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亞健康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高校科研人員 亞健康 表現特征

上個世紀80年代,前蘇聯教授布赫曼先生研究發現,除了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之外,人體還存在著一種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間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一種介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過渡狀態,人體各器官還未出現明顯的氣質性病變或代謝異常,因此正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若到醫院求診時,就往往無法被確診所患何種疾病,可是正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們卻常常覺得自己無論在生理或心理方面均出現各種不適癥狀,這些癥狀多種多樣而不固定。因此,亞健康狀態會造成人體生理機能低下,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質量。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在我國,據有關文獻分析,有超過7億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而作為尖端科技人才,高校科研人員的亞健康情況更是不容樂觀。本文在完成問卷調查后,通過分析,探討高校科研人員亞健康狀態的成因和預防途徑。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南京高校主要從事科研工作的200位在職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1.2研究方法。

1.2.1亞健康狀態的評價量表制定

本課題以康奈爾健康自填式問卷為基礎,參考了其他文獻有關亞健康的調查問卷,設計出本課題亞健康自我診斷量表。

1.2.2評價指標

從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維度設計評價指標體系。

1.2.3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200例,有效對象為178例,其中男性104例,占有效調查對象總數的58.43%;女性74例,占有效調查對象總數的41.57%。

2.結果與分析

2.1研究對象基本情況分析。

在178例有效對象中,處于健康狀態的為41例,占23.03%;處于亞健康狀態為95例,占53.37%;處于疾病狀態為42例,占23.60%;對男女性別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男性科研人員的健康狀態要好于女性科研人員。女性科研人員除了承受等同于男性科研人員工作壓力外,還要面對來自家庭的壓力。30―50歲之間的女性亞健康狀態現患率明顯高于男性,可能與女性科研人員在此年齡段除了要完成與男性科研人員同樣的工作量以外,還要面臨家務操勞、老人贍養、子女撫育等一系列問題有關。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統計(n=178)

2.2高校科研人員亞健康狀態的主要表現形式。

2.2.1生理亞健康主要表現形式

高校科研人員生理亞健康表現形式主要為頭暈頭疼、兩目干澀、胸悶氣短、心慌、疲倦、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等癥狀。

2.2.2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形式

高校科研人員心理亞健康表現為精神不振、抑郁寡歡或情緒急躁易怒、睡眠不佳、記憶力減退、精力下降等癥狀。其中睡眠不佳、記憶力減退、精力下降等狀態是科研人員心理亞健康的重要表現。

2.2.3社會適應亞健康主要表現形式

科研人員亞健康的社會適應表現主要呈現人際關系緊張,同事關系微妙,少有知心朋友,難以與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進行正常的社會人際交往等。

2.3高校科研人員亞健康狀態的主要成因。

造成亞健康狀態的因素很多,既有社會學、心理學因素,又有環境、生活方式和遺傳學因素的不良影響,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而作為高校科研群體,高校科研人員的亞健康狀態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著與職業有關的主要成因。

2.3.1職業的影響

職業對健康的影響非常大,主要是職業任務的壓力。高校科研人員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務,這會導致該群體個體緊張。研究發現,疲勞是亞健康狀態的核心癥狀。[3]長期的超負荷作業極易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勞。而疲勞正是機體功能的暫時,是人體健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然而如果疲勞得不到消除,長期工作緊張、超負荷作業就會產生過勞,進而影響人體健康。

2.3.2社會影響因素

有資料顯示亞健康產生的主要原因為社會壓力。高度激烈的社會競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在這種精神緊張的壓力負荷下勢必對軀體和精神狀態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不僅會引起睡眠不良,而且會影響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和內分泌調節,進而影響機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目前我國高校的發展進入快軌道運作,各高校在人才引入時加大對博士、碩士人才的引入力度。這部分人才的引入大大加強了中年教師的工作壓力,在以科研考評、教學考評雙重評價標準下,許多教師需要加大科研工作量,進而造成該群體處于亞健康狀態。

2.3.3不良生活方式

熬夜、吸煙是大部分高校科研人員的兩大不良習慣,不平衡飲食、過少的運動等也是該群體的主要特征,而這些習慣都是造成亞健康的主要原因。人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運動規律即“生物鐘”,它維持著生命運動過程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的規律,熬夜、睡眠過少就會破壞這種規律,影響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現代人飲食往往熱量過高,營養素不全,加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劑過多,人工飼養動物成熟期短、營養成分偏缺,造成很多人體重要的營養素缺乏和肥胖癥增多,機體的代謝功能紊亂。過少的運動會造成人體心血管系統功能的下降,從而影響人體的健康。

2.3.4環境污染

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地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與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廢棄物污染有關,化學、生物、物理污染物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居住在城市的人群生存空間狹小,房間封閉,一年四季使用空調,使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負氧離子濃度降低,使血液中氧濃度降低;組織細胞對氧的利用降低,影響組織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長期處于這種環境當中,可引起慢性疲勞綜合癥。此外,各種噪音、光污染、電磁波可引起神經系統的紊亂。高校科研人員正是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工作的。辦公地點的密封、空調的頻繁使用等因素必然影響科研工作者的身體健康。

3.科研人員亞健康狀況的預防途徑

3.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

少吃富含高脂、高膽固醇食物,注意飲食衛生。不吃過硬、過熱、腐爛變質的食物。同時,要戒煙限酒。有吸煙習慣的科研人員更要采取適合自身特點的方式戒煙,向別人學習一些戒煙經驗,有戒煙的毅力和決心。盡量少飲酒,或飲用一些低度酒類如葡萄酒、啤酒。

3.2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睡眠習慣。

從觀念上重視睡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好時間,形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確保睡眠時間的充足。因為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是預防和改善亞健康的一個有效方法。當感到情緒不佳或身體不佳時,美美睡上一覺后,會覺得精神倍增,身體的不適感也會有所減輕。

3.3加強健康知識教育,提高科研人員的健康意識。

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是避免亞健康向疾病發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對高校科研人員進行亞健康相關知識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要根據高校科研工作者對亞健康相關知識的需求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在教育過程中,要努力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科研工作者的知識需求,根據不同年齡進行不同重點的亞健康問題教育。

3.4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高校科研工作者都是各高校的骨干,工作繁忙,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身體鍛煉對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因為身體鍛煉加強了人的社會性與生物性、健康與亞健康之間的高度協調。因此,科研工作者要根據自身的年齡特點,選擇自己喜歡的鍛煉方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堅持參加身體鍛煉,把身體鍛煉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長此以往,定會促進身心健康,達到良好的效果。

3.5進行定期體檢

學校校醫室應該對高校科研工作者亞健康狀況給予高度重視,醫院要建立健康體檢中心,配套體檢隊伍,改善體檢設備,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機制。定期體檢,掌握高校科研工作者健康狀況和身體動態變化情況,做到預防在先,無病早防,有病早治,落實“三級預防”措施。

4.結語

高校科研人員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亞健康的高發生率嚴重影響了該群體的工作與身體的健康。高校有關部門及領導應該高度重視該群體的健康問題,加強該群體的健康監控;通過健康教育,普及亞健康知識。該群體應該從思想上重視亞健康狀態的危害性,合理進行體育運動,增強免疫功能,調整個人心態,減輕生活壓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實際行動中采取有效的辦法降低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王育學.亞健康,21世紀健康新概念[M].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王志瑾.21世紀關注的熱點[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

篇2

[關鍵詞] 健康教育;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干預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11(c)-136-02

Interven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on risk factors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CONG Shujie

Baoding New Urban Geophysic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tation,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5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ven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on risk factors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156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80) and control group (n=76).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isk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were observed and followed up after 1-year intervention.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The elderly;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tervention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高血壓的發病率呈逐步上升趨勢。高血壓病即原發性高血壓,其原因不明,沒有明顯自覺癥狀,是一種血壓持續超過140/90mmHg的慢性疾病,高血壓晚期對心、腦、腎等引起嚴重損害,甚至危及生命[1]。原發性高血壓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密切相關,因此,加強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對控制高血壓,預防并發癥,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義。健康教育是指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過程,使患者了解健康知識,進而改進健康行為或健康問題,使患者的行為向有利于康復方向發展的教育活動,2009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對15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開展了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活動,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2009年1月本院確診的老年高血壓患者156例,符合2007年歐洲《ESH/ESC高血壓診斷指南》制定的診斷標準。除外繼發性高血壓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Ⅰ級83 例,Ⅱ級55例,Ⅲ級18例。將15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80例,男6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9.62±5.63)歲;對照組76例,男67例,女9例;平均年齡(71.08±5.15)歲。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血壓及高血壓危險因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酒石酸美托洛爾、氫氯噻嗪片、硝苯地平緩釋片等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定期進行健康相關知識教育和行為干預:

