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醫學科護理團隊介紹范文
時間:2023-09-18 17:59: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癥醫學科護理團隊介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存在的問題
患者病情危重入住重癥監護病房,對于家屬來說是極大的應激,應激是個體對環境威脅和挑戰的一種適應和應付過程,結果是可以適應和不適應的。人在應激狀態下,常見的反應分為焦慮、恐懼、依賴、抑郁、憤怒等[1]。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病情重、急、變化快,家屬將承受著治療帶來的情感痛苦和高昂的醫療費用,探視時間有限制,患者病情穩定后,轉入普通病房后的護理等將會給家屬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患者的病情變化時刻會影響家屬的情緒和心理,這種心態使家屬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極易發生醫患沖突。當患者剛入住重癥監護病房時,有些家屬會硬闖重癥監護病房或在監護室門口哭鬧,影響工作正常進行[2]。有些家屬會猜疑,對醫療和護理工作的不信任,探視時會查看患者全身,一旦發現患者出汗或肩膀外露等,就會責怪護士。
2 心理護理
2. 1 加強護士自身的修養與素質,定期學習心理護理和人際溝通學,加強對患者的責任心,愛心,對家屬的耐心,多站在家屬位置上考慮,關心家屬的感受,適時對家屬進行心理疏導。護理人員要充分理解家屬的心情[3]。
2.2 醫護人員要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在重癥監護室護士是第一個發現患者病情變化的人,在做出準確的判斷、急救配合的同時,第一時間電話通知家屬,使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并接受事實。
2.3.護士要有預見性的防范措施,針對重癥監護病房環境特殊性,病情的危重性,對于可控制因素進行預見性防范。及時加強對家屬的溝通,對需要入住重癥監護病房的病人,醫生首先要向家屬講明其必要性,醫療費用問題等;入住重癥監護病房后,醫生護士積極救治的同時也應該向家屬介紹探視制度,留下家屬的聯系式;安撫患者及家屬情緒等,及時與家屬溝通交流取得理解.每日護士在值班期間主動向家屬介紹患者的病情及生活護理,在交談過程中有預見性的發現家屬的不良情緒和想法,并有針對性進行溝通,減少不良情緒和意見,同時使家屬對患者的病情有充分、持續、動態的了解,并積極配合治療。
2.4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家屬適應環境,親切熱情的接待家屬,在探視期間全程陪伴,告知患者目前的病情,主動向探視家屬問好,做自我介紹,簡單介紹監護室環境,以放松介紹緊張的心情,認真傾聽詢問,耐心解答,充分鼓勵家屬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旦了解其困惑,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調節家屬心理壓力[4]。
2.5 改善家屬休息環境,監護室可在醫院的支持下盡可能靠近監護室的地方布置溫馨舒適的休息區,為患者家屬提供適當的服務及相應的心理咨詢。
2.6 鼓勵家屬之間相互幫助,家屬之間相互宣傳可以使其形成一個團隊,但是,一定要對該團隊進行正面引導,鼓勵相互關心,相互關愛,幫助患者共同度過難關。
總之,針對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的特殊情況,在把為患者提供整體護理作為目標的同時,家屬的心理變化各式各樣,應注意傾聽家屬的心聲,關注家屬的精神因素,通過加強心理護理,增強家屬對重癥監護病房工作的了解與信任,減少醫療糾紛,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同時體現護理工作的價值,提高了護理質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張曉靜,郭愛敏,高鳳莉;ICU病人家屬心理需求調查分析[J];現代臨床護理;2002年02期
[2] 李美新;;患者家屬拒絕陪護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年17期
篇2
人物介紹:
吳清玉,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常務副院長,心臟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1976年畢業于廣州中山醫學院醫療系。197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1982年獲協和醫科大學心血管外科碩士學位,1986年赴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查里王子醫院學習,1989年―1993年兩次破格晉升為副主任醫師,1996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1994年獲國家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亞洲心胸外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胸外科常委,國際成人先心病學會,國際瓣膜病學會,和歐洲心臟外科學會會員,參加并主編《心臟外科學》等10部論著,213篇,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9次獲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進步獎,先后受到多次表彰和獎勵。1995年至1998年連續四年被評為醫科院衛生部優秀黨員,1999年被評為北京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2000-2002年被評為衛生部有突出表現中青年專家。
醫生也會生病,而且是心臟外科手術的醫生。血管瘤就長在這雙拯救了無數生命的手上。他的手需要馬上做手術,但門外站滿了需要這雙手去做手術的病人。只好一拖再拖。后來,國家人事部組織專家去海南進行學術交流,點名叫他必須參加。他頓時靈機一動,就在踏上飛機之前,請朋友為自己的手做了手術。大約兩個星期光景,手上的傷疤剛剛愈合,他又操起了手術刀站在手術臺上。
他叫吳清玉,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常務副院長,心臟外科主任。
說不清吳清玉有多忙,在記者與其半個小時的談話里,電話幾乎就沒有中斷過。
他是個很爽快的人,話語耿直而充滿自信,目光堅毅鎮定自若,其披肝瀝膽之坦誠能夠迅速將距離拉近。他不回避問題,也不避重就輕。比如外科醫生非常敏感的”紅包”問題,他亦從容道來,他的團隊里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我相信他說的話,而且我相信見過他的人都會相信他,因為他確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有那么多患者以生命相托,這樣的人不可信賴嗎?
醫生的責任和使命便是救死扶傷,吳清玉從做醫生那天起就牢牢地堅守著這條底線,從未動搖。吳清玉出生于黑龍江省望奎縣一個農民家庭,家境的貧寒使他自幼養成了堅忍不拔、勤勞務實的性格。多年來他憑著自身的勤奮和聰惠,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堅實有力的腳步,刻畫著自己奮斗的足跡。
在吳清玉28年的工作生涯中,是伴隨著“首先”、“首次”等字眼兒“聯姻”中一路跋涉過來的,對他來說,事業任何時候都跑不到“終點”,患者的“心臟”給了他施展才華的舞臺和創造世界記錄的機會。
在世界醫學史書上,記載著吳清玉對右室雙出口合并大動脈左轉位這種少見復雜先天性心臟病進行深入研究,將常規的心內隧道,心外通道術式進行改良,成功根治11例,取得突破性成果這一事實。特別是先天性心臟病,三尖瓣下移的矯治術,被國際權威雜志評為一項很重要的進展,論文在國際會議上宣讀。美國最著名的醫學中心Mayo Cllinic的心外科主任,專程來參觀此項技術。
2004年2月底,吳清玉“跳槽”了,在人才流動已成為平常事的中國醫務界,52歲的他“跳槽”依然有著不小的震動。這位被譽為全國心臟手術“第一把刀”的中青年專家為了進一步實現自己的理想,在聲譽已鵲起海內外的情況下,又在清華大學“另起爐灶”,開始了新的領跑和探索之路。
吳清玉認為,在診斷、治療和管理方面,我國心血管專業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有的方面甚至還不如印度、菲律賓。我們缺少能為患者提出整體治療方案的“一專多能”式醫生。缺少團隊力量,缺少創新模式,缺少學科間協作,也許都是原因。醫學是清華大學21世紀重點發展的學科之一,在清華可以做這種嘗試:科研上,借助清華的實驗室技術和理工大學優勢,對心血管疾病從組織工程學和基因水平上進行研究;可以通過大學平臺,培養優秀的專科醫生和護理、管理人員。“沒有一個醫生離開團隊可以成功”。這個團隊包括上一代醫生和下一代醫生,包括臨床與科研,包括醫生和輔助科室,也包括醫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篇3
1完善建立護理應急救護體系,制訂重大突發事件救護應急預案
1.1成立護理應急救護指揮小組由主管護理副院長擔任應急救護指揮組長,護理部主任任副組長,大科護士長、急救中心護士長為指揮小組成員,負責救護人員及物資的調配、組織完成大批量傷員的快速護理處置應對,保障應急搶救工作圓滿完成。
1.2組建應急救護梯隊我院護理部成立組建了3個緊急醫療救護隊,成員分別由各病區護士長及相關專科護理骨干組成,每個梯隊均由20人組成,3個應急梯隊按月輪流值班,要求隊員保持通訊24小時通暢,隨時處于備戰狀態,接到急救命令后15min內趕到急救中心參與應急搶救。另外還組建了一個自然災害應急救護隊,成員由各相關專科護理骨干組成,一旦突發自然災害,隨時準備聽從醫院召喚奔赴救援一線參與救護;在此基礎上護理部還組建了一個人力資源儲備庫,成員由新進院3年內,且經過正規專業技能培訓的年輕護士組成,隨時聽從護理部緊急工作調配。各臨床科室每天還設有應急班,在排班表上用“”表示,為本科室當日輪休的護士,一旦科室遇重大搶救或病員突然增多時,現有值班人員不能滿足工作量需要時緊急調用,以保證護理安全(如調動應急班參與仍不能滿足的情況下,由護士長立即上報科護士長在本系統內統一調配人員力量)。另外各科室每月還設有1個二級應急人員,排班表上用“”表示,隨時準備聽從護理部工作調配。為了保證應急工作的實效性,二級應急人員本月不參與科室內應急值班。各應急梯隊人員值班期間不得離開市區,如確因要事需離開,需事先向護理部請假備案,由護理部安排人員頂替,以保證應急搶救工作人員力量。
1.3制訂突發事件護理應急預案和救護流程圖、人員分工及職責,流程圖將搶救步驟、人員分工簡潔明了地列出,以便搶救時各級護理人員能各司其職,使應急搶救工作有條不紊,有序進行。
1.4列出全院床位設置、急救設備、運輸工具分布表,供大批量傷員應急搶救時統一調配。
1.5建立護理應急救護梯隊人員通訊錄,將各成員的住址、聯系方式詳細列出,以便遇突發事件急救時人員的快速調配。
2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救護工作的實施
