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范文
時間:2023-10-31 17:58: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開設相關課程
在高等藝術教育的改革中,應首先開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課程,應對該學科進行系統、合理的建立。高校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揚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政府應重視該項目的形成,大力扶持學校進行該課程的建立,無論課程是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都會在學生中產生不小的影響。學校可以通過選修課的方式吸引學生,開設有關文化類、民間文化類、文化產業類等相關課程,推動該學科的建設。有條件的學校,應加大對該專業的建設,憑借學科的優勢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讓有興趣的學生受到更專業的教育。學校還可以邀請民間藝術家到校內進行講座,開展各校聯合匯演等文化活動,有組織地進行教育,使學生更生動地體會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所在。
(二)推進遺產保護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和種類繁多,學校為了方便學生的學習,可以在圖書館內設置該項目的專館,用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共享的和諧場面。因此高校應推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圖書館的日常管理中,要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館的管理,有條件的學校應聘用該專業的優秀人才,進行專業管理和指導學習工作,這樣不僅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雙重保護,而且可進一步讓學生學到更專業的知識。圖書館不僅起到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用,還起到了對其的借鑒和傳承的效果,使得圖書館在高校的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弘揚文化發展
在高校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是以保護為主,并以傳承、文化并重的目標去發展。而保護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傳承下去且對學生起到教育意義。學校要多與政府和企業合作,通過共同建立項目的方式達到教育、保護和推廣的共贏。地方的政府部門也應當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對學校進行資金方面的資助。而有條件的高校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研究基地,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通過基地的建設,學生可以加入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并投身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去,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通過師生的共同配合,對文化進行創新,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實現經濟利益的豐收。
二、結語
篇2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項重要教育內容,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培養團隊意識和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藝術教育能夠加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因此,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其他任何學科都不能替代的一門重要學科。為了促進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我國教育部先后頒布實行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意識課程指導方案》等條例,加快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制度化與規范化進程,并且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們在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取得成績感到欣喜的同時,還要清醒地認識到其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整體情況來看,基本上都設置了相關課程,但是得到的重視程度卻比較低,甚至沒有配備專業的老師,存在其他學科教師兼職的情況。另外,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不夠合理,教學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落后,只是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忽視了實踐的環節,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上課的目的主要是湊學分或者是單純地覺得好玩,很難達到藝術教育原本的教學效果。
二、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國以一個悠久的國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從古代中國到現在經濟、綜合國力等方面都很強大的現代化的中國,積淀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中斷的國家。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社會禮儀、節日、風俗等方面,與藝術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我國國務院于2005年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這樣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式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述、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與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人們普遍熱衷于追求快節奏、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越來越少,如果任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的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子孫后代可能無法體會到優秀非物質文化帶來的民族自豪感。保護與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之魂在世界上長盛不衰。
三、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引入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還能發揮藝術的熏陶作用,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應當實現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讓文化的魅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提高藝術教育的效果。
(一)樹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理念
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專業性和系統性比較強,主要引用的是一些正統的文化和藝術,忽視了對本土非物質文化的引用,還沒有正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課程體系中,因而造成公共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脫節現象。高校公共藝術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逐漸養成“文化自覺”的思想,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揮出現代價值,不斷豐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實現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
(二)構建科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
區域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勞動人民生活與勞動的積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針對性,對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和提煉,挖掘其中的藝術內容和教育價值,并融入到高效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中,可以建立一套科學的課程體系,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繼續發揚光大。高效公共藝術教育要實現與民間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等的融合,不斷拓展其題材和內容,吸引更多學生的眼球。
(三)建設一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隊伍
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師資力量來看,他們大都畢業于正規的藝術院校,正朝著年輕化的方向發展,他們掌握了豐富的藝術理論知識,但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較少,很難實現文化傳承與藝術教育的融合。針對這樣一種情況,高校要加強對藝術教師的培訓,讓他們掌握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鼓勵他們深入研究與文化遺產有關的課題,不斷提升教學素養和能力,為藝術教育效果的提高打下基礎。
(四)實現課堂教學與參觀實踐的結合
非物質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其藝術載體展現出來,如果單純依靠老師的講解或者是欣賞圖片、觀看影響的形式,則不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要走出課堂的限制,讓學生近距離與文化藝術進行交流,在輔助以必要的講解,把遺產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藝術思想傳達給學生,教會學生一些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引導學生提出新穎的看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筆者于公共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融合的實際教學中總結出如下一些經驗。
1.將公共藝術教育當作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平臺,并將其納入專業課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這個教學平臺必須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知道,知識應該更新換代,并不等于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遭到拋棄,與之相反,對其傳承與發揚理念應當貫穿于公共藝術教育的始終。
2.在教學中抓住校內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一定數量的校外實踐基地作為教學的基礎元素,積極踐行設計實踐、采風實踐以及假期社會實踐和畢業實習,并且帶率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這樣可以將民間工藝美術在校內外得到廣泛傳承和發揚。
3.使用多媒體以及校內刊物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的學術交流和專業教學的平臺,配合與公共藝術教育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窗口和欄目,征集理論上有創新學術上價值的觀點和論文,以便輔助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從而提高設計的教學效果,達到設計的教學目的。
