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區規劃設計規范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廠區規劃設計規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廠區規劃設計規范

篇1

關鍵詞 廠區道路 運輸 排水 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在大型工業企業項目建設中,廠區道路作為廠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為工廠提供經濟、有效、合理的運輸條件;能夠順利排除工業廠區內的雨水;引導視覺空間,提供良好審美效果。故應將三者有機的結合和統一,完成良好的工業廠區設計方案。在以往的一些工程設計中,往往忽視三者之間關系,或沒有做到完美的結合和考慮,從而給工程造成或多或少缺陷和遺憾。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針對如何做好大型工業廠區道路的規劃設計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希望對今后工作有所啟示和幫助。

1運輸便捷

廠區道路主要為汽車運輸服務,它直接關系到工礦企業的生產、供應和銷售。要為具有一定載重量和行駛速度的汽車車輛通行提供保證,亦要提供合適的行駛條件,從而獲得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合理設計的道路(包括良好的線型、適宜的坡度、穩定的路基、合適的路面結構等),對于降低汽車運輸的成本、改善環境狀況,均具有很大的作用。當運輸線路設計為重車上坡運行時,汽車發動機將加大負荷工作;而重車為下坡運行時,發動機只用40%-60%功率即可。兩者相比,汽車運輸設備的油耗量、檢修工作量、出勤率、運輸能力和運輸成本相差15%-20%。另外,當汽車滿負荷上坡運行時,經常造成發動機在濃混空氣狀態下工作,油料燃燒不完全,產生大量黑煙和有毒氣體,污染環境。在廠區道路設計方面,我們設計人員亦應努力探求提供經濟、合理的運輸條件,從而減少基建投資和運輸成本,并為工廠創造一個清新、整潔的環境。在道路運輸系統的規劃設計時,應了解工廠生產的特點,仔細分析工廠各車間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運輸的流向和流量,盡量避免工廠大宗物品的重車上坡運行。由于道路縱坡的大小,對汽車運輸效益影響巨大。山區建設,重車上坡運行是不可避免之事。工廠的基建受投資影響力求減小場平土石方工程量,必然使道路縱坡設置較大。在減少運營費和節省基建費用之間,我們應努力探求一種良好的、權衡了兩者利益的綜合效益,從而得到一個恰當的縱坡設計值。而不應簡單地以不超過規范所規定的極限縱坡值為設計原則。這項工作很復雜,但具有其實際意義。

以我國現有的經濟實力及條件,在山區進行工業建設,為減少土石方工程量,節省基建投資,其中一項措施便是對工廠實行臺階式布局,使得廠區內部道路與道路、道路與建構筑物的聯系困難和復雜化,給運輸帶來不便。因此,在其道路規劃和設計時,必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高差,配合廠區豎向設計,形成合理的道路聯結體系,改善廠區運輸條件。對于大中型工業企業,由于運輸量巨大,廠內一般設有主干道、次干道、支道和車間引道四級道路,如果不對廠區運輸進行合理規劃,讓大量貨物運輸匯入主干道,造成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流、人車混流,將會給工廠生產帶來隱患。因此,在工廠平面布局規劃時,就應考慮人流與貨流的分開,對區內道路承載能力進行合理調配,充分發揮各級道路的運輸效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廠運輸設備向大型化和重型化及特種化發展它對廠區道路設計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應引起設計人員的充分注意。

2排水順暢

無論是工廠還是城鎮,當決定采用暗管作為排水方式后,其道路便成為一個有效的匯水通道和排水渠道。根據經驗,為保證場地內雨水能盡快順利地排走,道路有一定的縱坡是有利的,可有時不顧實際情況而勉力為之,便會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在西北某特大型工廠,區內設有一條150多m長道路,道路兩端設計標高一致。設計者憂慮如果將道路設計成零縱坡,可能造成雨季時,雨水不能順利排出,影響工廠生產。因而人為地將這150多米道路分割成一定縱坡的4個坡段,形成一條鋸齒形道路,給人以牽強的觀感。其實,對于廠區內場地和道路坡度平緩,雨水能否順利及時地匯集和排除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上海石化、寶鋼等廠的具體實例,看一看此類問題處理的手段和達到的效果,從而得出我們的結論:上海寶鋼和上海石化企業位于我國江南沿海地帶,其地域地勢平坦,場地標高低,取土困難。如按常規設計方法,使場地和道路具有一定的縱坡值,勢必要運入大量的土石方,使工程造價上漲。經再三論證和經濟比較,他們最終采取場地區域分片、片區之間存在高差;而片區內場地標高一致,道路縱坡為零。為保證場地內雨水的排除,則據匯水面積的大小設置較為密集的雨水井(一般在18-45 m之間,平均為30 m)。投產后,雨季來臨時,場地內無積水現象,工廠生產正常。上海寶鋼和上海石化所在地區暴雨強度不算小,其廠區道路可設計為零縱坡。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其它在不大于或稍大于上海地區暴雨強度時,廠區道路設計成零縱坡也是可行的。對于在一些暴雨強度過大的地區建廠,當道路縱坡過緩時,須設置更為密集的雨排水口,導致經濟上不合理,不宜采用。

對于過于平坦的工業場地,我們也可以通過加大建筑物與室外地平的高差,利用建筑物外部場地作為一個大型蓄水池和緩沖池。消除場地和道路平緩帶來的矛盾,避免暴雨來臨時,可能對工廠生產帶來的危害。如果既要滿足排水要求,又要獲取良好的線型,我們還可以采取另一種措施,達到我們的目的。

3審美突出

根據國內外許多大型工業項目資料研究,廠區外觀整齊是工廠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許多大型工廠皆追求道路平直、分區方整的廠區布置形式,這對于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很大促進作用。

誠然,對于一個廠區而言,它對人們的視覺形成強有力的刺激,主要在于雄偉、簡潔的廠房,大型設備、裝置及建筑物群體所形成的整體效果,也是美學研究在特大型工業廠區建設中的主要關注點所在。但這些空間效果和美的感受是通過廠區道路的不斷延伸和轉換展示在人們面前的。

道路,空間秩序的引導者,作為一種線條而論,它自然也有其美學意義:平直的道路給人以安定、平和的心理感受;上升的道路則永遠予人以希望和積極的力量。對于一個追求簡明法則的工廠而言,希望通過平直規整的道路,襯托和顯示工廠的井然秩序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作為一名設計者,亦應是一位美的創造者,不應只求滿足于生產功能的基本要求,應在經濟條件許可的前提下,充分體現對勞動者的關懷,為他們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勞動環境。廠區道路的設計,亦應如此。例如,為體現特大型工廠的宏偉氣派,廠區主要道路及其通道就要求有一定寬度,并與其兩側建構物高度及形狀構成一定比例,不致于造成行人視覺的壓抑感,而具備體現道路美化廠容的功育旨。

在重慶某特大型鋼鐵廠廠區道路設計中,為聯結兩個高差達8m的功能區,采用了設置專門翼式斜坡道辦法,避免了直接聯結。而由于縱坡及坡長限制,需降低全廠主干道中部標高的作法,維護了廠區主干道線型的完整平直,為創造形成良好主通道效應打下了基礎。

當道路的延伸和轉換顯示廠容廠貌時,道路兩側良好的綠化美化,宛如錦上添花,為工廠的形象增光添彩,這時候,精心設計的道路兩旁的鋪地、綠島、綠叢、雕塑,形式各異的建構筑物,如一粒粒珍珠,被金線一般的道路串聯起來,通過相互穿插、滲透、延伸、配合,顯示著廠區通道空間的整體美。

4結語

影響特大型工業廠區道路設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真正做好這一設計,遠非以上內容所能滿足。文章旨在通過對其幾個主要方面展開探析,希望引起規劃設計部門的重視,加大對此類項目設計研究的投入,力爭將我們的設計水平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廠礦道路設計規范》{GJ 22-87} [S]. 1991

篇2

【關鍵詞】小城鎮;給排水工程;排水管網;規劃設計

在小城鎮給排水規劃設計中,排水體制選擇應結合城鎮總體規劃,考慮原有排水設施、地形、水體等因素,綜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各方面的因素確定。某鎮是縣政府所在地,現有排水系統為污水與雨水合流制。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泄入水體,造成污染,不能滿足環境保護要求,改造排水系統勢在必行。本文對該鎮排水管網的規劃設計進行了如下分析。

1排水系統體制的確定

排水系統是指排水的收集、輸送、利用以及排放等設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城市污水排水系統主要有以下及部分組成:(1)室內污水管道系統及設備;(2)室外污水管道系統,主要包括居住小區污水管道系統、街道污水管道系統和管道系統上的附屬構筑物;(3)污水泵站及壓力管道;(4)污水廠;(5)出水口及事故排出口。

