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5: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科技發展概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科技發展概論

篇1

關鍵詞:微觀世界 類比教學 改善策略

一、教學對象分析

大專小學教育二年級的學生,之前學過物理學、數學等相關知識,但理科知識的基礎普遍較差,一大部分文科學生談“理”色變,對理科類知識興趣不濃厚。此外,該專業的學生普遍認為理科不重要,理論知識不能對以后的工作有所幫助,因此,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二、教學過程

針對該專業學生的特點,在講述微觀世界的三個層次時,將三個層次比喻為三大家族:分子和原子家族、原子核家族、基本粒子家族。這三大家族的族譜是怎么樣的呢?首先是認識分子和原子家族,通過講名人故事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家族是如何“出名”的。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玻義耳的鹽酸和紫羅蘭的故事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科學成果;道爾頓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患者等科學家的故事,以此擴展學生的人知面。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屬箔發現了原子核,用陰極射線轟擊氫,發現了帶正電子的陽離子,將至命名為質子。通過講述查德威克的故事講述中子被發現的過程。由此引發學生的討論:查德威克為什么能發現中子?他是靠什么成名的?學生得出一致的結論:他是靠善于分析、總結,善于反思、刻苦、堅持不懈而成名的。進一步引導學生要成功得勤于付出,善于思考。

三、教學反思

課后,我對該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發現這節課有以下三點可取之處:

(一)故事教學,淺顯易懂

通過講解科學家的生平趣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時候了解科學家的成長過程,再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故事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深入了解科學家的一些趣聞軼事,而且能引發學生思考“科學家成功的秘訣”,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增強課程的趣味性。故事具體形象生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的發展,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類比教學,深入淺出

將微觀世界的層次類比為三大家族,講原子核的組成部分,類比為爸爸和三個兒子。通過淺顯易懂的類比,把復雜的物質基本結構類比為生活中常見的家族關系,不僅易于學生理解物質的組成結構,而且能激發學生對物質組成結構的興趣,為相關知識做好鋪墊。類比教學能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通過淺顯的比喻,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知識,以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

(三)小組討論教學,觸類旁通

通過講述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討論“科學家成功的秘訣”,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以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 ,把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小組討論的形式,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而且能讓學生在相互討論的過程相互啟發彼此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將科學家的精神發揮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

雖然這節課存在一些的可取之處,同樣,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在教學之初,對該班學生學習《現代科技發展概論》這門學科時,已經具備的認知功能和一般認知能力發展水平缺乏深入的了解與分析。具體來說,就是對學生在感知、記憶、思維、言語、智力等方面的發展水平,沒有做到全面細致的分析。通過講故事、類比教學的形式進行講授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情景,教師成了知識的傳授者。由此發展下去,有可能發展為教師的一言堂,學生的主動性、學習的積極性將被扼殺。

四、改善策略

(一)把握學生認知發展準備狀態

首先,通過課間與學生交流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感知、記憶、思維、言語、智力等父母的發展水平,了解其對該學科的態度及相關的知識水平。其次,增強與班主任的交流與溝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能力及學生的學習氛圍。再次,通過課前小測驗的形式來了解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總體認知水平,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最后,通過學生課堂的表現及參與程度,動態觀察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以達到全面、準確地把握學生認知發展準備狀態。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形式

傳統的教育學派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不適合現代教育的形勢。現代教育學派的代表――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他主張發展學生的個性,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一切措施都要圍繞兒童而制定。[1]

(三)促進師生、生生的良好互動

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的引導者、平等的合作者。因此,首先,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其次,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小組成員去收集更多科學家的趣聞軼事,以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教師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課堂討論中,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做學生引導者。

參考文獻:

[1]吳杰主,外國現代主要教育流派[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篇2

摘 要: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通訊技術的快速普及推動著全球人類活動日益廣泛、深入地交流和交融,這就必然構成新的文化生態和文化內容。但是,當我們面對全球化時,筆者以為不能只停留在重視文化個性這一點,包括糾纏不清的文化絕對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之爭上。從當前國際文化競爭日益市場化中獲得較大成功的文化行為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其中對國際市場消費需求十分明顯的充分研究和尊重。筆者認為,在當今世界全球化格局中,還包括應當特別引起我們思考的但并不一定引起廣為關注的兩個問題。一是全球化格局所帶來的問題,并非只是經濟一體化潮流中所相伴的不平等交流傾向所導致對文化多樣化的危害;除此之外,還要警惕全球化格局中現代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傾向,這些幾可導致文化崩潰的人文主義精神衰落。二是中國戲曲傳統不僅僅是一整套高度發達的技能及其文化體系,而是還應當包涵該完整美學價值體系中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這在追求戲曲“現代化”的進程中尤其不可丟失。

す丶詞:全球化格局;中國戲曲;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J80-02文獻標識碼:Aお

Two Po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Xiqu Opera in Globalization

WANG Ren-yuan お

全球化是當代社會的熱門話題,因為無論歡迎與否,全球化都伴隨著快速發展的科技與經濟而自然到來,并迅速地浸潤與擴散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這是因為世界范圍普遍的現代化追求與全球化密不可分。所有對促進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東西總是會不脛而走,總是會很自然地被所有不同國度、民族、地區、文化背景所吸收和運用,如電燈、電話、汽車、飛機、電腦、網絡、條形碼、集裝箱……サ是問題在于,全球化并不僅限于經濟領域。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通訊技術的快速普及推動著全球人類活動日益廣泛、深入地交流和交融,這就必然構成新的文化生態和文化內容。我們已經看到,全球化格局帶來了文化交流與發展的新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比如,文化霸權主義導致經濟弱勢國家和地區的邊緣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日漸消融個性,消解經典,等等。因此,人們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越來越關注發生于不同層面的文化沖突,并越來越主動地認識和捍衛民族文化的價值,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化格局,以至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サ是,當我們面對全球化時,我以為不能只停留在重視文化個性這一點,包括糾纏不清的文化絕對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之爭上。固然,在日益頻繁和廣泛的文化交流中我們特別需要平等的、以人類共同利益為基礎的全球文化新秩序,但是還必須看到:從保護文化多樣性角度說,越是民族的便越可能是國際的;但從文化的國際競爭角度看,越是能夠激起人類普遍心理共鳴、符合普遍市場需求的,才越是國際的。這從當前國際文化競爭日益市場化中獲得較大成功的文化行為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其中對國際市場消費需求十分明顯的充分研究和尊重。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其實很多。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格局中,還應當特別引起我們思考的但并不一定引起廣為關注的兩個問題。

篇3

1什么是微電子技術

微電子技術是在電子電路和電子系統的超小型化及微型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集成電路為核心的電子技術。是由電路設計、工藝技術、檢測技術、材料配置及物理組裝等形成的技術體系。

2微電子技術的特征

微電子技術是在傳統的電子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之所以稱之為“微電子”,顧名思義就是由于它是在微小的范疇內的一種先進技術,其特征是“四微”:

(1)它對信號的加工處理是在一種固體內的微觀電子運動中實現的;

(2)它的工作范圍是固體的微米級甚至晶格級微區;

(3)對信號的傳遞交換只在極微小的尺度內進行;

(4)它的容積很大,可以把一個電子功能部件,甚至一個子系統集成在一個微型芯片上??傊?,微電子技術是指在幾乎肉眼看不見的范圍內進行工作的一種獨特而神奇的特種技術。

3微電子的發展趨勢

當代微電子技術正在向著高集成度、高速、低功耗、低成本的方向發展。它的進步主要借助于以下幾個方面:

3.1制造工藝的改進

在制造工藝方面由最初的單層平面分布發展到后來的多層工藝(有多層高密度和多層多功能兩種方式),以降低成本,增加功能。采用人工超晶格工藝(一種用人工控制晶體晶格大小制造晶體的新工藝),制造的器件叫超晶格半導體器件。這種器件的速度比硅半導體器件快10-100倍。使用敏感集成電路(在一塊芯片上同時集成各種敏感元件及外圍電路),可以縮小體積,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增加功能。系統的集成方法將從二維結構向三維立體結構發展,這樣會實現集成度的新突破,為集成電路的發展拓出一條新的可行之路。集成電路面世以來便以集成度每三年便翻兩番的摩爾定律發展。

3.2材料的更新

科學家正廣泛地探索以新材料取代硅晶體的可行途徑。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硅材料的局限性已逐步暴露出來。采用砷化鎵、磷化銦等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和超導材料、金剛石材料制造集成電路,可以提高集成電路的開關速度、抗輻射能力和工作溫度(金剛石集成電路可在500℃-700℃下正常工作)。2000年2月12日,德國埃森大學和漢諾威大學宣布聯合研制成功在硅板上生長鍺半導體,由此制成的集成電路其開關速度將大大快于硅集成電路。同時,采用在有機物原子的化學鏈中儲存信息的技術所研制的“生物芯片”也取得了一些進展。

3.3芯片尺寸的增大

芯片尺寸的增大可為集成度的提高提供物質基礎,并且芯片尺寸越大,集成電路的平均成本越低。1998年,芯片尺寸已由原來的3-4英寸,增大到8-10英寸。目前已經達到12英寸。預計今后幾年芯片的容量將達到令人震驚的程度,即一個芯片上可包含10億個元件,其電路僅有幾個原子那么薄。這必然會帶來芯片功能密度和性能價格比的大幅度提高。

4微電子技術發展需要突破的技術層次

(1)微細加工關鍵的加工工藝---光刻技術還是一個大問題。

(2)互連技術的可靠性問題還有待研究開發。

(3)新型器件結構新型材料體系還大有潛力刻挖。

5微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

微電子技術不僅使電子設備和系統的微型化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電子設備和系統的設計、工藝、封裝等的巨大變革。所有的傳統元器件,如晶體管、電阻、連線等,都將以整體的形式互相連接,設計的出發點不再是單個元器件,而是整個系統或設備。

除了計算機以外,微電子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也是相當廣泛的。從通信衛星、軍事雷達、無人機、信息高速公路,到程控電話、手機、GPS,從氣象預報、遙感、遙測、醫療衛生、能源、交通,到環境工程、自動化生產、日常生活,各個領域無不滲透著微電子技術。

微電子技術對電子產品的消費者市場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價廉、可靠、體積小、重量輕的微電子產品層出不窮。而落戶于各式各樣的普及型產品之中,進入普通百姓家。例如電子玩具、游戲機、學習機以及其他家用電器產品等。就連汽車這種傳統的機械產品也滲透進了微電子技術,采用微電子技術的電子引擎監控系統、汽車安全防盜系統、現代汽車上有時甚至要有十幾到幾十個微處理器。

微電子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令人興奮不已。它對我們工作、生活和生產的影響無法估量。

參考文獻

[1]李凈,唐紅潔編著.第五章:新編現代科技概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社,2008(11).

[2]宗占國主編.第二章:微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5).