1.2.1 知識干預:每月一次對患者進行高血壓防治知識的指導和宣傳,講解原發性高血壓的特點、誘因、危害、并發癥及高血壓的防治措施,介紹生活方式和高血壓的關系,以及高血壓治療中的各種誤區,強調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

1.2.2 飲食干預:定期測量血壓,對高危險因素及不良生活行為加以干預,叮囑患者降低鹽的攝入,每日的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 g;戒煙,限酒,酒精量平均每天少于20~30 g;平衡膳食,進食低脂、低鹽、低膽固醇的食物,補充鈣和鉀鹽;合理控制體重,將體重指數控制在25以下[2]。

1.2.3 運動干預:適當進行體育鍛煉,輕度高血壓患者可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放慢工作和生活節奏。中度以上高血壓患者,可以散步、下棋、參加歌詠比賽、聽些輕緩的音樂,運動每次30~40 min,每周3次以上。

1.2.4 心理干預:針對有些患者性格易噪易怒,應指導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整,保持樂觀的情緒,家屬應給予支持和理解,配合做好心理疏導教育工作,使其主動配合治療,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2.5 用藥干預:高血壓患者必須服用藥物來緩解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對患者來說極為重要,因此要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選擇藥物,藥物服用要嚴格按照用量和服藥時間執行,服藥過程中密切觀察血壓變化情況,切不可血壓降下來就停藥,血壓升高又服藥,使血壓反復波動,對健康極為不利。選擇抗高血壓藥物時,還必須考慮到患者的生活方式、經濟條件,針對不同患者做到聯合用藥并進行個體化治療[3],從而將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要教育患者增強自我保健能力,定期監測血壓,病情危急時立即就醫。

1.3 觀察指標

1年后全部患者均得到隨訪,其中門診隨訪124例,電話隨訪32例,記錄血壓、血脂、體重指數、攝鹽量、吸煙量、飲酒量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分析數據,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高血壓各項相關危險因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相關危險因素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高血壓是一個多基因、多環境因素相關疾病,長期發展會引起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導致不良預后。研究表明,高血壓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密切相關,而這些因素可通過人們的自覺行為進行調控。健康教育就是通過衛生知識教育,改變危害健康的不良行為,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4]。

本研究發現健康教育干預前老年高血壓患者普遍缺乏健康知識,對高血壓及其危害認識不足,不知如何進行自我監測和采取綜合治療措施,飲食結構不合理,攝鹽量高,且大多數人缺乏體育鍛煉,吸煙率、飲酒率較高。觀察組經健康教育干預后高血壓相關危險因素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健康教育是控制高血壓危險因素有效的途徑。

老年高血壓患者單純服用藥物治療,易產生耐藥和不良反應,且依從性較差[5]。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順從性,投入低,收效高,可看做高血壓治療的一種手段。健康教育使老年高血壓患者認識并改善不良生活行為,從而降低或消除危險因素,達到降低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雪燕.健康教育對高血壓患者相關健康行為的影響[J].疾病監測與控制雜志,2010,4(9):572-574.

[2] 陳少冰.健康教育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干預效果分析[J].廣州醫藥,2011,42(4):69-70.

[3] 肖艷玲.高血壓患者降壓藥物的聯合應用和個體化治療[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4):74-75.

[4] 藍玉娟.淺談健康教育在社區慢性病防治中的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0):249-250.

篇3

關鍵詞:亞健康狀態;高校教師;問卷調查

一、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

此次研究對象為長沙市部分在職教師,總共為50人,其中男性教師為24人,女性教師為26人;其中年齡小于30的有7個人、占14%,年齡在30-39之間的有24個、占48%,年齡在40-49之間的有14個人、占28%,年齡大于50的有5個、占10%;職稱是正高的有5人、占10%,副高有10人、占20%,中級有31人、占62%,初級有4人、占8%;本科學歷的有9人、占18%,碩士有35人、占70%,博士有6人、占12%。

(二)長沙市高校教師亞健康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有40%的人完全了解亞健康狀況,42%的人聽說過亞健康但不能正確描述,18%的教師還不知道亞健康。這表明長沙市高校大部分的教師還沒有意識到亞健康狀況對自己產生的不良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的教師中呈現重度亞健康狀態的有8%,中度亞健康狀態的有18%,輕度亞健康狀態的有50%,24%的人是完全健康的狀態。(見表1)

高校教師亞健康的發生率較高,這一現象相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藍毓營在《廣西高校教師亞健康的調查與研究》中顯示:廣西高校教職工的亞健康發生率為67%,本研究發現長沙市高校教師的亞健康發生率為76%,與其他地區的調查結果相差不大。

(三)長沙市高校教師亞健問題職稱間的分布

亞健康的發生率與職稱也有一定關系,副高和中級教師的亞健康發生率高于正高與初級、初級的亞健康發生率又低于正高,這種現象可能是職稱晉升方面的壓力造成的,中級和副高比初級、正高面臨的職稱晉升壓力大。(見表2)

初級和中級教師的年齡大多在25-40歲之間,由此可見,青年高校教師已然成為亞健康的“主力軍”,這和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的現代亞健康多發人群在20-45歲之間是基本相符合的。這一方面說明了亞健康高發人群正在年輕化,另一方面說明職稱對教師的重要性。

(四)長沙市高校體育教師與非體育教師亞健康對比現狀

根據調查分析,體育教師與非體育教師的健康狀況在年齡、職稱、學歷等方面存在著一定差異,具體情況見表3:

根據調查分析所知,學歷在本科階段的體育教師亞健康發生率為25%、非體育教師亞健康發生率為40%;碩士階段的體育教師亞健康發生率為57%、非體育教師亞健康發生率為67%;博士階段體育教與非體育教師亞健康發生率均為50%。(見表4)

二、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大多數體育教師在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比較科學合理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生活習慣不科學,包括飲食不規律、膳食不均衡、睡得太晚、煙酒等不良習慣。

2、30~49歲是長沙市高校教師亞健康的高發年齡,其中青年教師是亞健康的“主力軍”如果不重視亞健康的問題,將導致高校青年教師成為亞健康的主要人群。

3、生活習慣、工作壓力、家庭壓力、人際關系等對長沙高校教師亞健康的影響效果比較明顯,亞健康的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是職稱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壓力。

(二)建議

1、心理健康普查廣泛面對高校教師實施,使教師正確面對工作壓力,正確處理壓力。對于在某些方面有癥狀的,應及時給予專業的心理干預,有針對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恰當的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2、高校相關行政部門應該探索科學的教師教學考核機制來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同時適當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減輕教師的經濟壓力,改善教師工作條件,改善教師生存條件,改革管理體制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

3、合理膳食,注意飲食的營養平衡。要注意酸堿平衡、粗細平衡、顏色平衡、味覺平衡、生熟平衡,改善機體功能,促進身體健康。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張燕子.山西醫科大學教工亞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西;山西醫科大學,2010;1-11

[2] 陳瑞玲、王蕾、劉玉霞、朱鳳林、于春濤.滄州市高校教師亞健康現狀調查與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3)

篇4

[關鍵詞] 兒童亞健康;日常調理;飲食保健;預防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2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691-02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加上不良生活習慣的存在等導致現代人出現亞健康的現象日益嚴重,不僅成年人會出現亞健康,兒童也同樣會出現亞健康。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通常也叫做“次健康”或者“病前態”等。本文主要抽取的200例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和分析,探究出現亞健康的原因和分析調理方案。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接收并體檢的兒童中隨機性抽取200例進行回顧性研究和分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類死亡疾病危害最大的指標進行檢查和測定,并根據抽取研究對象的實際狀況進行綜合性評定。抽取的研究對象中男性有120例,女性80例,年齡區間在5-10歲。所有的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和家庭背景等因素上均不存在明顯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研究意義。

1.2 評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類死亡疾病危害最大的指標進行檢查和測定,并逐項評分,分數大于85分以上的定為健康狀態;分數在84-70分之間的為亞健康狀態;分數小于70分的定為疾病狀態。

1.3 統計學數據處理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值檢驗,數據之間差異性有聽統計學意義(P

2 結 果

通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類死亡疾病危害最大的指標進行測定,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進行評定,疾病狀態的有8人,亞健康的有139人,健康狀態的有53人,占總兒童的69.5%。

