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策劃活動方案范文

時間:2023-11-14 17:36: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遺文化策劃活動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非遺文化策劃活動方案

篇1

1.服務項目構想。

本項目以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介入富寧縣那能鄉那瓜村社區開展云南壯劇傳承人才培養服務為個案,通過對服務實踐過程的研究,探索出一種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機構為服務主體,借助科研平臺發揮專業服務優勢,向校外遺產地社區提供云南壯劇民間土戲的社區與社會教育傳承服務實踐模式,以便為地方高校服務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拓展出一項新的服務領域,并為相關的研究和服務積累有益的實踐經驗。

2.服務主客體的選擇。

第一,作為服務主體,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應發揮自身的專業服務人才資源優勢,在服務地方文化保護與發展領域,主動參與少數民族本土文化教育傳承保護的科研服務和教育傳承服務。在研究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發揮非遺保護研究及服務人才優勢,依托兩項國家級科研課題的平臺及其經費支持,在邊疆少數民族非遺教育傳承研究中探索出應用性和可操作性較強的服務實踐項目,重點關注遺產地非遺傳承人才培養的科研模式和教育服務模式。第二,對那瓜社區服務平臺的選擇。那瓜村位于云南省富寧縣那能鄉的東部,距鄉政府駐地18公里,主要居住著壯、瑤兩種民族。社區文化資源豐富,有國家級(云南壯劇)和云南省級(隴端街①)非遺保護名錄兩項,二者在活態傳承方面相輔相成的關系,體現在“隴端必有戲,無戲不隴端”的民間習俗中。再次,那瓜戲班和那瓜風流街活動在當地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具備本項目開展研究探索的條件和現實基礎。第三,服務目標及服務對象。重點面向那瓜村小學自愿參與學習傳承云南壯劇的業余愛好者,服務過程中也會涉及家長、戲班傳承人、導演、村組長和活動組織者等服務對象。保護服務的目標重在促進戲班傳授者與學員之間教學的良性互動關系,以便更好地通過培養云南壯劇遺產地傳承人、壯劇愛好者等相關者自覺參與本社區本民族非遺傳承和保護的能力,實現云南壯劇民間土戲的可持續發展。

3.科研服務和教育服務的方法選擇。

項目服務者應堅持研究與服務并重的原則,在研究中服務,在服務中研究。首先,服務前中后期的研究資料收集方法,涉及現場觀察法、半結構問卷法和訪談法等。其次,服務過程中社工助人自助的方法,涉及個案、小組和社區社會工作方法。

二、社區與社會教育服務的個案實踐過程

服務項目的實施過程,以實際問題出現和解決的先后為序,并按“問題分析能力研究服務介入服務反思新的問題出現”的過程進行循環,待階段性問題得以解決后方可進入下一個階段,直至服務總目標的達成。為期一年半(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項目服務,分為六個階段。

1.第一階段:初期階段的研究服務

(1)問題分析。第一,如何在遺產地社區找尋可傳承的對象?春節前一個月,在外打工的那瓜戲班成員趕回村中搭建木板戲臺,排練風流街活動的壯劇劇目,鑼鼓聲和唱腔吸引了那瓜村小學生到戲臺邊觀看。一方面,戲班傳承人和導演有尋找接班人進行土戲傳承的需求,另一方面,那瓜村小學生中部分學生對土戲感興趣,有學戲的需求。于是,通過現場觀摩和戲班導演技藝的傳授,在自然情景中完成了師徒間教與學的第一次互動。但需要以某種相對正式而固定的方式確定其師徒關系,避免技藝傳授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第二,戲班傳承人與那瓜村參演學生之間的師徒傳承方式,在社區教育實踐層面是否具有可行性?這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2)服務介入。第一,針對戲班傳承者的服務。在老戲臺排練休息空閑時,通過教唱腔的方式激發圍觀學生學唱唱腔和學演壯劇的興趣。并通過個案、小組社會工作方法的綜合使用,認同并敬佩傳承人和導演為壯劇傳承工作的付出,提升其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第二,針對校方的服務。邀請村小學校長關注和支持那瓜小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參與家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壯劇的技藝傳承活動。第三,針對社區活動策劃組織者的服務。一是支持鼓勵社區活動策劃組織者,以舉辦村級隴端街活動為契機,傳承云南壯劇。二是支持活動組織策劃人、村組長及熱心的社區居民自愿組隊為籌集隴端街活動經費而外出拉贊助,爭取在社區外工作的那瓜籍成功人士的資金贊助與支持。三是服務者共同參與討論傳承活動的相關事宜。(3)服務反思。首先,遺產地小學生參與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克服了戲班成員因常年外出打工導致傳承活動無法常態化開展的弊端,由此組建的那瓜壯劇少年班的學員,可作為那瓜壯劇民間土戲長期重點培養的對象。其次,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正式的文化傳承渠道,卻因師資、教材、校方認識不足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現階段并不具備壯劇進校園開展傳承教學的現實條件。目前只能通過非正式途徑的課外活動方式開展傳承工作,但這種民間傳承活動又面臨種種現實的困境,需在服務實踐中進行研究。

