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診斷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4: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診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妊娠糖尿病;診斷標準;護理干預;新生兒;妊娠結局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常見的妊娠期并發癥之一,從數據來看[1],現階段GDM的發生率不斷增加,血糖增高對婦女的正常妊娠、圍產管理,對新生兒的質量,都有許多負面的影響。GDM的診斷標準一直仍有爭論,國際妊娠與糖尿病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在2010年了新的更加嚴格的關于GDM的診斷標準[2],江蘇大學附屬江濱醫院婦產科前期執行美國國家糖尿病數據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 NDDG)標準診斷,自2012年底后開始執行2010年版IADPSG的診斷標準。研究人員觀察了護理干預對按照舊標準未診斷為GDM、按新標準診斷為GDM的患者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12月在江蘇大學附屬江濱醫院婦產科建立檔案、生育的孕婦321例,所有孕婦按照NDDG標準未診斷為GDM,按IADPSG標準診斷為GDM,為干預組;同時回顧檢查了2012年1月~12月建立檔案、生育完畢的孕婦,檢出按照NDDG標準未診斷為GDM,按IADPSG標準診斷為GDM的孕婦303例,為對照組。干預組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5.6±5.3)歲,初產婦280例,經產婦41例;對照組年齡19~36歲,平均(27.0±5.6)歲,初產婦252例,經產婦51例。兩組間一般情況無統計學差別。入選的孕婦在妊娠之前未發現糖尿病,無心腦血管病表現,排除高血壓、肝腎疾病、慢性感染等孕婦。
1.2妊娠期糖尿病診斷的新舊標準
1.2.1 NDDG標準 江蘇大學附屬江濱醫院婦產科之前執行的2000年NDDG標準診斷[3],孕婦進行75g糖篩查試驗,測血糖值,空腹不超過5.6mmol/L,1h不超過10.5mmol/L,2h不超過8.5mmol/L,3h不超過6.7mmol/L,超過一項診斷為糖耐量異常,超過兩項及以上者,診斷為GDM,進行干預。
1.2.2 IADPSG標準 江蘇大學附屬江濱醫院婦產科執行的新的診斷標準為2010年版IADPSG的GDM診斷標準[4]:孕婦進行75g糖篩查試驗,血糖空腹不超過5.1mmoL/L(92mg/dl)、1h不超過10.0mmoL/L(180mg/dl)、2h不超過8.5mmoL/L(153mg/dl),只要一項血糖值達到或超過標準,診斷為GDM,進行干預。
1.3孕產期的護理干預 對照組孕婦按2000年NDDG標準診斷準為正常情況,按照原指南建議給予常規的護理,定期進行隨診,隨圍產周期接受常規孕期教育。
干預組孕婦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給予嚴格的心理、飲食、運動等方面的護理干預。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主動加強與孕婦的交流與溝通,詳細講解GDM相關知識,使孕婦了解病情,緩解緊張情緒;②飲食干預:干預組孕婦接受較為嚴格的飲食護理干預,定期營養宣教,按照體重的不同制定營養食譜,補充所需營養物質;③運動干預:根據干預組患者血糖、體重增加、胎兒發育等情況,設計合理的運動方案,促進糖代謝利用,指導孕婦運動量的合理性、注意的禁忌事項等。
必要的降糖治療:干預組患者定期復查血糖,經心理、飲食、運動等方面的干預后,血糖仍高者,根據內分泌科醫師的指導,接受口服降糖藥物或者合理的胰島素治療。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妊娠并發癥、妊娠結局等。觀察兩組患者新生兒的圍產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9.0中文版,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用χ2分析。以P
2 結果
2.1妊娠并發癥的比較 干預組總的妊娠并發癥的低于對照組的發生率,其中:妊高癥、羊水過多、糖尿病酮癥、子癇及子癇前期、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兒宮內窘迫、胎膜早破的發生率低于對照,P
2.2妊娠結局的比較 干預組孕婦引產失敗的發生率與對照組相仿,發生剖宮產、側切、產道損傷的幾率明顯低于對照,P
2.3新生兒質量的比較 兩組新生兒的出生體重、Apgar評分未表現出差異,發生新生兒黃疸、難產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比例區別不大,P>0.05;但是干預組孕婦出現巨大兒、低體重兒的比例低于對照組,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率也較低,P
3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無糖尿病的孕婦在妊娠期間出現糖耐量異常、血糖升高,常見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明顯升高,腎糖閾下降,腎性糖尿,嚴重影響母嬰健康。近年來,我國飲食結構變化,成人肥胖率上升,GDM發病率既往報告在1%~5%,許香香等人報告[5]采用第七版《婦產科學》、ADA標準的GDM發病率分別為10.40%、10.66%,采用IADPSG標準后GDM的發生率則有19.83%,上升趨勢明顯。
本病雖多能恢復,然而血糖升高對母嬰的近、遠期影響是明確的,諸如胎盤異常、子癇前期、子癇、妊高癥、胎兒生長受限或過度生長等[6]。GDM主要影響在于,孕婦體內往往同時有胰島素升高及胰島素抵抗的情況[7],同時,妊高癥與GDM在發病環節上存在一定相關性,GDM孕婦出現子癇前期往往是早產的重要誘因[8]。GDM孕婦在妊娠中后期,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潛在的胎兒畸形、誘發流產等意外風險[9]。對胎兒,其可出現繼發性高胰島素血癥,促進胎兒過度發育,出現巨大兒[10];胎兒在娩出后,繼發性高胰島素血癥往往不能立即糾正,可誘發低血糖反應[11];其肺泡活性物質合成降低,發生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胎兒[12]。因此,嚴格的妊娠期血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相當部分的GDM孕婦無明顯癥狀,空腹血糖也正常,江蘇大學附屬江濱醫院婦產科在執行2010年版IADPSG的GDM診斷標準后,發現檢出的GDM孕婦有明顯增加,同時由于IADPSG標準檢查更為簡單,并未對臨床工作增加明顯的負擔。通過研究發現,在IADPSG標準診斷為GDM而NDDG標準未診斷為GDM的孕婦人群中,進行嚴格的護理干預,加強血糖管理,明顯降低了妊娠并發癥、改善了妊娠結局與新生兒質量。可以認為IADPSG標準簡便易行,利于優生優育工作開展,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青.妊娠糖尿病不同診斷標準對妊娠及新生兒結局的影響[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5,29(1):23-25.
