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歷史背景基本現狀范文
時間:2023-08-14 17:4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圓明園歷史背景基本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22觀看圓明園的觀后感
今天,我們在教室觀看了電影《圓明園》。我的情緒一波三折,看完之后更是感慨萬千。
其實,圓明園不僅僅是圓明園,更多意義上它是一個王朝的縮影,一個民族的興衰史。每次面對這段歷史,總是難以平靜。影片用大量膠卷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氣派,其目的是為了讓觀者震撼。越是為圓明園所震撼,也越是心痛。看完之后,圓明園中的景物我沒記住多少,倒是外國人的幾句話像一把利劍插入我的胸膛:“技術和科學似乎比數量更占優勢”。英法聯軍區區幾千人,就把一個自稱天國的大清撕得粉碎,只有一批又一批的清軍死在敵人的槍口之下。
看完之后,幾乎每個同學都憤恨不已,咬牙切齒。同時,我也深深感到了科技的力量,也突然發現不知什么時候自己和祖國貼得這么近了。我想,再升國旗的時候我會想起這些的,也明白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重擔。
一部電影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震撼,更重要的是覺醒和行動。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個人,如果滿足于現狀,停止不前,結果只能被歷史淘汰。所以,沒個人都應當發奮拼搏,在這個知識經濟的年代,知識更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青少年,我們的目標一定要明確,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復興中華。
另外,我還體悟到:無論什么人都有他自己的苦衷。即使是皇帝。他擁有江山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擁有人間最奢華的生活,但他缺少的也是他最渴望的,僅僅是做一個普通人。權力是他的榮耀,也是他的負擔。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我不禁猜想:也許正是這些造就了一個王朝的興衰。因為一個擁有至高王權的皇帝,周圍的空氣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一面是宮廷不休止的爭斗,一面是江山無盡的災難,批不完的奏折,忙不完的公務,而從沒有一個人明白皇帝內心的想法。于是,只有逃避。他去建造空前絕后的皇家宮殿,只是為了向世人來炫耀自己的功績,來掩飾自己已經超負荷的心。他不斷地殺人,只是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他的脾氣越來越大……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個王朝的悲哀,至高無上的王朝把一個個的人逼瘋,有的逃避,有的承受,至于有出家的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看完之后我有兩個感受,一是我們不能盲目自大,應該開放發展,才能得以生存;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我們不要給別人太大的壓力,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2022觀看圓明園的觀后感
曾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智慧的凝結、藝術的融合,圓明園,有著無與倫比的東方魅力,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毀于強盜的戰火。
影片講述了一個輝煌雄偉的圓明園從繁華到衰敗最終成了一片灰燼的全過程,不得不讓人為之惋惜和嘆息。
野蠻的侵略者炸開大門,燒殺掠搶,將圓明園毀于一旦。有人會說:“圓明園的毀滅不就是英法強盜害的嗎?”是的,這是歷史的事實,鐵證如山!可是,圓明園的毀滅難道不是當時的中國自己造成的嗎?圓明園的悲劇不是偶然,是歷史的必然,她不過是在這個必然中不幸被選中,成為萬古的悲哀而已。如果我們中國不那么落后,怎么會讓賊兵在堂堂中華的皇家園林里為所欲為?
能建造如此完美的圓明園的中國人,為何在侵略者面前如此不堪一擊?不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太閉塞了嗎?自認為老大,拒絕外來先進科技和文明。然而,自傲自閉,拒絕溝通,拒絕科學就會停止進步,就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落實,落后就會挨打。美麗的圓明園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化成了灰燼。
所以,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主動融入全球的科技文明,才能始終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我們青少年應該發奮圖強,刻苦學習,積極地接受先進科技,為祖國的未來做出應有的貢獻!
2022觀看圓明園的觀后感
曾經去過圓明園,滿目所及只有一片廢墟,殘缺的大水法孤獨地佇立在那里,依稀想提醒人們它的舊日輝煌。的確,從1709年初建時,歷經康雍乾三朝盛世,圓明園是中國最為繁華旖旎的存在。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
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綢緞,注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后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
請詩人出身的建筑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
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境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
這是維克多·雨果1861年寫下的,也是電影《圓明園》開頭的篇章。整部電影從開頭到結尾,貫穿其中的是驚嘆與憤怒,驚嘆于圓明園的巧奪天工,憤怒于英法聯軍的殘暴,將這樣珍貴的人類文明毀之一炬。
而憤怒之后,更多的是思考。我們曾經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財富,我們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曾經也應該一直是世界上最聰慧的民族,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建造匯集人類智慧的圓明園。但當我們站到制高點時,我們開始固步自封,陶醉于既得的一切,豐饒富足,衣食無缺。我們的耳朵開始聽不見聲音,我們的眼睛看不見改變,我們的心,再也容不下外部世界的一丁點緩慢卻一直持續的進步。而或許這,正是當英法聯軍的大火焚燒圓明園時,我們無力阻止的原因。
而造就這一民族性的或許更多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封建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締造了第一個統一帝國時,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也隨之建立。朝代幾經更迭,這一制度卻從未改變,并不斷加強。所謂物極必反,封建制度在經過不斷的發展之后,到明清達到頂峰,也開始了它的衰弱。
“大清帝國好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她之所以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于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影片中這樣評價大清帝國的覆滅。我們無可否認,帝國的命運都掌握在皇帝的手里,而一旦帝王沒有足夠的眼光與才華駕馭這個帝國,面對列強的侵略,我們唯有嘆息。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丞相制度,直接管轄三省六部,曾經對皇帝最有制約力的相權至此消失。而清雍正帝又設軍機處,將軍事權力進一步收歸至皇帝,并隨后擴大了軍機處的職能范圍,各個領域的事務都由皇帝及其親信大臣處理,標志著封建皇權達到頂峰,而這帶來的后果是皇帝權力極度膨脹,無所制約。
圓明園的毀滅固然令人嘆息,但遙想它的建立,難道不是封建皇權肆意使用的象征?封建皇帝力圖作為封建文人的審美情趣,搜羅全國的奇珍異寶,珍貴字畫,囊括全國建筑園林形式,窮全國之力圖一己之私欲,它的繁華背后早已預示著當日之殤。倘若投入圓明園中的金錢人力用于發展軍事力量和科技,或許就不會有當日的悲劇。
除卻皇權的極度膨脹,強大而腐朽的封建制度也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質的地主階級占有土地剝削農民剩余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其基本剝削形式是封建地租,農民耕種封建地主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作為地租被封建地主剝奪。
我們無可否認,封建制度在中國成立之初在鞏固統一,促進發展的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商品經濟的逐漸發展,小農經濟占比的逐漸下降,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已然發生改變,這時封建制度對社會發展更多的不是促進作用,而是阻礙。
英國是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也是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1640年的權利革命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穩定的政治環境,也是在鼓勵科技創新的背景下,紡織工具的創新拉開了一系列工具創新的序幕,使得英國在經歷兩次工業革命后,在1840年的六月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
而當時的中國,在封建制度的主導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但小規模的農業經濟在技術上難以有所突破,技術創新得以產生并發展的商品經濟又遭到抑制。同時天朝上國的思想深深地印在各個皇帝腦海里,乾隆就曾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而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的中國,也因此錯過了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在隨后的百年間遭受外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