4.老師可以利用假期或周末,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或者拜訪一些民間藝人,讓學生記下心得體會,鼓勵學生發掘更多的本地文化遺產。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藝術教育;動畫短片創作;融入
中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而極具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被稱為“無形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給出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研究者們廣泛關注。在高等院校藝術專業教學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數字化教學體系,將具體內容滲透在藝術設計、動畫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藝術專業的教學環節中,通過插畫、插圖、微電影、動畫、網站、app等形式進行數字化記錄、推廣與傳承,成為探索非遺與藝術教育結合的重要實踐方式。
一、導入“非遺數字化專項課題”
針對“應用型”藝術學科,筆者提出“專項課題”計劃,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時代創新精神貫徹到整個教學計劃中。在此過程中,著重解決學生協作考察、田野調查、報告論文與完成數字化作品的制作等問題,強調專業精神、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共同培養。導入“專項課題”,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形成專業特長,并可以培養其嚴謹的科學態度,提高協作能力。以高等院校本科教學為例,可以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上學期進行立項,通過1學年左右的基礎訓練,在三年級專業創作和四年級畢業創作中可以看到明顯效果。在具體教學中,通過組織相關考察、拜訪傳承人等活動發現創意的來源,在考察中開啟獨立的視角,發現“非遺”與當代藝術形式的契合點。如,組織西北大學藝術學院與陜西省工藝美術學會“走進寶雞,走近大師” 的活動等,讓青年學生在生活中親近非遺大師,并了解“非遺”的生態環境。通過拍攝微電影、微信傳播等方式進行數字化記錄、整理、推廣,將傳承人的口述歷史數字化保存。
二、以動畫短片方面的部分實踐為例
1、基于中國“非遺”項目――古琴藝術進行創作的水墨動畫短片《高山流水》
該片是2014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國學派”與民族風格動畫藝術研究》的成果之一。該片取自《呂氏春秋-本味》: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作者將伯牙和子期的傳說故事及古曲《高山》《流水》進行了水墨動畫改編。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稱為“國樂之父”。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宣布的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古琴名列其中。該動畫通過將文人士大夫的傳說進行視覺化塑造的方式來表現古琴的高古,通過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等橋段進行古琴文化的弘揚,是 “非遺”和水墨動畫結合的綜合嘗試。故事由中國傳統工藝古琴展開,講述伯牙、子期相遇相知,卻最終生死相隔,表達知己難得的情感。作品建立在傳統國畫的基礎上,運用淡彩淡墨,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士情懷。既有著意境之美,又表達了對古代文人情操的向往。在創作過程方面,根據劇情畫出分鏡,將場景繪制成靜態山水畫,然后進行掃描。使用photoshop進行圖像處理以及上色,并根據時間、地點的不同,更改物體光線投影;利用圖像分層拉大物體遠近、虛實關系;在AE中進行局部特效并輸出片段;最后利用PR進行剪輯。(《高山流水》作者:屈菁 蔡舒越 馮天,指導老師:溫雅,2015)
2、基于“非遺”項目――巫舞進行創作的實驗動畫短片《圖騰》
該片是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傳統元素及地獄文化的動畫融入――圖騰》的成果之一。2007年,開縣巫舞進入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巫舞是一種常見的民間藝術活動,帶著濃厚的巴文化和楚巫文化痕跡。“跳端公”即是祭祀儀式中巫師所跳巫舞的基本步法,有禹步、罡步、便步和獨腳跳等動作,是民間祈求保佑主家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安吉的一種形式。《圖騰》在選題構思階段立足于以古代荊楚地域當中的巫楚文化,將楚人崇鳳、鳴琴祭天、望祭龜卜等地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文脈傳承在思想內涵上做出延伸。在創作初期通過對巫楚文化進行調研、對圖形紋樣等進行收集整理,梳理其中的符號元素,根據這些元素進行再創作。在這樣一個結構與重構的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精神的思想表達。動畫《圖騰》結合計算機數字技術探尋當代語境下的傳統新生,在“非遺”與動畫實驗藝術碰撞中展示出不同的藝術生命力。該片入圍北京國際設計周《2016當代國際水墨設計展》。(《圖騰》作者:韓文超 陳琳琳,指導老師:溫雅,2016)
3、基于中國“非遺”項目――皮影戲進行的動畫短片嘗試
Flas《荊軻刺秦》改編的是《戰國策?燕策三》的故事,二維動畫《消失的心》則改編了《開天地》的傳說。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戰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兩個動畫片的部分鏡頭均以皮影為研究對象,針對皮影形象、圖形紋樣、歷史典故等元素進行梳理和再創作。(Flas《荊軻刺秦》作者:王斌 吳英,指導老師張輝,2016;二維動畫《消失的心》作者:劉勇 曹楊,指導老師 溫雅,2016)
綜上,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為導向的動畫短片創作,是通過數字技術這種方式來進行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創新探索。將非遺融入藝術院校數字化教學體系中,系統地進行文化遺產和數字技術相結合的藝術實踐,有利于將“非遺”中蘊含的文化信息以生動形象、便于記憶、符合現代審美的方式傳播出去,有利于推動對于傳統文化遺產的認知。同時,可以開拓 “非遺”保護的思路,可以促進非遺數字化與動漫產品的開發,并促進中國文化產業資源的積累。
【參考文獻】
[1] 劉思,馮學珍.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問題[J].西部皮革,2015.08.
【作者簡介】
溫 雅,女,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動畫與數字媒體系講師,從事文化產業與動畫(數字媒體)藝術教學與研究.
篇4
Abstract: Traditional folk embroidery in Shaanxi is list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heritage. As a typical female art,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the important inventions in ancient China. It has greatly boosted China's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but also contributed for the world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It is occurred and developed accompanied by our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No matter how society changes, it will be endless. Today, we vigorously promote and protect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 goal is still for development. Through seeking some of disappearing civilization or converting from modern civilization, we can promote the vast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tively play their role.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秦繡;紋飾題材;造型;地域色彩觀;弘揚與保護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Qin embroidery;decoration themes;shape;local color view;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J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3-0313-020引言
陜西歷史悠久、民俗淳樸,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地區之一,陜西在全國有著非常重要和獨特的地位。秦作為陜西的簡稱最早是因陜西為戰國的秦地而得名,所以陜西地區的大量民間刺繡,統稱為秦繡,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大量的民間刺繡,同時也包括近幾十年來陜西工藝美術工作者繼承民間刺繡技藝的穿羅繡。[1]
傳統秦繡作為陜西的刺繡手工藝術,是陜西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并蘊藏著陜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是三秦大地廣大勞動婦女審美意志的結晶。她們以自己仁慈寬厚的愛心,勤勞堅韌的品格,用自己靈巧的“女人之手”,表現了極富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裝飾才華,在貫穿于她們一生的刺繡活動中,將傳承、創造各種裝飾圖形作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她們自己的奇思妙想,將自己理想中和生活中的各種形象,按一定的結構,運用寓意、諧音、象形等手法,經過樸實的變形、簡化、夸張,使它們圖案化和符號化,形成了一種能使人共同理解、共同喜好的形式。這種形式在長期的欣賞、交流過程中,相對穩定地發展下來,積淀為一種有特殊意義的藝術語言,形成了獨放異彩的秦繡藝術。[1]
人們通過解讀秦繡作品中的圖案造型,題材樣式,色彩等直觀的藝術元素,用眼睛看到獨具特色的作品形式,理解從中所要表達的情感。由此,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解讀陜西傳統秦繡的民間藝術特征。
1質樸、簡約、穩重的藝術造型是秦繡區別于國內其它繡種的特征所在
任何藝術都需要用造型的手段來揭示藝術形象、精神、意境、美感……。
陜西民間刺繡圖案的造型藝術特征,從宏觀角度可概括歸納為稚樸、簡拙、穩重三方面的特征。
秦繡中的圖案紋樣充滿了稚趣美,這主要源自于秦繡元素特有的構成方式。秦繡圖案實際上是以同向圓弧形的構形方式在做由單個形到復雜圖案的加法集成。雖然在同向圓弧形的連續運動中會形成尖角,但它并不妨礙最終紋樣給人留下的以“圓”形為主導力量的印象。圓形在所有幾何形中是最具親和力的,就像兒童使用的玩具就是以這種圓形作為基本構成形式,它們之所以被孩子們所喜愛正是因為這種構形方式給人以稚趣、可親之感。它讓人不由的聯想起兒童那稚氣的外形及走路一搖一擺的笨拙樣子,引人發笑,便更覺可愛。秦繡圖案中不斷散發出來的這種稚趣美原因也正在于此。從局部到整體,由細節到全局,無一不透露著圓形帶給觀者們的稚感,因此“稚樸”便成為秦繡圖案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秦繡圖案除了給人以稚感外還表露出笨拙的憨態。秦繡圖案中為了使主體物更加突出,多使用這類構形方法,使主體物面積大而圓,轉角多用圓弧形相接,因此有敦實感,不靈活。另外,在形體塑造時用簡單概括的弧形會弱化物體內在的結構特征,只將事物外在表面形式概念化的表現出來,因而顯得笨拙。
陜西勞動人民的生活環境簡單,終日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刺繡成為生活中的重要調節,秦繡中的稚拙感是他們性格特征中單純、質樸、憨厚的自然流露。性格對秦繡藝術風格的影響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2]當然,任何圖案都不可能走向極端化,每一種繪畫風格或造型特征都不是絕對的,美的圖案始終存在著矛盾,正如哲學中所講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矛盾,但要看誰占據著主導地位,誰占據著次要地位,占主導地位的便在整個過程中起著支配作用,而位居次要地位者則往往起到服從、調節的作用。秦繡圖案造型特征也是一樣。并非所有的秦繡圖案都是拙劣不堪,也并非整個圖案的所有元素都給人拙的感覺,在細微之處我們仍可見到民間藝術家們輕巧的造型妙筆。畫面中拙巧并存,虛實相生,構成了對比、統一、和諧,且風格獨特的秦繡藝術!
