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問題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5: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價值規律 市場經濟 國際市場
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作用
1.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就是馬克思提出的:“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并在此基礎上實行等價交換。”所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雹?/p>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所講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生產同一種產品平均耗費的勞動時間,而不是個別耗費的勞動時間。而在第三卷,講的則是不同部門生產的不同類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問題?!吧唐返膬r值規律決定社會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勞動時間中能夠用多少時間去生產每一種特殊商品?!雹谶@個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它像一只無形的手自發地調節著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說明了價值量既決定也實現價值規律。
1.2價值規律的作用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價值規律恰好正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律?!鄙唐飞a的目的是為追求更多的價值,商品的生產時為了交換,為了價值而生產。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生產者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力求使自己的產品的個別勞動耗費低于社會必要勞動耗費,以便使自己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首先是自發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和市場競爭是這個作用的理論源泉。商品生產者因為競爭和商品生產內部矛盾,生產者只能通過價格來判斷市場的供求關系。具體體現就是,當商品價格上漲時,現在市場中的該種類型的商品是供大于求的;當商品價格下降時,現在市場中該種商品是供不應求的。其次,激發生產者的積極性。根據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又與勞動生產率生反比。競爭獲利的過程就在客觀上對生產者起到了促進和刺激的作用,使他們有強烈的愿望進行技術革新,加強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價格,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2、市場經濟下價值規律的具體體現
市場經濟的根本就是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商品經濟發展到最高階段、市場機制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調節機制時,就形成了市場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價值規律是靈魂,是根本。
2.1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是指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現實的資源(如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在社會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正如馬克思所闡述的:“社會必須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才能實現符合社會全部需要的生產,因此,時間的節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的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律。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為規律?!雹?/p>
資源配置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計劃配置,指的是以計劃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一般中央計劃機構是資源配置的決策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資源配置;另一種是市場配置,是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來進行資源分配。市場配置的特點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總的市場被分為不同的市場主體,分別進行決策,生產要素在企業間自由流通,市場需求是生產的決定性因素。
2.2市場機制的功能
市場機制有三大功能,分別是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基礎。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進一步說,價格上升,供給增加,需求降低;價格下降,需求增加,供給減少。所以,價格與供求一起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但是這其中價格始終是核心,所以價格機制是基礎。
供求機制是輔助。只考慮供求機制是無法決定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活動的,它與價格機制一起發揮作用。之所以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就是因為有供求矛盾的存在。所以供求機制與價格機制合力使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進而促進市場經濟合理發展。
競爭機制是結果。因為有了價格和供求的波動,競爭就產生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各不相同,那么優勝者的利潤就越來越高,失敗者就面臨著消亡。這也是價值規律的作用之一,它使生產者優勝劣汰,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
3、國際市場中價值規律的具體體現
3.1國際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與其在資本主義國家國內市場上的作用是否發生了變化?這是一個學術界眾說紛紜的問題。馬克思首先提出了國際價值的范疇,第一次把勞動價值論應用到了國際方面,揭示了價值規律的國際性質,并指出了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的重大變化。
商品的國際價值不是取決于各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是取決于“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這個平均單位是在世界的平均技術條件下,在各國勞動者的平均勞動強度下,生產某種商品時所需要的世界必要勞動時間。平均的勞動單位隨著世界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馬克思說:“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于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了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因此,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又表現為更多的貨幣。”④
3.2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
馬克思明確地提出“商品流通的國內領域或民族領域,同他們的普遍的國際市場領域是分開的?!眹鴥仁袌錾仙唐返慕粨Q一般是等量勞動的交換;而在國際市場上,特別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上是不等量勞動的交換,或者說是不平等的交換。