2.1對人員進行合理分組、分工,制定明確職責
2.1.1編號組由2~3名護理人員組成,職責:根據傷員多少預先準備急救腕帶若干,編好醒目的序號,于急診接診處等候,待傷員到達后,按順序,根據病情程度佩戴相應級別急救腕帶,并負責傷員的各種信息采集,匯總,接診結束后上報護士長。
2.1.2預檢分診組由2~4名有豐富預診經驗的護理人員組成,職責:快速對傷員傷情做初步判斷,在觀察傷情時堅持一看面容、呼吸、表情、瞳孔、傷口、,二摸脈搏、肢體感覺,三聽血壓、受傷經過,疼痛,以確保觀察全面,評估準確,為搶救重傷員羸得時機。按傷員傷情危重程度分別護送到不同的急診區域。并負責傷員生命體征的監測,做好記錄,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師和搶救組護士。
2.1.3搶救組由2~4名急救醫師和4~10名有豐富應急搶救經驗的高年資護理人員組成,職責:按各種搶救程序,嚴肅認真,動作敏捷,對危重傷員進行搶救(包括吸氧、監護、迅速配合進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心肺復蘇、抗休克等急診救護,穩定傷員基本生命體征。
2.1.4護送陪檢、轉送組由3~4名護理人員及若干護工組成,職責:對生命體征平穩傷員護送做輔助檢查,途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出現異常情況,立即就地搶救,并電話通知急診科接應搶救,負責護送傷員入住相關專科治療。
2.1.5協調聯絡指揮組由相關院領導,急救中心主任、護士長組成,職責:對現場急救工作總協調指揮,通知全院臨床科室,醫學影像科、藥房、血庫、手術室、物資供應科,經管科等相關科室做好準備,確保救治流程的通暢。
2.1.6秩序維護組由醫院保衛科人員組成,職責:安撫家屬在指定區域等候,以免影響接診、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2.2應急預案的啟動為了確保護理應急救護系統的指揮通暢、人員到位、物資保障,護理部于預案實施前在急救中心組織進行了多次突發事件應急救護模擬實戰演練,演練涉及各級人員分工、職責、任務、協調等。通過演練使急診科全體護理人員及各應急救護梯隊成員對整個應急救護預案的實施有了感性認識,為隨時應對大型突發事件的搶救工作打下了基礎。
2.3救治區域合理分區設置批量傷員到來后,預診護士和搶救室值班醫生需進行快速分診,分類救治,減少混亂。我院急救中心根據傷員病情分為危及生命的特重癥,普通重癥,非重癥,分別進入不同的診療區域。危及生命的特重癥傷員進紅色區域(搶救室),由搶救組醫護人員進行搶救,普通重癥傷員由預診護士護送至黃色區域(清創治療區),一般傷員由預診護士護送到綠色區域(輸液室或觀察室),如果區域不能滿足需要,以備用轉運床作為臨時搶救床進行緊急救治。
2.4快速分流、及早安置搶救傷員應“先重后輕”,收治傷員入科應“先輕后重”,以便使大批傷員在短時間內得到急救和妥善安置,并緩解急診科壓力,為在急救室集中力量搶救重傷員創造條件。
2.5接診、搶救、處置、分流結束后及時匯總準確傷員信息上報醫務科、護理部及主管領導。
3醫院應急救援工作中的關鍵點
大批量傷員傷情復雜、危重、傷員人數多,正確執行急救流程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因此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3.1醫院領導要高度重視醫院緊急醫療救護體系的建設,建立健全應對各種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并注重人員培訓,使人人熟練掌握并能靈活應用。
3.2根據醫院規模建立幾支機動性強,應急搶救能力過硬的急救梯隊,在遇重大突發事件時,能快速趕到,并迅速熟練地參與應急搶救。
3.3加強急診科自身硬件建設和軟實力的培養,嚴格執行急診科醫師,護士準入制度,平時按照“三嚴”標準,強化“三基”培訓,搞好崗前培訓和考核驗收,把好醫護資質關。
3.4嚴格按照規范管理要求做好搶救物品,藥品、搶救設備儀器的準備和管理,并加強專科搶救技能培訓,提高急救意識和應急搶救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快速反應急救團隊,遇有突發重大事件時,能第一時間趕到參與搶救。
3.5平時就要進行人員合理分工調配,并反復組織培訓,使每一位成員知道自己在接診搶救重大突發事件批量傷員時的定位及工作職責,才能做到工作忙而不亂,有序開展。
3.6根據醫院實際科學合理地簡化急診就診搶救流程,開放綠色通道,本著先搶救住院再掛號付費的原則,是保證急診科快速應對大批量傷員的前提。
3.7注重“接口”部位的協調配合,所謂接口部位,就是一件工作涉及到各個不同隸屬關系的單位或隸屬關系相同但涉及不同工種的工作。重點協調好:①醫護之間在醫囑下達和執行中的“接口”②急診和醫技、輔助檢查科室在申請、預約,特殊準備和結果回報方面的“接口”③急診與其他臨床科室之間的“接口”。
3.8組織指揮得力是有序快速接診,搶救成功的關鍵。遇大批量傷員時由相關院領導、急診科主任、護士長統一對人力、物力資源進行合理分工調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保證整個診療過程快速有序,不存在“真空”地帶,不出現隱患環節。
3.9嚴格執行急救流程,搶救過程應遵循“先重后輕”,“先救命后救傷”等原則,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和保證良好的急診室救治環境。
4體會
4.1護理應急救護體系的建立
為我院的大型突發事件大批量傷員的應急搶救提供了人員、物資保障。護理應急救護系統常年24小時處于應急狀態,遇有大型搶救任務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出色完成搶救任務。
4.2為傷員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大型搶救時耗費最多的是護理人力資源,由于護理人員和物資在搶救時得到保障,使醫生下達的醫囑能及時、準確的執行,各項護理措施迅速落實,分組分工管理病人,危重病人有專人負責搶救,護送檢查與住院也有專人全程監護,病情變化能得到及時發現和搶救,從而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與此同時其他急診病人的搶救也不會因有大型突發事件應對而受到影響,保證了急診的搶救質量。近5年共應對搶救各類突發事件大批量傷員多起。2009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成功對多起重大突發事件傷員進行了快速接診、搶救、處置、分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11.29第五小學學生課間踩踏事件135名傷員、2011.8.19爆炸案17名傷員、20人以上批量車禍傷員8起、1起、與爆恐相關的批量傷員數起。近年來所接診的眾多批量傷員,接診搶救工作緊張有序,忙而不亂,無一例因院內急救不及時或因為各個環節銜接不到位而延誤救治,有效提高了搶救成功率,為最大程度挽救各族人民群眾的生命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篇4
1集束化護理概述
集束化護理是近幾年來最初產生于ICU專業的新概念,于2001年由美國健康研究所(the institute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IHI)提出。其目的在于促進多學科的團隊合作和溝通交流,為危重癥病人提供高質量的醫療護理服務。集束化護理將一系列有循證依據的、相互關聯的干預措施組合在一起形成護理方案,方案通常包括3項一5項操作性較強的元素,這些元素的共同執行比單獨執行能更好地改善病人的結局田。而方案中的各項元素必須經過循證研究證實有效性,而不是一系列臨床護理措施的簡單捆綁,其執行不具強制性,可根據科室具體情況和病人病情而制定,不是一成不變的。IHI推薦的預防中心靜脈置管病人的集束化護理方案主要包括5項措施叫:即手部衛生、穿刺導管時提供最大無菌屏障、使用洗必泰消毒皮膚、選擇最理想的置管位置及每日檢查病人是否需要保留導管。2008年等川創建的中心靜脈集束協議則包括了保障最大無菌屏障、手衛生、皮膚準備、創建中心靜脈治療車、避免下肢靜脈穿刺等5項措施。國內學者的研究中,除經典的IHI措施外,同時采納了以下措施:設立監控員或組建靜脈治療小組、開展培養教育、加強置管后導管的維護等,可有效降低C'RBSI發生率。
2中心靜脈導管集束化護理策略
2. 1手衛生手衛生是預防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也是集束化護理成功實施的前提。在接觸病人前后、接觸病人物品后、為病人進行有創操作前、接觸病人血液和體液后均應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研究證明,以手為媒介傳播病原微生物導致的感染占醫院感染約3000,醫護人員堅持每天做到高質量的洗手,可使手部的細菌數減少6000 ^'9000,并可使醫院感染發生率降低2500^5000。盡管洗手的重要性已有共識,但目前我國醫護人員洗手的依從性并不高,這就要在思想上提高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重視度、改善手衛生設施、開展形式多樣的反復培訓、強化內外監督、反饋以及獎懲結合的管理,將手衛生的相關管理納入日常管理之中;采用正確的洗手方法,選擇適當的洗手液、消毒劑等,以提高手衛生的依從性,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3. 2. 2最大無菌屏障置管時最大無菌屏障包括川:①操作者及助手在導管穿刺時應洗手、戴帽子、穿無菌隔離衣、戴無菌手套。②病人采用無菌單從頭到腳全覆蓋,只暴露穿刺部位。最大化的無菌屏障得到很多循證醫學的支持,Jeong等學者研究發現,置管時采用最大化無菌屏障后,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率由。.37%降至。.O10o。而Raad等Cio〕研究顯示,中心靜脈導管穿刺時如果沒有提供最大無菌屏障,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率可升高6倍。因此,在進行中心靜脈導管穿刺時無論操作者還是其助手都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并實施最大無菌屏障,最大的無菌化屏障可保證置管時最低的感染發生率。
2. 3選擇最理想的置管位置中心靜脈置管部位主要有3個: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股靜脈。美國健康IHI的《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預防控制指南(2011)戶〕提出,對成人進行中心靜脈置管,應選擇鎖骨下靜脈而非頸靜脈或股靜脈,以降低感染風險。Loren等仁11研究發現,置管感染率從高到低依次是:股靜脈、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但置管者操作技術不熟練及操作時間過長,亦可增加C'RBSI發生率。因此,操作者應進行嚴格置管培訓,掌握穿刺的適應證,熟悉鎖骨下靜脈的局部解剖位置及毗鄰關系,掌握置管流程及操作規范,并成立專業置管團隊,以減少置管的并發癥。
篇5
【關鍵詞】 ICU重癥監護;護理對策;護理影響因素
