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態分析基本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動態分析基本方法

篇1

關鍵詞:malmquist指數、生產效率、DEA模型

生產效率的測度方法包括兩大類:一是參數法包括計量經濟學法和隨機邊界法。另一種是非參數法如數據包絡分析(DEA)。而Malmquist指數法,不僅可以分析不同時期決策單元的效率演化,而且可以更加詳細地了解提高綜合生產率的源泉,在國外,J.David Cummins,Sharon Tennyson,Mary A Weiss對美國壽險業的效率進行了研究,Mansor S A,Radam以馬來西亞保險企業為樣本對其生產率和效率的變化進行了研究。在國內學者中,陳璐和趙旭各自用malmquist指數研究過壽險和非壽險公司在不同時間段內內的動態效率。由于研究樣本和時間段的差異,各學者對保險企業效率和生產率研究的結論不盡一致。但是,把malmquist指數應用于基本醫療保險,研究其動態效率的文章還不多見。筆者認為,作為公共經濟范疇的基本醫療保險同樣要強調投入產出,只不過其產出指標不應該是商業利潤,資金結余,而應該是覆蓋率,賠付率這些具有公共利益性質的指標。本文試圖運用Malmquist指數法,根據2003~20066年中國基本醫療投入與產出的數據,估計出基本醫療保險的生產率增長及其構成的變化,以評價基本醫療保險近年來生產力水平及其變化趨勢。

一、基本模型與方法

Malmquist指數是由瑞典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Sten 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的,被廣泛應用于投入產出方面的分析,在效率的動態變化的研究領域被廣泛應用。

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可將生產力成長分解為來自技術的進步與相對效率的改善。由于生產技術會隨時間演進而進步,且生產集合或市場也會因時間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因此若能對不同決策單元做跨期分析的模式,將能了解該決策單元在隨時間與市場的改變之際,其本身在生產集合中的相對效率地位,以尋求更積極的改善。

二、投入產出指標的設定和數據來源

醫療保險的投入產出比跟企業業務上的投入產出不一樣,企業考慮的是投入投了多少錢在廣告上面,市場份額收回多少,銷售值是多少,是追求微觀個體經濟利益最大化。而基本醫療保險是政府運作的一項公民福利,怎么來看它的效益呢?從公共經濟學角度看,基本醫療保險的目標是以有限的醫療資源為所有人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即公平和有效地配置稀缺的醫療資源,尋求平等與經濟效率的恰當平衡,可以理解為“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所以我們用覆蓋率來體現醫療保險的廣度,用賠付率來體現保障深度。站在政府的角度,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政府要首先投放一定量資金,本文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社會保障資金,衛生資金以及政府的隱形稅收來衡量政府投入。這些資金會發揮杠桿效應,帶動企業,個人的保險支出,從而搭建起基本醫療保險的大致框架。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設定的投入指標是:

1.政府財政中的社會保障變量:各地區政府財政中的社會保障支出:該指標反映政府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的力度。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一般在40%-55%,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國家1996年的比例在30%左右,雖然社會保障除了基本醫療保險外,還包括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內容,但他們都對全民健康水平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所以預期該指標體現正效應。

2.各地區人均政府隱形稅收補貼:稅收優惠政策的核心目的在于國家通過稅式支出,鼓勵和刺激健康保險需求和購買。從經濟學角度看講,稅收既具有替代效應,也有收入效應。如果政府對健康保險的供給方進行稅收補貼,降低供給方成本進而降低健康保險商品的價格,此時稅收產生的替代效應可以增加消費者的購買。如果政府直接對消費者進行稅收補貼,相當于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力,體現的是收入效應。本文中對稅收優惠政策效果的實證分析,其邏輯順序是:第一步,稅收補貼增加了家庭的健康保險需求,第二步,增加的健康保險需求進一步的提高了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和醫療資源的利用率,第三步,醫療資源的利用率又會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的賠付率,提高了全民的福利。

3.政府財政中的衛生支出變量:改革開放后,從絕對水平上看,中國政府對衛生的支出總體上呈逐年增加的趨勢。1979-2004年,中國政府財政預算內對衛生的名義支出總量增長約31倍。但是,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之后,2004年比1979年實際增長約7倍,實際增長率為8。2%,要低于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從政府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來看,1983年后至1995年,除了中間少數年份之外,這一比值一直處于下降的態勢,并在1995年達到歷史最低水平(0.66%)。1995年后,情況有所改觀,但是直到2004年,政府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仍只有0。.95%,尚未超過1979年的水平。政府的衛生支出會帶來衛生資源總量的增加,促進醫療保險生產率的增長。

產出變量:

1.醫療保險覆蓋率:該項指標反映政府醫療保險制度的覆蓋面,理論上醫療保險覆蓋率應是100%。

2.醫療保險支付率:該項指標反映醫療保險機構承擔投保人的醫療費用比例。國際上承擔比例普遍在80%左右。

數據來源主要有:2003-2007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衛生年鑒》、《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三、實證分析結果

本論文運用deap軟件計算了每一家保險公司全要素生產率逐年變化的情況。從表2和表3列出的2003~2006年基本醫療保險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中,Malmquist指數被分解為EC和TC。EC為效率的進步,衡量了決策單位是否更靠近當期的生產前沿面進行生產,當EC>1時,表明決策單位的生產更接近生產前沿面,TC為技術的進步,代表兩個時期內生產前沿面的移動,這種效應表明了技術的創新。

表1給出了樣本省份2003~2006年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及其分解,Malmquist指數被分解為EC和TC,即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三個時間區間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平均值分別為0.575、0.885、0.82反映了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生產力是在2005年上升后有一點下滑,整體效率是上升的。

進一步分析看,首先,樣本省份的生產力增長主要來源于效率進步。時間越往后,各省份的EC中大于1的值出現的越多。第一期只有7個省份,第二期變成13個省份,第三期20個,這反映了基本醫療保險生產力的提升是以運營效率的提升為主的,在1998年剛實行醫療保險之初,醫療保險基金在繳納與支出經常出現不平衡,醫療保險基金管理被挪用、醫療費用支付長時期滯后等,政府支持力度弱,醫療機構誘導需求嚴重,統籌基金保障程度低,個人賬戶支付能力弱,起付標準較高,限額報銷范圍太大嚴重影響了醫療保險的效率改進。近幾年來政府加強了對醫療服務的管理,制定了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標準,對提供基本醫療保險服務的服務機構、藥店進行資格認定并允許參加職工進行選擇。為配合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國家同時推動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的改革。通過建立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機制和藥品生產流通的市場運行機制,努力實現“用比較低兼的費用提供比較低廉的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的目標,實現了效率改進。

其次,技術進步一開始有提升,之后又下降。三個區間的平均值分別是0.637,0.903,0.768。說明近幾年基本醫療保險的創新力度不夠,雖然政府努力通過加強管理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的運營效率,并且確有成效。但是醫改的缺失導致保險人,被保險人和醫療提供者(醫院)之間存在的委托關系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由政府財政投入和經營收入相結合,藥品收益和醫技收益共同核算的補償機制引發的過度用藥和過度檢查的弊端。另一方面,醫療資源提供者的長期單一的局面導致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難以取得合理利用,而一個健全的基本醫療體系不可能沒有社區醫療,其主要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預防、康復、保健、宣教、計劃生育。總之,醫改方案遲遲不能出爐和執行――這種制度性造成的浪費,降低了衛生資源利用的效率,進而影響到醫療保險的技術改進。

第二階段,我們把樣本省份按東西部分開,先來看全生產力指數在三個區間的平均值,東部地區是0.6048,0.9046,0.8545。總趨勢是上升,在2005年有小幅下滑。西部大開發地區是0.5469,0.8689,0.7895,絕對水平低于東部,但發展趨勢相同。再來分析生產力源泉。東部地區EC,TC,TFP的三年平均值分別是1.0135,0.7840,0.7880。西部地區EC,TC,TFP的三年平均值0.9783,0.7576,0.7351,可以看出無論是東部省份還是西部省份,帶動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增加的不僅有“效率改善”的貢獻還有“技術進步”的貢獻,只不過效率改善明顯大于技術進步的作用。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東部地區生產力比西部地區生產力增長得更快。不管是效率的進步還是技術前沿面的移動都要快,這表明東部地區在基本醫療保險的運營和創新上已經領先一步。這當然和東部地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優秀的人力資源密不可分。但我們要注意到某些個體,比如北京江蘇的效率進步反而低于云南,這樣的省份。

四、結論

本文通過運用Malmquist指數對基本醫療保險2003~2006年的生產力動態變化進行了實證計算,并把生產力分解為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結果表明,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長期看是增長的,增長主要是由效率的改善實現的。從分地區的角度看,東部地區在基本醫療保險的運營和創新上已經領先一步。從可持續發展的視野看,提高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生產力,前提是要需要醫療改革來理順保險人,被保險人和醫院三方的關系,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基本醫療的創新。

參考文獻:

[1]侯晉,朱磊.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效率的非壽險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4(4):108―112.

