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重點整理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1: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共管理學重點整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公共管理學重點整理

篇1

關鍵詞:電工學;精品教材;教材建設

高等學校教材是培養專業人才和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的重要工具,既要打好理論基礎,又要反映國內外科學技術發展的先進水平,同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要求,以利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為國家現代化經濟建設服務。

“電工學”是研究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在工科非電專業中應用廣泛的技術基礎課程。當前,電工與電子技術發展很快,已滲透到非電專業各個學科領域。因此,本課程對工科非電專業日益重要,而作為課程重要載體的教材的質量必須提高。

一、《電工學》(第一版—第七版)48年建設與發展歷程回顧

《電工學》教材第一版的編寫任務是在1962年5月全國工科教學工作會議上由教育部委托進行的;1998年第五版被評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九五”國家重點教材;2004年第六版是“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劃”精品項目;2009年第七版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被教育部評為“2011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7年《電工學簡明教程》第二版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被教育部評為“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8年獲得第八屆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暢銷書一等獎。

歷經整整48年建設和發展,主編秦曾煌教授及各版的參編者鍥而不舍,精益求精,勇于改革創新,為電工學教材建設付出了辛勤勞動,取得了公認的優秀成果。從1964年到2010年,先后編寫出版了《電工學》(第一版—第七版)、《電工學簡明教程》(第一版—第二版)及其他配套教材,累計印數已超過1130萬冊。《電工學》教材被評為國家級精品教材并被譽為經典之作,在國內同類教材中歷史最悠久、發行量最大、使用面最廣、國內影響最深。先后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兩次,國家優秀教材二等獎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五次。

研究和總結該精品教材的建設和發展經驗不僅有利于其自身繼續進步和提高,而且對其他教材的編寫乃至電工學教育教學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二、《電工學》教材各階段編寫的指導思想及幾次重大改革

電工學課程的改革和發展以及電工學教材建設是教材主編一生的研究課題,從《電工學》第一版以來,共有四次重大改革,皆為創新之舉。

在1962年編寫第一版時,提出兩點:一是要打破舊的物理型框架,要從工程應用和非電專業“用電”需要出發,電工學教材要保證基礎,著重應用;二是要擺脫前蘇聯教材模式,要從中國國情出發,編出一本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材。

在1996年編寫第四版時,提出 “三性”、 “兩注重”和“一落實”,即電工學教材應注重基礎性、應用性和先進性;教材應注重教學方法和能力培養;一本教材最終應落實到“好教好學”。

在2002年編寫第五版時,首創電工學立體化教材,即“主教材+輔導教材+實驗教材+電子教案+網絡課程+試題庫”,匯集了國內最優秀的教學資源,配套完整,有機結合,以主教材為基礎,形成“多媒體、多功能、多層次、多形態”的現代教學模式,提供了提高電工學課程整體教學質量的解決方案,并開通網站,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在2009年編寫第七版時,提出在內容處理上要正確處理“繼承與更新”、“內容多與學時少”、“教與學”和“學與用”四個關系。

三、總結《電工學》教材歷經48年經久不衰的編寫經驗與體會

研究總結主編幾十年的“電工學”課程教學經驗和教材建設發展歷程,體會到要編出一部質量較高、好教好學的優秀教材,正確處理“繼承與更新”、“內容多與學時少”、“教與學”和“學與用”四個關系極為重要,這四個關系是編寫教材(不僅是電工學教材)、課堂講授乃至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準則。

1.正確處理“繼承與更新”的關系——體現基礎性和先進性

正確處理“繼承與更新”的關系,實質上是精選課程的教學內容,它是教學改革的中心環節。對電工學課程講,精選內容要根據電工學課程的性質和地位、非電專業的需求和電工電子技術的發展,從打牢基礎、培養能力、保持先進、加強應用出發,把強化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內容精選出來。

電工學課程的基本內容是工科非電專業所需要的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性內容。所謂基礎性,就是為非電專業學生學習后續課程和專業知識以及今后所從事的工作打下基礎,也就是為自學、深造、拓寬和創新打下基礎。