【概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以及各種高科技的不斷出現,最近幾年來,許多高端科學技術產品都以廣泛用于臨床。例如多種檢測和支持設備廣泛應用于臨床,ICU病房的普及與規范等。隨著人們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對自己本身及社會的認知能力的加強,人們對生命生理機能的了解也逐漸完善。醫務人員通過長期的實驗摸索,終于找到了提高對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護能力的方法,從而大大提高了各種危急重病的搶救成功率。因此使得許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和嚴密監護下,終于戰勝了病魔,度過了危險期走向了健康。下面的文字就是對ICU常規護理,護理要求及護理安全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等方面做了詳細的闡述,現介紹如下:
一. 關于ICU常規護理
1.1對于所有處于ICU重癥監護的病人都必須要連續24小時進行嚴密的心電監護,每四小時必須進行體溫測量一次并做記錄,對于RR , BP , SPO2 , HR(P)必須每小時測量并記錄一次。而對于新入院的ICU重癥病人必須在其進病房時及時準確的測量其生命體征并做好相關記錄,密切動態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準確記錄特護記錄單,并且要做到對于專門的病人要有專門的醫務人員進行密切監測和進行相關護理。
1.2對于在ICU重癥監護室做護理的護士必須熟練掌握運用各種搶救儀器和監護儀器,每個護士必須對自己所分管的病人的病情要做全面的了解,對于整個ICU的醫務人員必須分工明確并密切合作,這樣才能及時了解和處理病人的各種突發狀況。
1.3用藥原則:所有藥物的使用在使用時必須進行”三查七對”,并且還要及時準確的記錄病人藥物的24小時出入量;輸液原則:無特殊情況必須無條件嚴格按照醫囑進行輸液,一般堅決不允許執行口頭醫囑(除搶救情況),必要時可以用輸液泵輸液。
1.4醫務人員必須按時做好早晨晚間的護理,隨時發現病人某些部位臟隨時護理如口腔護理、會陰擦洗等;堅決做好“六潔”“四無”的工作。醫務人員還必須及時準確的對病人做相關的評分(如Breden評分、鎮靜評分、GCS評分),還要注意病人的臥位必要時幫助病人調整臥位,使得病人臥位舒適,預防肺部感染及壓瘡的發生。
1.5對于有插管的病人必須保持各種引流管的通暢,密切監護防止脫管現象的發生,及預防交叉感染出現。
1.6對于在ICU重癥監護室的需要進行特殊監護或治療(如有機械通氣、氣管切開、氣管插管、IABP、S-G導管及持續床旁血液濾過等)的病人按各自的常規護理執行即可。
1.7醫務人員在進行交接班工作時必須嚴格按相關交接程序執行,嚴防遺漏與粗心大意造成的醫療事故的發生。
二. 關于護理安全
所謂的護理安全是說醫務人員在對病人進行相關護理的過程中不導致(法律規定以外的)病人身體結構或者功能上的,以及心理上的傷害、功能的障礙、器官的缺陷甚至機體的死亡。安全管理是指醫務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患者健康的前提下,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各種并發癥以及后遺癥等各種不安全因素進行科學的、及時的有效的控制。隨著近幾年來醫患關系越開越緊張,各種關于醫療事故方面的新法律的頒布,而ICU重癥監護室收治的基本都是生命垂危的病人,極易發生醫療事故。所以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關鍵,護理安全在這樣的環境中就顯得特別的重要。
2.1關于醫療技術方面 隨著現在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要求的提高,因此大量的高科技設備被引進臨床。這也對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設備的復雜,或者說醫護人員對于設備的操作沒有徹底掌握,在治療患者過程中突發某種故障醫護人員由于技術缺乏不能及時處理或者處理不當甚至錯誤,從而延誤治療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在藥物方面,由于競爭越來越激烈,新產品開發周期也越來越短,導致有些醫務工作者各種抗生素的濫用,甚至藥物劑量應用不當導致藥物配伍不當,這些都會危害到患者的安全,及護理安全問題,還會導致院內感染概率的大大提升。
2.2關于醫護方面 對于護理人員來說: 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及不斷進步,人們的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烈,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而ICU的特殊性實行的是無家屬陪伴的制度,這樣會加大患者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壓力和恐懼感,因為家屬對于患者某些行為的不理解在與我們醫務人員溝通時容易引發醫療糾紛。而家屬的迫切關心就會對護理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當發現護理人員在某些方面操作不規范或者不合理(如書寫護理文書不規范、病情書寫前后不一等)則極易引起家屬的不信任也容易引發糾紛。因此對于ICU的護理人員來說必須具備很好的心理素質、強烈的責任感、無私的團隊合作的精神以及小心謹慎的態度。對于醫生與護士來說:可以說醫生與護士溝通是十分重要的,現在對于醫生強調的是與時俱進技術或者治療方法改變很頻繁,而如果醫生與護士沒有進行交流會導致護士對病情的觀察出現誤差從而延誤治療。
2.3關于患者與家屬方面 對于病人自己,對于部分患者在手術后會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反應(ICU綜合癥)患者很難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極不配合護理容易對自己造成傷害。對于家屬簡單的說,由于對病情的認識不夠徹底,或者抱有僥幸心理,就是不嚴格按照醫囑執行治療方案而影響了病人的安全。
三.關于護理要求
對于ICU的護理人員必須以為危重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甚至挽救生命為目的。必須做到嚴格密切的觀測患者的病情,并且能及時迅速的做出判斷,必要時還要及時實行各種治療措施。
3.1關于基礎的護理技術 及時清除呼吸道異物或分泌物等,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絕對通暢,保持患者的舒適,用以實施胸部物理治療方法;在保持輸液通路,導尿管以及各種引流管的通暢時護理人員必須嚴格按照無菌術原則執行,以避免交叉感染;為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加強對患者口腔眼睛及皮膚等處的護理,使患者在生活方面感到舒適;護理人員必須在熟練掌握觀察技術的基礎上,嚴格密切的觀察和監護患者生命體征以及病情的變化,并且綜合分析及時的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在患者已經脫離危險期,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使患者的生活規律化、獨立化。
3.2關于心理護理 對于患者,一般這種重癥的患者都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會出現焦躁不安,情緒起伏很大。所以我們在熟練急救患者的同時,還需要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以及進行相關的安撫使患者情緒平靜下來,而對于要立即進行手術者需要馬上進行精神鼓勵。對于家屬,同樣會有不安和緊張的情緒,護理人員在安撫他們情緒的同時還要不斷的與家屬交流溝通患者的病情。要求護理人員有極高的同情心和責任心,能設身處地為患者和家屬著想,這樣就可以使醫患關系相對和諧一些。
四. 討論
ICU的旨在為生命垂危的病人提供更好的技術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包括生命支持、生理機能的監測和并發癥的防治),甚至是病人進一步達到更好的康復。這也就使得ICU集合了相關專業的高端知識和頂尖技術。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許多醫院ICU病房的普及及規范都有了很大的進展,人們也提高了對生命生理機能的認識,從而,使得人們對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護能力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危急病人的搶救成功率,大部分的重癥危險病人在ICU的嚴密監測及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度過了生命的垂危時期,慢慢恢復了健康。
參考文獻
[1] 丁兆紅,楊延民. 重癥醫學科的護理安全管理[J]. 齊魯護理雜志, 2010,(08):104
篇6
Abstract: Emergency department as a rising management discipline in recent decade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 to effectively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work has become a focu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on this basis, introduces the strategy and method to strengthen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關鍵詞: 急診科;管理;門診病歷;醫患關系
Key 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management;outpatient records;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4-0276-03
0 引言
急診是指急速的為重癥急癥病人進行檢查和診斷治療的行動。急診科是近幾十年來新興的一門醫療學科,具有應急性、風險性、綜合性和不間斷性的特點,是醫院急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急診病人提供診斷和必要的治療。急診科的主要任務是對危機聲明的疾病患者組織搶救,對無生命危險的急性病人進行救治,在實踐中還要開展科學研究、總結工作經驗,提高醫療水平。急診科是醫院的第一線窗口[1],是醫院醫療水平高低的重要體現,也是醫院外在形象的第一道風景線。急診科以接納高危重癥病人為主,需要配備高質量的醫療急救設備和高素質的醫療急救人員。目前各大醫院都在努力完善急癥科的建設和管理,建立專業隊伍,改造急診科的就醫環境,使得急診科的水平逐年的提高。但是也有一些醫院存在著一味的擴建和擴充,而與其醫療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不相適應的現象,醫療質量、醫療作風和醫療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2]。