在確定小城鎮排水系統時,主要考慮一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排水系統的體制,一是排水系統的布置形式。下面分別就本設計中排水體制和排水系統的布置形式做一簡單的介紹,繼而進行污水管網的設計計算。

排水管網的布置原則如下:(1)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布置排水管網,要進行多方面經濟比較;(2)先確定排水區域和排水體制,然后布置排水管網,應按從主干管、干管到支管的順序進行布置;(3)充分利用地形,采用重力流排除污水和雨水,并使管線最短和埋深最小;(4)協調好與其他管道、電纜和道路等工程的關系,考慮好與企業內部管網的銜接;(5)規劃時要考慮到使管渠的施工、運行和維護方便;(6)遠近期規劃相結合,考慮發展,盡可能安排分期施工。

排水系統體制分為合流制和分流制,本設計采用分流制排水體制,但是不考慮雨水。

2污水管道布置

首先,根據地形劃分排水領域。從原始資料所給的總平面圖中可以看出,地形較平坦無顯著分水線,故根據面積的大小及城市布局來劃分排水領域,以使各相鄰流域的管道系統能合理分擔排水面積,使干管在最小合理埋深情況下,流域內污水能以自流方式接入。

其次,確定污水管道的布置形式,主干管、干管、街道支管的位置和流向,并確定主要泵站、污水處理廠及出水口的位置。在本設計中,城鎮地形是南高北低,地勢向水體適當傾斜,并且坡度不大,城鎮地形較為平坦。對于支管系統,由于各街區面積均不太大,故采用低邊式布置。又考慮到各污水管道無法避開溝渠及主要道路,故管道必須穿溝渠,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倒虹管、管橋或其他工程設施。

3污水管道的水力計算

3.1街區編號及其面積

將各街區編上號碼,并按各街區的平面范圍計算它們的面積(以“公頃”即10000m2計),經計算,面積合計:3513.45ha。

3.2計算設計流量

本設計中,總設計流量為80000 m3/d,總面積為3513.45ha,綜合用水定額為140L/( cap?d),則每10000m2,即每公頃(ha)街區面積的生活污水平均流量,即比流量為:

由此可根據公式 求得各設計管段的本段流量q1,再加上轉輸流量q2,即為各設計管段的生活污水設計流量Q1,設計流量再加上集中流量,即為該設計管段的設計流量Q。

由流量計算可知,該城鎮污水設計流量為769.18L/S。

3.3設計參數

3.3.1 設計充滿度

污水管道按非滿流設計。我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規定了污水管道的最大充滿度。

3.3.2 設計流速

在設計充滿度的情況下,通過設計流量時的污水流速稱作設計流速。為了防止污水中泥沙顆粒沉淀產生淤積,阻塞管道,規定污水管道的最小設計流速為0.6m/s。為了防止因流速過大對污水管道造成沖刷損壞,規定金屬管道的最大設計流速為10m/s,非金屬管道的設計流速為5m/s。本鎮最小流速控制在0.6m/s。

3.3.3 最小管徑和最小設計坡度

為了有利于污水管道的養護,對污水管的最小管徑和最小設計坡度做了明確規定,當計算所規定的污水管道管徑小于最小設計管徑時,采用最小設計管徑;這種管段稱作不計算管段。我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規定了最小管徑和最小設計坡度。

具體規定是:

a.管徑200mm,最小設計坡度0.004;管徑300mm,最小設計坡度0.003。

b.在街區和廠區內最小管徑為200mm,在街道下為300mm;本設計在街道下最小管徑為300mm最小設計坡度0.003。

3.3.4 污水管道的埋設深度

設計依據:污水管網占污水工程總投資的50%~75%,而構成污水管道造價的挖填溝槽、溝槽支撐、濕土排水、管道基礎、管道鋪設各部分的比重,與管道的埋設深度及開槽支撐方式有很大關系。因此合理的確定管道埋深對降低工程造價是十分重要的。最小埋深考慮因素:

a. 必須防止管道內污水冰凍和因土壤凍脹而損壞管道。《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規定:無保溫措施的生活污水和生活污水接近的工業廢水管道,管底可埋設在冰凍線以上0.15m。

b. 必須防止管壁因地面荷載而受到破壞。考慮并結合各地埋管經驗,車行道下污水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70m。

c. 必須滿足街區污水連接管銜接的要求。污水出戶管得最小埋深一般采用0.5~0.7m,所以街坊污水管道起點最小埋深一般采用0.6~0.7m。綜合考慮當地情況,最小埋深采用1.0m。

最大埋設深度: 一般干燥土壤中,最大埋深不超過7~8m。

3.3.5 污水管銜接

管徑相同采用水面平接;管徑不同選用管頂平接;不計算管間及不及算管段與計算管段間采用管頂平接。

a.不計算管段坡度較大,一般不會造成以下情況:因上游管段中形成回水而淤積。

b.因不計算管段的充滿度較大,即使形成部分淤積也不影響污水正常排出。

3.3.5 管材的選擇

選擇管材時應綜和考慮技術經濟及其他方面的因素。根據具體的情況綜合考慮,選用鋼筋混凝土管。

3.4 水力計算

污水管道水力計算的任務是,在已知污水流量的情況下,根據地形條件來確定污水管道的管徑、設計坡度、流速和充滿度。其中流量已知,必須先確定管徑后,查圖表確定其他3個參數。由于2個參數才能計算出另2個參數,因此有多種方案可供選擇,設計結果不是唯一的。一般增加管徑,可見少設計流速和坡度,減小管道埋深,降低施工費用,但管徑大將增大管材的造價。

對于地勢比較平坦的地區,可考慮適當增大管徑,以減小管道坡度和埋深;當地勢比較陡時,可考慮適當增加管道坡度以減少管徑。

綜合考慮該城鎮情況,采取適當增大管徑,以減小管道坡度和埋深。

在確定各管段的設計流量后,便可以從上游管段開始一次進行各支管和干管以及主干管各設計管段的水力計算。

污水干管的水力計算目的在于合理、經濟地確定管徑、充滿度及坡度,進一步求定管道的埋深。本設計中,水力計算列表進行,管底標高、水面標高、水深、降落量以三位小數計,管道坡度及地面坡度以四位小數計,而地面標高與管底埋深以兩位小數計。水力計算中的數值v、h/D、I、D力求符合規范關于設計流速、最大設計充滿度、最小管徑、最小設計坡度的規定。

篇3

在設計中的體現我院與頂益食品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是:頂益食品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提供工藝方案和設備布置方案,我院配合土建工程設計,即總圖、建筑、結構、給排水、采暖通風、電氣各專業的施工圖的設計。設計開始初期我院就把體現綠色設計的理念作為設計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各個專業的設計中綠色建筑的理念都有所體現。

1總圖專業

1.1廠址選擇

項目位于省級工業園區哈爾濱哈南工業新城-臺灣食品產業園是綠色食品產業園。當地無放射性污染、有害氣體、粉塵擴散等污染源,環境質量和環境容量等自然條件良好。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勘察場地為可建設一般場地。場地類別為Ⅲ類。設計地震分組第一組。抗震設防烈度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特征周期0.45S。廠址選擇合適。

1.2節地

本項目容積率1.0%,建筑密度49.13%,綠化綠20%。符合國家《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規定的控制指標。全廠統一使用一個消防水池,各車間的污水排到污水處理間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集中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網。廠區設有工務樓(變壓器室)和中央廚房,實現了全廠公共設施共享。生產和生活的水電汽、排水管線都由市政管網提供,廠區北側是一條市政道路,用于物流運輸。公共設施共享和市政公用資源的使用,有效的節約了土地資源。制面車間生產面餅采用的方便面生產線,從面粉稱重、和面到最后包裝、裝箱以及調理車間生產的調料粉包和脫水菜包從計量、混合到包裝檢驗都是在聯合廠房的一條生產線完成。原料用罐儲存,成品使用立體庫貯存。這種規劃設計,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1.3物流和運輸

項目建設地點哈爾濱哈南工業新城位于大慶、吉林、長春等城市構成的兩小時經濟圈的地理中心和產業物流中心的中軸線上。地處哈爾濱主城區南部,南起運糧河規劃路:北至四環路;東起新華工業園東側規劃路;西至哈雙南線。原料和產品都可以通過汽車運輸。廠區共有3個大門,其中1#和2#大門位于廠區北側,連接江南中環路,主要用于生產的物料運輸,與各個車間的最遠距離不大于200米,運輸距離小,物流方便。廠區內制面車間與成品立體庫用皮帶輸送完成成品運輸,原料罐與生產車間之間有一部分原料運輸采用管道運輸。這種運輸方式減少了運輸距離,降低了能源消耗。廠區3#大門主要用于員工出入,公交站距離廠區大門450米,員工上下班可以優先選用公共交通。入口處設有自行車棚可停放150臺自行車。職工能實現綠色出行。

