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設計范文

時間:2023-06-25 17:0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仿古建筑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仿古建筑、建筑樣式、結構形式、抗震設計

1.引言

在我國建筑史中將清代以前的建筑稱為古建筑,古建筑以其宏偉的氣勢,合理完善的結構,華麗的裝修為世人所矚目。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稱獨樹一幟的建筑體系,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但是由于戰爭、地震等一系列人為或自然災害的因素影響下,使我國古建筑保留甚少,而仿古建筑作為古建筑藝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的產物,不僅繼承了古建筑造型優美、氣勢恢宏的特點,而且還增強了結構抗災害能力和耐久性、并使其結構類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些特點使得仿古建筑行業近年來如雨后春筍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2.仿古建筑的建筑樣式

2.1仿古建筑樣式的發展

仿古建筑在建筑形式上較為忠實地模仿傳統建筑,并保證建筑外觀基本反映傳統建筑的主要特征。在材料和施工技術上則使用了大量的現代科技。

仿古建筑的樣式根據幾千年來古建筑的發展而來,傳統的古建筑是隨著古代文化的不斷進步演變而來。傳統的古建筑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古代人就出現了用木棍、泥草建造出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而且在這時已經出現的“榫卯”結構。隨著科學以及文化的進步在漢唐時期傳統古建筑發展達到了第一次盛世,出現了大規模的建筑群,屋頂的樣式極大的豐富,也出現了“斗拱”結構。然而在這之后一直沒有像漢唐時期的大規模建筑群,但是由于科技的發展,傳統古建筑在造型上更加細膩、美觀,而且融入了大量印度、西亞的建筑風格。到了明清時期是傳統古建筑的鼎盛時期,由于國家的實力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一時期的建筑在規模以及樣式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2.2仿古建筑樣式的分類

仿古建筑繼承了幾千年來古建筑的發展到現在根據建筑樣式可以分為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基本形式。

硬山是指屋面僅有前后兩坡,左右兩側山墻與屋面相交,并將檁梁全部封砌在山墻內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筑。

懸山是指屋面有前后兩坡,而且兩山屋面懸于山墻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稱為懸山(亦稱挑山)式建筑。

歇山是指屋面前后左右四個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個垂直面,故而交出九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筑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筑上。

廡殿是指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是中國古代建筑中至高無上的建筑形式。

攢尖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為錐形的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閣、塔常用此式屋頂。

3.仿古建筑結構形式

仿古建筑是運用傳統營造法則與現代施工技術與材料技術的完美結合,從而使得仿古建筑不但再現了古建筑的文化特征更使其抗震性能與耐久性有何很大的提高。根據建筑材料的分類仿古建筑不但繼承了古建筑中的木結構與砌體結構并衍生出抗震性能優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與鋼結構,下面將對這幾種結構進行簡單的介紹。

3.1 木結構

木結構是指以木材為主要受力體系的工程結構。與其它材料建造的結構相比,木結構具以下一些優點:木材資源再生產容易;木材具有較好的保溫隔熱性能;由于其紋理自然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木構件制作、施工方便;由于自重輕且所以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木結構的具有較好的塑性、韌性。但是木結構也有一些致命缺點:木材容易腐蝕,易受蟲害,木結構的防火性能較差;木結構的各向異性個方向上的各項強度差別較大。

3.2砌體結構

砌體結構是磚砌體、砌塊砌體、石砌體的總稱。因為仿古建筑大量使用的是磚和石頭砌筑,所以一般簡稱為磚石結構。

磚石結構仿古建筑具有就地取材、成本較低、耐火、隔熱、隔聲性能好以及施工方便等特點,而且磚石作為建筑材料有較高的抗壓能力使結構的承載力提高。但磚石結構也存在許多缺點:由于磚石的體積大、自重大砌筑用的砂漿粘結力較弱因此結構的抗拉、抗彎、抗剪性能較低,抗震性能差;磚石一般體積大、自重大所以材料不易運輸生產率較低。

3.3鋼筋混凝土結構

鋼筋混凝土結構仿古建筑是指仿古建筑的主要結構構件為鋼筋混凝土材料建造的仿古建筑結構。由于鋼筋混凝土結構有較好的整體性、可模性、耐久性及耐火性而且其工程造價較低所以是仿古建筑中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結構形式。

鋼筋混凝土可以根據需要澆注成各種仿古結構構件,能夠較好的重現古建筑的外形,鋼筋混凝土材料易于運輸,建造成本較低,建好后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火性、抗震性。

3.4鋼結構

鋼結構仿古建筑是指仿古結構構件是由熱軋型鋼、鋼板或冷加工成型的薄壁型鋼制造而成的仿古建筑結構。鋼結構的特點主要有:材料強度高、韌性和塑性好;制造施工簡便,施工周期短;鋼結構質量輕,有較好的抗震性能;鋼材材質均勻,符合力學計算的假定;可重復利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鋼結構的耐腐蝕性差、耐熱不耐火、造價成本高使得鋼結構在仿古建筑應用中有許多局限性。

4.仿古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理論

仿古建筑在結構的抗震設計時設計人員通過對工程實際經驗的總結提出了“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準的設防標準,這是為了保證人們生命安全同時兼顧經濟節約的設計原則,以概率論為基礎提出的設計方法。 第一水準是考慮多遇地震,結構在使用期間,遭遇這類強度較低的地震頻率較高。在遭遇這類地震時結構應當不損壞且不需要修理,這就要求結構在遭遇這類地震下應處于彈性狀態,可以假定服從線性彈性理論,用彈性反應譜進行結構的地震作用計算,截面設計應滿足承載力要求,并控制結構彈性變形符合要求。第二水準是考慮基本烈度設防地震,結構在遭遇基本烈度的地震作用時,允許整體結構達到或超過屈服極限,產生一定的彈塑性變形(這時鋼筋混凝土結構會產生裂縫),結構依靠自身的塑性變形消耗地震產生的能量,從而使結構可以保存下來,經過維修結構依然可以使用。在這類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抗震設計應考慮結構的彈塑性變形。第三水準是考慮罕遇地震在罕見強烈地震作用下,結構進入較大的彈塑性變形狀態,部分結構破壞,但應避免結構的整體倒塌,保證生命安全,在罕遇地震的作用下結構抗震設計則完全是為了防止結構倒塌的設計。

5.仿古建筑的設計方法

古建筑的設計及施工主要以不斷積累的經驗、方法為主。仿古建筑在設計要做到神形兼備,就必須按照古建筑結構形式及尺寸模數進行設計。然后根據現代現行的抗震規范進行計算、設計保證結構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最后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建模、計算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仿古建筑既滿足古建筑的外觀樣式又能滿足現代結構的抗震以及安全需要。在仿古建筑設計最開始時,設計人員根據建筑的作用、整體美觀效果來確定仿古建筑的屋面形式、外形尺寸、屋面舉折情況等,然后根據仿古建筑的建筑模數確定各構件的幾何尺寸將整體結構的建筑模型確定下來,最后根據簡化結構模型計算,并用計算機對結構進行內力驗算,復核各結構構件是否滿足承載力以及抗震需要。

6.結束語

仿古建筑沿用了傳統古建筑的樣式,采用現代先進的設計、施工、材料技術,使得仿古建筑既能展現傳統古建筑的宏偉氣勢,有具有現代結構的可靠性、安全性。這是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先進技術的完美結合,相信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仿古建筑的使用將更為廣泛,所以仿古建筑必然會在建筑領域獲得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仿古建筑;城市建設

1、引言

雖然中國的古建筑經歷了長達了數千年的演變過程,但其固有的特點及風格并沒發生多大的變化,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筑風格,堪稱為世界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古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為木材,在選用材料、處理平面和外觀設計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木材為主的建筑物的缺點也越來越明顯,比如:木材容易腐爛且防火性能差等,而新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些缺點,為了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新的建筑材料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仿古建筑中,既傳承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藝術,也提高了仿古建筑物的質量和使用壽命。如今的 仿古建筑汲取了中國古建筑優良的一面,并將它不斷發展完善。以下本文將來談談在仿古建設中應注意的一些事項。

2、工程概況

某建筑物始建于五代時期,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有的建筑規模已不能滿足相關事業的發展需要,經相關部門研究決定,自2004年開始對其進行修復擴建,大悲殿就是該項工程中的一項。大悲殿為南方單層雙重檐仿古建筑,建筑面積1200m?,總高度25m,面闊七間,共37.8m,進深六間,共30.6m。屋頂形式為歇山頂,黃色琉璃瓦鋪蓋,飛檐翹角,氣魄雄偉,檐下為七踩斗拱。 室內采用露明造,使空間更高大、更寬敞。

3、仿古建筑的定義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較忠實地模仿傳統建筑,并保證建筑外觀基本上反映傳統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結構、材料及施工技術方面均反映近現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現代的建筑作品。