1 急癥科目前的管理現狀
急診科作為醫院對外服務的第一線,必須加強各方面的管理。目前有不少醫院在急診科的管理上存在各種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急診科醫生的醫療水平相對不高 急診科接診醫生的素質高低是決定是否發生急診醫療糾紛非常關鍵的因素,接診醫生素質較高,相應的治療質量就高,服務態度好,醫療糾紛就少;反之,如果不能保證醫療質量和服務態度,則會產生較多的醫療糾紛。而目前由于急診科的工作強度大,使得急診科的年輕醫生不能安心就診,并且認為門診工作不重要,有些剛分配來的實習醫生僅僅將急診科作為一個跳板,實習完之后就跳槽到其他部門,導致了急診科的醫務人員流動性較大,醫療水平參差不齊,不易管理,造成了剛有急診經驗的醫生流失,而新來的實習醫生醫療水平不高的現象。另外,由于急診科平時的繁忙工作,使得急診科的醫生很少參與學習新的醫務知識和參與科研,導致急診科一直以來就是科研的薄弱環節。在急診科中很少有高級職稱的醫師,或者很少有、有科研課題或者科研成果的高級醫師,缺乏高水平急診醫學的拔尖人才,導致急診科的醫療水平整體不高。
1.2 急診科的各種管理規章制度不完善 急診科醫生的收入與付出嚴重不成比例,醫院在政策上對急診科在人力、物理、財力和獎金分配方面都沒能重點考慮,無法有效的調動急診科醫生的積極性。急診科本身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很少制定中短期或者長期的工作規劃,并且因為病人的各種不確定性而沒能規范急診工作程序。對于急診科的醫生,也因為工作強度大而很少對急診醫生進行培訓或者再教育。急診科的登記制度也相對沒有完善,更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質量監控制度,無法對急診醫生從質量上進行監控。缺乏處理成批傷員的應急預案和各種傳染病的防治準備,典型的案例是SARS病毒的流行,由于對SARS的認識不足導致出現了重大的損失。再比如沒有注意防范院前搶救工作中的隱患,急診的搶救過程應該做到早期、迅速、準確、有效。需要建立一套嚴格的規范制度對病人進行詳細的詢問,如病人發病時間、發病癥狀以及已經進行的處理方法,對病人進行合理的體檢,在最短時間內有預見性的發現潛在的問題并做出診斷。運轉過程也需要有嚴格的操作規范,防止出現未向病人或家屬交待途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的情況,120急救車上必備的各種物品如血壓計、聽診器、手電筒、麻醉針等必須保證運行良好;急救車上要定期進行消毒和清潔等等,這些都需要有嚴格的規范來保障治療的順利實施。
2 加強急診科管理的策略研究
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和醫院內部醫療結構的調整,急診模式也必須要適應現代急診急救的醫學發展方向,更好的滿足急診患者的醫療需求。為此,醫院需要研究各種加強急診科管理的策略,是急診科的發展跟上當今醫療體制改革的方向,更好為人民服務。筆者經過實踐和分析,主要總結了以下方面:
2.1 從急診科自身建設出發,努力提高醫護人員水平 為了使得急診科的醫生能夠了解各種綜合性和廣泛性的疾病,必須定期對急診科醫生進行崗位培訓,使之具有更廣泛的醫學知識。對于急診科的醫師,要加強鑒別診斷,學習掌握各種專業技術和使用各種醫療設備,如氣管插管、呼吸機使用和電動起搏器等。對于護理人員則要進行各自分工和配合協作的訓練,進行各種操作技能的培訓,定期組織成批傷員救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演練,發現和解決各個崗位整體配合上的問題,增強救治的有效性,減少可能產生醫療糾紛的因素。
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急診醫學專業人才,盡快形成一套完整規范的急診醫學培訓教材,建立急診專業人員培養渠道,搞好急診醫學的培訓基地,全面提高醫療人員的素質和水平,努力培養一支具有肯吃苦、勤思考、勇攀登精神的專業技術醫療團隊[3]~[4]。
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急診科醫生道德素質的培養,要有責任心,能夠將心比心地善待病人及家屬,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認真細致的給予治療,把急診工作當成自己神圣的使命;要有敬業精神,對患者保持高度負責的態度,同時還要掌握接診藝術,能主動與病人及病人的家庭進行溝通,取得病人和家屬的理解與信任,爭取病人及其家屬的合作。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是衡量一個醫院醫療水平的重要標志[5]。
2.2 加強急診科制度管理,規范診療制度 加強急診科的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2.1 應用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9001提供了一種制度,一種規范的操作程序,通過內審、外審發現醫療過程中不符合規定的現象并及時改進,由此規范每一個醫務人員的工作環節,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樹立好的社會影響力,從而減少甚至避免了各種醫療糾紛的產生。另外,作為醫院的管理者,從自身也應該提高素質,培養自己在個人氣質、文化素質以及道德修養,充分理解領導崗位賦予他的職責和權益,領導者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將所管理的團隊健康穩步的發展。這也是提高管理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2.2.2 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督機制。建立與急診科配套的監督機制,比如建立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制度,設立監督電話供患者隨時對醫生不滿意的行為進行投訴等措施,可以比較快捷而有效的規范急診體系,能夠比較有效的對各類醫務人員進行合理的獎懲。
2.2.3 規范診療制度。急診科主要規章制度和人員職責包括:急診科主任職責,急診科醫師職責,急診科護士長職責,急診科護士職責,要求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急診科規章制度和人員職責,危重病的搶救程序[6];急診崗位責任制度,首診負責制度,急診病歷書寫制度,急診報告制度,醫囑查對制度,急診搶救制度,病案管理制度,醫師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級醫師負責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這些制度的指定為了急診科醫務人員一個工作的準繩,任何救治工作都必須遵循這些制度,一旦有違背制度的行為,必須按照規章制度進行嚴厲的懲處。同時也要營造以人為本的管理概念,將管理方法從機械檢查型向耐心指導型轉變,從發生問題后領導的嚴厲訓斥道分析原因的溫情講解;院領導要能夠換位思考,設法幫助急診科解決在管理問題上的諸多不合理現象。管理過程不能是居高臨下的發號施令,而是平等對待,關心醫務人員的所思所想,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進行合理的引導,增加批次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從而使急診科的全體工作人員能夠身心愉悅的投入到工作中,以一種快樂的心態積極的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7]。
2.2.4 修改急診科的績效考核辦法。根據多勞多得、不勞不得、少勞少得的原則進行合理的績效考核與評價,根據對醫院的貢獻和患者的評價決定每個人的薪酬水平,這樣既可以公平的進行薪金分配,也能夠充分的動員所有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2.5 改變現有的急診科體制,設立適應醫療制度改革的急診管理模式。傳統的急診科只是作為醫院的“支援型”單位,很多醫師都是剛分配來的實習醫學專業的學生或者從別的科室臨時抽調來的醫師,臨時性的觀念很強,醫務人員沒有強烈的崗位意識。這導致急診科的領導缺乏工作的長遠規劃。為了改變這個現狀,使急診科成為醫院的一個重要科室,就必須盡快建立各種專業的急診室、搶救室、急癥ICU、急癥手術室、處理室以及各種急診檢查手段等,以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使急診科從“支援型”模式向“自主型”模式進行轉變,抽調高水平的醫師組成專職的急診團隊,創建新型的急診專科,是急診科成為和其他科室同等重要的醫院組成部分。
2.2.6 特別注意要重視急診科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是急診科具有更強的生命力的前提,必須保證每年對急診科醫護人員的定期培訓,不斷提高和學習新的醫療知識。使急診醫生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疾病的急救級數,建設一支一專多能的急診醫生隊伍,逐步和建立的專業科室共同獨立承擔全部急診任務,這樣可以更快的解決患者的會診問題,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治療。
2.2.7 建立網絡信息化管理。21世紀是互聯網世紀,網絡不僅可以快速準確的完成各種實時操作,還能為急診科的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快捷的信息查詢和表單打印,能夠幫助管理者快速的完成各種復雜的統計工作,詳細記錄患者就診的整個過程,能夠在急診科的發展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3 小結
本文簡單介紹了當前急診科的管理現狀,明顯存在著急診科醫生水平不高和急診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詳細的分析了各種急診科的管理策略,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監督機制、完善診療制度等七個方面的措施。相信通過這些措施的逐步實施,急診科在醫院的重要性將會與日俱增。
參考文獻:
[1]楊云芳,王一,高玉培.急診科管理和建設的經驗與探討[J].醫院管理,2004,2(09):860~861.
[2]方曼曼,皇甫明放,謝長勇.急診科管理模式和方法探討[J].醫院管理雜志,2010,17(12):1126~1127.
[3]黃曉琴,葉素蓉.急診科管理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J].福州總醫院學報,2006,13 (04):239~240.
[4]劉雪白.綜合性醫院急診科管理的幾點體會[J].中國實用醫學研究雜志,2003,2(06):712~713.
[5]曾素琴.以醫院管理年為契機 加強急診科管理[J].基層醫學論壇,2009.5(Vol 13):1~1.
