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工原料產業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機化工原料產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機化工原料產業

篇1

關鍵詞:低碳時代 有機化工 生物質能源 可持續發展

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劇烈增長,人類欲望的無限增長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地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愈來愈大,地球臭氧層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災難性氣候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因此,創新發展清潔煤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及可再生能源技術,大力推進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加快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有機化工體系,將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

一、低碳時展下的能源格局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為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操作性詮釋,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工業革命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經濟生活,還給人們帶來了諸多的方便,但同時又給人們帶來了生態環境破壞等環境問題。由于問題的嚴重性,我國已經開始改變能源格局,合理使用現有的能源,并注重其它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希望能從根本上解決能源短缺的問題。

二、中國有機化工趨勢分析

由于工業時代的到來,消費產品數量的持續上升,資源越來越短缺,而有機化工原料儲量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應采取多種渠道進行循環利用,以此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的需求。隨著有機化工科技的進步,能源消耗的減少以及替代相關礦物能源的出現,為滿足人們的相關需求提供了可能。

1.煤化工的發展

伴隨化工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有機化工領域出現了現代煤化工,其不同于過去的煤化工,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的改革。煤化工按其產品種類可分為傳統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傳統煤化工是指煤制焦炭、電石、甲醇等技術成熟的產業。新型煤化工是指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烯烴、二甲醚、乙二醇等以煤替代能源為導向的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煤炭能源化工產業已經擁有雄厚基礎。截至2013年底,我國焦炭產量為4.76億噸,電石產量2033萬噸,合成氨產量為5745萬噸,甲醇產量為2878萬噸,均位居世界前列。2013年,我國鼓勵發展新型煤化工。10多個新型煤化工項目相繼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建立,其中包括了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和煤制油等項目。目前,大多數新型煤化工項目仍處于產業化示范和開發研究階段,預計部分項目將在未來3-5年內建成并投產。相信在未來的努力下,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技術改革,我國煤化工的綠色發展指日可待。

2.生物質的發展前景

作為一種新型化工資源生物質,生物質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地球上的太陽能,這個過程當中吸收了非常多的二氧化碳,所以生物質化工具備著“碳中和”的能力,這是化石能源完全不具備的,因此生物質能最有可能成為新世紀主要的新能源之一。據估計,植物光合作用每年貯存的能量約相當于世界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為能源的利用量還不到其總量的百分之一。其實,生物質能源是人類利用最多、最直接、最早的能源。生物質燃燒是最原始的利用方式,不僅熱效率低,而且污染嚴重。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質能源,生產清潔燃料,來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燃料。從而減少對礦物能源的依賴,以此達到保護國家資源,減輕能源消耗給環境造成污染的目的。

2.1生物柴油的研發

我國多年來開展了大量的生物柴油研發工作,為此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人、財、物力。“八五”期間,我國開始進行利用纖維素、廢棄物制取乙醇燃料技術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是研究纖維素、廢棄物的稀酸水解和發酵技術。目前,中科大、遼寧能源所、西北農林科技大、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分別進行了實驗研發及小型工業試驗,一系列關鍵技術已被攻克,我國生物柴油工業產業化已日見成效。我國正在進行和探尋著可持續性好、污染小、資源利用率高的綠色環保道路。探索生物質合成液體燃料技術,對確保我國能源安全意義重大。

2.2生物質-沼氣的應用

沼氣技術是我國發展最早的生物質能源項目,是一種生物質氣化技術。沼氣與其他燃氣相比,其抗爆性好,是一種很好的清潔燃料。此外,沼氣氣體調節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科研技術廣泛應用于果蔬保鮮。以沼氣作為環境的氣體調節劑,用于糧食、果蔬的貯藏,可以降低貯藏物的呼吸強度,減弱其新陳代謝,推遲后熟期,并可以抑制貯藏器內糧食、果蔬的生理病害,防止真菌病害及蟲害等。

結束語

低碳經濟的發展和延伸將是一個持續升溫的發展話題,在這低碳時代里,以往作為主要化工原料的石油將失去它的主導地位,為各種新型綠色環保能源所取代,最終退出化工原料的舞臺。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發展的主題,伴隨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源作為經濟運行的血液,已成為經濟、科技界及各國政府優先考慮的問題。我們通過對石油、煤炭和生物質這些有機化工原料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后,不難看出只有因地制宜,科學制定有機化工發展規劃,才能讓我們在低碳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使中國有機化工持續健康優質高效的發展下去。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生物質能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必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篇2

一、浙江省石化工業現狀分析

石化工業以煉油為源頭,生產各種基本有機化工原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我省石化工業產業鏈的基本現狀是“兩頭大、中間小”。鎮海煉化是目前我國煉油綜合加工能力最大的煉廠,能力已達到1600萬噸/年。輕紡、塑料加工、精細化工等石化產品下游工業非常發達,輕紡產業加工能力占全國30%,塑料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國20%。與石化工業上、下游工業極為發達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我省基礎石化工業發展緩慢。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煉油、石化企業完成銷售收入789億元,約占全省石油和化學工業銷售總額的50%。其中原油加工業占了大頭為508億元,有機化工原料業56.1億元,合成材料制造業225億元。在合成材制造業中,原料單體基本以進口或外省購入為主。我省石化工業整體發展落后,尚未形成基本完整的石化工業體系。

我省原油加工企業主要有中國石化鎮海煉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煉油廠等。鎮海煉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為我省最大石化企業,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420億元,技術水平國內領先。

合成材料行業是我省近年發展較快的行業之一,目前主要的企業有巨化集團、寧波樂金甬興化工有限公司、華峰集團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生產PVC、ABS、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有機硅單體、聚氨酯、氨綸等產品。寧波樂金甬興化工有限公司ABS生產能力30萬噸/年,華峰集團氨綸生產能力12000噸/年,均為國內最大生產企業,浙江華聯三鑫石化有限公司60萬噸/年PTA和寧波逸盛化工有限公司60萬噸/PTA項目,目前均已建成投產。在建的項目有臺塑工業(寧波)關系企業年產30萬噸PVC生產裝置、臺化塑膠(寧波)有限公司的15萬噸ABS生產裝置,日本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PC生產裝置,日本三菱化學60萬噸/年PTA項目等。

我省有機化工原料生產企業規模偏小,有限的幾家有機化工原料生產企業,多是以煤化工產品為原料或者依賴于進口石油化工原料進行延伸加工。

由于沒有一個強大的以乙烯工程為代表的基礎石化工業,浙江難以形成一個煉油-石化-輕紡加工業等上中下游協調發展的工業體系,現有優勢產業發展后勁不足,難以形成較強的區域競爭優勢。為此,我省必須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要求,把促進經濟即期增長和推進中長期發展結合起來,著力建設以臨港石化工業為核心的石化先進制造業基地,實現從化工大省向石化強省的轉變,更好地發揮石化工業對相關產業的促進作用。

二、我省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的背景分析

石化工業的發展可帶動機械、交通運輸、電子、建材、輕紡、農業等產業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戰略性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當前我省發展臨港石化工業正面臨難得的機遇期。

(一)國內石化產品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經濟的全球化正促使世界石化工業下游產業的發展格局隨之改變。首先,我國石化產品市場需求十分旺盛,由于極低的勞動力成本,亞洲地區(特別是我國)石油化工的下游產品產業發展極為迅速,產品已大量涌入美歐市場,其結果是美歐市場的石化產品需求相對萎縮,而亞洲地區、特別是我國的石化產品需求急劇膨脹,這種市場需求的地域改變,給我國發展大宗石化產品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其次,我國已進入重化工業時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增強,使社會消費結構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汽車、房地產、信息電子等工業成為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推動了石化產品的需求。當前,我國石化產品需求十分旺盛。2003年,國內乙烯需求量1500萬噸,而國內產量僅為611萬噸。合成樹脂進口1907.3萬噸,占國內消費量的55.9%;合成橡膠進口100.6萬噸,占國內消費量的45.7%;苯乙烯進口266.1萬噸,占國內消費量的73.9%。

(二)全球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跨國石化企業紛紛加大對華投資力度。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后,美、日、西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石化工業在經歷30年左右的發展后趨于成熟,當地大宗石化品市場趨于飽和,獲利空間減少,促使以歐美企業為主體的跨國石化公司,利用亞洲國家急需發展石化工業卻既缺資金、又缺技術的機會,積極實施亞洲投資發展戰略,調整石化投資結構和石化工業全球化經營格局。埃克森美孚、殼牌、BP、道達爾菲納埃爾夫、雪佛龍德士古等國際能源巨頭,幾乎都已在中國投入巨資。投資額度最高的BP,在華投資已達45億美元;拜爾已確定在上海石化工業園投資31億美元、同時興建7個項目的投資計劃。目前我國已有4家大型乙烯合資企業組建完成,這種態勢仍處于全面推進發展階段。

(三)發展石化產業是我省經濟產業升級的內在要求。浙江省是資源小省,同時又是國內加工工業最為發達的省份之一。其中輕紡產業加工能力占全國30%,塑料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國20%,染料、顏料、醫藥、農藥、紡織助劑等精細化工品發達,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重要生產基地。2004年,全省石化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574億元,其中精細化工產值占了50%以上。發達的輕紡、塑料加工工業和精細化工業,對石化產品有著巨大的需求。由于缺乏基礎石化產業的支撐,這些產業的原料主要靠進口或外省購入解決,大大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做大、做強困難。塊狀經濟和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使我省部份產業的生產規模已在國內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對石化原料類產品的需求已在國際、國內市場占據較大份額,極易因市場波動而受到沖擊,影響區域經濟穩定和安全。因此,我省必須加快發展石化工業,形成上中下游產業一體協調發展的工業體系,以全面提高我省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優勢。

(四)我省具有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的獨特區位優勢、自然稟賦和產業基礎。石化基地建設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我省港口資源豐富,利用進口資源,建設石化基地的優勢明顯,是發展臨港石化工業區位條件最為優越的省份之一。寧波港是國家重點開發建設的四大國際深水中轉港之一,建有國內最大的原油泊位和液體化工專用碼頭。經國家發展與計劃委員會批準,中石化集團投資建設以寧波為樞紐的進口原油輸油管網,在寧波和舟山分別建設2個30萬噸級的原油碼頭,形成連接浙江、上海金山和江蘇揚子石化的輸油管網,每年進口原油的輸送量將達到6000萬噸。國家和中石化集團均已確定在寧波建立原油儲備基地。舟山地區是我國得天獨厚的深水港區之一,水深10米以上岸線為28公里。目前已有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建設的25萬噸級的油碼頭一座。嘉興港位于長江三角洲南翼,緊臨上海浦東新區,擁有5萬噸級碼頭一座,屬深水良港,具有萬噸級化工原料海運條件。石化工業的建設,主要利用圍涂造地,基本不占良田。

從市場條件看,華東地區,特別是江浙和上海市是石化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地區,2005~2010年間,聚烯烴需求量占全國的1/4強,聚酯原料乙二醇占全國80%以上,其他石化產品如苯乙烯、環氧丙烷、聚醚多元醇等也都在50%上下,石化產品是目前全國和華東地區市場緊缺產品,競爭力相對較強。石化工業在浙江發展的市場空間極大。

在我省已形成了一批利用進口石油和大宗有機原料資源建設和發展石化工業的骨干企業。鎮海煉化煉油所需原油90%來自國際市場;寧波樂金甬興化工有限公司ABS生產所需的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聚酯生產所需的PTA、乙二醇等也均是來自國際市場;中石化集團計劃到2010年把長三角發展成為中國的墨西哥灣,成為世界級的石化基地,而鎮海煉化是發展的重點之一;臺塑關系企業、LG化學等都計劃以港口為依托,在寧波建設石化基地,這些都將對我省臨港石化工業的建設發揮帶動作用。

同時必須看到,我省規劃建設臨港石化工業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和困難。

(一)周邊省份石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對我省石化工業的發展形成較大壓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組織開展長三角石化產業帶的規劃工作。國家已批準上海漕涇化學工業園、南京化學工業園為國家級石油化工基地,其中,上海的漕涇石化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3.4平方公里,被列為上海市未來四大新興產業基地之一。南京化學工業園已形成2100萬噸煉油、70萬噸乙烯、150萬噸聚酯的生產能力。隨著“揚巴一體化”工程的實施,將形成一個特大型百萬噸級乙烯生產基地,從而為發展相關產業提供得天獨厚的原料條件。另外,江蘇省的連云港、常熟和南通,廣東省的廣州和茂名,山東省的青島和齊魯等,石化工業園區的建設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我省是目前沿海省份中除海南、廣西之外唯一沒有乙烯工業的省份。只有加快推進以港口為基礎的臨港石化工業的建設,才有望在我省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石化企業,使我省在長三角石化產業的大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石化工業發展嚴重滯后,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缺乏龍頭項目的帶動。由于我省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生產量很少,制約了化工、輕紡等下游產業發展。目前已經產業化的ABS、腈綸等產品由于原料全部依賴進口,產品規模的擴大難以實現。作為紡織業發達省份,我省每年所需聚酯原料精對苯二甲酸(PTA)達200萬噸,2003年我省進口PTA157萬噸,用匯達8.8億美元;余姚中國塑料城是全國最大的塑料市場,近年平均每年的交易額近百億元,除鎮海煉化、樂金甬興化工等少數廠家有少量產品參與交易外,基本上都是外地企業的產品和進口產品。鎮海煉化乙烯項目前期工作尚在進行中,而且100萬噸/年的規模也不足以支撐我省下游石化產業發展之所需。

(三)我省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缺乏一批資本實力強、產業關聯性大的大型骨干企業。石化工業是投資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大型石化裝置的投資一般需數十億元之多,在我省有能力并計劃進入石化領域的大企業不多,將成為制約我省臨港石化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

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的指導思想為:圍繞建設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發展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積極追蹤世界石化工業發展趨勢,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促進石化產業的集聚,形成煉油-石化工業一體化的格局,全面提升我省石油化學工業整體競爭力,實現從化工大省向石化強省的轉變。

在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的進程中,應堅持三個原則:

(一)堅持總體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根據我省相關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要求,制訂浙江省石化工業發展總體規劃。各重點石化園區應根據全省總體規劃按照資源集約化利用和循環經濟的要求,制訂和調整園區布局規劃,將園區技術開發中心,產品檢測中心,商品展示中心,維修服務中心、備品備件儲備中心和生活服務中心等公共平臺納入規劃建設范圍,做到合理布局,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園區集聚和整合優勢。

(二)堅持控制源頭,放開下游,多元投資的原則。要積極爭取國家對我省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的支持,將寧波規劃為國內重要的乙烯工業生產基地省石化下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合理規劃臨港大石化重點項目的發展布局和產品規模;支持中石化集團、中石油集團在我省建設石化項目;立足我省民營經濟發展優勢,引導民營資本和外資融合發展,以乙烯等大型石化裝置為依托,多元投資發展下游石化裝置。