篇2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弄清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對于理解政治經濟學的全部內容十分重要。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即物質利益關系。這種關系貫穿于社會生產的全過程,即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就是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它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人們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并通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來實現自己。比如,誰占有生產資料,誰在生產中就處于支配地位,同時占有勞動產品。
和生產關系緊密相連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生產力。生產力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進行生產時所形成的物質力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那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呢?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一種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性質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貫穿于人類社會的始終。所以,對經濟規律的研究同樣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起點就是從改革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入手的,所有制結構的改革調整,適合了我國生產力水平,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這種改革從理論上說符合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是我們黨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正確把握的結果。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就是這一規律的體現。
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政治經濟學建立的理論基礎是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對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論述,在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商品二因素理論。商品作為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用來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個永恒的范疇。社會物質財富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為社會、為他人的;商品使用價值一定是通過交換才能獲得。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個歷史范疇,價值所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比較關系。對于商品生產者來說他關心的是商品價值,對于消費者來說他關心的是使用價值。生產者之所以也關心商品使用價值是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理論。勞動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一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叫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拋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叫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抽象勞動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所特有的。勞動二重性決定了商品二因素。勞動二重性理論是馬克思首先提出來并論證的,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商品價值量理論。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叫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個別價值。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形成的比列關系不同對商品生產者影響不同,只有當個別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商品生產者才處于有利地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簡單勞動為基礎,復雜勞動等于多倍的簡單勞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發展而變化,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包含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所以在現實生產中每一個商品生產者都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使得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使商品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從中獲得價值差額。無論是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還是在現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都是如此。
價值規律理論。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主要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在商品交換中,商品的價格除了受商品價值決定之外,還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場商品的供求關系。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到價值以上;反之,供過于求時,其價格就會降到價值以下。商品價格總是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就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價值規律的作用:首先,它可以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分配,起到資源配置的作用;其次,價值規律自發地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三,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當然,價值規律對經濟的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特點,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為了克服價值規律對經濟生活調節的這種消極作用,所以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都缺少不了國家宏觀調控機制,現代經濟的調節機制是價值規律調節機制和宏觀調控機制的結合。