[2]魏玉梅,楊慧霞.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變遷[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3,29(4):295-298.
[3]楊慧霞,魏玉梅,孫偉杰.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新里程碑[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0,13(3):177-180.
[4]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Consensus Pane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676-682.
[5]許香香,馮一奇,汪云,等.3種不同診斷標準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結局分析[J].交通醫學,2013,27(3):295-297.
[6]肖苑玲,潘石蕾,陳煒,等.妊娠期糖尿病與妊娠并發癥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3,33(23):3575-3576.
[7]王炎,于健,于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與代謝紊亂的臨床觀察[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9,23(3):40-44.
[8]熊英,孫長學,李玲,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血清瘦素、胰島素水平變化及相關性研究[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9(3):311-314.
[9]吳昊,謝毅,張煒,等.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與胎兒畸形的關系[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0,19(2):107-110.
[10]楊慧霞. 妊娠合并糖尿病對母兒的影響及處理[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9,6(6):1-3.
篇2
搶救室患者疾病分布情況我院急診搶救室病種排在前五位的是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和中毒,這五類病種占全部病種的92.60%,具體見圖3。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老年人機體隨年齡的增長,生理狀況逐漸衰退,心、腦血管疾病高發,這些疾病的特點是發病急、進展快、病情危重,是造成60歲以上老人急診人數多的原因[1]。
上述結果顯示,我院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共占58.16%,筆者之前做過研究,老年患者在搶救室的比例高,并且呈持續增長趨勢。隨著患者在搶救室留觀時間的增加,搶救室的功能改變。因此,加強對老年人專科護理知識及技能的培訓,才能不斷提高患者的搶救質量和護理質量[2]。
本研究統計了我院2010年8月12日~2011年8月11日筆者所在醫院的搶救室患者就診情況,從統計資料來看,我院搶救室病譜排序中前5位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33.32%)、呼吸系統疾病(25.09%)、神經系統疾病(16.13%)、消化系統疾病(9.07%)和中毒(8.99%)。我院搶救室病譜的結果與國內有關急診病譜相類似研究成果不盡相同[3-5],搶救室病譜排列順序提示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首先,根據本研究,病譜中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以及中毒五種疾病占全部急診的92.60%,常見病、多發病仍是當前的主要疾病,與國內外報道基本一致[4]。
因此,在急診科醫務人員配備和技術建設上,既要注重培養全科人才,又要參考疾病構成梯次,做到一專多能。要突出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消化系統疾病的研究,將其作為急診科學科建設的重點,不斷完善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救治,以推動急診整體醫療、護理質量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在上述結果中,有76例次來院已經心跳呼吸驟停患者,占0.96%,平均年齡63.62歲。此類病例中,有12例次青年患者(44歲以下的人被列為青年),可見猝死呈現年輕化趨勢。亦有研究表明,在1h內猝死的80%~90%為心源性猝死[4]。所以,除了急診科醫務人員要熟練掌握正確的心肺復蘇(CPR)技術,此外也要通過各種媒體宣傳普及正確的急救基本知識。特別是要對有關人員,如警察、消防員、駕駛員以及各種從事服務的從業人員進行定期培訓。
篇3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繼發性呼吸暫停新生兒患者92例,將其隨機分成A、B兩組,A組為觀察組,B組為對照組。每組均46例,兩組患兒均采用相同的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方法,而觀察組給予綜合康復護理方式,觀察并分析患兒的病因,比較兩組患兒經不同護理方式后的護理效果,調查患兒家屬對兩種護理工作質量的滿意程度。
結果:因其他系統疾病引起的繼發性呼吸暫停的新生兒疾病較因呼吸系統引起疾病的可能性大,經綜合性護理方式護理的A組患兒的護理效果較經常規護理方式護理的B組患兒的痊愈率及總有效率高,無效率低,P
