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
時間:2023-05-16 14:57: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道疾病的防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S85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18-84-1
1 密度要適宜
一般冬春以10~12只/m2為好,夏秋以8~10只/m2最佳。密度太小影響經濟效益;密度太大,易引發呼吸道及各種疾病。
2 不盲目追求肉雞體重,合理控制料肉比
雖然肉雞具備生長速度快的特點,但是,過快的生長速度易造成各種微量元素的供應不足,從而導致其對外界生存環境的適應能力差,使疾病易侵。更重要的是:過快的生長速度影響雞肉的品質,不符合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的廣大民眾對肉蛋奶質量的要求。
3 控溫和通風有效地結合
在東北地區,肉雞飼養場多數是非標準化、開放式的雞舍,而風干物燥、氣候多變的春季,是各種疾病多發季節,極易造成各種傳染病的發生和蔓延,呼吸道疾病首當其沖,所以必須把控溫和通風有機地結合起來。前期肉雞體溫自我調節能力差,應以保溫為主,通風為輔;后期肉雞的體溫調節能力中樞基本形成,對環境溫度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因而溫度適宜即可。此時,肉雞的呼吸量加大,只有加強通風才能保證其需氧量,同時又有利排出舍內的CO2、NH3、H2S等有害氣體,這樣,雞群就有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就能健康的生長。
4 按照飼養的前、后期控制好溫度
飼養前期,由于雞舍溫度高,機體通過呼吸、排便等方式失去的水分,需要有一個高溫的環境,才能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所以,溫度要相對大一些,大約65%~70%左右;飼養后期,肉雞生長旺盛,高濕的飼養環境易引發各種疾病,所以,溫度應小一些,大約在50%左右。
5 加強防疫,制定適合本地病情的免疫程序
(1)任何一種疾病都有一個感染、機體抵抗力下降、發病、臨床明顯期、治愈或者死亡的過程。所以,必須從“防”上狠下功夫,做好“養、防、檢、治”等工作,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2)要根據不同季節、不同的地區做出相應的免疫程序。例如,春季是各種呼吸道疾病多發的季節,這就要求養殖戶不妨在原有免疫程序基礎上,增加一次支原體疫苗的免疫,同時多喂一些能提高肉雞抵抗力的微生態制劑、黃芪多糖和多種維生素。
(3)給雞接種疫苗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使用正規廠家的疫苗,并檢查好疫苗的有效期及包裝瓶是否完好無損等。
必須是健康的雞群,雞舍環境必須清潔、干凈衛生,且最好在晴天的上午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前后2天禁止噴霧消毒、禁止使用抗病毒藥物和使用一些免疫抵制的磺胺類和氯霉素類等藥物。
(4)為減少雞群應激反應,在接種疫苗前后幾天喂一些黃芪多糖、左旋咪唑和電解多維,同時在疫苗中添加:“白細胞介素”等藥物。
(5)接種疫苗時最好提高舍溫1℃~2℃。
(6)開封的活苗必須在1~2小時內做完,否則影響疫苗的效價,接種完疫苗的空瓶不要亂扔,以免發生野毒傳播。
其次,必須掌握常見呼吸道疾病的種類、特點及其防治措施。
每逢春季,各種呼吸道疾病接踵而來,往往沒有前期癥狀就突然發病,很快波及全群,且很難治愈。
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有溫和流感、非典型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氣囊炎等,從臨床癥狀上很難區分,只有從實驗室診斷才能做出最后確診。強調“十六字方針”: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防重于治、防治結合。
那么,怎樣去“防”呢?這也是多數飼養者非常關注的問題。在此,筆者通過以下幾點來說明。
(1)經常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采食飲水情況、糞便顏色等。如果發現精神萎靡、打蔫、雞冠紫黑或蒼白、不愛活動、獨處角落或臥于飲水器下面、立于窗口、兩眼發長、眼半睜半閉、流淚、甩鼻涕、突然增料或減料、飲水頻繁或減少、排黃綠色稀便等情況就應馬上投喂一些藥物進行預防或治療。
(2)陰雨天,每次疫苗接種前后,可投用一些抗應激的藥物,緩解由于天氣或疫苗帶來的一些應激反應。
篇2
關鍵詞:急性呼吸道 傳染病患者 防控 護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46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02-01
傳染病的發展過程,顧名思義就是指傳染病的傳播,它是指病原體通過感染者經過一定的途徑傳染給其他人的一個過程,它通過發展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感染[1]。它的傳播主要包括三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傳染源、傳染途徑和易感人群。而呼吸道傳染病則是指病原體從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等呼吸道傳播給人群的一種傳染病[2]。大多數的疾病類型都表現為感冒、水痘、風疹和肺結核等等類型。本文就主要是對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防控及護理措施進行分析和探討,并且選取了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000例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通過對患者進行臨床防護、治療和護理,得出一定的數據,再對患者進行綜合調查分析,以下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次研究以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000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的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各位500例。在觀察組的500例患者當中,男性患者有350例,女患者有150例,患者的年齡在10-50歲之間。在對照組的500例患者當中,男性患者有400例,女性患者有100例,患者的年齡在7-55歲之間。通過將患者的年齡、性別、住院時間和病情進行對比,發現他們之間不具有很明顯的差異性(P>0.05)。