(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從長遠和戰略高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加強國際產業轉移和產業擴張的銜接,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努力引進一批具有世界級規模的大型石化裝置,重視對現有產業的技術改造,降低資源消耗水平,有目標地抓好對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的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優勢、帶動作用強的大型石化企業和產品;提高水、土地、能源等重要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做到石化產業發展與經濟、環境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戰略目標:到2010年,全省臨港石化工業取得極大發展,銷售額達到1400億元;建成國內最大的煉油和乙烯生產裝置,原油加工能力達到3000萬噸,乙烯能力達到200萬噸。形成與化學工業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的石化工業產業體系;石化產品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能夠滿足相關產業發展的需要。骨干企業的技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清潔生產、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形成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外資三分天下的發展格局。

四、臨港石化工業的區域布局規劃

基地化、集約化的發展模式是當今石油化工的發展趨勢。我省發展臨港石化工業,應堅持園區化發展,使資源得到優化互供,同時各類副產品實現集中利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浙江省環杭州灣產業帶發展規劃》中對石化產業的布局導向為:“石化上中游產業圍繞沿海大港集中布局,以杭州灣南岸寧波沿海產業帶為重心,主要向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榭經濟開發區、鎮海石化產業功能區集中,北岸主要在環杭州灣嘉興經濟開發區臨港區域集中發展”。根據這一布局導向,我省臨港石化工業園區建設近期將主要支持寧波石化工業區、嘉興石化工業區,以及舟山石化工業的建設。溫臺地區有條件的區塊可作為潛在發展區域,根據開發進程和條件適時加以開發。

(一)寧波石化工業區:寧波處于我國沿海南北航線的中點,長江口南翼和錢塘江入海口,北鄰杭州灣、東臨東海,江海聯運、水陸中轉便利,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港站主樞紐。規劃的寧波石化工業區主要由鎮海的俞范-澥浦至慈溪龍山區塊、北侖的林大山-炮臺崗及周邊區塊、大榭島區塊等三個區域組成。寧波已有電廠裝機容量為4350MW,在建的有5560MW,屆時能夠保證臨港石化工業發展的電力所需;已有城市供水能力82萬噸,規劃將通過橫山水庫、白溪水庫和曹娥江、富春江引水工程,使供水能力達200萬噸/天,可保障寧波市的生活和生產用水。但寧波臨港石化工業區各區塊的布局和產業規劃應做到與該區域的相關設施條件相配套。

1、俞范-澥浦-龍山區塊:位于寧波鎮海區和慈溪市沿海地帶。園區供水能力規劃為30萬m3/d,水源為寧波市梅林工業水廠;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裝置兩座,在建的污水處理裝置能力為4.5萬m3/d,另規劃一座10-12萬m3/d的綜合污水處理場,深海污水排放管道也已在施工;規劃中的濱海高速、海天一路、海天二路,橫穿化工區各片,與鎮海城區、港口和液體化工碼頭相連,形成三縱九橫的對外交通網絡;園區內建有熱電廠,實現管網供熱。

該區塊無建港口和碼頭的條件,建議將鎮海液體化工碼頭作為該區域的依托港區進行規劃控制,通過管廊和快速路與園區相連,以保證園區的原料和產品進出。鎮海液體化工碼頭由七座化工專用碼頭組成,分別為5萬噸級2座、萬噸級1座、3千噸級以下4座,建有化工儲罐區,總容量數十萬立方米,已形成70多個品種,300萬噸吞吐能力,為目前國內最大的液體化工碼頭。要求寧波市根據園區的發展要求,做好港口的發展規劃,使之成為寧波化工區的化工品倉儲和物流運輸中心。

園區內現有鎮海煉化股份有限公司的1600萬噸/年煉油裝置、寧波樂金甬興化工有限公司30萬噸/年的ABS生產裝置等。樂金甬興化工的7萬噸/年丁苯膠乳正在建設,浙江善高化學有限公司離子膜燒堿項目等簽約落戶,將為園區石化產業的發展提供配套,浙江腈綸廠5萬噸/年腈綸項目等有機化工項目也已簽約。

園區主要是以鎮海煉化煉油和乙烯項目為支撐、以液體化工碼頭為依托,以烯烴、芳烴為主要原料,發展深加工有機化工和合成材料產業等高技術含量的大型石化裝置。嚴格控制對石化園區原料依賴性不強的化工企業進入該園區,避免因化工企業的無序發展影響園區石化產業的布局建設。

2、北侖區塊:位于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與寧波濱海快速路、繞城公路、東外環路等高等級公路相連;擬修建長約16公里的鐵路專用線,鐵路運輸條件不久即可改善;建有熱電廠兩座,日供汽能力200噸;供水能力可達80萬m3/d,在建的原水工程設計能力為20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為18萬m3/d。緊鄰園區的北侖港建有25萬噸級原油碼頭,有萬噸級以上泊位24個,尚可建20萬噸級碼頭一座,萬噸級以上碼頭多個,港口條件得天獨厚。

目前在建的項目有臺塑寧波公司30萬噸/年PVC、50萬噸/年ABS、60萬噸/年PTA等項目。

九十年代國家曾批準協和在北侖區塊建設30萬噸/年乙烯項目,目前碼頭已基本建成,但30萬噸/年乙烯項目已取消,我省應爭取在北侖區塊引資建設一套乙烯裝置。近期重點為利用港口優勢,從境外進口大宗有機化工原料,建設合成材料和有機化學品下游產品裝置,然后逐步向上游原料型產品的生產發展。也可以采用后加工裝置與上游原料裝置同步建設的發展模式,產業定位主要是發展下游合成材料和大型有機原料類產品。

3、大榭島區塊:規劃面積近10平方公里,位于大榭島的東北部和北部的三角形地塊,距寧波市中心約40公里。

該園區內道路四通八達,通過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將大榭與大陸連成一體。大榭支線鐵路正在建設,設計運輸能力為2000萬噸/年。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15萬噸,建設中的原水工程設計能力為20萬噸/日。大榭環島污水管網已敷設完畢,日自理能力為8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裝機容量7.5萬KW的熱電聯供工程也將于2005年初建成。已建成25萬、5萬、2萬等油碼頭,5萬、5千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各一座,正在籌建3座15萬噸油碼頭和一座5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港口優勢十分明顯。

目前在建的項目有煙臺萬華的16萬噸/年MDI,寧波東港化學有限公司的16萬噸/年離子膜燒堿、日本三菱化學60萬噸/年PTA項目、中油奧里油儲運項目等。

大榭島區塊主要是利用港口優勢,從境外進口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發展聚酯中間體等有機原料類產品及相關的配套原料類產品。

(二)嘉興石化工業區:主要由乍浦區塊和平湖白沙灣區塊組成。

乍浦區塊位于浙江省乍浦經濟開發區內,園區規劃面積一期為10平方公里,總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園區位于乍嘉蘇高速公路的起點,01、07省道穿境而過,杭州灣跨海大橋現已動工,2008年可建成,交通條件優越;園區內的乍浦港建有2.5萬噸、5萬噸級石油碼頭等泊位共8個,年吞吐能力3000萬噸,同時將建設2.5萬噸級的液體化工碼頭、2.5萬噸化工危險品固體碼頭各一座,年吞吐能力分別達到200萬噸和100萬噸,配套建設液體儲罐區四個,總容量22萬立方米。現有220KV、35KV變電所各一座,擬將建設110KV變電所一座,可滿足園區供電負荷;在建的熱電廠可滿足園區400t/h用汽需要;5萬噸/天水廠已在建設中,污水通過管網進入日處理能力為55萬噸的嘉興市污水處理廠,可滿足園區近遠期的污水處理要求。

目前已有日本帝人化成株式會社10萬噸/年聚碳酸酯、英荷殼牌公司4.6萬噸/年油、嘉化集團6萬噸/年離子膜燒堿等入園建設。

平湖白沙灣區塊位于平湖市東南,東鄰浙江省界,與上海金山石化接壤,南瀕杭州灣,西與乍浦港相鄰,可開發土地資源有60余平方公里。區內擁有可建港海岸線達13公里,-13米等深線距吳淞零米線500-900米,可建數個3-5萬噸級深水泊位,擬建的杭浦高速公路(滬杭第二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白沙灣曾被作為我省與上海市聯合建設60萬噸/年催裂化項目的建設用地,后因種種原因未實施。在白沙灣建設臨港石化工業基地,既可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又可使我省經濟更好地與上海接軌。

嘉興石化工業區主要是以進口有機化工原料單體等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和有機化工深加工產品,形成從基本無機原料、有機原料到合成材料配套的石化園區。嘉興石化工業區要積極與上海金山石化、漕涇化工園產業接軌,利用從上海獲得的有機原料進行深加工,以取得跨省市共同發展,優化杭州灣石化產業整體布局,促進長江三角洲石化工業的協調發展。

(三)舟山石化工業區。舟山金塘島是環杭州灣區域建設大型深水港的戰略要地。隨著舟山至寧波的大橋建設順利推進,金塘島的運輸條件將得到極大改善,舟山建設大型石化原材料中轉基地的條件更趨成熟,應爭取使金塘島石化工業區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油品和液體化工原材料倉儲和供應基地。舟山本島腹地廣闊,深水岸線較長,可作為發展臨港石化的備選地塊。同時可根據布局條件和配套設施條件,在條件成熟時,選擇適當地塊適度發展煉油和石化工業。

溫州市已制定了在大小門島布局建設石化基地的發展規劃,臺州市大陳島港口資源優勢明顯,而且,從溫臺地區業已形成的產業現狀看,加快發展石化下游產業已成為該區域產業穩定運行和提升發展的重要內容,建議支持溫州在“十一五”期間,利用進口初級石化原料,啟動石化中下游產業的建設,為大型基礎石化工業的建設創造條件。溫臺地區爭取啟動大型燃油裝置。

五、產業發展重點

根據當前石化工業發展的特點和區域發展的需要,我省石化工業一方面要抓好以鎮海煉化乙烯工程為代表的重點石化項目的建設,另一方面要積極發揮港口優勢,利用進口石化初級產品,建設下游生產裝置,形成煉油—石化一體化,各產品具有良好經濟規模、上中下游協調發展的石化工業格局。

我省石化工業產業發展重點按煉油、乙烯產業、丙烯產業、碳四、碳五、碳九和“三苯”產業群分述如下:

(一)煉油

煉油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石化工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我省應依托現有企業基礎和優越的港口資源條件,努力擴大煉油能力。鎮海煉化現原油加工能力為1600萬噸/年,應爭取在2010年形成3000萬噸/年的原油加工能力,以滿足200萬噸/年乙烯工程的原料需求。同時支持有條件的煉油企業易地發展,在舟山布點建設大型煉油裝置。

(二)乙烯產業群

乙烯主要用于生產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系列、聚酯樹脂。除聚乙烯外、其它樹脂的生產,乙烯必須先進行如附圖所示的一系列化學轉化,生成相應的聚合單體,這些單體再經聚合才形成高分子樹脂。這些系列化學轉化的工業生產,構成了乙烯產業群。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系列屬于五大通用塑料樹脂之列,是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材料。

2004年,我國乙烯產量為623萬噸,居世界第三。到2005年乙烯生產能力將有望達到800萬噸/年,2010年將達到1400萬噸/年。而在當量需求方面,2005年和2010年預計將分別達到1800萬噸和2700萬噸左右,缺口分別達到886萬噸和1524萬噸。

我省鎮海煉化乙烯工程一期建設規模為100萬噸/年,應爭取在2007年建成,并在2010年前啟動二期100萬噸/年乙烯擴建項目,總體形成20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在產品方案上應與揚-巴乙烯、上海乙烯適當分工,國家曾批準在寧波北侖建設30萬噸/年乙烯工程,目前碼頭等基礎設施已基本建成,同時臺塑關系企業等已在北侖投資建設一批乙烯下游產品項目,為把寧波建成國內重要的石化基地,建立我省在“長三角”石化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力爭在北侖再布點建設一套大型乙烯裝置。

1、聚乙烯

2004年,我國聚乙烯生產能力為440萬噸,產量為441萬噸,進口量為480萬噸,自給率僅為48%。預計2010年,我國PE需求量為1470萬噸,生產能力為868萬噸,自給率接近60%。2002年,我省PE消費量為104萬噸。2008年浙江省總需求量預計為271萬噸。由于世界PE市場總體成供大于求的狀態,國外、特別是中東國家的PE將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因此,必須特別注意產品結構問題,并盡可能形成規模經濟。由于LLDPE突出的薄膜性能,它將逐步取代LDPE,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應支持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中,形成具有規模優勢的45萬噸LLDPE的生產能力。

2、聚氯乙烯產業鏈

由于我國大部分的供/排水管將改用PVC管,加上近年房地產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PVC需求異常旺盛,并將持續到2010年。2003年我國生產PVC約503萬噸,進口200萬噸,總消費量達到703萬噸。預計2008年我國PVC的需求量將激增到1000萬噸,成為世界PVC第一大消費國。由于PVC難降解,對其市場前景專家們存在較大爭議。我省是國內主要的PVC加工生產基地,但PVC生產總量不大,合計為12萬噸/年(均為乙炔法),絕大部份產品通過進口或外省供應,目前在建的有臺塑集團30萬噸/年PVC項目(利用進口氯乙烯單體)和巨化集團的12萬噸/年PVC項目(乙炔法)。支持跨國石化企業依托港口資源,進口氯乙烯單體建設PVC生產裝置,支持以乙烯裝置為依托,建設大型PVC生產裝置。

3、苯乙烯產業鏈

2004年世界苯乙烯的產能達到了2588萬噸,消費量為2351萬噸,預計2008年產能和消費量將分別達到3208和3080萬噸,在2009年前全球苯乙烯供應將很緊張。目前我國苯乙烯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求,2004年生產能力為110萬噸,產量99萬噸,而當量需求為386萬噸,2008年我國苯乙烯缺口估計為471萬噸。苯乙烯主要用于制備聚苯乙烯(62%)、ABS(11%)、丁苯膠乳(8%)、AS、SBS等高分子材料。2003年全球ABS生產能力達到700萬噸,由于大部分家用電器的制造業已遷移到亞太地區,我國對ABS的需求非常旺盛,2004年產量為60萬噸,進口196萬噸。

我省現有寧波新橋化工有限公司8萬噸聚苯乙烯生產裝置,寧波樂金甬興化工有限公司30萬噸/年ABS生產裝置,在建的有臺塑集團25萬噸/年ABS裝置。我省重點應支持寧波LG甬興化工有限公司改造形成54萬噸/年ABS生產能力,臺塑集團形成50萬噸/年ABS生產能力,使我省成為我國乃至世界ABS的重要生產基地。

在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項目建設方案中安排有78萬噸年苯乙烯裝置,除滿足我省現有聚苯乙烯和ABS等下游產品生產企業的原料供應外,建議考慮發展丁苯膠乳、SBS等延伸產品。

4、聚酯產業鏈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PET生產已從日用級聚酯(PET)轉入利潤率更高的無紡布用PET和技術級PET,日用級PET的生產則轉移到亞太地區。我國是日用級聚酯終端產品的重要生產國,產品大量出口。2003年全球衣物市場中20%來自中國。隨著2005年紡織品出口配額取消,市場份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進而大幅度地提高我國PET的需求。2004年,世界PET產能約為4000萬噸,我國PET年生產能力為1600萬噸,占世界40%,2008年生產能力預計為2200萬噸。

