦慮的原因,并應言語開導他們。實施護理前后,護理人員要使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評價患者的抑郁情況和焦慮情況[2]。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統計學分析處理數據,使用t進行檢驗,P

3討論

骨外科患者通常是由交通事故、重物砸傷、高空墜落等造成的,這些傷害均屬于突發性傷害,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很多患者出現了心理焦慮、心理抑郁等心理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患者對醫療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治病還要求確保患者的心理健康。

骨外科患者的心理焦慮護理有很多內容,首先護理人員要給患者營造舒服、安靜的環境,讓患者消除對醫院的恐懼。其次,護理人員要把相關的疾病知識講解給患者及患者家屬,讓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第三,護理人員要積極開導患者,盡量讓患者放松,同時要做好術前術后的護理工作。最后,護理人員要將手術的效果告知患者,讓患者消除不安的心理[3]。

在本次研究中,實施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抑郁情況和焦慮情況無明顯區別,實施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抑郁情況和焦慮情況都比對照組良好。在對照組中,患者不滿意的有7例,較滿意的有13例,非常滿意的有23例,患者的滿意度為83.7%。在觀察組中,患者不滿意的有1例,較滿意的有5例,非常滿意的有37例,患者的滿意度為97.7%。觀察組的患者滿意度明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對骨外科患者采取基本護理措施和心理焦慮護理干預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4]。

參考文獻

[1] 張艷,唐蓮,王燕燕,尹彤,李波.住院心血管疾病伴焦慮抑郁情緒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5(03):555-556

[2] 蔣紅,呂海燕,洪震,楊曉莉,趙艷,王俐稔,梁靜娟.普外科患者手術前后焦慮抑郁癥狀及其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1,4(04):366-367

篇2

[關鍵詞] 惡性腫瘤;婦科;化學藥物治療;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4(c)-0129-02

對于婦科中晚期惡性腫瘤的患者來說,采用以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手段是延長患者生命的主要途徑[1],尤其對于滋養細胞惡性腫瘤,化療更具有較為理想的治療作用[2]。但是,化療存在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加上腫瘤本身的影響,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情緒,這種異常的心理狀態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還會干擾到患者的預后[3]。由于每位患者出現焦慮的原因不同,本院針對特異患者采用個體化護理干預措施,以降低患者焦慮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共220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71歲,平均(44±11)歲。其中,絨毛膜癌47例,卵巢癌根治術后119例,宮頸癌術后54例。病例排除標準:存在嚴重肝、腎、心功能障礙;存在神經系統或精神系統疾病,不能進行有效交流;已出現明顯的并發癥。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11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所患腫瘤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工具

主要包括兩個調查用表:(1)由研究人員自行設計的關于患者一般狀況的調查問卷,主要包括患者姓名、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婚育史、家族史和家庭經濟情況等。(2)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對患者進行焦慮評分,統計患者焦慮的發生率,其中總分在29分以上者為嚴重焦慮,21分以上者為明顯焦慮,14分以上者為焦慮,7分以上者為可能存在焦慮。

1.3 干預措施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一般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并發癥護理等。試驗組除采用這些方案外,在患者入院時根據調查分析的情況,分析患者出現焦慮的病因,針對病因進行針對性地護理;同時在護理過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焦慮和各類病因的變化情況,若有變化,進行及時的調整,具體如下:

1.3.1 惡性腫瘤知識宣教 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因為缺乏對婦科惡性腫瘤知識的了解,認為腫瘤無法治愈從而放棄治療,或者覺得不值得遭受化療的痛苦。針對這部分患者,護士需要經常與患者接觸,主動詢問患者對于疾病診治過程中的疑惑之處,予以耐心解答。結合發放宣傳冊、科室集中PPT宣講等措施,讓患者明白以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手段是患者的最佳治療措施,只要堅持治療,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更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3.2 化療前后的心理護理 大部分患者,以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患者為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絕望心理,對化療的不良反應存在較為嚴重的恐懼心理。針對此,在化療前護士與患者進行充分的交流,讓其對于不良反應的發生及其應對措施有著清晰的了解,鼓勵其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在化療過程中,責任護士需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通過無微不至的關懷幫助她克服放棄的心理,讓其明白病情正在不斷的好轉。

1.3.3 增加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惡性腫瘤患者的家屬同樣存在著很大的精神壓力,部分患者家屬干脆放棄。針對這部分患者,護士不僅要做好患者的工作,還需要努力做好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一方面讓患者家屬明白化療的有效性與必要性,獲取他們對于治療方案的支持;另一方面引導其在患者面前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風范,不要存在失落感和痛苦感。

1.3.4 正確指導性生活 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年或中年患者出現焦慮心理的原因在于害怕疾病會導致性生活質量的下降。護士結合患者的病情,向其進行正確的性生活指導:采用了子宮全切除的患者對完全沒有影響;采用了卵巢切除的患者可能會因為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陰道分泌物有所減少,但是不會導致性敏感下降,更加不會影響。護士同時注意與其丈夫進行溝通,讓其明白心理因素才是導致患者低下的主要原因。

1.3.5 適當的藥物治療 部分患者在患病前就存在容易焦慮的心理,或存在焦慮的家族史;在患病后,患者焦慮情況十分嚴重。針對這部分患者,將病情完成匯報給醫師,根據醫囑及時而用準確地使用抗焦慮藥物進行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和Excel表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治療后焦慮的發生率稍有上升,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試驗組治療后焦慮的發生率顯著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 = 5.593,P = 0.018)。詳見表1。