結論:通過對新生兒繼發性呼吸暫停的病因分析,對繼發性呼吸暫停的新生兒進行及時的治療,采取有效的護理方式,以此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新生兒 繼發性 呼吸暫停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08-02
新生兒繼發性呼吸暫停是指新生兒呼吸停止超過20s,心率減慢等一系列的危險征象,可發生于任何胎齡的新生兒。通常由不同疾病或其他附加因素引起,主要是由于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所引起,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通常以繼發性為主,嚴重危害了患兒的健康,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患兒將會因為長時間缺氧而導致腦細胞的死亡,甚至危及了患兒的生命[1]。臨床發現,患兒的護理措施與患兒的病情與康復效果有著密切的聯系。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我院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繼發性呼吸暫停新生兒92例,所有患兒經臨床確診,均排除原發性呼吸暫停的可能。將其隨機分成A、B兩組,A組為觀察組,有患兒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為3~15d,平均年齡為(7.1±4.3)d。B組為對照組,有患兒46例,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齡為2~17d,平均年齡為(6.9±4.5)d。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情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兩組患兒均采用常規治療,A組患兒給予常規的護理方法,而B組患兒給以綜合護理方式,具體的護理方式如下[2]:①因新生兒體溫過低時,可誘發呼吸暫停,對此類患兒到醫院就診時,采用保溫箱對患兒進行保溫恢復,時時采用人工檢測系統對患兒進行監測。②當患兒的血糖過低時,可抑制患兒的呼吸中樞,使患兒的腦細胞代謝發生障礙,故在護理患兒時,當患兒出現低血糖情況后,適量適時的及時為患兒注射葡萄糖溶液,控制流速,保證患兒體內的葡萄糖含量達到正常標準。③當患兒的肺部功能受損時,使呼吸系統產生影響,導致患兒體內的氧供應減少,為保持患兒的呼吸道通暢,適時為患兒吸入超聲霧化的藥物,保證患兒的動脈血氧分壓維持在50~70mmHg。④新生兒的喂養情況也是一類容易忽視的問題,喂奶時,注意喂奶的速度,配合腹部按摩,減少患兒嘔吐情況的發生。臨床診斷分析患兒的病因,觀察對比兩組患兒經不同護理方式護理后的康復效果及患兒家屬的滿意程度。
1.3 觀察指標。經臨床診斷觀察并分析92例患兒的病因,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分為以下幾種:①痊愈:患兒癥狀消失,健康狀況恢復趨于正常。②有效:患兒癥狀得到緩解,健康狀況恢復趨于正常。③總有效:總有效=痊愈+有效。④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而患兒家屬對不同護理方式的滿意程度采用百分制來統計。
1.4 統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患兒因不同疾病引起繼發性呼吸暫停的例數見表1。表1結果顯示,因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繼發性呼吸暫停的新生兒42例,所占比例為45.65%,因其他系統疾病引起的繼發性呼吸暫停的新生兒50例,所占比例為54.35%。
2.3 患兒家屬對兩組患兒經不同護理方式護理后的滿意程度比較。觀察組患兒家屬的滿意程度平均評分為(97.8±0.6)分,對照組患兒家屬的滿意程度平均評分為(92.3±0.4)分,觀察組的評分較對照組高,P
3 討論
新生兒繼發性呼吸暫停是一類新生兒常見病,此病往往伴隨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極易發生惡化,嚴重威脅到了患兒的健康及生命安危[3]。引起新生兒發生繼發性呼吸暫停的疾病分為呼吸系統類疾病和其他系統類疾病,其中以硬腫癥、胃食管反流、敗血癥、縱膈氣胸引起疾病的可能性較大。及時防治及治療新生兒發生繼發性呼吸暫停,采用綜合護理方式對患兒進行全方位的護理[4]。表1結果顯示,因呼吸系統疾病引發的繼發性呼吸暫停的新生兒較因其他系統疾病引發的繼發性呼吸暫停的新生兒少。其中呼吸系統疾病包括:吸入綜合癥、濕肺、新生兒肺炎、肺出血、乳糜胸、縱膈氣胸、先天性肺囊腫等,其他系統疾病包括:HIE、顱內出血、化腦、先天性心臟病、壞死性小腸、胃食管反流、貧血等。表2結果顯示,經綜合性護理方式護理的患兒的護理效果較經常規護理方式護理的患兒的痊愈率及總有效率高,無效率低,并且患兒家屬的滿意度也因護理方式的改變而提高。此外,還應該嚴格遵守消毒和無菌技術原則,防止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發生其他類疾病的感染。一旦患兒發生呼吸暫停時,應及時給予患兒及時的搶救措施,具體做法如下[5]:①清理患兒的呼吸道;②給予必要的氧供應;③病情嚴重時采取插管搶救。盡力盡早的幫助患兒脫離生命危險,防治因缺氧缺血產生的新生兒腦損害,從而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總結以上所述,臨床醫療工作者應給予患兒正確的病情判斷,對患兒進行全面的綜合式護理,幫助患兒康復,提高患兒的康復率,從而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崔艷芳.不同病因致新生兒繼發性呼吸暫停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8):1716-1717
[2] 幸娟.嬰兒撫觸防治早產兒呼吸暫停臨床觀察[J].小兒急救醫學,2003,10(6):381.