PET的主要原料為乙二醇和精對苯二甲酸(PTA)。

乙二醇由乙烯化學轉化成環氧乙烷,而后水合而成。2004年全球乙二醇的產能為1520萬噸。我國2004年產量僅為95萬噸,2005年的需求量預計為600萬噸,缺口400萬噸。我省乙二醇需求量大,預計2005年、2010年分別達到172、291萬噸。“長三角”乙二醇消費量占全國的比例在2010年將占85%左右。在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項目已規劃一套60萬噸/年的乙二醇生產裝置,我省應爭取再建一套60萬噸/年的乙二醇裝置。

受PET增長的推動,全球PTA市場需求旺盛,2002年產量為2700萬噸,2005年需求量預計為3400萬噸,產能基本滿足需求。2004年我國產量460萬噸,進口572萬噸,我省進口量占全國的1/3。根據我省聚酯的規模,2005年我省PTA需求量為450萬噸。目前,我省經國家批準實施的PTA項目有浙江華聯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的45萬噸/年PTA項目、寧波逸盛石化有限公司60萬噸/年PTA項目和日本三菱化學的60萬噸/年PTA項目。把我省建成國內最大的PTA生產基地,符合我省聚酯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要求,支持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擁有新工藝的外國公司以寧波港為依托,采用進口原料建設精對苯二甲酸生產裝置,支持我省重點聚酯生產企業向上游延伸建設精對苯二甲酸生產裝置。

PTA的原料為對二甲苯(PX)。根據2002年到2010年的PTA需求預測,世界將須新增1370萬噸PX產能。預計PTA的原料PX將非常緊缺。鎮海煉化已規劃將PX產能從45萬噸擴能到75萬噸,但仍不能滿足需求,我省PTA項目的實施必須重視這一問題。

(三)丙烯產業群

全球丙烯2002年產量5280萬噸。2010年需求量預計為9100萬噸。由于全球超過25%的乙烯工程計劃項目以乙烷為原料,幾乎得不到丙烯。未來丙烯將供不應求。全球的丙烯主要用于制備聚丙烯(36%)、環氧丙烷(20%)、丙烯腈(13%)、異丙苯(4%)、丙烯酸(4%)、異丙醇(4%)、正丁醇(4%)、齊聚物(4%)等。近年來由于聚丙烯的需求持續增長,丙烯用于制備聚丙烯的比例上升幅度較大。

“長三角”已確定實施的丙烯延伸產品有:上海賽科乙烯工程的26萬噸丙烯腈項目,揚子-巴斯夫乙烯工程的16萬噸丙烯酸和21.5萬噸丙烯酸酯。在鎮海煉化乙烯工程中,丙烯主要規劃用于制備聚丙烯和環氧丙烷。結合煙臺萬華的MDI項目,重點考慮建設環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設聚醚多元醇,爭取在寧波形成上下游一體的聚氨酯產業鏈。少量丙烯可規劃用于表面活性劑、碳酸二甲酯、丙二醇、環氧氯丙烷等精細化學品的生產。同時,基于我省涂料、粘結劑生產總量位居全國前列,以是全國重要的皮革工業加工基地,支持在我省建設丙烯酸和丙烯酸酯項目。

1、聚丙烯

2003年,PP世界產量約為4040萬噸。2003-2007年,世界需求年增長率預計為5.3%。由于市場需求強勁,世界PP主要生產商均有擴產計劃,自2000年后我國成為PP最大消費國。2004年我國產量為475萬噸,進口244萬噸。預計到2010年我國聚丙烯需求量將突破1000萬噸,聚丙烯供不應求已成定局。支持鎮海煉化在乙烯工程中建設聚丙烯裝置。

2、聚氨酯產業鏈

聚氨酯由于優異的綜合性能,其需求一直以較高的速度發展。2010年前,長三角聚氨酯消費量占全國的50%左右。其中生產聚氨酯所需的原料主要有MDI、TDI和聚醚多元醇。2003年世界MDI消費量大于300萬噸。未來數年內全球需求量年增長率預計為6.9%,且需求的增長超過供應增長。最近幾年BAYER、BASF、DOW等產業巨頭均有MDI擴產計劃。到2015年我國將成為全球MDI最大市場。BAFT、HUNSTSMAN與我國上海氯堿等公司在上海投資11.26億美元,建設世界最大的異氰酸酯集成產業基地(24萬噸MDI、16萬噸TDI),預計2006年投產。我省則有煙臺萬華在寧波大榭島的16萬噸MDI項目。

2004年世界聚醚多元醇的生產能力為521萬噸,消費量為412萬噸。2005年全球生產能力將達到578萬噸,消費量將達到469萬噸左右,2010年將達到594萬噸的消費量。2004年我國聚醚產量為34萬噸,消費量60萬噸。今后十年,受汽車工業和房地產的推動,我國聚氨酯工業將會以較高的速度發展,預計2005年我國聚醚需求量為70萬噸,2008年需求量為92萬噸,2010年需求量約為110萬噸。2008年估計將有近30萬噸的缺口。聚醚多元醇由環氧丙烷開環聚合而成。

2005年世界環氧丙烷的總能力將達到701萬噸,需求量將達568萬噸,2008年需求量將達696萬噸,屆時裝置能力為724萬噸。我國的環氧丙烷生產在最近幾年才形成規模,2004年產量為45萬噸,無法滿足國內需求,而且存在生產成本過高、丙烯原料供應不穩定等問題。預計2005年生產能力達到67.6萬噸。預測2005年需求量為76萬噸、2008年達到100萬噸,2010年達到120萬。支持鎮海煉化在乙烯工程中,建設36萬噸/年的環氧丙烷生產裝置。

支持投資者利用鎮海煉化股份有限公司乙烯工程的環氧丙烷建設聚醚多元醇生產裝置,同時結合煙臺萬華在寧波大榭島投資生產的MDI(16萬噸/年)發展聚氨酯硬泡、軟泡及水性聚氨酯。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國內重要的聚氨酯生產基地。

3、聚碳酸酯產業鏈

聚碳酸酯(PC)是一種重要的工程塑料,2000年世界消費量為189.1萬噸。預計未來幾年內需求量將以9%增長。2004年世界產能達290萬噸,2007年可達到310萬噸。我國對PC的需求非常強勁,2001年進口26.6萬噸,2004年進口量達60萬噸。PC生產技術被跨國公司所控制,引進困難。目前有BAYER與上海氯堿合資建設10萬噸/年生產裝置正在建設中,日本帝人化成10萬噸/年PC裝置落戶浙江乍浦,目前一期5萬噸/年裝置已投產,應支持日本帝人化成將乍浦作為其PC發展的重要基地。

PC的主要原料為雙酚A,受PC需求的推動,世界雙酚A需求以年均7%增長。世界雙酚A商品量不多,一般與下游產品產品一體化生產。我省應爭取在嘉興乍浦或寧波建設一套雙酚A生產裝置,與PC裝置配套。

4、丙烯酸及其酯產業鏈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丙烯酸型超吸水劑、家用洗滌助劑的開發和普及,丙烯酸及其酯的需求量大幅上升。目前世界丙烯酸年產能力約為400萬噸,年增長率在5%左右;丙烯酸酯為300萬噸,年增長率為3%。美國、西歐和日本是主要產地。丙烯酸除用于生產丙烯酸酯外,還用于生產超吸水劑、去垢劑和分散劑。丙烯酸酯則主要用于生產表面涂料及膠粘劑。

我國丙烯酸及其酯類現有產能為15.8萬噸,2005年需求量為45萬噸,缺口30萬噸。揚子-巴斯夫項目規劃丙烯酸及其酯類產量為40.3萬噸。

根據我省相關產業發展和配套的需要,我省支持發展的丙烯下游產品還有乙丙膠、碳酸二甲酯等。乙丙膠廣泛用于汽車部件、防水材料、膠帶、汽車密封件生產等。2001年世界需求量為90萬噸,國內僅有吉化公司2萬噸/年一套裝置,引進建設一套乙丙膠生產裝置有助于我省汽車等下游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和發展。碳酸二甲酯在手機電池、制藥等行業有廣泛用途,主要原料為環氧丙烷、二氧化碳和甲醇。

(四)裂解碳四產業群

裂解碳四是單烯烴(正丁烯和異丁烯)、二烯烴(丁二烯)、烷烴的總稱。裂解碳四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在鎮煉化乙烯工程中丁二烯將主要用于ABS的生產,同時也可考慮延伸建設SBS裝置。正丁烯用于生產LLDPE,異丁烯可規劃用于生產丁基橡膠。丁基橡膠主要用作汽車內胎。目前我國僅有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有一套年產3萬噸/年生產裝置。異丁烯也可規劃用于生產甲基丙烯酸甲酯。后者為生產有機玻璃的單體,也廣泛應用于制備涂料、粘結劑、油墨樹脂、紡織助劑等。另一種選擇是用于合成叔丁胺。正丁烷可用于制備順酐、1,4丁二醇、四氫呋喃(THF)、γ-丁內酯等緊缺有機化工原料。我國1,4丁二醇的消費主要集中在PBT、PU(PU皮革、PU鞋底材料、PU彈性材料)、THF等領域,市場需求極為強勁。我省是國內最大的氨綸生產基地,要積極爭取引進技術建設一套1,4-丁二醇裝置,并延伸建設PTMEG裝置。滿足氨綸生產的原料需求。

規劃在白沙灣區塊集中鎮海煉化、上海金山石化、南京揚子石化等裝置的副產碳四資源,開發以異丁烯和正丁烷生產精細有機化工原料,實現規模化利用。

(五)碳五和碳九的綜合利用

石油烴高溫裂解制乙烯、丙烯過程中,副產相當量的碳五和碳九餾分。以油品為裂解原料時,這兩個餾分的總產率約為乙烯產量的25%。由于資源分散,難以集中形成經濟規模,我國裂解碳五和碳九的綜合利用率不高,絕大部分用作燃料,直接燒掉。我國在90年代初建成四套萬噸級的芳香族碳九石油樹脂裝置。碳五石油樹脂雖有多處生產,但均為幾百噸的規模,由于原料來源沒有保證,生產規模小,無法對原料進行預處理,工藝落后等原因,以致產品質量差且不穩定。但國內市場急需這種產品,在涂料、粘合劑、油墨等領域,需要大量的碳五石油樹脂,國內無法滿足供應。國外碳五石油樹脂產量已達數十萬噸。建議在嘉興白沙灣區塊規劃成我國碳五和碳九的綜合利用基地。利用其突出的地域優勢和港口條件,整合鎮海煉化、上海金山石化、南京揚子石化的碳五和碳九資源,生產石油樹脂、不飽和樹脂等大噸位化工產品,以滿足涂料、粘合劑、油墨等生產的需要。

(六)三苯產業群

苯、甲苯、二甲苯統稱三苯,是煉油和乙烯工程的重要副產和重要的有機化工基本原料。在本規劃中,苯主要用于生產苯乙烯形成苯乙烯產業鏈。MDI一般與苯胺一體化建設。苯硝化生成硝基苯,硝基苯加氫還原成苯胺,苯胺與甲醛反應生成二苯基甲基二胺,后者與酰氯反應生成異氰酸酯的混合物。由于煙臺萬華的MDI項目已在大榭島建設,規劃在寧波規劃大型的苯胺項目配套。

對二甲苯則主要用于生產PTA,形成聚酯產業鏈。利用鎮煉化的煉油和乙烯項目生產的鄰二甲苯,可制備苯酐及其下游的PVC增塑劑。2000年苯酐國內產量為41.5萬噸,2001年苯酐國內需求大約為70萬噸。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預計國內市場對苯酐的需求量將繼續增加。增塑劑行業是苯酐主要消費用戶。在增塑劑領域中,苯酐用于生產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隨著我國塑料制品業迅速發展,對增塑劑需求量增長很快。在我國生產的增塑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所占比例較大。涂料工業也是苯酐的主要消費用戶。苯酐是制造醇酸樹脂和聚酯等的原料。這些高聚物用來生產醇酸樹脂漆、氨基樹脂漆、硝基漆、過氯乙烯漆和聚酯漆等。苯酐還可用于染料、農藥和醫藥等行業。

六、主要政策及措施

建設臨港石化工業先進制造業基地,是全面提升我省工業經濟競爭關鍵所在,同時也事關我省在“長三角”石化產業基地中的地位。石化工業屬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型產業,尤其應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服務功能和資源配置作用,為產業發展創造優越的環境和條件。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省政府分管負責人掛帥,省級有關部門和寧波、嘉興、舟山等市政府參加的臨港石化工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臨港石化工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從全省產業聯動需要,部署抓好重點園區的規劃實施工作。設立聯席會辦公室,做好臨港石化工業發展的指導、協調和服務工作,省里確定的重點園區所在地政府,應建立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制定石化園區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對事關臨港石化工業發展的重大關鍵項目應成立領導小組,以更好地做好協調和服務工作。

(二)推進重點石化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石化園區建設基礎設施配套要求高,資金投入量大,所在地政府和園區管委會要按照市場化動作的思路,大力拓展融資渠道,多方籌措建設資金,加快園區配套設施的建設。省和寧波市要全力爭取寧波石化工業園批準成為國家級石化園區,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和重大配套項目建設的支持,對園區發展有重大意義的重點項目也應予以支持。

(三)保障重點石化園區建設用地的供給。石化園區布局范圍廣,土地占用量大,各重點石化園區要盡可能利用圍墾造地,少占用耕地。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對重點園區列入規劃的重點項目要保證其土地供給。各重點石化園區要按照高起點、上規模、功能配套完善的要求,做好園區的規劃和建設。

篇3

關鍵詞 化工專業 培養目標 課程設置 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ZHANG Zhengguang, LI Dey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training target, materi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em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ntroduction and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clear learning objective to play a certain role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Freshmen to adapt to the new schoo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hemical engineering;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employment

化工專業的其它課程及其簡介如下:

“化工安全生產” 課程學習化工生產中的安全知識。安全是人類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安全生產既是人們生命健康的保證,也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更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前提和條件。

“工廠設計”是一項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綜合性設計工作。廣義的工廠設計還包括對建設項目的投資決策、設計程序。 工廠設計通常包括設計前期工作、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三個階段。學生們只做初步設計。

“機械原理”著重講述分析和設計現代機械的基本技能和思維方法。它是機械類專業的主干課程,對化工專業的學生,要求沒有那么嚴格。

“機械制圖”是用圖樣確切表示機械的結構形狀、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術要求的學科。圖樣由圖形、符號、文字和數字等組成,是表達設計意圖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經驗的技術文件,常被稱為工程界的語言。學生們通過學習,能夠識圖和作圖。

“機械設計”是根據使用要求對機械的工作原理、結構、運動方式、力和能量的傳遞方式、各個零件的材料和形狀尺寸、方法等進行構思、分析和計算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描述以作為制造依據的工作過程。對化工專業的學生,要求沒有機械類的嚴格。