3 討論

由于生殖系統的特殊性,婦科惡性腫瘤的患者多存在一定的焦慮心理[4]。同時,化療本身存在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使得患者的不良心理加重,進而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5]。針對患者產生焦慮的不同原因進行治療或者干預是降低患者焦慮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良好手段[6]。雖然患者存在恐癌、害怕性生活質量下降等共同的心理特征,以往針對這些心理因素也采取了相應的護理措施[3,7],本院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其費時費力,護理過程沒有側重點,因而并不能達到較為滿意的護理效果。

近年來,護理過程越來越強調個性化護理[8-9]。為此,本院試圖針對每一位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地護理。在入院前,利用自制的一般狀況調查用表以及漢密頓焦慮量表先對患者的各項情況進行摸底,總結每位患者容易出現焦慮的原因,并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調整。找出導致焦慮的原因后,積極采取有效的個體化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焦慮的發生率由化療前的30.9%降至化療后的17.3%,這說明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效;而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化療后焦慮的發生率未見下降,反而稍有上升。通過本次研究,提示對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采用個體化的護理干預措施,是減少患者焦慮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欣欣,黃冬梅. 奈達鉑聯合化療在晚期婦科惡性腫瘤中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 中國腫瘤臨床,2012,39(11):799-802.

[2] 全美盈,向陽,萬希潤,等. 妊娠滋養細胞腫瘤患者化療后生命質量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10,45(9):673-676.

[3] 祝妍華,謝小玲,黃小紅,等. 護理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前焦慮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31-33.

[4] 蔡俐瓊,王澤華,董衛紅,等. 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焦慮、抑郁狀況調查[J].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1,6(4):269-271.

[5] 李莉,段麗麗,李崢. 婦科惡性腫瘤住院化療患者基本需要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護理雜志,2008,43(9):799-801.

[6] 郝建萍. 護理干預對婦科腫瘤術后化療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5):48-49.

[7] 張綺. 20例循證護理在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護理中的實踐[J]. 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8):84-85.

[8] 呂曉軍,董成慧,吳雪英. 個性化護理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手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2):226-227.

篇3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江蘇連云港 222002

[摘要] 目的 分析胃癌化療患者焦慮的原因,探討針對性護理對患者焦慮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98例胃癌化療患者按照其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予以針對性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SAS評分。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7、14 d焦慮評分觀察組分別為(50.8±4.7)、(31.2±2.5)分,對照組分別為(56.3±4.8)、(43.8±4.7)分,治療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觀察組與對照組同期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顯效、有效分別為22(44.90%)、25(51.02%),有效率為95.92%顯著高于對照組顯效、有效15(30.61%)、20(40.82%),有效率(71.43%),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根據患者焦慮的因素給予針對性護理,明顯緩解患者焦慮心理,促進疾病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

關鍵詞 ] 胃癌化療;針對性護理;焦慮;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a)-0082-03

[作者簡介] 竇欣宇(1979-),女,陜西渭南人,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胃腸外科方面。

胃癌是常見惡性腫瘤,而且目前其發病呈現出年輕化趨勢,30~40歲的中青年患者人數比以往有所增加[1]。癌癥給患者帶來的不僅是生理和身體的痛苦,還會使患者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如焦慮,焦慮是化療患者普遍的心理情緒,它對治療的進度和患者的恢復存在嚴重的阻礙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3]。為分析胃癌化療患者焦慮的原因,探討針對性護理對患者焦慮的臨床療效,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5月間該科收治的胃癌化療住院患者98例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5月該科收治的胃癌化療住院患者98例,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胃癌。排除有精神疾病史、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近期服用抗焦慮藥物及無法獨立配合的患者。將98例患者根據其入院時間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49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16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為(59.4±11.7)歲,組織學類型:低分化腺癌24例,高分化腺癌15例,中低分化腺癌10例;腫瘤臨床分期:I期19例,II期15例,III期10例,IV期5例。觀察組49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為(60.3±12.1)歲,組織學類型:低分化腺癌25例,高分化腺癌14例,中低分化腺癌10例;腫瘤臨床分期:I期17例,II期17例,III期9例,IV期6例。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如根據病情測量生命體征,發藥,陪同檢查協助采集標本等;觀察組患者予以針對性護理,主要措施如下。

1.2.1認知干預每2h巡視,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采用通俗易懂言語向患者及家屬普及胃癌化療的相關知識,向患者介紹化療的預期目標及化療潛在的并發癥。每日詢問患者飲食、休息及大小便情況,有無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情況,對患者疑問及時解決,讓患者明確不良情緒對病情康復的不利影響。根據患者性別、年齡、生活背景及文化水平,對其心理狀態進行全面評估。在進行任何護理操作前,護理人員需使患者了解操作的目的,待患者情緒穩定后再實施,提高患者對醫療操作的配合度。

1.2.2行為干預患者出現惡心、嘔吐及脫發等癥狀時容易造成焦慮抑郁的不良心理,患者此時多表現為自我克制、多思多慮卻又渴求傾訴。因此,護士應鼓勵患者傾訴并耐心傾聽并給予正確指導,告知患者積極的情緒可增強免疫力,促進疾病恢復,適時可給予放松療法以減輕心理壓力,如聽音樂、看書、深呼吸及看電視轉移注意力放松身心[4]。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行為控制方法,如惡心嘔吐時行意向控制或放松催眠等緩解負性情緒。

1.2.3家庭、社會支持家屬的負性情緒可影響患者的情緒,因此,護士需使家屬意識到家人的支持對患者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家庭的影響和調節動力,教會家屬心理支持技巧(如通過理解、鼓勵、疏導等方法,引導其講出內心苦悶[5])及患者出現負性情緒的應對方式,創造支持型家庭環境,給患者提供行為及心理的支持[6]。

