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培訓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1: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培訓

篇1

論文摘要 為使護理健康教育有效、深入、健康的開展,3年來對浙江、江蘇、福建、廣西、廣東等省、市的2000名護理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85%護士對開展護理健康教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其中92.5%對護理健康教育與衛生宣教的區別點認識不清;87.5%對護理健康教育相關理論知識了解不足;84%對護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內容掌握貧乏等。本文著重對目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進行調查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供護理同行借鑒和進一步探討及研究。

護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統中的一個分支,是主要由護士進行的,針對病人或健康人群所開展的具有護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是實現整體護理的重要措施。[1]目前,我國各省、市醫院已逐步開展護理健康教育活動,為了了解護士對護理健康教育認識、能力及實施的情況,自1998年特對浙江、江蘇、福建、廣西、廣東等省、市的2000名護理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5%護士對開展護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同認識上的誤區。因此,及時糾正認識誤區、提高健康教育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對護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選自浙江、江蘇、福建、廣西、廣東5個省、市、地區級醫院的2000名護理人員,其中護理部主任98名,護士長1520名,護理骨干及學校老師382名,年齡為25~62歲,均未參加過系統的護理健康教育理論和技能培訓

1.2 調查方法

本調查為非實驗性研究,采用問卷及提問的單項選項法。調查均在《護理健康教育理論與臨床實踐》專題講座前進行。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對護理健康教育概念的認識;護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論;護理健康教育程序及技能等14個基本問題,回收率為95%。

2 結 果

3年對2000名護理管理者、護理骨干及學校老師進行調查見表1,結果顯示主要的誤區是:92.5%對護理健康教育與衛生宣教的區別點認識不清;87. 5%對護理健康教育相關理論知識了解不足;85.5%對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改變不健康行為認識缺乏;84%對護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內容掌握貧乏;82.5%不能選擇最佳健康教育時間;81%不能有效進行健康教育效果評價;80.5%對最佳健康教育方法選擇能力缺乏;80%對護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擔角色認識不夠明確。

3 分析與討論

護理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實踐成功的最重要環節之一。[2]目前,各醫院都在積極推廣健康教育活動,但從調查資料表明85%護理人員存在不同層度上的認識誤區。因此,難以使健康教育工作者真正讓病人享受到主動、全面、連續的恢復及保持健康需要。[3]

3.1 護理健康教育與衛生宣教是不同層次上的兩個概念

目前許多醫院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操作體系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4]護士仍習慣用“衛生宣教”替代“健康教育”。從調查表明92.5%的護理人員把“健康教育”看作是“衛生宣教”的延續,并把兩者視為一同。因此,一些醫院的健康教育工作還是停留在疾病知識的普及及宣教上。

3.2 護理健康教育以多學科的理論為基礎

護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牽涉多學科的應用學科,這些學科在健康教育活動中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但是我國的醫院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系統,而且在理論和體制保證方面還不夠完善,[5]可參考的護理文獻及書籍比較少,又缺乏系統的護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及能力培訓。調查表明87.5%的護士明顯缺乏護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特別是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發展。

3.3 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幫助病人建立健康行為

護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病人或家屬確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為。[6]但是,調查顯示85.5%護士對這一概念認識不足,多數護士認為進行健康教育以病人或家屬掌握疾病知識為目的。護士在進行效果評價時往往只從掌握疾病知識上考慮,而缺乏從病人行為改變和態度轉變上考慮,所以,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病人不健康行為。

3.4 護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教育程序為工作規程[7]

開展行之有效的護理健康教育工作,護士應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調查表明84%的護士對教育程序工作中的基本內容了解膚淺或認識不足,因此,臨床上出現健康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健康教育時間安排不合理;健康教育效果缺少評價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有效的開展。

3.5 健康教育中護士承擔多種角色

由于受傳統護理模式的影響,護士對健康教育中護士所承擔的角色認識不夠明確,僅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疾病知識的傳授者,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計劃者和評價者。有些護士在履行教育職責上缺乏主動意識,因此,不能從根本上幫助病人建立健康行為。

轉貼于

4 對 策

4.1 加大護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力度

護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學科比較廣泛,但由于目前各醫院護士的學歷層次參差不齊,知識老化現象突出。護士不僅缺少相關專科疾病的預防保健與康復護理知識,而且缺少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為此,必須加大系統的護理健康教育培訓力度,提高理論和技能水平。[8]培訓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考慮。

4.1.1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培訓的內容可以包括: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健康教育程序臨床應用的必要性;健康教育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

4.1.2 強化以健康教育程序為護理規程的教育活動。護理健康教育與整體護理相同,必須貫徹教育程序,即通過評估、確立教育項目(診斷)、計劃、實施、評價循環過程,保證護理健康教育及時和有效實施。培訓中應強調各步驟主要內容的學習,如評估包括:學習需要、身體狀況、心理狀態、健康信念、學習方式等。教育項目包括:教育項目與護理診斷之間的關系、教育項目的排列順序、確定項目的基本原則。計劃包括:計劃的種類和形式、目標陳述的原則和方法、標準健康教育計劃應用的原則。實施包括:教育方法的選擇、教育時間的安排、教育前的準備、記錄的必要性和方法。評價包括:評價的目的和重要性、評價的方法和技能、評價的內容、計劃的修訂。[7]

4.1.3 疾病教育。疾病教育是病人恢復健康的基本知識,從文獻資料表明護士對疾病知識掌握同樣缺乏,所以,在護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的基礎上還應加強疾病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對每種疾病可以按照一定的框架進行培訓,如疾病概述(定義、發病因素、癥狀);常見并發癥及危險因素;診斷性檢查和治療;各種治療、活動、飲食、藥物治療、手術;出院注意事項。并用這種疾病教育框架指導臨床教育工作。

4.1.4 培訓方法和形式。把健康教育基礎理論和護理健康教育程序作為基本知識和技能來培訓,并把它列入繼續教育必修學分,讓每位護士都能接受這項培訓。培訓可以分階段、分層次進行,采用專題講座或業務學習的形式。

4.2 加強護理健康教育的臨床指導

為了達到學以致用,護理健康教育必須與臨床緊密配合。病區護士長或護理骨干在初始階段應每天檢查護士運用健康教育程序和疾病教育的情況, 并指派臨床指導老師以跟班的形式與護士一起進行工作。護理部定期下病房參與工作指導,讓第一線工作的護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提高健康教育能力,避免將健康教育僅僅作為疾病護理常規的宣講。

除上述對策外,還應建立有效管理機制如健康教育評定標準和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職責、激勵機制等以促進護理健康教育工作長期、穩定、有效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包家明,霍杰.護理健康教育臨床問答.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137.

2 左月燃.對護理專業開展健康教育認識和思考.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25-327.

3 鐘勤.社會發展對醫院健康教育的需求.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64-365.

4 于萍,湯明維.病人對護士健康教育滿意度的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0,35(8):503-504.

5 黃津芳,劉玉瑩.護理健康教育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99-123.

6 張,高德彰,吳光煜.病人教育的起源、現狀及發展方向.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66-367.