“電工電子學”是電工基礎、電路基本分析、數字電子、模擬電子等電類基礎學科的共稱。是所有理工類專業學習的基礎課程。內容包括電路和電路元器件、電路分析基礎、基本放大電路、集成運算放大電路、數字集成電路、波形的產生和變換、功率電子電路、變壓器和交流電動機。

“文獻檢索和科技寫作”主要介紹文獻檢索的基本知識、工具書類型及功用、網絡信息資源、國內外的全文數據庫檢索、著名外文文摘檢索、專利文獻檢索、特種文獻檢索及科技論文寫作等相關內容。

“現代企業管理與產品營銷”講述怎樣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組織、計劃、指揮、監督和調節等。

“畢業設計”是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采用的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畢業設計,能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系統、嚴格的基本能力的練習。

“物理實驗”、“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化工原理實驗”及“高分子化學實驗”是學生們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培養學生們的動手能力而設置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建設以來,學校已投入專業建設經費300余萬元。現有面積260平方米;800元以上的儀器、設備300多臺(套),儀器設備總值近450萬元。除普通儀器設備外,擁有變壓吸附實驗裝置、薄壁容器應力測定實驗裝置、安全閥泄放性能測定實驗裝置、三元液液平衡數據的測定、乙苯脫氫實驗、傳熱過程綜合實訓、反應精餾、納濾反滲透分離實驗、尿素仿真與實訓、管式反應器流動特性測定實驗、間歇反應實訓等裝置。

“認識實習”、“化工實習”、“工程基礎訓練”、“化工綜合實訓”是能讓學生們面向企業、面向化工生產實際而設置的。我們學院實訓實習基地有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興發集團有限公司,湖北當陽華強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湖北華陽化工有限公司。

從化工專業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為了把學生們打造成為過硬的高級化工工程師,開設了基礎理論課程,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等;開設了專業基礎及專業課程,如分析化學、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化學工程制圖、化工原理、化工傳遞過程、化工熱力學、現代化工概論、化工過程模擬、化工系統工程、能源化工、化工分離工程、化學反應工程、化工工藝學、化學工程設備、化工安全生產等。作為高級化工工程師,還應該懂得一些機電儀表方面的知識,從而開設了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電子學、過程裝備控制技術及應用等。為了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和多方面的能力,相應開設了一些通識課程和實習實訓課程(前已述及)。

學生們畢業后有兩個走向,一個是考研究生,進一步深造。二是參加工作。二者均可視為就業方式。

下面談談第二種就業方式。

首先,從化工產品談這個問題。化工產品種類繁多,從某個角度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化學礦:硫礦、磷礦、硼礦、鉀礦、其它化學礦。

(2)無機化工原料:酸類、堿類、無機鹽其它金屬鹽類、氧化物、單質、工業氣體及其它無機化工原料。

(3)有機化工原料: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一般有機原料及有機中間體。

(4)化學肥料: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細菌肥料、 農藥肥料及其它肥料。

(5)農藥: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殺鼠劑、混合劑型及生物農藥。

(6)高分子聚合物:合成樹脂及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單(聚)體、塑料制品及其它高分子聚合物。

(7)涂料及無機顏料:油漆、特種印刷油墨、無機顏料及其它涂料。

(8)染料及有機顏料:纖維用染料、皮革染料、涂料印花漿、電影膠片用染料、有機顏料及其它染料。

(9)信息用化學品:片基、電影膠片、X光片、特種膠片、照相用化學品、磁記錄材料。

(10)化學試劑:通用試劑、高純試劑及高純物質。

(11)食品和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飼料添加劑。

(12)合成藥品:抗感染類、解熱鎮痛藥、維生素類藥物、抗寄生蟲病藥物、內分泌系統用藥、抗腫瘤藥、心血管系統用藥、呼吸系統用藥、平喘藥、神經系統用藥、消化系統用藥、沁尿系統用藥、血液系統用藥、調節酸堿平衡藥、手術麻醉用藥、解毒藥、生化藥、創傷外科用藥、五官科用藥、皮膚科用藥、診斷用藥、滋補營養藥、放射同位素原料藥、制劑用料和附加劑及其它化學原料藥。

(13)日用化學品:肥皂、洗滌劑、香料、化妝品及其它日用化學品。

(14)膠粘劑:聚醋酸乙烯膠粘劑、對脂膠粘劑、丙烯酸酯膠粘劑、聚氯酯膠粘劑、三聚氰胺膠粘劑、橡膠型膠粘劑、無機膠粘劑、熱熔膠及其它膠粘劑。

(15)橡膠制品:輪胎外胎、輪胎內胎、力車胎外胎、力車胎內胎、航空輪胎系統、橡膠運輸帶、橡膠類傳動帶、橡膠三角帶、橡膠風扇帶、橡膠膠管、再生膠、油法再生膠、水油法再生膠及其它再生膠、橡膠導風筒、橡膠雜品、乳膠制品、膠布制品、O形橡膠密封圈、密封圈、特種橡膠制品及其它橡膠制品。

(16)催化劑及化學助劑:催化劑、印染助劑、塑料助劑、橡膠助劑、水處理劑、合成纖維抽絲用油、有機抽提劑、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劑、表面活性劑、皮革用助劑、農藥乳化劑、鉆井用化學品、建工及建材用化學品、機械用化學助劑、炭黑、吸附劑、冶煉助劑、電子工業用化學助劑、油品添加劑及其它化學助劑。

(17)火工產品:烈性炸藥、起爆藥及導火索。

(18)其它化學品:煤炭化學產品、林產化學品、酶及其它化工產品。

由此可見,化工產品如此之多,化工專業的就業之路是非常廣闊的。

下面,我們給出一部分數據,進一步說明這一點。

與2012年相比,2013年,我國化工行業企業3.32萬家,實現總產值11.28萬億元,同比增長31.5%;利潤總額為8234.34億元,同比增長19.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348.71億元,同比增長15.3%;進出口總額2600.2億美元,同比增長35.7%,其中進口和出口總額分別為1517億美元和1083.2億美元,分別增長34.4%和37.5%。

我國化肥產量總計6619.8萬噸/年,同比上升2.5%。其中:尿素產量2516.3萬噸/年,磷肥產量1701.4萬噸/年,鉀肥產量396.8萬噸/年。化學農藥原藥產量(折純)234.2萬噸,同比增長20.4%。我國乙烯產量1419萬噸,增長31.7%;純苯產量553.1萬噸,增長18.7%;甲醇產量1574.3萬噸,增長26.2%;硫酸產量7060.1萬噸,增長18.7%;燒堿產量2086.7萬噸,增長12.8%;合成樹脂產量4361萬噸,增長18.3%;合成纖維單體產量1373.8萬噸,增長17.3%;輪胎產量7.76億條,增長19.8%。

還有,據全國化工人才交流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排名世界500強的化工企業絕大多數都在中國設立了公司,國內民營化工企業也迅速崛起,由此迅速拉動了對化工類人才的需求。企業需求最大的前三個專業是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和精細化工,分別占到需求總數的19%、14%和14%。化學工程與工藝是人才市場最走俏的專業。

據可靠消息,宜昌市某保險企業,點名要化工專業方面的人才。至于其它看似與化工專業無關的企業和事業單位,都可能需要化工專業方面的人才。可見,化工專業的就業門路極其廣闊。

篇4

關鍵詞:甲醇 下游產品 應用

一、引言

甲醇是化學的重要產品, 是僅次于乙烯、芳烴、合成氨的第四大基礎原料[1], 其眾多的中下游產品對工農業、交通運輸以及國防軍工都有重要的作用,甲醇幾乎可以制得全部化學品。 同時它還是一種優質燃料, 熱利用率高, 燃燒污染小, 可以用來生產甲醛、合成橡膠、甲胺、對苯二甲酸二甲醋、甲基丙烯酸甲酷、氛甲烷、乙酸、甲基叔丁基醚等一系列有機化工產品, 而且還可以加人汽油摻燒或代替汽油作為動力燃料, 以及用來合成甲醇蛋白 [2]。隨著當今世界石油資源的日益減少和甲醇單位成本的降低,用甲醇作為新的石化原料來源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從國際國內甲醇的產銷形勢來看, 新建甲醇廠想要取得好的經濟效益, 除大力促銷外, 有條件的生產廠還應大力開發甲醇下游產品, 擴大企業自用量。開發甲醇新用途, 新的深加工產品尤為重要。從長遠觀點看,甲醇產品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

二、甲醇下游產品

1.甲醛

我國甲醇主要用于生產甲醛。近年來隨著我國基本建設的不斷加強,甲醛消費量增長迅速。目前甲醛80%的用量用于人造板制膠,但在2002年7月1日起實施的室內裝修裝飾材料有關國家標準中,規定每100克人造板及制品中,甲醛釋放量不得超過9毫克。而不合格人造板材,甲醛釋放量普遍在40毫克左右,高的甚至達100毫克以上,這些國家標準的強制實施,將迫使膠合劑行業研究新的配方工藝,進而也會影響到甲醇行業。預計近年內甲醛用于制膠方面的需求將有所下降,但甲醛用于其它高技術、高效益、前景較好的下游產品,如吡啶、多聚甲醛、烏洛托品、聚甲醛、MDI、季戊四醇、三羥甲基丙烷等的用量將會逐年增長。為滿足化工市場的需求, 應大力開發以甲醇為原料的生產甲醛的新工藝, 以滿足優質工程塑料酚醛樹脂和烏洛托品等合成的需要。預計在以后更長一段時間里,甲醛需求仍將增長,但增長緩慢。目前國內甲醛生產廠家超過200家,生產能力約680萬噸左右,全球甲醛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4084.1萬噸, 而2012年的消費量只有約3754.2 萬噸, 產能已經過剩, 因此未來幾年, 世界甲醛生產只要保持約91%的開工率即可保持供需平衡, 新建生產裝置應慎重[3]。

2.甲酸甲酯

甲酸甲酯(MF)被譽為萬能的中間體,由它衍生出的化學品達幾十種,甲酸甲酯可用于生產甲酸、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和其它精細化學品,還可直接用作殺蟲劑、殺菌劑、熏蒸劑、煙草處理劑和汽油添加劑等[4]。今后甲酸甲酯的需求量將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目前甲酸甲酯的生產方法主要有甲醇與甲酸酯化法、甲醇脫氫法和甲醇羰基化法。

3.甲基叔丁基醚(MTBE)

我國MTBE的規模生產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汽油無鉛化的呼聲不斷高漲,MTBE作為無鉛汽油添加劑日益受到重視,MTBE生產能力迅速增長。預計今后幾年我國MTBE需求量仍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目前我國MTBE生產能力約80萬噸/年左右,將消耗甲醇約25萬噸左右。目前MTBE由甲醇和異丁烯在強酸性大孔徑離子交換樹脂或硫酸催化劑作用下發生醚化反應生成,反應輕度放熱, 可進行氣相或液相反應, 工業上一般采用液相反應[5]。

4.醋酸

醋酸廣泛運用于紡織、涂料、染料、電子及食品行業。國內目前對醋酸的需求正以每年6%左右的速度增長。我國醋酸生產工藝路線有酒精法、乙烯法和甲醇法。隨著國內甲醇法裝置不斷新建和擴產,預計2012年甲醇法的生產能力將達到400萬t/a,如按90%的開工率計,產量將達到360萬t。而乙烯法和酒精法醋酸裝置因為規模小、成本高,將會完全關閉[6]。

5.聚乙烯醇

我國聚乙烯醇(PVA)歷經三十幾年的發展,生產裝置能力和年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基本上已形成了較完善的PVA及其纖維工業體系, 2011年我國PVA總產量已達到80.5萬噸,甲醇需求量為9.6萬噸左右。

6.甲胺

甲胺是一種重要的脂肪胺, 通過加壓精餾分離不同結構的系列產品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 是基本的有機化工原料之一。一甲胺和二甲胺大量用在農藥、醫藥、炸藥和燃料推進劑、有機合成中間體三甲胺主要用在橡皮助劑、炸藥、化纖溶劑、離子交換樹脂。目前國外年生產能力為180萬噸,國內年生產能力為52萬噸,全球年消費量為215萬噸,年消費遞增率為12%。隨著我國二甲基甲酰胺(DMF)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甲胺特別是二甲胺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等都是化學工業、農藥、醫藥及涂料的中間體, 有相當廣闊的市場前景[7]。

7.甲醇燃料

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外就開始利用甲醇代替汽油。由于“石油危機”的出現,許多國家為了能源安全和平衡外匯,積極尋找石油代用能源。1976年有許多國家代表參加的第一次國際醇能源會議,推動了醇燃料(包括甲醇和乙醇)的發展。在此過程中,人們發現醇燃料不僅可替代汽油,而且其汽車尾氣排放量比汽油和柴油更低,對環境也更有利,還可大大節省運行費用。目前我國石油短缺,所需原油56%需要進口,2011年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已達1.04億輛,預計2020年將達到2億輛。汽油供不應求的矛盾將日趨突出,一般1.5t甲醇可替代1t汽油,如替代2000萬t汽油則需要甲醇燃料3000多萬噸。目前世界上以甲醇汽車燃燒甲醇的最高比例為85%,甲醇燃料的推廣和新配方甲醇汽油的使用將使世界對甲醇的需求大增。我國首個車用燃料甲醇標準已于2009年11月1日起實施。M85甲醇汽油國家標準也已正式頒布。標準的出臺,意味著甲醇燃料產業化推廣將建立起規范的標準體系,甲醇燃料使用步伐將全面加速[8]。

三、展望

甲醇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十分廣泛,除上面提到的產品外,還大量用于生產硫酸二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二甲苯酚、溴甲烷等一系列產品的生產,此外甲醇在其它領域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甲醇燃料電池將商業化;甲醇在變壓吸附制氫中作為裂解原料;甲醇制微生物蛋白(SCP)國外已工業化;甲醇制低碳烯烴(MTO)技術已有較大突破,已開始進入工業化實施階段。

參考文獻

[1]薛祖源.甲醇生產發展機遇和潛在市場風險探討[J].現代化工.2008,(8):1-9.

[2]谷小虎,曹敏,王蘭甫,等.中國煤制甲醇產業現狀[J].潔凈煤技術.2008,(6):5-7.

