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3: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

篇1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其他場所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條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以下簡稱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和有關衛生標準的要求。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采取措施,保證本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符合前款要求。

第四條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新風應當直接來自室外,嚴禁從機房、樓道及天棚吊頂等處間接吸取新風。

新風口應當遠離建筑物的排風口、開放式冷卻塔和其他污染源,并設置防護網和初效過濾器。

送風口和回風口應當設置防鼠裝置,并定期清洗,保持風口表面清潔。

第五條空調機房內應保持清潔、干燥,嚴禁存放無關物品。

第六條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具備下列設施:

(一)應急關閉回風和新風的裝置;

(二)控制空調系統分區域運行的裝置;

(三)空氣凈化消毒裝置;

(四)供風管系統清洗、消毒用的可開閉窗口。

第七條新建、改建和擴建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進行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衛生學評價,評價合格后方可投入運行。

已投入運行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每兩年對其進行一次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衛生學評價,評價合格后方可繼續運行。

衛生學評價應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學評價規范》的規定。

第八條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保持清潔、無致病微生物污染,并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清洗:

(一)開放式冷卻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二)空氣過濾網、過濾器和凈化器等每六個月檢查或更換一次;

(三)空氣處理機組、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每年清洗一次;

(四)風管系統的清洗應當符合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

開展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的專業機構應當具有專業技術人員、設備、技術力量,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的要求。

第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做好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衛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衛生管理制度,定期開展檢查、檢測和維護,并建立專門檔案。

檔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衛生學評價報告書;

(二)清洗、消毒及其資料記錄;

(三)經常性衛生檢查及維護記錄;

(四)空調故障、事故及其他特殊情況記錄;

(五)空調系統竣工圖;

(六)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應急預案。

第十條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應急預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發生空氣傳播性疾病后對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應急處理的責任人;

(二)不同送風區域隔離控制措施、最大新風量或全新風運行方案、空調系統的清洗、消毒方法等;

(三)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停用后應采取的其他通風與調溫措施。

第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立即對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待其檢測、評價合格后,方可運行:

(一)冷卻水、冷凝水中檢出嗜肺軍團菌;

(二)空調送風中檢出嗜肺軍團菌、b-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三)風管積塵中檢出致病微生物;

(四)風管內表面細菌總數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單位;

(五)風管內表面真菌總數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單位;

(六)風管內表面積塵量每平方米大于20克;

(七)衛生學評價表明需要清洗和消毒的其它情況。

第十二條當空氣傳播性疾病在本地區暴發流行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啟動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應急預案。

符合下列要求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方可繼續運行:

(一)采用全新風方式運行的;

(二)裝有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并保證該裝置有效運行的;

(三)風機盤管加新風的空調系統,能確保各房間獨立通風的。

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立即停用,進行衛生學評價,并依照衛生學評價報告采取繼續停用、部分運行或其它通風方式等措施。

第十三條當空氣傳播性疾病在本地區暴發流行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每周對運行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下列設備或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

(一)開放式冷卻塔;

(二)過濾網、過濾器、凈化器、風口;

(三)空氣處理機組;

(四)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

空調系統的冷凝水和冷卻水以及更換下來的部件在處置前應進行消毒處理。

第十四條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導致或者可能導致空氣傳播性疾病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及時關閉所涉及區域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并按照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要求對公共場所及其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處理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后方可重新啟用。

第十五條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本轄區內公共場所實施本辦法的情況進行監督。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以下內容進行監督檢查:

(一)公共場所經營者執行本辦法的情況;

(二)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專業清洗機構執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的情況;

(三)衛生學評價機構執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學評價規范》的情況。

第十六條衛生行政部門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發現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不符合規定的,應當責令改進;經責令仍不改進的,予以公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衛生行政部門可以采取暫停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運行、要求進行消毒處理等控制措施:

(一)當空氣傳播性疾病在本地區暴發流行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不符合規定的;

(二)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導致或者可能導致空氣傳播性疾病流行的;

(三)經檢測,發現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存在重大隱患的。

第十七條對違反本辦法的公共場所經營者,由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十八條《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學評價規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風管系統清洗規范》由衛生部制定并。

第十九條本辦法的術語含義如下: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為使房間或封閉空間空氣溫度、濕度、潔凈度和氣流速度等參數達到設定的要求,而對空氣進行集中處理、輸送、分配的所有設備、管道及附件、儀器儀表的總和。

風管系統: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中用于處理和輸送空氣的風管、風口、空氣處理機組及其它部分。

空氣傳播性疾病:以空氣為主要傳播途徑的疾病。

篇2

【關鍵詞】  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微生物污染;研究;分析

自1976年美國費城暴發軍團菌肺炎以來[1],集中空調通風系統 (cbkb)污染對健康的損害效應引起普遍注意。空調通風系統可以維持室內溫度、濕度及清潔度,但同時因為熱交換盤管、肋片及周邊部分滯留的凝結水逐漸蒸發形成盤管四周高溫、高濕的環境,為病原微生物創造了適合的繁殖場所[2],室內空氣中的細菌、病毒等生物性污染物極易以此為媒介迅速擴散,造成疾病的傳播與流行。通過隨機抽取石家莊市內三星級以上賓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進行送風中細菌總數、真菌總數、β溶血性鏈球菌等微生物污染狀況的檢測、分析與評價,以了解石家莊市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微生物污染現狀,為預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至2009年石家莊市內三星級以上賓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117份送風空氣樣品、111份風管積塵樣品檢測結果。

1.2 樣品采集 依據公共場所衛生監測技術規范(gb/t17220-1998),隨即抽取30個石家莊市內使用集中空調的三星級以上賓館作為采樣單位。依據《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進行樣品采集。

1.2.1 送風空氣樣品采集:①采樣點的確定:在每個賓館的5%~10%客房室內設立采樣點,距集中空調送風口下風方向15~20 cm處采集送風空氣樣品;②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并關閉門窗1 h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人員數量、溫濕度與天氣狀況等;③采樣方法:無菌操作,使用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以空氣流量為28.3 l/min,在采樣點采集515 min。

1.2.2 風管積塵樣品采集:①采樣點的確定:在清洗后確定檢測的每套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主風管中(如送風管、回風管、新風管)至少選擇5個代表性采樣點;②采樣面積:每一點采樣面積應為50 cm2;③采樣方法:用擦拭法采樣。在風管的采樣位置確定采樣面積,并將采樣面積內風管內壁上的殘留灰塵全部取出。整個采樣過程應無菌操作。使用無紡布、密封袋。采樣在風管清洗后的7 d內進行。