[2]李克成.國內壽險公司經營效率實證分析[J].保險研究,2005(2):37―41.

[3]姚樹潔,馮根福,韓鐘偉.中國保險業效率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5(7):56―65.

[4]魏權齡,DEA數據包羅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59-164.

[5]韓松,王穩.幾種技術效率測量方法的比較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4)147-151.

[6]陳璐.中國保險業效率動態變化的Malmquist指數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5(5):40―44.

[7]趙家敏,康鵬.對我國財產保險業生產率的評價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數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5(11):81-82.

[8]J.David Cummins, Sharon Tennyson,Mary A Weiss. Consolida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US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9 (23) : 325- 327.

[9]Mansor S A, Radam A.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performa.

篇2

關鍵詞: 電力系統;電壓穩定;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TM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1)1210159-02

0 引言

隨著我國電力系統的高速發展,超高壓電網以及特高壓電網已經被投入運行,電力系統的電壓穩定性問題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對電網可靠性和供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對電力系統的電壓穩定性進行分析具有著極其重要的實際意義。電力系統電壓穩定問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靜態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靜態分析法主要是通過系統潮流方程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而動態分析法則是通過各種仿真軟件來進行更加直觀的的分析。

1 靜態分析法

電壓穩定靜態分析是將電壓穩定看做是一個潮流方程是否存在可行解的問題,因此潮流方程的臨界潮流解就被看作是電壓穩定的極限。靜態分析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這種方法能夠很容易的給出電壓穩定的裕度指標及靈敏度指標等信息。靜態分析的基本模型就是電力系統潮流方程或擴展的潮流方程。靜態分析的主要方法有靈敏度法、潮流多解分析法、連續潮流法[1,2,3]、奇異值分解(特征值分析)法[4,5,6]以及非線性規劃法[7]等。以上各種分析方法在靜態電壓穩定分析中均用到的比較多,但是本質上都是將電力系統的潮流極限值來當作電壓穩定的臨界點。

2 動態分析法

隨著人們對電力系統電壓穩定性的不斷研究,逐漸意識到對電壓穩定不能只進行靜態的分析,因為電壓失穩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性的問題,在分析種必須充分考慮各種電氣元件的動態特性,才能更深刻的分析電壓失穩的過程及本質。電力系統中存在著大量的動態元器件,所以一定要準確的考慮各種動態元器件對電力系統電壓穩定性的影響,而且要作基于非線性微分方程的動態分析。電壓穩定動態分析法主要有時域仿真法和能量函數法等[4,7,8]。

1)時域仿真法

時域仿真分析法通常被用來分析電力系統的暫態電壓穩定性,主要是用來分析電壓失穩過程的動態特征和機理,以此來驗證理論的準確性,以及其它電壓穩定性分析方法的正確性。時域仿真分析法是以系統的非線性方程組為基礎,保持系統的非線性特征且考慮系統中各元器件的動態作用,采用微積分方程的方法,利用各種仿真軟件獲取到各種變量隨時間變化的波形圖。目前電力系統動態仿真軟件比較多,常用的主要有MATLAB、PSCAD/EMTDC、PSAPAC、EMTP/ATP、BPA和PSASP等。研究者們對電壓失穩的機理認識是不同的,而且他們建立的仿真數學模型也會存在著很多不同點,因此他們對系統失穩的仿真結果經常存在的差異。時域仿真法考慮到了電網中功率的傳送和電網負荷的極限,并考慮到了系統中元器件的動態特性,所以它是研究系統電壓穩定性的比較嚴謹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電壓失穩原因還未不明確的時候,更應該用這種方法來分析系統電壓失穩的原因。

2)能量函數法

能量函數法是速度很快就能確定系統穩定性分析方法,它是通過計算系統發生故障之后,能量值與臨界能量值之差來分析系統的電壓穩定性。能量函數法能夠識別系統中的電壓穩定薄弱區域,而且能比較系統之間的電壓穩定性,但如果電網中的動態特性比較復雜且損耗較大時能量函數就會失準,所以這種分析方法目前局限于進行電壓穩定性和電壓失穩點的基礎性分析。

3 仿真實例

本文以經典的WSCC三機九節點系統電網為仿真對象,如圖1所示,利用使用時域仿真發來分析SVC對系統電壓穩定性的影響。

圖1 美國西部電網WSCC三機九節點系統

負荷突變是電網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擾動,尤其是在工廠比較多的地方,或者是在季節交替的時期。此本仿真方案選取WSCC三機九節點系統的母線5、母線6和母線8為觀察對象,當系統在時間t=2s時發生負荷突變,系統中的負荷均增長一倍。SVC的安裝點被選取為母線5。仿真結果如圖2到圖5所示。

圖2 系統負荷突增時bus5節點電壓(未安裝SVC)

圖3 系統負荷突增時bus8節點電壓(未安裝SVC)

圖4 系統負荷突增時bus5節點電壓(SVC安裝于bus5)

圖5 系統負荷突增時bus8節點電壓(SVC安裝于bus5)

根據圖2至圖5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當系統中沒有安裝SVC時,在發生負荷突變的瞬間,各母線電壓會大幅的跌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波動后穩定運行在一個較低的電壓水平。

2)當系統中安裝有SVC時,在系統發生負荷突增的瞬間,SVC會迅速響應向系統注入大量無功來有效地減小電壓的跌落,從而能使系統電壓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穩定。

3)裝設有SVC的母線,其電壓恢復效果的最為明顯,靜止無功補償裝置SVC既能使它被安裝的到的母線迅速恢復穩定,也能使其它母線電壓迅速恢復。

參考文獻:

[1]CRAIG A A,TAPAN S K.Determination of power system coherent bus groups by novel sensitivity-based method for voltage stability assessment.IEEE Trans.on Power Systems.2003,18(3):1157-1164.

[2]段獻忠,電壓穩定問題的激勵和建模及使用算法研究,華中理工大學,1992.

[3]Tamura Y,Mori H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Voltage Instability

and Multipe Load Flow Solution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IEEE Trans PAS,1983,12(5).

[4]周雙喜、朱凌志、郭錫玖、王小海等,電力系統電壓穩定性及其控制,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5]Bogovic M.M,Phadke A.G.Voltage Stability Assessment Through Measurement of A Reduced State Vector.IEEE Trans.On PWRS,1990,5(4).

[6]Gao B, Morison G.K. Voltage Stability Evaluation Using Modal Analysis.IEEE Trans.on PWRS,1992,7(4).

[7]何仰贊、段獻忠,再論電壓崩潰現象的機理,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1995,7(1).

[8]付英,電力系統靜態等值和電壓安全評估,四川大學,1996.

篇3

關鍵詞 高傾角帶式輸送機;動態分析;力學特點;動力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TH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4-0043-02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資源和能源的供應與需求矛盾日益尖銳,成為了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然而作為資源和能源的運輸工具之一的帶式輸送機已經廣泛應用到了各個能源運輸的領域,而不同的資源運輸環境對帶式輸送機要求也各不相同,為了使用各個環境的應用,各個輸送機的系統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高傾角輸送線路的設計計算理論能夠通用化[1],使得傳統的帶式輸送機具有更大的適用性和更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傳統的輸送系統的理論基礎都是基于靜態剛體理論的,他們僅考慮了平穩的工況下的輸送機的運行狀況,這對于高傾角帶式輸送機設計是不可行的,因為高傾角的輸送機的下運送帶的制動力和上輸送帶的啟動力都很大,若在高傾角的輸送機設計中不考慮這兩種工況,則該設計不適應高傾角帶式輸送機的應用環境。

本文高傾角帶式輸送機的動態分析,主要就是結合高傾角輸送機的動力特征,分析他在機起制動和運行工況中的動力模型,為設計者提供合理的理論依據,實現可靠、安全的高傾角輸送機的設計,這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和工程意義。