1.2 方法。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都需要將兩組患者進行隔離,并且需要對空氣進行消毒,也就是利用物理化化學消毒方法來殺死周圍環境中的病原體。要保持病房空氣的流通性,如果天氣不是太冷或是太熱的的話,那都不應該開空調,醫務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佩戴口罩。在對對照組的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的是普通的臨床治療方法。在對觀察組的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的是臨床防護、治療和護理相結合的方法,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以減少患者心理的負面心理,使其能更加配合醫院的防護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對患者的臨床病情進行監測,包括患者的意識和生命體征變化等等。如果患者已經進入了穩定期,那就主要進行健康宣傳,囑咐患者注意飲食和衛生習慣等等,使得患者有一個輕松的心態迎接出院[3]。
1.3 觀察指標。如果患者在治療之后,不再發熱和咳嗽,沒有出現呼吸急促和嘔吐等現狀,經確診不會對他人造成傳染,那就說明患者已經治愈,如果患者在住院內發生感染,那就說明患者沒有治愈,應該繼續接受治療。
1.4 統計學分析。在對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時,需要采用到SPSS統計軟件,在對計量資料進行分析時,需要采用到t檢驗的方法。如果P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發現觀察組患者在治療過程當中,住院期間有30例患者發生了院內感染,感染率為6%,在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當中,住院期間有80例患者發生了院內感染,感染率為16%。通過將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對比,發現觀察組的治療療效要明顯好于對照組,他們之間具有很明顯的差異性(P
表1 兩組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比較
3 討論
嚴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傳染范圍較廣的疾病,但是在2003年之后,這種疾病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正是因為我國在傳染病防控和應急機制建立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完善[4]。對于這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疾病來說,它是一種傳播速度較快,傳染途徑較多的疾病,人們也很容易受到感染的傳染疾病,正是因為這些特點,所以國家對這種傳染疾病就非常重視,一旦它流行起來,那后果是無法想象的。
通過本次研究也證明,使用臨床防護、治療和護理相結合的方法,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減少患者心理的負面心理,使其能更加配合醫院的防護工作。除此之外,在對患者的臨床病情監測的過程當中,也能對患者病情的治療有幫助。在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療效分析時,就發現觀察組的治療療效要明顯好于對照組的療效,患者在院內的感染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主要的傳染疾病,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傳染快、傳染途徑多和傳染性強等特點。為此,醫院應該建立嚴格的防控原則,做到盡早發現、早治療和早預防。為使患者早日康復,應該主動給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監測病情等,減少患者的負面心理,從而增強治療疾病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劉隆平,張曉均,張余.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控制及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10,25(6):540-542
[2] 黃恭梅.春季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與護理.中國醫藥導報,2011,3(18):98-99
篇3
關鍵詞: 豬呼吸道疾病;特點;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40
呼吸道疾病在豬養殖場的擴散是造成養殖場病疫的1個因素。當豬患上呼吸道疾病后,會出現呼吸急促、皮膚發紅等一些癥狀。最常見的一些疾病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豬的自愈能力不是特別強,就像普通的呼吸道感染也會致命,而且很容易傳染。在養殖場中引發疾病的病原體較多,僅靠疫苗很難控制病菌傳播,需要定期投喂藥物,起到預防的效果。
1 流行特點與病變特點
豬在很多時期都特別容易患病,每一個豬齡周期,發病的概率和死亡率都是不同的。在養殖場中的小豬,發病率最高,如不能有效的防止傳染,就會導致大量生豬豬染病。發病率最集中的是豬齡18周的豬,這個時期的豬抵抗力過低,很容易發病。其他時期,小豬的患病的種類也大不相同的,比如說,大多數都是炎癥種類的疾病,嚴重的可能會出現肺出血,呼吸困難等癥狀。一些豬在發病后會在耳尖及四肢末端出現些許紫斑。
2 癥狀特點與發病原因
在豬感染疾病之后,會明顯的感覺到豬的精神不振,沒有食欲,走路沒有力氣,嚴重的時候可能會有呼吸困難等癥狀。感染急性病后豬可能會突然死亡或體溫在短時間內明顯上升,感染慢性病的豬表面的病癥不明顯,但生長緩慢,食量減少,約2周的時間后會逐漸出現咳嗽等癥狀,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表現為持續咳嗽。
引發豬的疾病的病原體往往都是可以互相傳染的,最常見的就是豬流感病毒,這種病毒很容易傳染,也很難治愈,會伴隨著很多的并發癥,導致更多的病原體侵入豬的身體。養豬場出現的豬嗜血桿菌病和豬附紅細胞病等主要疾病,常見的有豬支原體肺炎,是指豬在感染肺炎支原體后出現的接觸性慢性呼吸道疾病,一般發生在衛生條件差、飼養管理混亂的養豬場,會引發死亡。當養豬場發生低溫、超時、擁擠、通風條件差、天氣突變以及長期投飼單一飼料的情況時,生豬自體抗病能力下降,發病率上升,同時病情加重。一般來說這種病造成的死亡率并不高,但是當流行期到來,飼養管理始終得不到提升時,也會在豬群中造成大面積感染,引起較高的死亡率。
2.1 臨床癥狀
豬一般患上疾病,現象都會很明顯,整天躺著不太愛動,吃飯也不積極,最主要的就是咳嗽和急喘。急性病往往是發生在新患病的豬上,其中懷孕母豬和幼齡豬較多,患病豬往往出現急性呼吸困難,病情嚴重時會舌頭突出,口鼻處出現沫狀物,發生腹式呼吸,腹肋部快速起伏,時有痙攣性咳嗽。在剛發病的時候很難察覺,一旦豬的抵抗力下降到無法與病原體抗衡的時候,這時候現象會極為嚴重,體溫會很快升高,變得很嚴重,需要及時救治。
2.2 防治方法
預防,對于目前養殖場大規模養殖的具體防護措施,只能是利用綜合性的防治措施來預防發病率。要注意提高生豬的抗病能力,就要提高生豬的免疫能力,必須通過改善飼養條件來達到。豬圈要定期進行消毒,防止病菌在豬舍內長期存在、惡化,普通的消毒劑配合和科學的使用方法即可達到目的。養豬場最好使用自己繁殖的生豬來養殖,以免外來生豬從外界帶入病菌。
治療,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療豬呼吸道疾病,但具體使用哪種抗生素要根據實際病情決定。霉形體具有抗藥性,長期使用單一抗霉素,后期容易失效,因此需要幾種抗生素交替使用。
除上述人造環境外,外界的自然天氣變化也會誘發生豬的呼吸道疾病。數據表明,在晝夜溫差較大的地區易發病,豬群斷奶日齡不同、營養不均衡,飼養時沒有做到全進全出等問題都容易引發疾病。