1.3評價指標

①焦慮自評量表(SAS)[7],該量表由20個反映焦慮患者主觀感覺的條目組成,分為1~4級計分,兩組患者入院時及治療后7、14d評估其心理狀況。②顯效:SAS評分減少70%以上;有效:SAS評分減少30%~70%;無效:SAS評分減少低于30%[3]。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焦慮評分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后7、14d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同期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92%,對照組為71.43%,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756,P=0.001),見表2。

3討論

胃癌化療患者因擔心化療的效果使得其存在一定的焦慮情緒,導致其生活質量大大下降,特別是化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和昂貴醫藥費給患者帶來的經濟壓力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焦慮。臨床軀體病癥和精神障礙共病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多數學者認為癌癥給人們造成的傷害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因此治療的目的應包括減輕患者身體痛苦,控制病情的發展和惡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控制患者的焦慮情緒[8]。有研究表明,焦慮或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不僅可降低治療的效果,阻礙患者恢復的進度,嚴重的情緒還有導致病情惡化的風險[9]。該研究對患者采取認知、行為及家屬社會多方面護理,使患者掌握控制情緒的方法,家屬的參與可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樹立信心,督促患者的自我護理活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該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7、14d焦慮評分觀察組分別為(50.8±4.7)、(31.2±2.5)分,對照組分別為(56.3±4.8)、(43.8±4.7)分,治療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觀察組與對照組同期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顯效、有效分別為22(44.90%)、25(51.02%),有效率為95.92%顯著高于對照組顯效、有效15(30.61%)、20(40.82%),有效率(71.43%),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對性護理有利于緩解患者焦慮,增強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周富蓮[3]等在關于護理干預對胃癌化療患者焦慮的影響一文中的研究結果一致,具有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改善胃癌化療患者焦慮情緒效果明顯,針對性解決患者的焦慮問題,明顯增強患者的臨床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

參考文獻]

[1]劉鑫.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胃癌化療患者焦慮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11):138-139.

[2]趙彩萍,方建群,李媛,等.胃癌患者希望水平與人格特征、焦慮抑郁情緒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65-67.

[3]周富蓮,梁玉芬.護理干預對胃癌化療患者焦慮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3,35(19):3032-3033.

[4]葛嘉嘉.針對性護理干預在胃癌化療患者護理中的有效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4(7):81-82.

[5]田璞.綜合護理干預對胃癌化療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4(3):118-120.

[6]汪少華.家屬參與式護理對直腸癌患者自護能力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7):1625-1626.

[7]周富蓮,梁玉芬.護理干預對胃癌化療患者焦慮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3(19):3032-3033.

[8]陳姍,林細吟,劉可.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支持性照顧需求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2):51-53.

篇4

膽結石是我國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在對這一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采用較多的一種治療方法為膽囊切除術,但是由于患者對手術存在恐懼而且耐受性較弱,通常會在手術前產生焦慮的情緒[1]。患者術前產生的焦慮直接影響著患者治療時的態度,同時部分患者還可能有抵觸的情緒,不能更好的配合醫生的治療,影響手術治療的效果,所以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緩解患者手術之前焦慮的情緒[2]。本文選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膽結石手術治療的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對膽結石手術患者實施護理服務過程中優質護理對術前焦慮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膽結石手術治療的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齡在32~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8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本情況上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護理服務,包括術前準備、護理禁食以及適當飲水等,同時向患者和其家屬交代病情,對手術的過程和內容等方面進行簡單的介紹,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服務,具體的護理方法和內容如下:

1.2.1入院前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患者辦理入院手續之前護理人員就應該主動與患者和其家屬溝通,建立良好的關系,協助患者和家屬辦理入院手術,妥善的對患者的病房進行安排,做好病房的基本衛生和布置工作,同時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安定下來之后采用焦慮量表評定患者的焦慮情況。

1.2.2入院后積極與患者溝通:護理人員應該在患者順利入院之后主動與患者和家屬溝通與交流,對手術的基本知識以及這一疾病的相應保養知識進行講解,同時教會患者如何正確的擺脫和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緒和心理狀態,要做好術前指導,向患者講述手術成功的病例,增強患者治愈的信心,改善患者手術治療之前的心理狀態。

1.2.3創造和諧、溫馨的環境: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需要設計病房、走廊等地方的環境,營造一種輕松、安全和值得信賴的住院氛圍,讓患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沒有陌生感和距離感,緩解患者心理上的緊張和不安的情緒。

1.3觀察指標

分別在兩組患者入院時和手術前日兩個時間段對患者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進行焦慮水平的測評,調查之前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告知其調查的目的、方法和意義,SAS共包含20個條目,總得分大于40分為焦慮情緒,得分高說明焦慮的程度深,兩組患者的得分以總平均分的形勢表示。

1.4統計學分析

對數據庫的錄入及統計分析均通過 SPSS18.O 軟件實現。組間療效比較用等級資料的秩和檢驗分析,兩組均數比較用 t 檢驗,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 t 進行相關檢驗,將P

2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例患者,兩組患者入院時焦慮評分情況沒有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前焦慮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和手術前焦慮情況對比分析

3 討論

篇5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焦慮情緒;心理干預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伴有復雜的負性情緒體驗,而焦慮是出現最早而且最嚴重的心理反應之一[1]。大量研究證實,心肌梗死后焦慮情緒可使交感神經系統功能亢進,還可使心率增快和血壓升高,這些表現都可使梗死面積擴大,并發癥增多,造成預后差[2]。因此,對AMI患者開展心理干預有著重要意義。現將筆者對42例患者的焦慮情緒產生原因及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1-7月在我院心內科CCU病房首次住院的AMI患者4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齡42~76歲。以上病例采用國際認證的Zung焦慮量表(SAS)測評,SAS總分均達50分以上,且無智力障礙,有認知能力,能進行語言溝通。