1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發展現狀

為了實現在復雜的輸送環境中使用高傾角膠帶輸送方案,國內外很多專家都進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其中,日本研制出了壓帶式的高傾角膠帶輸送機,該設備增加了壓緊輸送帶,增加了帶與傳送軸之間磨損,能耗較大,并且設計結果也比較復雜,只能勉強用于短距離的小傾角。美國曾研制出了一款管狀帶式高傾角輸送機,該設計也僅能用于小傾角,當角度大于60°的場合[2],管狀帶式輸送機中間要架設特殊設計的中間架,并要求增加一定數量的托輥和導輪。該設備對送料的要求較高,裝載點比較單一,不利于多種場合的靈活應用。

我國對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研究較早的有20世紀80年代的太遠重型機械學院提出的基于粘彈性模型建立的帶式輸送機的整體模型[3],對拉緊狀態下的啟動張力的動態過程進行了計算機仿真分析,同時給出了膠帶式輸送機的動態參數的測試方法。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的研究者對膠帶式輸送機的動態過程進行了系統建模,通過研究設備的力學原理和動態模型,分析了段帶過程中的動力學問題。基于此,研究則提出了膠帶式輸送機的橫向震動的理論分析和穩定性條件。并且深入研究了膠帶式輸送機的間距等參數與速度、托輥直徑、張力對輸送帶橫向振動與穩定性的影響,并提出了避免共振的設計方案[4]。

東北大學教授在帶式輸送機的驅動和拉近裝置以及輸送機的整個運動過程進行了數學建模,提出了多驅動系統算法,仿真了啟動與統計[5]過程,據此設計出了人型帶式輸送機通用動態分析軟件。

與國外相比,高傾角膠帶輸送裝置的設計和研究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技術性能上,我國的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研究較晚,目前研究的普通帶式輸送機已經不能滿足高效運輸的要求,為此研究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動態模型,并據此設計出能應用到高傾角輸送要求環境設備已成為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

2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基本結構和力學特點

高傾角帶式輸送機主要應用于長距離或高差較大的礦上原料輸送,高傾角帶式輸送機的主要組成部件與這些部件的作用[6]如下。

1)波狀擋邊輸送帶。承載輸送中的輸送物質。在普通膠帶輸送機的平型帶的兩側加上波狀擋邊,相比于普通的輸送機的帶體具有更大的橫向剛度,當輸送機壓過滾筒在反面向回傳送時,擋邊可以自由壓縮和伸張,以實用于不同形狀的幾何應用。

2)驅動裝置。是輸送機中的動力部分,由電機、減速器、逆止器、傳動滾筒等組成。其中傳動滾筒式是動力傳遞的主要部件,傳動滾筒利用摩擦力帶動輸送機帶運動。

3)改向滾筒、壓帶輪。改變輸送帶運行的方向。

4)托輥。托輥支撐輸送機上承載的物料,保證其能穩定

傳輸。

5)拉緊裝置。在物料傳送的過程中拉緊裝置保證輸送帶和傳動滾筒間不打滑,限制輸送帶在各支承間的垂度,使輸送機正常運轉。

6)跑偏檢測裝置。檢測皮帶運轉狀態的跑偏情況,在跑偏量異常時報警或停機。

7)打滑檢測裝置。通過檢測輸送膠帶和傳動滾筒之間的速度差,執行相應的動作。如:報警、自動張緊輸送帶或正常停機。

8)雙向拉繩開關。用于沿線緊急停機時的制動。

3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力學特性

3.1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靜態特性[7]

取一段輸送帶,慢慢地給其加上載荷,得到的載荷壓力與應變力的關系為輸送帶的靜態特性。已知靜力彈性模量為,力與應力之間的關系式可以表示為。同時存在下列關系式。

3.2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動態特性

根據上面的分析,高傾角膠帶式輸送模型是一個復雜的模型,各個方向上的特性差異較大,那么膠帶式輸送帶在載荷壓力作用下的動力特性也是復雜的,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具體的特性如下。

1)非線性特性。由上式分析得出載荷壓力與應變力不服從胡可定律,動態彈性模量是關于應力的表達式。

2)滯后性。膠帶輸送機的試壓載荷與應力載荷在時間上是不一致的,應力載荷相對滯后,這就是輸送機的滯后性。經驗發現長久使用的膠式輸送帶比新的輸送帶的該特征要明顯,長久使用的輸送帶該特性會穩定下來。

3)蠕變特性。該特性描述的是載荷的應變力與時間的一個關系,在載荷恒力的作用下,應變力隨時間成對數特性,慢慢趨近恒定值。

4)松弛特性。該特性也同樣描述的是載荷壓力與時間的關系,當輸送帶拉伸到一定的長度后,該形變保持不變,即輸送帶的長度不變,此時測得的應力逐漸變小。

5)頻率特性。通過實驗得出輸送帶施加的載荷的應力與頻率之間呈現一定的關系,頻率越高,相應的應力也越大。

4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動態分析方法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啟動過程的設計是該輸送帶設計的重要內容,各個受力過程都是在該過程中達到最大,所以目前對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啟動過程的動態分析已經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

標準的設計主要都是把設備的輸送帶看成一種剛體進行動力學分析,這種設計分析方法只能滿足小型的短距離的工程應用。顯然對于大型的長距離的工程環境這種設計思想完全不能滿足需求,因而對大型的應用場景中必須要采用精確的動態過程的力學分析方法。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與普通的帶式輸送機不同,它是一個復雜的機電系統,其啟動過程涉及到力學性質,阻力,驅動裝置制、動裝置的力學特性等大量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啟動過程總的平衡過程,啟動與制動的連續模型方程,輸送機的粘彈性模型。而對粘彈性模型的動態力學分析方法主要有解析法,數值解法和邊界。要想對如此的復雜過程進行完整的求解幾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對高傾角輸送機的動態模型都是采用的簡化模型來分析模型的固有特性。采用比較理想的模型進行分析求解,在實際工程中都采用輸送帶的連續離散模型進行差分方程的求解。

5 高傾膠帶輸送機的動力學模型

本文提出一種高傾膠帶輸送機的動態力學模型,通過該模型可以分析該系統的各個動態參數。

因為高傾膠帶輸送機上載荷的隨機性,所以該簡化的力學模型[9]屬于一個非線性的離散的震動系統,在分析過程中可以對動態特性進行如下假設。

6.2 工程應用

通過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動態分析可以為系統的設計和工程應用中提供正確的參數值。采用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動態模型分析方法對礦產進行長距離運輸系統的分析,可以準確的設計輸送系統的安全系數,降低了輸送機系統的設備投資,提高了輸送機系統的控制回路的控制精度,合理設計大角度和長距離的功率,并且可以對系統的各個零部件強度進行設計,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王建州,許言威.白坪東翼大巷帶式輸送機日產萬噸提能改造[J].煤礦機械,2014(04).

[2]王愛兵,鄭紅滿,朱維勝,等.大傾角上運帶式輸送機起動過程的動態分析[J].煤礦機械,2008(03).

[3]陳玨,戴建立.長距離帶式輸送機動態分析的發展現狀[J].煤礦機電,2003(01).

[4]于學武.大傾角帶式輸送機在煤礦窄巷道的延長改造[J].起重運輸機械,2006(11).

[5]王新偉,胡志超.大傾角上運帶式輸送機的研制[J].礦山機械,2005(06).

[6]李光布.帶式輸送機系統固有特性的研究[J].起重運輸機械,2005(12).

[7]G. Suweken,W. T. van Horssen. On the Weakly Nonlinear, Transversal Vibrations of a Conveyor Belt with a Low and Time-Varying Velocity[J]. Nonlinear Dynamics . 2003(2).