1.3 檢測指標 送風中微生物的檢測包括細菌總數、真菌總數、β溶血性鏈球菌的檢測。風管內表面微生物的檢測包括細菌總數和真菌總數的檢測。

1.4 檢測方法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微生物的檢驗方法依照《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附錄d;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風管內表面微生物的檢驗方法依照《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附錄i。

1.4.1 送風中和風管內表面細菌總數的檢測:將用撞擊法采集細菌后的營養瓊脂平皿置37℃恒溫培養箱中,培養48 h后,計數菌落數,根據采樣時間及空氣流量,將結果換算成cfu/m3。營養瓊脂及沙氏瓊脂由中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技術研究所北京陸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1.4.2 送風中和風管內表面真菌總數的檢測:將用撞擊法采集真菌后的沙氏瓊脂平皿置28℃恒溫培養箱中,培養5~7 d,第5天開始,逐日觀察并于第7天記錄結果,將結果換算成cfu/m3。沙氏瓊脂由中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技術研究所北京陸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1.4.3 送風中溶血性鏈球菌的檢測:將采樣后的血瓊脂平板置37℃恒溫培養箱中,并且在5%co2環境下培養48 h后觀察結果。血瓊脂平板鄭州安圖綠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4 風管積塵樣品中微生物檢測:將擦拭物無菌操作加入到0.01% tween80水溶液中,做10倍梯級稀釋,取適宜稀釋度1 ml傾注法接種平皿。

1.5 判定標準 依照《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進行判定:送風衛生要求:細菌總數≤500 cfu/m3、真菌總數≤500 cfu/m3、β溶血性鏈球菌不得檢測。風管內表面衛生要求:細菌總數≤100 cfu/cm2、真菌總數≤100 cfu/cm2。

2 結果

2.1 送風中微生物的檢測結果 在117份樣品中有5份細菌總數超標,最高的達587 cfu/m3,最低的為<7 cfu/m3,平均菌落數為117 cfu/m3,真菌總數檢測結果均在標準內,檢測值最高達126 cfu/m3,最低值為<7 cfu/m3,平均菌落數為23 cfu/m3。未檢出溶血性鏈球菌。

2.2 風管內表面微生物的檢測結果 檢測111份,其中細菌總數≤100 cfu/cm2合格108份(95.73%),真菌總數≤100 cfu/cm2合格率100%。3 討論

空調送/回風系統作為連接室內、外環境的橋梁,肩負著為室內人員和設備提供良好的空氣品質的重要任務。但是在工程實踐中常由于其設計、運行和維護的不合理導致了大量致病細菌和真菌的孽生,近幾年國內外關于空調系統污染的研究表明, 通風空調成了室內污染源之一。在影響空氣沉降微生物的環境參數(溫度、相對濕度和風速)中,相對濕度的影響最為明顯,與真菌濃度呈顯著的正相關性。人員的活動也對集中空調機組的微生物有明顯的影響。

本次檢測顯示送風中微生物的檢測結果合格率為95.73%,風管內表面微生物的檢測結果合格率為97.30%,表明送風中空氣受微生物污染。這些污染物不僅能積聚在空調系統內部,且還會以氣溶膠的形式散播在室內空氣中,在適宜的環境中大量繁殖,對暴露人群的健康構成了威脅,極易引起相關疾病的發生和傳播。這就需要從事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工作的人員要嚴格執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保持清潔,采用機械清洗方法。空氣過濾網、過濾器和凈化器等每個月檢查或更換1次,空氣處理機組、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每年清洗1次,送風管、回風管和新風管等風管系統的清洗應當符合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通過這些措施來更好的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發生,保障公眾健康。

【參考文獻】

篇3

該《指南》由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技術部、國家檔案局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制訂,主要內容有:

一、加強對進入檔案庫房人員、檔案資料及用品的管理,杜絕空調通風區域內傳染源。禁止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觸者和無關人員進入庫房,盡量減少工作人員進出庫內的次數,縮短滯留時間,保證庫區的相對封閉。檔案資料及用品入庫前要經過消毒處理,杜絕未經消毒處理的物品進入庫房。

二、空調通風系統運行前,要對系統重點部位包括初效、中效過濾器,存水部位,熱交換器表面,風道及室內送、回風口進行全面清洗和消毒。非典型肺炎疫情流行期間做到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平時保持每月一次。確保空調通風系統新風口吸入新鮮清潔空氣。保持空調機房清潔干燥,嚴禁堆放無關物品。

三、辦公區和庫區共用一個空調通風系統,應關閉辦公區回風閥,切斷辦公區與庫區之間空氣交叉感染的途徑,保證庫房空氣質量要求。

四、在保證庫內空氣環境適宜檔案保管條件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用新風,少取回風,并可在回風系統上加裝消毒設備,以避免由于使用回風所造成的污染。

五、空調通風系統的消毒方式可參照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2002年版第四部分疫源地消毒技術規范對室內空氣的消毒處理方法進行;也可參照各地在非典型肺炎防控期間空調系統消毒方法指南進行,系統內消毒應選用對空調設備無腐蝕、對人體無害和對檔案資料無影響的消毒產品。

篇4

關鍵詞:市級綜合醫院;空氣質量;集中空調通風系統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ir Quality of the Patient Waiting Room and Infusion Room in the General Hospitals in Huangpu District XU Min, WANG Jue, ZHANG Yun-hui, CHEN Xian-hua, XIE Li-bin(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Supervision of Huangpu District Health Bureau, Shanghai 20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ir quality as well as its affect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aiting room and infusion room in general hospitals in Huangpu District. [Methods] Detecting the hygiene indexes by GB17220-1998《Specifications for Health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Public Places》 and evaluating them by GB9671-1996《Hygiene Standards for Waiting Room》 and 《Hygiene Specifications of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 Public Places》. [Results] The passing rate of noise is 0% while carbon dioxide 24.07% for indoor hygiene indexes. The passing rate of PM10 is 52.78% whil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24.07% for the central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hygiene index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spaces are in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the person densities(r1=0.963,r2=0.929),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1) between areas with different ventilation conditions while with the same person density. [Conclusion] In the patients waiting room and infusion room of the general hospitals,noises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are the worst problem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i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entilation condition and person density. The Managements of the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need to be standardized.