電工學的基本內容隨著電工和電子技術的發展和非電專業的需求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要求和側重點。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電力工業發展較快,課程內容側重在變壓器、同步發電機及其他電力裝置;在五六十年代,電力拖動發展迅速,課程內容側重在電動機;進入70年代以后,由于電子技術飛猛發展,課程內容的重點轉為電子技術。當前秦曾煌主編的《電工學》(第七版)與20世紀60年代初的第一版相比,電子技術部分已今非昔比。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從分立元件到集成電路,形成了以集成電路為主線的體系。

隨著電工和電子技術的發展,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器件不斷涌現,教材必須更新,這關系到一本教材的先進性問題,關系到培養的人才能否適應當代科技的發展和滿足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需要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陳舊的知識必將被淘汰。我們不能以講述發展史的思路來編寫教材,不能將第一版中的汞弧整流器搬到第六版來講。編者要總結過去,著眼當前,預測未來。對新內容也要看它是否成熟,是否和本門課程的性質和要求有關,要逐步更新、充實到教材中去,不要不適當地求新求深。教學內容的更新應體現教材的先進性。

電工學傳統內容中大多還是基本內容,今后仍將起作用,要繼承下來。例如電路理論是長期起作用的,繼電接觸器控制系統雖然不能說長期但在當前還是起作用的。在傳統內容中也不乏陳舊的和不屬于非電專業需要的內容,要堅決刪去。以電機部分為例:在20世紀50年代,國內外的電工學教材大多是按電類專業的要求來分析電機繞組結構、內部電磁機理、矢量圖和等效電路的,脫離非電專業的需要。在1962年編寫的《電工學》(第一版)時已把它們刪去,而著重在介紹電機的工作原理、外部特性和正確使用方法上;隨著教學改革,又將同步發電機和直流發電機刪去,重點突出異步電動機和直流電動機;其后又將直流電動機簡化并作為非共同性基本內容。又如對分立元件放大電路而言,可以精簡但應繼承,畢竟是集成電路的基礎,在第六版、第七版別從多方面反復強調晶體管的放大、飽和、截止三種工作狀態,與數字電路有機結合,前后呼應;至于圖解分析法,也不宜刪去,它是一種教學性內容,通過它能清楚表明放大電路中各個交流分量的傳輸、相位和失真等現象和概念,應該繼承。

2.正確處理“內容多與學時少”的關系——體現適用性和靈活性

傳統內容刪去不多,新內容涌進不少,而學時又一再減少,“內容多與學時少”的矛盾必然會產生,這是正常的客觀現實。教材不是講稿,不是講多少寫多少,但也不是寫多少講多少。教材內容除滿足教學基本要求外,還應有拓寬性和參考性內容,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也是為了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電工學》(第一版),字數約50萬,其中電子技術部分13萬,不足30%,而總學時有150。而現在的第六版,字數約100萬,其中電子部分56萬,超過50%,而總學時只有120左右。如何處理“內容多與學時少”的關系,是個棘手問題。今提出下面幾點意見,與同行共同探討。

首先是內容分類方面。可將教材內容分為基本內容、非共同性基本內容和參考內容三類。基本內容是本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所規定的內容,是各個專業的共同性內容。非共同性內容一般應視專業的需要、學時的多少和學生的實際水平而取舍,如直流電動機、電力電子技術、非電量電測量等,教師講授時可靈活掌握。參考內容一般是加深加寬內容,如受控源電路、直線電動機、三相整流電路以及各章的應用舉例等,作為學生參考之用,以開闊視野,拓寬知識,聯系實際。