基于上述對“稚樸”、“簡拙”的特征分析,不難再推出穩重的造型特征,形體大而飽滿固然放得平穩。圓的總體構成方式最終形成大而穩的畫面氣質。
民間藝術家們為了使視覺上和心理上達到一種平衡感,在創作時極力追求“穩重”的效果。人們內在生理及心理上求穩、求平衡的本能性要求在此發揮了主導作用。唯有使圖案造型飽滿豐潤,大而實在,這些東西才能放的平、靠的住、扎的穩。
2濃郁的地域色彩觀
約翰內斯?伊頓在《色彩藝術》的緒言中說道:“色彩是從原始時代就存在的概念,色彩感覺是人類原始的本能之一。”陜西民間秦繡作品以紅色為主旋律,搭配黑、黃、藍、綠五行原色,表達出民間藝人的審美追求,原始先民對于大自然中顏色的感覺逐漸影響到人的色彩活動。
陜西位于我國腹地,黃河中游,自北而南分為黃土高原,關中盆地和秦巴山區三部分,是中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其中黃土高原是陜西特殊地域風情的主要特征,在其秦繡風格的形成與發展中這種獨特地域環境起了很大作用。陜西秦繡藝術吸收了黃土的高原文化養分,繡品歷史源遠流長,作品風格多姿多彩,與其它地區的繡品相比色彩差異尤為明顯,色彩最大的特點是原始古樸,熱烈而純粹。最為顯著的特征是以紅色為主色的各種純色配合形成濃艷熱烈的純粹感,體現著西北豪邁而淳樸的民風。[3]
黃土高原的每一個風景,每一種風情,都與土黃色的影像記憶渾然一體:縱橫交錯的黃土地,一道道溝壑和一排排土房,所有的色彩均融于一種厚重的暖色調中。在秋季的村莊里,院落中,田間地頭上,到處都是收獲的玉米和串串紅辣椒,那暖暖的黃色,紅色,鮮艷的色彩充滿了整個黃土高原。千百年來,勤勞的陜西人民就在這塊黃土地上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土民情,而濃郁的色彩也自然成為黃土地上人們最為崇尚的色彩。
民間藝人們不是再現自然色彩的原貌,而是突破了時空觀念,隨心所欲。這種顏色運用從表層意義上看與環境極為協調,配合也極為合理,完全符合色彩學基本原理;而深層意義上來看,隱藏在色彩補償心里背后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執著,對未來的向往與憧憬。進一步講,這種純色的大量運用如同那高亢的秦腔,震天的腰鼓,門前灶后火紅的辣椒串一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陜西人粗獷豪放的性格,火辣辣的情感,以及他們向往的紅紅火火的生活。
3營造吉兆的紋飾題材
秦繡題材是指刺繡圖案在繡飾物件時所表達的內容、形式,凡大自然中的一切物體通過一定的藝術加工,都可能成為繡飾題材,凡能夠符合其藝術的主題宗旨“歌頌生命,歌頌生殖繁衍”的,俱無不可。因此它們絕大多數都是以營造吉兆環境和吉兆現象為主,以美的紋飾和造型來攘解各種民間禁忌,并寄托祈福求吉的心愿。這種意念不是沿襲陰陽哲學、生殖繁衍觀念,就是結合民俗習尚的祈福消災,趨吉辟邪。[3]傳統秦繡所選取的題材涉及面很廣,寓意吉祥的動植物很多,取材非常豐富。圖案題材主要有動物紋、植物紋、祥禽瑞獸紋、人物紋、幾何紋、器物紋、吉語文字紋以及由數種圖案組成的吉祥組合圖案,這幾個題材的含義大致如下:
動物紋是指那些被古人賦予各種吉祥寓意和哲理觀念的飛禽走獸、家畜蟲魚,如喜上眉梢、鹿鶴同春、鴛鴦戲水、孔雀開屏、雞、羊、蝙蝠、龜、蝴蝶等。
植物紋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富于變化,而且還由于植物自身的特征被賦予各種品質、氣節、寓意,為人們所喜愛。如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柿蒂紋、三多圖(佛手、石榴、桃)、長春花等。
祥禽瑞獸紋是根據吉祥文化所創作的裝飾形象,以龍、鳳、麒麟為代表,都是集多種動物形象于一體,在宗教、政治、文學、藝術、民俗等領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物紋包括神話傳說、戲曲故事、歷史人物、娃娃畫等內容。如八仙過海、百花贈劍、荷合二仙、蝴蝶杯、槐蔭記、火焰駒、鵲橋相會、醉打金枝等。[4]
幾何紋是一種以幾何線形為主的裝飾紋樣,主要有方勝紋、斷字紋、龜背紋、回紋、拐子龍紋、連錢紋、聯珠紋等。[5]
器物紋多是由器物和祥云組成的圖案,這些器物多與道教、佛教有關,是其中神佛所持的法寶器物,人們將這些器物作為神佛的象征,認為他們具有辟邪防災、逢兇化吉的作用。主要有“太極圖”、“八卦圖”、“八寶”、“八吉祥”、“暗八仙”“如意”等。
吉語文字紋是以吉祥祝語、詩詞歌賦直接進行裝飾,或用文字配合圖案進行裝飾。我國的文字,其結構符合圖案的構圖法則,筆畫的長短、粗細、疏密、轉折,富有節奏和韻律,加上各種不同字體的書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韻,可以起到很好的裝飾效果。
其中除了幾何紋樣、器物紋樣、吉語文字紋樣不作為主體紋樣單獨出現外,其他紋樣都會以不同形式單獨出現,這三種紋樣一般都作為主體紋樣的配飾出現,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秦繡藝術在陜西民間藝術這一龐大的體系中,是最富有生命力和神秘感的一支,由于它處于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和特殊地理地貌環境的陜西,故而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魅力的藝術形態。近年來在設計藝術界倡導“民族藝術與現代藝術相融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設計理念下,細細體味本民族遺留下來的豐厚文化遺產,這對我們今天設計之路的發展不無裨益。[3]
楊先讓先生在《黃河十四走》的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刺繡這種民間藝術品,由于材料質地和實用功能的限制,相對來說較容易湮沒,因而可以說是一種,即‘逝藝術’,一件美麗的繡花布制品,年深日久要化灰入土;剪紙窗花,風吹雨打,仍然重回大地的懷抱;土捏的玩具、辟邪物,耍過了,用完了,扔到地里和黃土混在一起,又可以長谷子。”[2]隨著時光的不斷消逝這些民間藝術正在一步步的消退。如果再不進行研究開發,用不了多久我們的下一代將再也見不到這么美麗的精靈一樣的民間藝術了。
在大力弘揚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我們有義務去潛心研習先輩們遺存下來的這些寶貴的藝術珍品,從中發掘有用的東西為我們今天的設計服務。我們不能總讓民間手藝人停留在一種原始的質樸的社會生活水平中,成為一種僅僅是被時代回顧的“活化石”。應該尊重民間藝人的生存選擇,使其進入到現代社會之中,滿足對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的精神向往。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仍然是為了發展。通過尋找一些曾經在歷史文明中存在,現在已經漸漸消失的文化,或者是在現代文明中,仍然可以通過轉型過來,發揚廣大的文化遺傳,并積極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勝.中國刺繡:永遠鮮活的女性藝術[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4,(3):13-16.
[2]楊先讓,楊陽.黃河十四走(上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461,323,
324,325,319,47,48,49,50,314,315,318,474,478,475,479.