1.4場地資源保護

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是含有有機物的污水,車間和廠區都設有一套封閉污水收集系統和排放管線,所有污水通過排放管線集中排到污水處理間,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集中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網,不會對土壤環境、地下水和空氣造成污染。原料包裝等廢棄物集中堆放在垃圾房,打包后交給專業單位處理。規劃過程中有意保留了場地北側的300多棵樹木,所有道路都是硬化道路,道路兩側都是綠化帶或植草磚,預留的建設用地全部綠化,廠區內沒有的土地。有效地保護了土地資源,保護了環境。總圖專業在綠色建筑概念的貫徹上不僅要滿足各部門規范文件的要求,還高于了這些要求。平面立體綜合考慮,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展示了企業的實力和我院的總體設計水平。

2建筑專業

2.1平面方案

各個生產車間的平面方案均采用了聯合廠房。聯合廠房將生產過程的各個工序有機地連接在一起,保證生產過程的連續化、短捷化,最大限度地縮短工藝物流路線,縮短了工程管線和運輸距離,從而有利于減少工程投資,降低企業運轉費用和能源消耗。聯合廠房還更容易滿足在今后工藝升級換代等改造過程中各個部分間的聯通或分割的需要。聯合廠房外墻的面積的減少,有利于節約熱能,節約墻體材料、墻面材料,減少門窗數量。

2.2保溫隔熱設計

本設計的維護結構采用的400mm厚高保溫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塊。陶粒砌塊具有導熱系數低(0.22W/m.K)保溫效果好、輕質荷載小、原材料綠色環保、廢料可以循環利用、耐久性好、容易切割施工方便等特點,是節能環保的建筑材料。屋面采用120mm厚苯板做保溫層,門窗的氣密閉性達到5級。門窗的保溫密閉性達到9級。

2.3建筑做法

所有結構梁柱均外包最薄120mm厚的陶粒,沒有冷橋部位;屋面設有天窗,部分工段自然排風既能滿足消防通風要求;建筑造型簡潔大方,外墻面無裝飾性構件;地面、樓面結構層隨打隨壓光,自流平面層;水溝采用不銹鋼內襯;墻柱平齊,車間內無凸出的部位等。

3結構專業

3.1結構方案

各個主車間主要采用鋼結構,主結構為鋼框架、門式鋼架、樓面為鋼承板、屋面(無設備處)為輕鋼彩板。鋼結構具有強度高、自重輕、整體剛性好、變形能力強的特點。與混凝土結構比在同樣受力條件下鋼結構的構件截面小,自重輕,便于運輸和安裝,適于跨度大,高度高,承載重的結構。本工程工藝要求樓層梁跨度在12m~15m,屋面跨度24m~30m,樓面荷載20kn/m2~50kn/m2。所以選擇鋼結構不僅是合適的還可以把鋼結構的結構特點完全發揮出來。

3.2鋼材的選用

本設計主結構都采用的高強鋼材包括H型鋼以及各種規格的板材。高強度鋼材的使用,能減少鋼材的使用量,既具有很好的經計效益也有很好的社會效益。每平方米的用鋼量為30kg/m2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

3.3鋼材的再利用

鋼結構建筑拆遷后90%以上可以再利用,可以有效解決建筑垃圾問題。是綠色環保可會收的建筑材料,完全符合綠色建筑對建筑材料等要求。

二設計中在綠色建筑理念

篇4

關鍵詞:10kV變電所; 設計; 規范

Abstract: 10 kV power distribution and 10/0.4 kV substation design, project construction is a very common and important piece of work, the normative and technical are strong, many aspects related to national mandato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sions. To do well the change designed to perform both distribution state of the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to meet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local power supply departments, can appear otherwise a variety of problems, affects the quality of design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projects. In order to do change the design of distribution, now will I in the design drawing and proofreading part of the various problems that sort out, a brief analysis, and everybody mutu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raise together.

Keywords: 10 kV substation; Design; standard

中圖分類號:TM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本人主要負責10/0.4kV變電所設計工作,根據《1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總則要求。

1變電所設計應根據工程特點、規模和發展規劃,正確的處理近期建設和遠期發展的關系,遠近結合,以近期為主,適當考慮發展的可能

在現時實際的變電所規劃設計中,一些設計單位或個人,只考慮現時的設備安裝的負荷情況,沒考慮到日后用電發展的可能。

1.1在設計變電所時沒預留日后設備增容位置,或高壓室預留出線柜位置,如本單位授業主委托設計的一項1000KVA增容工程,到現場勘測時發現高壓室沒有預留足夠的出線柜安裝位置,后來只能在其他位置新設計高壓室,增加了業主的投資及停電時間,并影響了廠區正常的生產。

1.2變壓器容量選擇沒考慮日后的用電發展需要,現時本地區在選擇裝變容量時,一般是根據業主提供的設備安裝容量,根據負荷計算選擇裝變容量,由于業主要求的裝變容量或業主提供數據不準確等原因,造成變配電設備竣工驗收運行后,出現滿載或過載現象,因變配電所規劃不合理,需將剛運行不久的變壓器更換增容,配套的開關設備也需重新整改。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及浪費,因此,本人認為在選擇變壓器容量時,必須認真核實用電設備情況,不能只按照業主的意愿選擇變壓器容量,在設計規劃中適當考慮發展的可能。才能避免設備剛投運,就需要增容的現象。

2變電所設計應根據負荷性質、用電容量、工程特點、所址環境、地區供電條件和節約電能等因素,合理確定設計方案。

在變電所設計規劃中,變電所址選擇十分重要,因變電所址在確定位置后,電房土建施工完成后,不可能隨意變更,否則造成之前投入電房土建施工的浪費,現時本地區變電所址選擇一般設置在用電的負荷中心位置,一般0.4KV供電半徑不超過250米范圍,在變電所址選擇中《1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有明確的要求,(1)接近負荷中心;(2)進出線方便;(3)接近電源側;(4)設備運輸方便;(5)不應設在有劇烈振動或高溫的場所;(6)不應設在廁所、浴室或其他經常積水場所的正下方,且不宜與上述場所相貼鄰;(7)不應設在有爆炸危險環境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且不宜設在有火災危險環境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當與有爆炸或火災危險環境的建筑物毗連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的規定;(8)不應設在地勢低洼和可能積水的場所。

上述規定已很好地說明變電所址的重要性,本地區供電部門也有一些要求,例如變電所址不建議設置在地下層,如必須設置在地下層,則必須有負二層,并且只能設置在地下負一層。公用變電所址不建議設置在建筑物的二層以上等,因此設計規劃時除考慮規范中要求,也應結合地區的特點要求。變電所址確定考慮設備進出也十分重要,因變配電設備在安裝過程及日后維護,設備必須有運輸的出入口,否則當變電所土建完成后,出現大型設備如變壓器沒足夠運輸通道安裝,或安裝后需維護的設備沒進出等通道情況。一些化工廠業主要求將變電所設置在倉庫車間內,但必須考慮車間存放的物品情況,如為一些易燃、易爆物品則盡量避免,應設置獨立的電房位置,并與之保持合理的安全距離。

3變電所電氣設備的選擇問題,配電裝置的布置和導體、電器、架構的選擇,應符合正常運行、檢修、短路和過電壓等情況的要求。

變電所電氣設計主要以電氣設備的選型、變配電設備的布置為主,在規劃方案中,應按規范的要求設置相應的開關、保護裝置,本地區現時根據供電部門的要求,單臺容量800KVA以下的變壓器采用熔管保護,單臺容量800KVA及以上的變壓器采用斷路器保護,并設置相應的二次保護,變壓器低壓側電壓為0.4kV的總開關,宜采用低壓斷路器。當有繼電保護或自動切換電源要求時,低壓側總開關和母線分段開關均應采用低壓斷路器。為保證設計合理,統一設備選型、開關設備整定,本地區供電部門制定了相關的《中、低壓配電網技術導則》,目的是保證本地區的電網設備按導則要求合理配置,保證供電的安全和可靠性,因此在設計變配電所時要以規范及地區的要求設計,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變配電所符合驗收及使用要求,下面是變配電所一些重要設備的選擇要求:

篇5

關鍵詞:給水工程;規劃;設計水量

給水工程規劃屬于市政工程規劃的重要部分,在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中均包含相關內容,它為城市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城市給水工程擔負著供給城市生活及生產用水的職能,承擔城市的生命保障。