Key words: general hospitals; air quality;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醫院是一個特殊的公共場所,有大量的各類病人和陪伴者聚集,尤其在市級綜合醫院病員密度高、流量大,候診室和輸液室常常是人滿為患。為了解這一特定場所的室內空氣質量,我們于2008、2009年開展了轄區內市級綜合醫院候診室、輸液室衛生學調查,探究該特定區域空氣質量及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衛生學建議。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取現況調查方式,轄區內3家市級綜合性醫療機構的候診及輸液區域為調查對象,對11個候診室、3個輸液室以GB9671-1996《醫院候診室衛生標準》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的衛生要求對上述區域開展檢測與評價。

1.2主要調查內容:

1.2.1.室內衛生指標合格率: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顆粒物、空氣細菌總數、噪聲。根據GB17220-1998《公共場所衛生監測技術規范》要求設點檢測。

1.2.2. 集中空調通風設備的衛生指標合格率:

1.2.2.1送風衛生指標: PM10、細菌總數、真菌總數和?-溶血性鏈球菌。

1.2.2.2風管表面衛生指標: 積塵量、細菌總數和真菌總數。

1.2.3調查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人員密度及通風設施之間的關系。

1.3評價標準

GB9671-1996《醫院候診室衛生標準》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

2.結果

2.1室內衛生指標

空氣及環境質量指標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顆粒物、細菌總數及噪聲,合格率最低是噪聲為0%,其次為二氧化碳為24.07%,甲醛和可吸入顆粒物合格率分別為81.48%和96.30%。

不同季節的比較,其中二氧化碳差別有極顯著性,p<0.001,其他因素差別無顯著性,p均>0.05。具體結果見下表1。

表1 候診輸液室環境衛生指標檢測合格率不同季節比較

2.2集中空調通風設備的衛生指標

PM10及細菌總數合格率分別為52.78%和83.33%,其他指標均合格。夏季與冬季比較,細菌總數差別有顯著性。具體結果見下表2。

表2 候診輸液室集中空調衛生指標檢測合格率不同季節比較

2.3二氧化碳濃度與人員密度關系

觀察就診人數的變化,追蹤檢測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發現二個不同通風條件的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人員密度均呈直線正相關,見圖1

CO2 (%)

人數(個)

─── 通風不良:r=0.963,γ=5, t=8.016,p=0.000,

------ 通風良好:r=0.929,γ=5, t=5.598,p=0.003,

圖1某醫院二個不同通風條件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人員密度關系

2.4二氧化碳濃度與通風條件關系

在人員密度相似的情況下,二個通風條件不同的場所空氣二氧化碳濃度差別有極顯著性,見表3。

表3 不同通風條件的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比較

3.討論

根據國家標準《醫院候診室衛生標準》(GB9671-1996),醫院的室內環境質量指標主要指室內空氣質量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顆粒物和空氣中細菌總數,其次還有影響室內環境質量的噪聲。有文章報道,醫院門診主要問題是噪聲和可吸入顆粒物[1],也有的認為是細菌總數、相對濕度與噪聲[2],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醫院候診輸液區域主要問題是噪聲和二氧化碳,其次還有甲醛和可吸入顆粒物,噪聲合格率為0%,二氧化碳合格率為24.07%。分析二氧化碳超標原因,主要與建筑物通風設施不佳與場所人群密度高二個因素最為相關。

建筑物通風設施包括自然通風與機械通風。影響建筑物自然通風涉及建筑物的形狀、朝向、門窗以及布局,目前大型醫院建筑受限于占地面積等因素,向高深發展以獲得更多的建筑面積,造成建筑物朝向不理想,布局不佳,加上內部分隔不合理等因素,室內自然通風條件較差。本次所調查的部分候診輸液場所,窗戶很少,甚至有不合理分隔造成沒有窗戶,無法利用自然通風來實現通風換氣。此外,在自然通風無法實現而須依賴機械通風時,又由于通風設備管理不善,造成新風量不足,這樣空氣質量就受到很大影響。本次調查選擇二個不同通風條件的場所進行觀察對照,A場所沒有窗戶且機械通風新風量僅為設計要求的30%,B場所窗戶占墻面積16.67%,有一定新風量補充,在人員密度相似的情況下二者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差別顯著。前者濃度均數為國家標準的1.45倍,而后者均在國標以內。

冬、夏與春三個季節的二氧化碳合格率分別為0%、33.33%和38.89%,表現為冬季明顯比夏春季差,這同樣也說明了與場所通風條件相關,冬季往往出于保溫而少開窗戶。

人員密度因素對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在對二個場所人員密度與二氧化碳濃度關系的追蹤檢測發現,隨著人員密度的上升,二氧化碳濃度隨之上升,經統計分析,人員密度與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呈直線正相關。這提醒醫療機構在機械通風設施使用管理上,應對日益上升的日均門急診病人數量要有足夠新風量的考量。

噪聲的聲源主要來自人們活動產生的聲音,人員密度高,且行為習慣不良,隨意大聲講話、打手機的現象普遍存在。

集中空調通風設備除了新風量問題以外,設備清洗等日常管理問題也較為突出,本次調查的醫院自空調系統安裝以來從未開展清洗,因而出現了PM10及細菌總數指標的超標現象。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建議政府衛生監管部門和相關醫療機構要重視上述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綜合性管理措施改善候診輸液區域空氣和環境質量。要保證這一點,醫院建筑物建設時的建筑設計至關重要,要把好建筑設計衛生審核關,避免建筑物結構、形狀與布局不科學的問題,保證建筑物有良好的自然通風。要加強醫院集中空調的設計和使用管理,特別在設計階段,針對當前日益增加的日均就診病人數量,要考慮足夠的新風量。要嚴格執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辦法》等規范,定期開展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清洗,并有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空氣凈化消毒處置能力。對最為突出的二氧化碳問題,除上述措施予以改善之外,建議在主要場所安裝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線監測設備,及時獲得有評價意義的數據,來指導通風系統科學合理的運作。

4.參考文獻

[1]李志清。成都區二乙及以上醫院候診室衛生狀況調查[J]醫學動物防制2006,10(22):763-764

[2]唐曉敏,梁克為,楊振洲等。醫院空氣監測及結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2003,13(2):133-134

基金項目區科協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徐敏(1956-)男,本科, 副主任醫師

篇5

醫院是一種特殊公眾聚集場所,也是空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場所之一。我國中央空調通風系統有471%屬嚴重污染,有467%為中度污染,合格只占62%〔1〕。醫院室內空氣中浮游的致病細菌種類多、濃度高,其散發的病菌極易造成醫患間的感染。科學、安全地設計中央空調系統對減少細菌傳播途徑、防止污染擴散、減少并控制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本文對醫院中央空調設計、使用、管理并結合中國醫科大學新建120000m2門診病房綜合樓空調使用情況分析、評價如下。