7 Barbara W.Community health nursing.London:Glenview,Illinois,1990,434-458.

篇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行腹膜透析置管術經專科護士培訓腹膜透析相關性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共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58.55±14.1)歲。根據患者的編號,以單號為傳統健康教育培訓組23例,雙號為圖文健康教育培訓組22例;兩組患者在文化水平(初中文化水平及以下)、視力欠佳(閱讀文字有困難,不影響操作)、語言溝通障礙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入組標準

(1)患者清醒自愿加入該研究;(2)患者均采取開放式手術、局麻,在恥骨聯合上10cm,往右臍旁1cm、3cm切口;(3)腹膜透析導管均為美國TycoHeaithcareGroupLP公司牛產的雙滌綸套Tenckhoff導管,腹腔內段為直管型或卷曲管型,卷曲管段長約18.5cm,有110個直徑0.5mm的側孔;(4)腹膜透析相關性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考核均不合格者。

1.3方法

1.3.1傳統健康教育培訓方式[5]置管患者術后第二天,由專科護士采用一聽(護士講患者聽)、二看(護士做患者看)、三練(患者在模擬人上練習)的方法一對一上課、電腦放錄像、PPT、模擬操作等培訓,經培訓7d20課時進行考核合格后辦理出院,不合格的再次培訓直至合格。1.3.2圖文健康教育培訓方式將腹膜透析理論、操作的內容以圖文形式裝訂成冊,用圖示后配上文字描述;每人一簡式掛圖貼于操作臺前便于透析操作時及時給予指導。其他培訓內容、時間、課時、考核與傳統健康教育方式相同。1.3.3圖文健康教育宣傳冊及掛圖的制作方法及評價標準1.3.3.1圖文健康宣傳冊及掛圖的制作圖文健康教育宣傳冊及掛圖參照由陳香美院士主編2010版《腹膜透析標準操作規范》[6]、《消毒技術規范》(2008年版)以及《現代臨床專科護理操作培訓手冊》中腹膜透析技術操作標準[7]內容,經多位腎臟病科專家和腹膜透析專科護士反復討論最終確定其內容:導管出口的護理操作、安全換腹透液操作、清潔無菌觀念、紫外線消毒、維持液體平衡、洗澡、合理飲食及運動、透析過程常見并發癥的處理等項目。《圖文健康教育冊》用A5硬皮雙面彩色防水打印,《圖文健康教育簡式掛圖》用30cm×60cm單面可粘貼彩色防水紙制作。1.3.3.2考核內容評價標準導管出口的護理操作、安全換腹透液操作,滿分各為15分;其他項目每項滿分為10分,總分100分。考核>80分或換液及導管出口的護理操作>20分為合格;考核<80分或換液及導管出口的護理操作<20分(操作單項<10分)為不合格。該項目評價表預實驗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為0.907。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傳統健康教育及圖文式健康教育培訓后考核合格率比較圖文健康教育組考核合格率為87.0%(20/23),優于傳統健康教育組的65.2%(15/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9,P=0.038)。兩組患者6個月內腹膜透析相關性腹膜炎發生率比較圖文健康教育組6個月內無腹膜透析相關性腹膜炎發生,而傳統健康教育組有4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P=0.04)。

3討論

3.1傳統健康教育培訓方式是護患之間采用單向傳遞的方式

專科護士從術后第二天開始根據培訓計劃反復地給患者講解腹膜透析相關性理論知識及操作指導。但患者對腹膜透析過程及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不明確,相關腹膜透析知識缺乏,在接受專科護士培訓時感覺陌生、繁瑣、復雜,接受能力差,培訓效果不理想,甚至產生抗拒及退卻心理,后悔選擇腹膜透析治療方式,出院后自我管理效能差,嚴重影響透析效果[8]。

3.2圖文健康教育培訓方式是護士與患者看圖互動操作

圖文并茂、重點突出、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圖文健康教育能引領患者練習;實際操作時對不能回憶的步驟、注意事項等可參照圖文手冊及簡式掛圖中的提示正確完成操作,解決了患者居家透析時遇到的常見并發癥。

3.3兩種培訓方式的比較

篇3

【關鍵詞】 臨床非內分泌科護士; 糖尿病; 培訓模式

糖尿病是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第三大非傳染性疾病[1]。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呈迅猛增長之勢。WHO糖尿病全球負擔研究(WHO Global Burden of Diabetes Study)表明,至2030年,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將由2000年的2080萬增至4230萬,位居世界第2位[2]。新疆糖尿病患病率遠高于全國水平,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3]。國際著名教育家Assal教授提出:“高質量的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取決于糖尿病的教育,如何更好地推廣及實行糖尿病護理管理是擺在廣大醫務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課題”[4]。

健康教育是醫院臨床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富有成效的健康教育可以讓患者自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5]。糖尿病教育作為糖尿病治療的基本措施,在糖尿病綜合治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6]。護士如能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及其教育技巧,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讓患者盡早認識和掌握糖尿病的相關知識,積極配合治療,進行正確的自我管理,這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提高今后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7]。新疆地區糖尿病教育起步晚,和全國其他省市相比相對落后,缺乏專職的糖尿病教育護士,而現階段臨床實際工作中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依靠臨床一線各科室護士來完成的,因而應加強非內分泌科臨床護士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培訓及學習,提升臨床護士的糖尿病護理能力,從而保障糖尿病患者護理質量及安全。按《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中提出的在重點臨床專科護理領域開展專業護士培訓的規劃[8],為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本院2011年4月在省內率先成立了“糖尿病專科護理培訓基地”,對臨床護理人員進行糖尿病專科知識的培訓。本研究采用“多樣化集中授課與一對一專人責任臨床帶教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可提高學習成績,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臨床護理和健康教育的能力,提升了非內分泌科臨床護士糖尿病護理能力,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本院33個科室的臨床護理人員。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利用自行設計問卷,對護理人員進行有關糖尿病知識知曉狀況與培訓需求調查,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培訓目標、內容與具體方案。2013年3月-2014年3月分兩期培訓本院非內分泌科臨床護理人員136名,并將培訓對象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8名,對照組放在第一期進行培訓(傳統集中授課和隨班臨床帶教),試驗組放在第二期培訓(多樣化集中授課和統一專科操作培訓后進行一對一專人責任帶教)。兩組研究對象的學歷、職稱、工作年限等一般資料驗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1.2.1 成立培訓管理小組 (1)建立專科護士培訓三級管理體系,學員須接受護理部組織管理、培訓基地管理及帶教小組成員管理,遵守醫院和科室的各項管理制度。(2)糖尿病專科護士培訓基地成立“糖尿病專科護士培訓領導小組”,內分泌護士長任組長,負責組織培訓基地的全面的管理工作。小組下設理論管理小組和操作管理小組,各小組組長負責督促培訓計劃的落實,保證培訓內容按期完成。(3)實行糖尿病專科護士培訓責任人負責制,著重負責對專科護士培訓工作進行組織、協調和管理,督促培訓工作按計劃落實到位,確保培訓質量。(4)培訓學員的招收及資格審核由管理小組統一管理,培訓質量由負責人管理。

1.2.2 制定培訓計劃和考核方法 培訓管理小組根據糖尿病專科相關知識和操作技能,制定培訓計劃和考核方法。參考《衛生部專科護理領域護士培訓大綱》和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糖尿病管理及教育學組出版的《糖尿病護理與教育指南》,改編為符合非內分泌科臨床護理人員糖尿病培訓需求的教材。教學時間分配:理論培訓時間(40學時);臨床綜合實踐能力培訓時間(48學時)。考核方法:成立考核小組,成員由護理部、項目負責人、內分泌護士長及護士骨干組成。