篇4

    戰略管理會計產生的現實條件是企業適應激烈市場競爭的需要,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企業無不是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展。這就要求高層管理人員既要有戰略意識、具備戰略思想了解掌握戰略管理理論也要熟悉現代管理會計知識,而能把這兩種知識融為一體,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無疑將給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種犀利的武器。這種融合,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并轉化為理論指導。但這需要理論工作者與企業經營實踐者一起來實現。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特征

    1.戰略管理會計著眼于長遠目標、注重整體性和全局利益

    戰略管理會計應著眼于企業長期發展和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當企業間的競爭已上升到高層次的全局性戰略競爭時,搶占市場份額、擴大企業生存空間、追求長遠的利益目標己成為企業家最為關注的問題。戰略管理會計適應形勢的要求,超越了單一會計期間的界限,著重從多種競爭地位的變化中把握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且以最終利益目標作為企業戰略成敗的標準,而不在于某一個期間的利潤達到最大。它的信息分析完全基于整體利益,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會用集團利益去交換某個成員企業的利益,有時甚至會為顧全大局而支持棄車保帥的決策。戰略管理會計放眼長期經濟利益,在會計主體和會計目標方面進行大膽的開拓,將管理會計帶入了一個新境界。

    2.戰略管理會計是外向型的信息系統

    戰略管理會計站在戰略高度,關注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局限于本企業這一個環節,而是研究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企業上家和下家的信息,努力改善企業的經濟環境,強調企業發展與環境變化的協調一致,以求得產業的最優效益。戰略管理會計圍繞本企業,顧客和競爭對手形成的"戰略三角",收集、整理、比較、分析競爭對手有戰略相關性的信息,向管理者提供關于本企業與對手間競爭實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強企業市場上的相對競爭優勢。戰略管理會計強調比較優勢,從相對成本到相對市場份額,它所關注的是相對指標的計算和分析,向管理者提供的是比較競爭成本和比較競爭優勢的信息。戰略管理會計通過對企業內外信息的比較分析,了解企業在市場中競爭地位的變動。戰略管理會計拓展了會計對象的范圍,是一種外向型的信息系統。

    3.戰略管理會計是對各種相關信息的綜合收集和全面分析

    戰略管理會計為適應企業戰略管理需要,將信息的范圍擴展到各種與企業戰略決策相關的信息,其中包括貨幣性質的、非貨幣性質的:數量的、質量的;物質層面的,非物質層面的,以至有關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來源除了企業內部的財務部門以外。多樣的信息來源和信息種類需要多種信息分析方法,因此,不僅財務指標的計算,而是結合了環境分析法、對手分析法、價值鏈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矩陣地位分析法、預警分析法、動因分析法、綜合記分法等,這無疑是對現代管理會計的豐富。

    4.戰略管理會計體現了動態性、應變性以及方法的靈活性

    任何戰略決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相應調整,以保 持企業戰略決策與環境相適應,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戰略管理會計采用了較為靈活的方法體系,不僅要聯系競爭對手進行"相對成本動態分析"、"顧客盈利性動態分析"和"產品盈利性動態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產品生命周期法、經驗曲線和價值鏈分析等。

    三、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

    1.長期、持續地提高整體經濟效益是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

    戰略管理會計目標是在戰略管理會計網絡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目標,它是引導戰略管理會計行為的航標,是戰略管理會計系統運行的動力和行為標準。會計與經濟效益的"血緣"關系正被廣大會計理論工作者和實務工作者所認識,會計的基本目標就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強烈追求;追求經濟效益也是經濟管理和企業生產經營的根本目的。但是,會計的基本目標如果直接作為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這個定義就顯得太寬泛,不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經濟效益從時間角度看有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之分,從空間角度看有局部效益和整體效益之分,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是長期持續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從概念和性質上它與會計基本目標是相一致,從內容上又有別于會計基本目標,它從自身體系的角度提出了更具體、更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基本目標,這使它從本質上有別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分支體系。

    2.提供內外部綜合信息是戰略管理會計的具體目標

篇5

【關鍵詞】輸入電阻,低輸出電阻,放大倍數

1 射極輸出器電路。

如圖1所示電路為共集電極電路原理圖,從交流通路可知及基極是信號的輸入端,發射極是信號的輸出端,而集電極則通過偏置電源Ucc接地(在交流電源中直流電源作短路處理),作為輸入、輸出回路的公共端,故稱為共集電極放大電路。因為從發射極輸出信號,故又稱為射極輸出器。

2 動態分析。

當放大電路有輸入信號時,晶體管的各個電流和電壓都含有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直流分量一般即為靜態值,由靜態分析來確定。動態分析是在靜態值確定后分析信號的傳輸情況,考慮的只是電壓和電流的交流分量。微變電路法是動態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所謂放大電路的微變等效電路,就是把非線性元件晶體管所組成的放大電路等效為一個線性電路,也就是把晶體管線性化,等效為一個線性元件。這樣,就可像處理線性電路那樣來處理晶體管放大電路。線性化的條件,就是晶體管在小信號(微變量)情況下工作。這才能在靜態工作點附近的小范圍內用直線段近似地代替晶體管的特性曲線。

(1)電壓放大倍數

①電壓放大倍數接近于1,但恒小于1。

(2)輸入電阻

射極輸出器的輸入電阻ri也可從圖2所示的微變等效電路經過計算得出,即

(3)輸出電阻

可見射極輸出器的輸出電阻是很低的,由此也說明它具有恒壓輸出特性。

篇6

關鍵詞:二類調查;動態分析;金湖縣

收稿日期:2011-08-02

作者簡介:柏登基(1965―),男,江蘇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11-0022-02

1引言

森林資源的動態變化,主要是指各類森林面積、蓄積、樹種結構、生長量與消耗量在一定時間范圍的變化,為建立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編制森林經營方法,制定林業發展規劃等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和決策提供基礎數據依據。

2金湖縣森林資源狀況動態淺析

2.1各類林地面積動態變化分析

2.1.1有林地面積大幅度增加

2008年調查有林地面積較1985年的調查結果增加了22 438.39hm2,增長了10.85倍。其重要原因是20世紀90年代木材加工業迅速發展,楊樹銷售暢通,形成了意楊產業化。再加上多年的林業科技推廣、低產低效林改造,大量的低質低效林地逐步提高了林分質量,顯著增加了金湖縣有林地面積。

2.1.2疏林地所占比例偏低

兩次調查結果顯示金湖的疏林地面積一直很少,主要原因是金湖縣經濟水平發展中等的平原農業區,群眾植樹造林積極性高,不會讓類似的荒地的疏林地大量存在。

2.1.3灌木林地面積大幅增加

兩次調查期內,金湖縣灌木林地面積增加375.51hm2,增加了5.2倍。金湖縣灌木林地主要是蠶桑,其次是杞柳,另外隨著城區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水鄉園林城市綠地面積不斷增加,園林綠地建設中灌木林的大量使用。

2.1.4未成林造林面積顯著增加

兩次調查期內,金湖縣未成林造林地面積增加1 153.47hm2,增長了8.58倍。近年來,金湖縣全面貫徹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兩個率先”的戰略要求,不斷加大綠色金湖建設力度,新造林面積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苗圃地面積大幅度增加,無立木林地面積大幅減少,宜林地面積逐步下降(表1)。

2.2各類林木蓄積量動態變化分析

金湖縣林木總蓄積量呈現平穩的增加趨勢。從1985年的322 815m3增加到2008年調查的2 336 182m3。23年增加了2 013 367m3,增長7.24倍,蓄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面積植樹,二是加強了森林經營和管理,森林資源單位面積蓄積量顯著上升,兩次造林調查期間有林地蓄積量增長49.15倍,顯著高于有林地面積增長的10.85倍。

從各類林木蓄積動態變化來看,有林地蓄積量大幅度上升,其上升的主要原因包括大面積植樹造林,面積大幅度增加;成片林劃分標準降低;森林經營水平的提高。四旁樹蓄積量的顯著減少主要是江蘇省成片林定義和劃分標準的改變,使得絕大部分村莊(莊臺)成為成片林(表2)。

金湖縣1985年有林地面積、蓄積分別為2 277.6hm2和45 649m3,2008年調查有林地面積、蓄積分別為24 716hm2和2 289 075m3,有林地面積增長了10.85倍,有林地蓄積增長49.15倍。

23年間,金湖縣有林地面積、蓄積均有大幅度增長,充分說明金湖近23年來林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有林地蓄積量的增長顯著高于面積增長率,說明金湖縣在造林綠化面積不斷增加的同時,森林資源質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4林種結構對比分析

從兩次調查時各林種的面積看,2008年用材林和灌木林面積比1985年增加,從兩次調查時各林種占當時全部林種總面積的比例看,2008年用材林和灌木林所占全部林種總面積的比例分別上升48.6倍和5.2倍,對應的竹林、防護林和經濟林則分別減少了93.6%、24.3%和99.7%。

從各林種的面積絕對值及其占對應調查時間全部林種面積的比例看,金湖縣林業遠未從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成功過渡,即目前還是以獲取木材和其它林副產品為主的森林經營模式,沒能向以獲取生態防護效益為主的森林經營模式的成功過渡。