對象與方法

(1)對象:選擇醫院內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病區中央空調建筑4座。使用前1個月,使用后6個月進行空氣細菌學監測。(2)內容與方法:選擇醫院A、B、C、D4座單體建筑中央空調,對40病區中央空調的竣工圖、設計說明、空調檔案進行分析和現場調查。隨機選擇40個病室開空調時采樣,上午9時待檢病室開窗通自然風,1min后關窗,將細菌培養皿放置距地面80cm處,平皿暴露空氣5s后送檢。將40個標本放置于36~37℃、溫箱培養48h,真菌采樣標本放置于28℃培養72h。

結果

(1)病區中央空調設計:調查顯示,病區中央空調回風內循環利用率達100%,表明病區內空氣循環使用并重新分配到各區域,病區中央空調氣流上送上排組織形式占100%,并導致氣流循環短路占52%。病區中央空調52%缺少加濕裝置設計。中央空調通風系統中的新風口與排風口、送風口與回風口的設計(面積、位置、間距)缺乏考慮影響新風和送風的質和量,各類風機與風管的設計(風機功率、風管的載面積與設置與布局)缺乏綜合布局。各風口、風管、風門、檢修口、凈化消毒設施、自動控制設施組合后的綜合性能缺乏科學性、安全性、衛生性。設計缺乏對新風采集口環境因素的考慮,新風采集口大部分在建筑物的連接處,造成風口采集新風含有廢氣而污染室內環境。病區中央空調通風系統中的風門系統(新風、送風、回風、排風和混合氣室內的控制氣流閥門)大部分未設置,嚴重影響氣流的調節比例,阻礙實施通風系統消毒和應急情況的處理,使檢修、清洗消毒及應急突發事件等均無法實施。病區中央空調機械排風的空氣流動方向設計中未充分考慮病區流程,氣流分區不嚴格〔2〕,沒有遵循空氣流動從清潔區到污染區的流程。(2)病區中央空調使用、管理(表1):調查顯示,50%空調過濾器失效破損,40%過濾器長期不清洗消毒。空調冷卻水無保護消毒措施。個別新風機房設備間被病區占為倉庫,長期不能正常送新風。70%工程項目未能及時在通風管輔設后密封風簡,使污染物進入風簡并聚積其中。表1顯示,病區中央空調使用前后空氣中細菌數分別為4353和5197CFU/m3。細菌超標率明顯高于空調使用前,使用中央空調前、后細菌種類差異不明顯,但使用后除枯草桿菌外,其他細菌均有上升,其中,上升較為明顯的是真菌、腐生葡萄球菌和芽胞桿菌。

表1中央空調使用前、后空氣中微生物含量(略)

建議

根據調查結果,建議:(1)病區中央空調應采用上送風下排風的形式,從而有效避免氣流短路,防止氣溶膠類污染物在室內聚積。(2)病區中央空調應設計加濕裝置,提高并改善室內環境質量。(3)進一步加強病區各風口的綜合設計,提高送、排風質量,各風口處應嚴格設置抗菌過濾器,阻止細菌進入,減少污染、控制感染。(4)加強中央空調通風系統設施的清洗消毒,凡設置高效過濾器的空氣調節系統,可以利用部分回風,但必須對高效過濾器定期更換、對機組定期清洗消毒。(5)后勤服務保障與院感染預防科共同制定并實施病區中央空調系統的消毒管理辦法,建立規范維保、清洗消毒、使用制度。(6)制定法律和行業規范,從施工源頭控制污染產生。

[align=left]參考文獻

篇6

討論

建設項目衛生學評價①該建設項目在選址、建筑布局、交通組織、功能間設置及衛生防護設施等方面基本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范和標準的要求。②該建設項目給排水系統、采光照明、建筑材料等基本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范和標準的要求;個別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檢測報告不齊全。③該建設項目的二次供水系統各項衛生要求基本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但少數涉水設備不能提供省級以上(含省級)衛生部門頒發的“產品衛生安全性評價報告”。④該建設項目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設置、設施衛生防護措施等基本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但是風管系統未留有清洗、消毒、檢修用的可開閉窗口,留有安全隱患,不符合相關規定的要求。⑤該建設項目的住宿、餐飲、美容美發、游泳等各類場所建筑設置各項衛生指標基本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由于美容美發場所外包,相應的消毒設施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共場所衛生管理調查評價該建設項目各類場所、二次供水系統和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各項衛生管理措施要求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報告制度等基本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范和標準的要求;但衛生管理制度仍不夠完善。公共場所衛生檢測衛生學評價該建設項目公共場所空氣、公共用品、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二次供水水質檢測各項指標結果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

建議

篇7

關鍵詞:中央空調;管道;清潔;要點分析;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TU831文獻標識碼: A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央空調已逐步呈現在居室、商場及辦公室中,中央空調的到來,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但是中央空調需要定期的進行清潔處理,若不及時對中央系統的通風管道進行清潔處理,大量的灰塵、細菌、二氧化碳等就會積聚在通風系統管道中,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分析中央空調管道清潔的要點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們應加強對中央空調管道的清潔。

一、中央空調管道清潔的重要性

由于中央空調一般安裝在室內,而中央空調系統通風管道一般安裝在室外,由于大氣中的污染物較多,如粉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若這些污染物進入空調的通風管道,由于通風管道中的溫度、濕度調節都比較適中,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細菌、微生物等將會會迅速增長,這些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通風管道的排風系統的運行,若不及時對通風管道進行清潔處理,通風管道內黏附的細菌就會大量的繁殖,由于通風管內的黏附物和通風的氣流會產生摩擦阻力,通風的阻力增大了,就會增加中央空調的能源消耗,若通風管道中的粒子污染物較多,粒子污染物會嚴重影響空調的風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央空調的出風效率。由于大多數中央空調為封閉和半封閉空間系統,通過空調本身具有的過濾和定時輸送活量來維持空調的清潔度,若風管道沉淀了大量的灰塵,容易降低室內的空氣新鮮度。因此,定時的清潔中央空調通風管道的灰塵、細菌、微生物等,使中央空調系統正常運行。

二、中央空調系統管道的清潔方法

通風管道在清洗前,首先需要對空調系統進行檢驗,并且要了解中央空調系統有的設備情況,針對室內的空氣污染物,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測定和檢驗;其次,對于不同尺寸的通風管道,利用快速啟動清洗器清洗不超過300mm的管道,清洗管道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如果是大尺寸的管道,則采用加長臂的機器進行清洗,并且在加長臂的機器上安裝尺寸適中的氣動刷;對于不同形狀的風管,如矩形風管、圓形風管,則采用氣動刷的清洗機器人對中央空調通風管道進行清洗‘而對于不同方向的通風管,如垂直通風管,在清洗時,選用大功率的吸塵器對管道的末端進行清潔,同時清洗管道的長度應為60m。