1.2.3 教學方法 (1)理論授課:對照組完全采用傳統集中授課,即培訓形式為多媒體教學,授課老師根據培訓計劃,系統性、整體性利用自身的知識經驗、臨床經驗、教育經驗,來開展課堂教學;試驗組采用多樣化集中授課,即培訓形式為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結合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問題討論法等多種形式培訓。兩種方法的培訓時間一致:集中在10個工作日的下午15:30~19:30,共40學時;培訓前后學員均進行統一理論考核。(2)臨床實踐:對照組臨床實踐采用隨班帶教方式,即不固定帶教老師而是跟班跟老師,理論結束后不集中統一專科操作培訓而直接進入臨床實踐,由跟班的老師培訓。試驗組采用一對一專人責任帶教與統一專科操作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集中統一培訓:安排集中操作培訓,統一各項操作程序,糾正護士以前在臨床中的操作錯誤。一對一臨床實踐帶教:操作培訓由從事糖尿病專科護理工作5年以上人員擔任。操作采用一對一培訓方法,階段操作固定培訓老師,負責按期完成該階段全部操作項目的培訓,學員由淺到深輪轉接受各階段操作培訓。試驗組學員臨床實踐前先對學員進行操作技能摸底考試,對存在的問題,指導老師集中統一專科操作培訓,培訓后再進入臨床實踐。臨床綜合實踐能力培訓時間:6 d,共計48學時。臨床實踐為內分泌病房大、小夜班各1 d、白班2 d、糖尿病門診1 d、臨床實踐考核1 d(包括專科操作考核及一對一糖尿病患者教育)。

1.3 評價方法 學員每項操作考核合格成績定為≥80分,本研究選用血糖儀使用操作考核合格成績≥80分進行評價。臨床綜合實踐能力考核:根據學員平時綜合表現計分,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科室實際并征求各位帶教老師意見后,設計了臨床實踐綜合評定考核表,包括實踐態度、組織紀律、專科操作能力、工作能力、教育能力5個部分,滿分為100分,占臨床實踐能力考核的70%。個體教育:完成一對一糖尿病患者教育1例,滿分為100分,占臨床實踐能力考核的30%。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Epidata 3.0統計學軟件包建立數據庫進行錄入,數據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培訓后,試驗組血糖儀使用的考核成績及綜合臨床實踐能力的考核成績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公布了一項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9年我國約有9200萬糖尿病患者,另有糖尿病前期患者約1.48億[9]。在我國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增高,人們對糖尿病的認識也在逐步提高,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存在嚴重不足[10]。造成這種局面除了患者自身的因素之外,還和醫務人員是否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及醫務人員本身的糖尿病知識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高低有很大關系。未經過系統培訓的醫務人員進行糖尿病教育則導致教育效果下降[11]。糖尿病專科護士作為糖尿病防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軍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極其重要,糖尿病管理小組以糖尿病專科護士為核心,通過對非內分泌科的糖尿病小組成員進行有計劃的、系統的糖尿病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其糖尿病相關理論知識、技能操作水平和糖尿病健康教育能力,并帶動對所在科室其他護理人員的培訓和指導,以達到對各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規范化教育和管理,提高其對糖尿病長期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提高其糖尿病綜合控制水平。

本研究糖尿病專科培訓中理論采用多樣化集中授課,即培訓形式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結合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問題討論法等多種形式培訓。這種培訓形式強調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既保證了學員學習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又培養了學員從臨床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將理論知識與臨床病例有機結合起來。改變了護士處于被動接受的從屬地位,甚至產生依賴心理,造成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欠缺及對專業興趣的下降等[12]。

便攜式血糖儀給廣大糖尿病患者帶來許多便捷,可以隨時監測自己血糖水平的變化,是當今醫療實踐方式發生新變化的典型代表,血糖檢測值的正確與否非常重要,因為血糖測定值的高低是判斷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標[13]。所以,要求護士不僅要了解血糖測定的重要性,為醫生提供準確的血糖結果,還要掌握規范的血糖儀使用操作流程。在臨床技術操作中,非內分泌護士缺乏規范的血糖儀使用操作流程,對于血糖儀的清潔、校檢工作均不夠重視,對血糖儀的參數等相關事項不夠了解,血糖試紙開啟后,沒有及時將使用期限標注好,再加上采集血樣時,護士的采集方法不規范,均會導致發生血糖偏差,從而影響血糖值的準確性。本研究采用一對一專人責任帶教與統一專科操作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集中統一培訓:安排集中操作培訓,統一各項操作程序,糾正護士以前在臨床中的血糖儀操作錯誤。一對一臨床實踐帶教:操作培訓由從事糖尿病專科護理工作5年以上人員擔任。操作采用一對一培訓方法,階段操作固定培訓老師,負責按期完成該階段全部操作項目的培訓,學員由淺到深輪轉接受各階段操作培訓。試驗組學員臨床實踐前先對學員進行操作技能摸底考試,對存在的問題,指導老師集中統一血糖儀使用操作培訓,培訓后再進入臨床實踐。本研究兩組護士培訓后血糖儀使用的考核成績,試驗組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非內分泌護士缺乏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和教育能力,在進行健康教育和糖尿病護理的時候,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本研究采用一對一專人責任帶教與統一專科操作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對學員進行糖尿病專科培訓,注重培養專科護士的健康教育、臨床專科操作能力、工作能力,重視對患者的個體教育。本項目在臨床實踐階段,為學員提供了多種糖尿病教育模式和護理門診的實踐,采取1:1的帶教比例,即1名老師帶教l名學員,通過實際案例教學,幫助學員將理論知識與臨床應用接軌,要求學員完成完成一對一糖尿病患者教育1例,有利于學員提高學習興趣、有利于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提高語言表達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提高糖尿病護理評估及臨床健康教育能力,本研究兩組護士培訓后臨床綜合實踐能力的考核成績,試驗組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糖尿病專科護士是糖尿病健康教育計劃的制定者和實施者,是糖尿病教育、管理和護理方面的科研設計者和承擔者[14]。系統的健康教育通過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傳授、社會關懷、心理支持等,較好地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了糖尿病患者的康復[15]。

因此,提高非內分泌科醫護人員糖尿病專科理論、操作技能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培養其糖尿病健康教育能力,才能滿足當前各科糖尿病患者逐漸增多的需要。采取多樣化集中授課與一對一專人責任臨床帶教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可提高學習成績,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臨床護理和健康教育的能力,提升了臨床非內分泌科護士糖尿病護理能力,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為今后開展此項工作提供依據,值得在護理人員專科培訓方面推廣。

參考文獻

[1]徐燕萍.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作用[J].吉林醫學,2010,31(31):5625-5626.

[2] Wild S,Sicree R,Roglic G,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J].Diabetes Care,2004,27(2):1047-1053.

[3]全國糖尿病防治協作組.1994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J].中華內科雜志,1997,36(6):384-389.

[4]姚海欣,周雷,盧雪琴.PBL教育模式在分階段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3):2142-2143.

[5]傅曉煒,張美英.持續質量改進提高護士健康教育能力成效分析[J].護理學報,2010,9A(17):29-31.

[6]陳風華,韓蔚,徐翠紅.健康教育對促進糖尿病患者行為改變及降低醫療費用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7):649-650.

[7]高小華,盧羽潔,沈曉潔.PBL與LBL結合教學法在糖尿病聯絡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24(18):2879-2881.

[8]王素婷,張秀英,郭永勃.有限人力資源配置下實施健康教育的做法及體會[J].醫藥雜志,2011,23(3):98.

[9] Yang W, 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10]梁玉民.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調查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8):1556-1557.

