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的眼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近視的眼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類風濕病;治療;研究進展
類風濕病有“不死的癌癥”之稱,其頑固性和致殘性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近年來隨著對類風濕病病理生理研究的進展,治療藥物從單純的止痛藥,到現(xiàn)在的強調早期聯(lián)合使用改變病情的藥物,治療方案也由傳統(tǒng)的“金字塔”方案到各種治療方案的并存。一些新型免疫調節(jié)藥、生物制劑和不良反應少的抗炎鎮(zhèn)痛藥的相繼問世,生物制劑和基因療法的不斷研制和開拓,為改善類風濕病預后和今后治愈帶來了希望。臨床實踐已經證明,類風濕關節(jié)炎(RA)的治療原則應是強調早期治療、聯(lián)合用藥及個體化方案,既要給予非甾體抗炎藥等藥物緩解關節(jié)腫痛及全身癥狀,又要及時加用慢作用抗風濕藥,以便從根本上使患者的關節(jié)病變減緩或停止。
1研究現(xiàn)狀
1.1非藥物治療急性期應適當休息,尤其是發(fā)熱及內臟累及的患者,應減少活動,臥床休息。慢性恢復期應適當?shù)剡M行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可進行理療,防止肌肉的萎縮,盡可能保持關節(jié)的功能。此外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與本病有關的基本知識,使患者積極參與制訂治療方案,并指導其如何保護關節(jié)、如何保持體能、如何進行適度的關節(jié)運動以及增力訓練等,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2早期治療現(xiàn)有研究證明,RA在發(fā)病3個月后即可出現(xiàn)影像學(MRI)的關節(jié)軟骨或骨質破壞,而且在發(fā)病之初這些變化可能就已經開始。因此,國際公認的RA治療窗口期為3個月,即最好能在發(fā)病3個月開始慢作用抗風濕藥的治療。及時正確地應用慢作用抗風濕藥可以使得大多數(shù)患者病情完全緩解。
1.3聯(lián)合用藥盡管少數(shù)輕癥病例單用一種慢作用抗風濕藥就可能有效,但大多數(shù)病例都需同時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慢作用抗風濕藥才能使病情得到控制。臨床研究證明,聯(lián)合用藥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一用藥,而且其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沒有明顯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輕癥患者在病情長時間穩(wěn)定后,還有出現(xiàn)病情反復的可能,尤其是在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體和免疫球蛋白的患者中,病情出現(xiàn)反復的更為多見,這意味著臨床癥狀改善與病情完全緩解并不等同,血清中自身抗體的滴度明顯減低才是病情完全控制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注意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同時,患者需要接受足量、足療程的慢作用抗風濕藥聯(lián)合治療。
1.4治療方案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個體化對癥狀的長期緩解及減少不良反應至關重要,單純強調療效忽視不良反應,或是因為過分擔心不良反應而不給予規(guī)范治療的傾向均不可取。選擇療效好而又無明顯不良反應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才是改善預后的根本所在,因此要特別注意患者的個體差異。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院(ACR)依據(jù)廣泛的證據(jù)提出2002年類風濕關節(jié)炎處理指南,提出全面評價患者疾病病情和制訂合理治療方案的步驟。“金字塔”方案是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經典方案。即主張從一線藥物開始,不能控制病情再加用改變病情藥物(二線藥物),若仍然無效,則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目前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慢作用藥物聯(lián)合治療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的共識。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羥氯喹三藥聯(lián)合治療是目前被認為是最好的聯(lián)合治療方案。臨床上應全面評價和分析患者病情,依據(jù)病人實際情況選擇治療藥物、選擇治療方案和藥物劑量應個體化[1]。對重癥RA或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體及多種自身抗體陽性者應給予二聯(lián)或三聯(lián)慢作用抗風濕藥;年輕的患者避免使用雷公藤;對于經正規(guī)慢作用抗風濕藥治療無效等難治性患者,可采取免疫凈化(如免疫吸附)等治療;對關節(jié)腔積液者應及時給予穿刺抽液和關節(jié)腔內注射治療,但應注意用藥次數(shù)不可過多。
1.4.1非甾體抗炎藥效果不好應及時更換合理使用抗炎鎮(zhèn)痛藥要依據(jù)每個藥物半衰期而定,用藥應該強調個體化。一般藥物使用數(shù)日后即可生效,如服用足量3~4周后仍無效則應考慮換藥。當使用一種無效時,千萬不可自行加用另一種非甾體抗炎藥(NSAIDs),聯(lián)合應用其療效不僅不增加,反而會使不良反應增加。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血尿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關節(jié)炎患者的疼痛多發(fā)生于午夜12時到凌晨2時,故用藥應考慮早晨用量略減少,晚間加服1次。
1.4.2激素不是首選藥物,合理應用利大于弊一般來說,正確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并聯(lián)合慢作用抗風濕藥,可使大多數(shù)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只有少數(shù)患者在非甾體抗炎藥療效欠佳或不能耐受,作為過渡治療時才考慮使用激素。臨床實踐證明,激素強大的抗炎、抗免疫、抗毒素和抗休克作用能使許多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生命延長。如果患者屬于激素適應證,盡可能使用小劑量,適用短療程的患者就不宜長期應用,能口服的就不要注射,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起效后要緩慢減量,否則病情可能會復發(fā)。在部分患者出現(xiàn)反復關節(jié)腔積液時,可采用關節(jié)腔內注射曲安奈德等緩解病情,但原則上兩次注射的間隔不少于3個月。
1.4.3免疫抑制劑副作用需定期監(jiān)測所有的RA患者都應考慮接受抗風濕藥(DMARDs)治療。任何確診為RA的患者,如果具有進行性的關節(jié)疼痛、明顯的晨僵或疲勞、活動性滑膜炎、ESR和CRP持續(xù)高水平、或影像學表現(xiàn)關節(jié)損害,不論使用NSAIDs是否能充分緩解癥狀,都應在確診后3個月之內開始DMARDs治療。對于任何存在持續(xù)性滑膜炎以及關節(jié)破壞而未治療的患者,都應即刻開始DMARDs治療以防止和減緩進一步破壞。一些患者在拿到免疫抑制劑后會發(fā)現(xiàn),說明書上寫的抗腫瘤藥物,副作用如何如何大。部分患者會因此自行減少藥量,甚至不敢服用。其實醫(yī)生在給每位患者開具處方時就已經想到了這些,都是根據(jù)每位患者的具體病情,權衡利弊后才作出的用藥決定,因此患者一定要遵醫(yī)囑服藥,并定期監(jiān)測副作用。該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包括消化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骨髓抑制,長期應用可降低機體免疫力。
1.5手術治療急性關節(jié)炎嚴重疼痛,局部有滲液時可抽降滲液,并注入類固醇抗炎藥,再使用夾板固定關節(jié)。腕及足下垂時可夾板固定及理療;持續(xù)性滑膜炎可考慮行滑膜切除術;肌腱破裂及神經受壓迫者應考慮手術治療;后期關節(jié)畸形及嚴重障礙者也可手術治療,如關節(jié)成形術、關節(jié)固定術、截骨術、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及伸側肌腱重建術等。滑膜切除手術雖然可使滑膜炎癥得到一定的緩解,但當滑膜再次增生時病情又趨復發(fā)。
2發(fā)展趨勢