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我國中央空調通風管道系統的清洗設備有很多種,如清洗機器人、空氣壓縮機、手持式風管清洗裝置等,而清洗機器人是現階段我國空調管道清洗的最先進技術。而中央空調通風管道清洗技術主要由管道檢測系統、消除系統及清洗系統組成,目前我國主要用刷子、氣動的機器人清洗技術對空調管道進行清洗,尤其是氣動清洗技術,利用氣動清洗技術清洗中央空調通風管道,可以提高清洗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時氣動清洗技術不要需要太多的成本投入,其施工成本低。實踐表明,定期清洗中央空調通風管道可以確保室內空氣的新鮮度,學者對某居室室內的中央空調通風管道的清洗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顯示的是管道清洗前、清洗后的測量數據結果。

圖1 所示某居室室內通風管道清洗前后數據測量表

從圖中可以看出,經過清洗后,空調的通風量和風速顯著得到了提高,并且管道內的細菌、灰塵等明顯降低了許多。

三、中央空調通風管道清洗的現狀及對策

目前,大多數人還沒有認識到不及時清洗通風管道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性,若不及時進行清洗,通風管內的細菌、微生物等就會嚴重污染室內的空氣。由于中央空調通風管道設計不合理,在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清洗的環節,因此造成空調通風管道清洗困難的現象,大多數空調系統的設計都沒有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設計,有的風管高度過高。有的風管高度過低,造成清洗設備進行風管清洗困難,例如,采用清洗機器人對雙彎管的通風風管進行清洗,由于管內部的加固筋設置超過了30mm,但是清洗機器人只能清洗小于30mm高的管道,管道設計的不合理加大了管道的清洗難度。因此,為了是空調管道清洗做到科學合理,空調管道的設計應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施工,由于不同形狀、不同方向、不同尺寸的管道清洗需要采用不同的清洗方式和清洗設備,例如,采用軟軸清洗設備清洗尺寸為250mm的通風管道;管道清洗完成后,需要對管道進行清洗檢測,按照國家頒布的規范標準,對管內壁的粉塵、微生物、細菌進行檢測,若管內壁的灰塵的殘余量或粉塵的濃度超過了規范標準,則需要對空提管道進行再次清洗,使管道內的灰塵殘余量達到相關標準。另外,加強中央空調通風管道的衛生監督和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國家及其相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規范體系,并且建立科學合理的中央空調通風系統收費收費系統,使中央空調通風管道的清洗落到實處,提高空調的清洗度。

總結:

中央空調通風管道的清洗是當前人們的重要任務,不及時清洗空調的通風管道,將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隨著清洗設備的相繼問世,可以知道中央空調通風管道的清洗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強對中央空調通風管道的清洗和檢查,從而提高中央空調的工作效率,確保室內空氣的新鮮度,使人們在健康的環境下生活。

參考文獻:

[1]劉瑩,申超,邵泉鋼,顧大強,唐任仲. 中央空調管道式通風系統清潔機器人[J]. 機械科學與技術,2011,03:435-439+443.

[2]溫嘉. 中央空調風系統管道清洗的調查探討[J]. 山西建筑,2012,11:128-129.

篇8

關鍵詞:民用建筑工程 通風 室內新風量的測定

1、通風對于改善室內環境,降低室內污染物濃度具有顯著作用

目前住宅使用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為了節省能耗,大多數人在使用控溫設施如空調、壁掛爐時門窗緊閉,注重于室內溫度的舒適性,卻不知道在封閉的狀態下,各種污染物會逐漸蓄積。由于更多新的建筑材料推廣應用,使得由裝修而引入的化學污染物成分越來越復雜,市場裝飾裝修材料質量良莠不齊,有些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含量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然通風換氣不夠,將會導致長期工作和生活在該種環境下的人們出現不適感,癥狀最多的是頭痛、胸悶、易疲勞、煩躁、皮膚過敏反應,并有刺激性氣味,世界衛生組織稱之為致病建筑物綜合癥。

為弄清通風對室內污染物濃度的影響,國家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檢測中心安排進行了專題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在污染源恒定、環境溫濕度不變的情況下,當房間的換氣次數為0.25次/小時,室內空氣中的甲醛濃度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當房間的換氣次數大于0.5次/小時,室內空氣中的甲醛濃度會明顯降低,并保持在比較穩定的低水平。徐宏煜等人通過實測案例證明在居室主人關閉門窗狀態下休息的九小時期間二氧化碳和氡蓄積明顯,空氣品質明顯下降;同一個居室在提高其門窗的封閉性后,在相同的時間段內,氡蓄集加劇,空氣品質進一步明顯下降。王琨等人為了解短時通風對新建筑室內空氣中甲醛和氨的質量濃度降低的效果及其變化規律,在冬季進行了每日2次短時通風(10分鐘)室內甲醛和氨質量濃度的檢測,結果表明,短時開窗通風l0 分鐘后室內空氣中甲醛質量濃度降低2.53~7.48倍,氨濃度降低0.32~5.3倍,關窗后甲醛質量濃度隨時間變化呈指數遞增規律。

由此可見,消除室內空氣污染,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風換氣,在室外空氣好的時候打開窗戶通風,有利于室內有害氣體散發和排出。

2、開展室內新風量測定的必要性、重要意義

在進行室內環境空氣檢測的過程中,尤其是高級商住樓的空氣檢測,發現房間的新風量與室內污染物的濃度有很大的關系,因為這些樓的門窗氣密性很好,即使房間內所用的裝修材料都合格,但室內污染物濃度的檢測結果仍有不合格的現象出現。若居民在使用空調時,只注意溫度的舒適和節能,過度關閉門窗,必然會引起室內空氣質量的下降。所以在使用空調時門窗應當留有適當的縫隙或使用引入新風系統,稀釋室內污染物的濃度,使之達到最佳室內空氣的品質。為了防止一味追求建筑節能而忽視室內空氣質量的問題,必須對室內新風量進行標準規范要求以平衡空氣質量和節約能耗,推動建筑節能與室內空氣質量科學、協調的發展。