篇5

1.世界貿易發展趨勢

1.1科技進步帶動世界貿易持續增長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轉變。知識經濟的到來,對全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都在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國際貿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識經濟的巨大沖擊。現行的許多國際貿易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經驗和規則將被打破,新的理論和規則正在形成。交易關系的多變化、交易商品的無形化、交易載體的電子化正在形成。這將大大地促進世界貿易的持續增長。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1萬億美元,占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強。據世界銀行預測,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世界經濟的增長,未來10年,世界商品貿易年均增長速度可達6%。2010年世界商品貿易額預計將超過20萬億美元。

1.2經濟全球化

人類在經歷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終于意識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進21世紀之際,世界科技正突飛猛進地發展,為人類實現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礎條件。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場經濟已經形成。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關系在日益力。強。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之外來尋求生存和發展。這就是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一體化的實現,將促使資本、技術、信息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消費在世界范圍內自由選擇。這樣,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與消費可以達到有限資源的最佳配置,是人類的最佳選擇。經濟全球化將有力地推動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融合和產業結構調整。在這一進程中,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家將發揮技術、貿易和投資的綜合優勢,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1.3貿易自由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自由化已成為全球各國的共同呼聲和世界經濟運行的主旋律。貿易自由化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降低貿易保護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變并統一貿易保護形式,即從多種數量控制體制轉變為單一關稅控制體制。這是世界貿易組織的一項基本原則。因為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相比,關稅措施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視性,便于國際社會和貿易經營者辨析保護的程度。在肯定進口關稅保護原則的前提下,世貿組織還主張逐步遞減關稅,簡化貿易程序,加強各成員國的市場準入,以促進全球貿易的自由化。這一目標計劃已經具有具體的時間表并得到部分實施。因此,21世紀將會出現一個沒有各種非關稅壁壘,高度透明的低關稅的國際貿易環境,從而大大降低國際貿易成本,提高公平競爭水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貿易自由化。貿易的自由化可以實現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將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勞動生產率。

1.4貿易手段電子化

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革命以及國際互聯網的形成,正在促進國際貿易手段的變革。影響最為深刻的就是電子商務。它突破了傳統貿易活動中物質、時間、空間對貿易雙方的限制,利用數字化技術將企業、海關、運輸、金融、商檢和稅務等部門有機連接起來,實現從例覽、洽談、簽約、交貨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業務的自動化處理。這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貿易環境。賣方在網上標示自己商品的信息,買方在例覽器上漫游標明購買意向;買賣雙方在網上直接進行談判簽約并可以用信用卡、電子貨幣進行支付。電子商務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大大簡化了商品流通環節,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實現跨地區跨國界交易;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降低交易成本。電子商務正以其獨特憋力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發展。

1996年全球電子貿易營業額為20億~30億美元,1997年增至150億美元。目前,網上交易額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02年將達到3000億美元的規模。由此可見,電子商務將在全球貿易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以其技術和成本優勢逐步取代常規商務作法。

1.5亞洲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

美國、歐盟和日本是當今世界貿易的三大中心,其貿易額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亞洲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10個主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之和已經超過美國、歐盟(不計歐盟內部貿易)和日本。該地區被稱為全球商務活動的第四個中心。據預測,這10個國家的貿易增長速度將遠遠高于美國、歐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亞洲這10國的進口額將分別達到1.94萬億美元和3.1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和歐盟,成為21世紀全球最大貿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貿易格局

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化工貿易是僅次于汽車貿易的第二大貿易領域。1998年,世界化工進出口總額達到9990億美元。歐盟、美國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貿易三大霸主。近年來,美國和歐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現負增長,而進口增速則在加快。這主要是一些傳統的化工公司將注意力轉向諸如生命科學一類的新領域。

歐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經濟巨人。1998年歐盟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5354.35億美元(包括歐盟國家之間的貿易):進口2401.96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48.57%;出口2952.39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59.7%。其中,德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出口國,1998年出口額達到694億美元,超過美國的出口額。

就單一國家而言,美國一直是世界化工貿易的第一大國。1998年美國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238.91億美元。其中,進口546.21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11.05%;出口692.7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480.71億美元。其中,進口208.60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4.22%;出口272.11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5.5%。

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雖然增長較快,但由于基數小,在世界化工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變化不大。我國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貿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進口比重為4.2%左右。

2.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概況

2.1化工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化工對外貿易得到長足的發展。1999年全國石油和化工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00.55億元,其中出口164.95億元,進口335.60億元,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的比重分別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394.46億美元(出口144.24億元,進口250.22億元),相當于1980年化工進出口貿易額37.62億美元的10.5倍。過去20年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盡管受到亞洲金融風波的影響,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額仍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產品出口額達到144.24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7.40%。五年問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58%,低于全國出口總額的年平均增長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產品進口額達到250.22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額的15.09%。五年問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8.40%,遠遠快于全國進口總額的年平均增長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產品結構變化明顯

根據進出口數據分析,我國化工產品進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80年代的資源型的出口產品結構過渡到了資想型產品與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并重,技術密集型產品為補充的綜合出口產品結構。在出口產品構成中,資源型產品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仍占有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無機化學品、有機化學品以及化學礦。勞動密集型產品膠鞋的出口從無到有,其出口額居各類化工出口產品的前列。橡膠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較明顯的一個行業。以化學農藥和生物化學品為代表的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較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的出口增長迅速。有機化工原料、染料和顏料的出口額也有明顯的增長。這類產品的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出口單價有所上升。但是,技術密集型出口產品的比例大小,我國化工產品出口增長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賴擴大數量的外延型增長方式。

在進口產品結構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國進口的三大類產品。近年來,除化肥進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的進口增長加快。

2.3化工進出口貿易主體已具雛形

目前,我國有2000多家化工企業的產品進入了國際市場,有300多家化工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產品出口到21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一批企業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有的已超過3000萬美元。上海輪胎橡膠公司、吉化公司、青島雙星等一批骨干企業成為出口創匯大戶。一批化工產品如硫化黑染料、鋇鹽、糖精鈉、檸檬酸、苯甲酸鈉等產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一半以上。還有一批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做出了規模效益,在國際市場上創出了知名品牌。青島雙星集團的雙星鞋、廣東中成的保險粉、蘇州精細化工的糖精鈉、安徽蚌埠的檸檬酸、新安集團的草甘磷等,是我國化工產品在國際市場新創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營進出口企業與專業外貿企業和三資企業一起,構成了我國化工對外貿易的三大主體。

3.我國化工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撥

3.1進出口貿易逆差局面未能改變

我國一直是化工產品凈進口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逆差占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雖然由改革開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來又有上升的趨勢。隨著進出口總額的增長,貿易逆差絕對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國化工貿易逆差達到:105.98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了62.64%。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機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機械等行業的貿易逆差仍然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機化工原料等行業的貿易逆差增長較快。同時,造成我國化工貿易逆差,還有其內在原因:一是國內生產能力不足或是生產成本缺乏競爭性;二是我國化工產品在質量和品種上還不能滿足國內的需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開放,化工產品的進口將會繼續增加,化工貿易逆差局面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3.2出口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優勢

我國出口化工產品主要是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和高能耗型產品。其本身的價值比較低,加之生產分散,供應混亂,管理不善,質量不高,在國際市場上的賣價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勢。1999年我國出口了614萬、無機化工產品,平均每噸價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國出口膠鞋24.8億雙,平均每雙價格只有1.78美元。轉目前,我國化工產品的精細化率還不高,只有40%左右,而發達國家則達到65%。因此,我國精細化工產品出口雖然有了較大的增長,但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還不明顯。1999年農藥出口14.73萬噸,創匯4.40億美元,平均單價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進口農藥4.77萬t,用匯2.42億美元,平均單價為5000美元,是出口單價的1.67倍。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精細化工產品缺乏獨創性,或者只是傳統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同時,以發達國家為基礎的跨國公司,以其技術、貿易和投資的綜合優勢,占領著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使我國化工對外貿易面臨極大的挑戰。

3.3出口市場秩序混亂

化學工業是一個多品種的行業,許多產品產量小,生產企業多。絕大多數產品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生產過剩,使國內市場長期嚴重供過于求,給我國化工產品出口市場造成很大的壓力。同時,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有力地推動了化工對外貿易的增長。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剛剛建立,許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業缺乏外貿人才和經驗,因而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多頭對外,力量分散;低價銷售,自相殘殺;魚目混珠,無序競爭。這不僅使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損失巨大,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形象。

4.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應采取的對策

進入21世紀,我國即將跨進世貿組織的大門,這為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我們應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產品結構,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壯大競爭主體,更新經營理念,推動我國化工對外貿易的發展。

4.1積極調整化工出口產品結構

產品結構的調整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只要市場有競爭,就存在產品結構調整的問題。即使是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也在加速調整產品結構。我國化工出口產品結構正在擺脫資源型結構的陰影。近年來,資源型產品出口的比例雖然較大,但增長平緩,有的還出現負增長。隨著我國化學工業的繼續發展,企業將越來越注重產品的深加工。因此,這類產品占出口額的比例將會逐步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工資有了較大的增長,從而使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性與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場的動蕩性也在加劇。但是,我國畢竟是世界人口大國,勞動力的極大過剩仍將使我國在世界市場上保持長期的勞動力優勢。同時,以橡膠制品和膠鞋產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中國制造的品牌正在發揮積極的效應。因此,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近20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化工行業人才輩出,科研開發力量得到加強,技術開發速度大大加快。同時,隨著化工企業改革逐步深入,化工產品結構正在發生改變,技術密集型的化工產品具有快速增長的機會,其出口份額將逐步增大。面對新的機遇,我們的企業要積極調整化工出口產品結構,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改善管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努力實現出口由數量型增長為主,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為主的方向轉變。

4.2深化化工外貿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長期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外貿高度壟斷的局面,一批大型國有企業獲得了自營外貿經營權,成為對外貿易的主體。近年來,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國頒布實行了《賦予私營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進出口權的暫行規定》;1999年初,國家對大型國企的進出口權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從而形成了大型國有外貿企業、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和三資企業為主體的對外貿易格局。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入,外貿進出口權必將進一步放開,將有更多的企業有權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這會有利于我國化工產品的出口,但必須盡快解決和避免出現的種種問題。對外貿易企業要承認這樣的現實: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了解市場、擁有客戶以及進出口特權的優勢將逐漸喪失。生產企業也要看到獨自闖蕩市場的風險。我國的外貿體制應當在繼續放開的前提下,由市場引導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對壟斷。

4.3壯大競爭主體,提高競爭能力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實力強大的企業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發達國家正是依靠一批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搶占國際市場的。據統計,目前世界跨國公司總數約為5萬多家,占世界企業總數的:1%,但其貿易額卻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2/3,控制著國際生產和全球貿易。由此可見,當今世界貿易的主體是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國銷售的鈦白粉就有5萬t之巨,占我國進口量的一半;而我國4萬t。鈦白粉的出口卻有上百家企業在經營。

近年來,我國化工企業實力得到加強,部分產品在質量和市場占有率方面不僅在國內占居領先地位,而且成為出口創匯大戶。他們的自營進出口業績已非一般外貿公司可比。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化工企業還非常脆弱。就銷售額而言,只是稍強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們卻有成千個生產企業,難于在國際市場上與跨國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壯大我們的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

要提高競爭力。一是要提高企業的實力,生產向優勢企業靠攏,產品向名牌企業集中。企業的集團化,生產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國化工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主要途徑。二是要利用好外貿窗口。我國外貿企業在對外貿易的歷史上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貿權的放寬并不等于外貿企業的過時。外貿企業在市場形象、外貿人才、市場信息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一些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仔細分析自己的實力,若無獨立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就應采納制,與外貿企業合作,聯手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實體。

4.4更新外貿觀念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企業的市場營銷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化工企業意識到做市場與做買賣的極大不同。做買賣只顧買入的成本和賣出的利潤,投機性強,有利潤就做,沒有利潤就可以放棄,不會有明顯的經濟損失和風險,缺乏長遠打算。但生產企業則不同。不管市場風云如何變化,企業的生產不可一日放棄。因此,必須從長計議,建立新的市場觀念。

首先,要重視市場調研。我們的企業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重生產、輕市場的思維習慣。一談及企業的發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資建設生產裝置,很少去考慮投資前要進行市場調研。市場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長期受益。市場同時也是一部機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運轉。因此,我們的企業應當注重對國際市場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過去,清楚它的現在,掌握它的未來。

其次,要講究市場策略。我們的不少企業毫無營銷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經營業績不佳而、“人窮志短”,不分市場對象是誰,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與自己競爭的自殺現象時有發生。市場猶如戰場,只有深謀遠慮,才能百戰百勝。要在市場上取勝,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市場營銷策略。一個好的營銷策略,要處理好供應商與用戶之間的利益關系,與用戶建立利益的共同體;要處理好短期貿易和長期業務之間的關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設長期穩定的市場網絡,決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場需求定價。由于缺乏對國際市場的了解,我們的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往往以低價為手段,中國貨便宜已是世人公認的。這不僅使我們的企業沒有從國際市場上拿回我們應該得到的財富,反而有時會落得一個傾銷的罪名。這種現象在技術含量高的精細化工行業極為常見。不管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還是精細化工產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細化工產品的定價要體現產品的技術含量。如果忽視技術的價值,我們就無法完成技術開發的再生產,終將失去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當我們談到跨國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時無不感到羨慕。但細細想來,其開發研究的巨大投入實際上就來自產品的銷售利潤。這種高投入、高回報的良性循環,應當成為我們化工企業的營銷理念。因此,價格的確定不能僅僅以自己的生產成本為依據,要考慮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水平,甚至要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和變化著的國際形勢來不斷地調整我們的產品價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進入新的世紀,那種讓生產者高枕無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賣方市場時代一去不復返。以生產過剩、市場疲軟為特征的買方市場似乎與新時代的步伐很不協調。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頭們紛紛兼并聯合的熱潮中,我們卻在進行著一場化工生產的人民戰爭,化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高速發展,無效勞動隨處可見,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其實,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也也不難。物以稀為貴。限制生產、控制總量是治理市場疲軟的一劑靈丹妙藥。這就要求我們要有紡織行業砸錠的氣魄,要有煤炭行業關閉小煤窯的決心,來整頓我們的化工企業,保持市場的基本平衡,以市場饑餓理論來恢復市場的元氣。

4.5培養外貿人才、建立營銷隊伍

市場競爭的焦點是人才的競爭。綜觀跨國公司國際營銷的做法,一是營銷隊伍規模大。一般都有一支龐大的營銷隊伍分布于全球市場的每個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銷售人員甚至超過生產人員。二是銷售人員素質高。一般都是具有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的高級人才從事銷售工作。顯而易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建立國際市場營銷隊伍,是我們的化工企業在新世紀面臨的艱巨任務。首先要象重視化工生產一樣,重視市場營銷隊伍的建設。要舍得投入足夠的人力,從事國際市場營銷,從坐守家門到走出國門打市場。其次,要著手培養和選拔適合市場競爭要求的復合型外貿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貿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質以外,還須有三個突出的素質:一是廣博的專業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精細化程度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外貿人員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熟悉產品的性能,了解產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戶的問題,發現新的市場機會。二是扎實的外語基礎。對外交流障礙是許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外貿人員的外語能力在滿足基本交流的基礎上,還要有了解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當地市場。三是較強的外貿能力,在新的世界貿易環境下,外貿人員不僅要有基本的外貿技能,還要及時掌握新的貿易規則和手段。

4.6積極融入世貿組織

篇6

【關鍵詞】現代煤化工;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醇醚燃料;IGCC

1.前言

現代煤化工又稱新型煤化工,它是指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先進現代化工技術,區別于煤炭焦化、電石、煤制合成氨等傳統煤轉化技術[1]。在我國發展現代煤化工對于推動石油替代戰略的實施、優化煤炭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帶動富煤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一次能源的構成情況見圖1,以煤為主體的能源結構長期不會改變,因此發展現代煤化工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圖1 我國一次能源的構成