2.1生物制劑可控制癥狀及延緩病情盡管目前類風濕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已經明確多種免疫因子在類風濕的發(fā)病中起著關鍵作用,腫瘤壞死因子即是其中之一。而生物制劑就如同精準的“導彈”,直接針對這些免疫因子抑制它們的作用,從而控制癥狀及延緩病情。最近對RA發(fā)病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的認識有了很大進展,發(fā)展了一系列抗RA新生物技術藥物,被譽為“類風濕病治療的里程碑”[2]。近年出現(xiàn)的第一代生物制劑,以對抗導致關節(jié)炎的“腫瘤壞死因子”來控制病情,比單靠止痛藥和抗炎藥更有效控制病情。該類藥物價格昂貴,療效很好,不過,仍有四成患者對第一代藥物缺乏反應。除缺乏遠期的安全性資料外,胃腸外給藥、藥物費用昂貴是這類藥物的不足之處。TNF-α拮抗劑并非對所有的RA患者都有效,而且停藥后病情會反復。患者應切記這類藥也不是“神藥”,并非打上一針或輸一次液就能把病治愈,還需要配合一些傳統(tǒng)的免疫抑制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抗原變構肽有望用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治療從干細胞水平和基因水平研究RA患者的免疫功能,以期對RA發(fā)病機制的探索開辟新的途徑,并從根本上治愈RA,目前正在探索中[3]。最近我國首次證實了抗原變構肽有望用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抗原多肽和特異性T細胞相互識別的過程可以被抗原結構肽競爭性抑制,阻止下游的自身免疫應答,進而抑制和減輕類風濕關節(jié)炎及炎癥損傷。這種非抗原性變構肽通過抑制致病性抗原對免疫細胞活化的作用,從類風濕關節(jié)炎病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抑制該病的病理過程可以達到“治本”的目的。這種新型多肽還可以干擾與主要致病性抗原結構類似的多種抗原與免疫細胞的結合。因此,可阻止多種類風濕關節(jié)炎靶抗原的致病作用。通過特異性抑制抑制致病抗原在致病中的啟動作用,有針對性地阻止異常免疫反應,可達到更好的療效且減少不良反應。這種非抗原性的變構肽可以明顯抑制關節(jié)炎造成的骨質破壞及關節(jié)畸形,并減少血清中的致病分子。類風濕關節(jié)炎有望從源頭治起。
參考文獻
1姜林娣,梅振武.類風濕關節(jié)炎.實用內科學.第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553-2556
2黃烽,湯仲明.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和銀屑病等免疫疾病的生物技術藥物.生物技術藥物――概論與實用手冊.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194-196
篇2
【關鍵詞】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高度近視手術;視力;眼調節(jié)力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是新近出現(xiàn)的一種眼科疾病臨床治療技術, 然而, 需要加以重視的是, 高度近視患者常會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脈絡膜和視網膜新生血管、變性、萎縮等眼底病變。LASIK近年來逐漸成為了一種高度近視較為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本次臨床研究對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對高度近視手術前后視力及眼調節(jié)力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 現(xiàn)將本次臨床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臨床研究選擇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間收治的100例(200只眼)高度近視患者為觀察對象, 男性56例, 女性44例, 患者年齡范圍在18歲~42歲不等, 平均年齡為(27.5±7.5)歲, 患者眼部屈光度在-6.25D至20.00D之間, 全部觀察對象的屈光度均較為穩(wěn)定, 同時排除全身疾病、其他眼科疾病、青光眼、術眼圓錐狀角膜以及角膜炎等疾病患者。依據(jù)患者的屈光度, 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其中, 實驗組50例(100只眼), 屈光度在-10.25D至-20.00D之間, 對照組50例(100只眼), 屈光度在-6.25D至-10.00D之間, 且兩組患者其他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 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常規(guī)的眼部檢查, 主要檢查內容包括:使用日本 Topeon 公司生產的KP-8100電腦驗光儀進行屈光度檢查;散瞳使用三面鏡或全視網膜鏡對患者眼底情況進行檢查;矯正視力和裸眼視力等視力水平的檢查。
患者術前3 d常規(guī)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和氧氟沙星眼液滴眼液進行治療, 3次/d, 每隔5 min用藥1次, 給藥30 min后, 使用電腦驗光儀實施散瞳綜合醫(yī)學驗光, 根據(jù)散瞳狀態(tài)下患者的綜合驗光儀醫(yī)學驗光結果對手術方式進行設計和選擇, 并根據(jù)角膜地形圖的曲率以及小瞳孔下醫(yī)學驗光結果進行適當增減。
使用日本 Nidek EC-5000 型準分子激光儀以及美國 Henston 板層角膜刀作為手術器械, 激光切削直徑在4. 5至7. 5mm之間, 角膜瓣厚在130至60 μm之間, 每脈沖激光切削角膜深度控制為0. 30 μm, 脈沖頻率設置為10 Hz, 能量密度設定為180 mJ/cm2, 激光波長為193 nm。按照患者屈光度高低、角膜厚度、職業(yè)及年齡的不同, 對手術的切削直徑和深度進行設計。手術1 d后可去除眼罩, 并使用0. 1% 氟米龍眼液和1%泰利必妥眼液, 每天用藥4次, 連續(xù)用藥7d, 后按照患者的屈光度檢查結果, 對皮質類固醇眼藥的使用時間和用量進行準確確定, 但通常用藥時間控制在1個月以內。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醫(yī)學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x-±s)表示計量資料, 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 使用χ2檢驗方法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P
2 結果
2. 1 剩余屈光度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d、術后1周、術后1個月和術后6個月剩余屈光度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2 裸眼視力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d、術后1周、術后1個月和術后6個月裸眼視力對比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
3 討論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手術能夠在角膜平面上對患者視力進行校正, 有助于患者術后早期遠視偏移度的增加, 以及改變患者的后定點距離, 因而患者術后能夠早期開展眼調節(jié)力訓練, 改善患者眼調節(jié)力[1]。這一治療方法具有遠期療效穩(wěn)定、精確度高以及預測性較好等顯著優(yōu)勢, 因而在高度近視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需要注意的是, 受到環(huán)境因素、激光能量波動、角膜基質光滑程度以及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 也有部分患者接受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手術治療后, 會在一定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危險, 因而術后應對患者并發(fā)癥風險進行有效控制[2]。
綜上所述,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手術(LASIK)治療高度近視, 具有較強的預見性、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因而具有較為滿意的裸眼視力以及眼調節(jié)力改善效果, 同時, 隨著該手術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完善, 這一手術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價值還會實現(xiàn)進一步的改善[3]。
參考文獻
[1] 吳長友.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手術治療超高度近視合并散光.實用防盲技術, 2010,5(1):3.