3 預防措施
病豬的復發率很高,尤其呼吸道感染疾病,所以要及時的做出防護措施。預防工作是管理的重點。外來新豬入圈前要進行病菌檢查和消毒,并隔離觀察一段時間。購入的商品豬,隔離期為15d左右,混群前還要進行檢疫確認健康。飼養豬群要保證提供足夠的營養,并做到營養均衡,提高豬的自體免疫力。投喂的飼料應保持正常品質,發霉、變質的飼料不能投喂,否則其中的霉菌可能致病或降低免疫力。豬舍要定期進行清掃和消毒,保持良好通風,排除堆積的氨氣;通風的同時要保溫,以免低溫引發呼吸道疾病。
雖然沒有疫苗可以應對所有呼吸道疾病,但應對某類疾病的疫苗是可以作用的。i群要及時做好接種工作。能繁期和幼年期的生豬較易患病,所在豬仔1~3周齡時可以注射支原體滅活苗2mL,用來防止感染疫病,提高體內免疫力。6周齡注射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疫苗,來減少斷奶后出現的多系統衰竭綜合癥等疾病出現。
4 治療措施
呼吸道感染是嚴重的疾病,治療起來也特別困難。發現病情越早、治療越早,成功治愈的幾率越高。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呼吸道疾病就會從一次性損傷變為慢性病,更難有效的治療。有些能夠正常進食的小豬,治療起來相對的容易些,這樣就能在食物中添加治療的藥物,輔助治療。但是如果小豬無法進食,只能通過注射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養豬場可以定期對豬進行抗生素的藥物敏感試驗,以便及時針對敏感性豬肺炎支原體和細菌感染進行治療。
治療豬呼吸道疾病要根據具體病情選擇治療方式,堅持對癥治療為主,支持療法為輔,通過這種治療方式,不僅能消除病豬本身的疾病,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生豬的免疫力。目前在豬呼吸道疾病方面,具體的治療藥物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板藍根注射,它能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復發,最有效的止咳專用藥有喘立町等。
5 結語
現如今,養殖場的大規模養殖最容易出現疾病感染,養殖人員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有效的防治感染病,這也是對養殖人員的一大挑戰。一旦豬患上疾病,治愈就相當困難,復發率特別高。如果發現有小豬患上感染疾病,一定要及時將豬隔離,集中治療。在秋冬二季,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和預防措施。秋天補注疫苗提高豬群免疫力。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預防,新豬入圈前要仔細檢查,對新豬的來源要謹慎。在豬舍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好檢查,保持謹慎的態度,從根源上減少豬呼吸道疾病發生。
參考文獻
[1]蘭寧恒.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綜合防控[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5(8).
[2]張愛勤.雞新城疫的診斷與防控[J].農技服務,2015(6).
[3]陳曉英.豬呼吸道疾病病理分析和防制[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5(6).
[4]夏道倫.豬呼吸道疾病的藥物預防與治療[J].獸醫導刊,2015
篇4
關鍵詞;豬場;規模化;呼吸道疾病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2-0302-1
1 營養與藥物
1.1 營養
養好豬關鍵在于“高營養,品種優,管理嚴,防疫精”營養是防制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關鍵,高的營養是提高機體免疫力最大的來源,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為主。提高全群營養比藥物更重要。
1.2 藥物
藥物應選用無毒副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藥物轉移肽,排疫肽,溶菌酶等藥物在臨床應用上效果顯著。
2 溫度與通風
2.1 提前做好保溫工作,減少冷空氣對豬的應激
產房保證溫度恒定在26℃左右,斷奶仔豬保溫工作落實,溫度保持在24-26℃嚴查漏洞賊風襲擊。注射疫苗時舍溫提高1-2℃提高機體被動免疫,常用的保溫設備有地暖、火道、火墻、鍋爐、電熱扇、熱風爐等供暖設備。
2.2 在保證溫度的情況下最大量的增加通風量
保溫與通風是相對矛盾的,要處理好保溫與通風的動態平衡,可在中午氣溫高,天氣晴朗時通風,根據大環境來調整通風的時間;保證小環境保溫,大環境通風換氣。各階段豬群只有嚴格的飼養管理有助于加快機體的恢復,不難看出冬季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管理病。
3 嚴把飼料原料質量
嚴把飼料關,嚴禁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加大對新玉米的抽查力度。嚴控水分。霉菌毒素會降低機體的免疫應答,導致免疫抑制病的發生,從而混合感染多種疾病。目前市場上脫霉劑五花八門,成分大都是高嶺土,蒙脫石等吸附劑,應用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副作用大,重金屬嚴重超標。生物脫霉素在第四代脫霉技術的基礎上利用益生菌與凹凸石的偶聯技術優化配方組合,有效實現霉菌的“雙向清除”,提高機體免疫力,加強腸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4 做好免疫接種與消毒
做好基礎免疫“豬瘟,偽狂犬”的免疫工作。常發生呼吸道疾病的豬場可在7-10日齡接種支原體疫苗。根據豬場疾病流行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當豬只進行免疫注射時,尤其是對免疫反應比較大的疫苗,建議配合轉移因子,可縮短疫苗的空白期解除免疫抑制。消毒每周2-3次,消毒液選用對病毒作用強的。如碘制劑、季胺鹽類、復合醛、百毒殺等,氯制劑刺激性強,損傷上呼吸道粘膜,不宜選用。
5 加強飼養管理
做好生物安全體系建設防止疾病傳入,加強消毒減少場內病原微生物的數量,爭取全進全出制度,尤其是產房和保育舍,每批仔豬日齡不超過7天,每批轉出后徹底消毒,采用“沖-消-薰-刷-消-燒”六遍消毒法,空舍一周以上,才能轉入下一批豬,徹底切除不同日齡(批)仔豬間的水平傳播,結合早期斷奶減少病原體母仔傳播。降低飼養密度,保育舍應讓每頭豬有0.3-0.4m2的生活空間,育肥舍讓每頭豬有1m2的生活空間。為豬群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尤其乳豬斷奶前后給予高營養水平適口性好的飼料,提高斷奶仔豬的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發病率。用選擇好時機添加維生素等方法,減少去勢、斷奶、轉群、換料、疫苗注射等應激因素的負面影響。
6 合理的藥物保健與治療
6.1 母豬的二針保健和一次清毒“二針保健”產仔前7天