給水工程規劃所涉及的內容包含設計水量計算、水源選擇、水廠以及管網的布置等內容。設計水量計算是給水工程規劃中重要的部分,它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公建用水、工業企業用水、澆灑道路和綠地用水、管網漏失水量、未預見用水及消防用水。要分別計算這些水用量,主要是要確定用水指標,一般有三種方法:單位人口指標法、分項指標法、單位面積指標法。一般前兩種方法常用于總體規劃設計中,后一種常用于詳細規劃設計中。

單位人口指標法是根據規范《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282-98),表2.2.3-1中的指標。此表為城市綜合用水,指的是居民生活用水、公建用水、工業用水、澆灑道路和綠地用水、還包括管網漏失水量。選擇此表中的指標時,應注意表下面的標注。根據城市規模以及城市劃分的區域,確定指標的范圍區間。在區間選擇上,還應要考慮城市現狀情況及未來發展的方向,例如省會城市及地級市應選擇區間的上限值,而縣城則應選擇區間的上限值等等。選擇這種方法的時候會用分項指標法進行校核,然后選擇上限值作為規劃用水指標。

分項指標法是分別預測城市生活用水量指標和其他用水量指標。城市生活用水量指標根據《室外給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013-2006),表4.0.3-2。此表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建用水量及管網漏失水量。

工業用水量工業用水量水平與工業類型、工業水重復利用率及節水措施都有很密切的關系,我們重點調查了代表現代工業發展方向的天津經濟開發區和上海市不同類型工業區的用水量。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電子通訊為主導的高新技術工業區,單位用地用水量0.26萬m3/km2.d;西青開發區及北辰開發區以高新技術區,單位用地用水量0.3萬m3/km2.d;漢沽工業區以化工為主的海洋化工業區,單位用地用水量0.9萬m3/km2.d;天津鋼管公司以現代大型鋼管企業為主,單位用地用水量0.77萬m3/km2.d;天津石化公司以綜合性石油化工企業為主,單位用地用水量1.13萬m3/km2.d。

上海漕河徑高新技術區、包含部分一般工業,單位用地用水量0.44萬m3/km2.d;上海寶鋼工業區以技術先進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為主,單位用地用水量1.21萬m3/km2.d。

從天津、上海各工業開發區的用水量調查得出,工業用水量隨產業結構的不同會出現較大的差別,用水量最高的是石油化工、鋼鐵行業,一般在1.0萬m3/km2.d以上;其次是食品飲料行業,一般在0.8萬m3/km2.d左右;第三是高新技術區一般用水量多在0.4萬m3/km2.d及以下。通過上述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現代工業用水量指標遠遠低于《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中列出的取值范圍。

其他用水量根據《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中表2.2.5-4中的指標。此表已包括管網漏失水量。

下面以《涿州市總體規劃》為例:

* 城市單位人口綜合用水量指標預測

根據《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規劃選取遠期涿州市人口綜合用水量標準為450升/人·日。則遠期涿州市中心城區最高日總用水量為36萬噸/日。

* 不同性質用地用水量指標預測

綜合生活用水量:根據《室外給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013-2006)取上表二區、大城市綜合生活用水定額,參考涿州市相關規劃,選取遠期遠期居民綜合生活用水量指標為250L/人·d,則綜合生活用水量為20.0萬m3/d。

其他性質用地用水指標:

一類工業用地:60 m3/ha ?d

二類工業用地:80 m3/ha ?d

倉儲用地:30 m3/ha ?d

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20 m3/ha ?d

公用設施用地:30 m3/ha ?d

綠地與廣場用地:15 m3/ha ?d

經計算,遠期涿州市中心城區最高日用水量為35.3萬噸/日。

* 用水量預測

以上兩種計算結果近似,選擇上限值作為預測水量,保證城市供水安全性,即遠期涿州市中心城區最高日用水量為36萬噸/日。

單位建筑面積用水量指標根據對普通住宅用水、公共建筑用水水平調查分析,參考各類地方標準及國家規范,規劃單位建筑面積用水指標如下:

普通住宅:3-4 L/m2.d

行政辦公用地:4-6 L/m2.d

文化設施用地:4-6 L/m2.d

教育科研用地:5-6 L/m2.d

體育用地:4-8 L/m2.d

醫療衛生用地:8-12 L/m2.d

商業用地:8-12 L/m2.d

商務用地:8-12 L/m2.d

娛樂康體用地:5-8 L/m2.d

下面以《唐山曹妃甸新城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

起步區采用單位用地用水量指標法計算,根據總體規劃、《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以及國家相關用水量標準確定用水量指標如下:

居住用地:4 L/m2.d

行政辦公用地:6 L/m2.d

商業金融用地:8 L/m2.d

文化娛樂用地:6 L/m2.d

醫療衛生用地:10 L/m2.d

多功能用地:6 L/m2.d

高新產業用地:5 L/m2.d

澆灑道路及綠化:15 m3/ha ?d

市政公用設施用地:25 m3/ha ?d

管網漏失及未預見水量按總用水量的10%計,為0.45萬立方米/日。

經計算,規劃期末起步區最高日總用水量為4.94萬立方米/日。

未預見水量一般為綜合生活用水、工業企業用水、澆灑道路和綠地用水、管網漏失水量之和的8%-12%計算。消防用水量主要取決于城市規模、建筑物耐火等級、火災危險性等因素。其應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有關規定執行。

城市給水水源一般包括地下水源及地表水源。水源的選擇一般要根據城市現狀水源的情況以及水利部門所提供的資料確定。分析水源水質是否符合國家飲用水源標準,水量是否滿足遠期用水需求。當城市有多個水源時,要首先考慮水質較好,凈化簡單的水源,還應當考慮是否需要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分質供水。

城市自來水廠的選擇一般要根據現狀水廠情況,是否需要擴建現狀水廠或者新建水廠,新建水廠一般應選在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地勢較高,并且不受洪水威脅,盡量的靠近用水區。計算城市用水量后,確定城市水廠的規模,并根據《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查出水廠占地,水廠廠區周圍要求設置寬地不應小于10m的綠化帶。

篇6

關鍵詞:給排水系統;規劃與設計;管網設計

1 引言

城市給排水系統的綜合規劃,代表著給水系統綜合優化管理的發展趨勢,從全局最優出發來進行綜合規劃,將區域內的各種水資源、能源及全部供水設施和用水要求作統籌安排,經過優化計算得出一套最佳供水方案,以便合理開發利用區域內的水資源,充分發揮供水設施的能力,節省工程投資,降低供水能耗和費用。城市市政給排水的建設是否科學合理,將直接關系到居民生活質量的好壞和城市的長遠發展目標能否實現。因此,要從源頭上把這項工作做好,進行嚴密全固的規劃設計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給排水管網是保證城市供水安全和雨污廢水排除的重要基礎設施。給排水管網的正常運行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管網的建設費用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占有重要比重。因此,在保證管網正常運用和市民生活的同時應進一步減少管網建設費用。在給排水工程方案比較中,要主要考慮非數量化社會效益的因素,節約水泥鋼材、節約勞動力以及合理利用國家資源和原有設備的利用。

2 城市給水管網設計要點

一般來說,許多城市的供水管網建設都滯后于城市水廠建設,存在管徑過小、布局凌亂、管網老化、管材較差等諸多問題,從而造成管道漏損嚴重,用戶的供水壓力和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證。

2.1 管線設計

一般在定線所用圖至少是本市最近的實測1:500地形圖,并且有必要時通過現場的踏勘來確定或修正。如果是改造工程,注意最理想的管位是和老管道的凈距1.5m。在實際操作中,有些管道之間影響比較小,凈距可酌情減少。如規范中規定熱力管與給水管的水平凈距為1.5m。而如今管材的質量提高后,根據實際情況也可以酌情減少兩管道水平凈距,而并不影響管道正常運行。設計人員應加強對管道基礎、預留預埋、管徑、標高等的標注和說明,給出盡可能多的標準圖或詳圖,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在豎向設計時,要按照以下原則進行合理布置,保證管線在荷載作用下不被壓壞;在天氣寒冷地區或是冬季,要保證管道介質不凍結,滿足豎向規劃要求,按照規范要求布置各個管線之間的垂直間距。值得注意的是,各個管材對壓力的承受力是不一樣的,設計最小覆土要根據所選擇的管材實際情況而定。當工程管線豎向之間發生矛盾時應遵行如下原則:支管避讓干管;可彎曲管避讓不可彎曲管;規劃管線讓現狀管線;壓力管避讓重力管;管徑小的管線避讓管徑大的管線。在設計過程中,這些原則也不是固定的,主要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