篇3
關鍵詞: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效果
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囊外摘除術治療為主,但臨床實踐結果表明,這種治療方法的術后效果比較差,難以起到治愈疾病的效果。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開始在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治療中得以廣泛應用。這種新型的治療方法相比于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而言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恢復快以及效果顯著的優(yōu)點。本研究就探討這種新型治療方法在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疾病應用過程中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12年3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療的90例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其中,研究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55~70歲。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58~69歲。選擇研究對象時均排除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手術方法治療。即患者在局部侵潤麻醉下行單純囊外摘除手術,摘除后并未植入人工晶體。為了確保在異常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手術過程中必須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將體征變化記錄下來。
研究組:采用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采用表面麻醉的方式,麻醉后用開眼瞼器進行開瞼處理。接著在患眼左上方處做一個大約為3mm大小的角鞏膜隧道切口,然后使用環(huán)形方式撕囊方法分離水核,然后在囊袋內對超聲乳化碎核進行處理,待全部殘余的皮質全部被吸出干凈后將人工晶體放入,最后進行切口封閉和包扎處理。手術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1.3統(tǒng)計學意義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應用統(tǒng)計軟件為SPSS13.0,存在方差齊性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檢驗方式選用χ2,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結果
研究組手術操作時間(17.8±10.7min)明顯短于對照組(30.6±10.6min),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1個月研究組患者視力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期間兩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治療效果的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的臨床表現(xiàn)以中央部后囊以及晶狀體核渾濁為主要特征。雖然該疾病發(fā)展到低視力或者眼盲的時間相對比較久,但是由于一旦發(fā)病都會對患者的生活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盡可能防止拖延時間發(fā)展成低視力,加大治愈難度[1]。
由于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具有鞏膜薄、眼軸長以及晶體脆性大等特點,所以在應用傳統(tǒng)的囊外拆除術治療時出現(xiàn)晶體碎裂和前方不穩(wěn)定現(xiàn)象的幾率非常大。而使用現(xiàn)代超聲乳化技術進行治療時,由于該手術的切口非常小,大約只有3mm寬度,所以手術時對整個眼組織的影響非常小,安全性也更高,更加值得信任和推廣[2]。
過去治療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時都是單純進行晶體摘除,摘除后并沒有植入人工晶體。這種手術方案制定的原因是高度近視白內障的臨床癥狀不僅僅是晶體發(fā)生嚴重混濁現(xiàn)象,還存在晶體核變硬和玻璃球體發(fā)生液化等現(xiàn)象,所以治療該疾病的手術要求要遠遠超過普通白內障手術的要求,手術風險較大,所以一般為了安全起見,對于那種威脅因素較多的患者也大多只是選擇單純晶體摘除術[3]。這種單純晶體摘除術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但是由于沒有植入人工晶體,所以手術結束后還是會存在較嚴重的屈光問題,無法實現(xiàn)根治目的。且若進行晶體摘除后又沒有植入人工晶體,那么在沒有晶體的情況下眼睛玻璃球的活動幅度變直接增多,這種現(xiàn)象會又發(fā)黃斑囊樣水腫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4]。所以,為了能夠根本根治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應用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能夠有效起到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和治愈疾病的目的。
研究顯示,相比應用單純晶體摘除術治療的對照組而言,采用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的對照組手術時間還是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總而言之,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是一種相比于普通白內障而言癥狀更加嚴重復雜、治療難度更高的疾病。而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在治療該疾病過程中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和加快疾病恢復速度,對于有效提高患者視力和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有顯著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龔星星.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臨床觀察[J]. 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0,03:475.