肌注 排疫肽 5ml產仔當天肌注 5ml“一次清毒”溶菌酶600g+轉移肽600g+喘束治500g拌料1t或恩寶600g+黃芪多糖800g+溶菌酶600g拌料1t。母豬妊娠期間應應用優質的化學藥品進行保健,不要亂用抗生素,許多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性,對胎兒免疫細胞有害,使用細胞因子,中成藥物比較安全,生產母豬臨產前后7天藥物保健可凈化病原體,減少疾病的發生。
6.2 仔豬“三針保健”和一次清毒“三針保健”
1天肌注排疫肽一支打一窩,7天肌注排疫肽,一支打一窩,21天肌注排疫肽,一支打一窩?!耙淮吻宥尽碧婷卓夹?00g+溶菌酶500g+黃芪多糖1000g拌料一噸或干擾肽800g+佳益佳500g+板藍根粉800g拌料一噸連用7-9天。
轉入保育舍后,由于受到斷奶應激,飼料應激,環境應激等因素的影響,易發生多種疾病。如圓環病毒、偽狂犬、藍耳病、副豬嗜血桿菌等疾病,應重視藥物預防。
6.3 育肥豬的藥物保健
篇5
關鍵詞:冬季;豬;呼吸道傳染?。徊∫?;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10-0021-02
冬季氣溫較低,是豬呼吸道傳染病多發季節,若防治不及時、有效,可能造成豬場極大的損失,豬的健康無法保障[1-3]。因而分析冬季豬常見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發病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弄清其發病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方法進行防治,才能保證豬場內豬的安全[4-6]。筆者抽樣選取某豬場1 000頭豬進行發病原因分析,并與采取防治措施后的1 000頭豬發病情況進行了對比。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村料與方法
1.1 材料
選取某大型豬場2014年冬季飼養的1 000頭豬作為研究對象,并于2015年冬季繼續選取該豬場的1 000頭豬進行對比研究,所有豬在體重、飼養時間、飼養方式等方面無差異。
1.2 方法
對2014年冬季的1 000頭豬的呼吸道傳染病發病情況進行記錄,分析發病原因后,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全群防治,對2015年冬季的1 000頭豬的呼吸道傳染病發病情況同樣進行記錄,與2014年的發病情況進行對比。
1.3 發病主要癥狀表現
豬出現呼吸困難、腹式呼吸、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量下降或者無食欲、結膜炎、眼睛分泌物增多、生產緩慢及消瘦、不同程度潰瘍等[7,8]。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19.0分析數據,數據采用t檢驗,P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見,2014年冬季的1 000頭豬中發病18例,發病率為1.80%,高于2015年(0.10%)(P
3 小結與討論
豬呼吸道疾病是由于多種因素引發的呼吸道疾病總稱,該病是由細菌、病毒及寄生蟲、環境應激及豬體免疫力低下相互作用引發,其涉及多種呼吸道疾病病原體,包括原發性感染疾病與繼發性感染疾病[9,10]。由于該病發病原因十分復雜及病原體多樣化,一旦豬場豬發病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因而需積極防治豬呼吸道傳染病[11,12]。
本研究發現,冬季豬較為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發病原因分為兩類,一為非傳染性致病因素,二為傳染性致病因素,其中非傳染性致病因素包括環境因素、管理因素、飼料因素、生物安全因素等;傳染性致病因素包括i藍耳病、豬流感、豬Ⅱ型圓環病毒病、豬喘氣病等。研究數據顯示,2014年冬季的1 000頭豬中發病18例,3例環境因素、2例管理因素、1例飼料因素、2例生物安全因素、2例豬流感、2例豬藍耳病、2例豬Ⅱ型圓環病毒病、3例豬喘氣病,1例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015年冬季僅1例豬流感。發病因素分析如下:①環境因素。豬場晝夜溫差較大,豬舍內濕度大加上空氣不流通、空氣質量較差,圈舍設計不合理,環境較差。②管理因素。豬場管理不當,不同免疫水平、不同健康情況豬群及不同來源豬群混養,且未嚴格實施飼養制度;斷奶豬嚴重應激或有的疫苗注射后應激反應強烈,豬群密度較大等。③飼養因素。豬在飼養過程中缺乏營養,缺少維生素A、E等,豬抵抗力較差;豬喂養過程中飼料霉變未發現或者飼料被污染,使得豬抵抗力與免疫力下降,導致豬發病。④生物安全因素。豬飼養過程中消毒不夠徹底,免疫程度不合理或者效果不佳,生病有感染豬未及早隔離,未按照計劃定期驅蟲等。⑤豬藍耳病。豬藍耳病病毒使得豬細菌性肺炎感染性增強,可能繼發鏈球菌病、胸膜肺炎等。⑥豬流感。由豬流感病毒引起,四季均可發病,冬季常見。⑦豬Ⅱ型圓環病毒病。其為引起多種疾病的新病毒,多發病于6~14周齡小豬,可感染肺泡巨噬細胞造成豬免疫抑制,引發間質性肺炎。⑧豬喘氣病。其為豬肺炎支原體引起的接觸性慢性呼吸道傳染病,導致豬干咳、低熱、生長緩慢,該病發病率較高。⑨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病。引起豬出血性壞死性胸膜肺炎,可通過飛沫進入呼吸道發病。
豬冬季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病因針對性防治措施如下:①改善豬場環境。冬季溫度較低,需保證豬場內溫度,有必備的保暖措施,例如火爐、暖氣等,還需要有局部保暖設備,例如保溫燈、加熱板等;保持豬舍內空氣流通、做好消毒工作,保證空氣質量;搞好豬場衛生,舍內保持干燥,降低空氣中病原體與粉塵密度。②加強管理。加強豬場內豬的管理工作,不同免疫水平、不同健康狀況豬群及不同來源豬群分開飼養,降低豬密度,以保證豬安全。③加強飼養安全。需保證豬飼料營養充足,攝入足夠的維生素A、E等,飼料需安全、無發霉及污染。④做好豬免疫接種工作。冬季之前,做好豬免疫接種工作,例如鏈球菌病、口蹄疫、傳染性胸膜肺炎等的預防接種,并做好驅蟲工作。⑤藥物預防。采取藥物預防豬疾病及感染,哺乳仔豬3、7、21日齡分別注射一次長效米先,預防呼吸道疾病。母豬分娩前后一周,飼料中加入黃芪多糖。仔豬斷奶后一周,加入強力霉素。生長豬2~3周或者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其強力霉素、支原凈、泰樂菌素等。種豬群與后備群每月預防投藥一次,每次2 d。⑥藥物治療。每日密切留意豬的變化,一旦發現豬出現疾病,及時采取有效藥物對其進行治療,控制病情發展,保證豬安全。2014年豬的發病率為1.80%,而通過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后2015年發病率僅為0.10%,表明針對豬呼吸道傳染病病因進行有效防治可顯著降低豬的發病率,其措施安全可行。
綜上所述,冬季豬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病因包括環境因素、管理因素、飼料因素、生物安全因素、豬藍耳病、豬流感、豬Ⅱ型圓環病毒病、豬喘氣病、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病等,針對豬發病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可顯著降低發病率,保證豬場內豬的安全,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之前.豬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診斷與治療[J].大科技,2016, 7(11):182,183.