3 討 論

3.1 導致兒童出現亞健康狀態的原因 很多情況下兒童都會有厭食和挑食的習慣,長此以往便會導致體內缺乏鈣元素、碘元素和鋅元素等元素,使得小兒的身材矮小,骨骼發育不良,頭發沒有光澤且枯黃,并且會在夜間出現磨牙等現象。同時由于偏食和挑食的不良習慣,還會讓兒童體內缺鐵,鐵元素攝入量過少,會直接導致兒童出現缺鐵性貧血。另外缺鋅也會讓兒童出現多動癥等癥狀,生活和學習中就會亂作小動作,啃鉛筆頭、注意力不集中等,嚴重影響到生活和學習狀態。另外如果兒童因為飲食的不良習慣導致機體缺碘,對身體的健康狀態影響更大,缺碘元素會直接導致兒童智力發育遲緩,增加了社會壓力和學習壓力,嚴重影響到兒童的身心健康。另外如果飲食不規律,極易導致兒童出現肥胖癥,肥胖一部分是由于飲食不規律造成的,主要是高熱量食品、甜食等食物攝入量過多,再加上平時不愛運動和鍛煉,導致體內熱量無法釋放。

3.2 日常調理

3.2.1 營養均衡攝入 家長要監督兒童不厭食,不挑食,保證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入,同時還可以避免高脂肪和高熱量食物的過多攝入。根據兒童的身體狀況合理的搭配各種食物,葷素搭配,按照比例進行分配,保證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量,均衡營養。

3.2.2 日光浴 適當的讓兒童進行日光浴,促進維生素D吸收,避免佝僂病的產生。

3.2.3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常言道“起居有常,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如果一個人不能保證正常的睡眠,就會喪失精力,面無神采,身體容易虛弱,疾病纏身。如果兒童出現了身材矮小,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跟其睡眠狀況相關。因為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就會讓腦細胞得以充氧,能有更充沛的精力來學習和生活。所以要讓兒童保證睡眠時間在6-8h以上,中午可以適當休息一小時,保證早睡早起。

3.2.4 運動鍛煉 適量的運動和體育鍛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利于氣血,提高免疫力,且適當的運動可以提高兒童的食欲,助于消化。

3.2.5 興趣的培養 加強兒童的興趣培養,不要讓其抑郁煩躁,多參與一些積極向上的活動,豐富其課余生活,保持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健康的成長。

本次試驗研究中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和處理,通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類死亡疾病危害最大的指標進行測定,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進行評定,疾病狀態的有8人,亞健康的有139人,健康狀態的有53人,占總兒童的69.5%。總而言之,兒童亞健康問題是當今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必須要高度重視,分析兒童出現該狀況的原因,制定日常調理的方案,讓兒童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因此針對兒童亞健康問題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日常調理方案,研究和分析出兒童亞健康的具體原因,然后在日常調理過程中從運動鍛煉、日常睡眠起居、興趣培養等方面進行調理,并加以營養的合理搭配,讓兒童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參考文獻

[1] 林元,陳水仙,邱行光,陳曦,陳起燕,黃欣欣,歐萍.福建省5歲以下兒童維生素A缺乏癥患病率的5年變化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0):2815-2817.

篇5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成因,建議

一、心理健康與亞健康的界定

心理健康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精神病學家斯惠特提出的。它是指人的內部心理和外部行為和諧、協調,體現在理想境界、智能發展、情緒、情操、意志、性格、人際關系等方面。

“亞健康”是近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指身心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等稱謂,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發生異常變化,但尚未達到明顯病理性反應的程度的一種狀態。

據一項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人生目標茫然,學習目標不明確,生活目標隨波逐流,自卑與自負兩極振蕩,恐懼失敗,對自我發展的心理預期也會變得不確定,內在潛能不能夠充分發掘。

二、高職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表現

(一)在環境變化后產生心理焦慮。主要表現為在生活的環境發生變化后不能很快地適應,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與外界接觸,產生焦慮的心理現象.在大學生中容易出現這種心理狀態的是大一新生,他們完成了從中學到大學的人生轉折,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周圍的生活場景也變得完全陌生,和同學都要從新朋友做起,因此心理會發生很多的變化, 也就導致了大學生對于環境的變化不能適應。

(二)在人際交往中偏執易怒。大學生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與人交往的閱歷, 因為自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與陌生人保持距離,因此難免經常對一些事無端生疑、猜忌;或無中生有的把一些無關聯的事聯系在一起懷疑;或者經常不顧事實和現狀,憑自己情感任性行事,一旦沒有達到自己目標或一再受挫,表現為極易生氣發火,情緒非常不穩定,自控力差,并且嚴重者出現一些不計后果的行為。

(三)缺乏學習的激情。大學生完成了從中學到大學的人生轉變,中學的被動學習轉變為大學的主動學習, 許多大學生不能適應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感覺人生目標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么,因而,在學校中無所適從,像無頭蒼蠅一樣,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自律性比較差,不能進行自主地學習,因此在學習內容、學習難度和學習成績等方面的變化都會引起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生變化, 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無目標感是指缺乏成就意識,因而導致人生缺乏導航系統、無方向感。許多女大學生生活隨波逐流,常有無意義感、無力感伴隨。

三、高職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社會原因。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 緊張的就業環境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大學生一邊在努力的學好專業知識,完善自身的技能,一邊積極尋求工作機會,使大學生遭受嚴重的心理負擔。而普遍存在就業時 “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更容易產生自卑等心理亞健康的現象。

(二)學校原因。大學生來到新的校園環境,遠離熟悉的父母、師生和朋友,開始獨立自主的生活, 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只能自己解決。稍遇困難就會引發失眠、食欲不振、焦躁等亞健康的癥狀。

(三)家庭因素。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 現在的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寵愛,生活條件也比較優越,因此心理成熟時間會相對較晚,容易產生孤僻的性格。另外,我國部分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對于子女的大學學費和生活費用提供存在一定的難度,有的家庭貧困的學生心理自卑,怕別人譏諷,因此會造成不良的心理反應,出現心理亞健康的問題。

(四)個人原因。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方法不當,導致考試出現“紅燈”,于是產生較強的失落感、挫折感。另一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中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于是采用自私、冷漠的態度對待別人和集體,其智力上的成熟與心理上的幼稚形成很大的反差,內心又經常處于矛盾心理之中,常常是在內心焦慮中度過。

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對心理亞健康最有效的辦法是調動個體自身的積極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識,把握自己的心理狀態,激發其自我調控的潛能,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基本方法。

(二)建立學生心理健康互助機制。同學和朋友是大學生首選的傾訴對象,他們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導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是自發的、隨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該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在大學牛群體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機制,以此來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鼓勵學生通過正常方式宣泄情緒。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常常通過不良情緒表現出來,宣泄是在大學牛調控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之一。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以使不良情緒得到宣泄,而不健康的方式則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不良情緒。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開展各種健康的活動。讓學生的情緒通過健康的方式得到宣泄。

(四)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心理危機是心理亞健康狀態的極端表現,表現為個體應對問題時感到無能為力,心理失去平衡等。出現心理危機的大學生若不能得到及時地干預,就可能出現自殺、傷害他人等極端反應。因此要建立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情況進行監控,及時干預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危機向心理疾病轉化的風險。

參考文獻:

[1]段丹東 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原因及對策思考[期刊論文]-歲月(下半月)2010(9)

篇6

關鍵詞 中職生 亞健康狀態

資料與方法

于2006年5月對衛生學校在校學生亞健康狀態的表現進行現況調查和分析。選擇衛生學校在校2004級護理和2005級護理班級學生為調查對象,全部為女生,其中一年級學生210人,二年級學生240人,平均年齡17.31±3.03歲。

方法:采用開放式問卷調查,內容有亞健康狀態的表現,營養膳食狀況、體育鍛練和生活習慣等。共收回答卷450份,最后對問卷進行統計處理。

結 果

中職生亞健康狀態發生情況:在調查的學生中,亞健康狀態普遍存在且比較嚴重,450學生中,存在1項或1項以上亞健康表現者379人,其發生率為84.2%。一年級210學生中,有1項或1項以上亞健康表現者164人,其發生率為78.1%,二年級240學生中,有1項或1項以上亞健康表現者215人,其發生率為89.6%。說明中職生面臨很大的健康問題,且二年級亞健康狀態發生率高于一年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1.12,P

中職生亞健康狀態的主要表現:調查結果見表1。

發生亞健康狀態的原因調查:在有亞健康表現的中職生中,原因調查顯示,學習壓力大、因就業困難而對前途缺乏信心、心理的承受力差、生活習慣不良(不吃早餐、營養不均衡、缺乏運動、睡眠不足)是造成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