3、關于通風和新風量在現行國家標準規范中的主要規定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 是各類民用建筑設計必須共同遵守的通用規則,在其第2、3、7章,尤其是第7.2節部分專門對通風進行了要求,具體到通風開口面積、各房間應設的自然風道或通風換氣設施及其位置。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05 是為了規范公共建筑的節能設計,提高能源利用率而的國家強制性標準,為了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內環境,在第3.0.2條中對公共建筑主要空間按建筑類型有旅游旅館、旅店客房、文化娛樂場所、商場、書店、餐廳、辦公及學校教室等的設計新風量進行了詳細規定。該條文主要是考慮到機械通風方式的公共建筑,為保障室內空氣的質量,規定最小新風量,以保障足夠的換氣率,降低室內環境污染。

《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 GB 50325-2010 在第4.1.3條規定:民用建筑工程的通風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的有關規定,對于采用中央空調的民用建筑工程,新風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GB 50189 的有關規定。在第4.1.4條規定:“采用自然通風的民用建筑工程,自然間的通風開口有效面積不應小于該房間地板面積的1/20。夏熱冬冷地區、寒冷地區、嚴寒地區等Ⅰ類民用建筑工程需要長時間關閉門窗使用時,房間應采取通風換氣措施。”

《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019-2003 是為了規范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合理利用和節約能源與資源,保護環境,改善并提高勞動條件,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而的國家強制性標準,適用于新建、改建和擴建的民用和工業建筑。其中第3.1.9節規定民用建筑人員所需最小新風量按國家現行有關衛生標準確定,人員所在房間不設機械通風系統,應有可開啟的外窗。

《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規范》GB 50365-2005 在第4.2.6條中規定對人流密度相對較大且變化較大的場所,宜采用新風需求控制,應根據室內CO2濃度值控制新風量,使CO2濃度滿足本規范第4.3.1條的要求;在第4.3.1條中規定空調通風系統在運行期間,應合理控制新風量,空調房間內CO2濃度應小于0.1% 。

4、如何開展室內新風量的測定

根據《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 GB 50325-2010 在第6.0.5條規定,民用建筑工程驗收時,采用集中中央空調的工程,應進行室內新風量的檢測,檢測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和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05的有關規定。

測定方法可采用《公共場所室內新風量測定方法》GB/T 18204.18-示蹤氣體法,此標準適用于有空調的公共場所室內新風量的測定,也可用于有空調的居室內及辦公場所室內新風量的測定。此種方法是在待測室內通入適量的示蹤氣體,由于室內、外空氣交換,示蹤氣體的濃度呈指數衰減,根據濃度差隨時間變化的值,計算出在門窗關閉的狀態下,單位時間內由空調系統通道、房間的縫隙進入室內的空氣總量,即新風量。示蹤氣體是無色、無味、使用濃度無毒、安全、環境本底低,易采樣,易分析的氣體,例如二氧化碳、氟化硫氣體。儀器選用袖珍或輕便型氣體濃度測定儀。

參考文獻

[1]《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編委會編著.《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第3版)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01

篇9

關鍵詞:地鐵車站 通風空調 設備與管線 安裝

中圖分類號:U262.23+2文獻標識碼:A

六號線A站是某市軌道交通六號線的中間站,通過站廳層西北角換乘通道與一號線A站換乘。車站采用明挖四層的建筑結構形式。車站設兩個出入口通道3組風亭;活塞風亭設在車站東端偏北的內環路高架橋下,西端機械風亭設置大型物業廣場內,東、西端風亭均為矮式敞口風亭。A站車站通風空調系統由隧道通風系統(包括區間隧道和車站隧道)、車站公共區通風空調和防排煙系統(簡稱車站大系統)、車站管理及設備用房通風空調(含變制冷劑流量分體空調系統)和防排煙(簡稱車站小系統)以及空調水系統組成,其中冷凍水源由市地鐵一號線預留的剩余冷源提供,在新、舊線的管線協調方面給施工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一、A站通風空調風管系統分為隧道通風系統、大系統和小系統。隧道通風系統包括TVF系統和TEF系統;大系統包括站廳空調系統、站臺空調通風系統、站臺排煙系統;小系統主要指車站管理及設備用房的通風空調及防排煙系統。車站變電所及其他設備管理用房采用機械排風。

1、通風空調風管系統技術要求:1)、車站內通風空調風管系統均用鋼板制作,其中鋼板厚度δ≤1.2mm采用熱鍍鋅鋼板制做;鋼板厚度δ≥1.5mm采用冷軋鋼板制做。鋼板材料厚度選用見表2.2.2-1。

表2.2.2-1 鋼板厚度選用表

2)、對于排煙風管的特殊要求:大系統穿過設備管理區域的排煙風管采用2mm厚鋼板制作,且采用厚度不小于30mm的非燃燒材料保溫;小系統的排煙風管穿過其他設備管理用房,內走廊,封閉樓梯間內采用2mm厚鋼板制作,且采用厚度不小于30mm的非燃燒材料保溫。為避免矩形風管變形和減少系統運轉時管壁振動而產生噪聲需進行風管加固,當矩形風管大邊長≥630mm,保溫風管大邊長≥800mm,風管長度在1000~1200mm以上的風管需采取加固措施為角鋼框加固。邊長1000mm以內的用L25×4;邊長>1000mm的用L30×4,鉚在鋼板外側。加固框用D=4~5mm鉚釘連接,鉚釘間距為:150~200mm。風管加固間距:風管大邊長為630~800mm,加固間距為:1000~1200mm;風管大邊長≥1000mm,加固間距為:700~1000mm。

2、A站風管管線的安裝過程,主要包括:風管的支、吊架安裝,風管預組對,水平管安裝,立管安裝,風口的安裝,閥門的安裝,消聲器、靜壓箱的安裝,風管穿墻防火封堵, 風管嚴密性測試。其中風管支、吊架的安裝在整個風管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支、吊架的定位、測量放線和制作加工指定專人負責,既要符合規范標準的要求,并與其他各專業的線管支吊架協調配合,互不妨礙;位置錯開風口,風閥、檢查門和測定孔等部位;立管每層樓板面均設置支架,層內按風管規格及部件位置合理布置;水平風管和垂直風管支架間距分別不超過3m和4m。每個系統的主干管上加裝固定支架。豎向風管整根管每20m設1個固定支架,每根立管固定支架不少于二個。水平干管安裝時要求風管法蘭避開梁,風管貼梁底安裝;保溫風管的水平管支架設置在保溫層外面,并在風管與支架橫擔之間加墊經防腐處理的木方;立管與支架接觸的地方墊橡膠墊,橡膠墊厚度與保溫層厚度相同。