[2] 亓慧娟,劉 偉,王春燕,等.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的臨床治療及防治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7):4382-4383.
[3] 李二民.豬細菌性呼吸道傳染病及其綜合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31(12):125.
[4] 袁艷龍,丁秀丹.豬幾種常見呼吸道傳染病及其防治[J].養殖技術顧問,2013,13(12):136.
[5] 楊 旭.豬常見呼吸道傳染病及其流行情況分析[J].現代畜牧科技,2016(6):156.
[6] 黃風平.一例豬流感與豬肺疫混合感染的診斷與防治[J].農家科技,2015(9):34.
[7] 洪志良.冬季豬場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5,5(3):48.
[8] 徐新林.冬季豬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綜合防治[J].獸醫導刊,2015(16):105.
[9] 博永剛,蔣守釗,縱豐學,等.冬季豬場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治[J].業,2013,8(1):49-50.
[10] 楊政學,董仲生,何土開,等.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J].畜牧與獸醫,2014,46(11):133-134.
篇6
1流行特征及防治
1.1慢性呼吸道病
主要臨床癥狀是流鼻涕、打噴嚏,逐漸發展為咳嗽和呼吸困難,氣管有鑼音,嚴重時雞只發蔫。防治用抗菌藥物,如泰樂菌素、土霉素類、紅霉素類和喹諾酮均有治療效果。
1.2傳染性喉氣管炎
各種日齡雞都可感染,主要侵害雛雞和成年雞,成年雞尤為嚴重。臨床特征是呼吸困難,有氣管鑼音,重癥雞咳出血性粘液,眼睛產生結膜炎、流淚,喉氣管黏膜出血,覆有纖維素性干酪樣假膜,嚴重時堵塞喉管窒息而死。一旦確診,可用弱毒疫苗對雞群緊急接種,同時用一些藥物對癥治療,如清熱解毒及利咽喉的中成藥。
1.3傳染性支氣管炎
本病6周齡以內的雞多發,2周齡以下的雛雞最為嚴重。本病發生后病雞張口呼吸、鼻竇腫脹、咳嗽,氣管鑼音、打噴嚏、流鼻汁、嗜睡。6月齡以上雞癥狀不明顯。早期感染,病雞輸卵管受到侵害;蛋雞發病時產蛋量明顯下降,并產軟殼蛋或畸形蛋或蛋殼粗糙。發病時,最好結合抗菌素使用,可控制并發性細菌病的發生。
1.4高致病性禽流感
本病發病突然、傳播快、范圍廣、感染率及發病率很高。臨床表現為體溫升高、腫頭、眼分泌物增多、冠和肉髯邊緣有紫黑色壞死斑點,呼吸困難,羽毛蓬松,萎頓,閉眼,產蛋量急劇下降。做好養殖場與外界環境的隔離,對雞群進行禽流感疫苗(H5亞型)免疫接種。
2綜合防制
2.1合理通風
首先,要做好秋冬換季的飼養管理,根據氣候的轉變而改變管理方式。例如通風,由夏季的縱向通風逐漸變為橫向過渡通風,即在深秋時節主要以換氣為主、通風為輔的通風方式。穩定是關鍵,要關注舍內有害氣體含量、風速均勻與否、舍內微生物含量差異以及舍內溫差大小,確保各項指標的穩定。合理利用通風小窗和風機來調節雞舍的通風狀況,蛋雞舍氨氣濃度最高不超過10毫升/立方米,最好在5毫升/立方米以下,雞舍內各點的氨氣濃度差異小于2毫升/立方米,二氧化碳的濃度最高不超過2%,最好控制在0.5%以下,各點濃度差異小于0.3%,硫化氫濃度最高不超過20毫升/立方米,最好在10毫升/立方米以下,雞舍內各點濃度差異小于3毫升/立方米,若有害氣體超標,合理利用通風小窗和風機來調節雞舍的通風,改善舍內空氣狀況。冬季舍內風速控制在0.1~0.2米/秒,風速差異小于0.05米/秒,在調整通風的同時,舍內溫度控制在12℃~16℃,確保通風與保溫的協調。定期檢測舍內微生物含量,每立方空氣中細菌含量不超過25~30萬個,若超過標準應加強消毒,減少舍內微生物含量。
2.2做好疾病防控
消除非傳染性的誘因,冬季來臨之前要做好雞舍的維修和供暖設施的準備,在雨雪天氣和寒流期間注意保溫。在飼養環境差或衛生條件不好的雞舍,尤其注意寄生蟲的防控,冬季也是雞虱、雞螨蟲等影響較大的季節,寄生蟲的長期存在會加速雞的營養喪失,導致體重降低、營養不良。因此,加強舍內衛生的管理,定期除蟲非常必要。冬季某些菌群的失衡會造成營養代謝疾病的發生,特別是長期腹瀉時,不僅使營養吸收困難,也會降低雞群的體質,促使其他疾病的發生。
2.3合理投喂飼料
體重的增長主要是依靠飼料營養的供給,因此營養的全面與平衡至關重要,飼料的選擇一定要慎重,尤其在當前原料價格增長的情況下,低價格飼料的質量更難以確保。另外不同品種的雞對營養的需求也不完全一樣,在飼料配制及選擇時要特別關注。配料時要考慮提高能量的含量,以提高雞的御寒能力。
冬季雞群的采食量要比夏季高出3~5克,因此在冬季雞群的食欲是沒有問題的,而在雞群體重不好的情況下,要采取一定的辦法刺激采食,讓雞盡可能多的去采食,以達到增重的目的。對低于標準體重的雞,進行單獨飼養,通過添加營養和飼喂拌料來增加體重,從而達到提高均勻度的目的。
2.4建立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
冬季可根據天氣情況進行靈活帶雞消毒,每星期必須保證3次帶雞消毒,2種消毒藥交替使用。每半月進行1次飲水消毒,消毒藥要采用無毒、無殘留的藥物。在實施飲水消毒時,藥物濃度必須準確。每星期必須保證對雞舍外環境進行嚴格的噴灑消毒1次,可用生石灰或燒堿液進行消毒。
2.5預防接種
免疫前后3~5天,在日糧中適當添加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應激劑。
2.6藥物防治
篇7
全球4%的疾病與室內空氣質量相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班海群博士專門研究室內空氣污染與疾病的關系,他指出空調與室內空氣的質量直接相關,會影響到人的健康。據有關調查顯示,室內空氣污染的程度可高出室外污染5至10倍,全球4%的疾病與室內空氣質量相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做過一項《空調衛生狀況調查》,在60多個城市,對空調系統風管積塵量和積塵細菌含量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嚴重污染的空調風管占47.11%,中等污染的占46.17%,合格的僅占6.12%。
為什么空調會造成室內空氣污染?