2 情緒焦慮產生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初期,患者因為經歷壓榨樣的心前區疼痛,氣促,出汗甚至強烈的瀕死感,產生生死未卜的緊張和恐懼。緊急住院后又因為環境的改變,CCU的監護與治療以及家庭經濟,自我概念改變而焦慮不安,這一切可成為患者產生焦慮情緒的誘因,而對疾病知識的缺乏,疾病預后的不確定,更加重了焦慮的程度。

3 具體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1)首先,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護士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2)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包括AMI基礎知識宣教和相關知識宣教,如疾病預防、飲食控制、血脂控制、康復與運動、起居與養生等,視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及疾病狀況,階梯式進行,并向家屬交代病情,爭取得到理解與合作。(3)每日詢問患者的飲食、休息、胸痛與胸悶情況,評估心理狀況,耐心傾聽患者主訴,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給患者以安慰、鼓勵及疏導,隨時發現患者焦慮、緊張等心理危機征象及時干預,在患者面前應表現鎮靜、自然和有信心,以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機。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以針對性的心理護理。(4)每日參加醫療查房,協調醫患關系,向患者講解醫療措施的目的及意義、藥物治療的原理及作用,并鼓勵患者參與決策。(5)暗示、放松療法:恰當運用共情、積極的心理暗示療法,指導患者用語言及視覺想象誘導心理放松,或用深呼吸配合全身整體放松訓練,1日2次,15~20min/次。向患者講解平靜的心境、樂觀自信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積極應對能力。(6)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讓患者收聽廣播、輕音樂,閱讀報刊、雜志,以減少嚴格的探視制度所產生的孤獨感。(7)經過2周的心理護理干預,出院前再次協助患者完成SAS的測評,觀察護理干預前后兩者的差異。

經過給予上述具體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AMI患者的焦慮程度明顯降低,患者的不適感明顯減少,并發癥發生率降低,達到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目的。同時,護士開展心理護理工作,克服了以往關于AMI護理中只重視軀體疾病而忽視患者心理狀況的缺點,促進護士學習心理學知識,并增加了護患、醫患溝通,醫患、護患關系得到明顯改善,患者、陪人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腦卒中;焦慮;心理護理

腦卒中是世界上人口死亡率較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而焦慮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心理障礙。焦慮病人不僅會加重病人的精神痛苦,也會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妨礙其神經功能障礙的恢復,延長治療時間及住院日數,從而使致殘率及死亡率上升。為此,對我院神經內科2009-2011年106例住院腦卒中病人焦慮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產生的原因,探討減少焦慮發生的有效措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106例,男66例,女40例,年齡:38-80歲,平均56.6歲,病程7-20天。全部病例均在發病24小時后由CT掃描確診,患者意識清楚,肢體活動障礙,無智力障礙及語言障礙。

1.2方法

1.2.1 采用自行設計的腦卒中患者焦慮情況調查表,該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自然狀況、身體健康狀況等14個項目。第二部分為焦慮情況調查表,包括人院前后情志變化,特別是焦慮的癥狀及原因等。對患者及陪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發出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6份。其中存在焦慮100份,占94%。

1.2.2問卷調查時間,于病人發病后1-3天進行。由護士負責此項工作,統一指導語,由護士統一代為填寫。焦慮是指內心緊張,感到似乎即將發生不幸的心境[1]。通常癥狀包括:血壓升高、脈搏增快、煩躁坐臥不安、訴說內心的不祥預感,似乎將要大難臨頭、悲觀、憂慮、挑選衣服、不停地搓手、到處吼叫或者來回走動,對日常生活事物失去樂趣、甚至自殺或自傷。拒絕治療、護理、進食等,強烈要求回家,病人往往拒絕或不配合治療。

2 結果

2.1焦慮發生情況106例病人發生焦慮100例,發生率94%。

2.2發生焦慮的原因 見表1。

2.3實施干預措施后效果

100例腦卒中后焦慮病人在積極治療、護理原發病及神經功能康復的基礎上,予以心理護理,其中46例病人治愈,47例好轉,無變化7例。

3 討論

3.1焦慮發生機制 腦內某些特定部位遭受破壞為內因。患者因軀體功能的喪失,社會或家庭地位的改變等社會、心理因素為外因,在內外因共同作用下產生焦慮[2]。

3.2原因分析

3.2.1肢體功能障礙 從表中可以看出,肢體功能障礙為腦卒中患者焦慮最常見的原因。因肢體功能障礙導致生活不能自理,一切日常生活均需要家屬照顧,有時家屬關心不夠、病人對疾病恢復的時間不能確定,于是產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3.2.2肢體痛 由于偏癱肢體過分靜止引起了血運瘀滯:早期缺乏運動引起關節囊韌帶、肌肉及肌腱的攣縮,不正確的被動運動,如偏癱側肩關節過度牽拉而造成扭傷、關節脫位等,產生肢體痛,致使患者在心理上產生焦慮情緒。

3.2.3其他 由于身患腦卒中,患者無法繼續工作,導致收入下降;治療過程中擔心給子女增加經濟負擔;日常生活都由妻子或丈夫照料,擔心影響夫妻感情;腦卒中愈后易復發,如果再次復中,自己更無法面對生活,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導致拒絕或不配合治療。

4 護理對策

4.1加強心理護理 腦卒中焦慮病人需要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主動接觸病人,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采取情緒疏導的方法,教會病人學會放松,保持開朗的心境,使病人從焦慮、悲觀的心理陰影中解脫出來,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向其講解發病的原因,危險因素,治療及預后等相關知識,使病人及家屬掌握防止再復發的有關知識,通過健康教育,使病人正確認識此病,解除其思想顧慮,建立和鞏固功能康復訓練的信心和決心。