作者單位

92823部隊二中隊海南省三亞市572021

篇4

(一)文秘專業學科地位

秘書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不僅傳授相關應用技能,同時還講授相關理論知識,力求做到理論指導實踐。論從史出,學習秘書史,我們能了解中國歷史上秘書工作的不同階段及其演進規律,從而以史為鑒,開拓創新,不斷發展完善秘書學專業,為社會培養更多秘書人才。

(二)學習文秘專業課程的重要意義一是加深對秘書工作重要性的理解。秘書在日常工作中,上情下達,溝通左右,聯系內外,起著十分重要的紐帶作用,可以說秘書是將領導和員工連接起來的重要一環。二是學習古代秘書優秀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優秀傳統美德包含的優秀職業素養和精神品質對現代秘書起著相當重要的榜樣作用。三是指導現代秘書工作。學習古代秘書官職選拔制度和考核制度,有利于趨利避害,為現代合理且規范的秘書選拔和考核制度提供借鑒。研究古代秘書機構的設置與演變特征,界定古代秘書機構的職能范圍,不斷使秘書機構規范化、制度化,有利于現代秘書機構的合理發展。研究古代秘書工作相關業務內容,有利于不斷強化現代秘書職能。

總之,學習文秘專業課程,了解秘書史,我們要學會從中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去粗取精,革故鼎新,不斷指導現代秘書工作。

二、文秘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問題探究

(一)課程認識不足

秘書學專業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內設課程“秘書寫作”“秘書實務”“秘書禮儀”“辦公技能訓練”等一系列兼具實踐性、應用性的課程。同這些課程相比,秘書史涉及諸多歷史朝代,內容晦澀且繁雜,不具有實用性,學生們不太重視該學科的學習。

(二)師資力量欠缺

我國的秘書學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不過40年。在全國高等院校中,至今少有秘書學碩士學位培養階段,更別提秘書學博士研究生。秘書學專業教師團隊中,大部分教師畢業于漢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漢語國際教育等相關專業,且少有秘書相關工作經歷,相對缺乏系統知識和理論研究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將課程知識點結合其他實踐課程融會貫通地傳遞給學生。

(三)教師教學手段、考核方式單一目前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老師講授,學生聽課”滿堂灌的授課模式,沿用死記硬背的閉卷考核方式。這樣的授課模式及考核方式,容易使學生在枯燥的課堂上喪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變得消極被動,產生負面的學習情緒。

(四)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秘書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秘書學概論》課程安排在大二上學期作為學生必修課進行學習,而《秘書史》放在大三上學期,作為選修課,課時量為每周2課時,總課時量32課時。論從史出,筆者認為,一是設置成為選修課,會讓學生產生懈怠心理,不重視該課程的學習;二是32課時要求學生理解并掌握從夏商周到元明清,直到近代史上的秘書官職、秘書機構及秘書人員相關業務等方面的知識,教學任務繁重。

三、文秘專業課程教學的策略探究

(一)課程設置合理化

課程設置的合理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針對前兩年的基礎課程教育,文秘專業基礎模塊可以適當放置在二、三、四年級逐步進行。首先是秘書學基礎模塊。讓學生對秘書專業有一個初步認知。筆者認為,秘書史作為秘書學基礎模板,放在大二階段作為教學內容是符合教學規律和認知規律的。第二,秘書史課程內容繁多,且線索復雜,層次多樣,適當增加其教學時長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學內容專題化

由于秘書學起步時間較晚,專家對該專業課程的研究仍存在不夠深入的問題。這就直接導致目前市面上關于秘書專業課程的教材,不論是在數量還是在內容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筆者建議以秘書官職、秘書機構、秘書業務工作(比如保密工作、檔案工作、文書工作)為依托,建立秘書史專題教學,形成知識網絡圖。這樣對于學生而言,能形成完整清晰的脈絡,有利于學生秘書史的學習。

(三)授課教師專業化

第一,定期組織相關任課教師參與秘書史學術研討會等相關培訓,通過培訓增強專業素養。第二,在秘書教研室中組建秘書史課程教學團隊,通過學科內教師之間的探討與總結,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第三,有序安排專業教師到校外企事業單位進行掛職鍛煉。結合秘書學理論知識,不斷提升秘書實踐水平,用現代秘書學知識輔助秘書史課程教學。

(四)教學方法多樣化

1.對分課堂教學。“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對每章節的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學生則圍繞教師所授重點內容及課本后面的討論練習題,進行資料查找、小組討論和總結匯報的工作。

2.實地考察法。利用地緣優勢及現代化條件下便利的交通,組織學生前往優秀名人故居或歷史事件發生地,身臨其境感受文化熏陶。紹興師爺是明末清初出現的秘書群體,這一群體的出現不僅是時代的要求,背后的地緣因素、地理因素、社會因素、親緣認同都是值得研究的。

3.視頻教學法。借助《大揭秘》《百家講壇》等歷史專題欄目,騰訊、Bilibili等視頻平臺,向學生講解歷史名人故事、歷史事件,拓展學生知識面。

(五)教學方式數字化

所謂的“教學方式數字化”,即利用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雨課堂”“課堂派”等教學工具,輔助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及章節知識測試。

(六)考核形式多元化

篇5

    關鍵字:測繪工程    現代測繪   人才培養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必將充滿各種競爭,無論是政治、軍事的競爭,還是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別是要培養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學校肩負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開展專業教學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現代觀念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對高等院校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并為應用型測繪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意見。 

    一、現代測繪的內涵 

    從現代信息論的觀點看,測繪學是一門關于地球空間信息的學科。傳統的測繪受地面測量技術、時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產品主要是單一的地形圖和在地形圖基礎上編繪的專用地圖;它不能及時反映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特別是大范圍或全球變化;其產品制作周期長,已不能滿足地區經濟和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多種需要。信息技術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運行速度。測繪學是提供人類生存空間、自然環境及其變化信息的學科,它的學科內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如何界定測繪學的含義,已是世界各國測繪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上將測繪學(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為一個新詞,以準確反映學科實質,Geomatics一詞由此應運而生。隨后,有關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是地學界成為熱門話題,由于對其含義理解不同,其中文譯名將它譯成。地球空間信息學。,已基本得到認同。不管人們對Geomatics的含義如何理解,根據ISO的標準定義和國際測繪聯合會(IUSM)對。測繪學。的定義,兩者的含義是基本類同的,只不過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間信息的范圍更寬一些。Geomatics更準確地描述了測繪學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適應了現代社會對地球空間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點,因而發展和提高了測繪學的研究和工作領域,符合現代測繪學發展的實際。現代測繪工程的核心技術是空間技術,包括GPS、衛星遙感和航測,測繪的范圍從地面擴展到整個近地空間,加之通訊、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使地球空間信息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比傳統的測繪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適合于納入數字地球的理論和技術框架。隨著數字地球構想的實施,測繪學面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傳統的或現代測繪學將以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學分支學科之林,以更強的活力向前發展。 

    二、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 

    當前測繪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及目標定位中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為:在課程內容整體設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不重視研究社會的需求,因人設廟、因人保廟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課程結構安排上表現出重技術課程、 輕管理課程,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適應能力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橋施工一線的畢業生。沒有很好地緊貼市場,國家經濟發展迅速與測繪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反應相對遲緩的矛盾仍然存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場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技術應用型、復合型測繪人才沒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和目前專業框架、格局相對單一的矛盾。在中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情況下,測繪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的一項先行性、基礎性工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技術性。面向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北京申辦2008奧運成功、數字地球、數字中國、數字省區、數碼城市的建立、中國成功加入WTO、注冊測量師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測繪主體體制及運行機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對測繪市場及測繪教育帶來了空前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具體來說,現代社會對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上,正從過去的技術型向市場技術應用管理型轉變。主要表現為:三個高技術的綜合運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公關能力、職業遷移的能力)、三大意識的形成(市場經濟主體意識、工程質量管理意識、國際競爭合作意識)。因此重視和加強對測繪工程專業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提高測繪工程專業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更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 

    三、測繪專業人才培養措施 在線

    1.測繪學科研究的方向 

    測繪學科是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間對象的定位、描述和表達,動態變化與監測,并將所獲得的各種空間信息進行加工、存儲與處理,使之綜合應用于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中所形成的一門學科。測繪科學既是地球學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門工程應用學科,她服務于各種工程建設,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種民用工程、礦山工程、海洋工程、軍事工程、環境工程、生態工程等領域。 

    隨著空間和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測繪學科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革命,并將成為一個重要的信息產業。面向二十一世紀,測繪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是:測量數據采集和處理自動化、實時化、數字化、智能化;測量數據管理科學化、標準化、信息化、一體化;測量數據傳播與應用網絡化、多樣化、社會化、廣泛化。GPS技術、GIS技術、RS技術及其集成是測繪學科的前沿領域,也是未來數字地球的基礎。 

    2.注重課程設置 

    現代測繪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空間信息,而以空間信息理論為核心的測繪學科,與地學、生態、環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關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F代測繪高新技術,往往是多種專業技術的綜合系統,只有將各類知識融匯貫通,構成有機的知識網絡,才能適應現代科技相互交叉、滲透、移植的特點。而傳統的測繪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性過強,學科領域單一,知識結構面太窄,特別缺乏相鄰的專業知識,這種知識結構顯然滿足不了現代社會的要求。因此為了培養應用型測繪專業人才,我們認為課程設置應根據目前的國情、市場經濟的要求,既要考慮測繪知識的系統性,又要兼顧學科的綜合發展趨勢具體應設置的主要課程如下:基礎及公共課:包括數學、物理、政治、外語、大學語文、文獻檢索、計算機基礎、計算機高級語言、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法律基礎、體育等。測繪專業課:包括測量學、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大地測量學基礎測量平差基礎、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測量原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等。相關專業課:包括城鎮規劃、自然地理學、采礦學工程與工業攝影測量、土建概論、數據通訊與模式識別。  3.注重工程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與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較,。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具有以下4個主要的特點: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是圍繞著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加以設計的,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特別強調基礎、成熟和實用的知識,而相對忽略對學科體系的強烈追求和對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高度關注;應用型人才的能力體系也是以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以大工程為背景,在能力培養別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比較而言,對于科研開發能力就沒有更高的要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加強調與一線生產實際的結合,更加重視生產實習這個教學環節,通常將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而對于研究型人才培養中在理論上給予特別重視的畢業設計與學位論文,則更重視與工程實踐地結合,或者用綜合實踐代替。應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識(求真務實、嚴謹規范拼搏進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地培養,建立科學的發展觀,能夠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活動是認識世界地活動,工程活動是改造世界地活動,在工程活動中能夠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尤為重要。要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創新精神、增強其創新意識、激發其創新愿望、提高其創新能力,以便他們更好地與各自的專業相結合而創造地學習,即在學習中進行創造,在創造中深入學習,把自己培養成為富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 