空調散熱片被污染是室內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隱藏在過濾網背后的散熱片是空調冷熱空氣交換的必經之地,容易積累大量的灰塵與污垢。再加上使用后,空調散熱片長期處于潮濕狀態,病菌就很容易在這里滋生并大量繁殖,引發室內空氣污染。
空調里暗藏了哪些細菌?
空調太臟,不僅僅會引起頭暈、乏力、惡心、頭痛、發燒等不良反應,弄不好甚至會送命。
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呼吸科副主任蔡闖是國內著名呼吸科專家鐘南山的弟子,曾在鐘南山主持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工作。他說,除了大量灰塵外,空調內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物質主要有三種:
一是螨蟲??照{內部吸附著大量螨蟲,螨蟲隨著空調風吹出進入人的呼吸道。螨蟲是強過敏原,可引起過敏性哮喘、皮炎、鼻炎等。
二是細菌。比如軍團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容易引起肺炎。軍團菌肺炎,是一種傳染性疾病。病人會出現高燒、咳嗽、胸悶等類似上呼吸道疾病的癥狀。軍團菌喜歡隱藏在空調通風系統中,隨氣霧經呼吸道吸入,小孩、老人或者免疫力差的人群容易得病。
三是真菌。空調內比較潮濕,生長著大量真菌,比如曲霉菌,容易導致哮喘、曲霉菌肺炎等。
空調太臟染上曲霉菌肺炎差點送命
曲霉菌肺炎很可怕,蔡闖主任經手過的兩個病人,都差點因此送命。
一個是80多歲老人,高燒39℃持續一個多月。當地醫院診斷為肺炎,開了很多抗生素。但治療后沒有好轉跡象,最后送到蔡闖主任手里。
老人的癥狀還有咳嗽帶血,蔡主任也初步判斷是肺里出了問題。查來查去,最后發現肺里長霉了,化驗得出是曲霉菌引起的肺炎。
原來,老人家里的空調裝了十多年了,一直沒好好清洗過。入夏后,打開空調,里面吹出嗆人的氣味。老人隨手拿起筆筒里的毛筆往里面刷,滋生在空調里的曲霉菌被毛筆帶了出來,被老人吸進了肺里。
曲霉菌是霉菌的一種,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且生長迅速。它本身致病力弱,健康人對其具有較強的抵抗力。但是,即使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在大量吸入曲霉菌時也可能發生曲霉菌感染。當大量曲霉菌侵入人體,會迅速播散到身體的各個器官,除了肺部以外,還可以通過血液循環侵襲腦、肝臟等器官,所以一旦得病,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較高。
前不久,蔡主任還接待了一位40多歲男子,是名空調修理工,在清理一批二手空調時吸入了大量的曲霉菌,送到醫院時被曲霉菌肺炎折磨得體重只有百來斤。后來經過氣管鏡,在支氣管管腔內局部注射藥物,把男子的命救了回來。
夏天空調應該至少精心清洗一次
蔡主任說,他在呼吸系統的保養上沒啥特別講究,但在每年夏天,他家的空調一定會認真清洗過才會使用。
清洗時,他會戴上醫用口罩,把空調機分三部分洗。
第一步,清洗空調外殼和部分;第二步,清洗過濾網;第三步,清洗冷凝器和蒸發器。有時還會送到專業人士那邊作更深層次的清洗。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班海群博士也自己動手清洗空調。夏季空調使用頻繁時,他甚至每個月清洗一次。對冷凝器和蒸發器的清洗,他會使用專用的空調消毒劑。空調消毒劑大超市里都有賣,一定要買有消毒產品證號的產品,這些產品的殺菌消毒效果才有保證。
空調吹得時間越久,室內PM2.5濃度越高
篇8
致病的主要因素
大氣污染和吸煙 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呼吸系統疾病的增加與空氣污染、吸煙密切相關。空氣中的污染物質可刺激呼吸系統引起各種肺部疾??;吸煙是小環境的主要污染源,目前我國青年人吸煙人數增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發病率增加的重要因素。
吸入性變應原增加 隨著我國工業化及經濟的發展,特別在都市可引起變應性疾病的變應原的種類及數量增多,如地毯、窗簾的廣泛應用使室內塵螨數量增多;寵物飼養導致動物毛變應原增多;還有空調機的真菌、都市綠化的某些花粉孢子、有機或無機化工原料、藥物及食物添加劑等,均是哮喘患病率增加的因素。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病原體的變異及耐藥性的增加,是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的的重要因素。
外感寒邪 中醫學認為一旦氣溫驟降或貪涼飲冷超出人體適應能力,即可導致人體感寒而病。體質與病因、發病、病機、辨證、治療及養生預防都有密切的相關。所以,中醫重視人的體質及其差異性,這也是中醫學的一大特點。飲食不當、情志所傷及過度勞倦也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
呼吸病的預防與調理
篇9
近年來,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家禽養殖業規模擴大,養雞集約化程度提高,家禽養殖所面臨的問題和風險也越來越多,其中疫病的發生嚴重地影響了家禽業的生產和發展。疫病的綜合防控離不開三要素,即對雞場“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的控制??刂苽魅驹词侵缚刂企w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并不斷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包括發病雞只、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的人和動物;切斷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后切斷其侵入易感動物的途徑;保護易感動物是指保護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雞群。雞場禽病綜合防控措施的制定,一方面要針對禽病的流行特點,尤其是禽流感、新城疫等對產業造成嚴重危害的傳染性疾病;另一方要消滅或切斷禽病流行的三個環節。為此,本文結合當下禽病流行特點及重要禽病的發生規律,通過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科學飼養管理、科學免疫及合理用藥等措施,實現對禽傳染疫病三要素的消除,從而保障雞群健康。
一、禽病現狀
(一)當前禽病流行特點
當前禽病流行表現為五大特點:傳播速度快;呼吸道疾病發生多;細菌耐藥性越來越強;免疫抑制性危害增多,感染區域普遍,且呈現亞臨床感染的趨勢;由于飼料、管理等方面因素所造成的非傳染性疾病也時有發生。
(二)重要禽病的流行特點
1. 禽流感