現今的仿古建筑物一般都是由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料建成的,并使用適當的方法使其達到仿古的目的。一般人認為,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外觀來建筑新的建筑物就是所謂的仿古建筑,其實不然。對于仿古建筑要滿足一下三個要求:

a 建筑物必須存在以下三個部分,即臺基、屋身以及屋頂,而且建筑物的主題部分的屋頂必須是傳統形式。

b 臺基、屋身以及屋頂之間的比例必須與古建筑物的比例相接近。

c 建筑物的外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股建筑的結構特征及裝飾風格。

符合以上三個條件,才可被 稱為是仿古建筑。不可以將那些只包含了一點傳統建筑物的色彩,或者那些在建筑風格上與傳統建筑物有點相似的新建筑物就稱為仿古建筑。

4、中國古建筑物的特點及設計要求

4.1 中國古建筑物的特點

中國的古建筑物一般都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的一種木構架結構,布局看似平常,實則層次豐富,均衡對稱,空間結構井條有序,各個部分都有明確的分工,承重結構布置合理;在對古建筑進行設計和施工的過程中,各個部位的形狀、大小及制作方法都有明確的要求。不僅如此,古時的建筑師們還設計了多種獨具風格建筑形式,并且通過合理的裝飾方法,使建筑物顯得即莊重又華麗。中國古建筑物的結構形式有很多種,包括疊梁式、 穿斗式、井干式等。

4.2 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的一般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而不是木結構,為了使得建筑物在裝飾之后的外觀效果能達到模結構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結構設計時要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4.2.1 模數要求和構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個受力構件的大小和形狀都要滿足古建筑的模數的要求。其他各傳力構件也要嚴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構件的形狀和尺寸來確定。

4.2.2 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變化要明顯,對其構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構架體系可使用步架和舉架的方法進行處理,以達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緩的效果,將中國古建筑獨特的一面完全展現出來。

4.3 在建筑結構中有許多構件具有獨特的裝飾作用,主要包括斗拱和雀替兩種。

4.3.1 斗拱

在斗拱中有一個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的船形木塊叫做拱。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種獨特的型制,處于柱子和木結構梁之間,它的主要作用是傳導屋面的荷載、加大屋檐挑出的長度、以及吸收地震的能量等。 對于如今的仿古建筑物來說,斗拱主要起著裝飾的作用。

4.3.2 雀替

用于額枋,與檐柱相交處,類似于三角形,在其表面一有雕有裝飾的構件。其主要作用是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輔助拉結和裝飾等。

5、仿古建筑在防雷檢測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

5.1 接閃器未按照規范要求安裝

仿古建筑物的天面設計一般使用尖頂、斜屋檐等。接閃器得形式一般是明敷避雷針與避雷帶相組合。依據要求,在建筑物的眾多易受雷擊的部位都應設置避雷帶,并在突出部分加設壁壘小針。但有時考慮其外觀的影響,在有些應該安裝避雷針的地方并沒有安裝,從而使一些易受雷擊的部位不在接閃器的保護范圍之內,當雷擊侵襲的時候,很容易導致這些部位的瓦片、混凝土塊等構件的脫落,再次對行人造成傷害。為了減少這樣的傷害,必須安裝應有的避雷針。有些仿古建筑物為了滿足亮化的要求,在天面安裝了一些彩燈線路,部分線路還直接纏繞在接閃器上,受到雷擊時,電流會通過彩燈線路竄入電源線路中,對連接在電源線路上的其他用電設備造成損害。

5.2 明敷引下線沒有考慮觸電壓的危害

為了避免觸電壓對人體構成危害,相關部門明確規定明敷引下線在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線應采取暗敷或橡膠管等保護措施。此外,還應沿建筑均勻布置盡可能多的引下線,以引下線的分流系數,降低每根引下線中的雷電流,降低雷電反擊的概率。

5.3 接地裝置沒有注意跨步電壓的危害

山地的土壤電阻率比較高,一般會在建筑的四周埋設人工接地裝置,以降低仿古建筑物防雷裝置的接地電阻。然而山地石多土少,接地裝置一般埋設較淺,對于此類的接地裝置檢測時,應重點注意其是否沿建筑外沿構成環形回路,埋深深度是否足夠,必須的絕緣措施是否妥當。

5.4 仿古建筑內的電子信息設備沒有考慮防雷措施

在大多數公園內都安裝有多種電氣裝置,此類電氣裝置多數安裝不合理,使得這些裝置極易受到雷擊。在對其進行檢測時,要使電氣線路在進入建筑前埋地敷設大于10m,并在建筑的進出口處安裝電涌保護器。

5.5 其他注意事項

為了消除由雷電而導致的電位差,在仿古建筑物內必須實行等電位連接的方式。所有金屬構件都應等電位連接起來,并可靠接地。位于仿古建筑旁的大樹也應該設有雷電安全警示牌,指引游客選擇正確的避雷措施。

6、結語

仿古建筑是建筑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其建造難度比較大,但是只要我們不斷總結傳統建筑設計的有點病將其發揚光大,同時正確利用現有的高科技和材料加以改造,使之產生美的吸引力,那么我們的仿古設計能力一定可以邁上更高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鄭鍵雄,林世祺;論仿古建筑在防雷檢測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新建設;2011年7期

[2]王弦;論當代仿古建筑[J];藝術探索;2008年04期

篇3

【關鍵詞】仿古建筑;結構設計;實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仿古建筑的結構特點

中國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結構為主,平面布局講究中正含蓄,層次豐富,布局靈活多變,對稱均衡。因此其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屬于分工明確又互有承托的結構體系。比如說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獨創的斗拱結構形式,充分運用了結構突出和色彩裝飾的手段,使得建筑物不僅造型莊重,更顯得華麗非凡。在近代仿古建筑中,也采用了相應的仿古建筑形式,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特色,同時又采納了新型建筑結構的特點,在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和施工中實現了模數制和構件的定型化,對仿古建筑的整體框架結構設計到細部局部的設計形式,甚至是細部尺度和造型做法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中國古代建筑結構方式中的疊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主要結構方式得到了改良應用,而且其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和復合頂等屋頂型式也被更廣泛的應用于中式別墅和中式風格建筑群天際線的規劃應用中。

二、仿古建筑結構設計要求

出于防腐及防震的建筑要求,目前階段的仿古建筑已經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代替原來的木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的仿古建筑,屬于內洋外中,外部要達到油漆彩繪之后與木構架相同的外觀效果,但是內部要遵循混凝土建筑結構設計的相應規范要求,同時要兼顧結構抗震要求。因此,仿古建筑與普通的建筑結構設計相比,有顯著的特殊結構要求。

1、嚴格按照古建筑結構體系模數要求和構件來定型化仿古建筑結構體系。仿古建筑結構設計中,各個受力構件的規格必須要滿足古典建筑的模數要求,仿古建筑的結構體系和傳力體系的構成首先必須滿足古代建筑結構傳力體系的要求,而各個各構件的尺度和形體應當完全仿照古代木結構中柱、梁、枋、檁的相應做法來進行設計。

2、采用多種結構組合處理方法滿足特殊型式屋面造型要求。由于仿古建筑的屋面變化顯著,其造型要求特點突出難度高,因此結構構架體系可以使用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這樣就能使屋面坡度形成趨上陡峻,趨下平緩的順滑優美曲線,充分體現古代建筑各種屋頂型式造型要求。

3、部分古建筑中的結構構件退化成為裝飾作用。古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獨特裝飾作用的結構構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斗拱是中國古建筑所特有的建筑型式,位于木結構梁和柱之間,具有傳導屋面荷載和縮短梁跨度的結構作用。對于仿古建筑而言,由于建筑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建筑荷載承載已經全由主體柱梁承擔,斗拱已經退化成為裝飾,不再作為結構主要承重部件。雀替則用于額枋與檐柱相交處,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具有輔助拉結功能。類似于這些原先木結構建筑中作為主體結構或者輔助結構的部件,在仿古建筑中已經不再具有結構作用,而僅僅作為型式仿制的需要,僅存在裝飾功能。

三、仿古建筑工程實例分析

1、南寧市觀音禪寺工程概況

位于南寧青秀山風景區的觀音禪寺擴建工程在原禪院的舊址上改建,擴建后更名為萬壽觀音寺,占地面積約15畝,是原有面積的三倍。寺院內有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閣、臥佛殿、法物流通處、素菜館等布置,整體仿唐宋建筑風格。

觀音禪寺在寺廟布局上充分體現了寺廟建筑格局上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觀音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以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筑風格。觀音禪寺主要的基本建筑,主要為兩組建筑:前門和天王殿為一組,合稱前殿,大雄寶殿為一組,為佛寺主體建筑。庭院布局是典型的四合院結構,在閉型較強的建筑空間中,寬大的庭院,使用中靈活多變設計理念,適應性很強。

