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課堂筆記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0: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慈母情深課堂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還要重視對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將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深地印在學生心靈深處。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把傳統文化教學與語文教學融會貫通,使學生更好地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得到不斷提升。
一、注重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這就要求教師在精心做好課本教學的基礎上,按照所教課文的特點,融入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對“美”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受到傳統美德教育。如在學習《我的戰友》時,筆者先讓學生認識到戰士那種崇高品質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被的英雄氣魄、英雄事跡所感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再如講《慈母情深》一文時,筆者用深情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感受――慈母對子女的深情和子女對母親的敬愛之情,并創設課文情景,讓學生從課文內容中聯想到自己的父母,使學生生發孝敬父母、珍惜親情的情感,并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誦讀孝敬父母的歷史典故,積累傳統文化知識。
二、利用每一次朗讀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首先,朗讀課是學校安排的自主朗讀學習時間,教師應珍惜和利用每周安排的朗讀課,同時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朗誦傳統文化內容(這個時間段側重的是古詩詞),讓學生不僅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其次,在語文課本教材中,選擇一些聲情并茂的古詩詞讓學生進行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最后,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不僅選材廣泛,而且語言富有情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常先安排學生自讀,了解古詩詞的大意,再由筆者進行重點講解,學生在充分了解詩意后再讀就會入情入境。同時還可根據古詩詞描寫的情境,配以優美的音樂,使古詩更加賞心悅目,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學習過程中,筆者只要求學生對所學古詩略知大意,不求字字解讀,留給學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不增加學生額外負擔的基礎上,為以后遇到類似的詩句留有體驗、感悟、比較的余地,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獨特魅力。
三、課堂上注重從課本內到課本外的知識延伸
在注重課本教學的同時,筆者還把文化教育內容延伸到課本外,主要從本地民族文化著手,讓學生對當地的傳統文化知識有更加廣泛、深刻的了解。如文化部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事項,重點是臨沂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如民間文學《臥病求鯉》、民間音樂《沂蒙山小調》、民間知識《劉洪珠算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剪紙、過年貼的年畫、沂蒙柳編等民間藝術都是學生應該了解的傳統文化。筆者在語文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將課外知識滲透進去,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臨沂當地的民族文化,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四、制訂課外拓展學習范圍
為了加大W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力度,筆者還利用課外時間,為學生有計劃地安排傳統文化的學習篇目,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其文化素質。課外學習重點是學習我國的傳統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增廣賢文》《唐詩宋詞》,以及我市教育部門印制的課外讀本《中小學生優秀古詩詞》等,筆者還專門搜集了一些歇后語、對聯、成語等供學生在課外時間閱讀,使學生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五、更加注重學生的日常閱讀和積累
為了豐富寫作材料,筆者要求學生在閱讀課外讀物時,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閱讀和積累,指導學生多渠道閱讀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方面的書籍,如學校圖書室的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上網閱覽等,注重我市人文歷史等方面的書,特別是臨沂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沂蒙精神”方面的內容。學生要做好讀書筆記,積累大量的好詞佳句、諺語、格言、不同種類的成語等,以達到“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目的。這樣既加大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又積累了寫作方面的材料。又如,中央電視臺播放的“中華詩詞大會”成為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必看節目,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多讀多積累,寫作起來便得心應手,對各種表達方式就更加熟悉,還可以豐富自己的想象空間,真實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
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既豐富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增強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但是,教師在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時的方法和策略不要喧賓奪主,要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自覺性,避免滲透的反復性。在教學中,只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讓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快樂地學習語文,有機滲透、積極引導學生,進而達到語文學科知識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裴東霞.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篇2