[2]杜榮秀.晶狀體乳化吸出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27:94.
篇4
循經法是經絡學說中的重要診治方法。古時候有實踐經驗的醫(yī)者曾說過:“治病以治經為主,寧失穴,勿失經。”我便是根據(jù)這一原理來探索的。
祖國醫(yī)學,這是一個尚未完全發(fā)掘、有著豐富治療經驗和無限潛力的珍貴醫(yī)藥寶庫。通過對祖國醫(yī)書的大量的翻閱領會,我一改從眼眶周圍取穴治療的習慣,按中醫(yī)傳統(tǒng)的“上病下治”等治療法則,循與眼部密切相關的經絡,探索對治療青少年近視眼有效的體穴。多次的實踐證明,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腎俞、肝俞;經外奇穴上的百勞、醫(yī)明,足少陽膽經上的風池穴,對治療近視眼,可以獲得短期內迅速見效的好療效。這與中醫(yī)“五論”學說上指出的“瞳神屬腎、取腎俞,角膜、虹膜及附肌組織屬肝,取肝俞……”是不謀而合的。
從130多例各種類型青少年近視眼的治療情況看(療前均請專業(yè)醫(yī)務人員作了眼底、插片驗光、裸眼遠視力測定等檢查),總有效率是較高的。這個療效的標準是:裸眼遠視力恢復正常(1.0以上)或增進三排以上,大部分屈光度下降。在單純性近視眼中,中間型近視,即眼底發(fā)現(xiàn)視神經顳側弧形斑、豹紋狀眼底,遠視力檢查均在0.1~0.3左右,屈光度在~500D以下者和一般假性近視者,其療效尤為顯著;其中不少患者在治療前都戴眼鏡,治療后可以完全脫鏡,有的還能恢復遠視力達1.5。真性近視,如年齡不大,一般都能增進三排以上。
治療分兩個療程。第一療程也叫試探性療程,約三周至一月。每天一次,每次十分鐘,六天為一小療程,休息一天。一個月后,一般能出現(xiàn)明顯療效;病變較重者,有時也可在1.0以下,0.4以下。第二月為鞏固性療程,即連續(xù)治療一個月。之后則可間歇治療,如此一般可有三個月的遠期療效。
有些專家提出間歇持久治療的方針,我以為是十分確切的。因為隨著科學進步、精細工作和近視作業(yè)增加,尤其少年兒童帶著一雙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的眼球在學校進行緊張的閱讀和書寫,加以學校燈光照明不足、桌椅不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以及學生用眼衛(wèi)生不注意等等,必然天天引起調節(jié)過度緊張,看遠的反映變慢。即使裸眼遠視力是1.5的好眼睛,如長期加強遠反映變慢的病程,不注意用眼衛(wèi)生,下意識糟踏自己的眼睛,也還是有可能使視力減退的。而這些視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恰恰是一個重要的近視因素,采取間歇、持久地治療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治療時以兩名體力相當?shù)那嗌倌昊ハ鄬ψ觯蚋改敢环矫刻鞂ψ优觥?/p>
取穴時要注意位置正確。
腎俞:腰帶解松,在腰身最細處畫一水平線,以脊柱為垂直線,兩線相交點向左右各旁開一寸(約本人的食指加中指之寬)即是。發(fā)育中的青少年宜趴臥在床上或課桌椅上,使肌肉完全放松,以便按摩;未發(fā)育的少年可取坐勢、立勢或趴臥勢。
肝俞:肩胛骨下角,向下一寸畫一水平線,以脊柱為垂線,在交點向左右兩邊旁開各一寸便是。
百勞:頸后發(fā)際下開始到第一胸椎之中點,各旁開半寸即是。
醫(yī)風:兩耳后乳突下,按壓時需用中指向里再向上提壓。
風池:枕骨下方兩邊凹窩內,按壓時用右手大拇指和中指向前向上。
每次治療必須由下至上,即從腎俞、肝俞、百勞、醫(yī)風、風池穴,順序逐個用大拇指或食指、指在左中右兩側穴位同時按壓旋捻各120~150次。按壓旋捻時,手法不宜過重,也不宜過輕;過重則有疼痛感,過輕無感覺,宜適中,以按壓后出現(xiàn)酸、麻,脹感為佳。同時按壓旋捻幅度不宜過大,旋捻方向隨意。個別人如無酸脹感,可在原穴位的上下左右移動探壓,直至出現(xiàn)得氣感(即酸脹感)后為止。冬季可翻開背部棉襖,在兩件毛線衣的厚度下施之,夏天穿一件汗衫即可。施術者指甲要剪短,切勿損傷皮膚。按壓時不要使患者感到難以忍受。
篇5
[論文摘 要] 目的 介紹近視明膠囊的制備工藝及臨床應用。方法 制備采用恒溫干燥箱60~70度,將藥物飲片烘干。待冷,用萬能磨粉機磨成最細粉,過7號(孔徑0.125±0.0058mm)篩混合均勻,分裝1號膠囊(0.5g/粒)制得。結果 該制劑性質穩(wěn)定,藥物的生物利用度高,臨床有效率74%。結論 該藥制備方法簡便,療效確切,使用安全,價廉。
近視明膠囊系現(xiàn)代著名中醫(yī)眼科學家路際平先生著《路氏眼科醫(yī)話》近視明片劑改加減而成方。經多年臨床用藥證實,是治療青少年近視及變性近視的有效方劑。現(xiàn)將其制備方法及臨床應用介紹如下。
1 處方及制備
1.1 處方
熟地黃900g,桑椹250,制何首烏150g,枸杞子120g,女貞子120g,茺蔚子120g,楮實子100g,益智仁120g,100g,茯苓120g,澤瀉90g,遠志600g,石菖蒲600g,肉桂300g,羊藿100g,黃芪150g,黨參120g,山藥120g,丹參120g,川芎100g,炙甘草30g
方解 方中熟地黃、桑椹、制何首烏、枸杞子、女貞子、茺蔚子、、楮實子,補腎養(yǎng)肝,填精生血,固精明目,扶正培本,為君藥。益智仁、茯苓、澤瀉、遠志、石菖蒲,交心腎,安神定志,開竅明目,以治其標,為臣藥。肉桂、羊藿、黃芪、黨參、山藥,補中益氣,溫補腎陽,以陽中求陰,化氣明目,為佐藥。丹參、川芎、炙甘草,理氣活血,使其補而不滯,為使藥。諸藥合用,補陰配陽,補中有瀉,溫而不燥,補而不膩,配合巧妙,共為滋補肝腎,補心益氣,安神明目之劑。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近視明目膠囊藥物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通過補給這些能量,來改善全身和眼球的營養(yǎng),增強眼球鞏膜彈性,保持晶狀體、睫狀肌及房水滲透壓相對穩(wěn)定,阻抑晶狀體變凸和眼球前后軸延長,保持眼的調節(jié)松弛力大于眼的調節(jié)緊張力,有效地防止青少年近視。根據(jù)眼底血液動力學的改變,證明變性近視主要由脈絡膜血循環(huán)障礙,使眼底特別是后極部發(fā)生變性萎縮。近視明目膠囊可以改善脈絡膜血循環(huán),增加眼組織的營養(yǎng)供應而發(fā)生延緩進展的效果。
功能主治 滋補肝腎,補心益氣,安神明目。用于治療青少年近視,變性近視眼。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粒(2 g),一日三次,或遵醫(yī)囑。