在住宅區給水設計應注意:系統設計應充分結合物業管理需要:設計應考慮當地施工水平的因素:運用新產品應慎重,要深入了解其原理性能,掌握其優缺點,明確安裝使用的注意事項等;注意其它專業對給排水設計的要求,如建筑構造、結構構件對管徑、標高的限制。

2.2 管網優化

給水管網優化設計是在已定線下尋求管徑與水力參數的最優化組合的解。在己定管線中,合理分配管網流量,采用優化算法,優化管道設計管徑,根據城市地形特點,優化組合和分布供水區域,采用不同壓力范圍供水,使整個系統的運行費用最低。目前在給排水中常用的優化算法有如下幾類:純屬規劃法、非線性規劃法、動態規劃法和遺傳算法。一般在解決中小型管道系統優化設計時,可以選擇遺傳算法求得最優化設計方案。綜合地運用直接式管網疊壓供水技術和無負壓管網增壓穩流給水設備,當市政供水管網水量充分,供水壓力相對穩定時,可采用無負壓管網增壓穩流給水設備。用水非常集中、瞬時用水量過大的地方,則應使用直接式管網疊壓供水,以減少峰值流量對管網造成的影響,保證無負壓設備的正常工作。

3 城市道路排水設計要點

道路路面積水,會降低車輛的運行能力,甚至使車輛發生液面滑移,容易造成交通安全隱患。其次,居民住宅區、工礦企業以及事業單位的雨水和污水管道系統投資一般占整個排水系統的投資70%左右。因此在道路設計中應合理設計、綜合考慮,安排排水設施,在保證排水系統能及時、迅速地排除各種污、廢水的同進還應該考慮合理優化以減少工程造價。

3.1 雨水排水設計

在計算雨量時,對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的確定,應根據匯水地區性質、地形特點和氣候特征等因素確定。用傳統方法難以做到暴雨強度公式多個參數的直接優化進。可以運用遺傳算法的全局隨機搜索技術和對目標函數的直接操作,可以避免使用多階導數、直接推導與高階方程的麻煩,提高了公式的精度,優化暴雨強度公式參數。重要干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即能引起較嚴重后果的地區,特別是地勢低洼的交叉路口的重現期的確定應酌情增加,一般采用3~5年。在城市市區或工廠內,由于建筑密度高,交通量大,雨水管一般采用暗管,在地形平坦區,可采用加蓋板渠道排除雨水的方案,比較經濟有效,且維護和管理方便。在郊區或建筑密度低,可考慮采用明渠,可以節約工程投資,降低管道造價。此時道路雨水盡可能采用道路邊溝,干管起始端利用道路的邊溝排除雨水,通常可以減少暗管約100~150m,對減少工程造價是非,常有意義的。

3.2 污水排水設計

街道下的污水干管經常是在住宅小區規劃沒有完全確定的情況下布置的,即排水點位置并不確定。為了更好的銜接排水干管和支管,設計在排水干管上每隔一定距離接出連接管,建筑紅線外和伸入人行道,可以避免以后支管接人時破損路面,減少施工量和節省投資。為有利于區域內建筑物就近排水,連接管的間距要根據需要,適可而止,避免浪費。要注意避免與其他地下管線發生沖突。解決措施有:排水管線采用跌水井調節、采用局部增大斷面的方式,確保過水斷面不減少,不影響排水和在特殊的情況下,可采用倒吸虹管。《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第3.2.6條規定:污水管道在設計充滿度下的最小流速應為0.6 m/s。當起點污水管段中的流速不能滿足以上規定時,應符合規范第3.2.9條要求,即在街道下,污水管道的最小管徑為300 mm,最小設計坡度為0.003。當管道坡度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可酌情減小,但應有清淤或防淤措施。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工程造價,在設計管道時在不違背規范和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應減少管道埋深。在地勢平坦,且管道起點(控制點)離市政污水管網的接入點距離較長的住宅小區或廠區,可以設截留池法來減少埋深。排水管道在埋設時遇到現狀管道或雨污水管發生交叉時,采用管道穿井法,既可減小管道埋深又不易堵塞。

篇7

1.交通擁擠

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堵車,特別是上下班,和放長假時,如五一節,國慶節,寒、暑假等特殊的時段,大多數人都有過“沙丁魚”的經歷。相對于城市道路網的承載力來說,汽車數量過多,誘發了交通擁擠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交通擁擠是汽車社會的產物。在人們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擁擠現象尤為明顯,據統計,上海市由于交通擁擠,各種機動車輛時速普遍下降,50年代初為25km,現在卻降為15km左右。一些交通繁忙路段,高峰時車輛的平均時速只有3—4km交通阻塞導致時間和能源的嚴重浪費,影響城市經濟的效率。在不同的城市區域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筆者所在地區學生公寓集中,每天上學,放學,第二節課下課,第四節課下課,下午第五節課,第六節課下課等等,整個麓山南路上以學生流為主,也有不少的自行車流量,加上公交車流,小汽車流,以及少量的拖拉機等農用車輛,本來就不寬的道路變得擁擠不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兒的車速不是很慢,時常見到公交車呼嘯而過,路上時常會發生交通事故。每年總有人命發生。但是大城市圈內的汽車道路還在繼續建設,汽車數量也進一步增加,道路的建設和汽車的增加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更為嚴重的交通阻塞。

2.交通事故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穩步上升和機動車利用程度的增加(人均出行距離),城市中的交通事故頻繁發生,中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在10萬人左右,發達國家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在10萬人以上。此外,還有大量非致命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不但導致了對貴重醫療設施需求的增加,而且使受傷者痛苦不堪。

3.停車問題

車輛并非總處于運動之中。當它們處于靜止狀態時,就要占據一定空間。汽車越多,占據的空間越大。在城市中心區,人多車多空間少,停車場與汽車數量很不相稱,停車也最困難。盡管近十多年來在市區建了許多多層停車場,但仍滿足不了停車需求。很多城市頒布了法令,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在市中心區停車,如罰款或者按停車時間收費等,以控制進入市中心區汽車的數量。有一些城市制定了“停車一乘車”計劃,在市中心區建若干處停車場,汽車司機只能將車停在這些車場內,然后乘公共汽車進入市中心區。但這些措施并沒有解決停車問題。有學者提出,應重新認識大型公共交通工具的價值。美國政府曾在70年代中期制定過一個方案,迫使個人使用公共汽車來代替小汽車。但很多人認為,這個方案的實施會減少家庭小汽車的數量,從而改變消費模式,減少就業機會。于是,失業、福利、職業培訓和貧困等問題隨之出現。發展公共交通還需要政府大量補貼,其結果將限制解決其它問題資金的流動,或者被迫增加稅率。高稅率將使貨幣從個人手中分配到政府手里,從而可能造成社會經濟體系變化,也增加了政治不穩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解決停車問題仍在探討中。

4.交通公害

(1)噪聲污染。噪聲源主要是汽車的喇叭聲,上海市曾對公共交通路線作過一次調查,一般按喇叭次數平均50次/km以上;行使條件較差時達163次/km,平均40次/min。噪聲引起聽覺疲勞或聽力損傷,嚴重干擾道路周圍居民的睡眠,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大氣污染。車輛排放廢氣種類主要有CO,HC,NOx,SO2,鉛化合物等。從世界范圍來看,排放的氮氧化物的60%,一氧化碳的78%,炭化氫的50%是由于交通而引起。我國城市大氣污染中交通所造成的占據了50%以上。

二、城市交通的戰略構成

城市道路是指城市范圍內的道路,供各種車輛和行人通行并具備一定技術條件的交通設施,并形成和促進發展城市布局、提供通風、采光空間,作為上、下水道和煤氣、電力、通信設施埋設通道的功能。根據《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137—90)的規定,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道路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和對沿線建筑物的服務功能分為四類: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交通矛盾突出表現在城市,是困擾世界各國城市政府的一件大事,在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城市政府能夠驕傲地宣稱自己已經解決了交通問題。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管理工作者提出和實施了一個又一個方案,但仍然承受著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的巨大壓力。事實上,交通問題決不是一個單純技術問題,它關系到經濟、社會、環境、科學技術等眾多方面,牽扯到諸多利益的協調,隨著觀察問題角度的變化,形成了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觀點。因此城市道路規劃設計很重要,合理協調土地開發與交通網絡之間的關系,明確交通發展目標和整體框架,加強交通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配合關系,打通交通瓶頸發揮系統總體效能等方法,使得城市交通系統的發展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