的貨幣理論。在商品經濟中,貨幣是和商品緊密聯系的一個重要經濟范疇。通過對貨幣產生過程的分析,馬克思指出,貨幣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的產生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即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是價值形式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貨幣的產生使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發展成為商品與貨幣的外在對立。商品生產者必須想方設法將商品換成貨幣。商品到貨幣的轉化,馬克思將之稱為商品的驚險跳躍,這個跳躍完不成,摔壞的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馬克思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市場銷售對于商品生產者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關于貨幣的職能,馬克思認為它是在商品流通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貨幣的基本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當商品價值用貨幣來表現時就是價格,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可以是想象或觀念的貨幣。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物就是流通手段的職能。貨幣流通手段職能改變了商品交換的形式,商品交換由商品——商品,變成了商品——貨幣——商品的交換,買和賣變成兩個相互分離的過程,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危機的可能性就隱藏其中了。馬克思分析了貨幣流通規律,即流通中貨幣量的規律,它等于商品價格總額/同一貨幣的流通次數,這一規律在商品經濟中普遍適用。馬克思還分析了鑄幣和紙幣的問題。貨幣產生之后其形態經歷了貴金屬幣、鑄幣、紙幣、信用貨幣,到當今的電子貨幣,其一般等價物的性質并沒有改變。貨幣還有派生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政治經濟學理論核心是剩余價值理論,圍繞剩余價值馬克思建立了資本理論、分配理論、流通理論、社會再生產理論等,除此之外,政治經濟學涉及所有制和產權理論、企業運行機制理論、市場經濟理論、農業理論、宏觀調控理論、對外經濟關系理論及壟斷資本主義理論,等等。
政治經濟學理論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制訂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依據。同時,政治經濟學理論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和創新。我們在學習政治經濟學理論時,不僅要認真學習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要結合實踐不斷創新政治經濟學。
篇3
市場經濟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因而給人們一種誤解,似乎它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其實,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具有不同的質的規定性。如果把市場經濟一般和產生過程進行抽象,它們的區別就會顯示出來。
所謂市場經濟,簡言之,就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市場為樞紐建立起社會經濟調節機制釣商品經濟。它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機體,要對它作全面概括是困難的,但可以從一些主要方面認識它一般的質的規定。
首先,調節包括生產要素在內的社會資源的分配是市場經濟的主要內容。_調節的對象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資金,也包括物資,既包括物化勞動,也包括活勞動,既包括產品加工,也包括科技、管理和土地,既包括生產,也包括流通,而且還包括各個經濟單位、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各個產業經營活動等等在內的各個方面。通過對所有這些方面的調節,實現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使整個社會經濟順利運行。
其次,社會總商品的實現是市場經濟的中心問題。商品經濟的運行離不開交換,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必須通過社會產品的實現才算最終完成,才能保證社會總商品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并在再生產中顯示其效益。所謂社會商品的實現,就是社會商品的名個部份從哪里出售,使消耗的價值得到補償,從哪里買進商品,使消耗的物質資料得到替換。所以,交換是調節社會資源配置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完善流通體制,搞活交換環節,對建立和實現市場經濟的調節機制至關重要。
再次,價值規律的要求是建立和實現市場調節機制的根本依據。市場經濟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理所當然的是它的基本規律,必然要對市場進行調節。實際上,建立市場調節機制就是生產力發展到機器大工業階段的價值規律的要求。只有按照價值規律要求建立和完善市場調節機制,才能真正達到社會資源合理配置,保證社會總商品再生產順利實現的目的。
第四,價格是進行市場調節的基本杠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通過價格以價值為軸心的不斷背離運動,能夠較準確地把價值規律的要求傳遞到各個利益主體,從而驅動資源的不斷流動,使市場對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得到實現,并逐步趨于合理。由于進入市場的商品種類十分繁雜,各種商品價格的形成條件互不相同,作為調節杠桿的價格就不能是某一種商品的價格,也不總體價格,而是形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價格體系中所有各種商品的價格。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是市場經濟本身的要求,它直接關系能否建立起合理的市場調節機制。
第五,競爭是實現市場調節機制的普遍形式。競爭是商品經濟的終生伴侶。在市場經濟中,競爭具有其它任何東西不能代替的功能。正是參與市場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競爭,造成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把價值規律的要求傳遞到各個利益主體,才使價格成為調節經濟的杠桿。最后,平等是市場經濟的一般社會性質。平等是商品經濟的本質特征,當然也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換必須堅持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這是一種平等原則,體現著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這一平等原則是價值規律的要求,貫串于市場經濟的一切領域,制約著參與市場的所有利益主體的活動,而不管這些主體屬于哪一種所有制。正是這個平等原則,能夠造就出平等的競爭環境,激勵著各利益主體、’從而社會經濟的發展。
市場經濟的建立是經歷了一段漫長過程的。在商品經濟產生以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由于生產力低下,商品生產規模狹小,商品量不大,社會分工不發達,生產者之間的經濟聯系不緊密,處于自由發展狀態,市場主要是實現商品和反饋信息的場所,不存在對經濟進行社會調節的要求,沒有市場經濟。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特別是手工業小生產過渡到機器大生產,各個經濟單位的聯系日廣泛和密切,單個勞動越來越成為社會總勞動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份,一個經濟單位勞動產品的實現與否,都會影響到其它經濟單位的經營狀況,客觀上產生了對社會經擠建立調節機制的要求。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只有通過市場進行調節,同時,市場在不斷發育中也逐步形成了相應的調節功能。于是,市場經濟在社會發展到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階段時產生了。商品經濟也就進入了一個有社會調節的新階段。