觀音禪寺以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觀音塔的位置位于全寺中心且獨立。觀音塔底座正四邊形,底部為小池,整個塔浮于水面,造型精美。塔腹上面這四角飛檐,頂覆圓盤上下兩層,宛若傘蓋,既蔭被四佛,又美觀大方。大雄寶殿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臥姿態如來佛祖,上層為五方如來,大殿兩側的墻壁上大面積的斑斕色彩墻繪佛教壁畫“五百羅漢演教圖”。殿前且有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實心的雙塔點綴。中國古代寺廟建筑重視色彩表現,屋不呈材,墻不露形。整個觀音禪寺寺廟建筑以瓦紅色為主,屋頂有金色點綴,色彩鮮艷明麗。

2、大雄寶殿結構體系

大雄寶殿位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仿唐建筑,其建筑主體結構體系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結構,屋面構架體系采用步架和舉架復合的結構處理方法,屋面荷載通過屋面板傳給屋面檁條梁,由梁架逐層往下傳遞,最終傳給框架柱。由于這樣的結構傳遞體系與一般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存在明顯的不同,因此進行結構計算時,除了進行建模計算外,還要使進行復核計算,驗證配筋梁是否滿足結構承重要求。由于殿內相臨柱子之間的跨度較大,在進行結構計算時采用了轉換梁系,采用復合梁系共同支撐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體系,最終達到仿古建筑主體結構與裝飾性結構的完美協調統一。

3、仿古建筑群屋面板的設計

在整個觀音禪寺的建筑群中,部分只有一層的仿古建筑,其結構構造較為簡單,但是又需要采用仿古建筑的屋面設計,因此為其設置了獨特的木結構與框架結構結合的單層仿古建筑結構。本方案中大膽提出了木結構屋面設計,由望板和椽組成木基層,既保留了仿古建筑的屋面板截面形式,也能滿足單向受力要求。由于板肋之間的距離很近、肋高較小,而且不同的屋頂造型復雜多樣,考慮到屋面板的舉折模板鋪設難以控制,因此在結構設計中采用控制板底標高來控制高程。在屋面施工時,采用預制椽子在現澆混凝土板的方式進行施工方案設計。為控制施工過程中的部件受力不超限,需按照施工堆疊前和堆疊后不同受力狀態進行強度、抗裂和撓度的驗算。

4、仿古建筑群斗拱設計

在大部分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和雀替是作為純裝飾構件,不考慮其受力,與主體結構分別澆筑成型。屋檐荷載通過斗拱上方的現澆混凝土桃尖梁、斗拱中間的現澆混凝土剪力墻傳給剪力墻下方的額枋斗和拱,裝飾性斗拱必須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裝就位。雀替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通過主體結構澆筑時留設的預埋件與額枋和檐柱焊接連接。采用這樣的建筑結構,結構型式簡單,細部只需要經過油漆彩繪處理,就能使整個建筑物外觀渾然一體,完全達到木結構的藝術效果。

但是在本方案中,選用了裝飾性構件和受力構件結合的設計及施工方式。雀替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通過預埋件焊接連接。而斗拱系統全部采用現澆斗拱,斗拱在結構中實際為受力構件。采用斗拱作為受力體系,既實現了對出檐的處理,也減少的撩檐檁的斷面高度。在角科斗拱的老角梁處理上,設置了暗梁,與斗拱寬度一致,這樣不僅僅實現了長梁的出挑,也控制了受力均衡,加強了結構體系的穩定性。

四、結束語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有著獨特的結構方法和布置規模,在進行仿古建筑設計時,應取長補短,采用鋼筋混凝土的主體結構,同時吸收傳統中國古建筑結構設計的精髓,不僅僅在建筑外部造型設計和局部裝飾設計中達到仿古的效果,更需要在掌握設計規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對計算機結構計算結果進行合理的調整,才能提高仿古建筑結構設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莊清貴.實例談混凝土仿古建筑結構施工[J],中華民居,2011(07).

[2]張福萍.仿古建筑結構設計實例簡介[J].煤炭工程,2003(09).

[3]康麗娟.某寺廟混凝土仿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實例[J].建筑結構,2011(S1).

篇4

關鍵詞 古(仿古)建筑;雷電防護;防雷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7-0173-02

0 引言

為努力建設文化大縣和在全國群眾文化先進縣中舞好傳統文化的龍頭,浦北縣縣委、縣政府決定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資金建設浦北縣城文昌塔。整個項目由某古建園林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然而他們并非專業防雷設計單位,對防雷接地設計較為隨意,沒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差,因此,我公司針對項目仿古建筑物的特點派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地勘察,有針對性地對浦北縣城文昌塔仿古建筑物進行了雷電防護設計并對工程進行了實施。

浦北縣文昌塔仿古建筑物為觀光塔,是全國的第五座文昌塔,但其規格最高、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高的文昌塔。塔共9層,結構高度為48.88m,結構體系為混凝土框架結構。與現代建筑物相比,仿古建筑物外形結構復雜,防雷裝置安裝不容易。

1 文昌塔仿古建筑物防雷類別的確定

根據規范“古建筑的防雷,根據其文物價值與雷害后果分為三類:第一類: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古建筑。第二類:省、自治區、直轄市保護的古建筑;第三類:其它古建筑”及“古建筑防雷裝置的選擇與構造要求,對一類古建筑,應專門研究;對二類古建筑,應按第一類民用建筑考慮;對三類古建筑,應按第二類民用建筑考慮”, 浦北縣文昌塔仿古建筑物為三類古建筑物,其防雷等級按二類防雷建筑物考慮。

2 文昌塔仿古建筑物防雷措施

目前古(仿古)建筑物設計主要采用的技術標準有《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1994(2000)及《古建筑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規范》GB50165。在進行防雷設計時應該根據建筑物所處環境,氣象地理條件對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防雷設計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既包括建筑物本身,又包括建筑物內部的設備及人員,以及建筑物周圍的環境及樹木。其防護效果直接關系到整個區域的安全,如處理不當,很可能造成火災,甚至人生安全。針對文昌塔的防雷要求,我們分別從現代防雷技術的三個方面外部防雷保護、內部防雷保護和LEMP防護進行設計和施工。

2.1 外部防雷保護

外部防雷主要是指防護建筑物及室外設施免受直擊雷的危害所采用的外部防雷裝置,主要有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三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由接閃器接閃雷電通過引下線引流到接地裝置,并能過接地裝置將雷電流散流到大地中去。

2.1.1 避雷針、避雷帶的裝設

由于文昌塔有她獨特的建筑風格及建筑美學,所以在屋頂的避雷針及各層的避雷帶必須與文昌塔渾然一體。

避雷針:利用塔頂的金屬寶頂(金屬層厚度大于4mm)作為避雷針,安裝在文昌塔的塔頂、金屬寶頂底座采用Ф12熱鍍鋅圓鋼與3根引下線柱結構鋼筋可靠焊接作為接閃器泄流通道。

避雷帶:在文昌塔的塔頂,采取Ф12熱鍍鋅圓鋼沿琉璃瓦輪廓彎曲敷設,形成環形避雷帶。避雷帶,支撐卡明設(各支架采取防水措施,孔內空隙用高標水泥漿填實到孔口,在孔口封灌防水膠);避雷帶必須與3根引下線柱結構鋼筋焊接;

2.1.2 引下線的裝設

引下線是雷電流的通路,根據分流原理,引下線數量越多,每根引下線所通過的雷電流就越小,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雷電反擊及二次雷電的危害,因此應盡可能多的設置引下線。對于二類防雷建筑物引下線不大于18m的要求,塔半徑為8m,應該設置3根避雷針引下線,引下線沿塔均勻布置;利用塔樓外側3大結構柱內的2根Ф16mm以上規格主鋼筋作為雷電泄流引下線,通長焊接,并在各層平臺上用Ф12mm的熱鍍鋅圓鋼從2根Ф16mm柱主筋焊出預留點,供各層避雷帶接地用,同時在一層外側的引下線在距地500mm處預留測試板或盒。

2.1.3接地體的布置

根據浦北縣文昌塔《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文昌塔所建場地自上而下主要由平均厚度0.48m的素填土,主要成份粘性土和較多礫砂顆粒;平均厚度13.92m的砂質粘性土,主要成份粘性土和含較多石英粗礫砂顆粒;平均厚度7.12m強風化花崗巖組成;采用文納四極法測出視土壤電阻率高達2 500Ω?m,土壤電阻率較高。而某古建園林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設計“要求接地電阻不大于 1歐姆,實測不滿足要求時,增設人工接地極”。這一設計對于技術經濟來說十分不合理。眾所周知,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主要由接地體的幾何尺寸和土壤電阻率確定,對降低文昌塔的接地電阻,我們采取了如下措施與方法:

1)充分利用建筑物自然接地體,將混泥土基礎鋼筋通長焊接并采用40×4熱鍍鋅扁鋼引出四個點與人工接地體連接,這在技術上是容易實現的,而且節約鋼材;

2)深井接地措施,在水平接地體四周增設垂直接地極是降低接地電阻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水平地網四周增設4口30m的深井接地極,作為降低電阻值的主要措施;

3)施放接地降阻劑,根據計算垂直接地體接地電阻的公式 知道,當使用降阻劑后,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直徑,從而使接地電阻減小,達到降低接地電阻的目的。R接地電阻,為土壤電阻率,L為接地體長度,r為接地體等效半徑。

2.1.4 側擊雷與球雷的防護

古建筑物防側擊雷,要根據所在地地理位置來決定。對于周圍空曠,或建在山區的古建筑物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確實需要的可以每隔6m沿建筑物四周設置圈式防雷均壓帶,并使均壓帶和建筑物四周的所有金屬物均與防雷接地可靠連接。防球雷的最好措施是安裝金屬屏蔽網并可靠接地,最低要求是把建筑物的所有門窗都裝上玻璃,使其沒有孔洞,以防球雷沿孔洞鉆進室內。此外,還應注意附近高大樹木引來的球雷,要考慮樹木與建筑物的安全距離。

文昌塔建立在文昌公園的至高點,塔高9層,結構高度為48.88m,屬于獨立的仿古高塔,塔身的上部應有防側擊的措施。除頂層裝避雷帶外,為防側擊雷在各層檐安裝避雷帶。如圖2所示,采取Ф12熱鍍鋅圓鋼沿各層琉璃瓦輪廓彎曲敷設,在塔樓各層屋面形成環形避雷帶,避雷帶,支卡明設(各支架采取防水措施,孔內空隙用高標水泥漿填實到孔口,在孔口封灌防水膠);在不同標高將防側擊雷的避雷帶與從結構鋼筋焊接引出的Ф12熱鍍鋅圓鋼焊接。文昌塔四周5m內無高大樹木。不存在雷擊樹木對文昌塔的反擊問題。

2.2 內部防雷措施

內部防雷裝置的作用是減少建筑物內的雷電流和所產生的電磁感應以及防止反擊、接觸電壓、跨步電壓等二次雷害。為達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設施均為內部防雷裝置,它包括等電位連接、屏蔽、加裝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線和良好接地等措施。針對文昌塔主要如下措施:

1)等電位聯結:在電源進線配電室處間設置總等電位聯結端子板MEB。將設備機殼、電源PE線、電涌保護器的接地線、較大的金屬物以及從LPZOA區進入LPZO1區的各類金屬管就近連接到端子或等電位連接線上,樓梯金屬扶手、等電位連接端子采用-40×4鍍鋅扁鋼與防雷接地裝置連接;

2)屏蔽:對進入文昌塔的電源線、信號線等穿鋼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長度不應小于15m。在低壓電源架空電纜埋地前,應安裝符合Ⅰ級分類試驗的電涌保護器。信號線在室內進入設備端安裝適配的信號電涌保護器;

3)防接觸電壓危害:每條引下線,在地面以上1.8米加裝絕緣套管,以防止接觸電壓對人員的傷害;

4)防跨步電壓:在地面下,圍繞建筑物四周做閉合環形接地體,在該接地體包圍的地面上電位基本均衡,防止了雷電流入地后產生的跨步電壓對人員的傷害。引下線與接地體間的接地引線、接地體的敷設,要符合GB50057-94第4.3.5條的規定。

3 檢測

為更好的做好防雷安全保護工作,應建立定期技術檢測制度,發現問題及時整改、解決;實施避雷設施跟蹤技術檢測,每年至少檢修一次,以防人為和非人為因素破壞。

4 結論

現代防雷技術強調的是全方位防護,綜合治理、層層設防,把防雷看作一個系統工程。文物古建筑是國家重要和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復原性,古建筑的防雷安全工作并非小事。因此,避雷設施建設應是文物保護基本建設的項目。全社會都應當增強古建筑雷電災害憂患意識,切實做好古文物建筑的防雷安全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紀天斌主編.故宮消防.紫禁城出版社,2005.

[2]古舊建筑防雷設計與施工技術方法.

[3]石擁軍,等.古建筑物防雷略論,2004.

[4]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 GB50057-94(2000版).

篇5

(1)古建筑為體現福祥,大多都會在建筑的大殿正脊中部埋設有金屬寶盒。有些建筑的房頂內部還設有錫背,極大地增加遭受雷擊的概率。另一方面來說,我國的古建筑風格本身就存在著雷擊的危險,像是飛檐、翹角、梁柱、屋脊、吻獸、塔剎等構架都是突出建筑輪廓的,這就會造成安全隱患。

(2)古建筑分布在比較空曠的風景區、江河湖泊的附近等區域,極易遭受雷擊。

(3)從古建筑選址的地理環境可知,其修建的場地一般地勢都是比較高的,為了顯示其高貴壯觀,位置還比較突出,這都會加大遭受雷擊的可能性。還有些古建筑比較講究風水,其四周一般都會有高大的樹木,而且都是成片的分布,這些高大的樹木會增大遭受雷擊的可能性。

(4)為了保護古建筑,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定,但畢竟是有限的,再加上古建筑本身的結構構架不能夠被二次改造,所以有些建筑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其防雷設施的安裝及使用均未達到應有的標準。

2關于古建筑防雷類別的分類與確定

我國建筑防雷標準是按照《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1994(2000版))來作為建筑的建設與后期維修中的防止雷擊標準來執行的。另外在GB50165-1992第3、4、5條做了以下大致的規范:對于不同的建筑的防雷要求不同,它是根據防雷的裝置與構造的不同來變換的。對于國家一類的古建筑要進行專門的研究,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防雷保護措施;關于二類古建筑的保護,要求是按照一類民用建筑的標準來進行保護;對于三類的古建筑,要嚴格的執行第二類民用建筑物來考慮,盡量做到很好的保護古建筑與建筑內的文物。另外,我國的古建筑的防雷分類也是有特定的標準的,要求是必須要根據其重要性與使用性質來確定,并且規定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大小至少要分為二類以上的防雷建筑物,盡量避免稀有文物的損失與破壞。

3古建筑設計的防雷措施

在具體的古建筑物防雷設施中,要根據條件的不同來分別進行不同的防雷設施的安裝。我們可以大體的將防雷措施分為內、外部防雷,就是可以按照建筑物對雷電的感應程度不同分為若干個不同的防雷區,這些防雷區有專門的功能要求,并做了不同的規定:直接接受雷擊不采取任何的防護措施非保護區,沒有任何的保護方法,這些區域會直接遭受雷擊,天空中的雷電周圍的電磁場沒有任何的衰減;直接接受雷擊但受保護的防護區,這個區域內的特點就是電磁場沒有減弱,但是這個區域內的大部分物體都很少遭受雷擊,并且所有的建筑物都是暴露在空曠的空間內。第一防雷擊的保護區,這一保護區簡稱LPZ1,它的特點就是從空中流來的電磁場得到了一定的減弱,其結果與作用就是這個區域內的所有物體都能夠有效的避免直接遭受雷擊;第二防止雷擊保護區,這一區域可以減少所導引的雷電流或電磁場而引起的后續防護區;防雷擊后續防護區,這個防護區的具體要求就是進一步減少雷電電磁脈沖,以此來達到保護水平高的標準。

3.1直擊雷的防護措施

我們大致的了解一下過去的外部防雷設施,從以前的防雷經驗上總結來看,傳統的避雷裝置一般是由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來組成的。接閃器通常有避雷針、避雷帶和避雷網這樣的三種部件。接閃器都是安裝在建筑物的頂部,其功能與作用就是要把高空中的雷電引下來。然后接閃器的下部會和引下線的上部緊密的相連,接閃器的下部件就會和接地的裝置相連,它的作用類似有一條通路的導線,把接閃器引下來的雷電順利的流到接地裝置,這樣接地裝置會埋于地面很深的地方,就可以把大電流疏散到大地中去。另外除了以上的要求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1)在避雷裝置的安裝時,要盡量采用長度比較短的避雷針。

古建筑的寶貴之處是由于其保存著其原始原貌,所以在安裝避雷裝置的時候,要在滿足要求的前提下盡量保存其原始面貌,這樣的話就能夠盡最大可能的滿足建筑物的旅游價值和觀賞價值。另外我們要合理科學的鋪設避雷設施,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會在建筑物屋面的正脊、斜脊等地方安裝。同時要盡量避免直、銳角彎曲,采用圓弧狀的彎曲,并且其引下線的彎曲弦長應該大于對應弧長的1/10。