4.2早期康復肢體功能鍛煉 腦卒中早期康復是很重要的,在腦卒中后一段時間內,腦組織可塑性很強,可在這個時期使病人潛能達到最大程度恢復。早期康復治療可以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如攣縮、過度異常肌張力、褥瘡等,這些并發癥可使康復時間延長,增加了康復治療的復雜性[3]。

4.2.1上肢功能鍛煉 護理人員站在病人患側,一手握住患側的手腕:另一手置肘關節略上方,將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轉運動,護理人員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運動。

4.2.2下肢功能鍛煉 護理人員一手握住患肢的踝關節,另一手握住膝關節略下方使跨膝關節伸、屈、內外旋轉、內收外展。護理人員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各指的活動。

4.2.3 日常生活動作鍛煉 偏癱病人康復的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于成年病人生活自理是回到過去生活方式的第一步,生活自理對于病人很重要,逐漸訓練病人吃飯、穿衣、洗漱、如廁及一些室外活動。由完全照顧過渡到協助照顧,直至生活自理。

在進行日常生活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日常生活活動要與訓練日程相結合。②對病人存在問題進行有針對性訓練。③病人必須參與到活動中去。④在輔助病人時,治療師用于引導并入手進行活動。⑤治療師在病人患側對其整個身體進行引導和控制。

4.3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作用

全面收集并評估病人個人、家庭及社會各方面的信息。充分調動起家庭及社會支持力量,知道提高對社會支持系統的利用度,積極利用組織及團體并尋求幫助,使病人有心理歸屬感,護理人員要創造機會,增加家屬與病人相處的時間,在護士的指導下,讓家屬直接參與病人的生活護理及癱瘓肢體康復訓練,使其能充分感受到親情及家庭的溫暖,護士要耐心說服及引導對病人關心不夠的家屬,使其明白贍養老人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使家屬轉變觀念,自覺照顧及關心病人,給予病人精神和生活上的大力支持,定時組織并積極參與腦卒中病人懇談會,讓已經康復并走向工作崗位的腦卒中病人用現身說法,介紹自己的治療康復過程:使病人樹立重返工作崗位的信心,進而引導他們在治療康復中能相互鼓勵、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社會支持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有利于消除或減輕患者的焦慮狀態。

參考文獻:

[1] 黃子杰.預防醫學(二)[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85.

篇7

關鍵詞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抑郁焦慮處理措施

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會議曾公布一項引人關注的數據: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約有七成以上患者合并有抑郁、焦慮等心理癥狀,尤其老年人是當中的高發人群[1]。本文通過分析探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慮的現狀及相關的處理措施,旨在探討更加有效治療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慮的方法,提高其治愈率。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肢骨折后期膝關節僵硬患者56例,男31例(554%),女25例(446%);年齡59~92歲,平均683歲;其中冠心病6例,心律失常11例、高血壓19例、心絞痛6例、心肌梗死3例,心臟神經癥10例。將56例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經調整后,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①臨床確診為心血管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心悸、呼吸困難、紫紺、暈厥、疲勞等);②具有驚恐發作癥狀(臨床表現為發病時有心悸、胸痛、窒息、瀕死感等);③具有廣泛性焦慮癥狀(臨床表現為莫名的緊張不安和恐慌,同時有明顯的植物神經癥、運動性不安和肌肉緊張等表現),患者由于無法忍受和擺脫癥狀而感到痛苦;④驚恐發作癥狀和廣泛性焦慮癥狀都不能用患者本身心臟疾病解釋,且癥狀經鎮靜或安慰性治療有效;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腦血管疾病、頸椎病、惡性腫瘤合并認知及感覺性、運動性語言功能障礙等生命垂危患者排除。

方法:醫院的專業醫師及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家庭狀況及文化背景進行了解后,根據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所有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部分患者年紀較大、文化水平較低,應采用問答形式進行調查。然后根據SAS和SDS的評分結果,對觀察組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和心理護理。對照組患者則給予日常護理。

觀察指標:照組和觀察組進行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和抑郁程度變化和心律失常的發生率。

統計學處理:將資料數據輸入電腦制作成Excel表格,采用SPSS130軟件包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結果

治療效果: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的SAS和SDS評分都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的SAS和SDS評分都無顯著性差異(P

焦慮量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心律失常發生率有顯著性(P

討論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慮癥的臨床癥狀表現為胸悶、氣急、心悸、惡心、胃口差、頭暈、慌張等負面情緒狀態,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2]。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出現抑郁焦慮狀態,有以下原因[3]:①患者一旦出現心血管問題便一知半解地評估自己的病情,過分關注從而引起抑郁焦慮。②某些醫生專業知識不扎實或專業知識更新不夠快,又或者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有意含糊病情,誤導患者,使患者對病情了解不清楚,從而導致焦慮情緒。同時,有關文獻表明,抑郁、焦慮可加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甚至有焦慮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說法。這是由于焦慮情緒可增加交感神經張力,致使兒茶酚胺過多地釋放,從而導致心臟自主神經功能變弱,Q-T離散增加,因而使患者可能出現急性冠脈事件、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等嚴重不良影響。

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和對照組心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和心律失常發生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

表2兩組心理干預前后的心律失常

發生率比較[例(%)]

組別n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2819(67.86)11(39.29)對照組2821(75)19(67.86)

參考文獻

1佚名.第十四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大會概況)[J].心血管病防治雜志:學術版,2011,5:40.