討 論

中職生出現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不良的生活習慣:①不吃早餐。②缺乏足夠的體育鍛煉。③睡眠質量差。

學習壓力大:衛生學校中職生平時學習壓力很大,用腦過度,對就業前景的擔憂,身心處于超負荷狀態,造成過度疲勞。

心理因素:由于中職生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成熟階段,極易產生心理問題而導致心理緊張,從而引起心身疾病。

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時期:人體具有生物鐘現象,有期和低潮期。在期和低潮期,其腦力和體力都有較大反差。

實施學校健康促進,可減少中職生的亞健康狀態發生率。

首先應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做好健康知識的普及工作,提高學生健康意識,采取健康行為,消除不良習慣。

其次應加強學生食堂管理工作,注重平衡膳食的合理營養:一方面要加強飲食環境衛生和食品衛生管理,另一方面加強營養配餐,以滿足學生生長發育和學習的需要。

還應加強體育鍛煉,倡導和開展有益于健康的活動:體育能夠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進血液循環、呼吸、消化系統的機能,健全體魄,增強免疫力;體育活動在大腦皮質相應區域有強大興奮區,使部分由腦力勞動或思想負擔而產生興奮的區域得以抑制,從而避免大腦皮層過度疲勞而誘發亞健康狀態 [1]。

然后應加強中職生生活技能教育:如人際關系、調節情緒的能力、緩解壓力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應付各種危機和壓力,預防健康危險行為。

再次應發揮學校衛生室和保健醫生的作用:做到定期體格檢查,做好健康指導。特別要重視心理衛生及常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在校園內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衛生保健活動。

最后應加強心理健康咨詢: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班主任、教師應多關心了解學生,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和鼓勵學生,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中職校園的生活。

篇7

所謂亞健康狀態,通俗的說,多指無臨床癥狀和體征,或者有病癥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信息,處于一種機體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的體質與心理失衡狀態。一般來說,亞健康狀態由四大要素構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勞和虛弱狀態,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或疾病前狀態,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狀態,以及與年齡不相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狀態。

科學認識亞健康,有必要分清亞健康與相關醫學問題的區別:

一是亞健康不同于亞臨床:盡管亞健康與上游的健康狀態和下游的疾病狀態有部分重疊,但區分也是明顯的。亞臨床是有主觀檢查證據而沒有明顯臨床表現,如當前常見的中老年人亞臨床頸動脈硬化,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有較明顯的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甚至有斑塊形成,而無臨床表現;而亞健康狀態者具有頭痛、頭暈和胸悶不適主訴,但血管心臟超聲及心電圖檢查都未發現異常。

二是亞健康不等于慢性疲勞綜合征(CFS)。首先CFS具有國際統一標準,亞健康至今沒有;其次CFS在18歲以上成人發生率僅為0.004%,而亞健康則為70%,兩者間懸殊甚大;再者國內描述的亞健康狀態多數通過積極干預恢復健康,CFS則僅有30%可以恢復健康狀態。

三是界定亞健康還應注意同臨床功能性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礙性疾病及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相區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亞健康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判斷標準,中、西醫對亞健康的理解和界定范圍也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均是今后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現代人亞健康

根源一:前列腺無菌性炎癥及前列腺肥大所產生的并發癥

這相當于中醫腎虛、命門火衰的癥候群,是男性亞健康及早衰的原因之一。人體也像機器一樣,你只懂使用,不注意保養,就容易出毛病。人們通常對于軀體勞累,會以休息、旅游、娛樂,甚至沐足、放松按摩等方式來調節,但前列腺的勞損如何去保護?

解決之道:已婚男性每次性生活后,因前列腺充血,自我恢復緩慢,這體現在體表小腹肌約在臍下三寸至四寸,即關元穴到中極穴周圍攣縮,觸之有氣塊,這時如果在此處輕輕按摩,將有利于前列腺充血的自我恢復。每次事后堅持小腹肌的穴位按摩,必能有助防止前列腺無菌性炎和前列腺肥大的發生。

根源二:尾椎急慢性損傷

這是導致女性亞健康狀態和早衰的一個主要病因。

尾骨為人類進化后的“尾巴”所殘留的部分,表面上看很不起眼,但內藏玄機。從神經解剖來說,尾骨前面有奇神經節貼附,尾骨急慢性損傷刺激了奇神經節,反射性引起內臟功能的紊亂;以中醫經絡學說解釋,尾閭骨端下有督脈起點穴――長強穴。督脈為陽經之海。督脈之源頭損傷受阻,擾亂體內經脈相互制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調,雜病叢生。尾椎骨損傷后逐漸出現癥狀,通常有:頭暈目眩,心煩胸悶,下腰部酸困,慢性泄瀉,眼睛干澀,眼袋突起,臉色蒼黃,中午昏昏欲睡而不能人睡,額部皺紋增多,臉上長黃褐斑。

解決之道:此類癥侯群常見于中年女性,多方治療效果差時配合尾椎按摩手法,可修復陽經脈頭的損傷,調整神經節的反射,有效遏止亞健康狀態的進展,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容效果,也增強了青春活力。

根源三:骨盆結構損傷、錯位

這種損傷破壞軀體生物力學平衡,使內腔位置傾斜,功能紊亂而致亞健康。骨盆上接軀干、頭頸部,下連雙下肢,為承上啟下的樞紐,將兩側的骶髂關節連線和兩肩關節的肩峰連線作為底線和上線,脊柱視為直線,可看出,軀干類似一個“工”字形結構,胸腔及腹腔里的器官被懸吊在上面,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發揮作用。由于骨盆損傷錯位,造成脊柱側彎以后,“工”字形結構不同程度傾斜,被懸吊著的器官長時間受不正常的靜力牽拉,耐力較差的器官因“筋疲力盡”而出現毛病。左側骨盆移位致使交感神經緊張,影響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右側骨盆移位使副交感神經緊張,引起消化系統功能障礙,易患婦科雜癥等。

解決之道:骨盆移位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懶于運動,長期不正確坐姿,髖、膝、踝等關節反復損傷久治不愈者,因走路跛行,間接撞擊腰髖部,更易造成骨盆移位。婦女懷孕分娩,也是軀體生物力學失衡的誘因。因此,加強腰髖關節的運動,增強腹肌的練習很重要。

根源四:血管無菌性炎癥

日本著名醫學家春山茂雄指出:一切老化都是從血管開始的。糖尿病、高血壓、風濕痛、動脈硬化,最后都能引起血管堵塞。人體中有些較大動脈所分布的節段,腹股溝處的股動脈。這些部位較少有肌肉等結締組織的覆蓋和保護,是機體防御中的薄弱環節。外傷、不正確姿勢長時間牽拉、冷熱空氣侵襲,都容易造成淺動脈段及周圍結締組織產生無菌性炎癥。如頸動脈炎,能引起眩暈、頭痛出汗、惡心作嘔、步履不穩、走路傾斜、或伴有咽痛、咽癢、干咳、耳痛、頭皮發麻、頸肩處的肌肉酸痛等癥狀。

解決之道:以上癥狀的病因難以通過化驗查出,使用抗炎鎮痛藥、營養神經藥,甚至大量抗菌素療效不顯著,針對性按摩和理療卻有較好的效果。可以看出,血管無菌性炎癥是一種被忽視了的典型亞健康病原。據傳,法國有位70多歲女演員,看起來只有50歲左右的樣子,人們請教她保健秘訣,她說,每天多次按摩喉結兩旁的頸動脈搏動處,手法要輕,持之以恒,可起到增強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大腦缺血的作用。經驗值得借鑒。筆者認為,再配合兩手虛拳扣打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效果更佳。

根源五:腹部脂肪過多

腹腔盛裝著人體生殖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兩大系統中的重要器官。腹部過多的脂肪像一座山,擠壓腹腔內各器官的正常活動空間,有的甚至往上撐頂壓縮胸腔體積,影響心臟的跳動和肺的呼吸。大腹便便者,大多行動遲緩,懶于運動,身體沉重,動輒氣喘乏力,心跳加快。

解決之道:造成腹部鼓起、體態肥碩的原因,除了有些遺傳因素外,更多的是缺少一定運動量的健身活動,不注意飲食調節,作息的生物鐘錯亂。所以重要的是有針對地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另外,筆者發現,不少的“大肚腩”者,腹部并沒有多少脂肪,僅僅是脹氣而已,頸背肌酸痛乏力,胸椎后關節錯位,脊柱軸線偏歪,致使背部前傾,腹肌隨之下墜。此外, 因消化不良的頑固性便秘、矢氣等,都可使腹部膨脹。治好頸胸椎和胃腸毛病,許多的“大肚腩”也就自然癟下去。