1.各種等級道路的比例協調

1995年頒布的國家標準《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對于上述四個等級道路在不同規模城市中,應具有的路網密度范圍作出明確的規定(表1)。則從快速路到支路的簡單對比約為1∶2∶3∶7,大體上呈現為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結構,等級愈高比重愈小,而其所應承擔的運輸工作量比重文中沒有說明。它們分工明確保持合理的比例非常必要的,只有比例恰當才能相互協調,相互適應組成一個有機網絡,等級愈高,里程愈短,綱目分明,如果道路網絡中等級比例失調,必然不能發揮網絡的整體功能和各級道路的應用作用。但對于不同性質、規模和結構的城市,其各級道路里程所占比重以多大比例為好,合理的變化范圍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等級愈高其里程愈短比重越小,則是肯定的。

2.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

城市中吸引人流的集散點、樞紐點,例如大型體育場、影劇院、游樂場、百貨商店,以及鐵路旅客站、長途汽車站、客運碼頭、大型工廠等,會引起復雜繁忙的交通運輸問題。因此,在城市總體布局時不要將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物過分地集中,以免造成交通運輸和管理上的困難。在規劃設計交通集散的過程中,應從城市總體交通著眼,妥善處理建筑物的出入口、公共交通的銜接部分、廣場停車場地以及周圍道路等方面的關系。

3.全面掌握城市客、貨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調整城市交通運營。

城市交通規劃只有同居民的出行活動,與貨物在市區的流動規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符合實際需要。全面掌握城市客、貨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認真做好預測工作,是規劃和調整公交路線系統,改善行車組織,提高運營能力的至關重要的工作。

4.合理組織城市交通的運營路線和時間。做好這項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1)實行單向交通。國內外實踐證明,交通分流,能夠充分利用現有道路,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車速度,減少交通事故。據有關調查,單向交通可使車輛行駛時間縮短22%,停車時間縮減60%。

(2)錯開職工上、下班時間。城市職工的上、下班活動,是城市內部人口流動的基本現象。其特點是流量特大、時間特短。高峰時,人流擁擠成團;高峰一過,街道秩序如常。城市交通問題,主要表現在上下班的高峰時刻。可以說解決了城市上下班的高峰運輸問題,即解決了大部分城市交通問題。實踐證明,錯開職工上下班的時間,通過延長運輸時間來降低高峰的峰值,便可緩和上下班高峰時間的交通負荷。在一些通往城市工廠區的交通干線上,更應采取這個辦法來緩解交通擁擠的矛盾。

5.合理布置各種交通市政設施。

重視道路綠化,利用道路兩側的樹木和綠地的散射、吸聲可以降低噪聲。同時在城市間應保留生態通道,以便各種野生物在城市間往來,有利于生態多樣性,減輕大氣污染等。考慮出行困難者(殘疾人和高齡人員)的出行,應專門建設各種便利的服務設施。雖然可以做到以車代步,但是合理的步行者與自行車活動區間是必要的。合理的修建停車場,可以利用大型建筑物地地下空間建造地下車庫,滿足小汽車不斷增長的需求。

三、結束語

道路是現代社會的血脈,汽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工具,道路基礎設施不足或汽車的過度使用,均可能造成現代社會的血脈梗阻,而危及社會的生存;而保守的發展政策一旦造成道路建設滯后,又將對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制約。道路交通需要一個合理的發展程度,這取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受制于資金、資源和環境的制約,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于道路交通來說,政府的發展戰略和政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制定是一個協調各方面利益和目標的過程,需要采用現代大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分析處理。

篇8

[關鍵詞]工業建筑;供配電;設計;問題;原則

中圖分類號:TD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3-0098-01

引言

隨著我國工業的高速發展,工業用電量迅猛增長,而要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必須要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方法之一就是合理配電、降低能耗。而作為降低供電系統的耗電是降低能耗的關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運營好壞。因此,一個好的工廠供配電系統設計非常重要。

1、工廠供配電系統設計的基本原則與要求

在工廠供配電系統設計的過程中,除了要滿足工廠日常生產供電外,還要在原有的基礎上節省用電成本。在工廠供配電系統設計的基本原則與要求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工廠供配電系統的設計必須滿足工廠工藝對電能的需求,同時還要保障電能的質量,確保工廠用電正常。其次,在工廠供配電系統設計的過程中,接線方式應以簡單、靈活為主,以便在今后使用的過程中方便操作及維護。再次,工廠供配電系統的構建必須將成本考慮進去,除了降低必要的運行費用外,還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減少有色金屬的消耗量。最后,制定供配電系統方案時,應充分考慮未來生產發展而引起的負荷變化,并充分考慮合理的分期建設計劃。對電源的供電能力、變配電所的布局設置及大小、變壓器及開關柜的配置數量等,都要預留必要的發展余地。

2、供電設計的內容

參考電源進線方向,綜合考慮總降壓變電所的設置等相關因素,結合全廠計算負荷以及擴建和備用的需要,確定變壓器的臺數和容量;

根據變電所配電回路數,負荷的供電級別、接地制式以及綜合考慮計算負荷的大小、變壓器的臺數,確定變電所高、低接線方式。對它的基本要求,即要安全可靠又要靈活經濟,安裝容易、維護方便;

根據廠內負荷情況及工藝的要求,從技術和經濟合理性確定廠區供電電壓。根據負荷布局及總降壓變電所位置,比較幾種可行的高、低壓配電網的布置方案,計算出導線截面、路徑及電壓損失,比較不同方案的可靠性、電壓損失、基建投資、年運行費用、有色金屬消耗量等綜合技術經濟條件列表,擇優選用;

按負荷計算求出總降壓變電所的功率因數,通過計算求出滿足供電部門要求所需補償的無功功率。由手冊或產品樣本選用所需補償電容器的規格和數量,并選用合適的電容補償柜。如工廠有大型同步電動機還可以采用控制電機勵磁電流方式提供無功功率,改善功率因數;

參照短路電流計算數據和各回路計算負荷以及對應的額定值,選擇變電所高、低壓側電器設備,如隔離開關、斷路器、母線、電纜、絕緣子、開關柜等設備;

參考本地區氣象地質條件,設計防雷、防過電壓保護裝置。對防雷的保護等級進行計算,對避免發生反擊現象的空間距離進行計算,為了防止過電壓根據避雷器的基本參數選擇耐雷電沖擊波的避雷器,并確定其設置部位。并對避雷滅弧電壓,頻放電電壓和最大允許安裝距離檢驗以及沖擊接地電阻進行計算;

綜合前述設計計算結果,依據國家相關規范,進行變、配電裝置的總體布置和施工圖設計。

3、工業廠房的電力供應

電力在現在工業建筑中占有重要作用,沒有電,生產就會處于癱瘓狀態。保證電力的穩定供給是保證正常生產的基礎。因此,為了保證供電可靠性,大型的現代工業建筑一般應有兩個獨立電源,具體數量應根據負荷的等級、負荷的大小及當地電網條件而定。兩路獨立電源原則上是兩路同時供電,互為備用。此外,特別重要的負荷還要設應急備用柴油或EPS電源組,要求在15秒鐘內自動恢復供電,保證事故照明、應急照明、重要生產線、消防設備等負荷用電。對于高壓柜應選用具有“五防”功能的高壓開關柜。對于電力變壓器,根據工藝布局和建筑形式,可以選用油浸式或干式電力變壓器。對于低壓配電屏應根據出線回路數量和負荷的大小以及建筑布局考慮今后發展可以選用抽屜式或固定分割式配電柜。

4、工業廠房供配電設計中導線、電纜的選擇

想要有效的保證工業廠房供配電的安全,使其正常的運作,就應該注重導線和電纜的選擇,在選擇的時候要按照供配電所需的發熱條件、敷設方式、電壓降

和導線電纜的機械強度進行選擇,對于一些絕緣的導線和電纜,還應該根據電壓的情況進行計算。一般情況下,10KV以下的高壓線路和低壓線路都要先按照動穩定和熱穩定來選擇截面,選擇截面以后再校驗機械強度和電壓降,直到上述指標均滿足要求,方可確定導線和電纜的最終截面,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工業廠房供配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工業廠房供配電設計

5.1 廠區高、低壓配電系統設計

在工業廠房內進行高壓配電系統設計,首先應該根據廠內的負荷情況來合理的對廠區配電布局,根據總降壓變電所和負荷分布的情況,設計出幾種可行的高壓配電布置的方案,從中選擇可靠性較高、靠近負荷中心、電損小、投資少和經濟效益高的較為優秀的方案來實施,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好工業廠房供配電的設計,使供配電設計更加符合工業廠房的生產需求。

低壓供電一般采用380/220V低壓電源供電,車間內一般大負荷采用放射式,中小負荷采用樹干式和鏈式供電方式。

5.2 改善功率因數裝置設計

在工業廠房供配電設計中,為了節能及改善供電質量,在設計中根據負荷性質來計算無功負荷,再則根據計算出的無功負荷的分布,采用就地無功補償和集中無功補償相結合,無功補償裝置采用具有自動補償裝置,功率因數一般補償到0.9以上,選用合適的電容器柜。