篇8

【關鍵詞】 心理護理; 惡性腫瘤; 焦慮; 抑郁

惡性腫瘤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尤其是中晚期患者,經化療治療后心理和精神上承受極大的痛苦和壓力。惡性腫瘤患者多存在抑郁、急躁、恐懼、固執等心理障礙,以焦慮、抑郁最突出,其中住院患者焦慮、抑郁的發生率可達25%~72.6%[1-2]。患者長期處于精神壓力下會導致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大量研究發現,心理護理可改善惡性腫瘤患者的不良情緒[3]。本院對惡性腫瘤患者采取科學合理的心理護理,取得較好療效,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80例惡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男50例,女30例,年齡35~78歲,平均(51.2±11.3)歲。采用隨機數字法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心理干預組。選取標準:(1)患者年齡>16周歲;(2)經細胞學或病理學確診為惡性腫瘤,不限類型;(3)患者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無精神病史;(4)患者正接受標準藥物治療;(5)患者無嚴重殘疾;(6)經確診存活時間大于3個月;(7)患者均為自愿合作。

1.2 方法 采用自身對照的方式,并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觀察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程度的改變。首次評估時間為患者入院開始時,再次評估時間為進行護理干預后30 d。

1.2.1 對照組 對患者進行入院宣教、飲食護理、藥物知識等講解,主要形式是一對一講解,輔助形式是采取健康宣傳欄。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多元化交流:不同的患者有著不同的、文化層次及社會地位,因此,患者的需求以及對待疾病的態度均不同。護理人員面對患者各式各樣地情況,應采取多元化護理。面對文化修養高、知識豐富的患者,可向患者提供與疾病有關的知識;面對經濟基礎好、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患者,盡可能滿足其要求;對文化層次低的患者,各種治療措施的必要性應反復進行講解,幫助患者增強執行治療的意識。(2)減輕心理壓力:惡性腫瘤患者心理上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消極情緒,如焦慮、恐懼、情緒緊張、抑郁等。因此,護士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深入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針對患者特征,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是提高療效的必要條件。在護理全過程中,護士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主動和患者溝通,讓患者充分了解手術的優點、適應證、方法、注意事項及并發癥等,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消除,可增加配合治療的積極性。(3)消除依賴心理:惡性腫瘤患者具有病情重、不易恢復等特點,在此過程中,護士應認真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幫助患者早日恢復自理能力。

1.3 評分標準 療效評定采用自編評定量表,患者抑郁、焦慮的主觀感受采用Zung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4]。抑郁癥狀:SDS標準分>53分;焦慮癥狀:SAS標準分>50分。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抑郁、焦慮程度明顯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惡性腫瘤死亡率極高,而且帶給患者極大的痛苦。患者在患病初期往往存在嚴重的精神壓力,對生活感到絕望以及對死亡極度恐懼;在患病后期,患者出現較大的情緒起伏,脾氣暴躁,不能積極配合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研究報道顯示,癌癥與外部環境條件、個人體質因素、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精神和心理狀態等均有關系[5]。研究發現,心理干預和社會心理因素是通過免疫系統與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雙向作用對腫瘤患者的影響主要來實現的[6-7]。焦慮和抑郁癥狀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發生率明顯比正常人高[8],且存在高度相關性。心理護理可改變患者的負性心理,從而促進康復,體現出獨特的價值。在特定條件下,作用往往優于技術護理[9]。在惡性腫瘤患者治療的全過程中,心理干預是經臨床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法。惡性腫瘤的治療及康復過程極為復雜,它需要醫護人員、患者等各方面的綜合努力。惡性腫瘤患者的食欲和睡眠往往會被焦慮、抑郁情緒影響,從而加重原有的疼痛,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疾病的轉歸。因此,對惡性腫瘤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估,并制訂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0]。由于癌癥患者抑郁、焦慮狀態產生原因的特殊性,目前心理干預治療對于癌癥患者來說仍處于摸索階段。目前,臨床上多采取護理干預,以幫助患者克服思想包袱和心理上的陰影、減輕心理負擔為目的。本次觀察組針對患者焦慮、抑郁狀態,重點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根據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層次分別給予心理疏導,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的認知能力,減少了患者的負性情緒 ,調動主動配合治療的積極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抑郁、焦慮程度比對照組明顯減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惡性腫瘤患者情緒變化較快,需求多種多樣,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各自的特點,為患者制定了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可疏導患者心理,從而緩解患者的焦慮、增強患者的自護能力、促進恢復、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 Zabora J, Brintzenhofe S K, Curbow B,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J]. Psychological,2001,10(1):19-28.

[2] 李君,李映蘭,謝詠湘.惡性腫瘤患者抑郁焦慮狀態臨床調查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09,11(7):1003-1005.

[3] 韓俊林,鄭連雪,王清馨.心理護理干預改善住院癌癥患者情緒狀況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5):1354-1355.

[4]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

[5] 龐安琪,李丕潤,繆秀珍.腫瘤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措施[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4):742.

[6] 陳明明,張曉華,孫德文,等.淺談腫瘤化學治療的心理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2):3505.

[7] 陸泳詩,洪小娟,陳學英.護理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病人抑郁焦慮心理狀況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0,8(1B):122-123.

[8] 毛喜蓮,張春虎,林源.心理護理對惡性腫瘤患者抑郁焦慮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8,8(12):2598-2600.

[9] 李君,李映蘭,謝詠湘.惡性腫瘤患者抑郁焦慮狀態臨床調查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09,11(7):1003-1005.

