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的科普知識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向日葵的科普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向日葵的科普知識

篇1

解放街小學五年級(2)班

王炫博

科普知識之——灰塵害和益

灰塵是人類健康的大敵,所以人們特別討厭它,因為它帶著許多細菌病毒和蟲卵到處飛揚,傳播疾病。工業粉塵、纖塵能使工人患上各種難以治愈的職業病,過多的灰塵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誘發人類呼吸道疾病等等。

但是,灰塵的功勞也決不能抹殺。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太陽光就得不到吸收、反射、散射和折射,天空不是太亮,就是太黑。由于灰塵是吸濕性微粒,沒有它這個核心,空中的水汽無法凝結,天上的云就難以形成,地表失去了云層的覆蓋,就會變得干旱貧瘠,天氣不是太熱,就是太冷。沒有灰塵,宇宙中的許多有害射線會毫無阻擋闖進地球表面,并對人類和各種生物產生致命的威脅。

雖然灰塵有許多不是,但是它的功勞也無量,它能使地球溫和地獲取太陽能量,也能使大氣中有足夠的凝結核,以增加云、雨形成的機會;調節地表的氣溫,使之適合于生命的生存和繁衍。

灰塵的作用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即使是一些被人們看成是“廢物”的東西,往往也有其不容忽視的存在價值。只有正確地認識它們,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

科普知識之——日常小知識

1.白天,鳥兒們在枝頭穿梭嗚叫,在藍天下自由飛翔,到了晚上,它們和我們人一樣也要休息、睡覺,恢復體力,不過它們睡覺的姿勢可是各不相同的。

2.冰糕冒氣是因為外界空氣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見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時,一遇冷就液化成霧滴包圍在冰糕周圍,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氣”一樣。

3.向日葵的莖部含有一種奇妙的植物生長素。這種生長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線照射,它就會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時它還刺激背廣義面的細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長的快,使向日葵產生了向旋光性彎曲。

4.蟬的外殼(外骨骼)是堅硬的,不能隨著蟬的生長而擴大,當蟬生長到一定階段時,蟬的外骨骼限制了蟬的生長,蟬將原有的外骨骼脫去,就是蟬蛻。

5.蜂先把采來的花朵甜汁吐到一個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進行調制,然后再吐出來,再吞進去,如此輪番吞吞吐吐,要進行100~240次,最后才釀成香甜的蜂蜜

科普知識之——科普謎語:

打破砂鍋問到底(打一我國科普作品名)-

十萬個為什么

零點(打一我國現代文學作品名) 子夜

拜年(打一魯迅短篇小說名) 祝福

篇2

關鍵詞:觀光農業;個性需求;都市化;探討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PZY2015A081);江蘇省林業三新工程LYSX[2015]24;2013年蘇州市高職高專優秀新專業觀光農業建設項目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22.001

觀光農業功能分區通常從觀光農業的觀賞性、參與性、科普性、體驗性、采購性等功能性角度出發,對應分為觀賞區、采摘區、認知區、休閑體驗區、農產品展銷區等等[1]。根據都市人的個性化需求,每個功能區都應該有個性化的設計。

1 觀賞區的“都市化需求”個性定位

1.1 與城市景觀錯位,迎合都市人的視覺審美

田園景觀與城市景觀的表現形式有差異,田園景觀指的是以田園為載體,以生產農業特色產品和農業審美產品為目標,通過農作物與田塊、田埂、溝渠、林帶、道路和機井、棚架、電網、房屋等生產設施的合理排列、美學組合,形成的田園風光[2]。不能一味用城市園林景觀的技法去營造田園景觀。而實際應用中往往大多田園景觀的設計方案都是以城市園林造景的技法在實施。從都市人的觀賞需求出發,來到農村向往的是區別于城市景觀的、種類獨特的、用于農業生產的生產體量比較大的植物群體或農業勞作場景。同時,還要強調田園景觀的季節性選擇,要將觀賞季相最好的季節與旅游旺季同步展現。

1.2 體現農業景觀的文化內涵,對應都市人的文化品味

田園是多樣的,形成的景觀也是多樣的,可分為單一型田園景觀、相間型田園景觀、點綴型田園景觀、設施型田園景觀、林網型田園景觀、階梯型田園景觀、文化型田園景觀和園林型田園景觀[3]。都市人的文化水準相對于農村人要高,單一傳統的農業季相不能滿足都市人對農業景觀的需求,這就要求農業景觀中要體現文化性。比如,蘇州相城區的荷花主題園設定為“荷塘月色”,這就大大提升了荷花這一農業景觀的文化性。再如,蘇州鳳凰涇觀光農業園將稻田主題園設定為“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把原本很單調的水稻種植場景設計成了名著《紅樓夢》中的意境。