(2)避雷裝置中的引下線應該環繞古建筑的四周、墻面鋪設,兩條引下線的平均距離為18m。

為了保證古建筑正面的足夠美觀,原則上是不能鋪設引下線的,但是為了安全,所以在鋪設引下線的過程中,要盡量隱蔽鋪設安裝。另外,在一些面闊較大的錢物避雷帶要盡量的選用直徑較大的材料來進行鋪設,在兩端的引線也要加大材料的直徑。同時要增加引線的數目,這樣能夠做到有效的分流。在鋪設的時候要嚴格按照操作規范來進行。

(3)在古建筑的的不同地域要根據游客的分布和集中程度來采取不同的均壓措施。

如:在寬度較為狹窄的古建筑周圍可以采用水平圈式的接地裝置,這樣的話,要特別注意保持接地裝置與地下管線的安全距離,避免引下來的雷電擊穿地下管線。

3.2關于側面雷擊的應對措施

在古建筑的防雷措施方面,我們可以根據古建筑物的地理位置來確定防側擊雷的方法。如在山區地帶亦或是在空曠的古建筑物周圍,要確定需要進行防雷的均壓帶,并且使均壓帶和建筑物四周的金屬物體進行接地。最基礎的安全要求就是窗上的玻璃沒有空洞,因為在山野地帶雷電可能會以雷球的狀態鉆進室內。還要特別注意一下樹木與建筑物的安全距離。

3.3做好建筑物內部的防雷措施

古建筑的內部防雷就是指的減少建筑物內的雷電流和所產生的電磁感應以及防止反擊、接觸電壓、跨步電壓等二次危害。在加強建筑物的外部防護措施的同時,也不能夠放松對于內部防雷的建設安裝,它大致可以分為地位連接、加裝避雷器和合理布線等一系列措施。在我國重點保護文物的古建筑內,一般都設有消防、報警和監控設備等,然而這些弱電系統的雷電感應的危害很大,因此加強內部防雷顯得尤為重要。

4在古建筑防雷工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發現,很多古建筑的建筑地理位置都不是很好,大都處于高山、險峻的地帶,這樣地理不佳的問題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雷工程施工的難度。另外,考慮到為了使古建筑保持良好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防雷工程施工時就要小心,隱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技術指標不能夠達標:

(1)我國對于古代建筑的統一避雷施工標準,會使得文物保護人員難以保持一個合理的尺度,可能會存在著想要很好的保護古建筑,加大防雷措施,但會減弱古建筑的魅力。否則就會使得古建筑風韻猶存,但處于極易破壞的狀態下。

(2)我國的古建筑大都是以木材為主,但是現代的避雷裝置都是一些沉重的金屬,這樣就很容對古建筑造成傷害。

(3)在古建筑地面四周的引下線的間距很難達到技術規范的要求,加上古建筑的墻體形狀不一,也極大地增加了施工的難度。

5結論

篇6

[關鍵詞]仿古建筑腳手架搭設 進度技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1主要難點:

本建筑為一塔形仿古建筑,呈八邊形,長寬約20米,總建筑面積3373平方米,地上九層,地下一層。檐高58.7米,總高79.37米。結構體系為框架核心筒結構。結構安全等級二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結構抗震等級為二級。

腳手架工程概況:考慮實際施工需要,外腳手架施工在地下室施工完畢回填土工作完成后,五層以下采用雙立桿落地式鋼管腳手架(五層以上的架子采用單立桿)。腳手架在搭設在五層時,需做三鋼管水平支撐梁,在四層主梁位置設置Φ48X3mm斜支撐。并在五層設置Φ20雙道卸力繩,與立桿和大橫桿固定。

2遵從原則

(1)遵守《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程》

(2)遵守《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

(3)遵守關于印發《北京市實施(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辦法)的規定》的通知 {京建施(2009)841號文}。

(4) 遵守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辦法{建質(2009)87號文}

3主要技術要點

3.1立桿

立桿排距最大不大于1500mm,排向間距不大于1200mm,大橫桿步距為1500mm,外立面加強桿為在正壓欄處每步770mm處設一道欄桿。立桿接頭除頂層頂步外,其余各層各步接頭必須采用對接扣件連接,立桿與大橫桿采用直角扣件連接。立桿的對接扣件應交錯布置,兩根相鄰立桿的接頭不應設置在同步內,同步內隔一根立桿的兩個相隔接頭在高度方向錯開的距離不小于500mm;各接頭中心至主節點的距離不宜大于步距的1/3。

3.2大橫桿

大橫桿步距1500mm,大橫桿置于小橫桿之下、立柱的內側,用直角扣件與立桿扣緊,在操作面處設立一道護身欄桿。大橫桿采用對接扣件連接,其接頭交錯布置,不在同步同跨內;相鄰接頭水平距離不小于500mm,各接頭距立柱距離不大于縱距的1/3。

3.3小橫桿

每一立桿與大橫桿相交處(主節點)都必須設置一根小橫桿,并采用直角扣件扣緊在大橫桿上,該桿軸線偏離主節點不大于150mm。小橫桿間距與立桿縱距相同,且根據作業層腳手板搭設的需要,兩立柱之間等距離加設置1根小橫桿,最大間距不超過750mm。小橫桿伸出外排大橫桿邊緣距離為100mm,伸出里排大橫桿距離為300mm,距結構外邊緣150mm。

3.4剪刀撐、之字撐

雙排腳手架應沿腳手架兩端和轉角處起,外側立面整個長度和寬度連續設置剪刀撐,剪刀撐的搭設是一根斜桿扣在立桿上,另一根靠在小橫桿的突出部分上,斜桿與水平桿的交角及剪刀撐與地面夾角宜在45º~60º 之間,應在外側立面整個長度和高度上連續布置,斜桿兩端扣件與立桿節點(即立桿與橫桿的交點)的距離不宜大于200mm。剪刀撐斜桿應用旋轉扣件固定在與之相交的橫向水平桿的伸出端或立桿上。剪刀撐之間的接頭間距不小于1000mm。剪刀撐在陽角處連續設置。在塔剎部位獨立設置雙排腳手架,并在腳手架外側增加之字撐或連續剪刀撐。

3.5節點構造

1、連墻桿

為保證腳手架的穩定性,腳手架與建筑物之間的連接是通過連墻桿來實現的,連墻桿設置要求說明如下:

因主體結構層高在7000mm左右,連墻件不能按照不大于4000mm設置,只得每層在樓板上設置。

(1)腳手架連墻桿拉結點設在回廊內側主圈梁位置,做法為Φ48鋼管與主梁主筋綁扎連接,在澆筑混凝土時一次性成型,與結構起到拉結作用。

(2)連墻桿采用鋼管水平布置,水平間距最大4.2m,垂直方向按每層設置。拆除前必須經安全部門審核認可。連墻桿應靠近設在立桿與大、小橫桿的連接處,偏離主節點不應大于300mm。在搭設腳手架時,連接桿應與其他桿件同步搭設,為防止大風影響,連接桿應與建筑物固定牢固。連墻桿通過φ48鋼管柱面拉接時,門窗洞口處連墻桿通過鋼管卡在洞口兩側的兩根鋼管連接。在每根卸荷鋼絲繩與立桿交接節點處設置連墻桿,從而防止節點受力后立桿向內打彎。

3.6正反壓欄布置:

應根據設計圖紙及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滿布正反壓欄,如遇搭設時不能設置在水平桿與立桿交界處,應將壓欄往上提,將正反壓蘭設置在立桿處。

3.7其他搭設構造技術要求

卸力繩:考慮整體腳手架平穩性及傾覆性,五層設置Φ48三鋼管水平支撐梁。上部設置Φ20兩根鋼絲卸力繩,拉結部位為結構正身斜梁內主梁立面,下部設置Φ48鋼管斜支撐.

3.8方案審查論證

通過邀請權威的模架專家及安監系統專家,對制定的方案進行現場施工論證。

4結語

通過對景觀塔落地式鋼管腳手架的效果評價和組織專家驗收,整體上對新建仿古樓閣式塔腳手架搭設肯定態度。此方案不僅在維護建筑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腳手架架體的安全,更是對我過建筑文化的傳承,新建仿古建筑腳手架搭設的的應用與發展,完美的向后人傳遞了我們古代建筑匠人們的大智慧,讓后人能夠準確的把握和解讀古代建筑所蘊含的信息,這不僅符合新建建筑與古代建筑傳承的原則,也是我們作為后一輩新建與仿古建筑技術人員應該堅持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馬炳堅.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科學出版社,2012-01.

[2劉大可.中國古建筑石營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06.

[3]路化林.中國古建筑油作技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04.