篇6

就其中的催化科學與工程而言,已經成為當今國際上最活躍的科技領域之一。據統計,與催化有關的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5%;催化劑是目前更新換代最快、經濟產出比最大的技術產品之一。尤其是近年來,材料物理、表面科學、計算機模擬技術、綠色化學、生物化學和納米技術的進步給催化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使之成為解決資源、環境、生命和材料等領域中科技問題的支柱科學技術。

培養目標:使畢業生適應國家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需求,成為具備寬厚的理論基礎知識,通曉化工生產技術的專業原理、專業技能與研究方法,能夠從事過程工業領域的產品研制與開發、裝置設計、生產過程的控制以及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科技人才。

主干學科: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化工機械、精細有機合成原理等。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大學物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和一門必選的專業方向課程。 另外輔修化工經濟技術分析、電工電子等。

主要專業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無機化學實驗、化工熱力學、化工傳遞過程、化學反應工程、化工過程系統工程、工業催化和應用化學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化學與化工基礎實驗、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計算機應用及上機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計算機應用要求較高)等。

專業發展方向: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精細化工。

1.華東理工大學 2.天津大學 3.北京化工大學 4.南京工業大學 5.大連理工大學

6.浙江大學 7.中國石油大學 8.華南理工大學 9.太原理工大學 10.四川大學

11.鄭州大學 12.湖南大學 13.哈爾濱工業大學 14.西安交通大學 15.上海交通大學

16.江南大學 17.中南大學 18.南京理工大學 19.中國礦業大學 20.湘潭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系創辦于1949年,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一批著名化學家匯集大工,形成了具有雄厚實力的化工學科。改革開放后,化工各學科發展很快,師資隊伍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1984年發展為化工學院,學院設有化學、化學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化工、化學工藝、工業催化、精細化工、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機械等9個系,24個教研室。現有本科生2410人,碩士生494人,博士生241人,博士后科研人員7人。教職工37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37人,教授53人,副教授80人,高級工程師17人。

化工學院現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覆蓋了其全部五個二級學科――化學工程、化學工藝、應用化學、工業催化和生物化工,并設有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此外還有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化工過程機械博士點和3個理科化學碩士點。生物化工、應用化學、環境學科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學院擁有應用化學國家重點學科,化學工程、工業催化和生物化工三個遼寧省重點學科,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中心及15個研究所,擁有400兆核磁共振,氣/液質譜、飛行時間質譜、X射線衍射儀等大型分析儀器40余臺,成為我國培養化工高層次人才和科學研究的基地。

化工學院作為大連理工大學的重要學院,50年來為國家培養了2萬名畢業生,其中許多人成為國家各部委和省市領導,中科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以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廠礦企業的廠長、經理、總工及業務骨干,為適應社會需求培養了復合型、外向型高技術人才。

化工學院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已經與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奧地利、英國等國家的大學、研究機構或公司建立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

化工學院辦學宗旨是以人才為本、創新為先,辦學思路是以貢獻求支持,以改革促發展。重視面向社會經濟建設的重大關鍵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每年都承擔一批國家、省市級科學基金和“973”“863”及“九五”重點攻關項目,同時與企業建立產、學、研三結合緊密型協作關系,解決技術難題及高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工作,化工學院每年科學研究經費達3000萬元以上,近兩年科技成果顯著,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三項。

問題1: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學生應掌握怎樣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化學工程、化學工藝、應用化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化工裝置工藝與設備設計方法,掌握化工過程模擬優化方法;

3.具有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國家對于化工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化學工程學的理論前沿,了解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問題2: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學生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生知識面寬,可到工業部門從事化工類產品的設計、施工、生產管理、技術開發、應用研究以及貿易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科研、商貿、行政等部門從事與化學工程相關的工作。

也可在化工、煉油、冶金、能源、輕工、醫藥、環保和軍工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還可以到化學工廠、大學、政府社團、保健服務、中學、醫院、工業實驗室、圖書館、醫藥公司、私人企業、實驗研究所等從事相關的工作。

問題3: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方向的不同有差異么?

化學工藝包括能源化工、材料化工、有機化工、環境化工、高分子化工、無機化工等眾多領域,覆蓋面廣。它不僅涵蓋了傳統的基礎領域,同時與材料、能源、生物、醫藥、環境等學科滲透融合,不斷地培植出新的生長點。它既是一個歷史悠久、曾作出重大貢獻的學科,又是一個新世紀不可缺少的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學科。

化學工程是以化學工業及相關生產過程中所進行的化學、物理過程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所用設備的設計原理與操作方法以及最終實現過程優化所應遵循的共性規律。本專業方向學生主要學習化工流體流動與傳熱、化工傳質與分離過程、化工熱力學、化學反應工程、化工傳遞過程基礎、化工數學、化工分離過程、化工工藝學、化工過程分析與合成、化工設計等課程。為拓寬專業面,增加適應性,還開設生化基礎、石油煉制工程、環境化工、化工機械基礎、ChemCAD等課程。

問題4:與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相近的專業是什么?

制藥工程(主要是化學制藥)。

問題5: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中的催化科學與工程具體是什么樣的學科?

它是催化化學、材料物理及化學工程之間的交叉學科,具有理工結合的特點。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開拓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業務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催化科學技術基礎和掌握化學反應工程理論,具備扎實的材料科學理論和技術知識,熟悉現代化學物理研究方法和技能,了解現代科技現狀與發展前景,能勝任化工、能源、材料、醫藥、食品、環保等領域中相關的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的研究、開發、設計和工業化的復合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篇7

[摘要]:新媒體重組了人類原有的社會環境與文化生態,也影響到了人們的思考方式和認知邏輯。對新媒體發展所引發的種種社會變革進行人文精神向度上的多維考量與探究,不僅是矯正其發展弊端的必需進程,同時也是規約社會信息傳播與媒介哲學建構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即以此為基點,分別從生態呈現、哲學審思、民主質詢、文化批評、倫理變革等幾個層面,對新媒體發展面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思考與分析。

Abstract:New media with its super-media, non-linear, cross-time, high-interactive features of the communication, not only triggered enormous changes of media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ields, and also change the original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human society. Thinking and exploring a variety of social changes b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on the humanistic spirit dimensions,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process of correcting the defects of new media’s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only way to statute of the new media development in health. This paper from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the democracy question, cultural criticism, ethical spirit changes, to think and analysis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 methods of the new media.

Key Words:new media; humanism spirit; criticism; reconstruct

麥克盧漢曾在20世紀60年代,闡釋電子媒介的發展及其影響時說:“借助電力和自動化,分割過程的技術突然與人際對話熔為一體了。人們突然成為游徙不定的知識采集者,這一游徙性前所未有,人的博學多識也亙古未有,從割裂的專門化程序中解放出來的自由也空前未有……媒介使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在全球范圍內延伸,使我們頃刻之間與人類的一切經驗互相關聯?!保?004:438~439)在這樣的傳播情境下,不同的傳播平臺,不同的受眾群體,不同的傳播領域和學科范圍,甚至不同的媒體管理部門,正逐步跨過原本壁壘分明的閾限界定,為人類搭建起一個觸角無限延伸、資訊海量集納、信息互動共享、環境彼此共生的“后傳媒時代”。而新媒體,無疑是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新媒體作為媒介革命的生態呈現

新媒體①是一個不斷發展且具有爭議性的概念,在一部分研究者看來,新媒體就是指一組數字信息,一種實現了“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的信息流,一種融合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特點的信息呈現方式。這部分研究者認為,作為一個概念來界定,新媒體和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概念架構模式不同,它已經不再可能是任何一種特殊意義上的媒體形式;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機構有美國新媒體藝術家列維曼諾維奇(Lev Manovich)、錫拉丘茲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新媒體教授凡克勞思貝(Vin Crosbie)和美國新科技雜志《連線》(WIRED)等。與這種觀點相對應,另一部分研究者則認為新媒體概念仍然只是對傳統媒體概念的補充和延伸,而不是對原有概念界定機制的完全悖反與顛覆。這部分研究者在吸收上述觀點思想成分的基礎上,順延了傳統的媒體實體性概念架構模式,從外延和內涵兩個向度上分別形成自己的新媒體界定。如清華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②、BlogBus.com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魏武揮③、微軟電視產品規劃經理/聯合網視技術總監鄭治④、鳳凰新媒體總編輯吳征⑤、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副總裁張大鐘⑥、博客中國發起人/互聯網實驗室董事長方興東⑦、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宮承波⑧、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蔣宏/徐劍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匡文波⑩等,他們均依據上述思路,各自做出了對新媒體的概念界定。

盡管在理論界定上,新媒體還存在著種種無法統一的爭論和分歧,但其作為媒介革命在信息傳播領域所引發的巨大變革,卻已是不爭的社會現實。這首先體現在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所具有的超媒體性和超時空性傳播特點。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單一線性的傳播模式,充分借助碎片化、偶發性的非線性排列組織形式,建構起了內容信息隨機觸發式的“網狀-鏈式”傳播新系統(見圖1)。在無線網絡和數字壓縮技術高速發展的帶動下,新媒體突破了信息傳播在地域范圍上的局限,實現了“零距離”、“零時間”和跨媒體的超時空性同步傳輸效果。在信息內容上,新媒體則突破了原有信息模式的實體化束縛,實現了高虛擬性和高互動性相結合的傳播特征。新媒體內容由于以“比特”(Byte/字節,最小的數字化信息存儲單位)為基本單位進行排列、組合和存儲,從而使傳播過程的參與者通過對比特排列組合順序的修改,方便快捷地變更甚至拼湊出事實上并不存在的音視頻及文本或圖片等內容變為了現實。在制造出一個逼真卻又虛幻的世界的同時,受眾通過文本信息中的鏈接指引,在即時的互動交流中方便地實現了對文本信息的選擇瀏覽、組織管理和存儲備用等隨機化操控作業(宮承波,2007:14)。第三個表現是新媒體在P2P技術基礎上,新媒體順利實現了對信息內容的高共享性和高個性化傳播。傳播者可以依據信息傳輸網絡上的IP地址、手機號碼、郵箱地址或即時通訊帳號等,向一個或幾個受眾發出精準的信息內容,而受眾也同樣可以借此向信息傳播者發出個性化的定制與檢索要求。所有的用戶,在信息傳播的網絡節點上,都可以實現各自所擁有信息的即時交換與傳播,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諸如博客、播客(Podcast/個人音視頻網絡廣播)、維客(Wiki/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允許多人協作完成某一文本內容的技術工具和信息傳播媒體)等自媒體內容進行個性化的修改與標識。第四是表現在信息內容的議程設置上,新媒體偶發性和碎片化的特征合力形成了新媒體連續的議程設置(continuous agenda-setting)功能。傳統媒體除了特別重大的報道之外,很少對一個議程進行連續的設置,新媒體卻不同,它借助“網狀-鏈式”的傳播特征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對每一個事件和消息的連續式議程設置功能。利用每一個傳播節點在跨平臺上的互動,新媒體將相關內容聚合在同一個議程之下,對內容和其影響力形成了多維度凝結、多層次提升與多次性并置,從而也達到了媒介議程設置前所未有過的穿透性傳播效果(魏武揮,2008)。在新媒體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的運行模式下,受眾在新媒體中的參與性受到了最大尊重和拓展,他們超越了傳統媒體信息制作者和傳播者對內容的壟斷,在新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以“原生態的內容制作”取代了“專業性的內容制作”,以較少中間語言加工特征的傳播方式直接反映著自己的思想。如果用戶不參與新媒體的運作,或者說在其內容領域不貢獻、不作為,那么基于網絡傳播的許多新媒體樣態就將變成內容空殼。