1.2 制備
取熟地黃、桑椹、制何首烏、枸杞子等藥物飲片混合均勻,裝入恒溫干燥箱內,60~70度,將飲片烘干。待冷后,用萬能磨粉機磨成細粉,過7號(孔徑0.125±0.0058mm)篩混合均勻,分裝1號膠囊(0.5g/粒),即得。
2 臨床應用
2.1 青少年學生近視
① 一般臨床資料
青少年學生近視,治療觀察皆為小學生,選擇一所小學,3~6年級的學生350人進行視力檢查。查出視力不良的130人,通過眼內外及屈光檢查,對確認為有近視而無其他眼病的110人,200只眼(15只眼視力在1.0以上)作為治療觀察對象。
性別與年齡 110人中,男66例,女44例。年齡皆在10~12歲之間,其中10歲的28例,11歲46例,12歲36例。
視力分布 視力在0.4~0.9之間,其中0.4~0.5之間的42只眼,0.6~0.7的78只眼,0.8~0.9的80只眼。
屈光度統(tǒng)計近視在-0.25DS~3.00DS之間,其中-0.25DS~1.00DS的120只眼, -1.25DS~2.00DS的72只眼, -2.25DS~3.00DS的8只眼。
②觀察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在治療前皆做視力及屈光度檢查,之后應用近視明膠囊治療。一次4粒,一日3次,口服。以一個月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重復以上檢查,并與治療前比較。為取得正確的診斷,所有病例皆做霧視檢查,對通過霧視而視力提高到1.0或以上,與屈光度消失的,作為假性近視。200只眼中有假性近視的70只眼。
③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以視力提高為標準,屈光度改變做參考。凡視力提高1行的為好轉,2~3行的為進步,4行與4行以上的為顯著進步。其中視力上升到1.0或1.0以上的作為恢復。
通過治療,110例200只眼中,視力獲得不同程度好轉的148只眼,有效率74%(其中好轉33%,進步31%,顯著進步10%)。其中視力提高到1.0或1.0以上的78只眼,恢復率為39%。
各視力組通過治療皆有進步,但以0.8、0.9二視力組尤為明顯,這二組視力皆上升到1.0以上。
在屈光度數(shù)改變方面,在-0.25DS~1.00DS屈光度中,有60只眼屈光度數(shù)消失,有18只眼屈光度數(shù)減少,減少幅度在-0.75DS~1.00DS之間,這些病例的視力都恢復到1.0或以上。
④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12歲,安陽某校學生,1992年4月13日就診。主訴:視物不清,2年余。檢查:視力右0.6/1.5,左0.3/1.5。外眼正常,瞳孔輻輳與對光反應正常,眼底檢查未見異常。屈光檢查,R 0.6 -1.5DS=1.5,L 0.3 -1.5DS=1.5。診斷:雙眼輕度近視。治療:近視明膠囊一次4粒,一日3次,口服。每服半月,中間休息3天,再服半月。一月后復查,視力右1.5,左1.2,屈光檢查均為-0.50DS。
2.2 變性近視
① 一般臨床資料
治療者均系門診病人,對具有各種變性近視癥狀的50例應用近視明顆粒治療,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在31~50歲之間。眼底癥狀主要表現(xiàn)有視顳側弧形斑,后極部豹紋狀,囊樣變性,視網膜血管變細變直,色素上皮萎縮,色素出血等。
②治療方法
近視明膠囊,一次6粒,一日3次,口服。30天為一療程。
③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以主訴疲勞癥狀改善或消失及視力提高為有效,明顯好轉為顯效,稍微減輕癥狀視力穩(wěn)定為好轉。50例通過治療,有45例視力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顯效20例,占40%,好轉25例,占50%,無效5例,占10%。
④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47歲,安陽某廠技師,1990年10月7日就診。
主訴:近視30年之久,常感雙眼視疲勞,干澀昏花,如蚊蠅飛舞,今晨起床發(fā)現(xiàn)左眼視力銳減,眼鏡不能矯正。檢查:視力右0.08,左0.01,兩眼外眼正常,散瞳查眼底,玻璃體點片狀物游動。-12D見視顳側近視性弧形斑,視網膜血管稍狹小迂回,視網膜豹紋狀,黃斑部散在萎縮斑及褐黑素增殖。左眼黃斑部有稍呈透明的出血,中心有圓形灰白色混濁,約1PD大小遮蓋中心凹。屈光檢查,R0.08 -1.200DS=0.1,L0.01 -1.200DS=0.01,不矯正。診斷:雙眼退行性變性近視;左眼黃斑部出血;雙眼玻璃體混濁。治療:近視明膠囊,一次6粒,一日3次,口服。每服半月,中間休息3天,再服半月。一月后復查,視力右0.3,左0.2,屈光檢查,R0.08 -1.200DS=1.2,L0.01 -1.200DS=1.0。查眼底左眼黃斑部出血吸收,雙眼視網膜血管走行恢復正常,余癥未著變。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3 討論
近視是一種常見而多發(fā)的眼科疾病,它除先天遺傳病例外,其他發(fā)病均以腦力勞動者為主。其中尤以青少年最為多見。中醫(yī)學認為近視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其病機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五臟之精氣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濡養(yǎng)之故。《醫(yī)學入門》述:“能近視不能遠視者……屬肝腎虛。”《諸病源候論》中述:“五臟六腑,陰陽之氣,皆注于目,若為氣血充實,則視瞻分明,血氣虛竭,則風邪所侵,令目暗不明。”根據(jù)這些認識,所以治則為滋補肝腎,補心益氣,安神明目。近視明膠囊遵照中醫(yī)文獻論述,借鑒路際平老師的眼科經驗及本人多年的眼科臨床用藥經驗,選用該方治療近視眼。
目前青少年在校功課繁忙,作業(yè)較多,致使他們心腎氣血大耗。加上許多孩子又不注意用眼衛(wèi)生,坐姿不端,由此引發(fā)近視。而此階段是治療的最佳時機,一旦錯過,假性近視會形成真性近視,甚至近視度數(shù)逐日增加。
根據(jù)眼底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和病例資料研究證明,高度近視主要由脈絡膜血循環(huán)障礙,使眼底特別是后極部發(fā)生變性萎縮。推測近視明膠囊可能與改善脈絡膜血循環(huán),增加眼組織的營養(yǎng)供給有關,因而發(fā)生延緩近視進展的效果。
近視明膠囊是一種純中藥制劑,制備工藝簡單,使用方便,有效,價廉,適用人群廣。臨床應用未見不良反應,也無禁忌癥,實為理想的治療近視明的良方。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典[S].附錄IL,2000年版.