[3]張道一.美在民間[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
篇5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公共藝術教育逐漸成為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方面的作用開始被重視。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需要得到繼承與發揚,讓其在歷史的舞臺上永葆青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該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下進行改革創新,將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相結合,使之達到完美的和諧統一。本文主要探究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并提出了一些遺產傳承與發展教育的對策,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關鍵詞:
高校 公共藝術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 融合 傳承 經驗
中國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15) 02-0147-02
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公共藝術教育一直是普通高校教學課程的重要內容。然而,由于普通高校將其作為公共教育課程,所以公共藝術教育在整個教學體系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課程結構方面、教學形式方面以及實踐環節等方面都迫切地需要進行相應的深化改革。高校在公共藝術教肓過程中應該將一定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從而樹立大學生傳承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使大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中華文化。同時,也保護相傳承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
一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項重要教育內容,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培養團隊意識和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藝術教育能夠加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因此,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其他任何學科都不能替代的一門重要學科。
為了促進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我國教育部先后頒布實行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意識課程指導方案》等條例,加快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制度化與規范化進程,并且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我們在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取得成績感到欣喜的同時,還要清醒地認識到其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整體情況來看,基本上都設置了相關課程,但是得到的重視程度卻比較低,甚至沒有配備專業的老師,存在其他學科教師兼職的情況。另外,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不夠合理,教學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落后,只是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忽視了實踐的環節,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上課的目的主要是湊學分或者是單純地覺得好玩,很難達到藝術教育原本的教學效果。
二 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國以一個悠久的國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從古代中國到現在經濟、綜合國力等方面都很強大的現代化的中國,積淀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中斷的國家。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社會禮儀、節日、風俗等方面,與藝術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我國國務院于2005年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這樣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式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述、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與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人們普遍熱衷于追求快節奏、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越來越少,如果任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的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子孫后代可能無法體會到優秀非物質文化帶來的民族自豪感。保護與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之魂在世界上長盛不衰。
三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引入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還能發揮藝術的熏陶作用,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應當實現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讓文化的魅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提高藝術教育的效果。
(一)樹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理念
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專業性和系統性比較強,主要引用的是一些正統的文化和藝術,忽視了對本土非物質文化的引用,還沒有正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課程體系中,因而造成公共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脫節現象。高校公共藝術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逐漸養成“文化自覺”的思想,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揮出現代價值,不斷豐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實現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
(二)構建科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
區域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勞動人民生活與勞動的積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針對性,對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和提煉,挖掘其中的藝術內容和教育價值,并融入到高效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中,可以建立一套科學的課程體系,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繼續發揚光大。高效公共藝術教育要實現與民間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等的融合,不斷拓展其題材和內容,吸引更多學生的眼球。
(三)建設一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隊伍
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師資力量來看,他們大都畢業于正規的藝術院校,正朝著年輕化的方向發展,他們掌握了豐富的藝術理論知識,但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較少,很難實現文化傳承與藝術教育的融合。針對這樣一種情況,高校要加強對藝術教師的培訓,讓他們掌握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鼓勵他們深入研究與文化遺產有關的課題,不斷提升教學素養和能力,為藝術教育效果的提高打下基礎。
(四)實現課堂教學與參觀實踐的結合
非物質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其藝術載體展現出來,如果單純依靠老師的講解或者是欣賞圖片、觀看影響的形式,則不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要走出課堂的限制,讓學生近距離與文化藝術進行交流,在輔助以必要的講解,把遺產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藝術思想傳達給學生,教會學生一些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引導學生提出新穎的看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筆者于公共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融合的實際教學中總結出如下一些經驗。
1 將公共藝術教育當作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平臺,并將其納入專業課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陜速發展,這個教學平臺必須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知道,知識應該更新換代,并不等于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遭到拋棄,與之相反,對其傳承與發揚理念應當貫穿于公共藝術教育的始終。
2 在教學中抓住校內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一定數量的校外實踐基地作為教學的基礎元素,積極踐行設計實踐、采風實踐以及假期社會實踐和畢業實習,并且帶率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這樣可以將民間工藝美術在校內外得到廣泛傳承和發揚。
3 使用多媒體以及校內刊物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的學術交流和專業教學的平臺,配合與公共藝術教育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窗口和欄目,征集理論上有創新學術上價值的觀點和論文,以便輔助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從而提高設計的教學效果,達到設計的教學目的。
篇6
一、湖湘視覺文化元素女書符號保護的創新運用
(一)歸納整理江永女書符號元素的視覺類型和分布研究
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對女書符號較為詳細的款型分類,而詳細的分類整理才能明確江永地區的女書符號視覺類型和特點,擬從扇面,精制布面手寫本等大類出發,力求較為具體地歸納女書符號的視覺種類和流傳地區,并結合文獻資料追溯源頭,思量弄清女書符號的視覺種類和特點。
(二)對女書符號進行地方特點和整體特點研究
湖湘視覺女書符號本來地方特色鮮明,豐富的地方性特點共同構成了多樣性的女書符號視覺元素整體,成為江永地區整體特點的有機構成部分,當地在繼承和發展女書符號的過程中,特別是利用傳統視覺符號元素開發旅游時,出現了相同款型樣式泛濫和元素混淆現象,說明重視視覺符號元素的地方性特點和整體性特點尤為必要,只有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女書符號的地方性特點和整體性特點,才能讓傳統女書符號成為有吸引力的文化特色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三)對傳統視覺女書符號進行保護策略研究
分析和總結現行的民族文化保護策略以及在傳統女書符號保護上的方式方法和保護效果,在總結實踐的基礎上整理或提出系統的保護措施,形式上如何選擇活態傳承,靜態保護或開發運用,如何促進發展女書符號提出合理化建議,當前出現只注重表面效果和近期利益回報,不考慮潛在的文化喪失最終導致決定性的損失,所采取的女書符號保護方式缺乏系統性,規范性措施,特別是對無形文化的保護明顯欠缺,應該確立有效保護,合理開發與創新的原則。
(四)對傳統女書符號的樣式進行創新發展研究
探索女書文化的創新發展原則和手段,為維持女書文化的特色和創新女書文化的樣式提供理論參考和建議設想。摒棄繼承和發展傳統女書符號中出現的草率做法,遵循女書符號化創新根植于民族文化主體生產生活實踐的原則。
二、湖湘視覺文化元素女書符號保護的創新運用解決的關鍵問題
至今,對傳統江永女書符號元素研究還不完善。通過對傳統江永女書符號的挖掘,對其符號元素進行創意設計,拓寬其應用范圍,發揮更大的價值。本文提出將固定的傳統符號進行創新、重組或是用于現代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上,提升女書符號中的特色裝飾藝術魅力,也對于文化產業的推動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江永女書符號形象設計及推廣應用的方法和措施。針對不同載體的習俗的女書內容取其具有代表性符號、圖案、文化內涵進行設計塑造,然后運用到出版物(書籍、雜志和報紙)、海報、產品包裝、旅游紀念品符號圖樣等。使江永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融入社會公眾的日常生活。