5.3 保護接地與接地裝置設計

連接接地體與總等電位接地排及總等電位接地排與設備、裝置接地部分的金屬導體,稱為接地線。現在工業建筑中存在大量工藝設備,工藝設備必須通過保護接地線與總等電位接地排電氣連接,保護接地的接地電阻不應大于4Ω,防雷接地與保護接地共用的接地接地電阻為1Ω。工業廠房中還存在一些輸送或存貯易燃液體的管道和容器,這類管道、容器必須作防靜電接地,其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不大于100歐。

接地制式根據工藝的要求及變電所的布局,變電所供本廠房電時采用TN-S系統,變電所為獨立建筑,分別供幾個建筑物電時,采用TN-C-S系統。

5.4 防雷設計

建筑物外的金屬屋面均宜利用其屋面作為接閃器,鋼柱可兼做防雷引下線,所有金屬構件均與引下線可靠連接;如果是混凝土屋面,則屋面上沿女兒墻,屋角,屋沿,屋脊,屋頂四周敷設避雷帶,并在屋面組成相應規格的避雷網格,屋面所有金屬構件均與之可靠連接。利用構造柱中兩根θ16以上的外側主筋作引下線,節點通長焊接,主筋向上伸出屋面和避雷線焊接;所有防雷引下線均與接地體電氣連接;利用建筑物基礎做接地體,建筑物防雷接地,電氣接地(重復接地,工作接地,保護接地)共用基礎接地體時,接地電阻不大于1歐,若實測達不到則增設人工接地極以滿足要求。另外,為了防雷擊電磁脈沖對電氣設備的影響,在不同的防雷區裝設不同級別的浪涌保護器。

5.5 消防設計

工業廠房也要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爆炸與危險環境電氣設計》的要求設計供配電,所有消防設備供電均采用專用回路供電;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電能在工業廠房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對于工業廠房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用電安全性及降低生產成本和改善工人工作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做好工業廠房供配電設計,對于發展工業生產,實現工業生產現代化等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蔣曉雁.工廠供配電系統自動化抗干擾技術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0.

[2] 譚先軍,潘燕虹.探析提高供配電系統電能質量的有效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

篇9

例舉三例,拋磚引玉:例一:某住宅小區車庫,兩個大型車庫中間的聯結通道,土建專業施工完畢后,機電專業施工時發現由于一個結構下翻梁的緣故導致層高凈距已經沒有管道電纜橋架的空間,如果全部專業施工完畢該連接通道已經不能滿足他最初的規劃設計了。降低了兩個車庫的使用功能。例二:某住宅小區室外管道施工,各自為政,各干各的,前一個專業剛施工完畢后一個施工隊馬上施工,破壞了前一個管道,互相扯皮,矛盾重重。它們主要有熱力管道、自來水管道、燃氣管道、電力電纜管線、智能化管線、室外雨污水管道、景觀雨水管道等,施工混亂程度可想而知!例三:某住戶裝修新房,空間重新組合,砸墻重新隔斷,業主咨詢了一下物業負責土建的工程師,業主砸完后做隔墻往地面打膨脹螺絲致使地暖管破壞。以上問題很多工程會出現和產生,把一棟本來應該建好的建筑搞得亂七八槽,功能減少降低,還可能帶來了種種問題和隱患。

很多建筑物,就其各專業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結構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論在設計,還是在施工方面的質量,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證。但各專業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與協調工作,經常處理得不盡人意。由于這些問題,往往出現返工,造成工程投資的極大浪費,影響工期,有的還會影響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嚴重的甚至還會帶來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

可見,工程施工中各專業的協調管理工作不僅很重要,同時也很必要。作為業主(甲方)或者監理,在工程的設計階段以及施工過程中,應該如何更進一步做好這項管理工作呢?

1.各專業設計統籌兼顧,為施工交叉管理打好基礎

現在的各級設計院由于各專業設計都有各自的設計規范和設計思路,通常是各專業之間不溝通,自成章法,很少考慮甚至不怎么考慮其他專業的設計,這樣勢必造成在后期的施工過程中交叉打架的現象,或者是施工會審后的設計返工。如果在同一張設計圖紙上疊加其他專業的設計圖紙,這就可以避免或減少不同專業在后續施工中交叉作業,爭搶同一工作面,影響后續施工的現象,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因此,以建筑專業為主,結構、水電、暖通、建筑智能化、景觀等專業為輔,采用cad圖層疊加技術,將各專業的設計圖紙(如:管線、設備等)在各層平面圖上疊加,發現交錯、重疊的,應重點分析、逐一排除,消滅管線打架現象。對于單體建筑和室外景觀、室外工程(市政工程)連接點要各專業提前兼顧,再出正式的施工圖紙前進行各專業交底排查。同時,以會簽、會審等方式加強專業間的溝通,從而達到優化設計的目的,減少施工過程中交叉沖突現象的發生。

2.加強建筑施工各單位、各專業協調配合的必要性

由于現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涉及的專業也越來越多,一個建筑物分為給建筑、結構、景觀、給排水、電氣、通風、設備、智能化等專業工種,各專業施工又可分為若干階段進行,所以首先必須了解和掌握各專業的總體及階段特性,以便在實際施工組織中能夠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專業交叉施工,一般來說,給排水專業階段性較強、周期較長;電氣專業階段性較弱、系統性強、周期長;空調通風專業階段性強、周期較短;設備智能化等專業區域性強、周期短。怎樣搞好內部協調與配合,實際上是一個怎樣處理好內部各專業之間的矛盾,以及各專業與總體要求之間的矛盾。施工過程中的相互配合包含后期裝修、安裝的配合,從技術方面講,搞好各專業協調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圖紙、認真會審、內部會審、內部技術協調的關口,務必保持解決問題的渠道暢通無阻;前者主要是解決各專業內部問題,而后者則是解決各專業交叉配合的問題,相互比較而言,搞好內部協調配合更為重要。

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各單位、各專業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協調的不好,不僅影響施工進度,更直接影響工程的質量與品質。因為每一個專業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間和技術要求,同時又必須滿足其他專業施工的時間順序和空間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術上不能充分全面考慮,特別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細節,極易產生問題,將出現誤工、返工等情況,影響工期和建筑質量,造成工程投資的浪費,嚴重的還會造成安全隱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專業的協調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再者,由于現代建筑的個性化,每一棟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產品,每一條管線、設備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類同,這也就增加了技術工作難度,增加了各專業之間出現矛盾和問題的可能性。同時由于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出現和應用,施工人員未能及時掌握,也會帶來問題。

3.提高專業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加強各階段的組織協調、統一管理的思想

各專業的協調工作不僅要從技術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系統地進行管理,通過管理以減少施工中各專業的配合問題,建立以甲方、監理(咨詢公司)為主的統一領導,由專人統一指揮,解決各環節的協調工作,作為甲方管理人員、監理人員,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專業的工序、設計的要求。這樣才有可能統籌各專業的隊伍,保證每個階段每一個環節有序到位。通過各部門的認真檢查,防止問題的出現。

篇10

關鍵詞: 再生水利用;水資源;利用前景

中圖分類號:TL353+2 文獻標識碼:A

巴彥浩特地區屬于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污廢水資源化開發利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根據阿拉善左旗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規劃,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污廢水的資源化開發利用比例要不斷加大。已建成部分再生水系統,供給城市綠化用水

1研究區域概況

巴彥浩特鎮是阿拉善左旗、阿拉善盟首府所在地,全盟全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鎮區面積30平方公里,已建成鎮區面積23平方公里,包括常駐外來人口總人口約10萬人。

巴彥浩特鎮位于阿拉善左旗中部,賀蘭山西麓山前沖洪積扇上,騰格里沙漠的東邊緣。東靠賀蘭山,西臨騰格里沙漠,地理位置東經105°39′、北緯38°52′。地形東高西低,海拔1500~1750米。

巴彥浩特鎮地處大陸腹地,東南風界的邊緣,屬典型中溫帶干旱氣候,降雨稀少,蒸發強烈。多年平均降水量213毫米,年蒸發量2349毫米;平均氣溫7.4攝氏度,最低氣溫-31攝氏度,最高氣溫36.6攝氏度;無霜期120~180天,平均結凍期160天左右,最大凍土深1.5米;年平均風速3.0米/秒,年平均大風日50天,最多年份100天,風向多為西北風。

2水量預測

2.1用水量預測

2.1.1再生水利用對象

巴彥浩特市是一個缺水城市,為節約水資源、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規劃將近期2015年再生水用于市政雜用用水,遠期2020年再生水用于工業用水、市政雜用用水。其中,工業用水主要包括熱電廠循環冷水;市政雜用用水主要為城市綠化用水。