篇6
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對近視眼過分重視,甚至有“恐近癥”。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城市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不能正確認識近視,不想讓孩子過早配戴眼鏡,嘗試各種各樣的近視治療方法,造成了中國人特別是未成年人成為各種近視眼治療儀及預防藥物的最大試驗群體。
漠視行為
與“恐近癥”對應,另一部分人則對近視重視不足。這組人群多分布在農村等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并多見于成年人。他們忽視近視眼規(guī)范矯治,認為近視了只要到眼鏡店配眼鏡就行了,并不進行嚴格的驗光,結果造成視覺質量下降、視疲勞,甚至導致弱視。
1、錯誤態(tài)度孩子近視后,一些家長仍寄希望于視力改善正確做法近視是屈光問題,要進行規(guī)范的光學矯正
我國是近視眼高發(fā)國家,平均患病率為33.6%。據(jù)流行病學調查,我國群體近視眼的平均患病率3~6歲為1%~3%,7~12歲為20%,13~15歲為30%,16~18歲為40%,大于18歲為50%。目前,我國約有3.6億人配戴眼鏡,堪稱“眼鏡大國”。
看遠看不清,遠視力下降。簡單說,就是外界的物體經過眼屈光系統(tǒng),沒有正確成像在視網膜,而是聚焦在了視網膜前,引起視物模糊。眼部屈光問題不僅僅存在于中國人中,美國多種族眼屈光問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不同的種族都存在該種族相應的屈光問題,亞裔人近視眼多見,非洲人散光多見,歐美白種人遠視眼多見。
近視同時也與社會進步,生活環(huán)境因素相關。在游牧時期,多使用人眼的遠視力,近視的發(fā)病率低。隨著社會的進步,目前對視功能的需求是過多使用近視力,近視眼的發(fā)病率也隨之增高。
既然近視基本問題是屈光問題,那么正確的態(tài)度首先是進行規(guī)范的光學矯正。規(guī)范矯正包括嚴格規(guī)范的醫(yī)學驗光、合理配鏡、定期復檢。
2、錯誤態(tài)度忽視近視眼的視力危害
正確做法了解相關成因,改正不良用眼習慣
近視眼中有一部分患者屬于病理性近視,雖然初期癥狀也表現(xiàn)在近視,但還存在更加嚴重的眼部病理改變,會導致較嚴重的眼部危害。病理性近視的病理基礎為眼軸過度增長,整個眼球生理結構發(fā)生變化,可引起相應的并發(fā)癥,并導致不可矯正的視力損傷。病理性近視還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原因普查發(fā)現(xiàn),近視眼又是雙眼網膜脫離的最主要原因。62%的年輕人脈絡膜新生血管是由病理性近視引起。另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64歲年齡組中不可矯正的視力損傷和盲目的首要原因,是近視眼以及近視眼相關性眼病。因此,近視眼特別是病理性近視,已經成為人群中尤其是中青年視功能喪失的最主要原因。
病理性近視是眼科疾患中的頑癥,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法阻止其發(fā)生和發(fā)展,但是病理性近視引起的視力損害多數(shù)來自同病理性近視相關的并發(fā)癥,例如白內障、青光眼、眼底出血、視網膜脫離等。針對病理性近視,強調要重視定期檢查,監(jiān)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必要時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盡可能挽救和保存有用視力。
近視形成相關因素很多,集中在環(huán)境和遺傳兩方面。
遺傳因素:在我國一般人群中,約有1/5是近視眼基因的攜帶者,這部分人群中發(fā)生近視的關鍵因素決定于其基因的表達,與環(huán)境因素關系并不密切。
環(huán)境因素:過多的近距離工作(學習)、受教育程度、生活在發(fā)展中國家、居住在大城市、飲食習慣及電視電腦的普及等等。目前我國兒童的膳食結構比以往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存在膳食不均衡的情況,主要有以下特點:高脂肪和甜食過量;偏食、挑食,尤其以不吃蔬菜為表現(xiàn);主食過精,粗糧吃得極少或根本不吃。不良的膳食結構會影響兒童眼球的發(fā)育。
以上危險因素中最讓人們關注的是近距離工作。有調查發(fā)現(xiàn),近距離用眼多的人,其近視發(fā)病年齡更早,近視度數(shù)更高。目前,我國學齡期少年兒童學習壓力大、課業(yè)負擔重,青少年尤其是中學生的眼球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旺盛時期,眼球壁的伸展性很大,眼肌和眼的光學部分調節(jié)能力較強,即使將視物(如書本的字)置于眼前7~8厘米處,眼睛也可施以極度的調節(jié)而看清。于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自覺或不自覺養(yǎng)成了近距離用眼的習慣。
3、錯誤態(tài)度對各種治療儀寄予希望
正確做法認真做眼保健操增加戶外運動
近視可分為調節(jié)性近視(假性近視),軸性近視(真性近視)。兩者區(qū)分很容易,只要通過充分的睫狀肌麻痹,放松睫狀肌痙攣,調節(jié)性近視就不顯現(xiàn),如果此時仍然存在近視,就是真性近視。假性近視可以通過放松睫狀肌痙攣得到緩解。目前大多數(shù)近視治療措施,例如近視治療儀、近視治療藥物等,都是針對假性近視的。其實,通過自主向遠方注視,對假性近視也可以起到放松調節(jié)的作用。
對真性近視,臨床還沒有可靠有效的治療方法,很多人嘗試預防真性近視的發(fā)展。
相關研究主要包括:
低濃度阿托品點眼人眼視網膜上存在著豐富的M受體,對調控眼球的生長和眼軸延長起著重要作用。而阿托品正是M受體的阻斷劑,可以阻斷引起眼球生長和眼軸延長的信號傳導,抑制近視發(fā)展。但是阿托品同時具有麻痹睫狀肌、放松調節(jié)的作用,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雙光鏡、漸進多焦眼鏡采用看近看遠不同的屈光度,主要機制也是放松近視時的調節(jié)狀態(tài)。各國研究結果存在差異性,效果不明確。
RGP(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觸鏡) 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研究顯示,RGP可以顯著抑制青少年近視眼的進展,可能有助于近視穩(wěn)定。由于樣本量小,還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支持最終結果。
篇7
能量棒的療效很難說
劉女士的女兒在二年級就查出了近視。不久前,劉女士看到學校附近開了一家視力矯正工作室,廣告宣稱“每天只需10分鐘,10天恢復視力,且不用手術,不用吃藥……”劉女士馬上繳了8000元治療費,女兒每天放學都先去那里矯正視力——工作人員拿著個所謂的能量棒,在她的眼周、肚子等穴位上停留片刻,敷一敷,壓一壓。不到10分鐘,就結束治療了。就這樣治療了半年,劉女士發(fā)現(xiàn)女兒的視力仍然維持在原來的狀態(tài)。
【點評】“能量棒”屬于器械類的矯正近視的方法,目前醫(yī)學界沒有公認有效,醫(yī)院也沒有開展此類治療方法。目前被醫(yī)學界公認可矯正和治療近視的方法,只有眼鏡、激光手術。在此提醒家長,凡想通過非手術方法來治愈近視是不可能的。
藥物改善視力也需“七分養(yǎng)”
假期里,8歲的小眉每天看電視、玩電腦都要用眼十多個小時,開學后,小眉到醫(yī)院一檢查視力,右眼0.3,左眼0.5。小眉媽媽領著小眉去看中醫(yī),又是中藥,又是耳穴,又是近視治療儀,半個月過去了,小眉的眼睛竟然恢復到了1.5。小眉媽媽高興之余,到處向人介紹中醫(yī)治療近視的好處。可很多人表示懷疑:如果中藥能治好近視,那眼鏡商不是要失業(yè)了?還有人說,自己也曾經試過服用中藥,可是視力并沒有提高多少。而且,即使度數(shù)有所下降,過段時間又會恢復原狀。