隨著技術手段的持續發展,依據摩爾定律(Gordon Moore’s Law)11和吉爾德定律(George Gilder’s Law)12,新媒體傳播的參與者和傳播帶寬都將呈現出倍數增長或指數式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人會在傳輸網速愈來愈快的數據傳送鏈上,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需要受眾參與的新媒體形式,也都將隨之得到極大地豐富與提高。社會人際交往中的“六度空間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13,在新媒體信息時代,實現起來也將變得更為簡單和便捷。當整個世界被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新媒體形塑社會的力量也將空前增加。根據麥特卡夫的節點平方原則(Robert Metcalfe’s Principle),如果把新媒體傳播網絡上每一個發出聲音的位置都看成是一個話語節點(BBS也好,Blog也好,MSN也好,或者其它形式也好)的話,那么新媒體在社會文明領域所造成的傳播價值和社會影響,將會是這些節點數的平方(魏武揮,2008)。如此,那么新媒體對人類文明生態所將造成的影響,無疑將是規??涨暗鼐薮笳{整,甚至改寫。

新媒體作為科技神話的哲學審思

在數字和互聯網技術的帶動下,借助可寫的網絡社會和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新媒體以信息傳播形態的變革為標志,不僅引發著媒介與信息傳播領域的巨大變革,同時也在以潛移默化地方式改變重組著人類原有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生態,波及并影響著人們的思考方式與認知邏輯(參見圖2所示結構圖,Patricia Holland,2000:12)。在新媒體環境下,通過數字化、超鏈接、交互式傳播,信息節點如神經元般向世界無限延伸,知識的創造性過程也被“集體地共同地延伸至整個社會”,并逐漸向“意識的技術模擬階段”(Mcluhan Marshall,1964:53~54)過渡。在新型的傳播關系中,傳統的“廣播”模式被任意的信息“拉取”模式所取代,電子商務、網上郵件、VOD點播、MSN即時通訊和RSS信息聚合取代(至少是部分取代)了傳統的實務談判、郵政傳遞、信息檢索和節目服務等日常規則,并進而將這種模式滲透到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日?;顒又腥?,不知不覺地整合進人們的邏輯結構圖式當中,普及上升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在“文化—環境范式”(見圖3)形成的結構體系中,人既是生活在物理環境之中的靈長,也是生活在文化符號建構的意義系統之中的文明單子。文化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意義系統的歷史傳承鏈條,也建構了知識譜系穩固的生產方式;但新媒體傳播系統卻借助技術的力量,將這種與原生環境相互作用的知識生產與歷史延續方式進行了改寫。當一部手機或電腦,再加上有線或無線的網絡連接,頃刻就可以完成一個大千世界的建構的時候,當整個社會成員對這一切場景和生活方式習以為常的時候,新媒體的科技性力量已無處不在地統馭了世界。傳統的文化規約和實體情景的歷史延承在以新媒體傳播為座架的現代文明體系里,承受著來自科技工具理性的價值挑戰與理念改寫。在自我自足的符號空間和虛擬交往世界里,新媒體推拒了自我省思的過程,也喪失了歷史延承的場合,它讓傳播者和接收者享受著超越于現實情景之上的愛恨與歡愉。

在此情境下,與其說新媒體是傳播方式和信息知識的巨大解放,毋寧說新媒體是操作工業對探索研究理性的空前侵襲?!爱斂萍嫉捏w系化理性建立起一座城堡,而且宣稱了主權之后,這使得在科技之外的任何事物與組件,都無可理解,也不需要理解(葉啟政,2006:309)?!泵襟w生態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曾把人類社會的科技發展分為工具使用(tool-using)階段、科技制形成(technocracies)階段和科技復相體的塑造階段(technopoly)等三個時期。在他看來,工具使用階段中的科技進步與工具應用,還只是為了解決物質上特定且急迫的問題,如用風力、水力取代人力、畜力,以及用于建筑與藝術、儀式、宗教等相關的象征世界(大教堂、紀念碑、城堡……)等。此時的科技發明以其表現形式的完整性和文化模式的尊嚴性,還能做到與整個社會文化情境及其歷史延承性的深度融合,并為其所規約和指導,從而很好地服膺于人文理性的統攝之下(Neil Postman,1992:23)。可是到了第二階段的科技制形成時期時,科技的進步與工具的發明已開始掙脫文化情境的制約,不再屈從于人文精神的統領和號召——“在一定程度上,任何事與物都開始向以工具發明為導向的科技發展讓步,整個社會與象征世界變得越來越仰賴于工具性科技的發展,而不是再將其也無力再將其統合于既有的文化體系之內。工具理性與科技發展向原有的深具歷史傳承性的文化體系發動著挑戰和攻擊,迫使既有的傳統、社會公德、神話、政治、儀式和宗教等,不得不為著自己的生命延續而挺身戰斗?!保∟eil Postman,1992:28)如果說在這個階段,傳統的價值理念和文化秩序還可以與科技工具理性分庭抗禮的話,那么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和現代化洗禮的基本完成,傳統的價值理念和文化秩序已被逼迫退守至社會的狹小一角,以工具理性和科技進步為主導的世界文明新秩序和價值倫理躍變為主宰現代社會文化模式的絕對主人??萍贾莆幕J揭詷O權者的姿態壟斷了整個文明世界的理念與形象塑造,文化世界、科技發展與經濟資本整合重構,以工具理性為社會文明“座架(Gentell)”的科技復相體世界無可避免地來臨。

在科技復相體階段,科技不再僅僅是一種促進效率提升的工具介體,而是演變成了當代文明世界文化蘊涵的設置體。在這個“座架”的支撐與支配下,內涵于自然世界的能量被解蔽開發出來,改變其形態,轉化其能量,輻射并配發于人類社會。經過科技洗禮過的自然,以一種貌似被人類所掌控和持有的方式,呈現著自己的能量和“可用”(海德格爾,1996:936~937)。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和自然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和狀態,卻從來都不是人類可以自由把握的制造品。科技本身所具有的結構強制性(structual imperatives)特質“占用”了人,而人卻無法再依單純的意志和知識來控制科技的發展與走向。作為現代科技的兩個基本展現方式,限制與強求儼然已成為現代社會中人們無以逃脫的環境,處處影響并深度介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新媒體即是在這一座架下,由數字和網絡技術合力催生出來的又一個神話。如法國思想家保羅維希里歐(Paul Virilio)所指出的那樣,現代科學正形成為一種技術科學,隨著技術性本質的進一步發揮,操作工具和探索研究的界限進一步被混淆。二者的交互作用,已經讓科技形成了一個能夠“自我組織、自我衍生、自我指涉且自我再制”的龐大體系(葉啟政,2006:308~310)。毫無疑問,以技術發展為支撐的新媒體也正成為這一表現形式的代表。

“任何一種形式的傳播總是隨著技術變革而演變,而傳播領域的技術變革又總是會引發一系列深刻的社會變化?!保ò瑐惛窭锓扑?,2006:1)由傳統文化和歷史場景積淀延續而下的省思和規約力量,在科技專業人所頒布的尺度下,不是遭遇著被俘與篡改的挑戰,就是接受著被裹挾與驅逐的歷史命運。新媒體技術在今天所觸及的,已不再僅僅只局限于穿越物質與自然世界工具性關系的層面之上,而是直逼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之間關系的核心層面。然而,在與經濟體系緊密結合的情況下,新媒體科技與新媒體文化所形成的內在世界和結構理路對于大多數使用者來講,卻都已經內化成為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欣喜賞賜。在人們普遍缺乏對自我存在的省思能力及對社會歷史場景的識別習慣時,科技已經被人們深深指認為帶給人類豐富物質世界和幸福生活的源頭,唯科技至上的意識形態被頂禮膜拜,人類文明中的終極價值和源起神話,被科技新興的命運之神所解構、異化和取代。

新媒體作為民主意見生產機制的文化悖反

新媒體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在互動性上的高度完善,改變了傳統社會體制下的信息流動形式,似乎也打破了傳統媒介單向傳播模式所形成的話語壟斷霸權,新媒體以自我衍生、網狀-鏈式的傳播特質建構起意見生產機制的新型模式。在此模式下,借助技術和信息的力量,新媒體儼然已成為民主貨幣的制造源和集散地,仿佛可以為社會大眾孕育出一個“直接享有電子民主的年代”(Lawrence Grossman,1993)。果真如此嗎?正如美國學者艾弗里特E.丹尼斯(Everette E. Dennis)所擔心的那樣,在這里同樣有兩個問題無法回答:“一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使用這些技術革新嗎?還是僅僅有一部分人可以?二是技術真的落實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怎么去使用它們呢(約翰帕夫里克,2005:287)?”