其次培養自學能力。講課不是照本宣科,教師要講得少而精,著重講概念、原理和方法,而學生要學得多而廣,不僅課后要認真看教材,還要看參考書。“教為了不教”,因為學生離校后在工作中只能靠自學了,因此在校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這一點十分重要。通過自學就可以減少授課學時,但教材編者編寫教材時必須為學生自學創造條件。比如,敘述和分析思路要清楚,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科學系統性和邏輯性要強;文字要流暢,簡明易懂,詳略得當;圖表配合要適當,含義明確。還要抓住各章的基礎點,讓學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一通百通。其余部分可在教師指點下自學分析,講授學時便可減少。例如:交流電路的基礎點是單一參數電路,其他電路無非是它們的組合而已;分析交流鐵心線圈的是U=4.44fNΦ,分析運放電路的是虛短路和虛斷路;分析數字電路的是門電路和觸發器的邏輯狀態轉換關系和邏輯功能;等等。同時,應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對可比性內容,如單相交流電路和三相交流電路,RC電路和RL電路的暫態分析,JK觸發器00,01,10,11四種邏輯功能等,只需重點寫清楚一個,指出異同之處,其余可讓學生舉一反三自行分析。此外,配合教材編制和電子教案的使用,可以加大授課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且可用于學生的自學自檢。

3.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體現啟發性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所謂主導作用,主要是要采用啟發式教學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凡是經過自己思考和努力鉆研而獲得的知識,是牢固的,能真正深入理解的;光聽不思考,即使聽懂了,也是不牢固的,可能一知半解。通過啟發式教學,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是給教師講課用的,為了配合教師啟發式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編寫教材不能平鋪直敘。問題提出,內容敘述,層次安排,例題選用,最后總結,得出結論,都要符合讀者的認知規律,一步步、一層層啟發引導,讓學習者積極思考,逐步領悟和理解。

編寫教材,應該遵循“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舉例應用”,讓學習者帶著問題學。例如,在編寫三相異步電動機轉動原理之前,先介紹一個演示內容:搖動蹄形磁鐵使它轉動時,其間由銅條組成的轉子跟著轉動;搖得快,轉子轉得也快;搖得慢,轉子轉得也慢;反搖,轉子馬上反轉。讓學生問幾個“為什么”,而后引出三相旋轉磁場和電機轉子轉動原理。又如在編寫電子技術之前,先舉“電爐箱恒溫控制系統”和“產品自動裝箱計數生產線”兩個要例,讓學生對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及其應用以及其中各元器件的放大、計數、顯示等功能有所了解并心存問號。每小節后的“練習與思考”也要富有啟發性、概念性、思考性和實用性。

4.正確處理“學與用”的關系——體現應用性

工科非電專業學生學習電工學重在應用,他們應具有將電工和電子技術應用于本專業和發展本專業的能力。主編曾下廠調查本校畢業生工作中的“用電”能力,得出:“學的沒有用,用的沒有學,學了不會用”的結論。前兩句在情理之中,本來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將來在實際工作中用到的確實不多;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很多,不可能在學校一一講過。而第三句的確令人深思,值得分析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理論脫離實際,教學內容不聯系實際應用,不從國情實際出發;在教學中忽視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強調驗證理論,而對實驗技能的訓練不重視;講課只“紙上談兵”,不聯系實物,不示以實物,學習抽象;學生自身不會活學活用。另外,“懂”和“用”還有因果關系。懂得某個設備或某種用途的原理,用起來就得心應手,否則就寸步難行。例如,若懂得示波器面板上各個旋鈕的動作原理,很快就會調出需要的穩定波形來;否則,盲目亂動,一無所得。

學了會用,一是指會應用基本理論、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二是指會正確使用常用的電機電器,電表儀器以及各種電子元器件;三是指從“元件-電路-系統”出發會分析某種應用電路(例如教材每節后的應用舉例)或會設計簡單的應用電路。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孤立地去看待一個元器件(或單元電路),應有完整的系統概念,注意它們之間是如何聯系的,既要看到樹木,更要看到森林。為此,教材編寫上要有的放矢訓練學生在上述方面的應用能力。

正確處理好以上四個關系不僅對建設電工學精品教材具有重要意義,保證電工學教材日益滿足教與學的要求,而且對其他學科教材建設也具有積極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四、改革與創新是教材長久不衰的生命力源泉

研究表明,《電工學》教材四十八年來在科學性、系統性、內容的精選與處理、文字的表達、邏輯的銜接、讀者認知規律的掌握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有獨特見解,各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發展、創新,對深化課程改革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一精品教材的建設與發展經驗對如何編寫出精品的電工學教材、如何組織好電工學課堂教學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和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