從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和產生過程中可以看到,它不屬于社會經濟制度的問題。它與資本主義經濟分屬于不同的范疇系列,具有不同的質的規定性。它們之間既不是誰決定誰的關系,也不是誰依附誰的關系,更不是等同關系。正像武器可以被人用于侵略也可用于防御一樣,只要具備一定條件,市場經濟同樣可以用于發展資本主義也可用于發展社會主義。長期以來,有些人習慣于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等同起來或把它當作資本主義的產物,主要是因為,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幾乎同時產生,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況,直接顯現出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展或收縮、高漲或衰落。
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同時產生、至今仍結合在一起,這是歷史事實。但不能由此認為市場經濟附屬于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結合,是同一源頭兩支分流在一定條件下的匯集,它們都根源于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是由于發展到機器大生產階段的生產力要求改變不適應它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市場經濟的形成,是由于生產力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社會分工更加細致,各個經濟單位成為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具有緊密聯系的社會經濟的有機組成部份,產生了對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進行社會調節的要求。前者屬于社會經濟制度的更替間題,后者屬于經濟運行形式和調節機制的演變和發育問題。兩者雖然都由生產力發展引起的,并在同一個時期產生,但確實屬于兩個不同范疇系列的問題,把它們等同起來系屬誤解,是不符合實際的。
正因為如此,市場經濟也就并不注定只能同資本主義結合,只要具備一定條件,也可以同社會主義結合,而且是歷史的必然。隨著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達到一定高度,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從而資本主義市場矛盾的日趨尖銳化,越來越要求變資本主義制度為社會主義制度。在兩種制度逐步交替過程中,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兩種制度的選擇。由于從一長遠觀點看,一方面,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消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從根本上克服市場危機,同時要求在鏟除剝削的過程中把平等關系從形式深入到本質,貫串到社會一切領域,為同樣要求貫徹平等原則的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也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平等要求提供了具體的實現形式和手段。因此,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結合是兩廂情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不僅具有可能,而且是必然的。但是,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是一種不能單獨存在并具有游離特性的經濟形式,它必須存在于某種具體的社會制度下并與之結合才能發揮其功能。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同時存在的情況下,要就是維持原狀與資本主義結合,在為資本主義實現表面平等、本質上剝削的服務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己的平等要求,要就是游離出來與社會主義結合,在為建立勞動人民之間真正平等關系服務的過程中,更全面、更充分地實現自己的平等要求。究竟誰能同它結合,關鍵在于人的主動性。所以,社會主義不能消極等待市場經濟的自然合攏,必須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充分利用自己的優越性,把它吸引過來,使之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二、市場經濟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是有計劃的
市場經濟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完全自發的。這很自然地使人們把市場經濟和自發傾向聯系起來,認為市場經濟只能是自發的,并把自發傾向看作市場經濟的特有現象。這也是一種誤解。自發傾向不是市場經濟的專利,它與市場經濟之間不是同生共死的關系。市場經濟只是要求以價值規律為依據建立市場機制,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至于這種調節采取什么方式實現,是自發的還是有計劃的,這不是市場經濟本身所能提出的問題。經濟運動的自發傾向,是由同時并存著兩個條件決定的。一個條件是各個經濟單位具有不同的物質利益,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利益,總要無拘無束地自由發展自己。這種現象早在市場經濟形成以前的自然經濟中普遍存在。市場經濟的產生改變了經營形式,自給自足的生產者變成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營者。但并未消除追求更多物質利益的自發傾向,只是自發的內容發生了變化。過去是各個經濟單位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自由自在地發展自己,而現在,參與市場經濟的所有經營單位無一例外都必須接受市場規范的約束,在價值規律自發調節下活動。另一個條件是生產社會化程度相對不高,社會分工相對不夠發達,市場容量還有閑置空間,各個經營單位之問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還不十分密切,一個經營單位經營狀況的好壞還不致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映,波及整個社會,由價值規律自發調節還不嚴重影響商品經濟運行和市場機制的實現,相反還會起充實市場、促進生產發展的作用。很一長一段時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由于同時并存著這兩個條件,所以是自發的。
但是,市場經濟并不天生只能是自發的,它也可以是有計劃的。當第二個條件發生…變化,即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社會分工更加發達,市場容量趨于全面飽和,各個經營單位之間依賴關系和制約關系更加緊密,任何一個經營單位自發活動的偏差,都會牽制一系列其它經營單位的活動,對它們起破壞作用,甚至波及整個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導致市場危機。這就產生了由一個社會中心用計劃來制約、限制以致在某些方面取代自發傾向的要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現象體現了單個資本家與資產階級總體之間的矛盾,只有資產階級國家才能充當這個中心。于是,逐步產生了國家有計劃的調節,并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充當“總資本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萌芽,經過幾次起伏,終于在二次大戰后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行計劃調節的主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入了一個計劃調節和自發調節并存的新時期。
計劃調節和自發調節并存的現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仍然存在。這是因為,一方面,參與市場的各個經營者仍然存在著不同的物質利益,即使占主導地位的全民所有制企業之間,也存在著物質利益差別,它們必然要為自己的利益在市場上自由發展,同時,在我國目前總體上生產社會化程度相對不高、社會分工相對不發達、市場容量還有較大空間的條件下,經濟的自發運動不僅會在一定范圍內延續下來,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主義經濟和市場的發展是有利的。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相當一部分經濟,主要是一部分全民所有制經濟的社會化程度較高,社會分工比較發達,市場容量較為飽滿,企業之間聯系相當緊密,經濟運動的自發狀態會對它們起破壞作用,并且可能波及總體,要求采取計劃形式,以保證社會經濟有秩序地運轉。