1.在以往對女書符號的視覺元素樣式研究中,都是把各樣式以整篇幅的搭配進行分類,涉及十分廣泛;并未將其女書中各個部分的符號做細致的分類整理,因此對女書符號的各方面款式類型作較為細致的分類探索,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現女書符號的元素變化類型,通過研究將力圖實現這一目標。
2.在當代條件下,關于如何繼承及創新女書符號中的傳統元素,這是論文研究比較新意的點。而且就當下發展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旅游的形勢和面臨的問題來看,這種研究需要尤為迫切。更好的為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全面獲取和整理保存,為其信息共享、保護修復、學術研究、參觀鑒賞與開發利用等提供準確的數字化素材和活態傳承的作品、富有藝術性的作品。
3.歸納和總結傳統素女書符號中的類型和特點,確保對女書符號的風格特點形成整體認識,這是創新和發展傳統女書符號的前提。二是對現有保護措施進行分析,研究現有保護女書符號的方式方法及措施效果,整理成功經驗,歸納失敗教訓,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就當地如何傳承和發展民族特色文化形成較為科學的認識,提出系統化的措施和手段。
篇7
1.要有危機意識。
云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雖然豐富多樣,歷史悠久,但受到現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沖擊,一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文化遺產已經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損害,甚至瀕臨消失;另一方面,一些文化遺產不具可再生性。因此,要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迫切意識在學生之中牢固樹立,對外來文化和現代文明采取科學吸收的態度,從而傳承好、保護好民族文化遺產。
2.形成產業意識。
目前,對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大多以自發形式存在,規模較小、影響力不足,改變這一現狀較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將民族文化遺產作為品牌來經營,形成民族文化產業意識,將傳統的民族文化與現代的宣傳手段相結合。同時結合市場信息和社會需求,對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民族文化進行品牌化經營,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推廣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度和知名度。
3.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
隨著文化旅游等服務性產業的興起和發展,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逐漸作為產品進行開發和經營。依托于民族傳統文化興起的服務型產業只有本著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才能達到保護和繼承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現階段,許多企業在對文化遺產進行開發時過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文化破壞現象,因此,在對文化遺產進行開發時要樹立適度開發、重點保護的意識,不能單純地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
4.樹立創新意識。
對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僅要保護好傳統的民族文化免受現代文明的沖擊而流失,更要在保護的同時,樹立創新意識,對傳統的文化遺產進行創新,將現代文明精神和傳播手段應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例如,網絡技術的應用相比傳統的媒體設備優勢更加明顯,近年來,在民族文化傳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再如,云南的納西古樂是比較典型的民族音樂,近年來,與古樂器結合所演奏出的悠久古曲就成為傳唱的佳話。
二、如何將藝術教育應用到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
1.建立完善的藝術教育體系。
相比于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系統更加完善,在課程設置、教學理念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也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上世紀50年代開始,部分大學就已經開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課程,其中以民間文學課程和民俗學最具代表性,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思想意識的轉變,但歸根結底,由于受到灌輸性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并沒有從根本上對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深刻的認識,只是簡單民間藝術形式作為傳統文化,這種思想是十分片面的。因此,新的教育理念要從根本上打破這種格局,倡導從本質上認清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同時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不能盲目崇拜和完全吸收。
2.在教學中注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貌。
目前在對學生進行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時,通常注重藝術概念、時代特征的闡釋,對具體的藝術表現效果展現的并不深入。如此一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只是局限在理論層次,因此,在進行藝術教育時,要充分把握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將直觀的傳統藝術形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別是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多樣,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其藝術內涵和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具體表現在民族樂器、風俗習慣、寓意內涵等方面。只有通過直觀的教學形式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內涵的真諦。
3.增設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
要將我國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項專業在高等院校中普及開設,將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形式、民間技能、科學技術等課程納入教學范圍。此外,在課程結構設置上也要多樣化,在重點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還應該將課程廣泛涉獵到漢族文化以及國外優秀傳統文化中,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在不斷的融合吸收中,才能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三、結束語:
篇8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一)概念的溯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主要源自日本于1950年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提出的“無形文化財”的概念,首次將‘有形文化財’區分出來”。但1972年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公約》保護的文化遺產也只局限于物質類,而未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決議。此后,在2003年10月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并設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取代了之前的“口頭與非物質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在《公約》第二條得到清楚的規定:“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容易使人誤認為不需以物質為載體,但根據《公約》第三十九條又規定中文文本是有效文本,因此該詞一直使用至今。
我國曾使用不同的術語,如民間文學藝術、民間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直到200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二條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包括六大方面:(1)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2)傳統表演藝術;(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技能;(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比較《公約》和《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定義的區別,《公約》對定義更加詳細。在分類中,《辦法》更強調傳統性,還特意增加兜底條款“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二)與幾個概念的區別
“學界在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時,往往提到地域性、民族性、傳統性等”,但這并非一定是“非遺”所固有的,其他類型的遺產也可能具有,如泰山。”“作為自然和文化遺產,位于黃河流域,五岳之東,一直作為中國古時的帝王敬天的場所,同時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與“世界文化遺產”的區別。非物質性是“非遺”與“世界文化遺產”的根本區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1條規定:“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另外,在保護方法上,兩者也有重大的區別,“世界文化遺產”主要運用物理、環境的方法;而“非遺”則主要通過遺產擁有者傳承的方法。“如入選‘非遺’西藏《格薩爾》史詩是靠后人的口口相傳。”
與“傳統知識”的區別。出于保護角度的區別,“非遺”是從民俗傳統保護的角度出發,而“傳統知識”是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出發。wipo對傳統知識的定義為:“傳統知識……是指基于傳統的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表演;發明;科學發現;設計;標志、名稱和符號;未公開信息;以及其他一切來源于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智力活動,基于傳統的革新和創造成果。”并不包括“非遺”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與“民間文藝表達”(又稱傳統文化表達)的區別。根據wipo和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民間文藝表達免受違法利用和其他損害示范法》,僅限于藝術遺產,排出了科學知識在外,而“非遺”則包括兩者。
二、保護制度
“《公約》自2006年4月20日生效,規定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度。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祝賀道,這一新文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恰當的保護手段,從而填補了一個重大的司法空白。”“截至2010年6月10,共有134批準了該公約。”
(一)名錄制度
1999年,教科文組織通過了設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口頭遺產”)的決議,后自《公約》生效后,“口頭遺產”就納入到“非遺”名錄(第三十一條)。至2001年,每兩年一次。
根據《執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業務指南》(2010年6月修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符合以下所有標準:(1)該遺產屬于《公約》第2條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將該遺產列入名錄,有助于確保擴大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識,促進對話,從而體現全世界的文化多樣性,并有助于見證人類的創造力。(3)制訂的保護措施對該遺產可起到保護和宣傳作用。(4)在社區、群體,或適當時有關個人盡可能最廣泛的參與下,在其自由事先知情同意下,該遺產得以申報。(5)該遺產已按《公約》第11條和第12條的規定,列入申報締約國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至今,教科文組織應經宣布五批代表作,全世界共213個“非遺”入選該名錄,中國占其中的共28個。