二、在施工現場,防火閥、排煙閥等的安裝也是一個難點,在以往的施工過程中,可能由于沒有相關硬性的安裝指標,后續運營防火閥的檢修遇到了不少困難。A站施工過程中,閥門到貨后分型號、規格堆放,安裝按系統領取,注意不能拿錯型號,也不能裝錯位置。防火閥、排煙閥等必須單獨設吊架,閥門安裝在吊頂內時,要在易于檢查閥門開啟狀態和進行手動復位的位置。在吊頂上開設檢查口,并定期檢查。所有閥門安裝,必須便于操做,不得將閥門上操作機構朝內側。防火閥、排煙防火閥、全自動防火閥、防火調節閥安裝時,注意熔斷器在閥門入氣口一側,即迎氣流方向。在接駁防火閥兩端的風管道上按氣流方向和易熔片安裝位置于適當及易操作的位置,設置氣密檢修門,以便對防火閥葉片和易熔片進行例行檢查和維護。

三、A站冷凍水系統從一號線站廳層冷凍機房內集、分水器的空余接口上接出冷凍供、回水管各一根(均為Φ273×7),沿途經過一號線站廳層設備管理用房區(冷凍機房、風道、大系統機房、內走道)、站廳公共區、兩站站廳換乘通道、六號線站廳公共區、六號線設備管理用房區。在水管支架的安裝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的困難。支架的安裝流程如圖:

在一號線大系統機房,一號線綜合管線已經布滿整個房間區域,這對于六號線A站冷凍水管的布置是一個考驗。當時一號線現場已布管線的最低標高2.8m已低于六號線A站水管Φ273管線的2.85m,機房內走道狹窄,水管根本無法布置。當時冷凍水管采用無縫鋼管,鋼管管徑大,質量大,每次施工需在凌晨地鐵一號線停運后才能施工,工期一拖再拖。經過監理部與設計、一號線運營等部門的多番溝通,將水管的走向進行了一定的變動,這才保證的工期的如期完成。

四、六號線A站內空調設備包括風機盤管、隧道風機、空調機組、車站風機、組合風閥等。A站西端機械風亭內的隧道風機是屬于大型軸流風機類,重量為3t左右,乃六號線上最大的一臺的隧道風機。該風機主要安裝在車站負一層西端隧道風機房內,用于車站隧道和區間隧道的送排風。整臺風機的吊裝的移位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最終在減震器安裝完成并檢查核對無誤后,便可就位風機設備。風機就位時,用千斤頂將設備頂起略高出減震器上表面50mm,通過型鋼緩慢將風機移至基礎上,對準減震器和設備底座螺栓孔,將風機放至減震器上,擰定位螺栓。風機就位工作完成后,我們應檢查各承載減整器是否受力均勻,各壓縮量是否一致,是否有歪斜變形,如有不一致,應重新進行調整,直到設備技術文件的規定。

1、六號線A站內設計六處空調機組,均為落地式安裝,施工流程:

1)、吊運前核對空調機組與圖紙上的設備編號。由于部分空調機組分段組裝或散件組裝,對分段或散件運輸的空調機組應檢查清楚所含組件

2)、安裝前對各段體進行編號,按設計對段位進行排序,分清左式、右式(視線順氣流方向觀察)。從設備安裝的一端開始,逐一將段體抬上底座校正位置后,加上襯墊,將相鄰的兩個段體用螺栓連接嚴密牢固,每連接一個段體前,將內部清除干凈,安裝完畢后拆除風機段底座減震裝置的固定件。

3)、消聲隔振:空氣處理器設靜態隔振幅度最少為25mm的彈簧隔振器,進出風管均設消音器或消音彎頭,風管與機組連接的柔性接頭采用聚氯丁橡膠涂膜玻璃織物或其它認可物料制造。冷凍水管與機組連接均設聚氯丁橡膠水管柔性接頭。

2、在六號線A站通風空調系統中,存在著幾何尺寸較大的風井、風道,系統運行時,不同的運行工況,需要不同的風量甚至關閉相應的風道,為了達到不同的運行條件,在這些風道中設置了不同規格的組合式風閥,以用來進行控制系統的新風調節、混風調節以及排風調節等。組合風閥的結構特點是由底框架、單體式風閥、執行器和傳動機構四部分組成,執行器可通過聯桿機構帶動閥片作0°~ 90°范圍內往復運動,完成啟閉動作,達到控制氣流的目的。如圖示:

安裝流程:

施工前應對施工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保證施工過程中的準確性。待相關附件安裝完畢,將進行運行試車:

1)運行準備:

2)運行前應仔細檢查框架的固定是否牢固可靠;

3)仔細檢查運動件及支撐件是否安裝牢固;

4)仔細檢查風閥與框架的聯結是否牢靠;

5)仔細檢查組合風閥周圍有無影響運動的障礙物;

6)認真閱讀、熟悉《執行器說明書》。

7)運行:由電控部分送電,由現場手操器進行操作。啟動風閥,檢查閥片的動作與開啟指示燈是否一致;檢查閥片運行時有無異常響聲。關閉風閥,再檢查閥片動作與關閉指示燈是否一致;閥片與閥體有無變形;如果一切正常,再在一小時內進行十次啟閉動作,并在閥片全開和關閉位置時調整好設置在電動執行器上的限位開關。運行完成后,將現場操作切換道控制室。

五、多聯機系統的安裝也是我們控制的重點,尤其是冷媒管道的焊接。A站負一層綜合監控設備室和負三層通號設備室、通號電源設備室采用多聯機系統降溫,根據設計院施工圖的基礎由專業廠家對系統進行深化設計并安裝調試。

多聯機空調系統的安裝流程如下圖:

1、室內機的安裝

1)位置應合理選擇,氣流不能直接吹響工作人員;

2)室內機的安裝應牢固可靠,按照廠家提供的安裝方式進行安裝。

2、室外機的安裝

1)必須保證設備良好的通風散熱,設備間不相互影響;

2)設備支座:采用16# 槽鋼進行設備支座制作

3、對冷媒銅管的安裝要求

1)管道安裝后內壁保持潔凈,必須充氮氣焊接,焊接處不能有氧化皮。

2)分歧管水平安裝或垂直安裝保證兩個進液分歧管有500mm距離。

3)銅管的試驗為3.0MPa(氮氣),并保壓24h以壓力不下降方為合格。真空度達到-75.6mmHg,再保壓1h為合格。

4、系統沖洗及調試

1)、銅管施工完采用3.0MPa氮氣加壓試驗,分3步驟:

1>、先通干燥氮氣到0.5MPa保壓2~3min可檢查大漏;

2>、繼續通氮氣到3.0MPa保壓2min可檢查微漏;