2.5齡組結構對比分析

金湖縣1985年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面積分別為17 605hm3、7 653hm3、4 028hm3、4 950hm3和974h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43.5%、22.9%、28.1%、5.5%,2008年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面積分別為5 392hm3、17 411.7hm3、1 506.6hm3、314.8hm3和82.9h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21.8%、70.5%、6.1%、1.3%和0.3%,從各齡組面積結構看,兩次調查期內,中齡林面積增加13 393.7hm2、增長3.32倍。說明金湖縣森林資源增加量主要是近5~10年內新造林地(表3)。

1985年金湖縣人工林面積2 559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 277.0hm2,疏林地面積30.1hm2,灌木林地面積89.3hm2,未成林地面積152.07hm2 苗圃地9.93hm2,(其它地類5 148.2hm2),分別占人工林面積的89.0%、1.2%、3.5%、5.9%和0.4%。

2008年調查時,金湖縣人工林面積26 605.11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4 715.99hm2,疏林1.33hm2,灌木林646.81hm2,未成林地1 305.54hm2,苗圃地117.44hm2,(其它地類56.36hm2),分別占人工林總面積的92.9%、0.1%、1.7%、4.9%、0.4%。從各地類的絕對量看,兩次調查期間有林地面積大幅度增加,未成林地面積有所增加,其它地類面積基本穩定,無立木林地和宜林地面積有較大幅度的減少。

2.7森林覆蓋率動態分析

森林覆蓋率既是衡量一個地方森林資源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林業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這旨區域林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金湖縣森林覆蓋率由1985年的2.34%增長到2008年的18.7%,23年內森林覆蓋率增長16.36%,平均每年增加0.71%,23年間森林覆蓋率基本保質強勁增長趨勢。

3結語

通過對金湖縣森林資源主要指標的動態分析,實現山川秀美、生態良好、人居和諧的生態城區的遠景目標,就必須在發展思路建設模式、宏觀布局等方面進行超常規、前瞻性的戰略思考,按照金湖縣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今后金湖縣的森林培育應遵循以下原則:生態優先、持續利用,整體保護,局部改造,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科學培育,持續發展。各級林業部門應加大對林業的投入,依法保護森林資源,加強林地林權的管理,確保林業成果得以鞏固和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Android組件;權限泄露;API特征庫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93

1緒論

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的生活中存在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東西―手機,利用手機我們可以QQ、微信聊天、看視頻、打游戲,似乎連著網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不用拿著錢就可以買任何東西,因為有電子錢包。它讓我們的日常變得更加便利,可是在享受這些方便的時候也承擔著更多的隱私泄露風險。在智能終端系統上,Android操作系統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并有日趨加重的勢頭。因此,關于Android系統的應用程序的漏洞數目也是層出不窮。

由于眾多Android安全漏洞的產生,Android平臺的威脅也越來越大。眾所周知,Android應用框架是基于組件的方式來實現代碼重用,因此應用程序在進行程序設計時都是以組件為基本模塊,在組件內存在許多對敏感資源訪問的功能。如果編程人員對組件使用不夠熟練就會造成組件漏洞。因此本文主要針對組件漏洞展開研究,對該漏洞的原理、應用場景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對漏洞的檢測技術進行研究。

2Android系統概述

2.1Android體系結構

Android的架構采取堆棧式,層次之間分工明確又協同工作。整個系統的結構分為5個層次,從上向下依次為:應用程序層、應用程序框架層、系統運行時庫以及Linux內核層。

2.2Android系統的安全機制

Android系統設定了權限分離的安全機制,將安全設計體現在各個結構層次上。盡管如此,Android系統仍然存在諸多安全威脅。

沙盒技術、簽名技術、權限的設置等都是Android的自我保護機制。每一個Android應用在底層都會對應一個獨立的Dalvik虛擬機實例,其代碼在虛擬機的解釋下得以執行,這就使得程序之間的代碼和數據分開,不可以互相訪問。一個應用程序在沒有別的應用程序允許的時候只能訪問自己的數據。Android程序是需要簽名的,而且是通過驗證證書來簽名的。若是Android的應用程序需要調用私有權限譬如拍照、打電話、讀取聯系人信息,是利用系統的API申請相應的權限。

Android系統在AndroidManifest.xml中必須設置所需的訪問權限,也必須聲明組件訪問的許可。在一個應用程序的內部,各個組件之間允許互相訪問;在不同的應用程序之間則必須設定訪問權限,只有申請權限才可調用該組件,以防惡意利用。

3Android系統組件間的安全缺陷

Android系統主要有四大組件: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eiver和Content Provider。組件間的通信有三種:Intent、IPC Binding 和ContentResolver。其中大多數是通過Intent通信。當不同的應用程序或者同一個應用程序的不同組件之間需要傳輸數據就需要Intent的幫助。Intent能夠實現組件間的異步并且保存相應的“意圖”。Intent也實現了通用組件的多次利用,減輕了編碼的成本。但是方便的同時,組件的權限泄露就產生了。

權限泄露也即權限提升。它是組件的重用帶來的威脅。如圖1,程序M是惡意程序,希望獲得私密信息而又沒有得到權限許可,程序N得到了訪問該私密信息的權限,M與N存在某個組件n1的重用,那么M就會通過調用N程序中該組件盜取私密信息,從而造成私有信息的泄露,造成安全隱患。

Android漏洞的挖掘技術大體分為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4.1靜態分析技術

靜態分析技術是指不運行代碼,分析反編譯生成的源碼,從而找到漏洞的方法。靜態分析的步驟:(1)反編譯生成源碼,對源碼通過詞法、語法分析,將其轉化為映射關系的表現形式。(2)再在(1)中間表現形式上進行分析。中間形式通常是使用抽象語法樹(AST),此方式是能夠比較直接明了的展現出源碼,是一種存儲效果很好的語法表現形式,AST在查詢的速度、操作、遍歷等方面有很高的效率。

靜態分析技術的優點是:查詢代碼的范圍廣、分析速率快,漏報率低。但是也有不足之處:查詢的同時不能實際運行代碼,因此會有大量的誤報。

4.2動態分析技術

動態分析是不用源代碼,但是要通過實際運行代碼觀測運行結果以此來分析漏洞的具置。動態分析有兩大技術:(1)數據流分析:利用半有效的數據去誘發軟件中隱藏的漏洞,通過對運行結果分析來發掘漏洞。(2)動態跟蹤技術:在運行代碼中設置多個斷點,對調用函數的正確性及數據流實行追蹤,挖掘潛在的漏洞。

動態分析技術有漏洞率低、精確率高、不用反編譯生成源代碼等優點,通常情況下是不會有誤報。可是在斷點的確定上、技術人員以及檢測框架上有局限性。Fuzzing技術(模糊測試技術)是主要的動態分析技術。

4.3動靜結合的安全漏洞分析技術

目前,軟件漏洞挖掘技術大多不是單純的靜態或動態技術,而是結合多種挖掘方法的優點,從而得到高效、快速、準確的混合型漏洞發掘技術。

Android的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挖掘技術有許多的優點。在靜態分析技術上采取類型推斷與約束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獲得漏洞點,這種方式綜合分析了漏洞點處各信息間的約束關系。再運用漏洞約束算法得到漏洞點處的測試用例,減少了測試用例的個數,并提升了精確度。結合Android漏洞庫對測試用例實行變異處理,最后運用Fuzzing技術,從而得到漏洞。

這類漏洞挖掘技術一般是動態分析對靜態分析結果進行更深入的解析,靜態分析為動態分析生成需要的測試用例,大大減少了測試用例,也降低了Fuzzing的漏報率。

5解決方案

通常,Android應用程序的組件若是想調用某項與隱私權限有關的組件,是必須在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進行聲明設置,而且在被調用組件的設置里增加permission屬性用來操縱自身被調用時,調用者同樣具備相有該權限。研究前文的漏洞檢測技術,本文就權限泄露提出解決方案,主要包括四個部分:

(1)Android API(應用程序接口)與permission映射集合。首先需要建立特征庫。通過Android API的文檔,創建系統權限與調用方法的映射關系。一個權限對應了多個方法,可以運用對應的方法去調用相應的系統權限資源。這個特征庫一旦建立后,只需要在表項有遺漏或者錯誤的時候對其做微調,不需要太多的維護。

(2)暴露組件的檢測。組件權限漏洞產生的首要條件是:存在公開的組件。所以檢測首先必須排查公開的組件,如果有就繼續檢查,若沒有就不需要繼續。

組件是否公開進行重用,是由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每個組件的exported屬性和標簽協同決定的,因此在檢測有無暴露組件時,首先必須對AndroidManifest.xml文件進行分析,然后按照各個組件中對應的值進行判定。

(3)在檢測有無權限泄露時,必須著重考慮公開暴露的組件。在(2)的基礎上,需要對暴露的組件的權限泄漏進行檢測。首先按照函數調用圖(FCG)分析組件入口點和存在危險API的路徑,采集這個組件相關的權限表;然后通過組件調用圖(CCG),解析該組件調用其他組件的路徑,收集該組件與其他組件相聯系的權限表。

(4)當檢測到暴露組件并且發現可疑的路徑后,比對(1)所建立的特征庫,以此來檢測該組件有無權限泄露的問題。

6結論

Android系統的開源特性深受大家喜愛,但也因為該特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危險愈發嚴重,因此引發的組件間的漏洞數目和種類也層出不窮。通過漏洞檢測技術可以檢查出程序安全漏洞,防止造成用戶的信息泄露。

參考文獻

[1]Mariantonietta La Polla,Febio Martinelli,Daniele Sgandurra.A Survey on Security for Mobile Devices[J].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2013,15(1):446471.