篇7
“您的病我沒有辦法醫好,但我可以讓您舒服點”
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已是胰腺癌晚期,腹部插著管子,傷口疼得厲害,整夜按鈴呼叫護士。后來,來了位醫生,幫他清理傷口,并把敷在傷口上被膿水浸得泛S的紗布拿掉,換成了女士用的衛生巾做敷料,下面再墊上隔離層。這樣處理之后,大概過了10分鐘,老先生原先的一張“苦瓜臉”上有了笑容,他悄悄地對醫生說:“我活了八十多歲,第一次用這個東西。”醫生笑著問他:“好用嗎?還疼嗎?”老先生高興地回答:“好用!不怎么疼啦!”這個讓老先生滿意的衛生巾創意敷料,是楊友華醫生進行安寧療護的一次“杰作”。
楊友華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放療科醫生,也是臺灣最早一批投身到安寧療護事業的醫生。25年的安寧療護經歷,讓楊友華對這個專業有著深刻的理解。“安寧療護主要是針對病人的不舒適進行治療,幫助他減輕痛苦等。在安寧療護的過程中,病人得到心靈的平靜,得到生活品質的提高。”
目前臺灣安寧病房主要是接收癌癥終末期病人、多重器官衰竭的慢性病病人。“你的病我沒有辦法醫好,但我可以讓您舒服點。”這是楊友華在接觸癌癥末期病人常說的一句話。他的確善于運用專業技能幫助癌癥晚期病人緩解常出現的癌痛、嘔吐等癥狀。“在處理疼痛方面,首先是要了解他疼痛的原因,再對癥下藥、對癥治療。現在,我們有非常好用的鎮痛藥物如嗎啡等。安寧療護中的護理也非常重要。只要處理得當,90%的癌癥末期疼痛是可以在1~3天之內得到控制的。”
對于癌癥患者可能出現的一些心理困擾和精神痛苦,楊友華的“話療”往往也很管用。有的病人在接受一段時間的舒緩醫療,癥狀得到控制后會問:“我可以這樣回家了嗎?”楊友華會明確地告訴他:“可以啊,你就可以回家了,然后約你的好朋友快樂地喝酒,過完這最后的美好時光。至于這最后的時間有多長,我也不知道。”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句話,病人的心結也打開了,也就豁然開朗了,甚至活得比預期得久,更有品質。有的病人在臨終前會跟他說:“這是我人生最美好最有意義的時刻。”
楊友華解釋說,癌癥末期的病人,只要出現疼痛、嘔吐等不適,就可以住進安寧病房。在癥狀控制后,就可以回到家里,享受居家照顧,度過最后的時光。一旦再有癥狀出現,可再住進安寧病房。也有的病人在安寧病房癥狀得到控制了,但同時生命也到此為止了,就在安寧病房安然離世。“做安寧療護的醫生,人文醫學的味道要很濃厚。”楊友華深有感觸地說。讓他頗感欣慰的是,在臺灣,有一批像他一樣的專業人士致力于安寧療護事業,而越來越多的癌癥末期病人因此享受到人生最后一程的溫暖。
從心動開始,從需求著手,一步步走來
在《經濟學人》雜志的智庫報告《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全球姑息治療排名》中,臺灣在全世界80多個國家中排名第六、亞洲第一。作為臺灣安寧療護事業發展歷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楊友華慨嘆“這第一名得來不易”。
1990年,臺灣第一家安寧療護病房在臺北淡水馬偕紀念醫院的病房誕生。回想起當年創辦的經歷,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馬偕醫學院教授賴允亮仍記憶猶新。“我們當時向衛生當局申請做癌癥末期病人的照顧,我跟院長去了兩次,都被罵了回來――‘你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啊,重要的事情不做,為什么要管‘死人’。”但賴允亮并未就此放棄,幾經努力,他們終于在那個條件艱苦、醫療條件有限的地方建起了安寧療護病房。
“人要善始,也要善終。但大多數人對于死都存在一種恐懼與避諱。在這種社會性的認知偏見下,安寧起始于個別醫護人員,去關注、照料所謂‘等死’的患者,為的讓他們最后一程走得更加坦然。”賴允亮坦言,“這個過程,我們要面對很多問題”。
首先需要的是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1990年12月,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成立。在基金會的支持下,賴允亮帶領大家于1991年開始進行安寧照顧專才培訓計劃。培訓的對象有醫生、護士,以及社工和牧靈人員(又叫靈性關懷師)。作為此項計劃的主要策劃者和執行者,楊友華深知培訓的重要性。他介紹說,癌癥末期的病人絕對不只有疼痛,可能會有多重癥狀,比如疼痛合并惡心嘔吐,疼痛合并很嚴重的譫妄或便秘等等,還有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安寧療護的核心內容是對末期患者提供全人關懷,除了針對首當其沖的軀體癥狀如疼痛、嘔吐進行治療外,還要有“心理”和“靈性”的關照,目的是讓患者得到身、心、靈的平安。此外,還要照顧到患者的家屬(全家),要做到從接診到臨終到居喪的服務(全程),即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四全”服務,這個工作需要一個團隊合作完成――不只是有醫生的治療,也需要護士的護理,還包括心理師、社會志愿者甚至宗教人士的參與。
隨著知識的增加、理念的轉變,安寧療護在臺灣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賴允亮欣喜地看到,現在有更多的醫生愿意前往艱苦的區域去協助發展當地的安寧醫療。
與此同時,學會的成立、法規的出臺、政府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安寧療護的發展。楊友華介紹說,1995年,臺灣安寧照顧協會成立,1999年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成立,2005年臺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成立,相繼成立的學會對于安寧療護這個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讓安寧療護這個專業的發展開始提速。尤其是2000年5月23日通過的《安寧緩和醫療法》,更是為安寧療護的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現在臺灣的各級醫院都有了安寧病房,有專業的團隊在做安寧療護,而且已經把是否設立臨終關懷病床納入三甲醫院的考核系統。”
讓賴允亮更為自豪的是,“如今在臺灣,安寧療護已從病房走到居家、走到社區,散布到了各個角落。”他給出一組傲人的數據:整個臺灣,住院安寧療護共有724張床位,其中10家醫學中心有251張床位,其他的分布在27家區域醫院和8家地區醫院里;還有居家安寧療護團隊84個;共同照護團隊130個;社區安寧療護團隊81個。對于回到家中的終末期患者,安寧團隊每周去他們的家中訪視、處理,并對其家人進行護理指導;會診制度則把安寧療護擴大到整個社區里面。
歷數成績,賴允亮不由得感嘆道:“從心動開始,從需求著手,臺灣的安寧療護一步步走到了現在,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讓安寧病房成為患者享受人生美好體驗的最后一站
相比臺灣的成績,我國大陸的安寧療護可以說仍處于起步和探索的階段。在《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全球姑息治療排名》中,其中“死亡質量指數”這一項,我國的綜合得分在80個國家中排到第71位,在亞太地區排名倒數第四。在楊友華看來,臺灣地區和大陸同宗同源,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在安寧療護的發展上有許多相通之處,包括面臨的問題也有類似性。
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表示,他們設立了安寧療護病房,卻遇到病人不肯來的尷尬。對此,楊友華坦承,類似的問題臺灣在安寧療護事業的起步階段也遭遇過。那時,一說到安寧病房,病人的反應是,“我才不要去住你們的病房,我看到的都是走著進去、躺著出來。”“我的家人不要我了,我的醫生不要我了,所以才讓我去住安寧病房。”同時,社會上也存在對安寧病房和臨終關懷“污名化”的現象,有的患者家屬會說:“去那個病房,不是都去送死的嗎?” 面對患者及其家屬的不理解、不接受,他們開展了大量針對患者和普通大眾的宣講和教育工作。“安寧病房對患者而言,是他到天堂的前一站,也是享受人生美好體驗的最后一站。”楊友華說,一開始他們就是這樣“連哄帶騙”地把病人哄進病房,病人住進去后,癥狀改善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好多了,等到要出院時,有的反而不愿意出院了。
據相關統計,2015年我國因惡性腫瘤而死亡的患者有280萬人,但絕大多數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并未得到應有的照顧。楊友華表示,要想讓眾多的患者真正能享受到安寧療護,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工作要做,包括醫療保險的承認,保證醫生有合理的收入等,這樣才能讓患者免去經濟上的顧慮,也能讓醫生能安心于這份工作。
篇8
[關鍵詞] 情志護理;探視;管理;交流
[中圖分類號] R0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0(b)-0157-04
[Abstract] By the application of concierge-style meet and see-off, and proactive initiative information, and warm communication, and people oriented psychological management of "emotional care nursing services" humanistic care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emotional care nursing services have been maximized reduced ailments of patients and the variety of complex psychological and the negative emotional suffering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visitation time, patients could be received med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best mental state, so as to achieve an early recovery from their illness, which their family members face reality satisfaction. Satisfaction with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daily ward management and visitation have been presented on orde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motional care nursing services" have satisfied the needs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dependents of th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nursing care, along with deepen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nursing service functions date from a higher level.