[3] 崔艷芳.不同病因致新生兒繼發性呼吸暫停的護理[J].護理進修雜志,2009,24(18):1716-1718
篇4
[中圖分類號] R563.8[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6(a)-0117-03
The effect of whol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of respiratory failure
LIU Qiu-mei WANG Qiu-xia
120 Ward of Emergency Department,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gjiaga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whol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of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8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4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whole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The incidence rate of respiratory failure,related index of blood gas analysis and pulmonary function,compliance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6.82%,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27.27%),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Respiratory disease;Respiratory failure complication
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統疾病的嚴重并發癥,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有研究報道顯示,護理干預能幫助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有效避免呼吸衰竭的發生[1],本院在對44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觀察其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88例,經過胸部X線片、CT、動脈血氣分析等檢查后診斷為呼吸系統疾病,其中男61例,女27例;年齡49~78歲,平均(55.7±3.4)歲;原發病為肺源性心臟病21例,支氣管哮喘1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52例,呼吸窘迫綜合征4例;平均病程(3.8±2.1)年。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4例和對照組44例,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及原發病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據病情進行常規的抗感染、擴張支氣管、氧氣支持、強心、利尿、糾正酸堿平衡及電解質紊亂等治療[2]。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全程護理干預。首先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并保持舒適安靜的環境,加強護理巡視,然后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干預[3]。①認知干預:對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的宣傳教育,開展知識講座,鼓勵患者積極學習、溝通;②心理干預:患者承受了對疾病的擔憂和經濟負擔,往往會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因此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焦慮、恐慌的不良情緒,耐心和細致地開導、鼓勵患者以平和心態積極面對治療;③呼吸肌使用護理干預:保證呼吸機的正常使用,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鼻面罩,或者采取固定,并積極預防使用呼吸機可能出現的胃腸脹氣、局部皮膚受損、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④用藥干預:指導患者自行用藥,詳細講解藥物用量、時間及藥物原理和不良反應,并叮囑患者隨身攜帶呼吸系統急救藥;⑤飲食干預: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多補充維生素及高蛋白、低脂的食物,降低食鹽攝入量;⑥行為干預:鼓勵、幫助患者適當地進行康復訓練,禁煙禁酒。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護理工作中的依從性,護理前后的血氣分析和肺功能評價,并記錄呼吸衰竭的發生率。其中依從性分為:優良為積極主動配合;中為基本配合;差為說服后配合或者不配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呼吸衰竭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出現3例(6.82%)呼吸衰竭,對照組出現12例(27.27%)呼吸衰竭,觀察組的呼吸衰竭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36,P
2.2 兩組護理前后血氣分析和肺功能相關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的血氣分析和肺功能相關指標改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血氣分析和肺功能相關指標的比較(x±s)
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
2.3 兩組依從性的比較
觀察組的依從性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依從性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種因素造成肺部通氣和換氣功能的嚴重障礙,無法有效地進行氣體交換,導致缺氧,可能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并引發機體代謝和生理功能紊亂的一組綜合征。呼吸衰竭患者的病程較長、治療困難,反復發作,且具有較多的并發癥,因此死亡率較高[4],同時呼吸衰竭除了原發病常表現的臨床癥狀外,還表現為急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導致的功能代謝紊亂,會逐步對心腦功能產生影響[5-6],因此,應當及時對呼吸系統疾病進行干預,防止呼吸衰竭的發生[7]。有研究顯示,通過控制感染,并根據患者情況給予營養支持、改善心肺功能、合理氧療等全面護理干預,能在延緩病情發展時縮短住院時間,且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8]。