新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交流、意見生產和反饋機制是以對技術的熟知和對其作用的了解作為前提的,與一廂情愿的民主烏托邦前景相比,主宰整個新媒體世界的事實上并不是為數最多的廣大受眾,而只是數量極少的技術精英而已。從整體上看,中國的工業化過程還遠未終結,以科技作為社會發展動力基因源的思維邏輯也不可能在瞬間發生轉變,在此模式下所形成的,被哈貝馬斯稱為“專家統制(technocracy)”的現象,更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改變。以專家主義為表征的專家統制現象,最重要的蘊涵就是將科技的創造、修飾和詮釋權,收歸了少數專家所有,特別是經由他們所組成的專業團體(諸如大學或研究機構中的各個專業學科、各類專業性的學會)所壟斷。對一般人而言,專家統制高度體系化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實踐運作機構,使得其所外衍的社會效應,變得無以抗拒,也難以顛覆,轉而只有默默接受。美國商業部電訊與信息局在《被互聯網遺忘的角落:一次有關美國城鄉信息窮人的調查報告》中所提出的“數碼溝”概念,已經成為被普遍認可的事實,在新技術傳播條件下,它們正引發著信息劣勢階層的產生和新的社會不公。對于以新媒體為解決意見機制生產不暢和民主通道阻塞的研究者來說,他們忽視了受眾能夠平等地傳播和“接收”信息(何況事實上也并不平等),并不意味著能夠平等地“接受”信息這個事實。不同的教育水平和人文素養、不同的興趣愛好和使用動機,都會讓使用新媒體的目的、程度、自主性、切入點和辨識力各不相同,而只有在各種微觀的興趣及能力元素都比較相近的人群或社區里,信息的傳播—接受才可能順利完成,數碼溝的差距也才可能逐步縮小直至填平。

而毋庸置疑的是,在新媒體時代,具有吸納性知識結構和相關知識積累的人,相比普通民眾是更容易成為信息傳播領域的專家的,他們的知識優勢建構了他們在新媒體世界里的主宰地位。如果說傳統媒介時代的意見生產暨傳達機制是單向輸出、話語權被嚴格掌控在媒體(含管理者)一方的話,那么在新媒體時代只不過是讓話語權轉渡給了技術官僚和專業精英而已。如史蒂文森所詮釋的那樣,躲在“超級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技術發展背后的主要結構性力量仍然是經濟,而經濟勢力也同樣決定了大眾主流文化的“淺表性”特征(格雷姆伯頓,2007:235)。當人們普遍缺乏自我審思習慣和整個社會文化體制缺乏同步協調的情況下,新媒體建構民主通道的努力只能是一個虛幻的烏托邦神話,而殊難成為真切的現實場景。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新媒體的民主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仍然只是傳統媒體的拓寬與延伸而已。研究者在對英國的新媒體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后,認為“新媒體并沒有很好地為政治和民主服務”。因為種種證據表明,“在最初的熱情過后,參與網上社區的人數逐漸下降,而社區內少數精英逐漸成為核心,主宰了社區的議程”(格雷姆伯頓,2007:237)。這也說明新媒體本身和任何技術與工具的使用一樣,并不會為民主模式的構建和政治觀念的革新進步提供自發的思想土壤和技術支持,人們對其參與的層級和領域所存在著的社會性差別,并不能僅靠新媒體的傳播力量便能得到扭轉。說到底,新媒體的出現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意見論壇,而不是提供了一個民主政治的裁判所。

從媒介內部運作過程來看,在傳統媒介那里,引領和控制社會輿論進程的一個重要手段是為公眾設置媒介議程,并以此架構公眾的認知空間和參與熱點——盡管很多時候,這些議程并不真正就是當前社會的主要問題和受眾最需要了解和關心的問題,媒體報道也并不能與真實生活很好地一一對應,——新媒體同樣保留了這一點。事實上,由于新媒體起步階段在傳播內容上的欠缺,其所最常用的手段往往就是和傳統大眾媒體進行內容上的合作和議程設置上的聯動,在思維定勢和結構布排上自覺不自覺地向其效行并看齊,從而勢不可免地要帶上傳統媒體的價值觀念與意志傾向。這一現象,隨著新舊媒體融合步伐的加快和監管機制的逐步完善,只會加強而不會削弱。一旦有了議程設置上的合作框架和協議默契,勢必就會有權力“遮蔽”現象的產生——無論這個權力來自政治層面、經濟層面,還是來自信息知識或專業技術領域。如果新媒體所傳遞的仍然只是傳統媒體已經傳遞過的東西,那么即使“重新傳遞”的過程與方式,會帶來短暫的驚喜與贊嘆,可從推進意見生產民主機制建設的本質層面上來講,它又會有什么助益呢?

退一步講,新媒體真的讓信息實現了徹底地自由傳播,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民主真的來臨了呢?答案同樣是否定的。當受眾真的可以隨意拉取信息的時候,實際上他已經在潛意識中為自己設定了一個不易覺察的議程框架,在其中當然是快意地刪除掉了其本人所有不感興趣的內容。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受眾本身不感興趣的內容,卻未必就是事實上不重要或不應該關心的內容。受眾在傳統接受模式下因信息“偶遇”而產生的社會公共事務參與性,在這種信息拉取模式下被大大降低,甚至幾近于零。當閱讀什么內容的權力完全交到受眾手中時,由缺乏整體觀念和全局意識而引發的小群體思維模式,在宏觀意識淡薄而互動性又極強的傳播情況下,就會將受眾逐步引導到群體意識極端化發展的路子上去,小群體思維方式固有的偏向抑或偏見就會呈現出指數式放大趨勢(參見前文的節點論述),并最終將意見機制的生產導向激進的原教旨主義(強制注意或極權主張)。在這樣的條件下,一旦小群體思維出現、形成并傳播,那么言論市場必將被割裂,而割裂的結果就是大眾社會的共識被破壞,民主進程被延擱和懸置。

如昆德拉所說,“未來只是過去的繼續”,人類不可能利用傳播技術的發展制造出歷史的偶然性,新媒體必然要重復與現代性有關的一切特點,而不是從根本上去改變原有的等級秩序和社會空間。盡管新媒體有可能促進平等交流和削弱科層化建制的鴻溝,但同時也存在著擴大社群集團分化和信息社會參與能力落差的危險。嚴重的無政府狀態抑或存在缺陷的技術官僚統治的加強,都并非不可能出現的白日夢幻,而是風險巨大的潛在力量。在新媒體網絡技術時代,“下層階級”已變為一個需要重新定義和檢討的詞語,如媒介批評家格雷姆伯頓所說的那樣,“在網絡時代,這一概念是指那些無法獲得新技術——從而也無法獲得改善政治的和物質生活的機會——的人群?!保ǜ窭啄凡D,2007:238)技術的發展可能帶來民主的重建嗎?不會!“這個時代的突出特征是工具高度完善而目標極度混亂,技術不會塑造價值,技術也不會產生理想……”(李永剛,2001:111)無論新媒體的發展是否為社會控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民主生活的新生總是取決于宏觀的政治與社會發展,而不是媒體傳播手段的單純變革。

或許在這一點上,批評家卡斯特的觀點才最具有歷史的辯證性和通過實踐檢驗的可能性,他否定了對新媒體二元對立式的直線式理解模式,而是從更為細微的層面和維度,探究了新媒體與民主社會之間的演進關系。在他看來,新媒體技術一方面加強了文化資本、社會等級和差異結構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為社會運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展示舞臺。新的媒介平臺使得邊緣觀點、邊緣人群和邊緣生活,擁有了和社會主流公眾之間更多的接觸機會,也為雙方之間找尋到了增進了解和去除誤會的新的意見表達機制和討論平臺(尼克斯蒂文森,2006:236~238)。而這,或許才是新媒體帶給社會民主進程的真正禮物。

新媒體作為社會景觀的倫理指向困惑

“任何科技形式都負載有一定的文化—歷史性,而這個文化—歷史性正是我們必須予以正視的對象”。(葉啟政,2006:332)美國加州大學電影與傳播學系教授馬克波斯特曾把人類社會的信息交流方式劃分為三個階段:口語傳播、印刷交流和電子媒介交換。人類的信息交流方式由于電子手段的出現和進步,而演變為了虛擬化的形式,交流過程中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這種趨勢的產生不但深深影響著人們作為主體的建構方式、主體與世界關系的建構方式,同時也影響著整個社會文明的運行形態,產生并積蓄著深刻的倫理學意義(馬克波斯特,2000:12~21)。正如麥克盧漢所說的那樣,“一切傳播媒介都在徹底地改造我們,它們在私人生活、政治、經濟、美學、心理、道德、倫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是如此普遍深入,以致我們的一切都與之接觸,受其影響為其改變?!保ɡ畋?,1993:161~162)新媒體構造并呈現的現實世界,已經為當代生活中人們無以逃脫的現實環境,深深影響并重構著人們的交往倫理和日常生活,形塑著此岸貫通彼岸的思想氛圍與文化景觀。

新媒體將文本世界轉構為現實世界的虛擬化特征,割斷了傳統意義上的倫理形成鏈條,使人們日益成為從現實倫理世界實體中走脫出來的“漫游的單子”( 樊浩,2007),個體存在的倫理確認也隨之開始聽命于虛擬世界的召喚與建構,而不再是現實場景下倫理精神的磨礪與聚合。通過社會教育、生活習養以及多年文化積淀才得以形成的“倫理風尚”在新媒體“自由、平等”的輝映下,被解構重塑為變動不居的“倫理時尚”,相對恒定的傳統倫理世界在失去原有的建構模式和生活語境后,演變為似沙的流動風景。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媒介發展,在“分組細化”和“整合統一”的雙向路上使公共性和私人性之間的溝壑愈趨明顯,趨于自我個性的傳播讓共同的話題和歷史書寫愈益減少;由共同觀看和大眾傳播所形成的慶典與儀式,在新媒體時代被零落的碎片拼貼和隨意調侃所取代。文化作為“人類突破異化(alienation)的網羅以獲得自由來證成自我的一種極其自然的表現形式”(葉啟政,2006:332),本是歷史傳承和未來發展相接榫的文明支點,但在新媒體形塑的文化景觀和技術工具理性構筑的環境里,它卻已被扭曲為失憶的文明碎片。

“在這樣一個強調以流行風尚的方式來消費象征符號的格局里,整個歷史場景變成是:人們必須把串起大片個別事件的整體‘事情’意義讓渡給片面的單獨事件,也把整體人格的認同讓渡給不時浮動的暫時差異。”(葉啟政,2006:363)“時間的直線性和連續性的本質使民族能夠想象它自身作為集合體系穿越歷史的過程,而這種本質正在被一種即時和瞬間傳遞的全球性時間所取代。”(尼克斯蒂文森,2005:159)在直線組合式的意義生產系統和循序漸進的認知邏輯被超鏈接跨媒體的傳播符號所代替時,歷史經驗不再是沉實厚重的時間與空間體認,而是時空的隨意布排和感知方式的倒亂組接。世界傳播學先驅、德國心理學家庫爾德勒溫(Kurt Lewin)在格式塔心理學路線14下,曾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現象提出過“場理論”的觀點。在他看來,人的行為(或生活空間)就是人和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函數,它會隨著個體和環境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即“B=f(PE)”公式;其中,f表示函數,P表示生命個體,E則表示外在環境(黃希庭,1991:146)。無論在任何社會形態當中,基于歷史傳承和社群文化的共識體認,都是形成一個國家與民族倫理內涵和精神聚合的必備條件。但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由于個體化作為思想意識的社會形塑作用,由于其所具有的“反集體”意味對整個社會運轉結構理路的滲透,維系社會整合的共識體認,在某個程度上實際上已經出現了被架空的可能。人性對世界的本能反應是敘述性的,“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從個人歷史到國族歷史、從電視到電影,敘述性一直統治著我們認識世界的官能。但是新媒體將數據庫形式引入,其流程是并置的、而非線性的。數據庫的結構方式將世界還原成相關或不相關的并列群星……”(孫紹誼,2003:45)在這樣的敘述語境下,建構在共有生活經驗、歷史經驗之上的圖騰和穩定的民族理想,被新媒體信息世界和傳播技術篡改為與自我身份無大關聯的異質化身份認同碎片。雖然新媒體傳播環境還并沒有正式形成,公共文化領域的精確框架也尚未最后確立,但這種趨勢和現象的出現,卻無疑為個體迷離的文化景觀,積累了太多的和焦灼,增添了難以傾盡的欲望和渴求?!拔覀兊母星樗蚕⑷f變,難以捉摸;意志相互沖突,難以取舍;理智恍惚不定,難以抉擇;世界、生活、自我都在走馬燈般地亂轉,不再能被有效地把握”。(王曉明,1996:16)新媒體社會整合力度的降低,使人類品行逐漸向“平凡均質化”看齊,并造就了“例行的均值”與“例外的超越”的價值倒亂現象。