禽流感(AI)是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禽類健康的急性傳染病,也稱真性雞瘟、歐洲雞瘟。是目前危害世界及我國養禽業的最重要的疫病之一,也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疫病之一。
流行特點:禽流感病毒(AIV)宿主范圍廣泛,包括家禽、水禽、野禽、遷徙鳥類和哺乳動物(人、貓、水貂、豬等)等均可感染。直接接觸傳播為主,被患禽污染的環境、飼料和用具均為重要的傳染源。2014年,我國高致病性H5N1亞型禽流感疫情比較平穩,低致病性H9N2亞型禽流感較常見,仍是危害肉雞的主要疫病之一,且常常與呼吸道疾病和細菌性疾病等混合感染。當前使用的禽流感Re-6、Re-7株滅活疫苗有效地控制了AIV的在部分地區的流行。
臨床癥狀:一般20~30多天的肉雞多發,H5亞型發病急,采食量明顯下降,甚至廢食,飲水也明顯減少,全群雞精神沉郁,呆立不動,從第2~3天起,死亡明顯增多,臨床癥狀也逐漸明顯。病雞頭部腫脹,冠和肉髯發黑,眼分泌物增多,眼結膜潮紅、水腫,羽毛蓬松無光澤,體溫升高;下痢,糞便黃綠色并帶多量的黏液或血液;呼吸困難,呼吸音,張口呼吸,歪頭;雞腳鱗片下呈紫紅色或紫黑色(俗稱腳鱗紫變)。在發病后的5~7天內死亡率幾乎達到100%。H9亞型癥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病理變化:H5亞型感染后,表現為內臟及皮下呈彌散性出血,常見的肉眼病變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病變,氣管充血、出血;腺胃、腺胃與肌胃交界處、肌胃角質膜下出血;胰腺出血、壞死,十二指腸及小腸粘膜有片狀或條狀出血;盲腸扁桃體腫脹、出血;泄殖腔嚴重出血;肝臟腫大、有出血點等。H9亞型感染呈非典型性。
防治措施:免疫接種是目前我國普遍采用的禽流感預防措施。必須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嚴防禽流感的傳入。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發生,應嚴格采取撲殺措施。封鎖疫區,嚴格消毒。低致病性禽流感可采取隔離、消毒與治療相結合的措施。一般用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中藥如大青葉、清瘟散、板藍根等抗病毒中藥等對癥治療。此外,可以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細菌繼發感染。臨床上需與雞新城疫、傳染性喉氣管炎及傳染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病進行鑒別診斷。
2. 新城疫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又稱亞洲雞瘟、偽雞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和高度接觸性烈性傳染病。以高熱、呼吸困難、下痢、神經紊亂、黏膜和漿膜出血為特征。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危害養禽業的一種重要傳染病。
流行特點:新城疫病毒(NDV)的宿主范圍很廣。雞、火雞、珍珠雞及野雞都有較高的易感性。病雞和隱性感染雞是主要傳染源,可通過呼吸道和直接接觸兩種方式傳播。2014年,我國新城疫疫情平穩,偶有散發報道,主要以非典型性為主。
臨床癥狀:最急性型新城疫多見于本病流行初期和雛雞。病雞體溫高達43~44℃,精神不振,臥地或呆立;食欲減退或廢絕。糞便稀薄,呈黃白色或黃綠色。部分病雞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站立不穩、扭頸、轉圈、腿翅麻痹。非典型新城疫臨床表現以呼吸道癥狀為主,口流粘液,排黃綠色稀糞,繼而出現歪頭,扭脖或呈仰面觀星狀等神經癥狀,臨床表現為輕微的呼吸道癥狀,排黃綠色稀糞。
病理變化:急性型ND病雞全身粘膜和漿膜出血,氣管粘膜有明顯的充血出血,食道和腺胃交界處常有出血帶或出血斑、點,腺胃粘膜水腫、及間有出血點,腸道粘膜密布針尖大小的出血點,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壞死,直腸和泄殖腔粘膜充血、條狀出血。
防治措施:加強養殖場的隔離消毒和做好雞群的免疫接種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一旦發生ND疫情,應對病死雞深埋,環境消毒,防止疫情擴散。同時對周圍禽群進行緊急疫苗接種。雛雞可用IV系或克隆30疫苗,4倍量飲水;中雛以上可以肌注I系疫苗或IV系或克隆30疫苗,4倍量飲水。臨床上,該病也常繼發大腸桿菌、支原體等混合感染,用藥治療時需要注意繼發感染。特別提醒,如果不能排除禽流感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的情況,需要慎重進行緊急疫苗接種。
3. 大腸桿菌病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的不同血清型菌株所引起的不同病型大腸桿菌病的總稱。雞感染大腸桿菌往往是由于環境中大腸桿菌污染嚴重、雞體受應激因素的影響致抵抗力下降或者沒有免疫力而感染發病。
流行特點:多發生于雛雞,3~6周齡內的雛雞易感較高。傳播方式有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兩種。飼養管理不當以及各種應激因素均可促進本病的發生。由于目前對于細菌病的防控技術研究相對滯后,抗生素替代品沒有充分被市場認可,過度依賴抗生素,造成細菌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強。
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1)臍炎:病雛虛弱,打堆,水樣腹瀉,腹部膨大,臍孔及其周圍皮膚發紅、水腫,臍孔閉合不全呈藍黑色,有刺激性惡臭味,死亡率達10%以上。
(2)敗血癥:多在3~7周齡的肉雞中發生,死亡率通常為1%~10%,病雞離群呆立或擠堆,羽毛無光澤,排黃白色稀糞,污穢,病程1~3天。
(3)氣囊炎:一般表現有明顯的呼吸音,咳嗽和呼吸困難并發異常音。病理變化為胸、腹等氣囊壁增厚不透明,灰黃色,囊腔內有數量不等的纖維性或干酪樣滲出物。
(4)心包炎:大腸桿菌發生敗血癥時發生心包炎。心包炎常伴發心肌炎,心包膜肥厚、混濁,心外膜水腫,心包囊內充滿淡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嚴重的心包膜與心肌粘連。
(5)肝周炎:肝臟腫大,肝臟表面有一層黃白色的纖維蛋白附著,肝臟變性,質地變硬,表面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壞死點。嚴重者肝臟滲出的纖維蛋白與胸壁、心臟和胃腸道粘連,或導致肉雞腹水癥。
(6)全眼球炎:本型多發于雞舍內空氣污濁,病雞眼炎多為一側性,病初病雞減食或廢食,羞明、流淚、紅眼,隨后眼瞼腫脹突起。