[11]葉會玲,孫秋華.國內糖尿病教育者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321-323.

[12]熊良圣,熊杰平,郭玉華,等.PBL與LBL結合教學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2):1084-1086.

[13]楊冬梅,楊洪芬,張正君,等.院內便攜式血糖儀2010-2011年質量管理措施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147-149.

[14]許樟榮.護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擔著重大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27-729.

篇4

本文作者:胡英曾英玉江美霞方海云工作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特需醫療中心

培養良好的溝通能力由于特需醫療中心收治的病人來自于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因此我們要求護士不僅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還要掌握本地方言和簡單的醫用英語,面對不同病人采用合適的溝通技巧。病區每周舉辦1節英語培訓課,每個病區備有醫用英語系列書籍,方便護士隨時使用和查尋;定期舉辦溝通技巧培訓課,要求護士對不同知識、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最主要的原則是采取病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交流,如收治外國病人,應先做好對病人文化背景的了解,了解他們的、飲食習慣、待人接物的習慣等。我們還舉辦了語言藝術及形體語言培訓班,邀請南航禮儀培訓部老師授課,加深護士對語言藝術及形體語言的理解。培養寬容的待人心態護理專業涵蓋服務行業的精髓,護士必須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理解病人的感受,體諒病人和家屬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以及他們對周圍事物很敏感的特點。因此,我們要求護士對病人的抱怨、過激的語言給予包容,體諒病人的心理;包容和接納每一位工作伙伴,欣賞同事優點和長處,理解同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病區定期舉行團體戶外活動、民主生活會、才藝展示等以促進同事之間的了解。培養團隊的協作精神團隊是指通過成員的共同努力,產生積極協同作用,其成員努力的結果使團隊整體的績效水平大于個體成員績效的總和[2]。加強團隊協作的關鍵在于促進團隊成員的“有條件的利他主義”行為的形成[3]。交接班制度、兩人核對制度等都有效促進護士的“有條件的利他主義”行為形式,同時護士長在工作中起到“利他主義”的表率作用,尊重每一位護士,盡量做到信息等同,促進護士間的交流與溝通。培養靈活的工作藝術工作的藝術性將直接影響病人的滿意度。因此護士除了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嫻熟的業務能力外還應該講究靈活的工作藝術。工作中做到,①合理安排時間,健康教育貫穿在治療和護理中。病人請假外出,將病人口服藥分次包裝,并編寫隨身卡注明藥物作用、服藥時間及用法并附藥物說明書。②病房配置健康教育手冊,方便病人閱讀。跟隨醫生查房收集資料,動態安排治療和護理時間。③了解病人需求,滿足病人需求,集中安排檢查時間,對體弱的慢性病人可將檢查穿插到治療的間隙進行。效果觀察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調查病人對護士綜合素質的評價,調查表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健康教育、服務態度、溝通技巧,分良好、好、一般和差4個等級。滿意率=良好率+好率。培訓前后分別發出調查表1357份和1548份,各回收有效調查表1331份和1495份,回收有效率分別為98.1%和96.6%。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培訓前后病人對護士綜合素質的評價比較采用χ2檢驗。

培訓前后病人對護士綜合素質滿意度比較見表1。從表1可見,培訓后病人對護士理論知識、健康教育、服務態度、溝通技巧的滿意率較培訓前高,培訓前后比較,均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特需病房的病種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產科等專科的各類疾病,覆蓋面廣[4]。病人不再僅滿足于醫療的基本要求,還追求最佳的防治效果,這就要求護士對各種疾病知識樣樣精通[5]。我們通過舉辦疾病知識學習、護理病歷討論、護理查房、護理重點和難點點評,努力把護士培養成為專科知識熟練的全科護士。由于本中心病人來自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我們要求護士不僅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還要掌握本地方言和簡單的醫用英語,面對不同病人采用合適的溝通技巧,為此我們結合日常工作編寫統一規范的語言、模擬角色演示等方法進行訓練,同時邀請專業人員進行禮儀的培訓,加深了護士對語言藝術及形體語言的理解。護士規范的動作、自信的表情增加病人對護士的信任度,有利于護士與病人進一步的溝通,使他們更好地配合醫療護理工作的開展。護理服務不但要有科學性,還要有藝術性[6]。工作的藝術性將直接影響病人的滿意度。因此我們合理安排治療的護理時間,將健康教育貫穿在治療和護理中,盡量不打擾病人的休息和工作;如病人外出,我們將病人藥物分次包裝,并編寫隨身卡,使病人外出時不影響治療。本結果顯示,培訓后病人對護士理論知識、健康教育、服務態度、溝通技巧的滿意率較培訓前高,培訓前后比較,均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說明,通過護士素質培訓,在不斷提升護士自身的素質和水平的同時,提高了病人對護士工作的滿意率。

特需醫療中心的病人文化層次、社會層面、服務價值觀定位較高,需要每一個護士在工作生活中不斷學習、吸收、消化各方面知識養分,去適應病人的需要。通過護士素質培訓,提高了病人對護士工作的滿意率,而病人對護理工作的肯定,可進一步促進護士對理論知識等知識的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護士綜合素質。

篇5

[關鍵詞]新上崗護士;綜合培訓

護理工作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工作,為了使理論知識與技能相結合,更好的以理論知識指導操作,同時,通過臨床實踐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提高工作能力。尤其對新上崗的年輕護士,盡管經過在學校的基礎知識學習、臨床實習及院內上崗培訓,進入科室崗位后,仍普遍存在經驗不足,專科及相關知識缺乏,護士的在職教育是開發智力,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我們醫院加大對新上崗護士的培訓力度,是非常有必要,自2006年對新上崗護士進行有計劃、分階段進行為期2年的規范化培訓,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將培訓體會報告如下:

1 培訓方法及內容

11 崗位禮儀培訓 針對護理工作的職業特點及要求,從言行舉止、發飾著裝進行培訓,并根據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規范培訓護理操作及行為。具體項目有:接聽電話及傳呼器的規范用語,新入院患者的流程介紹及護患溝通技巧,正確持病歷夾,端治療盤,推治療車,安全使用輪椅及平車護送患者。通過的綜合培訓,提升個人整體的職業形象。

12 強化理論知識培訓 為每位新上崗護士提供醫院及科室制度集,具體內容包括:法律法規,醫院及科室管理制度,護理核心制度,各崗位職責及流程,護理文書書寫規范,感染及檢驗知識手冊,及專科疾病護理常規,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專科急救和常用藥物使用說明書等。另外科室還把收集整理的不良事件經過、原因分析,措施及改進流程,制訂成冊,供新上崗護士學習借鑒,防患于未然。集中培訓并計入學分,鼓勵利用業余時間自學。

13 加強臨床操作技能考核 根據臨床基礎及專科操作要求,制定培訓項目及流程,發放考核手冊,項目有靜脈輸液,吸氧,吸痰,心電監護,微量泵,簡易呼吸器囊的使用,心肺復蘇術等,并有針對性的從易到難進行培訓。對所有操作項目,培訓一項考試一項,模擬加實踐,各項操作技能不斷提高,保證了護理工作質量和患者的安全,減少了護患糾紛的發生。

14 加強崗位流程培訓 面對患者病情變化和各種突發事件,選擇臨床經驗豐富,認真負責,帶教能力強的老師一對一帶教。包括觀察病情,應急能力,各種護理文書的書寫,帶教老師及考核組制定評價表,根據臨床患者情況及各崗位流程進行定期及動態的培訓和指導。