新媒體時代的受眾一邊提倡著新的生活方式,一邊自閉地使自我與其他文化團體保持距離,常態下的自我行動萎縮為紙上談兵式的空泛議論。以視聽取代行動、坐著介入生活的“極地惰性”蔓延滋長,新媒體在人們的交往世界里以“無重量”地互動方式,逃遁著其作為行動主體的公共責任和參與職能?!拔覀兙腿绾蜗M和娛樂可以談得頭頭是道,但卻看不見全球貧困問題的殘酷現實?!保峥怂沟傥纳?,2005:232)新媒體結構本身形成了一種自我衍生性質明顯的體系與格式,并日益成為占居統制性位置的新生霸權形態。傳統社會以“生產/消費”和“工作/休閑”為兩分范疇的生活場景,被新媒體磨平并模糊化,在消費社會的大背景下,新媒體的生產制作在消費領域中也成為一種象征符號?!昂苊黠@的,一旦生產的內容已經不再局限于具體的物自身,而是以物(或只是圖像或文字)為介體之背后所意圖呈現的象征符號,這樣的生產形式所指向的,基本上即是人的互動與透過互動而經營的種種關系的本身了?!保ㄈ~啟政,2006:343)在此場景下,新媒體交往中的所謂互動,實際上已經成為被經濟化的對象,而其符號背后的文化意義也同樣被納入其中。

新媒體形塑出了一個以流行風尚為基調的結構形態,在這個生活形態里,“所有的事物(務)變成只是以一種相互關聯,但卻又是流動不居的方式來表現著?!碑斘覀兘蚪驑返烙谛旅襟w的技術改善時,更不應該忽視與之相伴生的想象力退化、創造性欠缺、標準主義盛行等雜亂叢生的思想流行病。面對行動力孱弱和靈性人格萎弱的現實,“假如人文精神是使得科技具備更自由、更富彈性之表現空間的契機的話,那么,情形應當是以人文來攜帶與引導科技,而不是讓科技無限地壓蓋著人文?!保ㄈ~啟政,2006:319)

建構新媒體人文精神運作理路的思想法則

保羅維利里歐說,“沒有視覺的局限,就沒有(或幾乎沒有)心靈的形象;沒有某種的盲目,就不會有可以持守的表象”。(Paul Virilio,1994:4)新媒體精確制導式的傳播世界不但將基于不確定傳播的實在世界劃分為了精確的信息格子,而且借助有線或無線的傳輸網絡為人們構筑起了一道道屏障和圍墻。無論就社會制度,還是就心理狀態,因應新生秩序進行規范與調整,打破“蝸居人生”和均質化趨勢流行的狀態,都是新媒體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相對的問題。重構新媒體運行機制中的人文因素,拯救新媒體科技所造就的人文困境危機,重新認識人文精神在科技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新媒體建設必須強調的內容。人文精神是什么?陳思和教授說,人文精神就是“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一種對于人類發展前景的真誠和關懷,一種作為知識分子對自身所能承擔的社會責任與專業崗位如何結合的總體思考?!保愃己?,1996:148)然而,在當下社會中最流行的一個現象也恰恰就是作為群體的知識分子的人格流失和責任廢棄。建構新媒體發展中的人文精神,首先就應當從知識分子的責任重拾入手。

如果說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精神與靈魂,那么以知識分子群體為代表的階層則是整個社會文化思想與精神狀態的鏡鑒與標識。當新媒體科技帶動著訊息符碼和缺乏深厚度的新媒體消費行為進駐生活中的時候,知識分子群體就成為歷史精神和文明長城的最后避難所和守護人。中國優秀的知識分子群體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期形成并代代傳承了道統、政統和學統三分分立的格局意識和身份認知,在對自我角色的定位和意義追尋中,恪守、踐行著作為社會發展進程中思考者的獨立批判精神。他們以深沉的家國意識和憂患情懷關注社會關懷人生,以無處不在的悲憫和最感人的入世精神堅守著自己的角色定位。但在變革性和現代性氛圍的統攝之下,由政治、經濟、文化結合成的三位一體的社會發展模式,卻深深改寫了這種精神得以傳承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情境,并直接影響到了當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生存狀態,造成了他們批判精神的萎縮。

由極“左”權力話語造就的犬儒主義和由商業主義造就的拜金時尚,讓很多知識分子的心靈變成了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經過歷次運動的汰選,從獨立思考到唯唯諾諾,從孤獨的崇高到均質化的“庸?!保R分子群體逐漸放棄了人文精神的堅守和啟蒙者的鐵肩道義。在與權力和資本的共謀中,將道統、政統、學統來往交織成可任意裁剪的幕布,整個社會的符號營造和氛圍編織也從此走上缺乏文化氣勢的路子上去。越來越多的人躲進所謂象牙塔的高校體系里,一任社會人文格調與精神尊嚴被吞噬,既往理論先于實踐的啟蒙情懷被拋舍、遠離,知識分子所行使的職責由人文精神理性的堅守轉變為對飽含經濟意義之工具性效率與效益的追逐。新媒體帶來的文化生態的變革和精神領域的動蕩,在缺乏傳統知識分子階層監督、批評的社會語境里,幾無障礙地蔓延前行,將平凡均質化和庸碌俗常化演變播散為整個社會的集體性潮流。

可是如果一個社會缺乏了具備著厚度與深度的優質美感的話,那么這個社會的精神狀態與寂靜地死亡著又有什么區別?鼓勵并提倡知識分子重返社會,再拾啟蒙的傳統,雖然顯得不合時宜,但卻是為了拯救人類心靈的幻滅和減弱新媒體科技的沖擊而保留一份星火。我們的社會在轉型,媒體也在轉型,但也“唯其轉型”,才更需要有一種清明的理性,一種批判的聲音,社會和文化的轉型不是地球的自轉,社會轉向何處,文化轉成何態,都與人的操縱分不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膽識,在社會和文化轉型期,顯得尤其必要。自救于己方能施救于人,尋思人文精神,重構啟蒙理想藍圖是從反省和自救開始的。一旦知識分子的工作不再滿足于不停地詮釋和解讀世界,而是批判和付諸于行動,那么均質化的社會現實才可以被避免,而新媒體人文精神的建構也才可能得以付諸實踐并最終實現。

就傳播者和受眾個人而言,人文精神的建構則需要通過對現行教育運行機制及其內涵的反思與調整來實現。在現行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尤其是在國內一流大學的運行體系里,缺乏專業人文素養訓練的理工背景出身的管理者占據了多數決策者的職位。他們的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和時代成長印跡,決定了整個現行高等教育體制偏重于科技工具理性思維而忽視人文終極關懷的運行理念。當缺乏歷史感的技術中心主義觀念單極突飛猛進時,傳統教育運行機制中所強調的統諧感和非功利化思想,也不得不隨之成為了被淘汰廢棄的過時風景。假設傳統教育理念中所強調的統諧感代表的是一種矜持、穩健和成熟的話,那么現代工具理性指導下的功利性教育理念已經成為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商業風景。雖然現代科技教育理念以其永恒的創新意識使得這個世界顯得永遠年輕、進取心與可塑性逐浪高漲,但卻也同時使人類文明中原有的平衡機制與協調進程受到了嚴重地擾亂和威脅,在變動不居中人們像一根缺乏穩固根柢的浮萍一般,浮躁匆忙地逐漸忘記了人類心靈初發時的起航處與目的地。

最為重要的是,當由這種教育理念培養出來的科技觀侵入人類源起神話的建構層面時,人類文明源起狀態時的豐富想象性與天人合一的理念已被重新結構,假“去神話”之名,現代科技教育理念為我們建構起了另一個單薄扁平、缺乏想象力和人文精神的源起神話。人類源起神話的建構并不是任何具化的神話形象,而只是對人類文明源起歷史記憶艱難承接和秉持延續的價值理念。它是人類審美精神的最初源頭,也是人文理性的原始打造,是完全去除經濟力量和權力話語干涉的存在,實際上也更像是人們對自己本真狀態時的心靈記憶和情感珍藏。在內心深處,人們總是需要有一個豐富的集體記憶神話來膜拜和尊奉的。源起神話的尊嚴既是人類“畏天敬地”、“天人合一”自然觀和倫理觀的最高體現,也是人們對生命價值和終極意義的回溯與共享。在這樣的理念支持下發展起來的社會認知和身心結構才是健康、穩固和協調的統一體,也只有在這樣的理念下,人們才可能在混沌的利益場中,堅守住自己的處子情懷,轉化消減現代傳媒科技所布下的符號羅網和審美均質化傾向。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破解當代教育體制下的人文迷思,努力整合藝術與科技之間的界限,對新媒體科技創造者和應用者進行以歷史、藝術、語言為基礎的科技史觀再教育,無疑是當下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之一。或許也只有當我們把一味向外的實踐認知,對物質、能量、信息的無盡索取,真正轉變為反躬自省地自我審視之后,我們才可能真正建立起自由自覺的個體意識,并最終控制甚至消除新媒體科技野性發展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弊端。

對于新媒體的發展來說,人文精神的提出和建構,不必也不可能取消或淹沒商業社會的價值測度,它只是意味著給出另一種文化緯度,指明另一層可能的生存空間。人文精神的存在將會和商業的存在構成社會文明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必要的平衡,防止人淪為純粹的經濟動物沿著金錢和物欲的坡道越滾越快?!翱梢哉f,商業社會愈是發達,這種平衡的需求愈強烈,兩者之間的擺幅將標示出人們精神空間的寬度?!保戏?996:241)新媒體作為轉型經濟的代表,在激活中國風險資本、啟動民間投資和改變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關系上做出了貢獻,但市場卻必須“嵌入”在社會之中統協運營才行。媒體不應僅僅是一種擁有物理性意義并由此形成經濟意義的信息傳播介質和通道,而應當是涵蓋了經濟形象、技術形象和社會形象三重要素的文化綜合體(見圖4,格雷姆伯頓,2007:215)。新媒體作為公共文化事業的一部分,必須在市場經濟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完全依賴于市場自發調節的“脫嵌”的商業經濟不可能完美發展。在經歷了1990年代短暫地市場社會的夢魘之后,中國蓬勃出現的反向運動,已經出現的“社會市場”(王紹光,2008),都再說明著這一點。對于新媒體來說,也只有把市場重新“嵌入”進社會倫理關系環境和人文主義氛圍之中,才會形成均衡發展的局面,帶來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與成熟。這既應該成為新媒體經濟社會市場運作的法理原則,也應該成為新媒體發展商業規劃的指導思想。