2.現代煤化工的產業現狀及技術發展趨勢

現代煤化工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醇醚燃料以及IGCC聯合循環發電等。其主要技術路線見圖2。

圖2 現代煤化工的主要技術路線

(1)煤制油

煤制油主要指煤的間接液化與直接液化,液化產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油、石腦油及烯烴等。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以及我國對石油進口依賴度的逐漸增大,發展煤制油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工藝技術相對復雜,我國煤制油工業化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間接液化需要進一步解決費托和成漿態床反應器設計與制造、催化劑的研制、反應熱回收利用及合成尾氣甲烷轉化利用等方面的問題;直接液化則面臨煤質要求高、設備材質要求高以及催化劑一次性加氫液化活性提高等問題[2~3]。此外,耗煤耗水量高、投資風險巨大也成為了制約煤制油技術發展的瓶頸,應持謹慎態度發展。

(2)煤制天然氣

天然氣是高熱值的清潔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國內“少氣”的局面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管輸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解決,因此,發展煤制天然氣是有利的緩解途徑。煤制天然氣的能量效率最高,是最有效的煤炭利用方式,同時,單位熱值耗水量低,的排放量也比較低,能夠實現大規模長距離管道運輸[4]。該技術在開發高效污水處理和回用技術,提高轉化效率和工藝裝置規模及與煤氣化技術組合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隨著未來天然氣價格的持續走高,煤制天然氣將成為現代煤化工技術中的一支潛力股。

(3)煤制烯烴

煤制烯烴技術[5]主要有兩種,中間都經過甲醇:一種是MTO技術,指甲醇制乙烯、丙烯等低碳混合烯烴的技術。另一種是MTP技術,指甲醇制丙烯工藝。在煤炭資源豐富、烯烴供需缺口巨大、國家政策支持以及經濟優勢明顯等有利形勢下,中國已成為亞洲唯一一個發展MTO和MTP項目的國家, 預計2012-2015年將有16個項目陸續投產,帶來合計約10 Mt/a的烯烴產能。雖然煤制烯烴還未實現工業化,但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擁有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二代技術(DMTOⅡ)、中石化甲醇制烯烴技術(SMTO)和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術( FMTP)三項重要的自主研發技術。如能克服水資源消耗量大及運輸等問題,煤制烯烴將成為煤清潔高效利用的重要發展方向。

(4)煤制乙二醇

乙二醇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產聚酯纖維、防凍液、不飽和聚酯、劑、增塑劑、表面活性劑、涂料等。目前,我國僅通遼金煤一項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項目,產品自給率很低,進口依賴度很大,這使得煤制乙二醇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今后應從生產規模大型化、合成水處理與回用、副產氣、尾氣的綜合利用等方面逐步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從而提高與中東低成本乙二醇的競爭力[6]。

(5)煤制醇醚燃料

煤制醇醚燃料是指以煤為原料,生產甲醇和二甲醚。甲醇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含50%的氧,特性與汽油相似。與普通汽油相比,甲醇燃料不僅具有很高的辛烷值,而且對于降低PM2.5中含碳、含氮類有害物質的濃度也起到積極作用。二甲醚是替代柴油的清潔能源,其性質與液化天然氣相似,與LPG摻混可作為民用燃料。雖然近些年醇醚燃料的研究受到大力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甲醇具有毒性,對金屬有腐蝕,遇水容易分層。而二甲醚的沸點常壓下僅為-23.7℃,對某些合成材料有很強的溶脹性。安全性與可靠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都成為醇醚燃料進行市場推廣的主要阻力。同時,為使車輛與燃料匹配,還必須重新開發新車或對現有車輛進行改造。而這部分費用勢必最終由消費者承擔[7]。因此,醇醚燃料替帶油品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6)IGCC聯合循環發電

IGCC聯合循環發電是指煤在加壓下氣化,產生的煤氣經凈化后燃燒,高溫煙氣驅動燃氣輪機發電,再利用煙氣余熱產生高壓過熱蒸汽驅動蒸汽輪機發電。相較于傳統的燃煤發電,IGCC聯合循環發電高效、清潔,能將煤化工的“廢氣、低汽”完全利用,并大大減少冷卻水的用量,這使得該技術受到煤化工行業與電力行業的廣泛關注。但由于流程長,設備投資大,操作復雜,經濟性較差等原因,阻礙了IGCC項目建設的步伐[8~9]。不過,值得期待的是將大型煤化工裝置與IGCC或超臨界發電系統有機集成,將使煤化工進入與電力、熱力聯合節能的新時代。

3.結果與展望

隨著國內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工業示范項目的逐步完善,我國的現代煤化工行業將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但考慮到我國煤炭供需地域的特殊情況,現代煤化工需要同時考慮煤炭資源、水資源、環境狀況、資金投入、交通運輸、廢物處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展望未來,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應加大力度,鼓勵發展;煤制油應限制發展;煤制醇醚燃料應謹慎發展;IGCC聯合循環發電應沿著煤化工與熱、電結合的方向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賀永德.現代煤化工手冊[M] .第二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0.

[2]杜銘華,安星悅. 我國新型煤化工發展思路探討[J]. 化學工業, 2013,31(1) :19-22.

[3]李志堅. 現代煤化工進展及發展關注重點[J]. 化學工業, 2013, 31 (6):9-14.

[4]金涌,周禹成,胡山鷹. 低碳理念指導的煤化工產業發展探討[J]. 化工學報, 2012,63(1) :3-8.

[5]徐振剛, 陳亞飛. 我國煤化工的技術現狀與發展對策[J]. 煤炭科學技術, 2007,35(8): 6-12.

[6]李雪梅,李長峰,趙軍. 我國新型煤化工項目選擇風險淺析[J].化工進展, 2011,30(s): 393-396.

[7]曹湘洪. 實現我國煤化工、煤制油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思考[J]. 化工進展, 2011,30(1) :80-87.

篇7

關鍵詞:甲醇 生產 工藝

甲醇在基礎有機化工原料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總產量列舉第四位,作為世界重要的大宗化工制品,今年來產量不斷增加,極具市場潛力,我國作為化工大國,甲醇生產原料儲備豐富,在國家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甲醇的主要用途有生產甲醛進而參與人造樹脂,油漆,農藥,藥物等產品生產,同時也是很好的有機溶劑和燃料。

甲醇合成的主要原料是CO、CO2、H2等,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甲醇的制造原料主要以煤炭為主,之后由于天然氣生產技術的成熟和大量開采,天然氣成為甲醇的主要上游物,近年來,隨著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逐漸枯竭,甲醇的制造工藝向著植物組織等可再生資源發展。甲醇新型合成技術在新世紀成為了世界化工研究的熱點。

一、液相合成技術

目前工業化的甲醇工藝多用氣相法,但它存在著幾個致命缺點:單程轉化率較低;反應氣體的惰性組分具有較強的累積效應,新鮮原料氣中雜志含量過高。從上世紀80年代之后,國際上甲醇合成工藝研究開發的重點開始向液相法轉移。液相法運用熱容高和導熱系數大的長鏈烴類化合物,實現了甲醇的合成反應在等溫條件下進行的目的,同時分散在液相介質中的催化劑的比表面積非常大,反應過程速度得以提高,同時降低了反應溫度與壓力。

二、生物質秸稈氣合成甲醇工藝研究

近年來,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全球性的嚴重污染環境。化石逐漸燃料匿乏,據需開發新型可再生低無污染的化工原料。生物原料作為高效廉價的太陽能濃縮儲存物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當今世界高科技的成果實現了使其轉變為高品質甲醇的目標。從農村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來說,生物質能源的轉變都是一項重大的課題。所以,我國對生物質的綜合利用的研究有著及其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針對氣化過程,對氣化爐進行選擇時,必須考慮到循環流化床與氣化反應器對于優質的秸稈氣產出效率。由于設備投資大,生產成本較高。并不適合我國基本國情。對玉米秸稈發熱量和秸稈氣成份的定量分析的結果表明,秸稈氣中氫氣大約占12.5%,同時CO、CO2的比例為15 %、12%,氫碳比不能達到化學反應的需求。55%的氮氣和1.4%的甲烷,對合成反應來說是惰性氣體,對反應不利。可以采用變壓吸附的方法和變換脫碳等方法來調整氫碳比例。一般采用配氫的方法來實現氫碳比的調節。同時秸稈氣中還含有少量的焦油、硫化物、氧氣等物質可以造成合成反應的銅基催化劑失活。本文對秸稈氣進行脫硫、脫氧、除焦等實驗研究。最后得到優質的秸稈合成氣。

三、焦化干氣工藝

焦化裝置的焦化干氣經壓縮機提壓后,制備氫裝置的預處理部分實施單乙醇胺濕法去硫處理,然后再用干法脫硫進行二次氣體硫脫,與水蒸汽等共同入轉化爐開始反應,完成甲烷轉化反應制得標準的合成甲醇原料氣,再用壓縮機增壓后導入管殼式反應器中,生成的甲醇出產物經冷凝分離后導入精餾系統,經三塔精餾制得合格的精甲醇,含醇廢水經汽提塔回收甲醇后進入污水裝置系統處理,合成部分弛放氣經變壓吸附提氫后氫氣去加氫裝置。如果發生緊急情況,例如停電、焦化干氣故障、停壓縮機等,比較容易引發事故,為避免催化劑氧化,應及時開循環機,配入合格氫氣等,而這時可能全廠均停電,不能及時提供合格氫氣,有時需緊急停爐;停進料時需要降溫至小于600℃等待即可,可以不再啟動循環機等,恢復供電和焦化干氣恢復正常后,可以直接提高溫度進料,也可以運用干法脫硫后焦化干氣實施還原不需清洗重,這樣的處置在簡化了事故處理步驟的同時有減少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又節約了大量專門還原的時間。

四、大型煤制甲醇工藝的改進

煤炭為原料生產甲醇的工藝過程包括氣體的分離純化、煤氣化、CO的變換、合成氣體的凈化、甲醇合成與精餾等工藝環節。以年產200萬噸煤制甲醇裝置為例,主要圍繞水煤漿制甲醇工藝過程的中CO變換、合成氣體凈化與甲醇合成3個工序,同時建立數學模型,通過模擬計算,研究分析了流程配置、熱回收技術、工藝參數和主要設備規模,并進行了優化性分析。通過熱力學和動力學模擬實驗,研究了變換工序的流程設置、催化劑裝填量和催化劑在反應個時期期時調節一氧化碳總變換量的手段,筆者認為煤制甲醇裝置可以通過改變變換氣氣量有效調節一氧化碳的總變換量,變換反應器的催化劑裝填量可相對較少。利用流程模擬和夾點技術對水煤漿制甲醇裝置變換工序的余熱利用進行了模擬計算與分析,結果顯示,在高溫位區域傳熱溫差較大,在低溫位區域傳熱溫差較小;提高變換反應器入口氣體溫度,使出變換反應器內的反應溫度達到500°C左右,可此時高溫區域的傳熱溫差變小,但仍遠遠大于全網絡的最小傳熱溫差;反應器內的熱點溫度在幾種主要耐硫變換催化劑的最高使用溫度之下;副產高壓蒸汽時增加的主要投資是變換爐的造價增加以及后續余熱回收的換熱設備投資增加,可在2年內回收。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制造甲醇的原料方面,我國煤炭,天然氣,農作物秸稈等資源都比較豐富,這位我國大力發展甲醛制造工藝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但是應該看到,我國甲醛生產工藝還存在著科研歷史短,科技含量低,污染嚴重,廢料廢氣處理能力差等問題,我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型化工企業應該抓住時機開發新原料新工藝,大力開發植物等可再生原料生產技術。優化國內甲醇制造企業的產業模式,根據世界市場走向及時調整產業,戰略爭取使我國甲醇生產技術后來居上,在國際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參考文獻

[1]鄒勁松,甲醇供需現狀及預測[J]1石油化工技術經濟,2000,16(3):39-43.

[2]謝克昌,李忠.甲醇及其衍生物[M]1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篇8

關鍵詞:1,4-丁二醇 生產技術 市場現狀

1,4-丁二醇是一種重要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和精細化工原料,用途廣泛,尤其它的衍生物更是附加價值高的精細化工產品,廣泛用于溶劑、醫藥、化妝品、增塑劑、固化劑、農藥、除莠劑、泡沫人造革、纖維、工程塑料等方面。最初1,4-丁二醇用來制備合成橡膠單體丁二烯,后來丁二烯有了更經濟的來源。現在1,4-丁二醇主要用作為制造四氫呋喃THF)、γ-丁內酯(GBL)、N-甲基呲咯烷酮(NMP)等。

一、主要性能

1,4-丁二醇,英文名稱為1,4-butanediol,簡稱為BDO為飽和碳四直鏈二元醇。其化學式為HOCH2CH2CH2CH2OH。比重1.0171(20/4℃),熔點20.1℃,沸點230℃。當溫度高于凝固點時呈無色油狀液體,低于凝固點溫度時為針狀結晶體。有吸濕性,與水混溶,溶于乙醇,微溶于乙醚。

二、幾種BDO生產工藝方法介紹

生產BDO的工藝路線有很多種,多達17種以上,但是已經實現工業化生產的主要包括下面幾種主要的工藝路線,如圖所示,一、以甲醛和乙炔(電石氣)為原料的Reppe法;二、以丁二烯和醋酸為原料的丁二烯乙酰氧基化法;三、以環氧丙烷/丙烯醇為原料的環氧丙烷法;四、以正丁烷/順酐為原料的方法,其中第三種和第四種工藝路線又分別根據初始原料的不同而被分別稱之為環氧丙烷法、丙烯醇法、正丁烷法和順酐法。下面介紹一下四種主要工藝路線的流程以及其優缺點。

1.Reppe 法

Reppe法是由30年代I.G法本公司(BASF公司的前身)Reppe等人開發成功并最早于1940年由德國BASF公司實現工業化的生產的BDO生產工藝方法。該法是BDO的主要生產方法,應用該法生產的BDO占世界總產量的40%左右。它是以乙炔和甲醛為主要原料,在銅催化作用下生成1,4-丁炔二醇,然后再加氫生成BDO。

Reppe法具有傳統法和改良法兩種,在經典法中,催化劑與產品無需分離,操作費用低,但是由于乙炔分壓較高,有爆炸的危險,因此反應器設計的安全系數高達12-20倍,致使反應裝置龐大,設備造價昂貴,投資高。另外,乙炔聚合會生成聚乙炔,導致催化劑失活,聚乙炔也會堵塞管道,從而縮短生產周期,降低生產能力。由于該法有以上缺點,國外1,4-丁二醇裝置大多數都采用了改良低壓工藝。