亞健康如何界定

亞健康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這么說健康概念的范圍有多大,亞健康的涵蓋范圍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癥譜涉及領域有多寬,亞健康譜的涉及范圍就有多寬。概括我們中心近年采的研究成果和多數專家的研討意見,亞健康的分類和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以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為依據,亞健

康可劃分為:(1)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等;(2)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3)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即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集中表現; (4)道德方面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著明顯的損人害己的偏差。

2.按照亞健康概念的構成要素分類:(1)身心上有不適感覺,但又難以確診的“不定陳述綜合征”;(2)某些疾病的臨床前期表現(疾病前狀態);(3)一時難以明確其病理意義的“不明原因綜合征”,如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綜合征、疲勞綜合征等;(4)某些病原攜帶狀態:如乙肝病原攜帶者、結核菌攜帶者、某些病毒攜帶者等;(5)某些臨床檢查的高、低限值狀態,如血脂、血壓、心率等偏高狀態和血鈣、血鉀、鐵等偏低狀態等;(6)高致病危險因子狀態,如超重、吸煙、過度緊張、血脂異常、血糖、血壓偏高等。

3.按身體的組織結構和系統器官分為神經精神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骨關節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特殊感官等亞健康狀態。

我國約有60%(約7億)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盡管造成亞健康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過度疲勞仍是首要原因。

據報載,亞健康狀態在城市新興行業人群中的亞健康狀態為60-70%,過度疲勞也越來越多地成為我國人民的健康大敵。前不久公布了一項在上海、無錫、深圳等城市對2000位中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其中60%的人有失眠、多夢、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現象;經常腰酸背痛者為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了58%;脾氣暴躁或焦慮者為48%。不僅中年人如此,大中院校學生也都存在過勞現象,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更面臨著過度疲勞的嚴重威脅。有關資料表明,最近5年中國科學院所屬的7個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的專家、教授共134人謝世,平均年齡僅僅為53.2歲。國務院體改辦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指出,我國肩負重任的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58歲,比全國人均壽命低10歲左右。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過度疲勞已日益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日本每年有10000多人因過度疲勞猝死。據美國衛生部門調查發現,美國至少有400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征。在1995年一年內,日本著名精工公司、川崎制鐵公司和全日本航空公司等12家大公司的總經理相繼去世,年齡大多在四五十歲。

以前,亞健康主要針對中、老年而言。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文化、物質生活的豐厚以及情感的變化等諸多因素,亞健康狀態已困擾著社會各階層的不同年齡的男女老幼,尤其是當代都市中人,長期夜生活的顛倒,以車代步,缺少鍛煉,飲食肥甘厚味……造成營養失調,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不足和激烈的社會競爭等等導致心理緊張焦慮,這是造成亞健康狀態的重要誘因。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查不出任何疾病,心理和社會相適應的完美狀態。由此可見,沒有疾病的虛弱就是亞健康狀態。

專家們將亞健康人的表現分為“緊張型”與“放任型”兩種。

“緊張型”的人只要稍有身體不適,就趕緊往醫院跑,開很多藥存放家中,甚至連可動可不動的手術也“一刀了之”。

“放任型”的人則與此相反,他們常常為了學習、工作而“透支”生命,盡管十分疲勞,但仍然咬牙支撐著。這種人精神雖然可嘉,但卻不盡科學,如果病倒,治療需要加倍的時間和經費。如神經衰弱、衰老、胃腸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重病及慢性病的恢復期、疲勞綜合征等,均屬于亞健康之列。

亞健康狀態產生原因十分復雜,過度疲勞是首要因素;其次是人體的自然老化;重大疾病的前期,人體的組織器官雖然沒有出現器質性或占位性病變,但在功能上已經發生了障礙;另外就是人體的特定的時期內處于亞健康狀態。有關專家提出,對于大量存在的亞健康者,我們應當積極推行新的醫療模式。從現在的醫院診治模式轉變為醫院、社區、家庭與個人相結合;從單純生理模式轉變為生理、心理、社會三結合;從單純中醫、西醫診斷、中醫用藥,轉變為以中醫藥為主導,中西醫相結合的傳統、現代和自然療法相結合。

第一種醫療模式,是鑒于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有著必然的影響,因此需要醫護人員在臨床中,在進行生理治療外,還需采用包括暗示、生物反饋、心靜放松、慰藉與思想疏導在內的各種心理和社會進行綜合治療。

第二種醫療模式,即醫療保健向醫院、社區、家庭與個人相結合的模式轉變。當前許多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等充分運用數字化的現代信息網絡,以及其它的當代通訊高科技,使人們在社會和冢庭直接與醫療中心溝通。建立遠程診療遠程干預、遠程咨詢和遠程醫療。即病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處理問題的辦法。

第三種醫療模式,是大力開展中西結合,利用科學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調理亞健康狀態的獨特優勢,進行因人、因地、因時辨證論證。早在2000多年前,《內經》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面對大量存在的亞健康者,1999年,衛生部就將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狀態列入“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重大技術和關鍵問題”之一。

預防醫學養生保健專家們除了勸誡人們重視亞健康,走出亞健康的同時,還開出了一份“健康處方”。

均衡營養:脂肪類食物不可多食亦不可不食,因為脂肪類營養是大腦運轉必需的,缺乏脂類將影響思維。維生素要多吃,因為當人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時,體內消耗的維生素C將顯著增加。

保障睡眠:睡眠應占人類生活的1/3,它能增強人的免疫力,以抵御邪氣。

心情寬松:人在社會生存,難免有很多煩惱,要想應付各種挑戰,重要的是通過心理調節維持心理平衡。

曬太陽提神:在上午兜照半小時對經常萎靡、有憂郁傾向的人很有效。

了解生理周期:每個人的生理周期都不一樣,找出自己精力變化曲線,然后合理安排每日活動。

勞逸結合,張馳有度:不能一直處于高強度、快節奏無規律的生活中。

靜坐放松:每天抽出一段時間靜坐,可以調整全身的臟腑和氣血的運行。

每周遠離喧囂的城市一次:郊外空氣中負離子濃度較高,能調節神經系統。

午后打盹半小時以調節放松和恢復精力。

亞健康五大危害:

1.亞健康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狀態,大多數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從亞健康人群轉入的。2.亞健康狀態明顯影響工作效能和生活、學習質量,甚至危及特殊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如高空作業人員和競技體育人員等。3.心理亞健康極易導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殺和家庭傷害。4.多數亞健康狀態與生物鐘紊亂構成因果關系,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加重身心疲勞。5.嚴重亞健康可明顯影響健康壽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殘。

針對亞健康的成因和危害,必須強化自我防護,牢記預防亞健康的“十字方針”:

篇8

關鍵詞:亞健康;健康;心身醫學;中醫;體育運動

1、亞健康現狀及分類

亞健康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廣泛存在,已成為國際上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因其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特有的時代性,被稱為“世紀病”。它的發生與人類生存的環境惡化、生活方式不正確、心理緊張、社會關系復雜等有關,又稱其為“文明疾病”或“社會性疾病”。

以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為依據,亞健康可劃分為:(1)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等;(2)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3)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即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集中表現;(4)道德方面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著明顯的損人害己的偏差。

現代人類遇到危及健康的問題日益增多,各國對健康投入的資金猛增。據有關資料顯示:西方許多發達國家每年為心血管這類非傳染性疾病付出的醫藥費用高達數萬億美元。2000年日本國民的醫療健康費用達到380000億日元。美國1996年政府付出的醫療保健費占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4.8%。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表明,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年齡分布在20―45歲之間。美國每年有600萬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澳洲處于這種疾病狀態的人達3700萬。在亞洲地區,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比例更高,2000年我國對1800名白領員工調查,有70%的人都處于亞健康。

2、亞健康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多年來,健康的概念非常難以界定,以往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后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又將之作了如是發展:“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每一個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等方面都達到安寧的狀態”。

健康的概念在我國也幾度更新,今天已不同于昨天。當社會物質生活水平處于較低水平時,人們只期望身體能夠勝任體力勞動和維持日常生活,健康的概念就是“不得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學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健康需求發展為追求高壽命,將健康理解為“長壽”;其后人們又發現,延長了的生命如果伴隨著疾病和傷殘,一樣不能幸福生活,因而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追求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美國的R?杜博(R?Dubos)對健康更新的定義為:“人們最切望的健康未必是身體的活力和洋溢著健康感的狀態,也不是長壽,而是指一種最適于達到各人給自己所訂的目標的狀態”。