2.第二階段:認知教育與認同教育服務

(1)問題分析。那瓜村參演小學生、戲班成員及其部分社區居民,對本民族的壯劇文化了解不夠、對壯劇文化的傳承價值和現實意義認識不足,需開展引導服務。(2)服務介入。第一,針對云南壯劇是什么的問題,組織服務對象集體觀看文山州電視臺錄制播出的富寧土戲專題節目視頻,幫助其系統認知和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壯劇文化。第二,在第一次小組活動中通過參演意義和行為價值的呈現,引導參演者對傳承本民族壯劇的行動賦予責任感和使命感。具體做法是將那瓜村社區參與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的文化自覺故事進行研究整理,堅持就地取材的原則,結合圖片、視頻和文字分享等方式,講述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引導那瓜社區各類參與者思考傳承價值和意義。一是在故事分享過程中創設一些問題引發思考與成長,如學員個體為何要來參演?參演有何價值和意義?家長為何要給予參演孩子鼓勵和支持?導演傳承人為何無私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傳授技藝?戲班成員為何愿意請一個月以上長假或辭職,并從打工地自付交通費趕回村參與排練和演出?媒體、壯文化學者等為什么會來關注傳承活動?二是認可參演者參與傳承的正能量,鼓勵其堅持。第三,那瓜風流街活動結束后,通過社區居民走訪、半結構問卷調查反饋和家庭入戶訪談等兼顧社區宣傳和調查的活動方式,為那瓜社區居民提供參與國家級非遺(云南壯劇)和省級非遺(隴端街)傳承價值及其意義的社區宣傳,引導大家繼續參與支持本民族非遺的傳承和保護。(3)服務反思。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員缺乏自信,應開展鼓勵教育服務。

3.第三階段:鼓勵教育服務

(1)問題分析。那瓜小學生在參演活動中暴露出的舞臺經驗不足、自信心不足等問題,需通過服務給予關注和解決。(2)服務介入。第一,那瓜村風流街活動現場的關注服務。一是在9名那瓜村小學生參演的壯劇唱腔節目演出現場,提供照片的拍攝和視頻的錄制等關注服務,為近期即將開展的那瓜村參演壯劇小學生的成長小組活動,收集活動圖片和視頻資料。二是應主辦方之邀與知名壯文化學者在頒獎晚會上為參演學生頒發獎品,給予行動鼓勵。第二,為第一次上臺參與壯劇節目表演的9名那瓜村小學生,提供學校社會工作成長小組活動服務,一是通過贈送組員珍貴照片(包括組員的演出劇照、頒獎照片、活動過程的花絮照片等)的方式進行小組熱身,在正面強化其積極參與傳承行為的同時,激發其榮譽感和自豪感,提升發自內心的自信心。二是倡導組員分享和思考參演壯劇過程中的收獲與不足,學會理性的自我分析、自我肯定與鼓勵。三是連結文山學院“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課堂志愿者學生的資源,并邀請兩位大學生做現場分享與鼓勵:一位壯族大學生以其多次參加壯族山歌比賽的經驗,與小組組員們一起討論交流克服上臺緊張和不自信的方法;另一位楚雄籍的大學生通過介紹自己家鄉的國家級非遺(彝族左腳舞),啟發組員理解不同少數民族非遺的傳承價值和現實意義,拓寬了小組成員的非遺視野。(3)服務反思。本次參與唱腔節目的表演,只是壯劇唱腔中的一個部分,若參演學生要從學唱簡單的唱腔到可以演出壯劇劇目,還需要長期系統的學習。但是,一年一度的那瓜村風流街活動,從壯劇排練到演出結束,也只有兩個月,時間無法滿足壯劇少年班學員學習技藝活動的常態化需求。那么,少年班進一步深入學習壯戲的機會該如何去爭取?又將以什么方式來帶動壯戲的學習與傳承?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4.第四階段:動員教育服務