1.3 觀賞內容動靜結合,讓田園景觀和農業勞作過程相映成趣

田園景觀的內容除了“靜態的農業植物生長形態”還包括“動態農業生產場景”,在旅游旺季的時候為增加旅游場景的動態性不妨讓插秧機插起來、撒水車撒起來、收割機割起來,這樣的場景更能吸引都市人的眼球。

2 采摘區的“都市化需求”個性定位

2.1 降低采摘難度,提升采摘樂趣

傳統的種植往往考慮的是產量,而人為設定一個“合理密度”,在生產中這樣的“合理密度”卻不能更好地為游客采摘留有舒適的空間,這就給從來沒有參與過農事勞作的都市人增加了采摘難度。在設定采摘區時應該降低密度“行間寬度能走人”;降低果樹高度“伸手可摘高枝果”;增加土壤疏松度“徒手可挖土中圩”。

2.2 預設采摘專區,提高采摘效率

都市人由于缺乏農產品采收的基本經驗,往往不能采摘體型合適及成熟度高的農產品,應該預設專門的采摘區,培育整齊度高、成熟度高的專用采摘品種,便于游客識別及提升采摘效率,增強都市人的采摘信心,同時也增加農業園的收入。

2.3 清除采摘障礙,確保采摘安全

都市人對農業種植區的環境不熟悉,采摘過程中容易遇到因地勢不平而扭傷,因雜草過密、樹枝過硬而劃傷皮膚等危險。應該在設定的采摘區預先做好整平地面、去除雜草、剪掉橫枝等工作,減少安全隱患。

3 科普區的“都市化需求”個性定位

3.1 因人而異多層次設定,各取所需

都市人往往一家老小同赴農業園游玩,對于農業科普知識,小孩子只求簡單認識常見的品種,如哪種是蘿卜、哪種是青菜,成年人則對農產品形成過程相對感興趣,如板栗在樹上的形態、瓜子在向日葵中的形態、蘿卜在土中的形態等等。應該根據不同群體的需要設定不同的科普內容各取所需,各得其樂。

3.2 系統排序多類別設定,各盡其效

科普知識在內容設定上不能孤立,要根據都市人的好奇心設定空間和時間上的連續場景加以滿足。比如農具的展示應該分設原始農具、傳統農具、現代農業機具,在各個時間段上有個延續性展示;再如蠶的展示,應該分設蠶的幼蟲形態、蠶蛹的形態、化蝶后的形態,在空間上有個連續性的展示,這樣的科普內容設置形象、系統、豐富。

4 休閑體驗區“都市化需求”個性定位

4.1 體能消耗要有限度

都市人的體能相對比在農村堅持勞作的農民要弱,在設定休閑活動項目時要充分考慮到休閑時間與體能消耗強度的協調性。

4.2 活動內容要有變化

休閑活動內容不能單一,且不同內容間要有主線串連。

5 農產品展銷區的“都市化需求”個性定位

農產品展銷區的功能應該充分考慮都市人的生活習性和購買心理,在景區出口處設置一條貨架式的“購物廊道”滿足都市人需求。購物場景要結合休息的功能,同時做好產品功效講解、設置食品專柜、配制簡易包裝、標注產品運輸貯藏注意事項等服務。

參考文獻

[1]潘賢麗.觀光農業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羅凱.田園景觀的內涵及其美的形式與特征[J].林業世界,2013,(04).

篇3

關鍵詞:社團建設;可持續發展

G635.5

在進一步推進人文特色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學生社團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社團的專業化、規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島十五中第二期生態社團于2015年初組建起來,如何有效彌補原有生態社團建設中的不足,嘗試創建一個內容更加系統化,管理更加科學化,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社團,成為本期生態社團建設著力探索的新課題和新目標。

基于原有生態社團種植的經驗,通過集體討論和實地考察,本期社團活動內容確定為以作物種植為主,參觀訪問為輔。2月生態社團走進了“蜘蛛達人”郭學長的家,近距離感受了蜘蛛的神奇。3月生態社團走進中科院海洋所,在博士的指導下親自實驗,深刻體驗了海洋生物研究的魅力。5月開始校內生態園種植,向日葵、南瓜、生菜等作物,紛紛入駐生態園。社團活動內容的充實,社員管理的加強,使每個成員更具責任心,社團朝向科學化和專業化的方向前進。