關鍵詞:教學設計;試教;翻轉課堂;課本劇表演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10-0049-03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微型智能終端、無線網絡的普及,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各種信息,使得課外學習成為可能和必須,信息傳播相對封閉的傳統課堂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教育技術當前的研究熱點存在以下幾大趨勢,分別是“移動學習、云計算、泛在學習、BYOD(自帶設備)、數字內容、翻轉課堂和個性化學習”。[1]筆者長期擔任小學教育專業“教學設計”課程教學的任務,本學年在對過去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反思的基礎上,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教學革新嘗試。
一、對翻轉課堂的認識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指學生利用現代各種信息資源和工具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教師改變知識傳授者的傳統角色,變成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促進者、教學過程的管理者等。傳統教學過程通常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傳授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知識內化則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操作”或者實踐來完成的,在翻轉課堂上這種形式受到了顛覆,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后完成。知識內化則在課堂中經老師的幫助與同學的協助而完成,從而形成了翻轉課堂。[2]
微課程(Micro Courses)是翻轉課堂的基礎,是圍繞某個知識點或者某個教學點設計的微型課程,其時間短,教學目標短小精確。微課程教學是保證傳統教學在知識傳授的系統性優勢,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翻轉課堂的一個重要特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把傳統教學中的先教后學改變為先學后教。這種顛倒,改變了知識學習的順序,改變了師生角色定位,改變了教學結構。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結合了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和教師傳授等多種方式,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教并重的具體體現。在翻轉課堂理念的指引下,筆者對所“教學設計”課進行了微課試教、課本劇表演等教學方式以及多元化評價方式的一系列教學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教學設計”課程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是一門綜合運用各種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術手段,對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系統化設計的過程,是教師教育學科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小學教育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小學教育“教學設計”課程目標具有雙重性,一是應體現教學設計本身的理論和方法,二是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我校小學教育專業于2010年被批準建設成國家級特色專業,其特色主要體現在突出的綜合實踐技能、鮮明的小學教育特色。課程教學既要體現出高等教育的學術性和理論性,又要體現出鮮明的實踐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1.關于教學方式的反思
課程目標包括三部分:理論知識目標、實踐能力目標(編寫教案的能力、教學能力、綜合教學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目標。
理論知識目標教學以往主要采取講授+演示法+練習法的模式,從課堂觀察來看,學生對講授法反應平淡,無論是對PPT課件還是傳統板書,注意力難以維持長久,甚至有課上玩手機等現象。
對于實踐能力目標教學來說,主要采取演示+講解+練習的模式。雖然設計了學生試教、編寫教案的作業,但是由于班額較大,在進行實踐教學時存在費時間、組織管理難度大等問題,以及教學效率低、學生實踐參與面小等。
對于情感態度目標教學,主要是對專業情意的培養,要熱愛小學教育職業,具體行為滲透在知識和能力教學中。情感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整個教學過程,以往教學講授加練習的方式容易造成倦怠和厭學,目標實現不夠理想。
2.關于評價方式的反思
“教學設計”課程在教學計劃中考試性質被規定為考查,考試形式為開卷考試,過去往往要求寫一個學期論文,或者完成一份教案設計。這樣的評價方式難以避免有些學生抄襲、敷衍,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其評價方式單一,信度和效度也較低。
三、翻轉課堂模式的應用
開展翻轉課堂的前提條件是擁有足夠的信息化資源。學校圖書館和本學院資料室藏有豐富的與課程相關的紙質教材、圖書、參考資料、相關期刊等。通過校園網可以享受免費的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和教學資源庫鏈接,如中國知網、超星發現、中國大學精品課程、中國高等學校教學資源等。同時,也擁有比較豐富的視頻資源(小學名師教學錄像、中外小學學科教學錄像)、校本資料(往屆學生試教視頻資料、往屆學生課本劇表演視頻、往屆學生教學設計作品)等,完全能夠滿足開展翻轉課堂的需要。
1.理論知識翻轉課堂模式教學設計
本學期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主要的知識要點轉化為問題,布置成任務,學生課外查找資料、閱讀教材、整理筆記,課堂上檢查學習筆記、提問、討論,然后教師對重點概念、理論要點進行集中講授,即實施微課教學。筆者以第四章“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與設計”為例, 3課時,每課時50分鐘,教學設計如下:
(1)上課前:提出問題,布置任務
問題一:什么是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三個概念的聯系與區別?常見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
問題二:什么是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屬于什么層次?它的精神實質是什么?
問題三:什么是微課教學?微課教學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要求學生閱讀以下文獻:教材――何克抗《教學系統設計》、王策三《教學論稿》、李秉德《教學論》,并在中國知網上查閱有關翻轉課堂主題文章5篇以上。