[2]Nwokedi Idika,Aditya P,Mathur.A Survey of Malware Detection Techniques[DB/OL].http://,2012,(11).

[3]William Enck,Machigar Ongtang,Patrick McDaniel.Understanding Android Security[J].IEEE Security and Privacy,2009,7(1):5057.

[4]張文,嚴寒冰,文偉平.一種Android惡意程序檢測工具的實現[J].信息網絡安全,2013,(1):2732.

篇8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借鑒參考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0506-00000114-0102

當前國內許多經濟學者和經濟工作者掀起了一股齊力研究西方經濟學的大浪潮,其目的:一方面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建設中有所參考;另外也可在國內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中有所借鑒。筆者此次探討也即為研究西方經濟學,即為能夠有效吸取其有用成分,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發展的價值核心來進行借鑒和學習。并在以后的經濟工作中,做好指導作用。

一、簡單概述

“西方經濟學” 指西方國家不同時期所呈現的主流經濟學,當前“西方經濟學”特指為美國經濟學說以及相關研究教材。它是西方國家經濟學者對其國家市場的經濟運營方式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所做出的一種理論概括。并歷經200多年的深入討論和探索,使經濟學的研究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基礎理論體系和基本規范。“西方經濟學”目前是西方各國家在制定其經濟政策中最基礎最根本的理論依據,同時也是西方經濟學眾多分支學科當中的理論基礎。但這一成熟的西方經濟理論基礎,同時也存在著資產階級形態意識的說教,因此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必須予以識別。從而有效吸取其有用的成分,舍棄其資本主義宣教的內容。目前國內經濟學家早已將其形成了共識。其不同的認識方面為“西方經濟學”到底在哪些層次或哪些方面上可以為我國經濟體制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從發展我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筆者以為,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參考借鑒:

(一)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經濟學中的邏輯起點在西方經濟學理論展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時現時隱貫徹始終。西方經濟學認為,經濟學應以個人為起點,個人是最基礎的單元同時也是研究經濟的基礎和根本,個人形成了經濟活動中的基本決策單位。任何的經濟活動也均是由個人進行發動的,其經濟活動后果也將由個人進行全權負責。因此個人對他所參與的經濟活動能夠達到的經濟目的以及他所想要的預期效果最清楚。所以,個人自己的選擇應是他自我看來最優化的抉擇。由此得出,個人也就是組成經濟活動的最佳單位。經濟學的本身也即是一門抉擇性學科,因此經濟學必須將決策者、選擇者個人作為經濟學邏輯的基本起點。這一點在國內經濟學中也應注意。國內提出過公有制起點說,企業起點說等,但這些起點均離不開個人。因此中國經濟學也應以人作為最基礎的邏輯起點。因此經濟學的研究必須以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物的關系為主。

(二)經濟學的研究規范

無論是表述方式還是研究方法,西方都有一套成熟的規范。這種規范包括:觀察、提出問題、做出假定、建立模型、形成假說、計量檢驗、得出結論。因為經濟現象是很復雜的,因此研究過程中必須對現象進行抽象。而在抽象研究過程中,通常采用“建立模型”方法。理想條件下建立模型,可將研究的經濟理論表述的更明確、簡潔、直觀。一些經濟模型可用幾何、代數、高等數學來表示,有些也可用語言進行表述。西方現代經濟學廣泛采用數學形式,具有邏輯性和間接性。經濟學研究中的邏輯推理,即可借助數學這一工具。

目前國內經濟學卻是另外一種情形,大多舍棄數學形式的應用,“舍簡從繁”。然而通過數學形式建立經濟模型,是經濟學研究中的抽象方法的一種體現。由于我們中國有注重綜合的思維特點,但如果沒有好的分析,也變不會有好的綜合。因此在經濟學研究中,我們贏重視演繹的推理法,并建立必要的數學經濟模型,一邊使我國經濟學的研究更加規范化。

(三)以若干基本理論為綱

當前西方經濟學在歷經了200多年的研討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經濟體系。尤其是經濟學理論中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它主要包括消費(需求)、生產、市場、分配四個部分,是經濟學理論中的典范。表現為:找不到理論體系的綱,沒有理論基本線索, 同時也沒有邏輯起點。存在的根本問題也即是理論偏離實際,往往理論和現存的實際偏差較大,理論不但不能有效解釋實際,而且對具體的實踐也不能很好的進行指導。因此我們應極力呼吁政治經濟學的的重建工作。

(四)長期的演變過程

“西方經濟學”從初創發展到當前較為成熟的狀態,經歷了漫長演變的過程。中國經濟學要想成熟必然也應經歷這一逐步完善的過程。

二、研究方法

由上文不難看出中國經濟學在其發展中,必須深入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參考他們成熟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使我國的經濟體制更快更早的成熟起來。

(一)觀察和實驗

觀察和實驗是對經濟學科學研究的開始。“觀察”也即是在不進行任何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對周圍發生的經濟現象進行的一種詳細記錄。“實驗”則是在經過一定控制條件干預下,進行的小范圍的經濟現象模擬,并以此對經濟現象的發生進行的推斷和分析。

通常這種經濟現象被我們認為是一種不可逆的經濟隨機過程,經濟現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逆的事,因此對其研究觀察法將很受用,且往往不予選擇實驗法。例如一個村其經濟發展與周圍形成了顯著差異,無論是很快或過慢,都應引起我們的及時對其進行研究,它的發展為什么與別人有如此大的差異?只有善于發現經濟現象問題的存在,才能為科學的研究做好鋪墊。但最主要的還是要保持大膽的質疑和獨立的思考,不迷信權威和他人。

(二)文獻研究以及個人探索

觀察與實驗是發現問題的過程,下一步就可以對其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并查找其原因及內在的相關機制。這可能需要靠個人去探索,并以此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個人探索并不是要講獨立的個人封閉起來單獨闖天下,它強調更多的是“個人探索”。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已經有前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同時也積累了大量資料文獻,只需要我們后人在此基礎上有效的進一步研究。因此,我們首先應在查閱相關資料文獻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這已成為現代經濟科學深入研究的基本范式。

(三)理論模型

從形式來看,科學的研究也即是對通過實驗或者是一些經濟現象的觀察得到的數據,進行抽象或者概括,并以此建立相應的理論模型,這一過程必須抓住現實對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同時舍棄其他非本質的細枝末節,同時將現實對象予以理想簡單化。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建立數學理論模型,有效實現問題的簡化,同時提高研究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理論模型建立的同時往往會與現實脫節,因此這種研究結論不宜直接套用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之中。

理論模型可以用數學公式進行表達,或以文字的形式進行描述。上文也提到了,西方經濟學中一般更傾向數學公式的應用,也即是將研究對象作為“變量”,在此基礎上做出假設,通常除少數要研究的變量外,其他外部條件和變量都不變,并在此假設的前提下,將相關的數據材料作為研究的基礎,通過統計檢驗和邏輯分析,建立經濟變量之間有效的邏輯關系。建立數學理論模型時還必須注意其合理性,在合理假設的基礎上,根據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四)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

試圖摒棄一切的價值判斷,同時只將經濟現象中的各變量之間存在的規律和聯系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分析、預測各經濟行為將帶來的后果,并以此提出自己的建議。

所謂規范經濟學,也即首先確立一個價值判斷標準,并以此來評價經濟活動結果是否能夠符合標準,同時研究經濟活動如何才能達到預先確立的標準,并以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和建議。