[Key wards] Emotional care nursing services; Visitation;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急診科監護病房不同于綜合重癥監護病房,屬于相對封閉式和半開放式病區,收治多為急危重癥的中老年患者,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且在就診急診科期間,常常為多系統多器官疾病的危重癥患者,通常臨床各專科很難收住,這樣往往成為醫患、護患矛盾高發區,醫療糾紛的隱患時有發生;急診醫學工作中任何失誤和差錯都會給患者及其家屬造成嚴重危害,甚至直接危及生命,易產生醫療糾紛[1]。患者家屬往往因為醫療、護理的不滿意,招來投訴和辱罵等[2]。因此,以往普遍實施定點、限時、限人的探視方法,這種程式化探視,往往缺少人文關懷,難以體現愛心,少有溫馨氛圍,還時常發生一些護患間的不愉快。為了真正體現對患者的優質服務和護患“零距離”、服務“零缺陷”、護理“零投訴”的目的,在監護病房探視中運用了“情志護理”。情志,即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所謂情志護理,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的語言、表情、姿勢、態度、行為及氣質等來影響和改善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解除其顧慮和煩惱,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意志力、樹立康復的信心、減輕患者痛苦、消除不良情緒,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達到早期康復的效果[3-4]。兩年多來,通過實施“情志護理”的方式和流程,而且反復征求意見,加以改進,摸索了一些值得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
1應用措施
1.1 禮賓式迎送
為了使患者家屬能在短時間探視時感受到人文關懷和溫情愛心,首先從患者家屬進門的那一刻起,實行專人引導,護士站立床旁,以“微笑”或“平和”禮貌相迎,這種禮賓式的迎接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之間的感情;同時精心布置病房的環境,每張病床安裝了私密布簾,探試時可以隔離交談,每個床頭設計了彩色溫馨床頭卡和“溫馨提示語”,讓患者有家的溫馨感,極力營造現代人文環境,對病房進行了色調和功能美化靜化的裝飾,創造以舒適為主題的溫馨環境[5]。在營造關懷氛圍中,要求護理小組事先評估患者及其家庭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考慮到患者的社會關系、隱私和情感生活;了解患者或患者家屬喜歡的稱謂;在不影響醫院管理制度和患者合理治療情況下,允許患者營造個性化環境。部分患者家屬因親屬病情危重或需承擔較高的醫療費用可能出現負面情緒,告知探視時應避免聲音過高、刺激性語言影響患者治療。對不合作患者的家屬告知希望在哪方面配合治療。指導患者家屬通過撫摸、語言交流等方式安慰、鼓勵患者,調動患者配合治療的自覺性。當探視結束時,護士主動站立兩旁,以“微笑”相送,患者家屬便會主動自覺滿意地離開病房。這種模式可以增加患者住院時的安全感,幫助患者消除各種心理障礙,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病情轉危為安,并提升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減少醫患和護患糾紛[2,6]。重視患者家屬的體驗和感受的重要性,理解關懷要素和合作能力。讓患者家屬隨時隨地感受到護理人員的熱心、精心、細心、耐心、暖心“五心”的全過程禮儀服務。相互禮貌、友好地對待和尊重他人促進患者及患者家屬的舒適,關懷于探視中的每個人。總之,規范關懷護理語言、工作、操作等行為服務禮儀和流程。護理人員要求做到“五點”:儀表美一點、問候多一點、巡視勤一點、觀察細一點、業務精一點。
1.2 主動式告知
在急診科監護病房這個特殊的區域中,情志疏導法、情志釋疑解惑法、情志轉移法、情志制約法、情志發泄解憂法等被臨床廣泛使用[6]。然而在整個護理服務中,主動告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急診科監護病房的患者病情危重、難以自述,患者家屬又心急如焚、情急難耐[7];患者病情變化快,患者家屬情緒有波動,護士如果理解不到位,會直接影響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與配合效果,往往一句話說不好或是講不清,就可能造成誤解和矛盾,護理人員要耐心、婉轉地做好解釋工作,要做到細心周到、熱情誠懇、體貼入微[8]。患者家屬不是上帝,也不同于普通顧客,他們也有心理變化,不妨設身處地走進他們的心里,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相互理解、規避矛盾和糾紛。要真正得到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這個時候主動告知就顯得相對重要了。做各種操作時向患者及其家屬告知,可以解除其思想顧慮和精神負擔,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配合。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權、隱私權、自主決定權和身體權。危重患者做檢查時,有護士陪送檢查。為了使護理人員從心底愿意告知、想去告知、主動告知,我們開展了“換位思考、體會患者、甄別情況、積極溝通”的活動,對能進行語言溝通的患者,強調護士說話時應語調適中、語氣溫和,堅持邊操作邊交談、邊詢問邊觀察,以達到知情安慰和溫馨護理的作用,了解患者的思想、情感、心理及需求,營造友善氣氛,減輕患者精神壓抑和焦慮狀態,調整患者心態,調動患者的內在積極性因素[5,9]。要求護理人員做到“六個一”:一個熱情的問候、一番通俗易懂的環境介紹、一次認真的病情詢問、一次認真的生命體征測量、一番真誠的心理安慰、一次詳細的藥物過敏史了解;對非語言性溝通的患者,基于對個體特異性的認識,情志護理特別強調應根據患者的遺傳稟賦、性別年齡、自然條件、社會環境、、精神因素等不同特點[8,10],進行表情告知、肢體告知和書面告知的方法,以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出護理專業獨特的美,展現出護理人員的良好風貌和精神狀態,使患者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要,達到心身兼顧的統一,遇到病情變化,快速診治,力爭方便簡捷服務,促進患者早日康復[11-12]。
1.3 溫馨式交流
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思想交往及感情溝通的基礎和紐帶,在護理交流中,語言是護士與患者溝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急診科護士的語言既要能表達對患者善良的愿望與同情體貼,還要注意語言的規范及科學性[5,13]。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職業良知、整體仁愛、職業崇高和關愛生命的關懷理念。這種理念能使護士從思想上形成關懷角色意識,在領悟人的生命價值和人性的基礎上更加關愛生命。患者入院后的問題主要有社會孤獨感、焦慮、抑郁,對未來失去信心,社會活動減少,家庭功能喪失,活動受限和產生依賴等[14],為了真正把護理真情傳遞給患者,把對患者的愛心感受給患者的家屬,堅持把日常工作中所做的護理成果,通過每次的探視傳遞給患者家屬。為此要求每位護士自覺做到與患者“溫馨式交流”,制訂了服務語言“三有”、“四不”、“五性”、“六多”。接待“三有”:見面有稱謂、開口有問候、答話有致謝;護士要“四不”:不冷漠患者家屬,不和患者家屬發生爭執,不拒絕患者家屬合理要求,不對患者家屬說不知道、不清楚;交流中做到“五性”:預見性、主動性、快捷性、細致性和人文性;對患者保持“六多”:多一個微笑服務、多一句真誠的心理安慰、多一份溫情、多一點耐心、多一次諒解、多一份陪伴和細致觀察[15-16]。每次的交流中要求護士注意言語表達,語氣柔和、耐心講解,如“我這樣解釋你能聽懂嗎,有什么不懂的及時問”;“患者的精神狀態很重要,我相信你能鼓勵他”;“盡管患者的病情不容樂觀,但我們一起努力吧”等。及時交流溝通是緩解矛盾、避免糾紛的重要環節。形成了包括干預、個性化護理、關懷存在、觸摸、傾聽、響應性的溝通和交流的護理技能;以情感為紐帶,理解、尊重、體貼患者,體現愛與奉獻,得到患者家屬源自內心的尊重、感恩和感動,建立和形成良好的醫護患關系,有效開展搶救工作,避免醫療糾紛與差錯的發生[17-18]。
1.4 人本式心理維護
心理治療是急危重癥患者救治的較為重要方面,急診科監護病房的患者多因嚴重感染、多臟器功能障礙、劇烈疼痛、失血、心腦腎功能受損、全身多處壓瘡等,調查中發現有陌生感、寂寞感、恐懼感、痛苦感、遺棄感等不良心理狀態。在疾病發生發展的各階段和救治過程中可能會表現為恐慌、悲傷、抑郁、創傷、緊張失調、身心失調癥和其他各種反應,容易出現焦慮、冷漠、絕望等情緒障礙,引發緊張、焦慮、驚恐無助、情緒不穩定和不安的心理,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患者會由于極度恐懼而誘發瀕死征象,這些心理活動往往影響救治效果。同時患者家屬一些消極和負面的情緒也會對患者疾病的康復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綜合治療不僅要救治身體、挽救生命,護士還要配合醫生注重患者及其家屬心理健康的維護和救援[6,12,19],以人為中心療法,患者通過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識來充分發揮積極向上、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的潛力,以改變自我的不良行為,矯正自身的心理問題。需要重點做好五個方面的救援工作:①各項救治措施和護理操作迅捷、沉著冷靜、有條不紊,緩解救治現場緊張氛圍;②適當增加巡視周期,密切觀察重癥患者的傷情進展,以加強醫療照顧緩解患者焦慮情緒和恐懼心理;③指導患者調整行為方式以緩解心理壓力,如提示壓瘡患者不要直視創面等;針對不同危重癥患者,制訂和實施不同的心理護理;④加強情感溝通,急診科護士應用溫和的目光、體態用語、手語等方式及適度撫摩以增加患者對醫生和護士的信任感、安全感;⑤聯合心理醫學科成立心理危機干預小組,定期深入高危患者進行心理輔導[20-21],并與患者家屬及時有效溝通。護理人員與患者或患者家屬一起制訂全面的關懷和治愈/康復方案,監督和確保全面關懷計劃。同時通過與其他護士、醫生等團隊成員的直接交流制訂計劃。重視并盡量滿足患者家屬的心理需求,由于患者家屬的情緒和言行對患者有著較大的影響。護士在認真做好患者搶救護理的同時,盡可能耐心地向患者家屬介紹患者的情況,穩定患者家屬情緒,并指導他們分擔對患者心理健康的護理工作,共同關心患者,解除患者種種疑慮和擔憂,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2 成果
2.1 調查答卷
通過兩年來的實踐和運用,我們基本做到每人一次轉科及出院反饋,每月一次問卷調查,每季度一次小結講評;目前已做到各類問卷490余次,調查患者或患者家屬960人次,結果滿意率為100%。
2.2 座談交流
為更好了解患者情況,積極改善對患者的護理,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不定期質性訪談、電話回訪,舉辦各種類型的座談會等一種或多種相結合的形式,了解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以其達到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同時利于改善護理人員的溝通技巧。
2.3 工作成效
改變心態、改變行為、從點滴做起、隨時隨地。工作中時刻認為對患者及其家屬再好一些,這是信任的基礎,也是保護護理人員最好的辦法[2,9,12]。急診科監護病房采用這種探視制度和模式,既可以緩解患者家屬的緊張及焦慮情緒,又可以完全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有些患者存在意識障礙,處于昏迷狀態,家人的呼喚、撫慰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由于流動人員的增多,通常可能導致病區環境的混亂,增加病區管理的難度。兩年來在全科護士的精心努力下,護患關系的滿意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監護病房的日常管理及探視呈現井然有序,護士自身素養和整體護理技能及水平均有明顯進步,把積極向上、溫情的正能量時時刻刻傳遞給患者及其家屬,患者身體和心理康復效果明顯。護理組共收到錦旗43面、表揚信159余封、拒收錢物13 000余元,退回禮品480余次,受到醫院表彰的先進護士19人次,科室被評為北京市護理培訓基地和護理優質服務單位。
3 體會
通過禮賓式迎送,變被動探視管理為主動禮賓服務,建立“情志護理”式管理和探視,把文明注入監護病房管理之中。正是由于以主動的服務、溫馨的氛圍、整潔的環境和禮賓式的接待,贏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大家都能相互諒解、相互支持、相互協作,共同為患者的康復服務,全年未發生一起護患不愉快的事情,無護理差錯與糾紛。
通過主動式告知,變患者家屬被動式詢問為探視時主動介紹病情,把愛心融入患者護理之中。有針對性地選擇告知的方式方法,力求做到知心會意、以情交流、情達意通、相互理解。因此,主動告知、合理解釋、以情服人是增強護患理解和信任的最好辦法之一。
通過溫馨式交流,變提問式回答為親情式交流,把真情送入患者家屬之中,打造愛心服務的特殊護理服務和管理品牌。護患之間交流的方式、方法,對患者病情的護理治療及其家屬的心理情緒,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危重癥患者,因病情復雜、心理壓力較大、情緒波動較激烈,護患間易產生矛盾糾紛,嚴重時可造成較激烈的沖突,所以主動告知、和諧溝通、溫馨解釋是化解矛盾沖突的良方妙藥。
通過心理健康維護,改善自知、自我潛力,矯正自身的心理問題,把溫情傳遞到患者和患者家屬之中。緩和其緊張情緒,有助于使患者轉危為安,增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急診科監護病房的護理工作中,不僅實施高超的搶救技術,還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能以正常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診治工作,獲得對方的認同和滿意。做到以情感人、以誠待人、以心換心,整體提高護理水平及救治質量。
4 結語
“情志護理”在急診科監護病房護理管理中的開展和運用,使護理工作與服務工作得以有機結合,從更高層次上深化了管理中的服務職能,滿足了患者及其家屬在護理中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收獲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共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對今后進一步科學管理、和諧發展、優質護理服務,建立現代護理模式提供了良好思路和開端,也豐富了急診文化,值得推廣。我們無法左右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同時感染周圍的人。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愛心的付出要從點滴做起,和諧的交流要從細節抓起,最終收獲才會從心底里感受。自此,贏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配合和贊譽,不僅治愈的患者感激我們,就是離去患者的家屬也被我們感動。心對心的交流、情對情的溝通,感動的不僅僅是患者及其家屬,更是醫護人員。
[參考文獻]
[1] 周高速,武陽,李旭,等.急診醫學教學和培訓模式探索[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9):601-602.