護理干預越來越多被用于各個科室的護理工作中,護理干預是現代護理模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較好地維持患者病情的穩定,顯著改善患者預后,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9]。本研究對觀察組采用了全程護理干預,不但對疾病治療中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進行預防護理,而且從心理、飲食、用藥、行為等各個方面進行鼓勵、督促及引導[10],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呼吸衰竭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血氣分析及肺功能相關指標改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在護理干預過程中的依從性顯著好于對照組,不但減少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且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篇5
[關鍵詞]死亡病例;疾病分類;死因順位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4-68-04
死亡原因分析是對一定時期內特定地區人群健康狀況和公共衛生狀況進行評價的重要手段,也是評定社會衛生保健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據之一。它可以幫助了解特定地區人群死亡水平、死因構成及其變化趨勢,在醫療、護理、預防和康復工作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死因順位是指按照死亡病例中各疾病構成比的大小進行高低排列,說明各死因的相對重要性,死因順位分析可以幫助了解醫院的主要衛生問題,明確主要威脅患者健康的疾病,從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目前國內對于醫院死因分析的研究多是針對三級甲等醫院,如何偉、蔣雯雯等的研究,但是對其他類型醫院的研究較少,不能全面反映不同經濟狀態下各地區的健康狀況。東莞市橋頭醫院是一所二級甲等醫院,所處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代表該地區縣級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明確該醫院的疾病譜和死因順位對當地醫療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研究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采集東莞市橋頭醫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709例死亡個案,包括住院死亡患者和非住院死亡患者(來醫院尋求治療,但是于就診途中、家中或其他場所死亡的患者)。該系統信息來自醫院醫生填寫的死亡證明書,信息準確可靠。
1.2納入標準
2014~2016年所有由東莞市橋頭醫院確定死亡并填寫死亡資料的患者。
1.3方法
病例死因采用醫生推斷的根本死因,根據《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進行分類。使用Excel軟件整理資料信息,應用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統計描述的構成比、均數±標準差等對死亡病例的不同性別、年齡與死亡順位進行比較,統計推斷用卡方檢驗進行各個年齡組不同性別死因構成的比較。以雙側檢驗P
2結果
2.1死亡病例基本特征
共有死亡病例709例,男性442例(62.3%),女性267例(37.7%)。平均年齡為(60.3±24.7)歲,在死亡病例年齡段構成中超過60歲者占據最大比例,1~17歲者最少。
2.2死亡病例不同年份性別構成情況
每年男性死亡病例數均大于女性死亡病例數。見表1。
2.3不同性別、年齡段死亡分布情況
在所有死亡病例中,年齡最大為108歲,最小是不足一天的新生兒。以0~17歲、18~39歲、40~59歲、≥60歲作為未成年組、青年組、中年組和老年組。老年組死亡人數最多,雖然該組男性人數大于女性,但差距較小,其他每個年齡段中,男性死亡病例數均大于女性死亡病例數,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52.378,P
2.4死因構成和順位
前五位死因是循環系統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共占85.7%,第一位循環系統疾病占31.6%,第二位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占24.3%見表3。
2.5死亡構成的性別差異
前五位死亡順位中男性死亡人數均大于女性死亡人數,只有在腫瘤,血液病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機制的疾患,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中女性患者略大于男性。見圖1。
2.6 2014~2016年前五位死因死亡構成變化情況
2014和2015年循環系統疾病均在死因順位中占第一位,但2016年排第二位,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成為2016年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與2014年相比,2015年和2016年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病例占比降低約10%,消化系統疾病降低約5%,但因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病例占比有較大升高。見表4。
3討論
3.1性別因素的影響
從年份(2014~2016年)、年齡段、不同疾病構成三個方面來看,男性死亡病例占比基本均大于女性,這可能與男性工作壓力大,對疾病重視度不足,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未及時就醫等因素有關。Galdas等對有關男性和尋求幫助的研究進行了綜述評價,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有持續地忽略健康狀況和避免就醫行為等問題。因此加強健康宣教、提高男性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促進就醫、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對降低男性病死率非常重要。
3.2年齡與死因構成的關系
各組死亡病例構成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未成年組死亡人數最少,在新生兒人群中,起源于圍產期的狀況(比如胎兒宮內窘迫等)是導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青年組和中年組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尤其是交通事故。60q以上老人死亡比例最高,這與老年人器官功能生性減退、免疫力降低、基礎疾病多有關,容易患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以及營養代謝相關疾病等。趙凱平等研究也得老年階段是死亡高發年齡段的結論,尤其是70歲以上。在老年人群中,心腦血管疾病、跌倒、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死亡例數最多。有研究指出在每年的第1季度和第4季度高老年人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因此,在季節交替和寒冷季節時醫務人員應該加強對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指導,幫助其健康度過疾病高發時期。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每年不斷增加,社區和醫院應該增加老年醫療和護理的人員配置。
3.3死因順位分析