15 多專業培訓,提高綜合業務能力 患者涉及多個專業疾病的護理和病情觀察,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康復醫學及護理等,新上崗護士相關知識缺乏,為提高綜合應變能力,具體安排如下:心內科、心電圖室、內分泌科、呼吸科、重癥醫學科、康復科。制定相關專業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如常見異常心電示波的觀察,呼吸機的使用,康復指導及良肢位的擺放,各種胰島素的使用和注射等,培訓完后進行考試。

16 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訓,健康教育是現代醫院為滿足患者健康需求而富有護士的重要職責,在護理培訓中,進一步強化護士的健康教育意識,重視新上崗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

2 培訓效果

通過對新上崗護士的綜合培訓,提高了她們的工作應變能力,有力的保障了臨床護理質量和安全,發生在新上崗護士身上的不良事件明顯減少,贏得了醫院、臨床醫生、護理人員及患者的認可,新上崗護士均順利通過各階段的考核,并對培訓效果滿意。

我院護理部分析新上崗護士的特點,采用科學性與系統性,多樣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方式,圍繞服務理念,三基培訓,護理文件書寫,一般急危重患者的搶救配合及護理,護患溝通技巧,健康教育,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識和相關技能,并充分利用院內網進一步完善培訓,從整體上提高了新上崗護士的臨床技術技能、協調能力、操作能力、應變能力,明顯的提高了新上崗護士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學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8.

[2] 商亞英,王玉蘭,李景麗護士在職培訓方法及效果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2,23(1):67.

篇6

摘要目的:探討三級質控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通過建立糖尿病護理三級質控體系,制定糖尿病患者護理質量標準,對護理人員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培訓考核,對全院糖尿病患者護理質量進行質控與管理。結果:糖尿病護理三級質控體系建立后全院糖尿病患者護理質量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糖尿病護理三級質控是加強全院糖尿病患者管理,提高全院糖尿病患者護理質量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糖尿病;三級質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61

糖尿病已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列第3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非傳染性疾病,成為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1]。糖尿病患者易出現各種急慢性并發癥或并存其他疾病而入住如心內科、腎內科、神經內科及外科等[2]。非糖尿病專科護士對糖尿病相關知識、專科操作技能掌握不夠,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不規范,存在護理安全風險。鑒于此,我院于2013年1月建立了糖尿病護理三級質控體系,加強全院糖尿病患者管理和護理質量控制,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2013年1~12月我院護士256人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1~50歲。學歷:中專30人,大專160人,本科66人。

1.2方法

1.2.1一級質控的組成與工作職責一級質控為護士層面:由每個科室選派1名專業知識扎實、敬業、有奉獻精神,工作5年以上,護師以上職稱的骨干護士組成,共18人。工作職責:(1)參加護理部組織的糖尿病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健康教育、護理查房、危重疑難病例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并考核合格。(2)在本科室組織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學習培訓,輔導每位護士掌握,在臨床工作中進行督導糾錯和質量控制。(3)在科內組織開展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4)對臨床工作中不能解決的糖尿病患者現存和潛在的護理問題和護理不良事件及時上報給護士長。

1.2.2二級質控的組成與工作職責二級質控由各科護士長組成,共18人。工作職責:(1)同一級質控人員一起參加護理部組織的糖尿病相關知識培訓。(2)督導科內護士糖尿病相關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的培訓考核。(3)根據護理部制定的《糖尿病患者護理工作質量標準》每月檢查糖尿病患者護理質量,對問題現場給予指導,幫助責任護士改進提高。(4)對科內一級質控護士反饋的問題調查落實,收集整理相關問題在每月科內護理質量反饋分析會上進行討論分析,提出改進措施以促進糖尿病護理質量持續改進。(5)對糖尿病護理不良事件及時上報護理部,對科內不能解決的糖尿病相關護理問題及時請護理部糖尿病質控小組會診。

1.2.3三級質控的組成與工作職責三級質控由內分泌科護士長、糖尿病專科護士組成,共4人。其中一名專科護士與內分泌科護士長兼任本科室一、二級質控人員。工作職責:(1)制定護理部糖尿病質控小組年度工作計劃,包括糖尿病知識培訓、護理工作質量控制、健康教育活動等,并組織實施。(2)承擔全院糖尿病護理會診,提出指導意見,解決臨床護理問題。(3)每季度進行1次糖尿病護理專項質控,每個病區檢查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專科護理落實情況,對存在的問題現場反饋指導,并有書面資料反饋到科室。(4)收集各科室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在護理部每季度護士長工作會議上反饋分析討論,據此制定各項質量標準、制度流程規范全院糖尿病護理管理,使全院糖尿病護理工作質量持續改進。

1.3評價標準將2012年1~12月未組建糖尿病三級質控組織前256名護士作為實施前,2013年1~12月實施糖尿病三級質控組織256名護士作為實施后,評價:(1)護士對糖尿病理論知識、操作技能掌握合格率。調取醫院年終考試試卷糖尿病相關基礎理論知識試卷考試≥90分為合格,操作技能考核手指血糖監測、胰島素筆皮下注射、胰島素泵操作3項每項≥90分為合格。(2)比較實施前后糖尿病患者護理質量合格情況。以《糖尿病患者護理工作質量標準》對糖尿病患者護理工作質量進行檢查,實施前232例患者,實施后232例患者,每例患者檢查評分≥90分為合格。(3)患者對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知曉掌握合格率。于實施前后發放問卷調查糖尿病患者,各100份,回收有效率100%。問卷內容包括胰島素注射、口服藥相關知識、飲食、運動、自我監測5個方面,每張問卷≥90分為合格。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實施前后護士糖尿病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掌握合格情況比較(表1)

2.2實施前后糖尿病患者護理質量合格情況比較(表2)

2.3兩組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知曉情況比較(表3)

3討論

3.1全院臨床護理人員糖尿病相關知識得到普及就我國糖尿病患者增長的趨勢和健康教育現狀而言,為數不多的糖尿病專科護士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加上我國人事體制、服務理念及運行成本核算等問題,尚且不能配備更多的專科護士[3]。非糖尿病專科護士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缺乏,糖尿病患者得不到安全有效的護理。因此,做好非糖尿病專科護士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培訓是每一個護理管理者更應該重視的問題[4]。通過成立糖尿病護理三級質控組織,制定切實完善的培訓計劃,層層落實培訓與考核,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督導糾偏,使全院護士對糖尿病相關理論知識和專科操作的掌握程度明顯提高。表1顯示,實施前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合格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糖尿病護理工作質量提高通過糖尿病護理三級質控組織層層質控,對發現的問題現場糾偏指導,護士在接受檢查的過程中可以積累專業知識和護理經驗,必然會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改進完善,表2顯示糖尿病護理工作質量明顯提高(P<0.05)。

3.3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對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價值和意義[5],糖尿病在病情控制不佳時可引起各種急慢性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為其帶來沉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病情控制不佳的關鍵原因是患者不知曉疾病相關知識,不能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糖尿病三級質控組織對全院護士進行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培訓并在全院各科開展形式多樣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動,使更多的非糖尿病病區的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間掌握合理安排飲食運動,定期檢查各項指標,知曉口服降糖藥物及胰島素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利于患者做好疾病自我管理,有效延緩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戴麗敏,方英,俞力,等.護理會診在胰島素泵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3):209-210.