總之,市場經濟并不注定只能是自發的。作為調節手段的形式,市場經濟既可以采取自發形式,也可以采取計劃形式,或兩種形式同時采用。這里的關鍵在于條件,這無論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社會制度下,這些調節手段滲透著利用它們的那個社會制度的性質和要求。
三、建立和健全杜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杜會主義國家的任務
國家屬于上層建筑,是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產生的,因此,為造就它的經濟基礎服務,是國家的基本任務。
社會主義國家為社會主義經濟服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的要求,使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和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當前情況下,必須以價值規律為依據,通過健全市場體系和價格體系,建立起以市場為中心、以價格為基本杠桿,能對生產要素和各種社會資源進行合理調配的市場機制,井利用這種機制進行對社會經濟的宏觀調節,在實現社會主義經濟高效、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保證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為了有效地實現市場機制,哈競爭制造一種平等的環境是十分必要的。根據我國目前生產力多層次下的不同情況,必須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協調包括自由競爭在內的各種形式競爭活動的展開,以利于調動各類利益主體發展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至于競爭的形式,不能只強調自由競爭。競爭采取什么形式,與市場調節采取什么手段是一致的,它不由社會之制度決定,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一定水平的經濟條件。資本主義社會的很長一段時期,自由競爭占絕對優勢,是因為那時的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程度不高,這種競爭形式適應當時的經濟條件,當生產力發展弓L起生產社會化程度相對提高,生產達到高度集中,一個或幾個部口的經濟活動被少數一些大企業控制時,就產生了占統治地位的壟斷控制下競爭。這種以壟斷統治下的竟爭為主與自由競爭并存的局面,更適應新的經濟條件。隨著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趨尖銳化,為適應這種條件,在壟斷競爭和自由競爭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又產生了國家指導下的竟爭,并得到不斷發展。我國目前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程度不高,并呈現多層次的狀態,同樣要求各種競爭形式同時并存,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為了發展和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國家還必須采取措施,組織力量清除一切阻礙、破壞市場經濟發展的障礙。分清政企職責就是其中要做的一個重要方面。政企職責不分這種原蘇聯模式,本來就是為取消市場經濟而設計的,它對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嚴重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失去了獨立性,喪失了作為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的基本條件。面對構成市場經濟經營主體的這種殘缺不全的功能,市場機制無從建立,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也就成了空話。因此,進一步深化改革,把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展到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政企職責分開,是當務之急。黨的以來,雖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政企職責不分的現象還未從根本上扭轉,還要花很大氣力才能實現。各種經濟犯罪活動,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另一種嚴重障礙。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僅起阻礙作用,還起著嚴重的破壞作用。例如,走私販私會擾亂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干挑社會生產要素和資源合理配置,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會破壞生產和流通秩序,其中制造使用很鈔還會擾亂金融秩序,破壞社會經濟正常運行;投機倒把會破壞合理的價格和價格體系,使價格不能正常發揮杠桿作用,給市場經濟造成混亂,封建式的欺行霸市會破壞平等的競爭,‘阻礙市場機制的實現;制黃販黃會腐蝕人的思想,削弱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人的經濟活動能力,貪污盜竊會損害削弱經營主體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實力,影響資金投入和擴大再生產,等等。所有這些經濟犯罪活動,都會從不同方面擾亂、削弱、破壞市場經濟,因此必須給予堅決打擊。
除了上面這些以外,加強教育和宣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任務。市場經濟雖然不是社會制度的產物,然而一旦它被某種社會制度利用,就會滲入該種社會制度的性質和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利用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滲透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和要求。而這種要求又是借助于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實現的,這是因為,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人的行為是在一定思想和學識指導下進行的,一旦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掌握了群眾,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用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宣傳群眾,就會使吏多的人了解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把原來對社會主義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不理解、以致產生抵觸或排斥的消極因素變為積極因素,并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自覺抵制和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更主動地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服務于人民。這無疑對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會起巨大作用的。
篇4
摘 要 勞動價值論是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遺產、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具有合理的科學內核和重大理論價值的一個科學范疇。本論文力求對勞動價值論做一個總結性的歸納。
關鍵詞 勞動價值論 商品 使用價值 價值 勞動 價值量 價值規律 價值形式
勞動價值理論是理論經濟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馬克思繼承了亞當•斯密、李嘉圖理論的科學成分,用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從根本上改造了勞動價值論,論證了它的歷史性質,并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科學地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以及后來的利潤、平均利潤理論,指出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矛盾和這種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阻礙作用,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