根據“執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業務指南”(2010年6月修正),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遺產符合以下所有標準:(1)該遺產屬于《公約》第2條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盡管社區、群體,或適當時有關個人和締約國做出了努力,但該遺產的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脅,因此該遺產急需保護;或者,該遺產面臨嚴重威脅,若不立即保護,將難以為繼,因此,該遺產特別急需保護。(3)制訂保護措施,使社區、群體,或適當時有關個人能夠繼續演繹和傳承該遺產。(4)在社區、群體,或適當時有關個人盡可能最廣泛的參與下,在其自由事先知情同意下,該遺產得以申報。(5)該遺產已按《公約》第11條和第12條的規定,列入申報締約國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6)在極為緊急的情況下,經與有關締約國正式協商,根據《公約》第17.3條,將該遺產列入名錄。至此,“全球共有16項代表作被納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中國遺產6項。”
轉貼于
(二)國際合作與援助制
“盡管《公約》沒明確像《月球協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一樣,將‘非遺’明確為‘人類共同遺產’”,但還是明確的指出:“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關心的事項,……國際社會應當本著互相合作的精神與本公約締約國一起為保護此類遺產做出貢獻。”因此,在第一條總則第1.4條關于本公約的宗旨便指出:“開展國際合作及提供國際援助。”
在第20至24條中,詳細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援助的目的、形式、條件、申請、以及受援助締約國的任務。國際援助可采取的形式如下:“(1)對保護這種遺產的各方面進行研究;(2)提供專家和專業人員;(3)培訓各類所需人員;(4)制訂準則性措施或其他措施;(5)基礎設施的建立和營運;(6)提供設備和技能;(7)其他財政和技術援助形式,包括在必要時提供低息貸款和捐助”這些援助涵蓋了人才、制度、技術、資金等必要的層面。
(三)基金制度
為了實施國際合作和援助,《公約》規定了要建立一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下稱“基金”),根據第25.3條,資金的來源包括:(1)締約國的納款;(2)教科文組織大會為此所撥的資金;(3)以下各方可能提供的捐款、贈款或遺贈:第一,其他國家;第二,聯合國系統各組織的和各署以及其他國家組織;第三,公營或私營和個人;(4)基金的資金所得的利息;(5)為本基金募集的資金和開展活動之所得;(6)委員會制定的基金條例所許可的所有其他資金。
另外,防止基金用于政治目的,第25.6條還進一步規定:“對基金的捐款不得附帶任何與本公約所追求之目標不相符的政治、經濟或其他條件。”
(四)報告制度
《公約》在第29、30條分別規定了締約國的報告制度和委員會的報告制度。締約國應當按照委員會確定的方式和周期向其報告它們為實施本公約而通過的法律、規章條例或采取的其他措施的情況。委員會應在其開展的活動和締約國報告的基礎上,向每屆大會提交報告,該報告應提交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報告報告,委員會得以監督締約國立法行為和行政行為等保護措施,有效地使《公約》得到實施。
篇9
關鍵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體育;概念;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G 80-054 文章編號:1009-783X(2017)01-0132-05 文獻標志碼:A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10月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之正式成為官方術語和操作概念,在人類文化遺產的范疇中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體育非遺”)生動地呈現了各民族人民的生產習俗、生活風貌和,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人類社會的歷史遺存,更是民族文化中豐厚的精神養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長期以來,由于人為和非人為因素,世界各國體育非遺不斷遭到損毀,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發展,這一現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偏遠落后的地區,一些體育非遺項目已經消失或瀕臨滅絕。學界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應時而興、亟待解決的課題進行了探索,圍繞這一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已非常豐碩。鑒于此,本文從概念與內涵、價值、保護、傳承和發展5個方面對體育非遺研究進行梳理,以期為進一步推進相關研究建言獻策。
1.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進展
1.1關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與內涵的研究
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與內涵的探討,學界基本遵循了一致的解釋路徑,認為體育非遺是“體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2個概念的交織,該類別文化遺產必須同時滿足“體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但基于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國內外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體育”概念與內涵的解讀不盡相同,至今沒有形成共識。體育非遺尚存在概念與內涵不清、類別歸屬不明的現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一些具有體育屬性的項目,例如維吾爾族達瓦孜、塔吉克族鷹舞等,其類別歸屬傳統體育、雜技、民俗還是民族舞蹈難以準確定位。
李鳳梅認為體育非遺可以理解為被某一區域人口或固定群體主要用于健身、娛樂、祭祀、競技等目的所遺存的各種身體活動形式和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實物、器具和文化空間。彭金城認為體育非遺是世代傳承、體現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的形式及相對應的文化空間,包括傳統體育技術、動作要領、表演藝術、文化精神等內容。實際上,體育非遺最核心的內涵不是外在的物質表現形式,而是文化持有者在表演和創作過程中含有的特殊內蘊和技藝。從承載主體“文化持有者”的角度來看,體育非遺是“活”的,因而對體育非遺概念與內涵的認識應該是動態的,它隨著時間和實踐的綿延不斷誕生出新的內涵。
1.2關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研究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主要包括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精神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目前,相關研究集中于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等方面。孫健等以傳統蹴鞠運動為研究對象,研究認為傳統蹴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軟實力”主要表現為文化的自信力與凝聚力、溝通力與協調力、傳播力和感召力。李成銀等認為,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主要在于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馬磊認為,河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族傳統體育歷史價值獨特、文化價值內涵豐富、文化傳承的原生態性突出、現實意義重大。
通過整理相關資料可以看出,體育非遺價值研究正處于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中。第一,針對體育非遺價值的研究還處于較為分散的狀態,尚未形成系統,研究時應當從多角度、不同層面,根據不同需求進行具體研究。第二,缺乏對體育非遺價值多樣性與關聯性的研究。在探討體育非遺價值時,我們應該從主體和客體2方面加以考察,不僅要認真研究體育非遺本身,而且要認真地研究體育非遺背后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
1.3關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項艱巨復雜的文化工程,要求不同領域的學者和保護工作者結合自身專長,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目前,體育非遺保護研究主要集中于保護主體、保護內容、保護方式、保護成效評價等方面。白晉湘針對體育非遺保護的有限性,從分級保護體系、法制保護機制、博物館、數據庫、文化持有者、文化空間等方面提出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路徑選擇。萬義認為體育非遺保護需摒棄“原生態體育”的保守理念,厘清保護對象與保護邊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注重各生態系統間的動態平衡。張春燕從法律保護的視角對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總結體育非遺法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袁育霞認為將武術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其保護與發展提供良機,并基于此提出武術的保護策略。
近年來,圍繞體育非遺保護的研究非常活躍,部分學者力主“原生態”地保護體育非遺,這種“原汁原味、回歸本源”的主張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因為所謂的“原生態”是相對而言的,刻意追求理想中絕對的“原生態”只會是勞而無益,必須以發展變遷的觀點考察體育非遺的原生態、本真性。事實上,體育非遺保護的真諦不在于“原生態”“非物質”或是“物質”,而在于“非物質“物質”之間人的生活態度。
1.4關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研究
體育非遺傳承研究涉及傳承項目、分布區域、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傳承譜系、基本特征、瀕危狀況、主要價值等多個方面,主要集中于體育非遺傳承現狀、體育非遺傳承原則、體育非遺傳承制度和體育非遺傳承路徑。牛芳等以徽州嬉魚燈活動為個案,對徽州民俗體育非遺傳承特性、傳承危機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傳承策略。張慶武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探討華佗五禽戲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認為應完善華佗五禽戲管理體制、增加經費投入、加強教育傳承和傳承人保護等。王書彥等從制度角度入手,對體育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存在申報審核制度難以規避地方不當利益、傳承人評審標準模糊等問題進行探討。
從以上對體育非遺傳承的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基本采用了“經世致用”為主導的學術研究范式。“經世致用”的宗旨在于密切關注社會問題,敢于面對社會問題,致力于濟世安民。近年來,體育非遺的研究表現出尚實務實的特點,有效地促進了體育非遺傳承工作的順利進行,并根據非遺面臨的困境進行了合理引導;但相關成果以定性研究為主,得出的結論難免帶有主觀性,對一些重點問題關注度不高,例如體育非遺的群體傳承、教育傳承等方面研究不夠深人。
1.5關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研究
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正確理解應是具有良好的造血功能,并具備自身的特色。具體來講,就是要求文化持有者“向內求深度,向外求廣度”,向內求深度是指要保持體育非遺自身的文化特質,尋求文化自覺,向外求發展是指開拓視野,不斷學習和吸收先進的內容。目前,體育非遺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體育非遺發展現狀、體育非遺發展訴求、體育非遺發展路徑、體育非遺發展前景等方面。蘇雄針對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大教育投入、發揮媒體作用、保護民族傳統體育環境等建議。楊建營等介紹了浙東內家拳發展概況,認為要厘清內家拳保護、傳承與發展等環節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以使該系統工程的工作得到有序開展。郭玉成從傳統武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文化發展等方面,總結相關研究成果,認為傳統武術的發展應有別于西方體育,走“文化回歸”的特色之路。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人們從不同視角對體育非遺發展進行了探析,為體育非遺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但此類研究多是理論上的應然性內容,與體育非遺運行實踐中的實然尚有差距。第一,在體育非遺自身發展方面,研究人員沒有充分尊重傳承群體在內的大眾自我選擇,缺乏與他們展開有效的溝通,相關學術成果與傳承群體、地方民眾的認同度相差甚遠,使體育非遺發展研究成為高級理論的低級運用。第二,缺少實證研究。“思考”“構想”和“建議”的思辨式研究偏多,基于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不足,尤其是細致入微的成功個案研究十分缺乏。
2.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綜述
2.1國外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起步較早且脈絡清晰
美國、歐洲、日本等在體育非遺領域的研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歷經多年發展,其理論體系與實踐經驗都較為成熟。相關體育非遺研究,主要來源于《國際博物館》(Museum Intemational)、《國際遺產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非物質遺產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aible Heritage)等。