篇7

1.1有效延長建筑的使用時間

使用壽命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多數房屋在使用過程中因為受到使用功能的改變、火災、地基不均勻沉降、超載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壽命縮短的很嚴重,而結構加固技術的使用正好可以有效延長建筑的使用時間。

1.2增強房屋建筑耐久性

房屋建筑在使用過程中,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耐久性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結構加固技術的使用可以從結構上使建筑物耐久性得到加大。

1.3提高房屋建筑抗震性

作為一種自然災害,地震的發生為社會發生造成了嚴重影響,近年來我國地震頻現,因此在房屋建筑使用過程中應該對抗震性給予充分重視,結構加固技術的使用可以使既有房屋建筑穩定性得到大大加強,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進而更好的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

2我國房屋建筑施工加固設計的使用現狀

2.1房屋建筑施工加固技術體制不合理

目前我國的施工技術與管理方式比較粗放,同時密集化與專業化的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相應的技術創新體系。在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應該在技術人才培養機制上進行不斷的創新,同時對房屋建筑施工技術體系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創新,進行體系建設。正因為房屋建筑行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不能完全依靠傳統體制,這樣會使產業升級技術的更新換代受到影響,或者產業升級速度太慢等問題的存在都會對市場創新受到影響,加上房屋建筑施工技術在創新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需要進行大量的創新實踐和運用,這樣才能對施工進度與施工質量進行有效保證。值得一提的是,建筑施工技術創新很容易會不適應實際的市場需求,加上一些新的技術成果容易受到相關政策的影響,進而不能及時進入到建筑施工之中。

2.2建筑施工技術與理念非常落后

科學的理論與正確的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在建筑行業中也是如此,企業領導、項目負責人以及施工人員在工作中都離不開科學的理論與正確的思想作指導。從目前房屋建筑施工中來看,很多企業領導者、項目負責人不重視施工技術、材料的創新性,嚴重忽視了施工過程中的創新理念,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工程建設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始終沿用著傳統的思路,不重視引進先進的理念與技術,在理念與施工上不能與時代要求相適應。施工企業嚴重忽視了建筑技術在創新工作上的重要性,以上這些因素是造成房屋建筑創新性缺乏的重要原因。

3房屋建筑工程中經常使用的幾種加固設計技術

3.1粘貼鋼板加固技術

這項技術在建筑加工施工中十分常見,這項技術的優點主要在于加固施工的時間比較短、鋼筋混凝土結構不需要加濕、外觀損害比較少等,因此不能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造成影響。但是因為加固技術的效果主要由建筑結構膠的質量所決定,所以粘合的材料與施工水平都會隨建筑物的加固效果產生影響。因此一般來說這種技術經常在鋼筋混凝土構件薄弱部位以及受拉區的靜態固件中使用。

3.2增補受拉鋼筋技術

這項技術主要是指在房屋建筑主體結構中一些受力集中的地區,使受拉鋼筋得到增加,利用這種方法對梁體結構的承載力水平進行改善。在這樣的過程中,增補鋼筋和既有梁體結構之間的連接可以利用全焊接與半焊接等方式來實現。在二者連接的過程中,可以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在干法外包與濕法外包兩種方式之間進行靈活的選擇。

3.3外包型鋼加固技術

這項技術主要是指用型鋼外包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四角上,這樣一來原來的結構構件的承載能力就會得到大大的提高。這種技術主要可以分為干式與濕式兩種外包方法,一般來說濕式外包型鋼法比較常用,這種方法可以使結構承載力得到有效提高。外包型鋼法的受力非常可靠,同時施工方法也非常簡單,但是需要用到的鋼材量非常大,同時加固施工的成本也非常高,因此,一般房屋建筑的加固不會使用這種方法,而選擇將這種技術用在建筑物梁、柱等位置上。

3.4碳纖維加固技術

這項技術主要是指通過樹脂膠結合擦聊將碳纖維板粘貼在結構的表面上,通過這種方式促進結構承載力得到提高,這種技術的優點主要在于它的強度比較高、材料的重量比較小,在使用過程中不需要對材料腐蝕等問題進行考慮,此外適用的領域也非常廣,施工材料價格比較低,因此成為現代結構加固設計中比較常用的一種加固技術。但是因為這種技術的耐高溫性能并不強,一般來說要求在溫度環境60℃以內使用,否則就需要采取一些保護性的措施。

3.5預應力加固技術

這項技術主要是指利用施加預應力的鋼絞線、鋼拉桿等對結構構件承載力進行提高,它是一種集加固、卸載以及改變結構受力于一身的加固方法。因為受到荷載與預應力的雙重作用,使拉桿出現了軸向拉力預應力偏心受壓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構件的抗彎能力得到了增加,同時外荷載效應得到了減少,最終使結構受彎變形的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構件斜截面的承載力。這種技術的缺點在于在加固施工過程中需要專門的施工機具設備與工序,并要求在60℃以內的溫度環境中應用,否則就需要采取一些保護性的措施。

4結語

篇8

我國古代建筑的發展,不僅在單體建筑方面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造型已經非常豐富,而且在諸如創造群體結合、空間意境等方面的群體建筑上,也彰顯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古代建筑體系發展到明清時期,已是最后一個階段。園林領域,乃是最能體現明清建筑的成就所在。最具藝術性的中國古代建筑群有兩個,一是明代的江南私家園林,二是清代的北方皇家園林。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里,系統建設史的研究者普遍認為,明清時期單體建筑藝術表現力在持續下降,所以明清建筑的成就不高。現實情況下,明清建筑空間創造出了藝術的一面,在施工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明清建筑的構造和建設,突出了梁、柱、檁條之間的緊密結合,同時消除了斗拱作為中間層次所發揮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不僅精簡了建筑結構,而且還可以節省大量的木材。使用較少的材料,卻獲得更大的結構建筑空間。除此之外,明清建筑還使用了大量的磚石,客觀上也造就了區域磚石結構的發展和演變。在此期間,中國數量眾多的無梁殿構造就反映了這一進展。

從建筑角度來看,明清時期的確是中國傳統建筑發展的一個頂峰,大體上呈現出形體簡練且細節繁瑣的模式。具體體現在,官式建筑因為斗拱比例縮小,與此同時出檐的深度減少,柱比例變為細長,因此停止使用生起、側腳、卷殺。同時梁坊比例較為沉重,減除了屋頂柔和的線條,所以呈現出了特殊的風格,即拘束又穩重、嚴謹。不斷精煉了建筑的形式,增強了建筑的符號性。

二、仿古建筑和古建筑的區別

所謂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一定程度上地模仿傳統建筑,并保證基本的傳統建筑外觀,蘊含了傳統建筑風格的主要特點,但是在結構、材料和施工技術等方面又反映了現代建筑的主要特點,從本質上講是現代建筑作品。仿古建筑在構造時,通常也會采用水泥混凝土之類的現代材料來仿造傳統的木構建筑,有的仿古建筑設計、施工時,對一些榫卯結構進行了簡化,沒有按照傳統工藝制作;有的仿古建筑會使用一些釘子這類的現代材料進行加固,而在古建筑中是很少有釘子之類的材料的。仿古建筑大多形似,而神不似。現在建造仿古建筑大多追求經濟效益,不會像古建筑那樣精雕細琢,這從細部雕刻件中最能反映出。有的仿古建筑設計雖然嚴格按照法式進行設計,但在施工時,卻因施工人員水平的差異,往往造成局部的工藝差別,從而造成形似,而神不似的感覺,體現不出時代風格和建筑技藝。

三、古建筑的保護

古建筑和仿古建筑的保護都應該與城市的規劃建設同等重要。古城在現今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著重規劃。一方面要保留好歷史本身賦予它的區域歷史文化和當地風土人情。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遵循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與整個城市、市區的重建保持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必須在城市改造的同時,也能做好保護古建筑,應統籌好這兩個方面的整體規劃。近年來,國內旅游業發展迅猛,為了吸引旅游者,很多景區裝修了古建筑或木結構、木石結構的仿古建筑。意想不到的是,正是這些古老的建筑和風化的巖石,才最容易因建筑結構不合理、腐蝕、蟲害、老化等原因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隱患。在大興土木前,必須是將結構的合理設計,木材含水率、病蟲害防治工作著重考慮。不然,古建筑與仿古建筑的使用壽命將難以保證。古建筑保護需要合理的統籌規劃,建設新的城市和大規模重建,還必須注重建筑本身及周邊地區的古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在一般情況下,仿古建筑要和城市的現代建筑,形成優勢互補,保持協調。

在古建筑維修工作方面,應堅持真實性,必須盡量保持古建筑本身的完好。同時也必須保護好它傳達的歷史和地域文化的美學性。管理者可以利用現代科技,以古建筑風格為藍本,在建筑維修的過程中,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務必要將人為的破壞與損壞程度控制在最低比例。