篇9

方法 將68例擬行腦動脈支架植入術檢查的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35例)和對照組(33例),對照組按腦動脈支架植入術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分別于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采用 Zung 焦慮自評量表(SAS)測量病人焦慮程度。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的SAS評分顯著降低(P<0.01),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顯著增高(P<0.01),干預組對焦慮的控制明顯好于對照組。結論 腦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術前給予人文關懷護理干預能減輕焦慮情緒,提高應對手術耐受能力。

【關鍵詞】 人文關懷;護理干預;腦動脈支架植入術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704-02 中圖分類號:R 7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26

人文關懷的內涵是以“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體現在專業性關懷行為中[1]。在臨床護理中所涉及的人道包括:尊重病人的生命與健康、權利和需求、人格和尊嚴,公正對待病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及生活質量,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占75%~85%[2],血管內支架植入術治療腦供血動脈狹窄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方法,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有重要意義,但它是一種有創的治療手段,存在一定風險,對病人是一種重大應激源,容易引起焦慮情緒,直接影響手術效果。而有效的人文關懷能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3],為此,我科對腦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根據其生理、心理、社會需求提供個性化人文關懷護理,以探討人文關懷護理對腦動脈支架植入術病人焦慮情緒的影響。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科住院擇期行腦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患者68例,均排除有意識障礙、智能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及精神癥狀者。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齡 32~75歲,平均年齡 41歲;顱內段血管支架植入13例,顱外段血管支架植入22 例(其中頸內動脈系統10例,椎基底動脈系統12例);對照組33例,其中男28例,女5例;年齡 28~76歲,平均年齡40歲;顱內段血管支架植入12例,顱外段血管支架植入21例(其中頸內動脈系統9例,椎基底動脈系統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史、患病時間及穿刺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對照組按腦動脈支架植入術前護理常規進行護理,主要包括心理護理、手術的訓練、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和輔助檢查;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文關懷護理干預,由在神經內科工作5年以上,大專學歷,有責任心,善于溝通的護師以上職稱擔任。具體干預措施:①關心同情患者,主動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傾訴,耐心聽取,認真解答,細心觀察病人的言談舉止、表情和情緒變化,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病人不同性格特征給予不同的方式幫助調整其不良情緒。②發揮家庭、社會的支持作用,幫助解決困難,給患者溫暖和信心。③采取溫和的態度及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腦動脈狹窄的特點,目前國內外治療的現狀,血管內支架治療的必要性,手術方法和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術前術后血壓的調整、控制方法,術后穿刺側肢體制動時間、加壓繃帶拆除時間等。④指導患者練習臥床排尿、有效咳嗽和使用放松技術,如緩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⑤將我們治療過病例的有關資料包括腦動脈狹窄部位、手術過程、術后腦動脈狹窄改善的圖片、術后患者恢復情況等做成圖文聲并茂的多媒體形式,讓患者盡可能全面地了解病情特點、治療措施及轉歸等,同時術前安排患者與已成功手術的患者交流一次,利用成功例子現身說法,讓患者了解手術過程中的感受及術后效果體會,增強信心、安全感。

3.評價方法及標準 分別于手術通知日及手術日晨對兩組病人采用 Zung 焦慮自評量表(SAS)測量病人焦慮程度,SAS由20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根據被測試者的實際感覺,按 1、2、3、4級評分,累計各條目得出粗分,乘以1.25為標準分,分界值為標準分50分, 50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焦慮,分數越高,焦慮越嚴重。

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均數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的SAS評分顯著降低(P<0.01),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顯著增高(P<0.01),干預組對焦慮的控制明顯好于對照組。見表1。

討論

腦內動脈支架植入術是用于治療腦動脈狹窄的一種新技術,患者對此項治療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了解甚少,加上它是一種有創性治療,因此對患者來說是一種重大應激事件。焦慮是心理應激最常見的反應,適度的焦慮可增強患者對環境的適應性,但是過度的焦慮可使患者煩躁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應激,并伴有肌肉過度緊張、血壓升高、脈搏和呼吸增快等軀體應激,使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下降,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過度焦慮使患者機體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減退,易導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影響患者身心康復。腦動脈支架植入術多數患者術前都處于較高的焦慮水平[4],引起焦慮的主要原因是:腦內動脈支架植入術國內外近幾年才開始開展,大多數人并不了解,再加上價格相對較貴,一些地方剛開始開展,操作經驗不足,發生并發癥的比例相對較高, 同時了解信息渠道相對較少,因此患者信息相對不對稱,產生特殊的心理壓力。這種焦慮情緒可以使其在手術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影響手術效果。因此,應該重視對患者焦慮情緒的護理干預。

人文關懷護理就是護士通過認識患者的獨特性,運用各種護理行為幫助他們應對各種壓力源,提高應對能力。護理人員運用人文關懷護理,能夠洞察患者內心的情感,以一種人性化的方式,為患者提供個體化護理服務。人文關懷護理是從“以病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醫學模式轉變的內在要求。護理人員通過關懷護理可以建立一種彼此相互信任與關愛的護患關系,減輕患者痛苦,恢復健康及促進健康。本研究顯示,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后干預組患者SAS分值顯著降低(P<0.01),對焦慮的控制明顯好于對照組(P<0.01)。說明人文關懷護理對減輕腦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的焦慮情緒起到積極的作用,考慮與我們在人文關懷護理過程中能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變化,分析和總結其原因,并有的放矢地運用生理舒適護理、心理護理和充分發揮家庭和社會系統的作用等人性化護理措施,分散和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解決患者來自社會、家庭經濟等諸多問題的困擾,進而全面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將人文關懷融入到護理工作中,讓患者感受到護士的能力和愛心,對護士產生信任感,在心理上獲得了安全感和滿足感,這對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有著重要意義。目前人文關懷護理干預還只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的支持性干預,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人的精神痛苦,促進康復,但尚未建立系統的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其可操作性和干預效果評價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和具體化。

參考文獻

[1]張秀偉,姜安麗.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研究現狀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6):540-543.