在體育非遺理論的建構與探討方面,美國起步較早,研究成果較為顯著的機構包括史密森尼民俗和文化遺產中心、美國民俗中心、國家藝術贊助基金等。始于1967年從事傳統知識及藝術的研究、展覽與保護工作的史密森尼民俗節就是由前者舉辦,創立之初非常重視學術性研究和地域文化權利的體現。為方便文化持有者以自己的方式宣傳獨特的文化,史密森尼民俗節所有的體育非遺活動都安排在國家廣場的草地上或臨時搭建的舞臺上,使得文化持有者和包括體育非遺學者在內的參觀者在較為輕松的活動氣氛中面對面直接交流。與文化持有者之間的平等對話,保證了訪談的高效,提升了研究者對體育非遺的認識深度。史密森尼民俗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K.Richard認為,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實行中的分離和各自領域的分隔削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有效性。R Nettleford針對體育非遺遷移現象,分析在遷移中造成的遺產流失、衰亡原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登錄制度起源于歐洲,有關體育非遺理論保護與傳承的經驗性研究在歐洲也較為成熟。波恩大學、烏爾姆大學等高校嘗試將體育非遺項目納入學校體育活動,為體育非遺研究注入了活化劑。值得借鑒的是德國學者在研究體育非遺項目時,往往選擇很小的事件和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然后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探尋事物的發展規律。例如L Kong教授從個案的實證出發,運用田野調查法從不同角度闡述文化全球化對體育非遺的危害,各民族應從自身實際出發,促使本民族文化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追根溯源,歐洲體育非遺保護與研究工作的成功得益于“文化遺產日”的設立。每年9月的第3個周末,40多個歐洲國家的居民舉家出動,朝圣般地參觀文化遺產,增強了民眾保護體育非遺的意識。
經^數十年探索,日本等在體育非遺傳承研究方面,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有日本學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在于重視傳承人的技能本身,由于傳統體育技能等具有“無形”特點而難以把握,因而傳承人也被包括在無形文化遺產的范疇。學者M.Shimada認為,日本Soma-Nomaoi(相馬野馬追)的成功傳承主要得益于控制機制的規范化,在保護傳承人、保存項目形式的同時對項目內容進行了必要的調整。
盤點國外體育非遺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1)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的建構與探討;2)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的宣傳與管理研究;3)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的歷時性、建議性與反思性研究;4)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保護與傳承的經驗性研究。
2.2國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逐漸成形但關注不夠
隨著體育文化的廣泛傳播和體育產業化進程的加速,體育越來越受到相關學科的廣泛關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審視傳統體育隨之成為中國體育研究的一個獨特領域。目前,國內已有諸多學者從不同研究視角對體育非遺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從研究理論視角出發,例如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學、法律保護的角度;從研究層次上看,主要有宏觀、中觀和微觀研究;從研究視角的維度,可以分為多維視角和單一視角等。根據具體問題,研究者通常會選擇適宜的研究視角。
宏觀層面的體育非遺研究是從全社會或整個國家的視角出發,以―些宏大的、整體的體育非遺理論問題為研究對象,強調包容性、概括性和整體性,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保護》、《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體育文化的傳承》等,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之間的關系,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啟示。也有學者嘗試將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置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進行研究,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王曉在其論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若干思考》、牛愛軍等在其論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若干問題的思考――兼與王曉同志商榷》中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民族傳統體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類別歸屬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激發了廣大學者對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關注。
中觀層面的體育非遺研究一般是以局部區域、某一民族或某一項目群的體育非遺為研究對象,例如《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我國朝鮮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和《傳統武術: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后者出自程大力教授之筆,是中國真正意義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研究傳統體育的開山之作,截至2016年3月6日,被引267次,在2 682篇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核心期刊論文中被引頻次穩居前三。中觀研究是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兩者之間聯系的紐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宏觀層面的體育非遺研究只有借助于中觀研究,經過中間過渡才能在微觀中得到良好體現;微觀層面的體育非遺研究也必須經過中觀驗證,才能具有宏觀推廣的價值。
微觀層面的體育非遺研究是以對某一項目、單個因素或最小體育非遺單位集合體進行的具體研究。研究者采用微觀研究,其目的在于對具體的體育非遺項目進行更為詳細的解析和定位,例如《靈的皈依與身的證驗――河北永年縣故城村梅花拳調查》、《維吾爾族傳統體育項目達瓦孜的傳承與變遷》等。或是通過個案進行細致翔實的研究,對某一個或多個典型案例進行描述、分析和反思,例如《農村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困境及其救贖――以鹽城地區義豐龍舞及樓王蓮湘為個案》等。由于微觀研究的個案研究是針對具體的體育非遺問題,研究的代表性和解釋力不足以成為行之有效的推廣模式。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體育非遺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從單一角度思考問題的研究居多,從整體上系統思考體育非遺問題的研究較少(例如,研究過程中將宏觀研究、中觀研究、微觀研究三者融合,相互補益);其二,歷時性研究和建議性研究較為常見,反思性研究明顯不足;其三,缺乏長期深入的田野調查和個案研究,難以把握相關項目的發展歷程、社會結構和影響因素。
3.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展望
3.1完善田野調查方法,形成研究的時空張力
自英國現代人類學代表人物Haddon首次運用田野調查以來,該研究方法歷經完善與規范,逐漸成為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重要調查方法。體育非遺研究借鑒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對其理解和運用還不夠深入。第一,研究人員在使用具體方法時對田野調查的共時性存在誤讀,把進入實地之前所整理的文獻資料當成調查的參照,反復印證前人成果,缺少實地調查的探索發現。第二,部分學者將體育非遺田野調查研究的性質定位為定性研究,研究中使用的資料收集方式拘泥于定性方式,較少考慮到定量的方式(例如樣本抽樣調查等)。第三,部分研究的田野調查時間不足一個農業周期或牧業周期,難以真正了解一種文化現象。基于此,在資料收集和分析方面,廣泛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研究范式;在調查研究的視角上,將宏觀、中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以確保調查對象的信度和效度;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要形成研究人員與調查對象之間的時空張力,切實保證研究的真實性。
3.2法律保護與教育傳承并行,延伸實證研究廣度
通過法律手段保護體育非遺是最為有效的保護方式,但國際上關于非遺保護方面的正規法律并不多見。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于2011年2月頒布,總體來看,體育非遺的法律保護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須待進一步完善。在法律保護過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問題所在,通過實證檢驗,揭示在體育非遺法律保護中各種內外因素對其產生不同影響的深層次原因和原理。體育非遺教育傳承既是一種發展,又是一種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對培養年輕一代集體意識、文化認同、民族自尊等具有特殊優勢,能引發人們對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的再認識,被視為現代社會保護體育非遺的一種有效方式。要實現體育非遺教育傳承的突圍與跨越,就必須打破民間與學校文化主體間“身份有別”的觀念,實現體育非遺資源對流,優化課堂的文化空間;因此,強化教育傳承實證研究,把踐中積累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具體實踐,將是體育非遺研究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3.3擴展研究的主位視角,提高文化持有者參與度
體育非遺承載的主體是文化持有者,充分尊重文化持有者對自我文化的認同態度或真實情感是體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第―要義”。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政府、經營者和文化持有者之間的博弈關系使得處于弱勢的文化持有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話語權遭受剝奪,其主動參與度較低。而缺乏文化持有者的積極參與,所有體育非遺工作都會徒勞無功,因此,要擴展研究的主位視角,促進政府、經營者和文化持有者換位思考,滿足體育非遺持有者的利益訴求,提高他們的參與度。首先,必須把體育非遺研究中受到冷落的文化持有者邀請回來,與他們展開有效的溝通,將體育非遺、發生情景和文化持有者構成一個動態系統進行研究;其次,尊重文化持有者的主人地位,逐步引導他們客觀地看待自身傳統和生活方式,傳承體育文化精華;再次,借助政府和媒體的力量,宣傳體育非遺的原真性文化內涵,樹立文化持有者的民族自信心。
3.4闡釋體育非遺本體理論,加強不同學科整合
體育非遺形式多樣,內涵豐富,闡釋體育非遺本體理論是學界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研究者應發掘已有研究優勢,全面分析體育非遺的概念、內涵、特征、價值和分類體系,為構建體育非遺理論體系進行積極的探索。體育非遺研究涉及到體育學、文化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需要整合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為保證多學科綜合研究卓有成效,需做到以下3點:第一,鑒于不同學科擁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適用范圍,多學科綜合的體育非遺研究必須兼顧各學科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對相關學科進行融會貫通。第二,不能生搬硬套相關學科的研究結論,只有在不同學科的共同點上找到可以互補的前提,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多學科的有機整合。第三,跨學科研究中嚴謹對待每一條資料,充當使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基礎資料得到相關學科的相互印證。
篇10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3)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5)傳統體育和游藝;(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上述概念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外延比較豐富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非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表現為無形的制作工藝、民俗活動、傳統知識、節日文化、傳統技能等。這種非物質性增加了界定創作主體的難度。第二,創作的集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存在于特定群體中,由于年代久遠,常常難以確定最初創作者,并且由于傳承者不斷加入創新元素,因此難以將智力成果界定為某個特定個體。第三,創作的延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口口相傳中,傳播者不斷加入一些新的創意或元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處于“被創作”的過程中。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