【點評】 中醫(yī)認為,近視治療宜補血益氣、安神定志、健脾補腎為法。用中醫(yī)方法能改善用眼疲勞,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視力。年齡越小,度數(shù)越輕的人效果越好。不過,很多疾病都是三分藥、七分養(yǎng),近視也是如此。如果用眼方法不糾正,眼睛得不到休息,光靠藥物,療效肯定會受到影響。
戴OK鏡只能暫時矯正視力
去年,讀高三的小翔準備考警校,但他的兩只眼睛的裸眼視力為0.6,未達標,醫(yī)生建議小翔配一副O(jiān)K鏡來矯治。
篇8
【關鍵詞】推拿;耳穴;近視;預防
近視,當眼的調節(jié)作用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tǒng)在視網膜之前形成焦點,使從遠距離目標上發(fā)出的光線不能在視網膜上聚成清晰的物象;是以視近清楚,視遠模糊為特征的一種眼病。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青少年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呈低齡化發(fā)展趨勢。因此,對青少年近視的防治,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筆者運用中西醫(yī)理論結合近視原因總結一套推拿手法同時配合耳穴貼壓治療青少年近視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觀察的34例患者來源于本院職工子女,治療時間為2008年1~3月。68只患眼,均作裸視、散瞳驗光及眼底檢查并排除其他眼病,確診為單純近視眼患者。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齡最大6~14歲,病程3個月~6年。有家族史13例,配戴眼鏡9例;視力最低左右眼均0.1,眼鏡最高450度。
1.2 治療方法
1.2.1 推拿
患者首先仰臥位,術者①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兩眉中間至前發(fā)際5~10次后入頭點按神庭、百會穴;②兩拇指自眉心印堂向眉梢分推5~10次后按揉太陽;③點、按、揉眼周部穴位:攢竹、晴明、陽白、承泣、四白、球后。力度由輕到重,以產生酸脹感為宜;④按揉手部:眼點(拇指指關節(jié)尺側赤白肉際處)頸項點(第二、三掌指關節(jié)間近第二掌指關節(jié)處)。
患者其次俯臥位,術者①按揉風池,拿捏患者頸部肌肉及斜方肌肩井穴;②按揉、指尖擊背部俞穴:肝俞、脾俞、腎俞;③掌擊腰背,結束手法。
1.2.2 耳穴貼壓 用王不留行籽按壓耳部穴位:眼、肝、腎、脾、心、目1、目2等穴,兩耳交替進行。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1] 一般以視力提高到1.0以上為近期痊愈;視力提高3級以上但未達到1.0為顯效;視力提高1~2級為有效;視力提高不到1級或無增高為無效(以國際標準視力表或國際標準對數(shù)視力表為準,1級為1行)。
2.2 治療效果 34例患者68只患眼經過30 d治療后,3例痊愈(8.82%),5例顯效(14.71%),24例有效(70.59%),2例無效(5.88%)。總有效率為94.12%。無效的2例近視屈光度為4.0 D~4.5 D。
3 討論
近視,又稱:“能近怯遠癥”。祖國醫(yī)學認為,肝主藏血,開竅于目,肝經上行系“目系”,肝血上注于目以養(yǎng)目濡筋,目得血而能視,若久視耗傷氣血,氣血不能上榮于目,目中神光不能發(fā)越于遠處,故視近清晰,視遠模糊。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近視眼的發(fā)生與先天遺傳因素、后天發(fā)育不良有關外,多由于后天用眼不當,睫狀肌長期處于緊張或痙攣狀態(tài),使晶狀體曲率改變所致。推拿直接作用于眼周局部穴位,可通調眼部經絡氣血,增加眼部營養(yǎng),緩解睫狀肌痙攣。推拿頸部的穴位及反應點,可激發(fā)經絡系統(tǒng)的信息傳遞,使之氣達病所。眼血循環(huán)的供應主要來自眼動脈,它是由頸內動脈分支而來。有效的改善頸內動脈和眼動脈的血流狀況,解除血管壁平滑肌的痙攣,恢復血管的舒縮功能,可緩解睫狀肌的痙攣狀態(tài)[2]。當頸椎發(fā)生異常變化時,椎動脈直接受壓或刺激發(fā)生血管痙攣,出現(xiàn)椎-基底動脈血流量減低,可引起視覺通路及視皮層缺氧[3]。增加椎動脈供血,改善供血障礙,改善眼部血液循環(huán),眼底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視力可得到提高和恢復。風池[4]對腦血管有解痙擴張和收縮雙重作用,按揉風池可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推拿背部俞穴是臟腑與經絡理論相結合,通過手法刺激由表及里的行氣理血、疏通眼部脈絡。總之,推拿可加快眼部血液循環(huán),解除睫狀肌疲勞和痙攣,改善眼肌營養(yǎng)狀態(tài),恢復睫狀肌對晶狀體的調節(jié)能力,以達到調節(jié)滋養(yǎng)之作用,提高視力。
全身具有相對獨立的部分都具有一個全息穴位系統(tǒng)。手、耳是一個全息胚,每個器官在耳、手上都有反應穴位。耳、手通過經絡系統(tǒng)與內臟有著縱深聯(lián)系的,豐富的血管和神經與腦及人體的各部組織又皆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手穴的按摩和耳穴按壓都是中醫(yī)理論的具體體現(xiàn)。
4 預防
為了減少近視眼的發(fā)病率,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也必不可少。首先,飲食要均衡,補充維生素A、B族和鈣、鉻、鋅等微量元素;減少糖的攝取。眼睛在生長發(fā)育期間缺乏某種或某些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使眼球組織變得比較脆弱,在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下,眼球壁的鞏膜容易擴張,從而使眼睛的前后軸伸長而發(fā)生近視。吃糖過多,血糖含量增加會引起房水、晶體滲透壓改變。當房水的滲透壓低于晶狀體的滲透壓時,房水就會進入晶狀體內,促使晶狀體變凸,引起近視。糖使血中產生大量的酸,酸與體內的鹽特別是鈣鹽中和,在血液中還原,造成血鈣減少,這樣會影響眼球壁的堅韌性,使眼軸伸長,造成近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其次,要注意用眼衛(wèi)生。嚴格把握用眼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連續(xù)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眼內直肌群長期收縮而痙攣,而其他肌群由于相應地松馳而變得軟弱,失去彈性,使視軸變長而不能有效的縮回原始狀態(tài)。這種長時間的失衡現(xiàn)象,導致了眼球在遠視時的不能重新平衡過程,發(fā)生近視。另外,選擇適當?shù)恼彰鞴饩€。有研究顯示,近視與眼睛光中毒有密切關系。正常人體依靠視網膜黃斑的衛(wèi)士葉黃素吸收毒光紫外線、藍光,保護視細胞,防止被燒傷殺死。當眼睛視網膜黃斑的葉黃素含量不足時,無法吸收紫外線、藍光的毒光,眼球為了保護視細胞不被毒光傷殺,會產生應激反應,努力調節(jié)眼球向后,躲避光線的焦點,從而使物體成像后落在眼底黃斑前方,形成近視。最后,要端正書寫姿勢,以免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保證睡眠充足,勞逸結合。
對于近視,目前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選用簡單易行的推拿配耳穴長期治療對于發(fā)病時間短,近視較輕的青少年提高視力或防止近視的加深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吳少楨.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805.