社團生命在于活動和社員。活動內容如果過于松散和隨意,會導致社員能力提升有限,失去社團建設的意義;活動設計如果缺乏新意,無法吸引社員參與。如何設計有價值和系統的社團活動,讓社員在社團中有所得、有所樂,是新一期生態社團建設力求解決的第一個問題。社團成員來源具有廣泛性,成員間較為陌生,如何加強成員管理,培養成員的責任心和合作能力,構建一個富有凝聚力的社團,是本期生態社團力求解決的第二個問題。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生態社團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并初具成效:

首先,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挖掘身邊有價值的素材,設計系列化的社團活動。以種植為主的活動內容,將知識與實踐結合,提升學生生物學科素養。主要表現在:一,社員招募以對種植有興趣和基礎為前提,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將會在活動中更有效的發揮指導作用;二,定期開設交流會,討論學習作物種植相關知識和技能;三,開辟校園生態園,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科學探究精神。生態園建立之初,需要對土質、陽光等環境做出充分調查,以確定種植作物的種類;需要準備各種工具、種子和種苗,以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聘請有一定種植經驗的人員進行指導,以提高種植的成功率。

十五中生態園的建設中,社員們將瓜子播種,每天定期觀察、記錄和護理,從幼苗的破土而出,到莖葉的旺盛生長,到花盤的美麗綻放,社員們收獲了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種植南瓜時,社員們學習了南瓜的人工授粉,課本中枯燥的知識,在實踐中更有意義和價值。在活動中,社員們不斷發現問題,如無性繁殖的土豆為什么也要開花?南瓜雌花雄花如何辨別?……在做中學,社員們收獲了比課堂更多的知識與技能。

其次,利用生物相關科普知識的學習,營造濃厚的社團文化。

一方面發揮學生的生物特長,開設講座,對其他社員進行知識擴充和榜樣引導,如植物水培和嫁接、寵物飼養等。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尋找有生物專長的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對他們是極大鼓勵和贊許,主講人和聽講人更容易產生共鳴,正所謂“高中階段是學生社會化的起步階段,在此階段學生有獨立的心理訴求,期待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獨立性,對自己能力的期待更高,因此,減少成人的指導意味更能深入他們的內心。”[1]生態社團曾經組織了一次《探秘蜘蛛》講座,主講人用視頻展示了蜘蛛捕食和產卵的過程,并帶來了他飼養的蜘蛛寶寶,社員們親自給蜘蛛喂食,熱烈的交流,社員們不僅獲得了知識,更感染了主講人對生物的熱愛和堅持。

另一方面,挖掘適當的校外資源,組織參觀訪問交流活動,體驗生物知識的價值。有效的參觀訪問,使學校與社會相結合、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相結合,在活動中生成知識與能力。可以挖掘的校外資源可以是科學研究所、大學的實驗室、博物館等機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和講解中,拓展知識和學習技能,如中科院海洋所的參觀,社員們在傾聽了關于海洋所研究成果和方向的介紹后,紛紛詢問,“螃蟹殼里有神奇的甲殼素,那么蛤蜊皮里有嗎?”“獲得科技創新獎的‘黑煙囪’究竟是什么?”“海洋農業指的是什么?”……參觀海洋所重點實驗室時,博士指導進行了“DNA電泳”和“有機物分離”兩個實驗,課本中講述的生物知識和實驗,用更加專業設備和手段展現出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加感受了科研人員嚴謹的科研態度和科學研究的魅力。

再次,建立小組合作機制,使社團管理更加科學。

社團的建立、活動的進行,都離不開指導教師的熱心指導和協調,有證據表明“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或輔助課程活動計劃的程度與教師組織者的熱情和他們對活動的興趣密切相關”。[2]社團活動開展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問題時,指導教師需要協調各方面力量,幫助活動順利進行。在社團中,社員自主性的發揮是社團成功的關鍵,社員們自主管理,自主活動,才能提升素質,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社團。生態社F將社員分組,將每一種作物分給各個小組管理,要求組員間合作完成作物的日常管理,認真作好記錄,最后進行成果交流,極大的激發了他們的主動性。安排優秀組員擔任組長,給組長一定任務,并恰當進行指導,使其能力得以鍛煉,成為后期社團建設的骨干力量,從而推動生態社團的可持續發展。對社員之間的矛盾,要及時發現,及時勸解,營造和諧的社團氛圍,加強社團的凝聚力,促進社團的良性發展。

走進自然,在活動中拉近知識與社會的聯系,在實踐中開拓視野,增長才干,這就是生態社團創建的意義。社團建設還將在不斷的探索中尋求更系統、更貼近學生興趣的活動內容,更有效的活動方式,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社團建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申敬紅.學長制在重點高中校學生輔導工作中的實踐探索――以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為例[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