(2)課堂上
①檢查學習筆記
檢查學生學習過程,閱讀的文獻名目,學習筆記。
②提問學生
就以上三個問題分別提問,學生進行學習匯報。記錄回答問題學生的姓名及回答情況,并進行評價。
③微課教學
對三個問題分別進行15分鐘左右的微課教學,使用ppt教學課件和微視頻,對關鍵要點進行精講。
(3)反饋評價
對學生在本次課堂內外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課堂表現進行總結評價,提出相應的表揚或批評,并提出希望。布置后續任務――微課教學試教實踐。
2.實踐教學翻轉課堂模式教學設計
改進措施:實踐教學采取自主學習方式(微課教學試教實踐)和協作學習方式(課本劇表演)方式。
(1)課前布置任務
設計微課教學和課本劇表演兩種任務,任務一:要求學生以現階段小學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小學現有科目教材為題材,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一個教學主題,設計一節微課程教學方案,并進行試教。任務二:以小學生為假設的教學對象或觀眾,設計表演主題,進行課本劇表演。任務要求:自主選擇任務一或任務二,但是必須至少選擇一種任務。這樣要求的目的是讓學生人人參與實踐活動。微課教學按照編寫教案、說課、上課、評課、反思的環節進行。課本劇表演按照自愿原則分成5組,各組編排一個劇目,學期開始布置,學期中間開始在課堂上表演。
(2)學生課外設計、練習
學生選擇微課試教者8人,選擇課本劇表演者40人,編排了5部劇目:“陶罐和鐵罐”、“灰姑娘”、“慈母情深”、“丑小鴨”、“雪孩子”。無論是微課試教還是課本劇表演,所有的設計、編排、練習活動都是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的。
(3)課堂展示
在課堂上試教的同學按照說課、上課、教案展示、課后反思、同學評課的程序進行。
課本劇表演以教室作為舞臺,進行表演。
(4)教學資料生成
在學生展示的同時,筆者進行同步視頻錄像,生成教學資料。
(5)反饋評價
回放視頻,師生共同進行討論、分析及總結。
3.情感教育目標教學設計
對于情感教育目標則滲透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如視頻演示、課本劇表演等活動中。
四、翻轉課堂應用效果分析
以上翻轉課堂教學策略的運用效果如何,因為涉及的教學目標重點是情感和綜合技能,前者是一種體驗性目標,后者是一種表現性目標,所以難以定量測試。因此,筆者主要采取質性分析,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作業分析等途徑進行評價總結。
1.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顯著提高
學習的自主性主要通過學生的精力投入、課堂表現及反應、參與程度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因為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學習活動,主動性較以往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
全班同學積極參與聽課、評課。沒有參與表演的個別同學,則要求他們對課本劇進行組織評比、頒獎、總結,制作成PPT和視頻進行展示,學生參與人數100%,而且參與過程積極,表演效果良好。
2.教學的效率顯著提高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無論是試教,還是課本劇表演,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時間較少。研讀小學教材、課程標準、備課、制作教具、課件等等,學生在課外花費時間較多。在課堂上集中反應學生的設計成果,通過討論、評價,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了教學效率,解決了大班額實踐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
3.情感體驗良好
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對于永正、支玉恒等教學名師的教學視頻非常感興趣,從課堂上觀察出100%的學生都在專心地觀看視頻。這些教師多才多藝,教學水平高超,獲得了社會、家長和學校的肯定,他們的人生價值通過平凡的小學教育工作得到了體現,比如于永正老師是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名師。在觀看視頻課的過程中,筆者和學生一起分析他們的教學設計理念、教學藝術特色、技巧和經驗等。從課后訪談中得知,學生思想觸動很大,表示崇敬這些名師,而且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必須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還要有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以及對學生的無比關愛之情。通過名師的人格魅力、爐火純青的教學藝術,激勵學生以他們為榜樣,熱愛所學專業,樹立終身為之獻身的遠大目標。
4.綜合素質得到全面鍛煉
小學教師必須有適合兒童教育的突出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比如人際交往能力、教育教學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組織活動能力、班級管理能力等等。
在學生試教的實踐教學中,參與者全方位地進行說課、上課、課后反思等實際訓練活動,為將來從事真正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他同學則配合試教同學,做好“學生”,相當于觀摩教學。課后積極參與評課,借鑒試教同學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有助于自我提高。
在課本劇的編排表演中,為了完成表演任務,往往要進行角色分配、協調組織,鍛煉了參與者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活動能力等。課本劇作為一種綜合藝術,集音樂、舞美、語言、思想于一體化,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比如,在“丑小鴨”編演的過程中,首先要研讀課文內容,扮演角色,實際上是對閱讀、識記、分析、歸納、判斷、表達的系列訓練。學生根據情節變化自己制作背景音樂、設計并表演舞蹈,自己動手進行美術手工制作,扮演角色,使所學課程的技能有機融合,是對自己文化知識、創新能力、審美素養、藝術修養的一種極大的鍛煉機會。同時通過對角色的把握和逼真的表演,歌頌真善美,鞭撻假丑惡。在真實的體驗過程中,學生自覺受到品德教育。
5.評價方式多元化
教學結果的評價最常見的是紙筆測驗和表現性評價兩種方式。前者最擅長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簡單應用情況。表現性評價比較擅長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和非智力因素,學生完成任務比較復雜,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加以解決。[3]評價主要體現出過程式評價、多元化評價的理念。本學年采取“作業+作品+表現”的方式進行成績評定。作業包括小學教學教案設計學期小論文。作品包括多媒體教學課件、自制教具。“表現”包括微課試教、課堂發言、課本劇表演、出勤率。
任何新型的教學模式不是簡單地拿來就用,要與課程目標、學生實際水平、資源現狀結合起來,探索其恰當的運用模式。翻轉課堂、微課教學不能單獨割裂地使用,而應和現有的成熟的教學模式,比如:傳統的見習、表演結合起來,探索其合理性并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管玨琪.教育變革中的技術力量[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