目前西方經濟學家更傾向于運用實證經濟學方法,但不完全排除規范經濟學的存在。

所謂實證經濟學,也即是試圖通過摒棄一切價值判斷,同時將經濟現象中變量之間存在的各種規律及聯系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同時分析、預測各經濟行為將帶來的經濟后果,以此來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所謂規范經濟學,也即首先應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評判標準,并以此作為經濟活動結果的評價方式,卻是其經濟活動是否符合標準,同時研究經濟活動通過何種方式才能實現預先確立的標準,并以來提出相應的政策和建議。

當前西方經濟學研究者更傾向于通過運用實證經濟學法來進行研究,但并非將規范經濟學完全排除在外。

(五)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也即是假定經濟變量始終趨向于均衡的狀態,并以此來研究經濟對象如何才能實現平衡。非均衡分析則認為,經濟變量對象并非完全趨向于均衡,均衡只是一種偶然行為,而非均衡才是經常的,目前在西方經濟學中,以均衡分析法為主導。如微觀部分的消費者均衡、均衡價格理論、廠商均衡,再如宏觀部分過敏收入的均衡等,都貫穿于整個均衡的分析思路之中。社會經濟作為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體系,其內部諸多因素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這種均衡分析法作為經濟學方法中的一種基本法則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但社會經濟系統中,各部分之間的結構又是松散的,且時常處在變動之中,數量比例的關系往往不停的發生變化,因此非均衡分析思路也必須高度重視才行。

(六)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

靜態分析也即是在假定其他條件均不變的前提下,將經濟對象中某些經濟變量作為自變量,研究作為函數的另一些經濟變量隨作為自變量的經濟變量取值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它屬于組合選擇分析,經濟變量中的自變量和函數之間呈現出一種并列的關系,且二者之間不存在前后演替或是時間先后順序的關系。

動態分析以時間作為經濟對象中的自變量,主要研究各經濟變量,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呈現出的規律。主要從過程的煙花進行分析,且不同變量的狀態之間呈現出一種演替進化、生長生成的關系,存在著一定的前后因果以及時間的順序等聯系。

一般情況下,靜態分析結論不能通過動態的資料進行證實。但在文字描述方面,靜態分析往往呈現給人一種動態分析的錯覺,需要我們認真加以辨別,目前西方經濟學理論基礎主要采用靜態分析方法,例如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等等,都是靜態分析法研究的結論。

(七)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是當前西方經濟學研究最為廣泛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經濟學家“工具箱”中,最重要的工具。目前,這種方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經濟學分支,稱為計量經濟學。截止到2003年,全球共50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其中1/3以上與計量經濟學有關,可見數學方法的重要性。

總之,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西方經濟學是非常值得借鑒和參考的,但其中的資本主義宣教我們應果斷舍棄,其研究方法沒有統一的定式,需要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探索、發掘和總結,以便為國內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參考憑證。

參考文獻:

[1]宮敬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倫理性質[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32(11)

[2]鄭吉偉.“西方”與經濟學——-兼談我國西方研究體系的逐步完善[J].教學與研究,2010(5)

篇9

關鍵詞:油藏工程;專業課;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056-02

油藏工程是石油工程專業重要的主干專業課程之一,是專門研究油田開發方法的一門綜合技術學科。它綜合應用地球物理、油藏地質、油層物理、滲流理論和采油工程等方面的成果以及所提供的信息資料,對油藏開發方案進行設計和評價,以及應用有效的開采機理、驅替理論和工程方法來預測和分析油藏未來的開發動態,并根據這種預測結果提出相應的技術措施,以便獲得最大的經濟采收率[1]。毫無疑問,該課程是石油工程專業的一門主要專業課,但該課程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中卻難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2]作為專業課,其建設只停留在本課程的改革與建設上,沒有與相關的專業基礎課和實踐環節的改革結合起來。其沒有作為系統工程進行建設,既沒有很好地讓專業基礎課發揮對本課程的支撐作用,也沒有很好地發揮本課程對實踐環節的帶動作用。

一、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沒有實踐知識就沒有根基,要進行實踐需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油藏工程課程實踐應有三個子系統的課程體系。

1.基礎知識。基礎知識包括油田勘探開發程序、油藏評價、開發層系劃分與組合、井網與注水方式、油田開發方案報告編寫、復雜油田開發、油田開發調整等相關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對油藏工程所研究的對象――“油氣藏”有一定的了解。在油藏工程的教學中,要充分結合基礎理論課程,加強技能培養,利用實驗儀器設備進行實驗室觀察、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創新性實驗、觀摩操作等鞏固、深化、擴展課程內容,同時要加快知識向技能轉化,要求學生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學會用油藏工程的理論解決油田開發過程中的實際問題[3]。

2.應用性知識。應用性知識包括非混相驅替及注水開發指標計算、試井分析方法、油藏動態分析方法學等。利用計算機教室開展油藏驅替機理、動態分析、試井分析的編程演練,并組織學生演示分析計算過程和對結果進行分析。

3.研究性知識。研究性知識包括油藏井間示蹤劑動態分析方法、生產測井技術在油田開發中的應用、示蹤劑流出曲線方程的推導、多層油藏的總示蹤劑濃度方程的推導、水平井及其產能評價等知識體系。利用油田科研實例,深入分析涉及難點知識的運用方法,課余邀請學生參與科研的工作,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深化知識的掌握。通過理論教學與現場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使其具有一定的獨立參加科研工作的能力。當學生進行第一線實踐時,要求其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綜合應用、融會貫通。只有把知識融會貫通,各種技能熟練化,才能在實踐中信手粘來,得心應手。系統化還要求實踐安排的層次系列化,需要經過不間斷的實踐―反思―改進―再實踐―再反思―再提高的螺旋上升的過程。

(二)層次性原則

觀摩、練習指導與綜合實踐三層次。觀摩與練習指導是綜合實踐前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學生頭腦中儲存的陳述性知識,無法自覺熟練地應用。雖然有的人通過自己摸索也能做好,但從總體上來說,有效練習與指導是觀察學習、模仿學習,促進多數人的技能全面快速提升的有效方法。因此,需要觀摩,因為觀摩有助于把知識技能形象化、操作化,而練習指導則有助于把技能程序化、熟練化,這樣才能內化。例如,油藏驅替過程的實驗教學、油藏動態分析和試井編程活動的組織、科研案例的分析都需要經過觀摩、練習與指導。要讓學生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有綜合實踐這個環節,綜合實踐有助于讓學生把各種知識技能綜合應用。通過綜合實踐使學生知道知識技能應用的條件與邊界,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獨特的知識結構與能力。實習是最好的綜合實踐,抓好實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個體性原則

共性與個性培養相結合。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共性和個性。共性是一切人和事的基礎和立足點。一般來說,共性的要求也是普遍化要求。普遍化要求是教學目標的基本特性。面對集體教學,我們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否則,教學就無法進行,也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的要求。此外,我們也不能忽略個性的問題,個性是指人和事的特性,對于個人發展非常必要。對石油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每個人興趣、知識背景、特長不一樣,所能達到的水平也不一樣,尤其在實踐能力上更是差異很大。針對有些同學對于油藏沒有感性認識,可以讓他們參與巖心的制備,直觀看、摸到巖心;對于編程能力差的同學,引導他們做好程序流程圖,思路清晰地解決問題;對于數學基礎差的同學,進行對比計算,讓油藏和流體物性參數對計算結果的影響直觀化。

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課內練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課堂練習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渠道,既有教學目標、教學計劃、課時等措施的保障,又有教師的指導。然而,課內練習時間是極其有限的,因此課外練習無疑是課堂練習的重要補充。學生通過主題班會、課外興趣小組、社會實踐等活動來培養自己的專業特長,滿足自身專業成長的需求。課外練習具有個體性、情境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促進個體自我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是針對全體同學進行基礎訓練的重要組織形式,可以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基本要求。但由于課時、指導力量等原因的限制,要使學生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利用課余時間,特別是寒暑假讓學生自行組織實踐活動,無疑是一條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形成和發展的有效途徑。而且學生對此有興趣、沒壓力、不怕失敗,這樣學生完全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嘗試,充分發揮其潛能和作用。此外,還要注重對學生的應用實踐和科研實踐能力的培養,想要讓畢業生的能力和表現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和好評,我們認為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加強技能型的課程學習。充分利用課堂的師生示范、學生練習。同時充分利用實驗室、實習基地的設備和空間,要求學生操作與演練。如油田勘探開發程序、開發層系劃分與組合、井網與注水方式、油田開發方案報告編寫、油田開發調整等知識的學習。