[2]陸曄,謝雯俊,劉彥.糖尿病聯絡護士在非糖尿病病區護理風險管理中的作用[J].護理學雜志,2012,27(19):3-4.

[3]袁紅娣,徐玉斕,袁愛琴,等.糖尿病教育小組的設立及效果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67-68.

[4]彭小春,周興建.看圖對話工具在非糖尿病專科護士健康教育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11):42-43.

[5]杜世正,袁長蓉.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實踐進展及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1048-1051.

篇7

趙智紅 楊學勤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720(2009)14-0677-01

近幾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不僅是老年性的疾病,而且在中青年中也十分常見。其發病特征主要有:①發病突然,病死率較高;②此病在工作壓力大、過度勞累的中青年人群中發病高;③如能及時就診,康復快,病程短,預后較好;④此病常會反復發作,而且每發作一次,都會加重其對心臟的損害。持續時間越長,對腦、心臟的損害越大。因此,除了在人院期間要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外,痊愈后還應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預防再次發作,十分重要。

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4月-2008年4月,我院各科收治或我院急診出診救治的AMI患者。患者以胸痛或其他原因就診或呼救,均經心電圖檢查和或心肌酶學檢查,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選擇病情變化及搶救記錄完善的,年齡小于60歲的82例中青年患者,其中男72例,女10例,男女之比為7.2:1,住院時間10―45d。

2 教育內容

2.1 疾病健康教育:患者發病前大多有明確的誘因,依次為過勞,包括腦力或體力上的過勞,劇烈運動如爬山、打籃球、拔河等競技運動,超時娛樂并過量飲酒、性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發病人群中大多數從事司機、教師、廚師等獨立完成具體工作的行業,這些行業往往需要工作者獨自承受壓力,且生活節律性差。

2.2 心理指導:首先應安慰患者,講明病情及預后,告之只要及時治療、護理得當,病情很快會痊愈,痊愈后仍可從事正常工作、生活。發作時讓病人立即安靜坐下或半臥,協助病人的生活需要,陪伴病人給以精神安慰,減輕恐懼。同時進行必要的防治知識指導,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2.3 飲食指導:急性期患者宜進清淡、少鈉、產氣少、無刺激飲食,應少量多餐,進餐不宜過快過飽。發病第1周攝流質飲食,第2周改為半流質,第3周可吃軟飯,1個月后恢復普通飲食,嚴禁煙酒。痊愈后,應合理選擇食譜,應少量多餐,避免暴食,限制高脂食物。肥胖病人應控制熱量,多食粗纖維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飲過量咖啡、可樂等飲料,以免增加心率,飯后2h內不宜體力活動。

2.4 用藥指導:告訴患者此病治療穩定后,由于原發病的存在,在誘發因素下,容易再次復發,所以應隨身攜帶保健盒(內有地西泮、潘生丁、硝酸甘油片、硝酸異山梨酯)并告知應用方法,以做緊急時應用。病人能夠說出醫生所開的藥物的名稱、劑量、作用和不良反應。其次病人應定期復查,堅持治療,出院后繼續常規用藥,如擴冠藥、降脂藥、鈣拮抗劑等。每月定期復查1次,并教會病人及家屬發現病情變化及自救緊急措施。

2.5 急性心梗發作時入院前急救指導:家屬發現病情變化發作時,應立即安靜坐下或半臥,協助病人的生活需要,陪伴病人給以精神安慰,減輕恐懼。指導病人采用放松技術,如緩慢性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舌下含服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觀察用藥效果,如果疼痛不緩解,應立即送醫院救治。

2.6 健康指導:①保持良好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供適合病人所需的健康教育材料,使病人懂得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波動的重要性,遇事冷靜,保持情緒穩定,防止疾病再次復發。②促進身心休息:病人能遵守活動的限制,調整生活方式,緩和工作壓力,保證充足睡眠,使心臟能充分恢復。③合理飲食:原則上應選擇低膽固醇、低動物脂肪、低熱量、糖類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④戒煙:吸煙可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水平,使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的結合較之與氧結合快,因而限制了對心臟的供氧。煙葉中的尼古丁可促使兒茶酚胺釋放引起血管收縮,此外吸煙還可以直接作用于冠狀動脈內膜,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和增加血小板黏稠度,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和阻塞。⑤康復鍛煉:恢復期逐漸增加活動量,第8―12周后大量的鍛煉,如洗衣、騎車等,但如出現胸痛、呼吸困難、心悸、頭暈癥狀時,暫時中斷或減輕活動量。

3 小結

對82例中青年心梗病人出院后,相繼給予3個月、6個月、1年定時隨訪,其中72例患者因遵循醫囑,有效地減少誘發因素,避免了心絞痛的再次發生。另外,有10例患者因忽視了誘發因素,沒有克服不良情緒、節制生活中不恰當活動,沒有按時服用藥物,而使心絞痛再次發生。但都能及時有效地控制,沒有發生更加嚴重的心肌梗死。因此,加強本病患者的出院指導,增強了醫護人員的責任感,確保患者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內容,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成效。

影響社區健康教育質量的因素與對策

左秀云 王 麗 尹淑芳 王秀玲 劉艷紅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720(2009)14-0677-02

[摘要] 指出影響社區健康教育的幾點因素,有主觀態度認知不明確、對社區教育不夠重視、護士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對薄弱、人員缺乏及社區群眾對健康教育認識不夠等因素,并提出了相對應的策略,強化健康教育者的角色認識,開展社區護士再教育以充實理論、提高技能,在教育形式上采取多樣化等措施。

[關鍵詞] 社區護理;健康教育;影響因素;對策

社區護理也稱社區衛生護理,是新形勢下產生的一個新的護理領域,除了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外,還包括心理咨詢、健康指導,重點是疾病護理、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三個方面,核心是健康促進。健康教育作為一項護理內容成為社區護理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這項工作往往做不到位,影響了健康教育的質量,現將其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如下:

1 影響健康教育質量的因素

1.1 主觀態度上認知淡漠:許多護士沒能轉變思想,潛意識中仍把工作重點放在醫療護理上,對社區健康教育意識不強。其實健康教育不是新鮮事物,早在1860年,南丁格爾開辦世界上第一所正規護校所規定的教學基本原則中就指出:“教育是護士的一部分”,并號召“護士應同時是衛生的導師和宣傳鼓動家”。

1.2 社區護士相關理論知識薄弱:社區護理涵蓋“六位一體”的工作內容,它整合現代護理學、預防醫學、管理學及人文科學的知識,服務于健康與非健康人群。不僅要有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專科知識,還需有心理學、教育學和行為學等方面的知識。

1.3 護士綜合能力有待提高,溝通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健康教育效果: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際關系問題已成為人們普遍重視的問題。護士與當地居民建立良好關系是提升社區形象,提高健康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在護士隊伍中有54%的人對溝通技巧僅限于基本了解,34%護士未能掌握溝通技巧。

1.4 社區居民認知不夠或健康教育時機選擇不當及內容針對性不強:我國社區起步較晚,相當一部分人對社區護理不了解。實施健康教育時有的人不愿積極參與或敷衍,甚至直接拒絕。

1.5 社區護士人員不足,工作量大:由于社區工作繁忙,往往騰不出時間做健康教育,有超過1/3的護士認為沒有時間進行健康教育。

2 對策

2.1 強化角色認識:提高護士對教育者的認知水平。我國護士管理辦法第22條規定,護士有承擔預防保健、宣傳防病知識、進行健康指導、開展健康教育提供衛生咨詢的義務。

2.2 開展社區護士再教育:護士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習方式,參加業余培訓班、上網學習、自修等。學習內容除醫學理論知識外,還應系統學習護理哲學、人文關懷理念、個性化服務思想等新知識,使自己在理論上實踐上都能上一個新臺階。只有不斷地用學習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把健康知識通俗科學地傳播出去。