前五位的死因是循環系統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其中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疾病位于前五位的結果與許多研究結果相同。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增加,生活節奏不規律,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1980年以后,心腦血管疾病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主要致死疾病,占總死因的40%以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死因構成比和發病年齡有增高和提前的趨勢。而且心腦血管疾病多為慢性病,起病隱匿,早期沒有癥狀表現,因此,應倡導人們合理膳食、增加運動、規律作息,減少誘發循環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宣傳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急救知識。做好醫院和社區的轉診工作,定期隨訪,以社區為單位建立疾病檔案,定期檢查血壓、血脂、血糖等,及時發現高危患者,盡早處理。
與其他大部分研究結果不同的是本研究死亡病例中腫瘤僅占比2.4%,排位在第十位以后,而其他研究中惡性腫瘤基本排在死因順位的前三位。此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惡性腫瘤患者一般會選擇綜合性的三級甲等醫院或者腫瘤專科醫院進行治療,而東莞市橋頭醫院是一所二級甲等醫院,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能力有限,醫生一般也會建議患者轉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所以該醫院腫瘤致死比例較低并不意味著該地區腫瘤的發病率低,在世界范圍內每年約有1000萬人診斷為癌癥,其中700萬人死于癌癥,惡性腫瘤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因此防治腫瘤,提高醫療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3.4主要死亡原因隨時間變化趨勢
篇6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45-01
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人與人之間呼吸道傳播是本病傳染的主要方式。其主要臨床表現有全身疲乏、失眠、盜汗、午后潮熱、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難等。肺結核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病人除了軀體發生病理變化外,心理上也隨之有一系列變化。在肺結核病人的護理過程中,發現患者心理壓力大是影響身體健康好轉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據肺結核病人的心理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來幫助病人正確對待疾病,從而戰勝疾病、恢復健康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肺結核仍是我國一個常見病,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性肺結核亦有增加趨勢,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更為突出,且臨床發病隱匿,癥狀不明顯或不典型,治療效果不佳。
1 概況
老年人呼吸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衰退性改變,包括:呼吸運動效率的減退、部分小氣道阻塞性通氣障礙及引流不暢、肺組織順應性下降、肺泡表面積減少。由于老年人呼吸系統防御功能及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老年肺炎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明顯高于中青年。隨著人中向老年化發展,結核病的流行病學特征顯示,發病率及患病率高峰向老年人推移,并和許多老年疾病一樣,老年人肺結核病人同樣具有癥狀、體征不明、起病隱匿、病程長、病情重、恢復慢、并發癥多及多臟器受損等特點,其胸部X線表現也可不典型,因此老年肺結核的誤診率和漏診率常較高。這些問題不僅造成治療不及時,影響療效及預后,而且被誤、漏診的病人還可能是家庭、老年公寓和敬老院等集居老年人群的結核病傳染源。
2 臨床表現
老年肺結核病人的常見癥狀與其他年齡組病人一樣,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盜汗、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難、體重下降、食欲不振等癥狀。
常與肺部病變輕重,起病緩急,有無基礎疾病等有關,但部分老年病人可有以下不典型表現:
多數老年病人起病隱匿,無明確發病史,近三分之一的老年肺結核病人無明顯臨床表現。
肺結核病人常見的發熱、盜汗、咯血等癥狀,在老年病人中的出現頻率明顯低于中青年病人。而常出現食欲不振、疲乏無力、消瘦等癥狀,而易被誤認為老年性自然改變。
老年病人常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當肺結核病活動進展時,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呼吸系統癥狀加重,易被誤診為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急性發作或繼發感染等。
老年人罹患結核性胸膜炎時,該病常見癥狀如高熱、起病較急、因咳嗽、深呼吸而加劇的銳性胸痛及呼吸困難等常不突出,易被誤認為“冠心病”。
少數老年病人可罹患急性血型散播性結核病,常有高熱、無力、衰弱、食欲不振等癥狀,而呼吸系統癥狀不明顯被誤診為急性感染性疾病。
老年肺結核病人常伴有低蛋白血癥、低鉀血癥、低鈉血癥及貧血等,易被誤診為慢性營養不良,水電解質紊亂等。
3 診斷要點
老年肺結核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癥狀、胸部影像學改變、痰結核分枝桿菌檢查及其它輔助診斷,在診斷過程中需注意:
3.1 老年人,尤其是并發糖尿病、矽肺、惡性腫瘤及營養不良等疾病者,易發生結核病。
3.2 老年肺結核病人起病可隱匿,結核中毒癥狀可不明顯,而慢性咳嗽、咳痰、氣短等呼吸系統癥狀又易與原有慢性心肺病混淆。需提高注意,對咳嗽、咳痰持續2~3周不見緩解者宜進一步檢查。
3.3 部分老年肺結核病人可能無繼發性肺結核的典型胸部X線改變。對出現下葉肺野病變或空洞者,尤其抗感染治療不見好轉時,應考慮到老年肺結核病的可能性。
痰結構分枝桿菌檢查是重要的診斷依據,應多次連續檢查(包括涂片、培養),并注意痰標本的質量。
3.4 老年病人PPD皮膚試驗可陰性或可能陽性,但不能據此而否定結核病的診斷。PPD試驗強陽性者結合臨床及X線表現可有明顯的提示作用。
3.5 當老年病人胸部X線表現為肺部圓形陰影或肺門團塊陰影或雙肺多發小結節影或胸腔滲液時,需注意與惡性腫瘤及其它疾病鑒別。
4 治療原則
老年肺結核病人的抗結核治療也應堅持早期、聯合、規律、全程、適量五大原則。
5 護理要求
篇7
[中圖分類號] R44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3-179-01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正確留取痰液標本,認真觀察痰液的量、顏色、性狀、氣味等,可為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通過對收集痰標本300例的分析,介紹臨床觀察痰液的體會。
1 痰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價值
1.1 痰量:正常人無痰或有少量稀薄的痰液。許多慢性病,如支氣管擴張,肺膿腫、肺結核空洞及膿胸、肺癌等病變情況下都會咳出大量的痰。痰液的量和病情、病種有關,通常急性呼吸系統感染病人的痰液量較慢性感染者少,細菌感染病人的痰液量較病毒性感染者多。
1.2 顏色:正常人的痰液呈無色或灰白色樣,在病理情況下常有以下改變:黃色或黃綠色膿性痰表示支氣管或肺的化膿性炎癥,如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綠色膿樣痰表示為綠膿桿菌感染;紅色或暗紅色血性痰見于肺癌、肺結核、支氣管擴張;鐵銹紅色血性痰,見于大葉性肺炎、肺梗死;粉紅色泡沫樣痰見于急性左心衰引起的急性肺水腫;果漿色痰由壞死的肺組織分解形成,為肺吸蟲病的典型表現之一。
1.3 氣味:正常人的痰液無特殊氣味。血腥味見于肺癌、肺結核。糞臭味見于膈下膿腫穿入肺部時,惡臭味見于肺膿腫,支氣管擴張、肺惡性腫瘤晚期,提示有厭氧菌感染。