[2]陳康寧,遲路湘,史樹貴,等.支架置入術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進展[J].重慶醫學,2004,33 (3):473-474.

[3]劉凌云,吳少珠,周小香,等.人文關懷護理對MRI 檢查患者焦慮的影響及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6):78-79.

[4]朱青峰,劉建秦.腦動脈狹窄支架置入前后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干預措施[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1):76-78.

篇10

【關鍵詞】 燒傷換藥; 焦慮情緒; 護理效果; 門診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36

燒傷是由熱力、電、化學物質等原因造成了組織損傷的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的疾病,甚者喪失勞動力或者死亡。常常是因意外因素引發傷害,不但給患者帶來軀體的傷害和強烈的心理刺激,而且多次換藥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影響。燒傷患者如果不及時換藥容易延遲創面愈合[1]。患者處于焦慮情緒中也會影響療效,及時合理的實施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燒傷創面的愈合[2]。筆者選擇本院門診燒傷換藥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并對患者焦慮情緒進行評價,臨床護理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篩選2011年3-12月本院門診燒傷換藥的患者280例,所有患者按照就診的單雙號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40例,男64例,女76例,平均年齡(44.8±18.7)歲,燒傷程度:淺Ⅱ度燒傷患者98例,深Ⅱ度燒傷患者42例;對照組140例,男58例,女82例,平均年齡(45.2±17.6)歲,燒傷程度:淺Ⅱ度燒傷患者90例,深Ⅱ度燒傷患者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燒傷程度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為門診燒傷換藥的患者,給予實施常規換藥護理措施,心理干預組患者在前述護理措施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具體如下:燒傷患者初到門診即進行燒傷治療知識的健康宣講,使患者了解換藥的有關知識,以此消除創面疼痛和焦慮情緒,介紹低溫冷敷止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對不同燒傷患者行不同的心理護理措施,比如創面滲出液減少且伴感染的燒傷面積較大的患者,還有顏面、關節等部位燒傷的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安撫和疏導指導,分析患者產生焦慮的原因,針對性給予支持與鼓勵,使患者正確的認識燒傷愈合進展和防止感染,樹立治療信心,減輕焦慮狀況的不良影響,提高治療效果。燒傷換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親屬和護理人員的心理支持。觀察和評價患者的焦慮情緒,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和安撫,避免焦慮情緒進一步加重。對所有患者在門診初次就診和護理干預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估,判斷標準為:無焦慮情緒者評分低于50分;輕度焦慮情緒者評分50~59分;中度焦慮情緒者評分60~69分;重度焦慮情緒者評分高于70分,并進行統計分析[3]。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Excel表數據庫進行分析,對采用率表示的計數數據采用 字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P

2 結果

2.1 患者焦慮發病率情況 觀察組患者中,護理干預前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大于50分的患者90例,焦慮發病率為64.29%,其中輕度焦慮患者46例,中度焦慮患者32例,重度焦慮患者12例。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大50分得患者87例,焦慮發病率為62.14%,其中輕度焦慮患者42 例,中度焦慮患者30例,重度焦慮患者15例。兩組護理干預前焦慮發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實施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大于50分的患者有48例,焦慮發病率為34.29%,其中輕度焦慮患者38例,中度焦慮患者10例。對照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大于50分的患者有80例,焦慮發病率為57.12%,其中輕度焦慮患者40例,中度焦慮患者28例,重度焦慮患者12例。兩組護理干預后焦慮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情況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焦慮自評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后焦慮自評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評分(x±s) 分

組別 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n=140) 42.7±4.9 34.5±4.4

對照組(n=140) 42.8±5.2 40.5±6.2

3 討論

焦慮情緒是指對外界事物或內心思想和感覺不愉快的、害怕的和痛苦的經歷,是能夠影響疾病發展和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4-5]。燒傷是一種突發意外時間,患者身心易造成嚴重損傷,所經歷的痛苦具有雙重性,一是燒傷給患者身體帶來的劇烈疼痛,二是燒傷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體驗,其產生的焦慮情緒尤為明顯,由于對自己的外貌、肢體功能的殘缺、經濟壓力、自我婚姻關系及自身的事業等諸多方面的擔憂而引發。在燒傷患者換藥治療過程中,要給予心理干預措施,恰到好處地轉移患者對疾病體驗的注意力,有力的消除疾病給患者產生的不良心理刺激,防止精神障礙性疾病的發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3-5]。本文對門診燒傷換藥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分析結果說明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干預后焦慮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及觀察組干預后焦慮評分較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說明有效地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有能夠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有利于燒傷創面的愈合。因此,對門診燒傷換藥患者出現的焦慮情緒狀況做出正確的評估,根據焦慮情緒產生的原因,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主觀感受,減輕焦慮情緒對治療的干擾,提高患者自身調控能力,為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做出有力的支持[6-7]。

參考文獻

[1] 史媛,吳紅梅.護理干預對燒傷患者焦慮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08,10(17):155.

[2] 蘇康勤.燒傷康復期病人的焦慮狀態分析及護理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2):1504-1505.

[3] 賀光嬌.心理干預對青年頭面部燒傷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0,(6):150-151.

[4] 莫佩妙,張春蘭.心理干預對燒傷早期焦慮患者的影響[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8,30(6):1109-1110.

[5] 朱志華,黃敏,葉寶霞.護理干預對中等面積燒傷患者焦慮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鄖陽醫學院學報,2010,29(1):94-95.

[6] 于穎哲.門診燒傷換藥患者焦慮情緒的分析與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2,7(4):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