1.對于古建筑的保護應讓群眾參與。組成一批人士,負責古建筑保護,促進傳統建筑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古建筑保護的范圍,能滿足政府部門和人們群眾,共同實現保護古建筑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2.強化對古建筑以及仿古建筑的修葺工作。我國古建筑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多數情況下,建筑損壞的主要原因往往由于木材缺乏防護,已經腐爛。其他的建筑材料也是如此。因此,需要適時地對區域古建筑進行動態的維護和修繕。

3.提高管理者對古建筑的消防安保工作力度。古建筑火災預防措施的工作必須要做好,以盡量減少可能發生的隱患。在發生火災時,應該盡量減少建筑物損壞的概率。要加強對電源和火源的日常管理,在供電系統的設計過程中,應將安全視為重中之重。滅火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情況需要,來配置各種不同的防火設備,進行合理布局。此外,借助各種有效的檢測和報警系統,加強對于火災的預測和預防技術能力。

4.加強專業優秀人才的培養工作。因為當前情況下,我國的古建筑、仿古建筑的保護理念、知識儲備較為薄弱,同時專業性人才比較稀缺。盡管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里都設置了規劃類專業,比如城市規劃、非物質遺產保護等方向。但是大多數還沒有涉及古建筑保護規劃類的專業。即使已有,但是這個專業旺旺并沒有受到廣大學子的認可和青睞,結果就是導致專業的人才也逐漸減少、屈指可數。所以,切實需要注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夯實古建筑的保護理論,驗證研究水平以及實踐操作能力是否滿足現實的需要。

5.借鑒國外先進的古建筑保護知識和修復方法。管理者應該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和應用,徹底解決好現今城市飛速發展背景下,我國的古建筑保護面臨的問題較多,開創并強化了保護古建筑的新局面。

四、結語

當前,各地有眾多的古建筑在維修新建。在維修新建的過程中,倘若能夠做到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更好地結合,建筑物建成后能夠得到合理合理的保護,那么文明將可流傳千年,我們子孫后代也可以繼續傳承歷史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古建筑,不能僅僅依靠幾句口號,文明發展也不能僅靠紙上談兵。科技永遠不應脫離實際。保護比維修更重要,技藝比面子更可靠,如果得以千年流傳,將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新的城市名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代言者。

參考文獻:

[1]莫讓古建筑、仿古建筑淪為“最短命建筑”.大太陽建筑網[引用日期2013-03-14].

[2]古建筑、仿古建筑的合理利用與開發——遠景古建筑專家招陽 古建筑筑、仿古建筑的合理利用與開發——遠景古建筑專家招陽[引用日期2013-03-28].

篇9

【摘要】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底蘊與文化財富。而前人所設計的園林建筑時至今日,仍然能夠從空間與時間上帶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不得不驚嘆古代園林建筑的設計之精妙、構思之獨特。目前在我國園林仿古建筑眾多,就是為了在繼承古代園林建筑的精髓的基礎上,在現代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園林藝術的觀賞。

【關鍵詞】園林仿古建筑;空間;時間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對于園林建筑的美觀與藝術欣賞也相應有了一定的要求。而我國仿古型園林建筑則能給人們的精神生活帶去更高的藝術享受與品質生活,古代園林建筑一直以其在空間與時間上的獨特構思與精妙設計的特點,長盛不衰。

1 園林仿古建筑空間

園林仿古建筑在建設上繼承了我國古代園林建筑的時空交叉、陰陽變化的特點,突出顯示了建筑在空間上的自然屬性。園林仿古建筑依照一定歷史時期下的獨有特點,將這個時期的園林建筑風格完美復原以呈現在現代人面前。現代建筑理論指出,建筑物的靈魂之所在就是空間,而建筑物的空間內容則囊括了內部、外部以及其發展的空間,園林仿古建筑亦是如此,只有在這幾個空間上進行統籌協調,才能進一步發展園林仿古建筑。

園林仿古建筑中的空間次序則很好地體現出了我國傳統園林建筑中“坐北朝南”的建筑設計理念,換言之,前面所說的建筑空間的幾個重要空間,也在園林仿古建筑的實際建設中得到了良好體現。例如,園林仿古建筑的內部空間沿續了古代園林建筑的大客廳與后堂的設計,體現出了空間上的開闊感;而其外部空間則同樣得到了充分地利用,通常建設于臨水一面且在水池南邊就是建筑的內部空間,這樣不僅體現出了外部空間的親水性,傳統園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與水相伴的園林特色,而且同時作為仿古建筑內部空間向外部空間有效延伸,從而體現出空間內外部之間的協調性與滲透性,在整體上有機結合,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園林仿古建筑的空間構造。

2 園林仿古建筑時間

我國因歷史悠久,在歷史上出現精美園林藝術設計的建筑數不勝數,因此在園林仿古建筑上,選擇性較大。一般園林仿古建筑在時間上的選擇往往在唐宋明清四個朝代,首先它們在歷史上都留下過輝煌的時期,其次它們在各自的歷史時期也留下過極富藝術觀賞價值與保存意義的園林建筑,如唐代別業式自然園林建筑、宋代著名園林壽山艮岳、明代蘇州拙政園以及清代突出功能、藝術觀賞特點的各類園林建筑。

我國還因為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與氣候條件相差極大,因此在園林仿古建筑的建造中,不能單純地只對古代的建筑進行一味地復制、模仿,還應在其基礎上將其精華的建筑理念進行保留,并加入一些現代化的園林設計概念,使得園林仿古建筑能夠在時間屬性上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與此同時,根據園林所在地的不同,也要考慮加入當地傳統原素在園林仿古建筑之中,使得園林仿古建筑能夠更加凸顯出當地的傳承性與民族性。

3 園林仿古建筑時、空結合

從概念上理解時間與空間,前者指的是物質在其運動時所體現出來的持續性與順序性,而空間則是物質在運動中的延展性與廣延性。不管什么物質,都有其范圍以及位置關系,也都有著其時間與空間的不同存在形式。因此,從這種角度上來說時間與空間是互相滲透的。

我國園林仿古建筑在時間與空間的融合上首先要做到,體現出傳統園林建筑的藝術觀賞性的特點。園林仿古建筑要充分利用古代園林建筑中的部分設計手法,將園林建筑中的豁然開朗、峰回路轉、出人意料的設計特點融入到園林仿古建筑中去。使得人們在對園林仿古建筑有著藝術審美欣賞感的同時,仿佛體會到了古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其次在園林仿古建筑中為了充分地體現出其在時空上的季相,就要從園林仿古建筑的植被談起。不管是傳統園林建筑還是現代園林建筑中,植被都作為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在園林仿古建筑中,為了體現出其豐富的四季感,應該將能夠體現四季分明的植被進行有層次地、合理地布置,以呈現出仿古建筑獨特的藝術整體效果。而植被在園林仿古建筑空間里的分布,良好表現出了我國傳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同時當遇到季節交替,在建筑空間里的植被出現自然規律性的顏色變換、草木枯榮等,又在建筑空間中呈現出了時間的變換,使得兩者得到最佳的融合。

最后在園林仿古建筑的時空融合上,要做到在充分考慮園林所在地的歷史背景下突出特點以外,還要對所在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加以考慮,如當地氣候條件、自然生態環境等。選擇適宜于當地生長的植被,能夠體現出園林仿古建筑所在地的特色。

4 園林仿古建筑實例

4.1 太原碑林公園

建設于20世紀的90年代的太原汾河畔,經過擴改建以后,其以獨特的仿明清式建筑為主,將北方園林的建筑構思與南方園林的設計典雅進行有機融合。體現出布局、植被與書法碑林三大特色。

其整個布局呈狹長狀,即南北長300米,東西寬30至50米。在其設計上,合理地將整個園林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部以自然生態植被為主,而北部則是人造仿古建筑群落。整個園林共建設24處亭臺樓閣,72間建筑房間,并將整個景區分為6部分進行分別的特色設計。

整個碑林公園不但體現出了北方園林的大氣與豪邁,而且融合了南方園林的精致典雅,比例得當又不突兀,整個園林以中軸線貫穿始終,通過隔景、漏景等園林設計方法,體現出豐富的空間層次感,良好地解決了園林整體自身狹長的自然缺陷,使園林仿古建筑在時間與空間上達到高度和諧統一。

4.2 南昌象湖風景區

南昌象湖風景區的園林仿古建筑,以仿清式皇家的園林建筑與江西地方民居進行有機融合,在不同景區設計出了不同特色。比如在萬壽宮建筑群落,仿清式皇家建筑的風格與相宜的園林植被組合,既顯示出了歷史厚重感與大氣感,又不失環境的和諧性,又如妙濟山莊,其建筑風格以江西地方民居特色為主,設有馬頭墻、池塘與連廊,層次分明,配以水生睡蓮與當地水生動植物,很好地體現出了當地地方特色。同時良好地呈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性,展現出其獨特的個性與特色。