亞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狀態,現代化的社會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實惠和物質豐富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許多人生煩惱,身心失調,壓力過大,缺乏運動等,如果健康駛向疾病的“生命列車”一旦啟動,常常只向前行進,多半是有去無回,所不同的只是“行進”速度的快慢。在從亞健康向疾病的轉移過程中,人類健康面臨極大威脅,生命質量大打折扣。

3、對亞健康的干預措施

以往的醫學主要是應付時常威脅人類的傳染性疾病,傳統的醫學對象就是“疾病”。很長一段時間,社會對醫學和醫生有著過高的奢望,認為良醫無所不能,事實并非如此,除感冒、感染、營養不良等少數單純生物性病變外,醫學對當今臨床絕大多數疾病,特別是嚴重威脅健康和生存的各種慢性疾病并無根治之法,能做的只是有所控制或緩解。

早在20年前,WHO的專家們指出,21世紀的醫學重心將是對病前狀態的干預和對疾病的有效防范。并預測20世紀有85%醫生從事臨床診斷治療工作,而到了21世紀,將需要85%醫生從事關注病前狀態的工作,仍坐在醫院里等病人求治的醫生將不超過15%。據估算,病前綜合干預所需的費用只是病后治療的15―23%。

3.1心身醫學干預亞健康

擁有數百萬會員的美國最大的保健組織“凱澤永恒”組織已經推出一項計劃,運用心身相互作用的方法對患有慢性病的病人提供幫助,這一方法已證實非常有效。科學研究已證實,心身聯系確實存在。心身失調是因人的心理或情緒而導致或加重的真正的疾病。心身失調包括:因心理壓力導致的身體癥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所致的或對其發展過程產生影響的疾病等。專家認為,現在在日常保健中運用心身醫療原則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它是解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日益增長的手段之一。

亞健康多為心身性的,心因常起主導作用,而且個體的個性特征也常有著特殊意義。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已經認定:具有過分的追求、敵意感過強的A型行為,是促成冠心病形成的高度危險因素。在35―55歲的人群中,具有這類行為特征者,若干年后有10%將發展成冠心病,而此類行為不明顯者患冠心病的還不到3.8%。另一方面,慣于自我克制,情緒低沉、悲觀,又不太愿意讓負性情緒表達出來者(被稱作C型行為),其腫瘤發生率比A型行為者高出3倍。

3.2中醫干預亞健康

由中國中醫研究院承擔的北京市科委課題《亞健康人群中醫基本證侯流行病調查》是我國對亞健康人群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查。調查對象為5000名35―55歲的普通群眾。在摸清亞健康在人群中發生的情況及中醫證侯分布的基礎上,建立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證侯學本底資料庫。

3.2.1上工治未病

嚴格來講,與現代醫學不同,中醫學并不專長于治病,而是擅長于調整狀態。所謂的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痰濕、郁證等,其實都是指的亞健康狀態。中醫歷來主張“治未病”,《黃帝內經》有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由此可看出我們的祖先已認識到對疾病應“未雨綢纓、防患未然”的重要。強調高明的醫生應“先安未受邪之地”,即了解病態的發展可能趨勢,積極采取措施,杜絕防范其進一步發展。在這方面,中醫不僅理論觀點十分科學,而且通過近年的積累,形成了豐實有效的防范、調整措施和方法。

3.2.2調整不只是補

目前很多人對亞健康狀態糾治的理解就變成了服補品。中醫學認為,也許在過去,處于營養不良、虛弱狀態的人比較多,但今天,這類單純的虛弱者已不多見,大多數人只是由于緊張、壓力、心理應激,加上營養過剩、代謝失常,才促成了亞健康。因此,對于亞健康者來說,重要的是“調整”,而不是“補”,調整代謝、調整免疫、調整心腦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環,調整心身

功能狀態。

4、體育運動糾治亞健康是積極、有效、可靠的手段

根據全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提供的材料,體育人口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低于非體育人口7.1%,職業病的發病率只有非體育人口的17%,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只有非體育人口的12%,吃藥、看病、住院情況的發生率普遍低于非體育人口;他們對自己身體、精神疲勞程度以及對體力衰退的評價,均優于非體育人口。而且,他們的健康意識明顯好于非體育人口,具有不良嗜好(吸煙、酗酒)的體育人口也明顯少于非體育人口,體育人口在生活中有明顯不依賴營養保健品的傾向。

從本質上說,亞健康與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為有關,故進行行為上合理糾治十分重要。體育的重要價值就在于能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文明發展的確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的益處,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不利和弊端,它嚴重壓制了人類的自由天性,極大地改變著人們億萬年進化中形成的、較為穩固的生物機制,從而使人類發生了極大的不適應狀況。人類的當代疾病就是由此而引起的。精神的過渡緊張,腦力勞動的肆意增加,體力活動的日趨減少,生存環境的嚴重惡化等,都是引起當代疾病的罪魁禍首。

人類的體育活動,是惟一的一種能與這種生活格局相對抗的文化方式。人類只有在體育運動中,才能再一次地恢復原來“動物天性”,機能獲得新的“自由自在”,才能最有效地抵抗各種“異化”,消除文明力量對自己的“離心背叛”。體育的積極意義和主要的保健作用幾乎都是在這個“反抗文明”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通過體育,人們可以在生理學的角度提高身體素質;可以在流行病的角度提高“宿主”質量;可以在生態學的角度提高人體的適應能力;可以在心理學上克服緊張、焦躁和不安;可以在社會學的角度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可以在哲學的角度做到真正的“返樸歸真”,克服“異化”……。這就是體育的價值,體育之所以被現代醫學一步步地包容在自己的懷抱之中,就是由于它在糾治人類行為疾病、改善人類體質狀況的過程中承擔著醫學目前所無法解決的難題。

健康觀念的轉變使醫學和體育逐步走到一起。醫學的主要任務由傳統的發現疾病并進行治療逐步向病前干預、防范過度,并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而體育的積極意義就在于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預防減少亞健康狀態的出現。體育運動可以塑造健康的人格,培養具有創造性的行為,造就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因此,可以說體育健身活動不僅是解決身心健康問題、消除亞健康狀態的一種最積極、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而且它也是最方便、最廉價、最快樂的一種。

參考文獻:

[1]杜江偉.“全民健身”與“醫學預防”[J]。中國體育科技,2002.8

[2]田金華.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J]。中國體育科技,2003.1

篇9

關鍵詞:亞健康狀態;評估方法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4-0707-03

The Commonly Used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ub-health State

Zhao Xin,Chen Jia-xu,Wang Li-min,Cui Hua-ting,Cui Hai-zhen, Kang Chun-ji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Beijing 100029)

Abstract:The academia has made a lot of research for the sub-health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diagnostic criteria, dete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ince the emergencing of the Sub-health concep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omestic commonly used methods about the assessment of the sub-health state. Mainly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symptoms diagnostic criteria, rating scal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iagnosis. These three methods of sub-health state have shown a certain respect, but also defect exists in many areas. This paper makes a consolidation of the main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sub-health to find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using it in the next step of study, then exploring further about the mechanism ,physiology, or pathology of sub-health state.