[2] 魏安娜.護理風險管理對減少急診護理缺陷和提高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8(2):57-59.
[3] McConnell D,Slevin OD,McIlfatrick SJ. Emergency nurse practition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role and scope of practice:is it advanced practice? [J]. Int Emerg Nurs,2013,21(2):76-83.
[4] 趙玉英.淺談情志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1,8(11):28.
[5] 任資穎.人性化護理管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與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7):157-160.
[6] 許麗.中醫情志護理在急診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5):346.
[7] Walker R. Anxiety,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uring ICU recovery [J]. Qld Nurse,2012,31(6):29.
[8] 張端香,馬錦蘭.情志護理在不同體質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全科護理,2015,13(18):1767-1768.
[9] 劉玉華,閆瑞敏.護患溝通在臨床護理中的重要性[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5,7(s2):130-132.
[10] Gordon E,Ridley B,Boston J,et al. The building bridges initiative:learning with,from and about to create an interprofessional end-of-life program [J]. Dynamics,2012,23(4):37-41.
[11] 黃汝英,周慶云,黃澤輝.情志護理對高血壓病患者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2):220-221.
[12] 廖永珍,黃海燕,郭慧玲.ICU患者人文關懷需求與關懷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3,28(1):94-96.
[13] 姜麗華.加強溝通是急診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0):66-67.
[14] Alberti TL,Nannini A. Patient comprehension of discharge instructions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 literature review [J]. J Am Assoc Nurse Pract,2013,25(4):186-194.
[15] Gélinas C,Arbour C,Michaud C,et al. Patients and ICU nurses' perspectives of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pain management [J]. Nurs Crit Care,2013,18(6):307-318.
[16] 李偉,張竟元.急診危重患者的溝通技巧[J].吉林醫學,2009,30(20):2455- 2456.
[17] 王琳.溝通技巧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6):6528.
[18] 王曉燦,欒貝貝,王維利,等.醫護人員共情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5,20(8):110-112.
[19] Huff NG,Nadig N,Ford DW,et al. Therapeutic Alliance between the Caregivers of Critical Illness Survivors and Intensive Care Unit Clinicians [J]. Ann Am Thorac Soc,2015, 12(11):1646-1653.
[20] 陳美娟.舒適護理干預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心理狀態、并發癥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4):109-111.
篇9
關鍵詞:模擬教學;護理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現代護理學是研究如何診斷和處理人類對存在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反應的一門科學。強調“人的行為反應”,表現為人們對一件事從生理、心理、文化、社會和精神諸方面的行為反應。在科技進步的今天,人們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越來越重視倫理道德和自我權益的維護,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護士要將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充分與實踐相結合,以便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并合乎倫理的護理。針對護理人員從學校畢業到成為合格甚至優秀護理人才的培養過程,具有實踐性和晚熟性的特點,在護理教學中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則顯得十分必要。模擬教學是為學習者進入復雜多變的臨床工作做好充分準備的一種教學策略①。在教學活動中,運用模擬方法進行臨床場景再現,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局部模型練習及高仿真模擬等活動,讓學生在一個仿真的、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評判性思維,做出自己的決策并完成相應的技能活動。本文通過對模擬教學的起源、相關概念以及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綜合描述,期望能更好利用模擬策略來促進護理教學。
一、模擬教學的起源和概念
1.模擬教學的起源
我國偉大教育學家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聽而易忘,見而易記,做而易懂”這一觀點,強調感受和經驗是人獲得知識的重要源泉②,已經揭示了模擬教學的內涵。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和對專業人員培訓的手段,醫學界一直使用模擬模型,包括17世紀的針灸模型、18世紀的助產模型、20世紀的“復蘇安妮”(ResusiAnne)和“哈維”(Harver)。伴隨互聯網和虛擬技術的發展,高仿真模擬技術的出現并廣泛應用,醫學教育出現了巨大的變革。例如,在公眾中使用簡易心肺復蘇模型普及急救技術;應用電腦裝置進行災難應對的模擬演練等。許多教育機構紛紛建立模擬實訓中心,希望通過提供一個逼真但無風險的臨床環境的模擬,為學生將來真正的臨床實習做好充分準備③。同時,歐洲醫學模擬應用協會(The Society in Euripe for Simulation Applied to Medicine,SESAM)和國際醫療保健模擬協會 (The Society for Simulation in Healthare,SSH)的應運而生,推動了世界范圍內模擬的應用和發展。這些都被認為是模擬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一個里程碑④。
2.模擬的概念
模擬是對真實存在事物或是過程的虛構,是一種真實情境的展現⑤。在新牛津美語字典中將其解釋為:“當在進行直接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風險時,可以使用模擬;或者可以直接將模擬作為一種學習或人員培訓的手段”①。Nickerson等③指出了護理領域中模擬分為理論和操作兩部分。前者定義模擬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使用各種學習方法和策略,包含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引導性反饋和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活動,從而使理論或個人經歷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后者定義模擬在一個真實、無主觀臆斷、安全并合乎倫理的環境中進行,同樣是以學習者為中心。
3.護理教育中模擬的特征及理論框架
Nickerson等③還歸納出了模擬的三大特征,分別是獲得知識、仿真性和效果評價。其中獲得知識是指理論與實踐結合,經過討論、分析和反饋,所獲得的知識保留率更高。仿真性是指對現實場景的模擬程度,分為3個層次(高度、中度、低度),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目標進行設置。效果評價則包含6大要素(技能提高、知識整合、評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自信心和學習者的滿意度)。Jefferies等②提出了護理教育中模擬的理論框架,分為5部分,教師因素、學生因素、教學實踐、模擬教學設計特征和預期達到的學習效果,每一個概念成分都可以通過變量的細化進行操作④。
二、模擬教學法在護理教育學中的應用
1.模擬的類型
模擬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局部訓練模型、標準化病人、虛擬模型等。角色扮演是指通過讓幾名學生分別扮演醫生、護士、病人等角色,使其融
入特定的臨床場景中,從而了解病人的臨床癥狀;局部訓練模型,用于幫助學生訓練特定技能,如靜脈手臂、導尿模型、簡易心肺復蘇模型等;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簡稱SP)又稱為模擬病人,指那些通過系統培訓后,能準確體現病人臨床實際問題的正常人或病人,必須具有恒定性和中立性的特征;虛擬模型則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建立的,經歷了從低端到高端模擬的發展,學習者可以通過人機對話的形式,在模擬臨床場景中來做出評判、實施技能活動并最終解決問題。
2.模擬的流程
依據模擬使用的模型類型、教學對象以及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不同,模擬教學流程可能不同。以高仿真模擬教學為例,大致分為:模擬案例的設計――模擬案例的編程――模擬案例的教學――引導性反饋的進行――效果評價③。其中,設計要結合臨床真實案例,有明確的教學對象、目標;運行前要做好教師、學生、實驗室準備;引導性反饋的進行則是高仿真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達到模擬教學預期目標的重要環節。
3.模擬教學的優勢與挑戰
(1)應用領域廣泛
在過去幾十年間,醫療衛生機構及高等護理教育機構分別設置相關模擬項目以提升護理教學能力④⑤,使護理人員保障病人安全⑥⑦。而這些模擬項目,涉及護理的各個領域,包括基礎護理、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甚至涵蓋了急、危重癥護理⑧,婦產科、兒科護理⑨⑩,社區護理1112,
①Nickerson M.Morrison B.Pollard M.Simulation in nursing staff development:A concept analysis[J].Journal for Nurses in staff Development,2011(2):81-89.