結語:

綜上所述,在園林仿古建筑的設計建造上,不但要考慮到時間與空間的組合,還要對其他因素加以考量,才能建造出與自然和諧的仿古園林建筑。通過對南昌象湖景區與太湖碑林公園的實例可以看出,在園林仿古建筑中時間與空間之間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過合理的歷史時期仿古選擇,并在植被上考慮到其季相性,還要在空間上進行統籌設計,借助各種景觀設計手法,體現出園林的層次感與錯落感,對擴展空間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對兩者的有機融合則更能在突出和諧性的同時,使時間在空間里展現,而空間又隨著時間的變換呈現出不同的韻味,這樣才是園林仿古建筑所要達到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 郭勁.象湖風景區園林仿古建筑特點淺析.[J].現代園藝.2007(12)

篇10

關鍵詞:結構加固技術;房屋建筑施工;應用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的建筑業也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在近年來,建筑質量問題也頻繁出現,這也促使人們對建筑的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想提高建筑工程質量和建筑的穩定性就需要我們更好的進行設計,并且通過各項先進的技術來達到這一目的,建筑結構加固技術的出現也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然而目前我國的結構加固技術起步較晚,在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就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來提高建筑工程的質量。

一、房屋建筑結構加固的必要性分析

對于房屋建筑工程而言,若前期地質勘查工作不夠到位,設計方案不夠合理與可靠,施工期間對各種原材料以及工藝技術的應用不夠科學,施工過程不夠規范,或建筑物在投入正常使用后存在不合理使用的問題,再加上外界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以上多個方面的影響因素相互作用,最終將導致房屋建筑結構出現不穩定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房屋建筑墻體構件的開裂或者是主體結構發生傾斜。以上問題一旦出現則意味著房屋建筑結構的耐久性以及安全性受損,若情況嚴重則將會導致房屋建筑無法繼續正常使用。為了能夠消除房屋建筑結構存在的安全隱患,就需要在房屋建筑的正常使用性能不會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下,通過對現存結構問題的分析與研究,設計合理的結構加固方案,實施科學有效的結構加固技術。通過對相關結構加固技術的落實,能夠使房屋建筑結構構件的穩定性水平得到改善,優化建筑結構的剛性。韌性水平,提高其耐久性,乃至結構使用壽命的提升,綜合價值突出,都尤為值得重視。

二、房屋建筑結構的加固設計

(一)對房屋建筑加固與拆除重建的經濟性分析

房屋建筑物在自然條件下,因長期受到陽光的照射和雨水的淋濕容易出現承重墻變形、墻面開裂、老化、樓板裂縫等現象,所以需要對建筑物做及時的加固,避免發生意外。針對這些現象,問題比較輕的只需要簡單的維修,但若是年久失修的建筑出現的問題則需要重新做設計和制定新的加固施工方案。在做加固設計前,房屋的改建者需要考慮修復加固的費用是否合算,修復之后是否能恢復使用功能。所以,房屋建筑物的加固設計在施工之前要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分析。

(二)對需加固建筑的歷史設計、施工及使用現狀的了解

房屋建筑物的原施工單位比較了解和熟悉其結構,尤其是隱蔽工程的施工。當建筑物的隱蔽工程出現問題或是所需要加固的部位與隱蔽部位相連接,又因為房屋的基本結構已經定型,所以在做加固施工和修建之前最好尋找原來的施工單位來施工,這樣可以盡量減少對原建筑結構的破壞,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夠保留原來的承載能力。若是原來的設計單位因某些原因不能給予加固意見則可以讓新的設計施工單位與原單位進行溝通,通過新單位與原來單位的溝通,使得新單位更加的了解房屋的結構設計,從而能夠根據了解到的設計、施工信息對建筑物加固施工或是拆除重建做出更合理的判斷,同時對加固設計提供更合理的前期設計信息,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施工單位進行認真的檢測和分析,將沒必要拆除或加固的原始結構構件盡量保留,并做好需要加固部位的過度工作。另外,加固設計施工過程中不宜出現太大的新舊斷層現象,采取合理的加固方法,在保證迭合部位鋼筋與混凝土的可靠連接的同時盡量減低施工的難度。

三、高層房屋建筑施工技術的要點

(一)間接加固技術

間接加固技術主要是根據房屋建筑工程的實際受力狀況采取的一種加固技術。因為混凝土構件受力不均會破壞房屋結構,通過合理的調整房屋建筑工程的受力狀況,能夠有效的對房屋建筑結構進行加固。房屋結構加固設計中,通過對受彎混凝土構件進行預應力加固,能夠有效的限制外荷載對混凝土構件造成的損壞,防止荷載過大導致房屋結構被破壞,即通過降低外荷載效應,提高混凝土結構的抗彎能力。間接加固法中最常用的加固技術是預應力水平拉桿加固技術,預應力水平拉桿加固主要是通過在混凝土結構上施加預應力,以此改善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能,有效的限制裂縫的寬度和長度,便于改善混凝土構件的施加預應力,延長房屋結構的使用壽命。此外,預應力拉桿加固技術也是常用的間接加固技術之一,在房屋建筑混凝土結構加固中的應用通常采用臥式組裝,該種方式具有很強的抗壓性和穩定性。

(二)強化混凝土弱剪力墻體系

在進行混凝土弱剪力墻體系進行加固改造時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在剪力墻開洞和切除剪力墻時,不能過于削弱抗剪強度以至于結構的破壞,在每取消一道剪力墻時也應該在同軸線上及時補設,從而在維持均衡和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加固改造。這是因為剪力墻是由鋼筋混凝土澆成的墻體,它是由剪力墻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以此合理的對砌體結構體系進行改造能夠有效的強化混凝土弱剪力墻體系。此種方法可以減少濕作業,但是施工成本相對較高,此外,利用預應力撐桿加固的方法也可以有效提高砌體結構的承載能力,從而達到建筑結構加固的效果。

(三)房屋建筑施工中對太陽能的利用技術

太陽能建筑技術的大量應用是房屋建筑工程節能施工技術的重要方面。太陽能最具潔凈和豐富性的能源,太陽能技術在我國建筑業節能施工中被廣泛應用。太陽能具有眾多的環保節能功能:安裝在屋頂的太陽能電池發電系統可把太陽能輻射的熱能轉化成電能,由特定的蓄電池把其儲存起來,并將輸出線路連接到相應供電設施上,可是建筑物內的動力與照明系統的耗電量得到大致的滿足;太陽能具有采暖與供熱的功能,這能使建筑物的日常供熱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太陽能技術所具有的對建筑物采光的控制同樣利于建筑物的日常生活的節能等。太陽能具有的無污染、不受環境的限制、不消耗染料、維護簡單、安裝方便和安全可靠等優點使它成為建筑物節能環保技術中最受歡迎也是最適宜的一類應用技術。

(四)剛性樓面的設計

為了使程序的計算結果能夠很好的反映出建筑結構的真實受力狀況,以減少根本性誤差的出現,在設計過程中應盡量設計成剛性樓面。因此在建筑設計方案階段應避免大開洞。外伸翼塊太長及凹槽缺口太深等樓面設計問題。同時,還要保證建筑結構布置與配筋構造的合理性,且要保證結構的使用功能。若平面無法滿足剛性樓板的設定,這就要求在進行房屋結構設計中必須要增設連系梁板與在洞口邊增設暗梁邊梁,以增加梁板或暗梁邊梁的配筋量,并采用雙層配筋或斜向配筋等方法,以滿足剛性樓板的設計要求。

(五)增設支承的加固方法

增加支點進行加固的方法指的是通過減少構件的彎曲承受來完成的,這樣就可以減少作用在構件上的單位面積作用力了,如果支承點多了,那么作用在相同構建上的力多一些也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影響,構建也不會出現斷裂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情況。這種方法比較簡單,而且也是效果比較明顯的一種方法,但是也有其缺點,那就是原來建筑物的面貌會被這些支承點改變,如果做得不好還可能會損壞原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甚至會減少建筑物的使用空間,對房屋建筑物來說,其使用空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種加固方式對那些條件許可的混凝土結構還算是比較合適的。

結束語

現代建筑也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會廣泛應用到建筑房屋的實踐中,在房屋的質量安全控制中,建筑施工的架構加固技術起到關鍵的作用。良好的結構加固技術可以節約資金投入,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房屋建筑施工結構加固技術相關研究越來越受到更多的重視和關注。要在未來的房屋建筑結構加固技術的長信和發展上多做努力和探索,為我國建筑業的整體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智慧.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常見的問題分析[J].江西建材,2014,15:38.

[2]劉志堅.淺析高層房屋建筑施工技術的要點[J].江西建材,2014,20: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