2 觀察痰液的臨床意義
2.1 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呼吸系病人入院后,護士應據醫囑采取痰標本送檢,爭取早日明確診斷,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案。如病人痰很少無痰咳出,臨床又必須送檢時,應及時與醫生聯系,可采用霧化吸入,引流服祛痰劑等方法,誘導病人咯痰留取標本。
2.2 怎樣收集痰標本:痰檢查要求采取的標本是病人氣管及肺部咳出的痰液,而不是混有唾液,漱口水、鼻涕或嘔吐物等其他雜物。
2.2.1 常規標本采集:囑病人晨起漱口,然后用力咳出氣管深處的痰液,盛于清潔容器內送檢。
2.2.2 痰培養標本采集:要連查三天,囑病人清晨用3%硼酸液或朵貝氏液漱口,再用清水清潔口腔,以除去口腔中的細菌,深吸氣后用力咳出氣管深處的痰液吐入無菌培養痰標本的容器內立即送檢。
2.2.3 痰查癌細胞采集:要連查三天,囑病人以清水漱口,第一口痰和唾液棄去,深呼吸后用力咳嗽,咳出的痰置于清潔容器內。最好選擇帶血絲痰或白色、灰白色扯不斷的痰絲立即送病理涂片檢查,避免放置過久癌細胞自行溶解而影響結果,(容器內應放10%甲醛溶液或95%酒精溶液固定)。
2.2.4 24小時痰液采集法:觀察痰性狀、顏色、量、氣味及內容物(蟲卵計數)或濃縮查結核桿菌。同時,對診斷支氣管及肺的化膿性疾病有著重要意義(采用清潔無色容器,容量500ml)。痰杯標簽上注明留痰的起止時間(晨起7時至次晨7時止)并作好交班。囑病人將24小時的痰全吐入無色容器內。不可將唾 液、漱口水、鼻涕嘔吐物等混入。
3 正確采集標本
采集標本的目的,是要獲得正確可靠的檢驗結果。所以,標本的采集與處理很重要,是提高陽性率的主要環節。護士必須熟練掌握采集各種痰標本的正確方法,以提高送檢的陽性率,為進一步診斷提供確切的依據。
篇8
關鍵詞:納洛酮聯合氨茶堿;小兒呼吸衰竭;效果分析
小兒呼吸衰竭是嬰幼兒死亡的常見原因,死亡率極高,一般常見于3歲以下嬰幼兒。急性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統和非呼吸系統疾病所致呼吸中樞和/或呼吸器官病變引起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由此產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小兒呼吸衰竭常見病因為嚴重肺部感染、哮喘持續狀態、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等,是危及嬰幼兒生命的重癥疾病之一,所以對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診斷與治療非常重要。我們對我院收治的100例呼吸衰竭患兒進行具體治療分析發現,納洛酮聯合氨茶堿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一般資料與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00例呼吸衰竭患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都符合《兒科學》(第7版)小兒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在100例患兒當中,男患兒57例,女患兒43例。年齡在4月~3歲,平均(1.75±0.25)歲;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兒分為觀察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對照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的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在治療和控制感染的基礎上實施氧氣治療,保證其呼吸道通暢,并對并發癥進行及時積極的處理。觀察組在此治療基礎上采用納洛酮聯合氨茶堿配合治療。具體方法為納洛酮0.01~0.04mg/kg,每2~6h重復使用一次;氨茶堿首次劑量為5mg/kg,每8~12h重復使用一次,重復使用時劑量控制在2~3mg/kg,直到患兒病情穩定為止。
1.3 療效 痊愈:患兒在用藥后3~4h內呼吸衰竭癥狀以及各種并發癥明顯減輕,血氣分析各氧分壓達到正常值;好轉:在用藥48h之后呼吸衰竭癥狀明顯減輕,80mmHg>SaO2>60mmHg:在用藥超過48h之后呼吸衰竭癥狀以及相關指標并沒有改善,SaO2
1.4 統計學方法。對于具體療效來說,有效率的計算方法為:有效率=(痊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數據經過統計分析,利用χ2進行檢驗,當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治療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具體療效比較觀察組的有效率為90.0%,比對照組的72.5%高出17.5個百分點(χ2 =4.02 ,P
2.2 兩組臨床癥狀的緩解情況對比根據治療之后對比,兩組患者呼吸困難、呼吸頻率紊亂和發紺等癥狀都比治療前有明顯的療效(P
表2兩組癥狀緩解情況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3討論
小兒呼吸系統結構發育不夠完善以及呼吸系統代償功能差是造成小兒呼吸衰竭癥狀的主要病理因素。呼吸衰竭是小兒常見危重癥,多種嚴重的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肌肉神經系統疾病及意外事故等均可造成呼吸衰竭,小兒呼吸衰竭常見的原因有中樞性及周圍性兩種。小兒呼吸衰竭癥狀在3歲以下嬰幼兒中屬于常見危重疾病之一,死亡率也很高,根據資料統計發現,對于某些特定嬰兒(早產兒),小兒呼吸衰竭發生率高達20%―30%,一般在出生后一周或兩周出現,也有在一歲到三歲之間出現這種癥狀的可能。
小兒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改變主要為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發生機制,小兒呼吸系統正處于發育階段,代償能力較差,在疾病的影響下,易產生通氣及換氣功能障礙,嚴重時可導致呼吸衰竭。其中小兒呼吸肌容易疲勞,呼吸頻率快但效率低,呼吸中樞發育不健全,調節功能差,肺順應性差,擴張受限是小兒容易發生呼吸衰竭的主要生理基礎。納洛酮屬于阿片受體特異性拮抗劑,能穿過血腦屏障,增加呼吸頻率,降低CO2分壓,改善通氣障礙,緩解低氧性呼吸衰竭,從而改善中樞性呼吸衰竭和腦組織的血氧供應。單獨使用氨茶堿在治療小兒呼吸衰竭時效果不佳,雖然氨茶堿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緩解呼吸中樞受到的抑制,但是中樞神經系統在恢復興奮的同時會增大大腦的耗氧量,容易造成更重程度的腦缺氧。
納洛酮聯合氨茶堿對小兒呼吸衰竭的治療比普通的常規治療更能顯現出治療效果。本文觀察組共50例患兒中,痊愈36例(72.5%),好轉9例(17.5%),無效5例(10.0%)。對照組50例患兒中,痊愈26例(52.5%),好轉10例(20%),無效14例(27.5%)。兩組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曾靜好,陳江龍.納洛酮聯合氨茶堿治療小兒呼吸衰竭臨床效果觀察[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4,(1):68-69.
[2] 吳婕.納洛酮聯合氨茶堿治療早產兒呼吸暫停的療效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1):101.
[3] 孫薇薇,逯軍,厲廣栩等.納洛酮聯合氨茶堿干預早產兒呼吸暫停39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10,21(22):97-98.
[4] 張惠霞.小兒呼吸衰竭應用納洛酮聯合氨茶堿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7):110-111.
[5] 孟蓮花.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方案與納洛酮聯合氨茶堿方案治療繼發性新生兒呼吸暫停67例臨床療效比較[J].臨床醫學,2013,33(10):4-5.