(1)問題分析。社區活動組織策劃人,為那瓜壯劇少年班爭取到暑假參加富寧縣大型壯劇腔調展演活動的機會,但戲班導演是否愿意繼續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擔任技藝輔導工作?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是否會支持孩子到縣城去參加壯劇展演活動?學生是否有足夠自信從村級風流街的舞臺走向縣里更大的舞臺去展演?(2)服務介入。第一,協助活動組織者在那瓜村小學召開那瓜戲班傳承人、導演、參演學生家長和社區成員的動員大會,對活動參與者開展動員教育:一是宣讀富寧縣政府邀請那瓜戲班參加展演活動的文件,讓家長了解活動的具體情況。二是服務者從青少年傳承本民族國家級非遺壯劇所具有的價值角度進行動員,希望能得到傳承人、導演、參演學生、家長、學校及社區成員的支持和鼓勵。第二,對參演學生提供第二次成長小組服務:首先,動員文山學院第二屆大學生非遺保護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為那瓜小朋友收集祝福資源。其次,通過小組游戲和視頻分享等互動活動(一是讓組員選擇彩色紙條并念讀紙條上大學生非遺保護志愿者所寫的文字鼓勵和祝福;二是播放大學生非遺保護志愿者在課堂現場拍攝的鼓勵視頻),讓組員感受外界對其傳承行為的關注,激發傳承動力,引發傳承非遺的價值思考。最后,活動結束前邀請組員在彩色紙上寫下對自己鼓勵的話,進行旨在增強文化自信的自我鼓勵教育。(3)服務反思。自信心的培養需要更多此類服務活動的強化,故需要在接下來的服務過程中加強調查研究,以便在學員遭遇各種困境時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及解決問題的服務活動方案

5.第五階段:困境時的抗逆力教育服務

(1)問題分析。在壯劇排練期間,出現了外出念書回村的小伙伴嘲笑參演壯劇學生“土”、少數學員退出和師徒教學互動方式不當等問題。(2)服務介入。第一,邀請外出念書的小伙伴一起做活動,通過分享照片、觀看電視臺的節目視頻等方式,引導其了解那瓜村小學生參與國家級非遺壯劇演出傳承活動和外界對此的關注情況,激發其反思自己的語言歧視行為,并幫助其在認知的基礎之上認同本社區本民族的非遺文化,支持其他小伙伴的傳承行為。第二,針對學員退出事件,一是到退出學員家中做家訪,并靈活開展家庭場域范圍內的小組活動,引導退出者回歸。二是幫助留下來繼續參與傳承壯戲的其他學員,進行負面情緒的疏導服務,即通過小組互動的方式對負面情緒進行疏導,如邀請組員匿名寫下對已決定退出組員想說的話,然后由小組活動主持人大聲念出來與所有組員分享,并進行靈活引導;三是邀請學員一起制定小組退出制度的契約,對不遵守制度約定者和無故退出者的懲罰方式進行小組討論,強調任何組員都有退出的自由,但必須根據約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預先告知,經大家商議后方可正式退出。四是結合個別學員已退出的客觀事實和原因分析,引導其他學員在嘗試努力挽回無效的情況下,學會理解和尊重退出當事人的選擇,但需說明退出者無故退出的方式是不恰當的。由此引申壯戲傳承隊伍建設的不易,希望組員加油堅持,拋出“一個也不能再少了”的活動主題,穩定繼續堅持參與學員的情緒。第三,針對師生互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教學方式、態度不當引起的小矛盾問題,一是通過個案輔導的方式,促成戲班導演、傳承人對少年班學員的互動方式問題進行反思,并從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個人輔導,并提出改善建議。二是邀請師徒共同參與成長小組活動,通過傳承游戲體驗師徒合作的重要性,邀請學員現場分享感恩師傅的話,達成相互理解和諒解,為今后和睦的師徒關系奠定基礎。(3)服務反思。作為保護教育的一個難點,學員參與壯劇傳承的抗逆力培養,應以本土化方式強化其內心的認知和認同能力為突破點。