Key words:Sub-health State;assessment methods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以及思想認識的發展,20世紀以來,現代醫學由原有的生物醫學模式開始向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溫飽問題解決以后,人類對于健康的關注已由單純的關注“是否有疾病”,過渡到了關注“自身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健康狀況”。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Berkman)教授首次提出除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外,人體還存在一種既非健康亦非患病的中間狀態,即“第三狀態”,我國學者王育學將其稱為“亞健康狀態”【sup】[1]【/sup】。有關亞健康的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內受到重視。學術界對于亞健康的概念、內涵與外延、診斷標準、測定方法、預防與治療,特別是應用我國傳統的中醫藥學理論防治亞健康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礎上,200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正式了《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sup】[2]【/sup】,該指南認為:“如果存在目前醫學上不能解釋的癥狀表現,且持續3個月或以上者,可判定為亞健康”。此標準目前在國內有關中醫藥防治亞健康的研究中使用較為廣泛。但迄今為止,國內外的學術界對亞健康的概念、內涵與外延、評估方法等尚無公認的統一標準。本文對目前國內有關亞健康的主要評估方法進行整理,以期尋找最有效的測定方法和檢測技術,將其應用到下一步課題研究中,進一步探究亞健康狀態的發生機制或生理、病理變化。

1 亞健康狀態評估方法

目前國內有關亞健康狀態評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癥狀標準診斷法、量表評估法和生理生化指標診斷法。這三類方法在亞健康狀態的研究中都表現出了某方面的優勢,但同樣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1 癥狀標準診斷法

癥狀標準診斷法即采用專家咨詢法制定亞健康狀態相關癥狀的診斷標準,由醫生或研究人員依此標準進行判斷。專家咨詢法又稱德爾斐(Delphi)法,1964年美國蘭德(Land)公司首先將其用于技術預測中,是以專家作為索取信息的對象,由專家通過調查研究作出對問題的判斷、評估和預測的一種方法。是在專家個人判斷和專家會議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直觀預測方法,特別適用于缺少客觀信息資料和歷史數據,而又較多地受到社會的、政治的、人為的因素影響的信息分析與預測課題。實踐證明,采用德爾菲法進行信息分析與預測,可以較好地揭示出研究對象本身所固有的規律,并可據以對研究對象的未來發展做出概率估計【sup】[3-4]【/sup】。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是在20世紀末才發展起來的,命名至今亦只有20年時間,歷史數據嚴重不足。且目前國內外研究中尚沒有公認的統一標準;亞健康的癥狀以亞健康狀態者自覺不適為主,受到社會、政治、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缺乏可明確定量的客觀信息資料。這種研究現狀符合德爾斐(Delphi)法本身的特點。通過專家咨詢法制定的亞健康診斷標準,診斷癥狀均以軀體癥狀和心理癥狀為主,臨床使用中認為具有流行病學的診斷價值,在研究中廣泛應用。如陳青山等按照Delphi法原理咨詢專家,計算亞健康診斷標準的有關評價指標,并將擬訂的亞健康診斷標準用于人群流行病學調查,取得較可信的結果【sup】[5]【/sup】。

1.2 量表評價法

量表評價法是根據事先設計的等級評價量表來對被評價者進行評價的方法。實踐證明,量表測量的結果作為對具體事物的研究是可以計算和評價的。亞健康狀態人群表現出的癥狀以自覺不適為主,包括軀體癥狀和心理癥狀。人的精神、心理、情志等活動狀態可以通過量表進行評估,在研究中能夠成為客觀的證據。因此將量表評估法引入到亞健康領域,把自覺癥狀按照一定規則進行量化測量,從得到的數據來判斷嚴重程度,能夠相對客觀的反映主觀感覺性指標,很大程度上加強了目前對于亞健康狀態的評估,從而有效地判斷和測量亞健康狀態【sup】[3-4]【/sup】。

1.2.1 常用量表評價 亞健康狀態判斷的前提是確定并剔除健康與疾病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下的定義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其中軀體疾病狀態可以通過各項臨床檢查實現,有各種癥狀、體征和客觀指標檢查支持,排除并不困難。而某些尚未被患者意識到的心理疾病、社會適應性不良等狀態如何被界定為“不健康”曾經是研究人員面臨的難題。目前國內外已有大量的已開發成形的健康測量工具,如健康測量量表、生存質量量表、心理測量量表、癥狀評測量表等,使用頻率較高的量表包括心理社會應激評定量表(PSAS)、康奈爾醫學指數(CM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目前國內亞健康相關研究中廣泛使用【sup】[6]【/sup】。但將這些測量工具應用于亞健康研究時,仍有許多關鍵性的問題亟待解決。由于我國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國內采用的量表仍以從國外引入的為主。經過一系列步驟譯出量表的中文版后,需要以我國人群狀況建立相應的常模數據,才能使之對特定地區、特定人群的相關狀況具有判別能力。特別是一些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指標受到文化傳統、社會狀態以及政治經濟情況等多方面影響,量表的“正常值范圍”是否適合我國人群尚需大樣本檢驗。另外,量表評價法有時由于過于追求量化,要求受試者嚴格劃分等級、程度,操作起來有一定困難。

1.2.2 自制量表 量表的設計直接引導著評價方向,量表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評價的質量。國內外廣泛使用的心理社會應激評定量表(PSAS)、康奈爾醫學指數(CM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量表都是針對健康或疾病狀態評估而設計的,并非亞健康狀態專用量表,很多方面不能滿足亞健康狀態的臨床評估和研究需要。近年來,國內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參考以上量表,根據課題需要研制了多種自制亞健康狀態量表。如胡先明等參考其他診斷量表,制訂出了亞健康癥狀標準診斷量表,對部分人群進行亞健康狀態的評估,并分析了其相關社會心理影響因素【sup】[7]【/sup】。范存欣等在對廣東高校教師心理亞健康狀態進行研究時,參照了WHO生存質量和有關健康的內涵,并結合廣東地區高校教師工作、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實際情況,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主要包括與亞健康診斷有關的軀體、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問題、亞健康的各種影響因素、疾病現狀以及對亞健康的認知等54個條目,結果顯示:高校教師心理亞健康發生率為43.90%【sup】[8]【/sup】。龐軍等利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482例亞健康人群進行研究,研究項目包括反映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癥狀、焦慮癥狀、敵對情緒、恐怖癥狀、偏執癥狀、精神病性和其它等10個方面,結果顯示亞健康人群存在諸多心理癥狀和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sup】[9]【/sup】。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由于亞健康本身的定義、范疇等還很不規范,尚未形成統一的判斷標準,諸多自制量表雖有一定共性,但具體評定方法、條目等與該課題組研究方向聯系密切,置于其他類型研究時可推廣性和可重復性欠佳。因此國內亦尚未形成業內公認的亞健康評定量表。

1.3 檢測評定法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在疾病臨床和亞臨床診治方面的廣泛運用的設備、儀器和技術,也逐漸用于亞健康狀態的檢測和評估。目前常用的方法如運用腦像檢查(EEQG)【sup】[10]【/sup】、心電圖、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機體免疫細胞功能檢測、超高倍顯微診斷儀(MDI)評估法【sup】[11]【/sup】、多媒體顯微診斷儀(THMMDI)檢測法【sup】[12]【/sup】、活體血液分析(LBA)【sup】[13]【/sup】、血液細胞阻抗測量【sup】[14]【/sup】、福貝斯遠程健康檢測系統(TDS)【sup】[15]【/sup】、量子共振檢測法(QRS)【sup】[16]【/sup】等。

生理生化指標量化檢測直觀、準確,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人為因素影響,利于進行數據分析比較研究。但目前研究中健康人群參考值很難界定。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會有諸多自覺不適癥狀,實驗室檢查可能有某些指標的變化,但尚未達到相應疾病的診斷標準,即仍處于正常值范圍之內。如何在正常值范圍內劃分出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的參考值仍是研究人員亟待解決的難題。

1.4 中醫學評估方法

亞健康狀態是一種生理功能異常或衰退的狀態,而非器質性病變,發展下去又會逐步進入疾病狀態。這種認識與中醫學中的“未病”有很多相似之處。“治未病”首見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之。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之后又相繼提出了“消患于未兆”、“濟贏劣以獲安”等,所謂“未兆”、“贏劣”都是對“未病”的解釋,即不“健康”卻又不屬于“疾病”的虛弱或向疾病發展的狀態。中醫未病學中,所謂“未兆”即未有顯著疾病征兆之時,而“贏劣”則是指虛損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有病的狀態,而這些內容,與現代所說的亞健康狀態有很多相似之處。目前多認為“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①未病養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漸;③已病早治,防其傳變;④瘥后調攝,防其復發。因此,中醫“未病”的范疇比亞健康的范疇要廣泛的多,包括了對健康、亞健康、疾病及病后康復階段的人群的調治,而亞健康狀態只是中醫“未病學”研究的重要范疇之一,與“未病”中的“欲病”狀態更為接近【sup】[17]【/sup】。

同時亞健康狀態是一種生理功能異常或衰退的狀態,而非器質性病變,對于這種“狀態”的認識與中醫學中的“證”有很多相似之處。中醫學診療過程中重視人體的主觀感覺,認為亞健康狀態主要是由勞逸過度、起居失常、飲食不節等原因,引起機體陰陽失調,臟腑氣血不和所致,常出現疲乏無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心煩多夢,睡眠不安,抑郁或焦躁,記憶力減退,減退,工作效率降低等現象。綜合分析這些癥狀雖然不能達到西醫某種疾病的診斷標準,但在中醫診斷中可以辨為某類證候,繼而可以通過中醫辨證立法處方進行調理和治療。由此可見,亞健康狀態的研究與中醫“未病”和“證”的研究密切相關。因此探索亞健康狀態的主要生理指標,進一步建立亞健康狀態測評系統,增強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及時糾正生理功能的偏頗,有效地防病于未然對于中醫研究人員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sup】[18]【/sup】。