[注釋]

①1967年,美國CBS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在EVR(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 電子錄像)商品開發報告中首次使用了“新媒體(New Media)”概念,用以指代和傳統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電波和圖像傳輸技術的廣播、電視、電影等新興傳播媒介??蓞⒖际Y宏、徐劍主編《新媒體導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頁介紹。

②熊澄宇認為新媒體通常就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基礎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其他數字媒體形式。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2/05/content_2550491.htm。

③魏武揮認為新媒體就是指“受眾可以廣泛且深入參與(主要是通過數字化模式)的媒體形式”,如各種網絡媒體等,LED和樓宇電視不算是新媒體。weiwuhui.com/92.html。

④鄭治認為新媒體即“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blog.sina.com.cn/s/blog_591eeecd0100085r.html。

⑤吳征認為新媒體就是“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是以個人性為指向的實現了全球化傳播的媒體,傳輸載體包括計算機網絡通道和有線衛星電視通道等。tech.sina.com.cn/it/t/66496.shtml。

⑥張大鐘在第四屆中國國際新媒體產業論壇上發言,認為新媒體就是“將數字技術、通信技術與文化產品、媒體傳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產物”,新媒體不僅在內容產業上創新更生,而且推動了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是廣電、電信、移動和技術應用及終端制造等跨行業協作的新型形態。tech.sina.com.cn/h/2008-03-17/1636605903.shtml。

⑦方興東在“中國歐美同學會商會2005委員會”《新媒體的沖擊》商界名家論壇發言中,認為新媒體是真正實現了社會傳播也就是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的媒體,是讓受眾實現了由被動到主動過程轉變的媒體,如WEB2.0技術以上的博客、網站等傳播媒體。business.sohu.com/20060727/n244479094.shtml。

⑧宮承波認為新媒體在內涵上就是指“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其具體的外延種類則包含了“網絡電視(Web TV)、網上即時通訊群組、對話鏈(Chatwords)、虛擬社區、博客(blog)、播客、搜索引擎、簡易聚合(RSS)、電子郵箱、門戶網站、手機短信、手機彩信、手機游戲、手機電視、手機廣播、手機報紙、數字電視、IPTV、移動電視、樓宇視屏(各種大屏幕)等”。參見其主編的《新媒體概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這個表述雖然相對清晰,避免了《新媒體導論》中前后交叉的邏輯混亂,但卻仍然存在著模糊處理新媒體和構成新媒體的硬件、軟件以及新的信息服務方式之間界限的問題。同時將移動電視和樓宇電視等在互動性上存在著明顯缺陷的媒體,也納入到新媒體的外延序列中,也是易引發爭論的地方之一。事實上,在筆者看來,移動電視和樓宇電視等媒體形式,都只能算是傳統電視在傳播空間上的延伸和補足,而不能算是以信息形態和傳播方式變遷為主要衡量標準的新媒體樣態之一。

⑨蔣宏、徐劍認為新媒體就其內涵“是指20世紀后期在世界科學技術發生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的、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就其外延則包括了“光纖電纜通信網、都市雙向傳播有線電視網、圖文電視、電子計算機通信網、大型電腦數據庫通信系統、通信衛星和衛星直播電視系統、高清晰度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和多媒體信息的互動平臺、多媒體技術以及利用數字技術播放的廣播網等?!边@個界定從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手段的進步入手,涵蓋了目前關于新媒體表述的方方面面,但同時也存在著混淆技術平臺和具體媒體表現形式的突出缺陷,在求大求全中將兩者并列,造成了層次不清和前后交叉的現象。參見二人主編的《新媒體導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頁。

⑩匡文波站在互動傳播的立場上認為,新媒體應表述為“數字化互動式新媒體”,其“新”也應該從時代和國際范圍內來理解和應用,而不應僅僅局限于國內,如車載移動電視、列車電視等,在國際上就早已出現,已經是“舊媒體”而算不上是“新媒體”。他認為新媒體可以界定為指“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在具體的外延上,則包括了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和網絡電視三種類型。參見匡文波在《“新媒體”概念辨析》(《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6期)中的論述。

11 Intel公司創始人戈登摩爾1965年根據大量數據統計得出的計算機發展理論,認為計算機能力與時間呈現出指數式上升趨勢,即集成電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和性能每隔18—24個月提升一倍,但價格卻會同時下降一半;也就是說,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24個月將會翻兩番。

12 美國未來學家、經濟學家喬治吉爾德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網絡帶寬發展預測,認為在未來25年內,主干網帶寬每6個月將增加一倍,增速為摩爾定律CPU增速的3倍。

13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1967年提出的人際聯系網理論,認為世界上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都可以通過六個人建立起聯系。

14 即完形心理學,1912年發源于德國,該理論主張在觀察現象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和整體觀念,反對將其析解為獨立封閉的原子構造主義式的單個感覺元素,同時它也反對完全以物為本,不及心理感受的純客觀分析,即著名的“非心非物”主張。

[參考文獻]

[1]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宮承波.新媒體概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3] 魏武揮.新媒體啟示錄之二:特征.魏武揮博客網.weiwuhui.com/91.html.2008-08-06瀏覽.

[4] 魏武揮.新媒體啟示錄之三:支柱定律.魏武揮博客網.weiwuhui.com/90.html.2008-08-06瀏覽.

[5] Patricia Holland. The Television Handbook(2nd edition). Routledge. 2000.

[6] Mcluhan Marshall. Understanding Media(second edition). McGraw Hill Company. 1964.

[7] 葉啟政.社會理論的本土化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 Neil Postman.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2.

[9] (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下).孫周興譯.上海:三聯書店.1996.

[10] (英)艾倫格里菲斯.數字電視戰略:商業挑戰與機遇.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11] Lawrence Grossman. speech at “Newsroom: Technology:The Next Generation”. The Freedom Forum Media Studies Center. Sep. 15. 1993.

[12] (美)約翰帕夫里克.新媒體技術:文化和商業前景.周勇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13] (英)格雷姆伯頓.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史安斌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14] 李永剛.互聯網絡與民主的前景.網絡傳播與社會發展.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15] (英)尼克斯蒂文森.媒介的轉型——全球化、道德和倫理.顧宜凡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6] (美)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靜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7] 李彬.傳播學引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18] 樊浩.電子信息方式下的倫理世界.中國社會科學.2007(2):78~89.

[19]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0] 孫紹誼.市場轉型中的影像重組:新媒體與文化批評.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1] 王曉明、張宏等.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人文精神尋思錄.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

[22] Paul Virilio. The Vision Machine. Indianapolis.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23] 陳思和.關于“人文精神”討論的兩封信——致坂井洋史.人文精神尋思錄.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

篇8

論文摘要:21世紀,各國在經濟、政治、衛生、環保等各個方面的合作和交流越來越頻繁,使得跨文化交際成為我們時代的突出特征。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機會與挑戰同在,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培養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敏感性。

一、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挑戰

21世紀,地球已成為人類群居的村落,不同膚終·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像“村民”一樣朝夕與共、息息相關地同生存、同勞動。這種變化使得外語學習的目的,外語教學的目標、方法、手段等都發生了變化。人類社會邁人了一個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時代?,F在人們可以自由地在因特網上快捷便利地交換信息。據報載,全世界互聯網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注視著中國,中外文化的建立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際成為我們時代的突出特征。外語學習的目的,現在是作為交流的工具,為生存生活本身而學。在交際中的成功與否,除了取決于雙方對中介語的應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制于對異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對方思維習慣、認知模式、合作態度等的程度如何,當然也包括對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了解。因此,就英語專業學習者而言,其最終的跨文化能力的高低也取決于我們對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二、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

80年代中期,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統一制定了教學大綱,全國統編了幾套符合教學大綱的教材,87年開始實施四、六級考試,這些都對大面積的英語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改革開放的深人發展,中國迅速地走向世界,社會上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浙江大學1993年的調查,社會上對本科畢業生聽、說、寫的要求分別為67.25%、71.11%和61.480,然而在這些方面,我們的教育卻明顯滯后。一方面普遍的應試教育帶來了相當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傳統的外語教育觀還深深地束縛著我們教師的手腳。中國的學生,從小學直到大學,有的還進人博士生階段,總共學習十多年的英語’,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查詞典、記單詞、分析句子結構上。對于中國的學生來說,有了詞匯和語法知識就可以閱讀,就可以應付考試,但是,在跨文化交際時往往會出現問題。

現在學習英語的人數龐大,越來越多的人對英語感興趣,各個高校的學生花在學英語上的時間及精力都是相當多的,學生在各種英語等級或水平考試中也屢獲佳績。但是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低下,語用失誤頻繁。傳統英語學習是一種“應試性”的學習,使我們陷人了純知識性的記憶和漫無邊際的題海,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現狀,下苦功夫學習的只是能“應試”而不能應用的“英語”。

(一)調查武漢各高校,我們發現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出現的問題有:

問題1: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外語學習的全部。這樣不但發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連獲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綜合交際能力低下。

問題2:學習方法陳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受傳統方塊漢字學習的影響,學習外語也是一板一眼、循規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詞、句的理解上,而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視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發出。

問題3:盡管許多高校有開設專門的文化課程,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化”“跨變化交際”等。這類課程直接系統地傳授了英語國家的方方面面,包括歷史、地理、制度、教育、生活方式、交際習俗與禮儀等文化知識。但是許多同學都不重視他們的學習,加上這些課程的考卷只是表面上的問題,并沒有深人,因此大多數學生只是蜻蜓點水或者走馬觀花地瀏覽一遍而已。

問題4:綜合語言能力較強,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會技能。當語言能力提高到相當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礙便更顯突出。語言失誤很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而語用失誤、文化的誤解往往會導致摩擦發生,甚至造成交際失敗。一個外語說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隱藏著一種文化假象,使人誤認為他同時也具有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他的語用失誤,有時令人懷疑是一種故意的言語行為,因此導致沖突發生的潛在危險性也最大。

英語專業學生對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認識還比較低,相當一部分人憑常識、按習慣解決文化問題。然而,常識這個東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屬于常識性的行為,換在某個外國的背景下可能成為一種不合常識的行為;在某種文化下屬于很禮貌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下可能被視為無禮;一種文化下的人懷著敬意說出的話,另一種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帶侮辱性的話;拿漢語的習慣去套外語,有的時候套得對,有的時候則會套錯。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不同的對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如何表述一個思想,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叭绾握f”、“不說什么”,有時候比“說什么”更加重要。僅能夠運用語法上正確的外語,并不能足以與外國人打好交道。這反映了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根本沒有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敏感性。

(二)通過分析調查英語專業學生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我們小組認為主要原因有:

1.缺乏對不同文化差異的了解和理解。

2.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移植到英語表達中去,俗稱Chinese-English?;虬阎形魑幕韧饋?,忽略了文化差異。我們往往用本族文化模式來理解和解釋觀察到的現象。當兩種文化表達的方式和意義產生差別時,就很容易用本族文化的模式來理解、思維和表達。因而常常產生誤解。