篇9
【關鍵詞】老年;晚期;消化道腫瘤;綜合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743-01
老年人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的各器官功能都逐漸退化[1],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也越來越低,再加上很多的合并疾病,因此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進一步探討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有效的臨床護理對策,意在提高臨床護理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將具體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收取我院2010年到2012年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150例,所選取的患者均經過臨床手術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確診,在這150例患者當中將其隨機分配,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人數為75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為70歲。合并癥及人數:高血壓患者65例,糖尿病患者60例,冠心病55例,呼吸系統疾病40例。對照組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3例,年齡65-85歲,平均年齡75歲。合并癥及人數:高血壓患者70例,糖尿病患者65例,冠心病50例,呼吸系統疾病4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合并癥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
1.2 統計學處理 采用相應的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的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如下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 腫瘤患者在反復的診斷、治療、復發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的心理問題已被越來越多的證據所驗證[2],心理問題常表現的不良心理反應有悲觀、恐懼、緊張、焦慮、抑郁等。護理人員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輔導工作,在患者入院時讓患者對消化道腫瘤有正確的認識,詳細介紹腫瘤的發病原因、治療手段及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消除其對腫瘤的恐懼心理,更好地配合醫生治療。同時,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及時溝通,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心理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擁有良好的心理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飲食護理 飲食護理在消化道腫瘤患者的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病情,有針對性地為每一位患者制定適合本人的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和原則,保證充足而均衡的營養,讓患者進食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及各種維生素的食物,少食多餐[3]。消化道腫瘤患者要戒刺激性的食物,因為刺激性食物會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損;另外還應戒酸性食物,戒產氣性食物。
2.3 合并癥護理 本文研究的患者中多數患有的合并癥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及呼吸系統疾病,在護理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原有疾病的進展情況,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積極治療。時刻關注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和心臟的情況,按時服藥,遵醫囑調整藥物劑量。定時檢測患者的血糖,指導患者飲食、運動,對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可給予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4]。
2.4 健康指導 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已經有一定的指導基礎,為了提高臨床效果在患者出院前給予相應的健康指導,對于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囑咐患者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注意休息、飲食科學合理、適當鍛煉、保持心情愉悅。按時服藥,及時就醫。
3 結 果
通過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經有效護理干預后,無論是食欲、疼痛情況,還是對疾病認知情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都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 論
本文通過對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實施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合并癥護理及健康指導等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通過心理護理可以緩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合理的飲食結構能給患者充分的營養,增強其抵抗能力,積極處理合并癥為消化道腫瘤的治療提供有利條件,通過健康指導提高了患者的治病和防病意識,增強了患者的治療信心。可見,對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實施安全有效,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手段,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臨床治療效果,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高曉云.高齡消化道腫瘤75例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醫學臨床研究,2011,28(8):1627-1628.
[2]李曉玲.消化道腫瘤患者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J].中國醫學創新,2011,8(3):117-118.
篇10
【關鍵詞】早產兒新生兒血氣分析酸堿平衡電解質紊亂
【中圖分類號】R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1-00-01
血氣分析是指測定血液中所存在的進行氣體交換的O2和CO2,以及測定有關的酸堿平衡指標參數,通過分析檢測結果,判定并進一步了解機體的通氣與換氣功能以及各種酸堿平衡的狀況。血氣分析是判斷體內各種酸堿平衡紊亂及呼吸功能的客觀指標,上述指標的改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體內一些急性和潛在的變化。有報道指出,在急診中有約75%的診斷和治療措施以血氣分析的結果為依據[1],由此可見,血氣分析在臨床的應用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臨床上,將胎齡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稱為早產兒或未成熟兒(premature infant)。其出生體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頭圍在33cm以下,器官功能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足月生產兒差。因其全身臟器的發育不夠成熟,免疫功能存在缺陷,網狀內皮系統清除力較低,血液中缺少抗體。呼吸中樞未成熟,咳嗽反射較弱,粘液在氣管內不易咳出,因此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或吸入性肺炎;肋肌和膈肌都較弱,胸廓較軟,擴張不好。肺泡發育不全,肺泡壁較厚,毛細血管少而肺泡空隙較小,吸氣時較難擴張,氣體交換困難。因此,患呼吸系統疾病的幾率較高[2]。因此,出生后應給予特殊護理。監測早產兒的血液氣體情況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院對早產兒的血氣分析進行監測,以期探討其對新生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檢測意義。本研究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科出生早產兒的血氣分析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組選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我科出生的早產兒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齡出生后20min-22天,平均7.5天。全部病例均無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及肝腎等疾患。
選取同年我科接診的正常新生兒2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齡為出生后1hour~20天,平均8.5天。
兩組被檢查者的一般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1.2.1 檢查儀器瑞士AVL2OPTI 血氣分析儀; 瑞士AVL29130鉀、鈉、氯測定儀。試劑:原裝配套試劑和高、低值質控液。
1.2.2 檢測方法 用肝素化注射器采取股動脈血0.5~1.0ml后, 用橡皮塞塞住針頭,混勻。用在AVL2OPTI 血氣分析儀測定pH、PaCO2、PaO2、BE、BB及K+、Na+、Cl-。
1.3 數據統計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所有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 進行t 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受檢者血氣分析結果
見表1。
2.2 兩組受檢者K+、Na+、Cl-結果比較
見表2。
3 討論
早產兒大多器官發育不成熟、機體自身調節能力差、內環境紊亂及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血氣分析是通過血液氣體交換,直接測定動脈血中pH、PaO2、PaCO2和K+、Na+、Cl-,使機體的通氣與換氣功能以及各種酸堿平衡的狀況得到較精確的評價[3]。檢測血氣分析是了解小兒肺功能的重要指標。
瑞士AVL2OPTI 血氣分析儀是采用專利的光學熒光技術進行測定,血樣不直接進入儀器,僅在封閉的測試片內循環測量。
本文結果顯示,早產兒組pH、PaO2較健康新生兒組低,兩者比較P
pH是血氣分析中的重要指標之一,pH異常主要反映了體內的酸堿平衡情況。檢測血PH可以直接了解體內酸堿紊亂的情況,且其變化在失代償期更加敏感。血氣分析對判斷并及時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糾正患兒酸堿平衡紊亂起到關鍵性作用,特別在早產兒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在出現急性呼吸衰竭時,酸堿平衡紊亂多為混合性。
綜上所述,臨床上通過檢測早產兒的血氣指標及血電解質,并對測定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在診斷和治療患有呼吸疾病早產兒中起到監測和指導性作用,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Nierneyer S, Shaffer EM , Thiloe , et al. Arterial oxygena-tion and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in healthy neonates and infants at high altitude[J]. J . Podiatry,1993, 123:770-771.
[2]李波,班忠忠,蔡遠芳.130 例嬰幼兒肺炎血氣分析觀察. 遵義醫學院學報,2001,24(5):42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