[2] 楊光,李志勇,周穎,等.針刺對頸內動脈眼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中國針灸,1996,16(7):11.
篇9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現(xiàn)將2008年~2010年間,3~6歲弱視兒童67例,共122眼,其中男性36例,67眼;女性31例,55眼。治療時間不到一年者不在統(tǒng)計之例。
1.2 治療前檢查
先采用幼兒視力表在幼兒園內篩查,反饋患兒再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查遠、近視力,用角膜映光法和遮毫法檢查眼位,眼球運動。用檢影法檢查屈光狀態(tài),用1%阿托品藥膏散瞳,學齡前兒童每日3次,共3天,然后檢影驗光,檢查眼底及注視性質,復驗配鏡。根據(jù)弱視類型、程度、醫(yī)生給不同的治療方法。本組患兒有18%在醫(yī)院施行短期治療,視力進步后轉為家療。80%的患兒因條件所限、確診后施行家療。
1.3 綜合治療方法
1.3.1 在醫(yī)院治療采用杭州當代應用光學研究可生產的“射光弱視治療儀”,每日15~20分鐘,30天為一療程。
1.3.2 家庭治療法:①遮蓋法:用不透明的布套于眼鏡片上,雙眼弱視者行交替遮蓋法。根據(jù)兩眼輕重和年齡調整遮蓋天數(shù),單眼弱視者矯正視力在0.3以上,遮五天打開一天。②每天做1~2小時的精細目力訓練如穿針、穿珠子引線插孔板等。③同時應用家庭型杭州光學研究所生產的“射光弱視治療儀”每天2次,一次20分鐘。
2治療效果
本組學齡前兒童弱視共67例,122眼。屈光度均在+2.25D以上,經過1~3年的家療法,其中基本治愈107眼,占87.7%;進步15眼,占12.3%,所有治療的患兒眼均有效,總有效率為100%。
表1弱視程度與療效
弱視程度 眼數(shù) 基本痊愈(% 進步(%) 無效 小計(%)
輕度
(0.6~0.8) 35 33(94.29) 2(5.71) 0 35(100)
中度
(0.2~0.5) 83 70(84.34) 13(15.66) 0 83(100)
重度(≤0.1) 3 1(25.00) 3(75.00) 0 4(100)
合計 122 104(85.25) 18(14.75) 0 122(100)
三組之間比較(P<0.01)有顯著性的意義,輕度弱視療效最好,重度弱視療效差些。
表2弱視的類型與療效
弱視種類 眼數(shù) 基本痊愈(%) 進步(%) 無效 小計(%)
屈光不正性弱視 102 85(83.33) 17(16.67) 0 102(100)
斜視性弱視 12 12(100) 0 0 12(100)
屈光參差性弱視 8 5(62.50) 3(37.50) 0 8(100)
合計 122 102(83.61) 20(16.39) 0 122(100)
在122眼中,第一年基本痊愈32眼,占26.23%,進步86眼,占70.50%,無效13眼;第二年又增加基本痊愈35眼,無效減為3眼;第三年又增加基本痊愈40眼,無效為零。可見療效與治療時間成正比關系。由此可見治愈弱視貴在長期堅持。
3討論
目前治療弱視方法很多,它包括遮蓋療法,壓抑療法,后像療法,紅色濾光膠片法,閃爍紅光療法等。本文對67例,122眼,基本痊愈占87.70%,進步為12.30%,總有效率為100%,所以家療是弱視治療的主要途徑,我國許多城鄉(xiāng)醫(yī)院沒開展,故對弱視普及治療不能勝任,那么家療的采取顯得即現(xiàn)實又必要。
篇10
一般資料
12例均無近視史,均為單眼鈍挫傷。其中男9例,女3例。右眼7例,左眼5例。年齡16~53歲。拳擊傷5例,磚頭擊傷3例,木棍擊傷2例,鞭炮炸傷2例。外傷程度與近視程度并不一致。鞭炮炸傷2例均致高度近視,故作者認為近視程度與眼所受的沖擊程度有關。12例(12眼)均表現(xiàn)為眼瞼腫脹,其中伴有眼瞼皮裂傷5例,球結膜下出血6例,前房出血2例,外傷性瞳孔散大3例,視網膜震蕩2例。受傷后裸眼視力0.06~0.8,小瞳孔驗光-0.75DS~-6.50DS;戴鏡矯正后視力提高1行2眼、提高2行3眼、提高3行3眼、提高4行2眼、提高6行2眼。
治療方法:對外傷后的外傷性近視隨訪觀察,不作處理,同時向病人解釋清楚消除其焦慮情緒。對眼部其他創(chuàng)傷均對癥處理。
結果
受傷后隨訪觀察時間3周~16周,裸眼視力1.0的7例,小瞳孔驗光為平光;0.6的3例,小瞳孔驗光-0.75DS=0.8; 0.3的2例,小瞳孔驗光-2.75DS=0.6。
討論
外傷性近視的致傷原因最多見于拳擊傷,其次為木棒傷、磚石傷和其他傷害。多見于青少年,男多于女。受傷后遠視力下降,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眼瞼挫傷,多數(shù)患者有輕度的虹膜睫狀體炎體征,部分患者有外傷性瞳孔散大、淺前房及視網膜震蕩水腫等。小瞳孔或散瞳檢影發(fā)現(xiàn)有程度不等的近視。這種近視大多是輕、中度近視,矯正后大部分患者視力都有明顯的提高。部分患者原來就有近視,而外傷后近視的度數(shù)發(fā)生變化。
外傷性近視的發(fā)生機制主要是受傷后睫狀肌痙攣,懸韌帶松弛,晶狀體的厚度增加,曲率加大,對光線的屈折能力相應的增加,從而表現(xiàn)為近視[1],晶狀體厚度的增加多是由于睫狀體的水腫造成的[2]。因而睫狀體麻痹劑可以緩解這種痙攣。外傷后前房變淺,眼壓下降對近視的發(fā)生也有一定影響。
外傷性近視一般無須特殊的治療,僅針對外傷造成的其他損傷對癥治療。因為大多數(shù)患者經過數(shù)周或數(shù)月后可以自愈,僅少數(shù)患者遷延數(shù)年,個別患者成為永久性近視。睫狀肌麻痹劑對緩解痙攣,提高視力有一定作用。對于6月后視力仍不能提高者,可以驗光配鏡矯正。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