數字化技術能夠通過計算機、照相機、掃描儀等設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儲存、加工、傳輸和以數字形式再現,所以通過數字化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圖象、文字、聲音等形式被固定下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分散性和非物質性等特性,因此,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過程中,有時需要數字化作者對于內容取舍、結構安排等作出選擇,凝結著較高的智力成果。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權利界定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者的權利
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是作品,其保護范圍限于表達方式,不延及作品的思想、程序、操作方法、原理等因素。豍根據著作權法的原理,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主要針對它的代表作而言。豎但從前文分析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通過世代相傳流傳至今,大部分沒有形成有形作品,或者即使形成了代表作,對于其他參與創作的主體如何保護,是沒有法律依據的。本文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受著作權法保護,但由于其特殊性,應當通過制定著作權法的特別法,以單行法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因為《著作權法》第6條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者應當享有的權利包括:
第一,人身權。(1)署名權,當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確定由某一個民族、村莊、部落創作時,應當保護其署名權;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確定創作群體時,也應當清楚地表明其淵源及流傳的范圍等基本信息。(2)修改權,這一權利由創作群體行使,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具有延續性,一直都將處于被創作的狀態之中。(3)保護作品完整權,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者通常是一個松散的群體,當發生侵權行為時,容易產生搭便車心理,因此,應當授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行使。(4)發表權,非物質文化遺產隨時處于創作中,并且由于口口相傳等原因,其創作和發表在時間上往往具有同步性,再創作完成之時即為發表之時,因此,這一權利也應由創作者享有和行使。
第二,財產權。財產權的主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群體,但應授權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和基金會行使。行使財產權所得的資金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按照其設立時所制定的章程代為保管和運用,主要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認定、保護、傳播等工作。財產權的行使方面的內容,詳見下文闡述。
(二)數字化作者的權利
數字化技術能夠以特定形式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能夠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但隨之產生的問題是如何界定相關主體的權利并對其進行保護。本文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作者受到什么程度的保護,與其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相關。
1.數字化作品具有獨創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與普通作品的數字化不同,后者通常只對原有作品進行數字化轉換,這一過程由機器完成,基本沒有獨創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沒有固定的形式,數字化作者在選材、攝影、錄音錄像過程中,凝結了較多的智力成果。不同的數字化作者對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其結果可能完全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如果數字化作者經數字化所形成的作品達到“獨創性”這一標準,就應當享有著作權法規定的權利。
2.數字化作品不具有獨創性
如果數字化作品僅對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簡單復制和再現,不具有獨創性,則可以通過鄰接權進行保護。鄰接權保護的是一種再現、復制和傳播他人作品的勞動,數字化作者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特定的形式固定下來,并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傳播,屬于作品的傳播行為。雖然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鄰接權只包括出版者權、表演者權、錄音錄像制作者權和廣播電視組織權,但鄰接權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時代和新技術的發展,其外延可以隨之擴大,19世紀末20世紀初,錄音錄像和無線電傳播技術的發展導致了鄰接權的產生,當今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種新的作品傳播方式,那么這些傳播者的權利也應得到保護。筆者認為,應當在鄰接權中增加一類——“數字化作者權”,以保護沒有產生獨創性作品的數字化作者的權利。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體管理制度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集體管理制度的理由及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者是無名的或者是歸屬于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居民,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屬于這一群體所有,群體中的任何人都可主張權利,但任何人又無權單獨享有權利。權利主體的群體性、不確定性使得權利的行使難以獲得有力的保障。豏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作品的創作群體不宜作為法律上的權利主體主張權利,況且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不明確,因此,有必要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代表特定群體行使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可以在保證權利主體利益的前提下,滿足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時,由于群體的具體成員眾多且難以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取得的許可使用費不可能像其他著作權協會一樣扣除必要的管理費后返還給權利人。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可以保證許可使用費用于實現保護目的。特定群體為保護、豐富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可向基金會提出申請,基金會對于符合章程規定條件的申請應予準許,撥付必要的資金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和基金會職能劃分
“我國早在1992年即成立了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1998年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成立后,國家版權局又多次指示并幫助組建文字、攝影、美術作品等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從目前的趨勢看,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是采用多種協會體制的。”豐“我國已成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有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和中華版權總公司。在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在法律上是一個社會團體法人,其以法人的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豑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筆者認為集體管理制度可以達到對非物質維護遺產的保護和合理使用雙重目的:即在我國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行使集體管理權,其下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這一財團法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等工作統籌安排資金。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職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職能主要包括:(1)組織開展調查、收集工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分類、登記建檔,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2)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定群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用人簽訂許可使用合同,并收取許可使用費。(3)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章程,規定該基金會的宗旨、業務范圍、組織機構、財產的管理和使用、終止和剩余財產處理以及章程修改等內容。(4)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許可使用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管理費用后,以捐贈的方式注入基金會。(5)保護特定群體的署名權,禁止傷害群體感情和尊嚴的、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等人格權的行為。當上述權利受到侵害時,有權以自己的名義提訟。(6)開展其他社會活動。
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的職能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的職責主要包括:(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提供資金支持;(2)基于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3)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提供資金支持;(4)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提供資金支持;(5)對其他符合基金會章程的活動提供資金支持。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制度與傳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區別
第一,性質不同。傳統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性質為非營利性的民間自治組織,非官方性意味著不得強迫著作權人加入集體管理組織。同時,及時著作權人已經自愿加入,仍然有退出的自由。豒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特定民族或區域群體的財富,更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權利的取得不需要經過事實上的創作群體授權,國家以保護和發展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的,通過立法授權協會和基金會行使權利。與其負擔的職能相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管理組織具有官方色彩。
第二,維護利益的側重點不同。傳統的著作權管理組織重在維護某一類著作權權利人的利益,其在扣除必要的管理費用后將所獲得的收益返還給著作權人,這種利益一般為私人利益。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制度不僅維護特定權利群體的人身性權利,更在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豐富,其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屬性較為明顯。
第三,機構設置不同。傳統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一般設置協會,以自己的名義依據權利人的授權行使相應的財產權,并在協會內部設置相應的辦公機構。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制度則不僅設置管理協會,而且由協會這一社會團體法人捐贈財產設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這一財團法人,以實現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