防治措施:對大腸桿菌病的防治,應重點搞好孵化衛生,防止從種蛋垂直傳播本病。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和飼養管理,消除導致本病發生的各種誘因。疫苗接種具有較好的免疫預防效果。采用本地區發病雞群的多個菌株,或本場分離菌株制成的疫苗使用效果較好。在治療該病時,最好先分離大腸桿菌進行藥敏試驗,然后確定治療用藥。
二、家禽疾病防控基本原則
(一)加強雞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應從選址、禽舍建設、管理制度、消毒措施、正確適當的免疫接種以及消除和控制活體媒介物等環節構建完整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在實際工作中,應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按照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有關規定開展生產,嚴格控制人流、物流,杜絕病原體傳入生產區。消毒是生物安全的核心措施,也是疾病防控的基礎步驟。雞場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噴霧消毒、浸液消毒和熏蒸消毒等。生產區和雞舍門口的消毒池多用2%燒堿(NaOH)溶液或酚類、醛類消毒劑進行浸液消毒;雞舍周圍環境宜每2周消毒1次,雞場周圍及場內污水池、排糞坑、下水道出口每月消毒1次,采用噴灑或噴霧消毒,多用季銨鹽類復合消毒劑,一般采用兩到三種消毒劑定期輪換使用,效果較好;雞場應定期進行帶雞消毒,尤其是發生疫情的時候更應增加消毒的頻次。在帶雞消毒時,宜選擇刺激性較小的消毒劑,常用于帶雞消毒的消毒藥有0.2%過氧乙酸、0.1%新潔爾滅、0.1%次氯酸鈉等;場內無疫情時,每隔2周帶雞消毒1次。有疫情時,每隔1~2天消毒1次。熏蒸消毒,主要用于進雛前和空舍清掃后的徹底消毒,常使用甲醛和高錳酸鉀2U1的配比進行熏蒸,每立方米需要30毫升甲醛溶液加15克高錳酸鉀氧化蒸發,蒸發消毒4~10小時。
另外,需要特別關注雞場病死雞和糞污的處理,以及對飛鳥、老鼠和蒼蠅的防范和控制,徹底杜絕場內、外病原的傳播。
(二)科學的飼養管理
1. 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雛雞、育成雞和成年雞必須分區、分場飼養,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保證雞場有充分的間歇時間,能夠進行徹底清理消毒,減少疾病傳播。
2. 控制雞舍小環境。雞舍的溫度、濕度、密度等環境因素對雞群的健康、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的發揮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應從這幾個方面做好小環境的控制。
3. 保證飼料營養衛生。根據雞只不同品種、生長階段和季節的營養需要,提供全價配合飼料,滿足雞體生長、發育、產蛋以及維持良好的免疫機能所需要的營養。不從疫區購買飼料,每種飼料原料每次進場時要進行質量檢驗,控制飼料中細菌、霉菌及真菌含量不能超標,同時做好飼料的保管,防止污染和霉變,注意飼料貯藏時間。
4. 控制水質。雞的飲用水應清潔無毒、無病原菌,符合人飲用水標準,生產中要使用干凈的自來水或深井水。選用密閉式管道飲水器代替水槽,可以防止病原經飲水向雞群擴散。常用的飲水消毒劑多為氯制劑、碘制劑和復合季銨鹽類等。
(三)科學免疫接種
目前,使用疫苗預防肉雞疫病仍然是我國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針對禽流感、新城疫的免疫,要按時接種,防疫密度必須達到100%。免疫程序要根據當地和本場的疫病流行情況、母源抗體水平、日齡和飼養管理條件科學制定。免疫接種時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注射部位要嚴密消毒,過期或用剩下的疫苗、空瓶以及用過的消毒棉球,應集中焚燒。購苗運輸、貯藏和使用時都要有冷鏈設備。常規接種疫苗的雞群要求飼養營養充足、健康狀態良好,以期產生較好的免疫效果。免疫后應加強免疫效果的監測,發現免疫不合格的禽群及時采取補漏措施;要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避免應激。
篇10
病原:一種病毒
中東呼吸綜合征是2012年首次出現在沙特的一種病毒,與2003年的非典(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屬于“近親”,傳染性不及非典,但其死亡率比非典高,具有人傳人的能力。該病毒在中東其他國家及歐洲等地區蔓延,近期韓國報告有多名病例,并引起進一步傳播。據報道,截至6月15日,韓國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繼續擴大,隔離觀察者超過5000人,死亡16人,確診150例,已出現第四代感染者。
主要臨床表現 為發熱、發熱伴畏寒寒戰、咳嗽、氣短、呼吸困難等急性重癥呼吸道感染癥狀,腹瀉、惡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表現也較為常見。部分病例會出現腎衰竭,小部分病例僅表現為輕微呼吸道癥狀或無癥狀。96%的患者既往有基礎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心臟病、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基礎疾病。
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 36%的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34%的患者出現淋巴細胞減少,但也有11%的患者出現淋巴細胞增多的現象。91%的患者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計數正常。乳酸脫氫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會在部分患者中有所升高,但肝功能檢查大多正常?;颊叩挠跋駥W檢查均顯示異常。
傳播途徑尚不完全明確 目前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尚不完全明確。在中東地區的病例因接觸駱駝等動物傳染源而感染的可能性大。在與病例密切接觸的家人和醫護人員中可發生有限的人傳人,但病毒發生大規模暴發流行的可能性不大。其平均潛伏期為5.2天,韓國目前95%患者出現癥狀時間約為12天。
與非典的區別 引發非典及中東呼吸綜合征這兩種疾病的冠狀病毒都會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兩種疾病均有高熱、乏力、惡心、嘔吐等癥狀。不同之處在于中東呼吸綜合征有72%有氣短癥狀、咯血占17%,而非典這兩者只占40%和1%以下。
治療與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