2.設立實驗興趣小組。實驗興趣小組定期開展活動。興趣小組分為三類:一類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嘗試進行實驗設計,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提高實驗操作能力;一類是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通過設計綜合性實驗,提高學生實驗設計能力;一類是協助和參與由教師主持的課題研究,目的是為了促使本科生及早進入科研,提高其研究水平。

3.建立學生實踐平臺。建議利用油藏工程實驗中心,設立“油藏驅替機理與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的學生組織。專業學生在假期充分利用“中心”的設備、場所、網絡等為對廣大石油工作者提供基礎計算、文獻調研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強化知識的掌握和知識面的拓寬,進一步了解油田開發運行的程序和規律。

(二)課程演練、專業實習相結合

階梯式的推進,層層加固學生技能在課程演練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實踐訓練,這種練習有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有關的技能。除了課程演練外,實習也是重要的途徑。在見習中學生可以學到在大學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技能,如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課堂教學的組織、教材的處理方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見習過程中進行嘗試性的教學,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提示方向,為實習奠定基礎。實習無疑是一種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綜合方法,需要進行有效的組織與指導。學生在實習中必然遇到很多問題,并且只靠一個老師帶隊肯定是無法對每個學生進行細致指導。為此,組織小組共同備課,互相聽課評課能夠極大促進學生教學能力、評課能力的提高。

(三)科研實踐與應用實踐相結

科研應用,縱橫交織科研能力的提高無疑要在科研實踐中逐漸完善。一些人認為大學生不用做研究,也不用寫論文。其實科研能力不是到研究生階段才能培養的,科研能力的培養更是一種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訓練過程。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應用能力的完善。因為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學習過程中沒聽過見過的問題與困難,需要學生自己創造性地去解決。科研實踐的訓練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等,科研方法無疑能夠幫助學生更好把握問題本質所在,為更好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奠定基礎。同時科研實踐過程中訓練的獨特視角能夠促進自己突破書本知識、個人經驗的局限,這樣才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實踐過程應用到科研實踐的過程中也會遇到書本中沒有的知識,這就為科研提供了很重要的研究課題。因此應鼓勵學生積極申請大學生創新課題、社會實踐課題、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等。要嚴把論文關,要求做實證研究,從選題、綜述、設計、論證、撰寫每個環節都認真對待。有些實證研究,貼近學生的心理特點,豐富了其他專業學生的實驗內容,提高了石油工程專業學生的實驗設計與操作能力。

總之,教學實踐必須明確培養目標,優化專業實踐與實驗教學體系,開展研究型實踐教學,把“應用性”落到實處,使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獲益,成為能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應用型石油工程人才。

參考文獻:

[1]姜漢橋.油藏工程原理與方法[M].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

篇10

主題詞:員工思想,因素分析 ,隊伍穩定

Abstract: the basic unit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petroleum enterprise to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reservoir development production, is the decis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partment. Grassroots employees work every day in the production line and relatively tough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nsity of labor is bigg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taff of the ideological volatile,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and sensitivity.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ubdivision of mind the causes of the fluctuation, formed the staff thought the volatility of the 48 of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first time grasp ideological dynamic employees, respectively, take opening up in time, regular communication method, resolving conflicts, straightening out relation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cerned about love mechanism, strengthen worker team stable foundation. All staff of the masses in creating a "big family" of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make the staff was able to produce strong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love and respect, to take a positive view of the work and life, so a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team.

Keywords: staff thought, factor analysis, the team is stable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 ,如何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保持員工隊伍的穩定 ,為企業改革發展的順利推進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是當前的一項課題。企業基層單位是油田生產經營的基層組織,穩定好員工隊伍才能保證生產工作的正常運行。基層思想工作必須堅持從生產出發、從思想入手的原則,以解決職工思想問題,廣泛調動職工積極性,激發職工創造性為根本任務,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扎實。作為石油企業要從分析員工的思想波動原因入手,掌握員工工作中主動與被動、積極與消極的原因所在,理清員工隊伍思想狀況的特點和存在問題,細化員工思想的不穩定因素,按照與員工自身實際的相關性劃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主要因素,并細分成12個分因素48個子因素,形成員工思想波動的48項因素分析方法,為做好基層員工隊伍的穩定工作提供了思路,指導工作實踐。

一、員工思想動態分析48項因素的提出

做好員工思想動態分析,需要了解把握員工思想問題產生的時機、條件和原因。隨著油田改革力度的加大,企業內外競爭的加劇,以及社會生活多樣化的發展,油田企業員工的思想異常活躍,這些都給員工思想動態分析帶來了新的挑戰。目前,員工思想波動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崗級拉開)、崗位調整、生病住院、家庭糾紛、工作和生活壓力增大,以及遭到挫折、苦悶、彷徨等,這些問題都應該作為員工思想動態分析的重點方面,引起重視,妥善解決。當生活、工作、學習中遇到不順心時,人們往往自然不自然地通過某個人或某件事來宣泄情緒上的壓力,達到心理上的平衡,此時如處理不妥,往往會發生爭吵、上訪、打架,嚴重者可能會觸犯法律。作為基層黨支部,有責任把握員工的思想動態,消除矛盾隱患,穩定員工隊伍。這樣一來,就得將員工思想波動的構成因素分成內部和外部因素兩個主要因素,并分類12個分因素48個子因素。

二、運用48項因素分析方法,制定合理的矛盾解決措施

在實際問題中,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相互制約,造成了員工思想狀況的波動。從員工思想動態分析過程可以看出,人是矛盾的主體,做好人的工作等于握住了員工思想狀況的半壁江山。在內部因素中,由于員工個性的差異,表現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不盡相同,內向、外向性格不同,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思想觀念和道德準則不同,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不同和面對各種壓力的承受力不同等等。因此,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善于發現和引導員工的潛在閃光點、對職工個性差異持包容態度外,更應關注那些性格內向、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壓力承受能力較弱的員工,切實防止他們可能因承載不能承受之重而做出過激行為。比如,員工小王是一名油井班長,平時不愛說話,干工作比較踏實,能完成對上安排給的各項任務。但是有一段時間,指導員發現他對隊上安排的工作時有怨言,干活毛毛草草、質量不高。由于他不善交談,班組職工對他的了解也比較少。為此,指導員到小王家中進行了走訪。原來小王的妻子身體不太好,因為他是班長,經常干工作耽誤了下班時間,妻子很不理解并且經常抱怨。為了這事,小兩口爭吵不斷,影響了夫妻感情,本來合合美美的家庭出現了危機。了解到情況,指導員首先分頭做兩個人的工作,講明孩子小正是困難時期,但只要夫妻雙方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吵嘴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要求小王在家里多替妻子分擔家務,愛護妻子才能取得妻子的支持。處理好家庭問題的小李,工作中比以前更加賣力了。

在外部因素中,管理者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管理者個性、觀念、閱歷、學識和品行修養等方面的差異,造成其在管理思路與手段、推進工作的方法與技巧、對待員工的態度以及與員工的溝通等方面有所差異。如果這種差異不能被員工所接受和理解,就很可能造成員工思想波動。因此,管理者要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則、多做自我剖析和角色置換的思考,有利于更好的解決好員工的思想問題,并能夠在處理問題時起到主導作用。為此,基層班子要利用民主生活會、班子會等形式,及時溝通交流工作中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提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另外,要求隊班子成員每人每月讀一本好書,并交流讀書心得,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同樣,在員工思想動態分析過程中,要根據員工思想變化的48項因素,制定了相應的矛盾隱患預警,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工作。按照因人而異、疏導溝通的方式,解決員工思想問題,從而穩定隊伍,引導員工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工作與生活。例如在新的薪資方案出臺時,是員工群眾思想波動較為敏感的時期。這樣,基層就要制定提早宣傳、重點解釋的預警方案,對可能出現不理解、抵觸情緒的員工進行單獨講解,讓員工吃透文件,領會精神,理解新方案的用意和效能,從而認可并支持上級部門的工作。

三、關心關愛員工,夯實員工隊伍穩定的基礎

在員工思想波動的48項因素中,每一項都與員工的思想狀況息息相關,這些因素作為變量,在矛盾激化時容易引發思想的波動。但是,如果做好職工服務工作,關心員工生活,讓員工感受到組織的溫暖,這些矛盾和問題將會化解和消除,避免出現大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