改良法由美國GAF公司開發成功并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該工藝采用乙炔亞銅/鉍為催化劑,使丁炔二醇合成能在較低的乙炔分壓下進行,從而減少聚合物的生成,消除了管道堵塞,而且催化劑可以阻火防爆,不會因為減少乙炔和甲醛而永久鈍化。反應物經過濾、離心分離,將催化劑送回反應器循環使用,濾液送丁炔二醇到提純塔,脫掉丙炔醇后得到35%的丁炔二醇水溶液。丁炔二醇采用兩段加氫,加氫總轉化率為100%,丁炔二醇的選擇性為95%。

2.丁二烯法

2.1丁二烯乙酰氧基化法

該工藝是日本三菱化成開發的以丁二烯為原料制備BDO 的方法, 分為三步: ①丁二烯、乙酸和空氣在催化劑條件下制得1,4-二乙酰氧基-2-丁烯; ②加氫制得1, 4- 二乙酰氧基丁烷; ③水解得到BDO。

2.2 丁二烯氯化法

該工藝分丁二烯氣相氯化和堿解、加氫三步。工藝條件不苛刻, 產品收率和純度都比較高, 但是由于該工藝消耗大量氯氣, 目前尚未實現工業化。

3.環氧丙烷法(可樂麗法)

該工藝由日本可樂麗開發, 以環氧丙烷為原料, 催化異構化成烯丙醇, 在有機膦配位體催化劑作用下進行氫甲酰化反應生成主產物γ-羥基丙醛, 然后進行萃取、加氫、精制得到BDO。

4.順酐法

4.1順酐酯化加氫法

該工藝是由英國Davy Mckee 公司開發成功, 有三個步驟: ①順酐與乙醇酯化發生反應; ②順丁烯二酸二乙酯加氫氫解制得BDO; ③反應產物分離精制。通過調節工藝條件, 可以改變BDO、GBL 與THF 的比例。由于該工藝的BDO 生產具有成本優勢, 所以近幾年采用該工藝建設的新裝置較多, 也是BDO 生產工藝主要發展趨勢。

4.2順酐直接加氫法( 正丁烷-順酐-1,4-丁二醇聯合法)

該工藝是將正丁烷制順酐的氣相氧化法和順酐加氫技術結合起來的生產方法。仍以C4餾分為原料, 整個流程包括順酐生產、馬來酸加氫及BDO精制。與順酐酯化加氫法相比, 該工藝以正丁烷氧化產物順酐水溶液直接加氫為BDO, 免去了順酐脫水、提純和酯化工序, 將主要工序從8 道減為4 道, 從而縮短了整個流程, 減少了設備臺數。

三、世界BDO生產現狀以及市場分析

由于技術壁壘較高和原料來源有限,全球BDO生產相對集中。2011年,全球BDO產能主要分布在亞洲、美國和歐洲,其中亞洲BDO產能占比高達56.6%。全球BDO生產企業主要有德國BASF、臺灣大連化學、美國利安德巴塞爾、美國ISP和山西三維等,2011年這五家公司BDO產能之和占全球總產能的比例接近60%。

中國BDO產業是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目前中國大陸除了大連化工(江蘇)公司外,BDO生產基本采用Reppe法和順酐法。隨著中國限制高能耗行業發展和節能減排政策的逐步實行,未來Reppe法BDO裝置比例將會下降;而順酐法因投資低、產品質量好、廢物排放少等優點,將會得到較快發展。

2006~2011年,中國BDO產能增長迅速,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7.6%。隨著中國BDO產能的快速增長,中國BDO對外依存度逐步下降。中國BDO行業集中度較高,2011年中國大陸前三名BDO生產企業產能之和占總產能的比例達50%以上。山西三維是目前中國最大的BDO生產企業,分別擁有7.5萬噸/年Reppe法和7.5萬噸/年順酐法BDO生產裝置,是中國唯一擁有Reppe法自主知識產權的BDO生產廠家;2011年中國BDO產能位居第二和第三的生產企業為美克化工和南京藍星,分別擁有6萬噸/年和5.5萬噸/年BDO產能。

2011年,中國BDO需求量約為43萬噸,產量約37萬噸,對外依存度降至14%左右。2012年,中國約有37萬噸的BDO產能集中投產,隨著新增產能的逐步釋放,預計2013年中國BDO市場將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景森,關麗娟.1,4一丁二醇性能及各種生產工藝介紹[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1;(2): 137-138.

[2]王惟,梁倩倩,湯嘉陵.1,4- 丁二醇生產技術及市場概況[J].化工中間體,2006;(7):18-22.

[3]鄧軍智.1 ,4一丁二醇的生產工藝技術比較[J].廣東化工,2010;(37):89-90.

[4]高會元.1 ,4一丁二醇市場及生產技術經濟評價[J]. 化工進展,2001;(5):52-56.

篇9

【摘要】產業集群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效途徑,產業集群建設是促進冀中南經濟區快速發展的載體,可以切實推動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本文以冀中南經濟區產業集群為載體,在深入分析冀中南經濟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基礎上,通過對石家莊欒城裝備制造集群、辛集清潔化工集群、邢臺臨城新城產業集群的實證研究,探索冀中南經濟區產業集群提升競爭力的切入點,并提出建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深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等保障措施。

關鍵詞 冀中南經濟區;產業競爭力;切入點;保障措施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河北省南部加快工業(產業) 聚集區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34576111D) 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鮑國林,石家莊市工程咨詢研究院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低碳經濟。

為了提升北方經濟活力,河北省提出了冀中南經濟區建設發展戰略,并經國務院認可上升為國家戰略,使得冀中南經濟區成為河北省繼環首都綠色經濟圈、沿海經濟隆起帶之后的第三個重點發展區域。區域競爭力的核心是產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既取決于要素的供應程度,更取決于對這些要素轉化的組織效率。基于冀中南經濟區競爭力弱的特點,發展經濟區的有效模式必定是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產業集群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承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直接媒質;是土地集約利用、實現經濟增長的最佳方式;是擴大對外開放、轉變產業結構、聚集生產要素的最佳方法。產業集群的建設和提升可以切實推動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張京祥、羅震東課題組,2011)。

一、冀中南經濟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一) 冀中南經濟區產業概況

冀中南經濟區在空間范圍上看是地理上鄰近的石家莊、邯鄲、邢臺、衡水4個地級市,共管轄有13區10市(縣級市) 49縣及357個建制鎮。與北京、天津、濟南、鄭州、太原等主要城市聯系便捷,空間直線距離均在300公里以內。冀中南經濟區已經發展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類別,重工業類型如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石油工業,特色輕工業如輕紡、農副產品加工、食品等均得到一定發展。其中,主導產業增長更為迅速,石家莊市主導產業如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清潔化工等的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已經超過56%;邢臺市重點發展的裝備制造、新能源、煤化工等三大產業實現的增加值也達到全部工業的40%以上;邯鄲市主導產業發展也尤為迅速;衡水市橡膠、金屬制品、清潔化工、食品等主導產業也增長較快,具體而言,經濟區產業基礎正在不斷鞏固發展(《河北經濟年鑒(2013)》)。

(二) 冀中南經濟區發達程度分析

河北省將冀中南經濟區作為省內第三個重點發展區域,構建經濟區成為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運用區域經濟學、競爭力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及地理經濟學等有關經濟學理論,系統地分析冀中南經濟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通過客觀科學的對比測算,界定冀中南地區四市的發達程度。根據冀中南經濟區現行經濟發展狀況,遵循突出區域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及體現環境對經濟發展制約的重要性、城鄉協調發展的原則,設定五項評價指標,即人均GDP、外貿依存度、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城市化率、工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以各項指標與河北省平均水平相比作為變量值,將每個變量的權重設為0.2,5個變量值加權平均后的結果為發達程度值,全省的變量均設為1,各市的變量值超過1為發達地區,低于1高于0.6的為欠發達地區,低于0.6的為貧困地區。根據設定的評價指標與測算方法,列出河北省及冀中南經濟區四市5個指標情況(表1),然后把各項指標值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計算出各市5個變量值與發達程度值(表2)。從發達程度值可以看出,在冀中南經濟區四市中,只有石家莊市屬于發達地區,而邯鄲市、衡水市及邢臺市發達程度值均在0.6與1之間,屬于欠發達地區,且具有明顯的欠發達特征。基于冀中南經濟區現行的經濟發展狀況,應充分發揮石家莊市作為龍頭城市的優勢,帶動經濟區的整體發展。

截至2012年末,冀中南經濟區共有常住人口3164.99 萬人,城鎮化率達43%,國內生產總值9277.08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93萬元,遠遠低于河北省的平均水平。通過進一步分析評價指標可以看到,除石家莊市部分指標超過全省外,其他各市分別呈現經濟總量偏小、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低、經濟外向度低等欠發達地區具有的普遍特點。

二、冀中南經濟區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切入點

本文結合冀中南經濟區特色產業及其在經濟區的優勢區位,選取了發展態勢較好的石家莊欒城裝備制造集群、辛集清潔化工集群、邢臺臨城縣新城產業集群這三個產業集群。通過對不同集群的實際調研,切實感受到集群各具特色的發展特色,提煉出提升集群競爭力的切入點。

(一) 石家莊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切入點

石家莊裝備制造集群位于石家莊市南部的欒城、元氏境內,北距石家莊市三環1公里,東距欒城縣城8.5公里,南距元氏縣城15公里。總面積70平方公里,規劃用地面積44平方公里,起步區用地面積在16~30平方公里,在國內屬于大型工業集群,2008年12月被河北省政府列為省級產業聚集區,是支撐石家莊市產業結構優化、引領當地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動力“引擎”,是提升石家莊城市“ 首位度” 的重要推動力(王殿茹、于玲,2014)。

1.培育新能源裝備。石家莊裝備制造業集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重點發展現有裝備制造業基礎上,還要培育扶持一批新興制造業——太陽能、風電裝備,才能應對國內外產業發展的需求,才能實現集群的穩步快速發展。在未來發展中,應不斷引進相關大型企業進駐,逐步建成集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全國重要的太陽能、風電裝備產業集群。以關鍵零部件生產為起點,逐步向大型裝配發展,積極引進掌握關鍵技術的國內外龍頭企業,按照“龍頭帶動、產業鏈招商”的方式,引進相關和配套設備的研發、制造和服務企業(王殿茹、于玲,2014)。

2.培育環保裝備。石家莊裝備制造業集群的未來發展要以國內外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引進為動力,要搶占環保裝備行業制高點。在環保治理和節能減排需求下,積極引入國際先進的龍頭環保設備制造企業,建立合資或獨資生產、研發中心,以龍頭企業為基礎,完善基礎配套條件和產學研的創新體系,吸引國內外有實力有前途的中小企業投資,逐步形成相互配套、良性競爭的環保裝備產業集群(王殿茹、于玲,2014)。

3.培育高新技術裝備。立足于石家莊裝備制造基地,圍繞裝備制造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裝備制造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增加基地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注重引進先進技術、人才、品牌和管理經驗。鼓勵集群企業“走出去”,積極采取合作研發、聯合設計、聯合制造以及并購參股等方式,積極融入國際裝備制造產業體系,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王殿茹、于玲,2014)。

(二) 辛集清潔化工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切入點

辛集市清潔化工集群位于新城鎮區東北12公里處,衡井公路以北、富春大街以南、邵村以西、天王公路以東區域,同時新城鎮也是石家莊市、衡水市交界重鎮,受到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的輻射。辛集市清潔化工集群規劃用地總范圍9.41平方公里,已入駐企業20家。整體規劃結構為關聯輔助功能區、精細化工產業園、生物化工產業園和中小企業孵化園。

1.培育基礎化工原料。合成氨是基礎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產氮肥,是制作尿素、硝酸銨、硫酸銨、氯化銨、碳酸氫銨等的生產原料,還可用來生產各種氮復合肥,如硝酸磷肥、磷酸銨、NPK復合肥等。該元素作為化工原料可用于制藥、煉油、合成纖維、合成樹脂、含氮無機鹽、冷凍劑等。利用河北本地和周邊豐富的煤炭資源進行生產,采用先進的制造工藝,項目投資小,能耗低,環境污染小,符合國家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投產后具有長期安全、經濟、平穩運行的特點。

2.培育有機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是一種氮雜環有機化工原料,在常態下為細小的白色粉末。三聚氰胺是一種重要的有機中間體,主要用于生產三聚氰胺-甲酸樹脂(NF樹脂),再進一步加工成各種最終產品,而且具有良好的耐熱、耐老化、耐酸堿、易配色、不易燃、高光澤、無毒等特性,具有良好的光澤度、絕緣性能和機械強度,廣泛應用于表面涂料、粘合劑、模塑料、紙張處理、紡織處理、皮革鞣劑、熒光顏料、水泥增強劑等主要或潛在領域。應根據市場供需分析、原料供應及裝置規模的經濟性,在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創立品牌,迅速占領國內外三聚氰胺市場。

3.培育農用碳銨產業。碳銨是市場上占有率最高的中性肥料,各種農作物均可使用,作物可以同時吸引碳銨中的氨和二氧化碳,而且無有害物質遺留在土壤中,長期使用也不會使土壤板結。采用特殊工藝、設備和材料生產的高純碳銨可用于食品行業,起發泡、疏松作用。碳銨也可用于制藥工業和電鍍工業,又用于橡膠鞋海綿底的制造,在制革工業上還用來中和過剩的酸。生產過程以園區內三聚氰胺項目中三聚氰胺尾氣為原料,既實現了資源回收利用,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又生產出農用碳銨滿足當地農業生產需要,同時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也不會導致環境的破壞。

(三) 臨城新城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切入點

該工業園區產業發展迅速,入區企業逐年增多,現有企業25家,總投資42億元,已形成了以現代制造、特種建材、化工、醫藥為支柱和主導的產業集群,區內產能不斷提升。吉泰特鋼打造出專利T型鋼生產線,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船用型鋼制造企業;奎山水泥實現了余熱發電資源循環利用,成為“全國水泥行業百強企業”;南溝石材已成功投產,成為冀南地區最先進的花崗巖生產企業;普樂泵業完成了出口申報工作,具有了獨立出口資格;鴻圖鋅業產能提高了一倍;金蘭針織產品銷售到歐亞等國外市場;臨城新城建設了5000畝生物柴油原料基地,打造生物能源基地,開發生物能源產業聚集區,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由于產業基礎較為牢固,企業產能逐年提升,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彰顯了產業集群發展特色。

1.培育特鋼業。吉泰特鋼積極與河北鋼鐵等公司進行深度產品合作,做好配套產品及服務,大力發展鋼材深加工,在單個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延長上下大功夫,積極主動調整產業結構,采取重組、參股等多種形式與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做大做強吉泰特鋼。將原材料供應商作為生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成本核算、質量監測和管理延伸到原料供應商,通過對原料供應商兼并、重組、參股或控股等形式,來穩定原料供應,使其提供的原材料合乎質量標準。通過構建與下游客戶間緊密戰略合作的利益關系來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發展專用鋼材加工配送中心,滿足客戶對特鋼品種規格的多樣化需求。