②Jefferies PR,Rogers KJ.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simulation design[M].Jeffries PR.Simulation in nuring education:From conceptualization to evaluation.New York:National League for Nursing,2007:21-33.
③楊冰香,王愛玲,喻思紅.模擬教學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4):390-394.
④Stanley D,Latimer K ‘The Ward’: A simulation game for nursing students[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2011 (1):20-25.
⑤Warland J.Using simulation to promote nursing students,learning of work organization and people management skills: A case-study[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2011 (3):186-191.
⑥Schaar GL,Ostendorf MJ,Kinner TJ. Simulation: Linking Quality and Safety Education for Nurses Competencies to the Observer Role[J].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2013 (9):401-404.
⑦Tschetter L,Lubeck P,Fahrenwald N.Integrating QSEN and technology to address rural health care:Initial outcomes[J].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2013(10):469-475.
⑧Cato DL.Murray M.Use of simulation training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ritical Care Nursing Quarterly, 2010 (33):44-51.
⑨Birkhoff SD,Donner C. Enhancing pediatric clinical competency with high-fidelity simulation[J].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2010 (9):418-423.
⑩Beauchesne MA,Douglas B. Simulation: Enhancing Pediatric,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Education[J] Newborn & Infant Nursing Reviews,2011 (1):28-34.
11Eggenberger SK,Regan M. Expanding simulation to teach family nursing[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10 (10): 550-558.
12Richards EL,impso Vn,Aaltonen P,Krebs L,Davis L. Public health nursing student home visit preparation: the role of simulation in increasing confidence[J]. Home Healthcare Nurse,2010 (10):631-638.
災難管理①,姑息護理②和精神科護理③④等。
(2)實施靈活性強
模擬教學并不拘泥于單純的理論或操作學習,可以根據不同對象和不同教學目標,提供重復練習的機會。在練習過程中,允許學生犯錯并從中吸取教訓,而這種錯誤并不會危及病人的生命;對于一些臨床罕見但具有高風險、高危害情境的模擬,可以為初入臨床的學生提供臨床實踐的機會,這些都為學生今后進入臨床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3)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溝通及團隊協作能力,提高護理核心勝任力。模擬教學因其仿真性和參與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諸多研究表明,運用模擬教學可以提高自主學習的滿意度,提升自信⑤和自我效能⑥,緩解焦慮情緒⑦;由于模擬教學往往需要數名學生同時參與、共同完成任務,因此能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⑧和團隊協作能力;對于目前臨床強調的護理核心勝任力而言,模擬教學可以訓練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⑨、臨床決策能力⑩和多學科合作能力11
(4)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挑戰
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模擬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挑戰,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教師個人綜合素質等,尤其是達到臨床真實情景的模擬及高仿真性。
這些要求教師應及時了解臨床最新的護理發展動態,并和臨床帶教老師密切合作,不斷更新知識以彌補自己臨床經驗不足12,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模擬教學與學生理論學習方法不同,要求學生盡可能的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投入到模擬情境中,通過溝通和團隊協作,以不評判、不推諉的態度指出自身和他人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反思,這些都會給學習者帶來一定難度13。
相比傳統教學,模擬教學對人員、場地、時間、甚至資金都有明確要求,實施起來成本較高、費時費力,大多數學校只能將其作為傳統教學方式的補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模擬教學的發展。
三、討論
當今中國的醫療及護理已逐漸與國際接軌,特別是在尊重人權、依法行醫的基礎上,更重視健康、安全問題,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并合乎倫理的護理照顧,健康護理協會認為模擬教學是解決此問題的良好教學模式14,模擬教學將是臨床護理教學的大方向15。護理管理者及護理教師在護理教學中應積極面對模擬教學的優勢和挑戰,充分利用模擬這一教學策略促進教學,不斷提高護理教學質量,最終實現對實用型、創新型護理人才的培養。
(本文審稿 戴定蘭)
①Jose MM,Dufrene C.Educational competenciens and technologies for disaster preparedness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Anintegrative review[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4(4):543-551.
②Gillan PC,Jeong S,Riet PJvd.End of life care simul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4(5):766-774.
③Choi YJ.Standardized Patients for Korean Psychiatric Nursing Student Simulations[J]. 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2013(9):385-392.
④Eggenberger SK,Regan M. Expanding simulation to teach family nursing[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10 (10): 550-558.
⑤White A,Brannan J,Long J,parison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Cognitive skills and confidence levels[J].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2013(10):417-423.
⑥Pike T,O'Donnell V.The impact of clinical simulation on learner self-efficacy in preregistration nursing education[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0 (5):405-410.
⑦Szpak JL,Kameg KM. Simulation decreases nursing student anxiety prior to communication with mentally ill patients[J].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2013 (1):13- 19.
⑧Liaw SY,Zhou WT,Lau TC,etal.An inter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using simulation to enhance safe care for a dete-riorating patient[J].Nuese Education Today,2014(34):259-264.
⑨Kaddoura MA. New graduate nurses'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s of clinical simulation on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learning, and confidence[J].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2010 (11):506-516.
⑩Lasater K. Clinical judgment: The last frontier for evaluation[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2011 (2):86-92.
11Leonard B,Shuhaibar EL,Chen R.Nursing student perceptions of intraprofessional team education using high-fidelity simulation[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10 (11):628-631.
12張京煜,梁 濤,陳京立.模擬教學對護理專業教師的挑戰和應對策略[J].中華護理教育,2011 (5):236-237.
13Wang AL,Fitzpatrick JJ,Petrini MA.Use of simulation among chinese nursing students[J].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2013 (8):311-317.
篇10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我院2005級學生總數760人,其中男48人,女712人;均為高中畢業生。2007級學生總數972人,其中男72人,女900人;均為高中畢業生。
1.2研究方法
我院2005級人才培養方案是按照傳統的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制定的,基礎知識中專業基礎知識占的比重過大,而有關勞動衛生、職業病和社會醫學方面的知識以及其他與護理密切相關的知識較少;護理專業知識中有關臨床護理的知識仍按臨床分科進行劃分,沒有突出護理的內容和特色,有關老年護理、社區預防保健和精神護理方面的知識不足。2007級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具有“強化人文、突出護理、著重能力、體現整體”的現代護理理念,符合職業教育特點。課程設置突出護理的內容和特色,關注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職業資格考試、專業英語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國際交流的能力,為護理行業提供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健康需求變化的實用性人才。
1.3評價指標
從用人單位的評價、就業層次、護士資格證考試通過率、英語水平、學生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2結果
2005級學生就業單位評價為較好;就業層次:二級醫院占45%,三級及以上醫院,占43%;護士資格證考試通過率89%;英語3級通過率63%;學生滿意度為71%。2007級學生就業單位評價為好;就業層次:二級醫院占32%,三級及以上醫院占63%;護士資格證考試通過率95%;英語3級通過率78%;學生滿意度為91%。
3討論
通過對2005級與2007級護理專業畢業生收集資料整理,對相關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3.1進行專業調研,確定改革方向
3.1.1崗位人才需求
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及文獻檢索等對聊城市、山東省、全國以及國際的護理專業人才需求情況進行調研[2,3],結果表明對護理專業人才需求量大,就業形勢較好,特別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先進護理理念的高素質護理人才更是緊缺。
3.1.2護理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傳統的醫護教育課程體系較為相近,培養的臨床護士從而常常忽略了護理崗位應關注的主要內容。臨床上護士大都偏重執行醫囑,而忽視了運用護理專業知識主動為病人提供幫助、解除痛苦的意識,造成護理工作定位不準。而且護理教育模式陳舊。高等護理教育與護理臨床工作過程之間存在著許多脫節的情況。國際先進的護理人才培養經驗表明,護理人才的培養,不但包括護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職業興趣、態度、技能等的養成,而后者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環境的支撐,即護士職業態度熏陶、護理操作技術訓練、護理人文情懷養成,除了人的主觀因素外,還需要客觀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為護生的專業學習提供適宜的醫療服務機構和建立動態的、連續的護理臨床教學機制。
3.2根據崗位確定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根據崗位確定專業核心課的典型工作任務,將典型工作任務轉變為學習任務,模擬臨床情景進行教學,構建基于護理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參照護士職業資格標準,探索建立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和實施已構建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3.3教學方法的改革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主線,打破了傳統“三段式”課程體系和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框架,采取課程精簡、融合、重組等多種形式,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了新的符合認知規律的“漸進型”課程體系。貫徹行動導向原則,使學生在職業認知、職業體驗中形成職業追求的內驅力,促進職業能力的提高。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嬰、兒童、成人、老年等時期)建立了符合認知規律的“漸進型”課程體系———將課程分為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四大模塊。如我們開發的“某疾病病人的護理”項目教學,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護理過程的學習機會。教師是主持人、是導演、是教練,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病案項目及仿真護理環境。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以護士的角色、按照“學習目標工作任務學習資源相關知識與技能工作計劃實施評價反饋任務拓展”的護理工作流程組織實施。在校內護理實訓基地,模擬各種臨床護理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認識工作任務和培養職業能力,使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總體滿意率均達到90%以上,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競爭能力。
3.4建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長效機制
提高培養質量,學校醫院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1年級學生利用學校的仿真實訓室感受臨床護理情景;2年級學生到醫院學習專業課,由醫院的專家教授來上課和管理;3年級學生在臨床醫院頂崗實習1年,提高學生的實踐及創新能力。學校專業教師進入醫院,參與教學、管理和臨床實踐,以臨床帶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學校聘請護理專家共同制訂實踐教學內容和計劃,充分利用醫院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提高授課質量。正確定位專業教師和醫院護理人員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明確職責,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保障人才培養模式的長效性。
3.5專業方向選擇,為學生提供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