200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了《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規范了中醫藥防治亞健康研究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如亞健康的定義和范疇、亞健康的常見臨床表現與中醫辨證分型等,為中醫、中西醫結合與相關學科研究及干預亞健康狀態提供了參考。應用此指南中的標準,更多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因而近年來的臨床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中醫診斷評估方法。如中醫四診模擬檢測、觀指甲測亞健康、觀舌測亞健康、觀面測亞健康等。近年來的研究中亦出現了將多種中醫診法相結合試圖建立全面的研究體系的文章。如亞健康的“九診綜合評估”包括望診、聞、問、切、甲診、心診、子午診、經絡診、臟腑診等【sup】[19]【/sup】。費兆馥等在中醫脈診、舌診客觀檢測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應用中西醫學的相關知識,選用多種生理指標進行檢測,并使用圖像法進行分析,以期探討亞健康狀態的形成機制,建立一種多指標綜合分析、客觀評估亞健康狀態的方法【sup】[20]【/sup】。韋玉科等應用模糊神經網絡技術開發的亞健康狀態常見癥狀臨床診斷系統,在測定人體亞健康狀況時,可以得到同中醫專家診斷的實際情況基本相符的結果,也顯示了較好的應用前景【sup】[21]【/sup】。

2 分析

篇10

一、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一個動態過程。在多數情況下,健康、亞健康、疾病是一個不間斷的連續過程(健康亞健康疾病),亞健康居中,其上游的部分過程與健康重疊,下游的部分過程又與疾病相重疊,重疊部分可能與健康或疾病狀態難以區分。發現和控制亞健康狀態,防止亞健康演變成疾病或逆轉恢復健康,是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的重要內容。

亞健康是人們表現在身心情感方面的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亞健康狀態又稱第三狀態。其癥狀多種多樣,又不固定,也被稱為“不定陳述綜合癥”。它是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身體上、心理上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癥狀表現和心理體驗;是機體在內外環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發生異常變化,但未達到明顯病理性反映程度的狀態。

從2002年“中國國際亞健康學術成果研討會”上獲悉:我國目前有70%的成人處于亞健康狀態,15%處于疾病狀態,只有15%處于健康狀態。白領階層是亞健康的主要人群,而企業管理者有85%以上處于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在臨床上常被診斷為疲勞綜合癥,內分泌失調,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癥等。在心理上的具體表現為:精神不振、情緒低沉、反應遲鈍、敏感多疑、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低、煩躁、焦慮、抑郁等。生理上的表現為:疲勞、乏力、耳鳴、活動時氣短、出汗、腰酸腿疼、睡眠不良、手足發涼、便秘、心悸氣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暈車等。

現代醫學研究的結果表明,造成亞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過度疲勞造成的精力體力透支;人的自然衰老;心腦血管及其他慢性病的前期、恢復期和手術后康復期出現的種種不適;現代身心疾病;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膳食結構不合理、嗜煙、酗酒等。其中飲食不合理是最常見的原因,如有些人仍以傳統飲食習慣為主,即機體攝入低蛋白、高熱量食物,許多人不重視早餐,甚至不吃早餐,機體經常處于饑餓狀態,致使大腦供氧不足,影響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等內分泌激素的正常分泌,嚴重者可產生情緒抑郁、心慌乏力、視物模糊、低血糖、昏厥等癥狀。還有一些人由于長期的偏食嗜好,而導致亞健康狀態。

二、人體健康要素

(一)健康的危險因素

健康危險因素是指機體內外存在的使疾病發生和死亡概率增加的誘發因素,包括個人特征、環境因素、生理參數、癥狀或亞臨床疾病狀態等。個人特征包括不良的行為(如吸煙、酗酒、運動不足、膳食不平衡、吸毒、迷信、破壞生物節律等)、疾病家史、職業等;環境因素包括暴露于不良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因素等;生理參數包括有關實驗室檢查結果(如血脂紊亂)、體型測量(如超重)和其他資料(如心電圖異常)等。

(二)保證人體健康的要素

保證人體健康,要從身體、心理、社會三個方面著手,主要包括下面幾個要素:

1. 合理的選擇食物

均衡飲食是健康的基礎,不同的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以供應營養給身體各部分,配合各個組織的不同需要。要達到均衡飲食,我們每天需要進食肉類、五谷類、乳蛋類、蔬果類等食物。

為了使身體健康,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需要定時并適量,要均衡,不可偏吃、挑食、暴飲暴食,避免進食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濃茶、辛辣的食物),避免進食太咸、太甜和腌制食物,外出進食時,小心選擇食物(避免高脂肪、高膽固醇、高鹽分、高糖分的食物),盡量避免食品污染物(如防腐劑、亞硝酸鈉、黃曲霉素),注意食物的衛生。

2. 適當的運動

要有健康的身體,適當的運動是不可缺少的(欠缺運動或運動過量都無益處)。運動的好處是消耗熱量,保持體形;增強心肺功能,提升抵抗力;松弛神經,消除精神壓力;增添生活情趣,身心平衡。健康人群的體力活動推薦水平和內容應以自愿、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和避免意外傷害為原則。

健身運動的推薦強度、時間和頻度見下表:

健身運動的推薦強度、時間和頻度

有益健康 促進健康 增強身體素質 體育訓練

強度

時間

頻度 輕到中等強度

10min或更長

一天幾次

每天 中等強度

30min或更長

每天 中到大強度活動

20min或更長

一周三次 極大強度

持續時間和頻度根據個人身體素質狀況而定

健身運動的形式和內容應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步行、跑步、自行車、游泳、舞蹈、太極拳等。同時提倡每周進行2~3次有助于保持肌肉力量和體積的鍛煉,如啞鈴、各種器械、上樓等。對于老年人還應強調各種關節靈活性和動作協調性的練習,如伸展練習、舞蹈、太極拳、各種家務勞動。

3.充足的休息與睡眠

休息可以消除精神及身體上的疲勞,調節各種生理機能。休息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身體的休息停止一切活動,讓身體各部分的肌肉得到放松和休息的機會。最好的休息方法是睡眠。

(2)感官的休息閉目養神,停止說話,讓感官得到休息。

(3)情感上的休息放下心理上的壓力和擔憂,用輕松的心情去面對困擾,避免情緒常處于緊張狀態。

4.戒除不良的習慣

(1)不要吸煙吸煙有損健康,煙霧中含有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吸煙可導致肺癌、冠心病、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生。

(2)不要酗酒酒精能使人的判斷力、運動協調以及語言功能出現障礙,情緒的控制力也下降。慢性飲酒和酗酒對健康的危害有:①直接和間接損害肝臟,引起脂肪肝、肝硬化;②是高血壓獨立危險因素,直接損傷動脈血管,加重心臟負擔造成心臟損害。對高血壓患者極易導致腦卒中;③通過直接毒害中樞神經系統和破壞腦血管系統的組織結構,協同造成腦萎縮和早發性老年性癡呆。

(3)不要依賴藥物濫用藥物,有礙健康,我們應戒除依賴藥物,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藥物,例如,興奮劑如咖啡因、可卡因等,鎮抑劑如安眠藥、安眠酮等。

(4)遠離為了你的健康、全家幸福和社會安定,我們一定要拒絕。千萬不要吸食鴉片、海洛因、嗎啡、冰毒、等。吸毒不僅損害、摧殘自己的身體,容易傳播愛滋病,也嚴重危害社會。

5.定期檢查身體

為了預防疾病,保障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每個人都應定期到醫院做身體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治療解決。不管是在幼兒期、青年期、成年及老年期都應對身體、智能、體能、牙齒、心、肝、肺等組織做定期檢查,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個體檢查項目要有所側重。

6.宜人的環境

在美好的環境中生活,心情會更愉快,身體也會強健些。美好的環境包括清新的空氣、綠色的植被、清潔的環境。

7.維持良好的心態及人際關系

人都需要別人的愛與關懷。要有健康的人生,我們需要四大支柱的支持:家庭的和睦,朋友的關心幫助,學業、工作科學的合理的安排,個人廣泛的興趣與愛好。

只要我們多關心點自己的身心狀況,加上良好的飲食習慣、妥善地分配時間(好好地工作、休息和娛樂)、適當的運動、充足的休息、愉快的心境、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一個良好的環境、并注重個人的安全,我們一定能做個健康快樂的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