3.缺乏真實的主語。在我國,英語不是我們的第一語言,我們使用語言只限于課堂上,缺乏真的語言環境。盡管老師們告訴我們在寢室里等場所也要盡量用英語交流,但是強調不夠許多同學都沒有做到。由于受傳統教學法一翻譯法的影響,我國的課堂教學成為“填鴨式”教學,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的“一言堂”,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只是盲目的記筆記,被動地接受語言信息。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他本身應該是充滿活力的,豐富多彩的。但由于沒有給我們創設一種良好的愉悅的學英語的氛圍,經調查多數英語專業學生感到學習英語淡而無味,從而會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

4.老師在講解時對于英美文化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未深人進行闡釋。比如老師在講授詞匯時沒有挖掘詞匯內部的文化因素,進行有目的地講解。老師通常呈現給我們的都是從詞典下載的詞義解釋,很少能將詞匯所蘊涵的文化意義介紹給學生。而作為學生的我們在學習生詞時也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所學的詞匯成為一組僵化的符號,無法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加以運用。再比如在閱讀學習中,老師們致力于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關注的是語音語法詞匯句型和翻譯等語言學習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閱讀篇章中蘊涵的文化信息。即使談到相關文化的某些內容,通常也不是以增強我們的文化能力為目的,只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篇章本身。

三、研究結果與結論

80年代初,受國家教委的委托,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組開始著手起草高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有關基礎階段和高年級英語教學的兩個大綱經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組審定通過后,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經國家教委高教司批準后在全國實施。十多年來,這兩個教學大綱在規范和指導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學工作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鑒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近十多年來的英語教學又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原有的兩個大綱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因而有必要作相應的修訂。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于1998年由何其蘋、何兆熊、黃源深、姚乃強、吳古華、陳建平、朱永生、鐘美蓀、王薔和文秋芳10位教授組成了大綱修訂小組,英語組于1999年12月將《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送教育部高教司審批。在新大綱中提出: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等等。

其中對于英語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則提出了一套英語專業知識課程的培養方案:

1.文學課程: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授課的內容可包括:(1)文學導論;(2)英國文學概況;(3)美國文學概況;(4)文學批評。

2.語言學課程:語言學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人類語言研究的豐富成果,提高其對語言的社會、人文、經濟、科技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重要性的認識,培養語言意識,發展理性思維。語言學課程的開設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授課內容可包括:(1)語言與個性;(2)語言與心智;(3)口語與書面語;(4)語言構造;(5)語言的起源;(6)語言變遷;(7)語言習得;(8)語言與大腦;(9)世界諸語言與語言交際;(10)語言研究與語言學。

3.社會文化課程:社會文化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及其文化傳統,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授課內容可包括:(1)英語國家概況;(2)英國社會與文化;(3)美國社會與文化,等。

4.了解現代科技的發展情況,培養科學精神,并熟悉常用的科技詞匯。相關知識課程可以包括:(1)戰后世界政治與經濟;(2)國際金融概念;(3)國際商業概論;(4)西方文明史;(5)中國文化概論;(6)外交學導論;(7)英語教育史;(8)世界科技發展史;(9)國際法人門;(10)英語新聞寫作。

篇9

關鍵詞:地籍;土地實體;土地權利;多維地籍

Abstract: The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 of modern land use requirements of Cadastral and not just in the two-dimensional plane,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grasp the dynamic of land information, and there is a need to join our world more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the time dimension.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entity and rights perspective, analyzing the mea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3D Cadastre and four-dimensional cadastral cadast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Keywords: Cadastral entities; land; land rights; multidimensional Cadastral

中圖分類號:P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引言

現代科技發展使得土地利用從簡單的平面擴展逐步發展到對地上和地下空間的拓展,例如,城市中地下管道的鋪設、地下商業廣場建設、地下軌道交通設施、高架橋和高架電纜線等等。作為土地利用管理的基礎——地籍也從二維平面逐步轉變成三維地籍和四維地籍,從而能夠以更加豐富的語義來表達我們的世界。然而,在實踐中,地籍管理仍然是基于時間點的土地利用平面信息管理,對于空間信息以及時間信息缺乏有效的表達,以至于無法適應日益復雜的土地利用模式。

2 土地實體

2.1 土地實體的含義

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實體主要指土地及其附屬物的各種物理屬性,具體包括:土地面積,土地坐落及四至,土地用途,土地等級、地價,建筑占地面積,建筑容積率,建筑密度,建筑物類型等。

2.2 土地實體的特點

土地實體特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實體數據的可量性。主要指實體對象是可以量化數據成果的,對于土地面積、坐落及四至等信息,還可以通過計算機實現可視化。(2)實體的客觀穩定性。實體的對象多是客觀存在,如:土地面積、土地坐落及四至、建筑物占地面積、地上地下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物理狀態等(3)實體內容的基礎性。從實體的具體內容上,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對土地自然和社會經濟的現狀記載,這些基礎數據反映了土地過去和現在的物理存在狀態。

2.3 土地實體數據的獲取方法

土地實體數據的獲取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將其歸納為外業方法和內業方法兩個方面。外業方法主要是對現狀數據采集時點的土地實體狀況進行登記,可通過外業測量、實地踏勘、調查等方式進行。內業方法主要是對土地實體的歷史狀況進行采集,可通過查閱地籍存檔資料和其它相關部門資料的方式進行。

3 土地權利

3.1 土地權利的含義

土地權利主要指是指權利主體對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等權利。它是土地登記的主要內容。在我國,土地權利的類型主要分為國有土地所有權、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和土地他項權利。

3.2 土地權利的特點

24f5

土地權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土地權利是對土地的支配權;(2)土地權利是排他性財產權;(3)土地權利是對世權;(4)土地權利必須由法規定;(5)土地權利的變動一般采取登記的公示方式。

3.3 土地權利信息的獲取方法

同土地實體數據獲取一樣,土地權利信息也可以采用外業與內業相結合的方法來獲取。通過外業調查宗地權屬來源、性質、權利主體和權利客體等信息,然后將實地調查的成果通過計算機錄入到地籍管理數據庫,與土地實體數據一并作為地籍資料進行存檔管理。

4 基于實體和權利的多維地籍

傳統的地籍管理的構建多以二維平面為基礎,然而,隨著土地利用的深度擴展,僅能表示地表狀況的地籍已經不能適合人們對地籍信息的需求。三維地籍是基于三維空間構建的地籍,特別是在表達地上和地下的空間發揮著很大作用,如,地下交通、地下商場等。而在地籍管理系統中加入時間維則是要求能記錄宗地權利信息在時間上的變化。通常,時間維通常是用地籍對象的版本信息來表達,這些版本記錄著地籍對象在某一時刻的地籍信息,并且以時間標記來區分它們的產生和滅失。

4.1 三維地籍

在表達地表信息時,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不能存在空間間隙或空間重疊,即整個區域應為無縫拼接。對地表平面分區同樣也意味著,地表之上或地表之下一定空間也一定是沒有空間間隙或空間重疊的空間分區。因此,我們可以將二維地籍系統進行改進,在二維地籍信息的點、線、面的基礎上,增加體積的概念來表達地籍對象的三維概念。

三維地籍表達的對象主要包括復雜的建筑物單元,地上或地下空間結構。在地籍平面圖上,一般只表達建筑物的外形特點,而沒法表達建筑物的結構特點,即無法表達完整的三維信息。但是應用土地權利概念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將建筑物的各層結構的權利狀況信息加入到地籍管理系統中,構建以權利信息為Z軸,建筑物的平面坐標為X、Y軸的空間坐標系,這樣在講土地權利和土地實體相結合的同時,也能夠讓使用者形成以一種以權利為實體空間體積的空間三維概念(圖1 基于土地實體信息和權利信息的三維概念)。

圖1 基于土地實體信息和權利信息的三維概念

在短期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用二維的平面分區,附加權利體積的空間三維概念來代替全三維的地籍概念,這種混合式的三維地籍的優點就在于,它能夠將權利和實體信息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改變了以地塊單元為基礎的地籍系統,取而代之的是“權利-實體”單元。

4.2 四維地籍

在四維空間里,權利-實體單元的邊界可以以兩種方式表達。一種是空間邊界,將宗地分割開來的邊界;另一種是時間邊界,如:以宗地權利轉讓的日期為邊界。在現實生活中,空間實體邊界的變化相對穩定,如:一棟居民樓的空間邊界在短時期一般是不會發生變化的;而且,就其變化方式來說,主要以宗地分割、合并為主,對它的表達相對簡單。因此,四維地籍的時間要素可主要用于表達權利信息的變化。并且,不同于實體信息在平面分區上的靜態表達,權利信息的表達應與時間一樣,是連續的、動態的(圖2 平面與時間維的整合表達)。

圖2 平面與時間維的整合表達

5 多維地籍構建的可行性

通過地理信息基礎設施(GII,geo-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我們可以將土地實體與土地權利相融合。地理信息基礎設施(GII)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基本組成部分:地理數據集(geo-datasets),地理數據處理服務(geo-DBMS)和互操作性標準?;谶@三個組成部分,土地實體登記和土地權利登記可以實現互聯,且數據的更新也可以應用GII來完成。本文將從權利、組織和技術三個層面來探討多維地籍的構建。

5.1 權利層面

將權利以實體體積的方式表達出來,能夠很好地建立一個權利-實體的概念模型。在能進行三維描述的地籍可視化表達中,權利信息可作為與實體一個維度,與二維平面共同構成三維地籍模型,對于其操作也可以通過GII來實現標準化。

5.2 組織層面

多維地籍的組織系統依賴于GII的應用,因為大量的、復雜的數據,需要通過一個標準化的數據庫來進行操作。在某些情況下,權利信息并不是唯一對應于土地實體。因此,在構建多維地籍時,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組織系統,來保證能夠在土地實體發生變化時,權利信息也能及時得到更新。

5.3 技術層面

從構建多維地籍的技術層面來說,應用三維數據+時間維度的數據組織方式能夠用于表達四維地籍信息。這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能夠整合三維數據和其它空間數據的空間數據庫。在這個空間數據庫環境中,應能進行空間分析、信息可視化、數據編輯和互操作等功能。

6 總結與展望

本文通過對土地實體和土地權利的含義和特點進行了描述,進而對三維地籍和四維地籍進行了分析,并構建了以權利-實體為單元的三維概念,最后從權利、組織、技術三個層面分析了多維地籍構建的可行性。在構建多維地籍的時候,還有很多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例如:如何保證四維地籍數據模型的動態表達性以及如何保證三維地籍數據的質量和有效性等等。這些也將是今后多維地籍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詹長根,唐祥云,劉麗.地籍測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 劉勝華,劉家彬.土地管理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3] 劉耀林.土地信息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 林增杰.地籍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