2.3 進行溝通技巧培訓:護士要衣著整潔、儀表端莊、舉止沉著、化妝得體、面帶微笑。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真誠待人、尊重對方。這樣可以消除彼此之間陌生感,對護士也會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日本曾有一份調查:“你認為好護士是什么樣的?”調查中多數人認為應該是技術高明的人,但是多數患者及其家屬則認為:“好護士應該是善良、親切、能認真傾聽并面帶微笑的人。”看、傾聽和微笑就是最好的溝通技巧。

2.4 有針對性改變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內容:社區居民對健康教育認知不夠說明工作還不到位,還應加大宣傳力度。再者社區工作人員也需要改變方法,采用一些針對性強、更容易讓百姓接受的內容,比如:冬季時開展如何防感冒、夏季時開展如何防中暑、針對老年人宣傳養生保健知識、面對有兒童家庭宣傳兒童牙齒保護及防止意外傷害等。在形式上也要多樣化,可以發放健康宣傳資料,可以利用宣傳版面、音像設備等開展宣教,還可以面對面咨詢交流。

篇8

【關鍵詞】 2型糖尿病; 健康教育; 跟蹤管理 作者單位:132011 吉林市人民醫院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迅速上升。目前我國二十歲以上成年人發病率約為9.8%。糖尿病又是慢性終身性疾病,長期血糖控制欠佳,可導致心、腦、腎、血管、神經等多臟器功能受損,嚴重影響患者的存活壽命及生存質量。面對該疾病的威脅,患者缺乏相應的知識非常普遍,不能早診斷、早治療,而已確診者對疾病認識缺乏,治療意識差。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療的“五架馬車”之一,是治療成敗的前提,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的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僅要為患者提供知識信息。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和促進其行為的改變[2],這對于初發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自2011年以來我們內分泌科對住院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進行跟蹤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3月至10月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診斷標準符合WHO1999年診斷標準[1]。82例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單、雙號,分成實驗組、對照組各41例。兩組患者均行動自如、神清語明、無嚴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心腎功能不全、糖尿病足并感染等。入院前患者均未接受過系統的糖尿病教育,入院后均接受內分泌科醫生給予的常規治療方案。實驗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齡(458±156)歲,對照組: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齡(478±145)歲。兩組在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文化程度、疾病認知等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 方法21 研究人員選擇 兩組患者均由內分泌科工作三年以上,且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護士管理。22 干預方法[2]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當日給予健康教育,采用多媒體、幻燈片、配合食物模具的講課方式。教育者是6年以上內分泌科臨床護理經驗的主管護師,并經常參加糖尿病知識培訓及相關學術會議,確保專業知識的更新。教育的重點內容為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常見并發癥、合理飲食即糖尿病飲食控制的重要性,飲食的原則、方法、食物的分類、食譜的熱量計算及如何安排等。適當運動即運動的意義、原則、方式(推薦平地擺臂快走)、時間、運動量、適合人群、運動時的注意事項。低血糖的癥狀及應對方法,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等。并邀請患者家屬聽課。不同的是實驗組接受治療的同時教育護士及責任護士對患者實施跟蹤管理。如:檢查患者進食的量、營養配比、進餐時間(對于餐后2 h血糖高,餐前血糖偏低的患者嘗試分餐法,即少食多餐,根據患者的口味習慣,幫助其制定食譜)。運動方面:餐后30 min提醒或督促患者運動,尤其是肥胖且平時不愿運動或開車族患者。用藥方面了解服藥方法是否正確。如:阿卡波糖需隨第一口飯嚼服,注射胰島素后是否在規定的時間進餐等。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記錄單,鼓勵患者做健康日記并根據血糖情況幫助患者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實施個體化指導。對照組:在接受入院健康教育后,治療中未進行跟蹤管理,只是隨時答疑并指導。兩組患者均檢測4點血糖,即空腹、三餐后2 h血糖。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采用t檢驗法進行跟蹤管理與否的指標比較。3 結果

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沒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具有統計學意義(P

篇9

1資料

1.1一般資料

科室設有病床38張,護理人員16名,于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間收治病人1382例,在本科室實習人員94名,其中本科46 名,專科26 名,中專22名,處于實習初期38名。出現護理風險11起,其中因護生護理技術服務而產生的風險5起,主要為未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業務素質較低,技術操作不規范,不熟悉專科護理流程,應急搶救配合能力低等,非技術服務存在風險6起,主要是溝通不充分,缺乏技巧,未及時履行風險告知義務,未能充分進行病人評估,護理記錄風險等。

2方法

2.1 加強安全意識、法律意識。醫療糾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醫護人員法律意識淡薄造成的。雖然護生在學校受到過一定的法律知識教育,但在臨床上她們很難意識到護理工作中潛在的法律問題。首先要更新管理理念,使護生了解風險管理的作用和目的,加強護生的法律意識、風險意識及業務綜合素質的培訓。根據我科情況,科室內設風險管理小組,積極收集科室內存在的安全隱患,分析存在的和潛在的護理風險問題,每個月組織護生和全體護士認真學結。

2.2健全臨床護理風險管理機制,抓好規章制度的落實,細化并規范護理過程管理。建立專科危重癥病人搶救流程,規范護理物品、儀器的應用管理,完善并實施各項護理規章制度。要求做到嚴格要求,嚴格執行,嚴肅檢查,不可忽視操作中的病情觀察,不可放手讓護生無監督的獨立操作[4]。有報道稱,護生發生護理差錯中,75%是由于不認真執行查對制度引起的[5]。因此,選擇帶教老師時應做到專人帶教,選擇工作態度認真、嚴謹、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臨床操作技能的老師帶教,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還可產生偶像效應[6] ,帶教老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培養護生的工作作風,即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護生,將護生的失誤率降低為零。

2.3嚴格基礎護理操作。初期進入臨床實習的護生,普遍存在理論和實踐的嚴重不平衡,對掌握肌內注射、靜脈輸液、導尿、吸痰、灌腸等技術性的護理操作比較重視,而對最基礎的生命體征的準確觀察和測量、病人的晨晚間護理、翻身、拍背、危重病人出入量的統計等相對漠然和輕視。特別是無菌技術方面,初期入科的護生普遍出現消毒不嚴格、握空針“大把抓”,跨越無菌區、不帶口罩現象。因此,對初期的護生要求每天練習30分鐘無菌物品的使用,帶教老師督導其反復練習,直到護生熟練、正確的掌握無菌技術。帶教老師講解做好病人生活護理的目的和必要性。帶領護生多巡視病房,在巡視中向護生具體示教巡視的內容、方法和具體情況的處理。

2.4加強基礎護理學知識的復習和神經外科專科理論知識的培訓。在實習中,護生對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不能很好的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新的護理設備的廣泛應用,高檔儀器的引進和正在開展的許多專科新技術、新項目,都使護生望而生畏[7]。臨床實習期間,護生對于理論與實際工作有機的結合將會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磨合過程,老師平時要邊做邊提問,在實踐中進行帶教,指導護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每天用20分鐘時間總結護生在一天所學內容,了解護生知識掌握情況,提取護生反饋,結合各護生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初期實習的護生在實習過程中也有一定的健康教育意識,但對進一步如何通過健康教育的過程達到健康教育的理想目標較為茫然。我們有針對性的對護生進行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明確健康教育的隨機性、局限性和間斷性,以及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項,根據健康教育的目的選擇恰當的健康教育方法。