2.1.2再生水用水量標準

因再生水利用各用戶的月際用水量變化不同,造成各用戶存在月際變化大、用水高峰各不相同的特點。本次規劃從廠網規模上重點研究再生水高日需水量,從資源分配利用上重點研究再生水年內分配。

2.1.2.1工業用水

隨著巴彥浩特市城市各項用水量的迅速增加,城市水資源日益緊張,內蒙古作為西部能源輸出地區,熱電廠對當地經濟有重要意義,但熱電工業作為水資源消耗工業,水資源的限制對熱電廠首先造成影響,因此污水再生水在熱電廠利用具有戰略意義。僅遠期2020年考慮工業用水。

按照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關于印發內蒙古哈倫能源巴彥浩特熱電聯產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會議紀要的通知》(電規發電[2011]292號)審查文件,本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全年用水量210萬m/a。其中:生產用水量205萬m/a(夏季用水量279m/h、冬季用水量為307m/h);生活用水量為4.38萬m/a(5m/h)。

按照水利廳《水利廳關于哈倫能源巴彥浩特2×330MW熱電聯產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批復》(內水資[2011]98號)批復文件,經核定后本項目取水量為223.51萬m/a,其中:核定后項目生產補水量201.6萬m/a(夏季280m/h、冬季306m/h),考慮8%輸水、凈化損失后的再生水生產取水量為219.13萬m/a,(夏季298.91m/h、7173.91m/d,冬季327.17m/h、7852.17m/d);生活取水直接取自廠區外市政供水管網不計損失,取水量為4.38萬m/a(5m/h)。

2.1.2.2 綠化用水

《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中綠地澆灑用水量指標為1.0~3.0L/(m·d),因此本次設計公共綠地、公園綠地、居住區綠地以及防護綠地澆灑用水的最高日需水量2015年采用1.0L/(m·d),2020年采用2.0L/(m·d)。

2.1.3需水量預測

2.1.3.1工業用水

工業用水量相對穩定,因此確定2020年工業用水用戶最高日需水量見表4-1:

2.1.3.2綠化用水

根據巴彥浩特綠化建設項目匯總表,2015年城區綠地面積為552.59公頃,2020年城區綠地面積為788.8公頃。巴彥浩特鎮綠地澆灑一般為4月至10月,基本為7個月210天。2015年、2020年綠化再生水年用水量見下表所示:

2.1.3.3管網漏損水量

根據《水利廳關于哈倫能源巴彥浩特2×330MW熱電聯產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批復》(內水資[2011]98號)批復文件,工業用水量已考慮8%輸水、凈化的損失。漏損水量僅考慮綠化用水量,按綠化用水量的10%計算,即近期2015年管網漏損水量為552.6m/d,遠期2020年管網漏損水量為1577.6m/d。

2.2供需平衡

2.2.1現狀供水能力

目前阿拉善盟阿左旗巴彥浩特鎮再生水供水水源主要有:新建污水處理廠、再生水水庫、紅溝水庫和3眼水源機井。

新建污水處理廠:出水規模1.8萬m/d,再生水送水泵房的地面高程1434.5m。

再生水水庫:水庫設計水位高程為1467m,總庫容55.5萬m,污水處理廠出水在保障再生水需求的情況下,富裕水量輸送至再生水水庫。供水期為4~10月210天,供水能力2380m/d。

紅溝水庫:庫容84.8萬m,水源為洪水及上游。年供水量80萬日m,供水期為4~10月210天。日供水能力3810m/d。

3眼水源機井:供水量0.5萬m/d。

2.2.2供需平衡分析

根據水量預測確定本次工程設計服務期限為2020年,再生水供水規模為2.8萬m/d。由上表可以看出各水源均小于再生水需水量,因此巴彥浩特再生水供水系統需要采用一個多水源供水系統。各水源總供水能力為2.92萬m/d,可滿足2.8萬m/d供水規模之需。圖1:規劃區水資源供需圖

3再生水水源確定

3.1新建污水處理廠

按照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總體規劃,在鎮區西北方向約2.5公里處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本工程污水處理廠按規模20,000m/d進行土建設計和配置設備。根據前述,巴彥浩特新區污水廠的污水規模為20,000m/d,鎮區可以提供充足的源水。本工程從新建污水廠出水經再生水送水泵站處理后分別送至現狀水庫和二級泵站。進入新建熱電廠的再生水管線則從就近的再生水系統接入。

本工程擬于2012年下半年開始建設,于2014年10月建成投產,其建設規模為按遠期2.0萬m/d。再生水出水規模為18000m/d。作為本工程水源的污水量、水質都能滿足本工程的需要。

3.2再生水水庫

再生水利用調節水庫為平原型水庫,水庫由開挖土方四面堆筑壩體形成水平面為長方形斷面的水庫,水庫四面壩體的結合面采用圓弧自然轉角。由于壩址位于賀蘭山沖洪積扇上,東西向地形坡度較陡,為減小水庫大壩的填筑高度,水庫南北向長條形布置:水庫大壩南北向壩軸線為265m,東西向壩軸線長度為215m,水庫大壩壩軸線總長度為960m,占地面積126畝。

水庫大壩按照半填半挖、開挖與回填土石方工程量基本持平原則設計。水庫大壩填筑高度最小的是東壩體,填筑高度約6m,自然地面以下開挖深度約10m;水庫大壩填筑高度最大的是西壩體,最大填筑壩高12m,其自然地面以下開挖深度約4m,即水庫最大深度為16m,水庫庫底開挖襯砌均按照水平面設計。

污水處理廠出水在保障再生水需求的情況下,富裕水量輸送至再生水水庫,水庫設計水位高程為1467m,總庫容55.5萬m。巴彥浩特鎮綠地澆灑一般為4月至10月,基本為7個月210天。再生水水庫供水能力2380m/d。

3.3紅溝水庫

紅溝水庫為城區內水庫,主要的雨水受納體。水庫設計壩高13m,總庫容84.8萬m。巴彥浩特鎮綠地澆灑一般為4月至10月,基本為7個月210天。紅溝水庫供水能力3810m/d。

3. 4水源機井

水源機井位于二道溝澇壩和葦子澇壩附近,王府街南,錫林路西。由于機井附近地下水位較高,水源機井就地抽水將水位降至正常水位以下,并作為綠化用水。水源機井為3口,詳細見下表。

4再生水供水系統分區

4.1供水分壓分區的劃定

根據上述供水分壓分區劃定依據,在城區打破行政區劃范圍組成5個分壓供水區覆蓋全鎮,以降低管網供水壓力,達到降低工程造價和能耗的目的。根據巴彥浩特綠化建設項目匯總表,2020年城區綠地面積為788.8公頃,東城區綠化面積309公頃,生態園區綠化面積233.9公頃,西城區245.9公頃。具體供水分區情況見下表。

262

4.2再生水供水水源分區規劃

根據巴彥浩特市再生水分區情況、水資源位置、供水能力將整個再生水供水區域劃分如下:

5供水方案

本次方案維持北環線現狀0.6萬m/d,在南環路新建輸水管線DN560—DN400,供水規模1.5萬m/d。根據再生水廠水量、位置以及再生水用戶的需求,規劃建設7個再生水回用系統。再生水供水I區系統:由已建1#高位水池供水,容積2000m,服務面積為443公頃。其中用于服務范圍內綠化。再生水供水II區系統:由新建3#提升泵站配水,服務面積為581公頃。其中用于服務范圍內綠化。再生水供水III區系統:由南環線輸水管線直接配水,服務面積為575公頃。其中用于服務范圍內綠化。東城區包括再生水供水I、II、III,再生水供水量7478m/d。再生水供水IV區系統:由新建2#加壓泵站,規模4000m/d,服務面積為602公頃。其中用于服務范圍內綠化、道路澆灑等市政用水水量為3654m/d。再生水供水V區系統:由南環線輸水管線直接配水,服務面積為1019公頃。其中用于服務范圍內綠化、道路澆灑等市政用水水量為5860m/d。營盤山綠化系統:由已建2#加壓泵站供水。用于營盤山范圍內綠化用水,高峰用水量水量為2000m/d。再生水工業供水系統:由再生水管網就近供水。用于巴彥浩特電廠循環冷卻水補充水,用水量為8000m/d。

6 結語

目前,阿拉善盟左旗巴彥浩特鎮再生水公眾認可度正逐步提高,綜合效益明顯,這不僅是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必要,也是符合我國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方針。我們必須要做好必要的宣傳引導工作,調動可利用的資源,爭取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程先軍 . 污水資源灌溉利用分析[J]. 中國水利,2003,( 11) :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