6.第六階段:展演活動結束時的社區教育服務

(1)問題分析。一是展演結束后,如何強化參演學員的榮譽感和傳承責任感,以便長期堅持傳承下去?二是那瓜戲班的團結需提供引導服務。(2)服務介入。通過那瓜社區教育實現那瓜壯劇少年班成員參演壯戲過程中成長的儀式性認同。在壯劇展演活動結束的第二天上午,服務者在活動組織者的協助下,在富寧縣廣電大樓開展那瓜戲班成長的社區教育活動,邀請文山州壯學會會長、文山州壯劇團人員、富寧縣文化館人員、那能鄉中學校長、那瓜村社區內外居民和那瓜戲班全體成員參與。活動從籌備到實施過程的要點,第一,連接第三屆大學生非遺保護教育班學生志愿者的服務資源,為那瓜戲班所有成員制作成長像冊,并在活動現場招募頒獎嘉賓,為那瓜壯劇少年班每一位參演學員頒發成長像冊并口頭贈言,由此提升戲班成員參與傳承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強化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鼓勵戲班成員在傳承困境中堅持將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進行到底!第二,邀請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壯族剪紙老師,以那瓜村小學生參演壯劇傳承的故事為主題,構圖制作大型壯族剪紙作品,并在社區傳承教育活動中邀請州壯學會會長頒發給那瓜戲班,以間接促進那瓜戲班和全體社區內部成員的團結友愛。至此,以問題與能力解決為導向的服務目標已達成,服務告一段落。(3)服務反思。由于那瓜村服務個案所依托的科研項目經費有限等原因,不具備長期在遺產地社區開展此類服務的條件,那么如何才能將此類服務可持續地進行下去,需在后續研究中思考和探索。從服務效果角度看,本項目從培養傳承人才的角度為那瓜村社區兩項非遺的保護,提供了一次資源整合的社區教育模式探索并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三、小結

1.服務模式的特色

(1)服務模式的創新。首先,面對云南壯劇民間土戲目前招生難的困境和土戲傳承人才培養的服務需求,基于地方高校在服務地方非遺傳承保護中的歷史使命和現實責任,以文山學院民研所專業人員為服務提供者,依托國家級科研項目經費,完成了對“地方高校介入遺產地村寨開展壯劇傳承人才培養服務的社區與社會教育傳承保護模式”的探索研究實踐,為地方高校服務地方少數民族非遺保護拓展出一項新的服務領域,并為相關的研究和服務積累有益的實踐經驗。其次,作為一種少數民族劇種,云南壯劇民間土戲的活態傳承,需要節慶活動隴端街作為存續的文化土壤,兩項非遺并存于同一壯族村寨社區,相輔相成。因此,對于兩項非遺的保護傳承服務,可以同時進行。通過服務項目從研發設計階段到實踐過程階段“邊研究邊服務與邊服務邊研究”的互動實踐,兼顧國家級和省級兩項非遺項目合作傳承的那瓜村模式,為地方高校將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少數民族非遺社區開展學校社會工作教育保護服務,提供了一項基于實證研究的個案實踐。(2)服務方法的創新,即學校社工助人自助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本項目的服務和過程研究探索,是基于服務者主體與服務對象客體群之間的助人自助關系,以遺產地社區為服務實施平臺,以地方高校介入整合開發遺產地村寨社區各類教育資源為重點,對非遺傳承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探索實踐的社區與社會教育傳承保護模式。(3)服務方式的適切性。首先,基于社區動員和社區營造的服務思路,本項目以整合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機構的專業服務能力優勢、戲班傳承者的文化自覺傳承能力優勢和遺產地社區成員自覺參與的能力優勢,對那瓜村愛好壯劇的小學生開展校外教育傳承活動,在暫不具備壯劇正式進校園開展傳承教育活動的現階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次,服務項目研發的過程,在初期經歷了從計劃依靠遺產地中小學教育的正式傳承途徑,到依靠社區與社會傳承教育的非正式途徑介入的轉變與調整,即通過那瓜村本土傳統節日活動和外出展演活動帶動遺產地村小學非遺愛好者參與傳承非遺的社區教育傳承模式,比原計劃進遺產地中小學開展教育傳承服務更具針對性和適切性,服務效果更為明顯,原因在于此模式可同時兼顧培育戲班傳承者群體、參演壯劇傳承的那瓜村小學生、社區內外成員等相關者關注并參與傳承活動的文化自覺能力,并通過遺產地社區非遺文化空間的保護,為后續的可持續保護奠定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

2.服務模式的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