3>、最后加壓到3.0MPa保壓24h以壓力不下降方為合格,注意要從汽、液管兩端同時施壓。

2)、壓力試驗合格后,重新吹干凈管道,采用4L以上排汽量的真空泵抽真空1.5~2h保證真空度達到-756mmHg再保壓1h方合格,同樣要從管道的汽、液兩端同時抽真空。

3)、管道施工過程中要將各液管管徑、用料長度作記錄,以供充注冷媒時正常計量冷媒量,抽完真空合格后,利用壓差,往冷媒系統灌注計量出的冷媒,通主機電源預熱12h待廠家協助調試。

隨著城市交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地下建筑開始涌現,如何合理布置地鐵車站的綜合管線敷設與設備的安裝已成為工程行業共同探索的方向。由于地鐵建筑的特殊性,通風空調專業管線多,截面尺寸大,乃綜合管線設計與施工的重點與難點。

參考文獻:

1.某市軌道交通六號線首期【車站設備安裝工程A標段】工程招標文件

2.某市軌道交通六號線首期【車站設備安裝工程A標段】工程A站通風空調設計圖紙。

3.產品制造商的設計、制造及施工安裝規范

4.《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及驗收規范》………GB50243-2002

5.《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03

6.《地下鐵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7.《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

8.《機械設備安裝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GB50231-98

9.《機械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通用規范》……GB50231-98

10.《通風管道技術規程》………………………… JGJ141-2004

11.《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2003

篇10

關鍵詞 公共場所 衛生監測 衛生狀況

中圖分類號:F116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大連作為達沃斯舉辦城市,衛生部門將圍繞年會對其接待單位開展一系列公共場所衛生監測工作,確保年會的順利舉行,為國內外嘉賓創造優良的衛生環境。本單位依照大連市照大連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制定的衛生監督保障工作實施方案和計劃承擔會議的接待單位的公共場所衛生監測工作任務。現將2015年監測結果分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資料來源于大連市2015年達沃斯年會接待單位公共場所室內監測數據資料,場所類型主要為星級賓館。

1.2 方法

檢測依據國家標準GB/T17220-1998《公共場所衛生監測技術規范》、GB/T 5750.11-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WS 394-2012《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進行檢驗除可吸入顆粒物按照行業標準WS/T206-2001《公共場所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方法-光散射法》外,其余依照《公共場所衛生標準檢驗方法》(GB/T 18204.1~18204.30-2000)進行。

1.3監測項目

(1)空氣檢測:溫度、濕度、風速、噪聲、可吸入顆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細菌總數。

(2)公用物品:細菌總數、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

(3)游泳池水:水溫、游離性余氯、pH、尿素、渾濁度、細菌總數、大腸菌群。

(4)空調檢測:風管內表面積塵量、風管內表面細菌總數、風管內表面真菌總數、送風中細菌總數、送風中真菌總數、送風中 溶血性鏈球菌。

1.4 評價標準

GB9663-1996旅店業衛生標準;GB9667-1996游泳場所衛生標準;WS 394-2012《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室內環境監測指標中有1項不合格即定義為不合格。

2 結果

2.1空氣質量檢測結果

對達沃斯年會接待場所相應的客房、會議室、餐廳進行了空氣質量檢測,總體合格率為65.85%,與2013年(66.4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86,P>0.05);溫度、濕度、細菌總數的合格率分別為78.05%、90.24%、97.56%,其余空氣檢測項目的合格率均為100.00%。結果如表1所示。

2.2公共用品檢測結果

公共用品總合格率為98.30%,與2013年(99.6%)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08,P>0.05);細菌總數的合格率為98.30%,大腸菌群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合格率均為100.00%。結果如表2所示。

2.3泳池水檢測結果

2015年總體合格率為50.00%,與2013年(71.4%)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36,P>0.05)。泳池水水溫合格率為80.00%,與2013年相比無統計學差異(X2=0.10,P>0.05);尿素合格率為70.00%,與2013年相比有統計學差異(X2=5.34,P

表3:2015年與2013年游泳池水各項衛生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2.4空調檢測結果

對空調檢測結果分析,風管內表面的積塵量合格率為75.00%;風管內表面與送風中的細菌總數合格率分別為100.00%、12.50%,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3.11,P>0.05);風管內表面與送風中的真菌總數合格率分別為100.00%、50.00%,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3.00,P>0.05);送風中 溶血性鏈球菌合格率為100.00%。結果如表4所示。

3討論

2015年達沃斯舉辦期間,來自世界各國的嘉賓云集大連,相應接待會所的公共場所衛生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大連市的衛生監督檢測機構以星級賓館為重點開展了公共場所的調查檢測工作。

本次監測結果分析表明,2015年達沃斯年會接待單位的公共場所整體衛生狀況良好。

空氣質量檢測的各項指標中,溫度的合格率較低,主要由于餐廳溫度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考慮其原因,作者認為國家制定的餐廳標準溫度參考范圍與人體的感覺溫度差異較大,故在實際中很難達到標準,造成監測溫度偏高。室內濕度的合格率為90.24%,這主要受季節和沿海城市的氣候影響。

公共物品檢測的各項指標中,合格率均較高,這與大多數公共場所建立完善的衛生制度規范、配備相應的衛生消毒設備有關。

游泳池水檢測的各項指標中,水溫和尿素合格率分別為80.00%和70.00%。究其原因,前者可能因為游泳場館室內結構布局不合理,造成空氣溫度偏高進而影響水溫,建議提高換水頻率,與2013年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后者與2013年相比差異顯著,這表明游泳池管理者并未積極更換泳池新鮮水。因為尿素的主要來源人體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其次是游泳場所管理者為了節省成本,采取沉淀或過濾處理泳池水,形成長時間循環利用但尿素成分一直保留在池水中。

空調檢測的各項指標中,風管內表面的積塵量、送風中的細菌和真菌總數合格率均較低,這表明部分年會接待單位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未進行清洗消毒導致檢測指標不合格。集中空調可成為傳播和擴散疾病的媒介,污染嚴重時可導致軍團菌、流感等空氣傳播性疾病爆發流行,所以空調管理者必須嚴格執行空調清洗消毒規范,保障公眾健康。

參考文獻

[1] 蔣馥陽,張毅,郭琦.2011-2013年大連市達沃斯年會公共場所衛生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環境工程學,2014,13(3):230-234.

[2] 黃文光,熊良恩,鐘仲明,等.深圳市坪山新區2011年公共場所衛生狀況監測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7):108-109.

[3] 朱彩明.2007-2010年長沙市游泳池水質衛生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8):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