2.培育水泵業。按照“主導產業高端化、優勢產品品牌化”的發展方向,以熱水泵為支柱產業,發展相關聯的產業,積極打造水泵行業龍頭。采取重組、合并聯合參股等形式,優化泵業結構,借助外力進行改造,提升水泵制造業實力,實現由簡變繁、由弱變強,擁有核心技術,把水泵業打造成聚集區的龍頭企業,使園區成為華北地區乃至全國水泵制造業基地。同時,做到行業間關聯配合,構建水泵業的產業群,大力發展熱水泵,注重引進和開發與熱水泵業相關聯的潛水泵、污水泵、供水泵、管道泵等水泵制造企業,增加水泵的生產種類,以滿足消費者對水泵的需求。與此同時,實現產業上下游之間的有機鏈接,構建水泵業的產業鏈,向上游延伸,注重與水泵生產的原材料廠家的聯系,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確保原材料的質量,確保水泵制造業的質量;向下延伸,搭建銷售平臺,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積極做好售后服務,搭建客戶服務平臺。開發零部件市場,建立客戶檔案,解決客戶的后顧之憂。

3.培育醫藥化工業。以醫藥化工為突破口,以塞克藥業為依托,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藥和醫藥中間體,加快發展和培育新型產業,以核桃深加工終端產品為原料,發展健腦和養生等系列營養藥和保健品。開發生物柴油,發展新興產業,延長農副產品深加工向生物制藥延伸的產業鏈,以初級產品深加工為突破口,加快下游產品的開發,生產口服葡萄糖。尤其是順應當前醫藥產業發展的趨勢,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制造產品:一是以玉峰VB12為核心,擴建、新建生物制藥生產線,打造世界一流的VB12生產基地;二是加大上游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和研制、生產,利用廣普抗生素原料藥土霉素堿生產優勢,充分發揮科技作用,開發以土霉素堿為材料的高端產品。

三、冀中南經濟區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的保障措施

(一) 建設技術創新體系

建立“研—產—銷”三位聯動體系,加快創新步伐。集群的技術創新及技術成果商業化的過程要求集群必須以市場調查為基礎,從市場調查結果的分析、預測出發,確定技術突破點、產品開發難點,通過研究、試驗、生產、使用跟蹤、質量改進和市場開拓等諸環節進行協調運作,逐步構建科研、生產、營銷“三位一體”的技術創新機制。

(二) 加強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

要把尊重環境、保護環境列入集群發展的考核中,要求集群進行生態轉型,倡導集群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把環境保護作為集群發展的首要責任,把追求環境效益擺上重要位置,將“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貫穿于發展全過程,強化企業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實現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一方面,集群要主動承擔在環保領域應當承擔的責任,要將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總量指標之內。同時,集群要將對環境保護的承諾體現在生產運行全過程,龍頭企業更要發揮帶頭作用。

(三) 深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將清潔生產、環境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廢物資源化等技術和管理模式貫穿到集群生產和消費的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廢物的產生,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把冀中南經濟區建設成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示范區。鼓勵、支持集群內企業對能源、資源、生態等領域進行綜合利用,全面推廣熱電聯產、余熱利用的循環工程,改造不合理的高耗能設備和技術,推進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

參考文獻

[1]張京祥、羅震東課題組.“冀中南”區域空間布局規劃[EB/OL].2011.wenku.baidu.com/link?url=n8YaO2JpNmotocuagvq9JelY7QkQkvrwxp_WrArsIis0mtkC1qWsihv8B2H-n1ryA3qg6YZUmBl2HqHJm-IYseCItY2JOk3f9sj51-w60nG&pn=50.

[2]河北經濟年鑒(2013)[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于玲.冀中南經濟區工業園區研究[D].石家莊:石家莊經濟學院,2014.

[4]王殿茹,于玲.冀中南地區裝備制造業基地發展路徑[J].河北學刊,2014,(3).

篇10

2012年,行業經濟運行克服了下行壓力,實現企穩回升。全年產值12.24萬億元,增長12.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6萬億元,增長23.1%;實現進出口總額6375.94億美元,增長5.1%。1―11月,全行業利潤總額7111.22億元,同比下降3.3%;主營收入10.94萬億元,增長10.4%;從業人數695.86萬,增長2.4%。

(一)經濟運行克服下行壓力,實現企穩回升

全年實現總產值12.2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6.1%,二季度增長9.5%,三季度增長7.4%,四季度為15.3%。同時,行業效益也呈現明顯回升態勢。一季度同比下降15.0%,二季度降幅15.8%,三季度降幅收窄至5.5%,四季度實現正增長25.6%,企穩回升態勢基本確立。

主要產品產量保持增長。油氣產量實現平穩增長,全年原油產量2.07億噸,同比增長1.9%;天然氣產量1067.1億立方米,增長6.7%;原油加工量4.68億噸,增長3.7%;農藥(折100%)、化肥產量(折純)分別達到354.9萬噸和7432.4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9.0%、10.9%。2012年,主要化學品總產量達4.59億噸,同比增長8.0%。

(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地區發展更趨協調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2年,天然氣開采業產值增速高出石油開采業8.5個百分點,產值比重達到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的9.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7個百分點;合成材料和有機化學原料制造業產值占化工行業比重分別達到18.2%和16.3%,比上年同期提高1.6和1.1個百分點;輪胎子午化率達到87.4%,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離子膜燒堿占燒堿產量比重85.1%,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

地區發展更趨協調。2012年,東、中、西部產值分別增長11.7%、11.8%、14.4%。其中:中西部地區增長較快,寧夏、廣西和內蒙產值增速分別達到62.0%、31.1%和20.0%;中西部地區產值占比繼續上升,達38.4%,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從投資看,中西部地區占比繼續保持領先,2012年達51.6%,與上年同期持平。地區發展更趨協調。

(三)投資保持較快增速,結構進一步改善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2012年,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76億元,同比增長23.1%,與上年基本持平,高出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2.5個百分點。

技術密集型行業投資大幅增長。2012年,合成材料投資增長54.5%,其中其它合成材料增幅高達256.4%;有機化學原料增長60.1%,其他基礎化學原料增幅49.6%,均遠高于化工行業27.9%的投資平均增幅。2012年,專用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57.5%,高出全行業投資增速34.4個百分點。

民營投資增速加快。2012年,民營投資增幅達46.3%,比重為25.4%,較上年分別提高17個和4個百分點,行業投資活力繼續增強。

(四)價格走勢緩中趨穩,部分產品降幅較大

從2012年來的石油和化工行業價格走勢看,漲勢總體上呈現趨緩態勢,但緩中趨穩。進入第四季度后,價格有走暖跡象,但一些大宗品種如基礎無機原料、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樹脂等市場均價降幅仍較大。

基礎無機化學原料及合成材料價格降幅較大。2012年,除燒堿市場均價同比上漲外,純堿(重灰)、硫酸、電石等基礎無機化學原料全年市場均價分別下降25.1%、16.4%和12.3%。聚氯乙烯、聚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等合成樹脂市場均價分別下降15.1%、7.4%和15.8%;順丁橡膠、丁苯橡膠和丁腈橡膠等合成橡膠市場均價分別下降24.5%、23.5%和17.8%;己內酰胺、丙烯腈和PTA等合成纖維單體市場均價同比下降24.1%、20.6%和16.5%。

(五)對外貿易保持增長,出口基本持平

據海關統計,2012年,全行業進出口總額6375.9億美元,同比增長5.1%,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6.5%。其中,進口總額4640.1億美元,增長6.7%;出口總額1735.9億美元,增長0.8%。累計逆差2904.2億美元,同比擴大10.6%。

油氣進口增長較快,油氣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提高。2012年,進口原油2.71億噸,同比增長7.3%,原油對外依存度56.4%,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進口天然氣407.7億立方米,增長29.9%,天然氣對外依存度 26.2%,同比提高4.2個百分點。

橡膠制品出口保持增長,化肥出口下降。2012年,橡膠制品出口金額438.7億美元,同比增長7.2%,占石油和化工行業出口總額的25.3%。2012年,化肥出口1814.1萬噸(實物量),同比下降3.3%。

二、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2012年以來,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取得了一定進展,投資結構也有所改善,但過剩行業仍在擴大產能,同質化產品市場競爭激烈。2012年純堿、電石、甲醇、PVC、磷肥等產品價格長期在歷史低位徘徊。

據專業協會統計,到2012年底,我國合成氨、尿素產能(實物量)將達到6730萬噸和7130萬噸,尿素產能過剩約1800萬噸;磷肥行業2012年底產能(折純)達到2360萬噸,超過國內需求1000多萬噸;氯堿行業2012年燒堿新增產能達420萬噸,年底總產能將突破3800萬噸,全年裝置利用率約70%;聚氯乙烯新增產能330萬噸,總產能達到2236萬噸/年,裝置利用率約60%;純堿行業新增產能190萬噸,2013年還將增產能340萬噸;電石行業新增產能約400萬噸,遠超過全年淘汰127萬噸產能,裝置利用率約76%。

值得關注的是,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目前產能還在繼續擴張,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過剩苗頭。

(二)整體效益下降

2012年1―11月,全行業利潤總額7111.2億元,同比下降3.3%,而全國規模工業利潤則是增長3.0%。其中,化學工業利潤總額同比降幅10%;煉油業虧損114.7億元,已連續16個月累計虧損;合成纖維單體制造業虧損23.6億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105.7億元;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利潤同比下降24.1%;磷肥行業下降26.2%;合成樹脂制造業下降14.2%;專用化學品制造業下降21.5%。盡管第四季度利潤反彈力度較大,但仍不能扭轉全年下降的局面。預計2012年全行業實現利潤總額約7950億元,同比下降3.4%。

行業銷售成本居高不下,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大幅增長。1―11月,石油和化工行業銷售成本9.08萬億元,同比增長12.0%,高于營業收入增幅1.6個百分點,每100元主營收入成本為83.03元,同比提高1.18元;全行業財務費用1224.1億元,同比增長32.9%;管理費用同比增長9.2%;資金周轉率2.3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

(三)安全環保壓力增大

隨著人們安全環保意識的提高,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強,社會對安全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業安全環保工作面臨著更大的壓力。特別是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造成較多的“城圍化工”現象,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兩者之間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由于行業在國內推行“責任關懷”時間較短,石油和化工企業同周邊社區居民交流不夠,“談化色變”的心理普遍存在,再加上大型項目建設過程中利益交織、訴求多元化,影響行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時有發生。從長遠看,行業安全環保管理體系建設和推進責任關懷,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切實加強的一項重要工作。

三、2013年行業經濟運行預測分析

2013年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多變,但有利條件在逐步增加,行業經濟運行回升勢頭將進一步鞏固。

(一)影響行業經濟運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是宏觀經濟總體向好。世界經濟復蘇加快。2013年,盡管全球經濟仍處危機后的調整期,國際環境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但是,世界經濟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明顯的積極變化,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戰略加快推進,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3年,世界經濟將繼續復蘇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增幅為3.6%,較2012年加快0.3個百分點。我國經濟增速重返8%以上。2012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連續7個季度同比減緩之后,開始趨穩。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12月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閉幕。會議提出,“做好2013年經濟工作,要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立足全局,突出重點,扎扎實實開好局。”會議還具體明確了2013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務,強調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繼續嚴格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多數機構預測,2013年我國經濟增速將回升至8%以上。

二是投資保持較快增長。2012年,石油和化工行業投資增速達27%,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大增速。根據行業投資周期和增長特點,2013年行業投資仍將保持較快增速,預計增幅在20%以上。近期,我國出臺了對頁巖氣開發利用予以補貼的政策,未來頁巖油、頁巖氣將成為行業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隨著天然氣“十二五”規劃的落實,天然氣管網和儲氣庫的投資將進一步加大。2013年,“兩高”和過剩行業的產能擴張將會受到更嚴格的控制,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繼續大幅增長。

三是消費增長平穩。2013年,政府把擴大內需、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作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最重要舉措之一。國內消費市場總體將繼續平穩增長,能源和主要大宗化工產品市場需求將有所加快。2013年,預計原油表觀消費量約5.02億噸,增長5.3%;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690億立方米,增長15.5%;成品油表觀消費量2.92億噸,增長6.2%;主要化學品表觀消費量約4.6億噸,增長8%。其中,無機化學原料增長約9%,有機化學原料增幅12%,合成材料增幅8%。在需求加快的同時,市場價格也將穩中有所上升。預計2013年全行業價格總水平漲幅約4.3%。其中,化學工業漲幅約為3.5%。

四是國際油價穩中有升。國際石油價格是影響行業經濟運行最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世界經濟繼續緩慢復蘇態勢,全球石油需求相應放緩,基本面對石油市場的支撐有限。全球石油供需繼續保持基本平衡,供給略顯寬松。2012年12月,國際能源機構的石油市場報告預測,2012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為8970萬桶,2013年將達9050萬桶,同比增幅約為0.9%。但是,地區局勢動蕩,美元走勢,投機基金炒作等不確定因素將會加大油價的波動。總體看,2013年國際原油價格將繼續高位運行態勢,波動幅度會較大,均價與上年持平或略有上升。預計WTI現貨年均價格在95―100美元/桶左右,布倫特年均價在110―115美元/桶上下,分別約增長3%和2%。國際油價保持相對平穩,對石油和化工行業整體上有利。

(二)2013年行業經濟運行“穩中趨好”

總體判斷,2013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運行總體將保持平穩,但上半年依然有下行壓力,下半年“穩中趨好”。

主要經濟指標預測。根據我國宏觀經濟增長情況和行業經濟運行內在特點和趨勢,初步測算,2013年石油和化學工業總產值約14.25萬億元,增長16%。其中,一季度產值約2.98萬億元,增長7.3%;二季度產值約3.62萬億元,增幅16.4%;三季度產值約3.70萬億元,增幅22.0%;四季度產值約3.95萬億元,增長17.3%。全年利潤約8900億元,增長16.5%;主營收入約14.0萬億元,增長15.5%。2013年,化學工業產值約為8.5萬億元,增幅17.5%。

主要產品產量預測。2013年,預計原油產量約2.1億噸,同比增長1.5%;天然氣產量約1145億立方米,增長9%;原油加工量約4.84億噸,增幅4.5%;主要化學品產量約4.85億噸,增長8.2%。

四、主要政策建議

(一)出臺促進行業結構調整的配套政策

一是對已準入條件的行業,建議采用電石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方式,派出督查組進行實地核查,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二是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頁巖氣、煤層氣、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生物化工以及現代煤化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配套政策,在金融、稅收、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三是加大對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的支持政策。建議在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進口關稅、口岸管理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加快重大項目審批進度。

(二)加快油氣行業市場化改革

一是加快成品油和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建議盡快推廣實施天然氣定價改革方案,在“兩廣”試點基礎上,擴大四川、重慶等條件相對成熟的地區。二是差別化征收石油特別收益金。按照不同油田類別、不同油田成本設定不同的特別收益金起征點。三是給予部分高質量標準車用燃油消費稅減免和優質優價支持政策。進一步完善成品油稅收體制,按照“優質優價”或“優質優稅”的原則,科學合理制定國Ⅳ、歐Ⅴ標準汽柴油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