2.5 培養護生觀察和急救配合能力。在病人病情評估方面實習初期護生應側重如何對病人進行體格檢查,評估是重要的一步,帶教中我們發現護生在實際工作中對病人評估的方法和內容不夠全面和準確。帶教老師指導護生多看、多想、多問、多做,結合臨床病例給護生講解病情,使護生提高觀察能力,也認識到觀察病情對搶救病人至關重要。提高護生的應急能力,熟悉各種急救藥品、物品和器械的存放位置,對基本功反復示范指導訓練。培養護生遇到緊急情況時,沉著冷靜,協助處理各種問題。

2.6加強護患溝通,及時履行告知義務,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護生剛從學校來到陌生的醫院科室,既未掌握操作規程,又面對陌生的醫護人員和病人,從每天坐在教室里學習到現在的忙碌于病房中,非常不適應,實習初期護生在剛接觸病人時都有緊張、詞不達意甚至恐懼現象,又由于護理技能和服務意識的欠缺而受到病人及家屬的質疑和排斥,造成溝通交流上的文化休克現象。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引導護生對病人進行“換位思考”,指導護生把與病人的溝通交流融入到最基本的基礎護理操作和生活護理中。帶教老師除了要言傳身教,還要注重加強平時對護生語言和行為的指導,多溝通,多交流,調節護生的不良情緒,提高其心理應對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教育護生理解病人感受,尊重病人的人格,及時滿足并認定需要,以積極穩定的心態投入到臨床實習中。

2.7維護病房環境安全。如對于意識不清,小兒,老年患者及病危、病重病人加護床欄,并將危險物品如暖瓶等遠離病人,以防墜床、燙傷等意外傷害。保持病房內衛生間、開水間、走廊地面的干燥,設立警示牌和醒目標識,每個護生必須有意識共同維護病房環境安全。

3 小結

總之,神經外科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科室,風險管理應始終貫穿于在實施帶教過程中,尤其是實習初期易發生高風險階段,經過兩年多的臨床探索,入我們科的實習初期護生自律意識明顯加強,能在臨床工作中自覺及時進行評估護理風險的高危因素,提高了護生在神經外科危重癥病人搶救中的配合能力,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趙雪紅,程麗君.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醫學.2005,25(2):130

[2] 李加寧,宋雁賓.加強護理風險事件管理的思路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47,376

[3] 張麗,王惠賢,黃桂榮.淺談臨床分期護理帶教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9)下半月版:

[4] 陳少華.從護理診斷相關因素分析護士法律意識淡漠原因[J].護理研究.2001,15(4):193-194

[5] 王虹,張中香,潘潔.護生實習后期發生差錯原因分析及對策[J].現代護理,2005,11(13):1068-1069.

篇10

健康教育不僅是護理工作而且是整個醫院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未來醫院中有無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統,將成為衡量醫院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志[1]。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和過程護士通過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可有效促進護患溝通[2],護士與患者形成指導、參與、合作這種新型護患關系,幫助患者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監測疾病的變化及提高自我健康水平,達到非藥物治療的效果。分析臨床健康教育存在問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健康教育效果:轉變護理觀念,提高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的意識;抓住健康教育的時機,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優化健康教育方法和技能;補充人員編制,為健康教育提供人力資源。本文探討臨床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臨床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健康教育意識不強:由于受傳統護理模式的影響,護士對健康教育中所承擔的角色不夠明確,部分護士對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不深,把健康教育看作是衛生宣教的延續,對護理健康教育與衛生宣教的區別認識不夠,僅僅把自已看作是疾病知識的傳授者,而不是把自已看作既是知識傳授者,又是計劃者和評價者。在履行教育職責上缺乏主動性,因此不能從根本上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為。

健康教育的時機把握不準:部分護理人員將健康教育只作為一項任務來完成或者為了迎接檢查而指導宣教,沒有隨著病情的變化、患者的個體特點、生活習俗等進行健康教育。由于護理人員沒有用心去做,因而很難贏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和有效配合,結果收效甚微,甚至使護理人員陷入一種尷尬的局面和境地。

護理人員知識缺乏,健康教育內容欠缺深度:護理人員隊伍素質、教育背景、業務水平參差不齊,護士缺乏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不少護士所講授的內容還停留在衛生宣教階段,局限于一些簡單的指導,缺乏更深度和廣度的理論知識講解,對一些慢性病、常見病的指導仍處于常規性教育內容上。對不同需求的患者缺乏系統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個性化的需求的內容。護士對專業知識掌握不夠,相關理論知識缺乏,就不能深入地實施健康教育。

人員編制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的時間:護理人員編制根據1978衛生部頒布的《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規定病房床位與護理人員之比不少于1:0.4,而我院病房床位與護理人員之比1:0.2,距衛生部頒發的標準床與護士之比相差較大的距離,護士由于臨床工作的繁忙,不是匆忙給患者完成健康教育,就是一邊操作一邊做,缺乏健康教育時間。

對策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并對教育效果作出評價。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并能自覺地選擇有益于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對健康的認識,使他們懂得一些基礎的衛生保健知識,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社區健康教育所面對的應區每一位成員。由于社會由不同結構的成員組成,所以,我們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必須按照各類人群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起點,設計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既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學習,如家庭護理、嬰兒養護、緊急救護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也要開展較純粹的自我提升、養生修性式的學習活動,如健身操、書法繪畫、花卉培植、讀書學習等。許多時候,通過學習來獲取快樂,也是促使人們愿意進行學習的目的。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體系,提高專業隊伍素質。

轉變護理觀念,提高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的意識:護理人員要從狹義的傳統的護理中跳出來,更新觀念,解放思想上來約束,進入全新的具有現代健康觀現代醫學觀、整體觀、系統觀、社會觀、心理觀、預防觀的“大護理觀”現代醫學和健康觀念的變化 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即樹立護理服務意識,在醫療護理實踐中,護士的任務就是如何提供護理服務的,只有確立了為患者服務的理念,才能在工作中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抓住健康教育的時機,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護士每天約有80%的時間需要與患者交往。在與患者相處中,采用閑時詳細介紹,忙時言簡意賅的原則,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針對患者文化水平不一致性,護十應掌握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如專題講座、時范法、視聽教材等方法。護士不拘泥于形式和方法,要獨具匠心、敢于創新、采用綜合手段和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健康教育來滿足不同患者的學習需求。

優化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適宜采取群組教育、個體教育或兩者相結合的教與學方式。還可采取宣傳欄教育、編寫小冊子、示范教育、播放多媒體等方式,強化患者及家屬的認識。切不可將正在熟睡中的患者叫醒,也不可在患者將要入睡前進行,更不可在患者疾病發作時。盡可能選擇上午、午后30分鐘、晚上8:00~9:00時病房安靜、患者精神較好的時機進行健康教育[4]。

改善護理人員工作現狀,補充護理人員編制,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時間,補充護理人員編制,讓護士有更多的時間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減少護理人員的非護理時間流逝,使護士有進行健康教育的精力和能力來完成對患者系統性、連續性、長期性的健康教育工作,確保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張回珍.淺談護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5,5(12):1094.

2方之牲.社區護理與護理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