一、“勞動”:勞動的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兩者在時間上、空間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屬性,而抽象勞動所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勞動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馬克思在此基礎上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它強調了勞動在創造社會財富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揭示和確認了勞動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動力和條件?!耙磺袆趧?,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另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就具體的游泳的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生產使用價值。”說明了勞動就是創造價值的源泉。馬克思認為,勞動創造了商品,商品的價值來源于勞動。因此,是勞動為現代社會打開了財富創造之門。
二、“價值”:商品的二因素
(一)價值和使用價值
首先是使用價值,馬克思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的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的內容.”商品的使用價值決定于商品本身的屬性,同人取得它所耗費的勞動的多少沒有關系。我們在考察使用價值時,總是以量的規定性為前提并且商品的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
價值又是什么呢?馬克思首先講到了交換價值,“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這個比例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因此,交換價值好像是一種偶然的、純粹相對的東西,也就是說,商品固有的、內在的交換價值似乎是一個形容語的矛盾?!瘪R克思進一步考察這個問題,得出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交換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的結論。那么決定這種比例的,就是價值。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價值,但只有種有用物品是勞動產品并作為商品時,它才具有價值。
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這二因素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但作為商品所同時具備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一種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就是無用之物,急事人們為它付出了大量的勞動,也沒有價值。一種物品盡管具有使用價值,但如果不是勞動產品,也沒有價值。
(二)價值量與價值規律
馬克思在他的書中明確提出,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用“社會必要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組范疇獨具特色地說明了他所理解的勞動價值論是如何確定商品的價值、又如何深刻地說明了商品交換中所蘊含的深刻矛盾及解決矛盾的方法的。在馬克思看來,形成價值的勞動不是一般的勞動,也不是一般的抽象勞動,而是經過市場的選擇被證明是社會所需要的、必要的勞動,因此,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界定不但說明了商品交換所依據的量的關系的決定、商品交換的性質,而且說明了價值的實現途徑及其所體現的社會關系。它極大地擴展了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內涵,把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和運用推到一個相當高的理論和實踐層次。
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形成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貫穿于整個是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它既支配商品生產,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隨供求關系變化圍繞商品的價值自發波動。它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會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
(三)價值形式
馬克思從簡單價值形式出發,經過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最后到達貨幣形式,一方面進一步揭示了價值的本質,說明價值是一種社會關系,是商品的一種社會屬性;另一方面,闡明了貨幣產生的歷史過程,揭示了貨幣產生的必然性和歷史性,指出貨幣和商品生產是緊密聯系的。貨幣的出現,有利于解決商品交換的困難,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三、小結
通過對商品關系的深刻分析,馬克思闡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及其相互關系、價值的質和量的規定性及其變化規律、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起源形成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勞動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根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目的就是通過對基本概念基本情況的分析,充分地向人們說明社會勞動才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根源.
參考文獻:
篇5
一、“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實際上是指市場形成商品的價格
首先,“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是針對以往“商品由國家統一定價”而言的,不是針對“價值決定價格”而言的。石先華同志注意到了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五課中有關“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的提法,但卻誤解了這一提法的本來含義。教材第五課的“引言”中寫道:“在1979年以前,我國的商品基本上實行單一的計劃價格形式,數以十萬百萬計的商品的定價權,集中在中央機關和地方各級行政機關手中。我國商品定價權的變化,反映了我國經濟體制正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痹谥v資源配置方式時,教材寫道:過去,我們“在否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忽視價值規律和市場作用的同時,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定價的范圍太大,而且價格一旦確定,很少調整。技術發展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或產品用料消耗變了,供應情況不同了,價格卻往往不變。這就使得不少商品的價格既不反映價值,也不反映供求關系,違背了價值規律的要求?!瓕嵺`告訴我們,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必須進行改革?!痹谥v價格改革的重要性時,教材寫道:“價格改革是發展市場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應當根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采取調放結合、以放為主的辦法,積極加以推進,盡快取消價格‘雙軌制’……”由此可見,教材雖然在好幾處提到“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但都是針對舊經濟體制下商品由國家統一定價而言的,沒有一處是相對“價值決定價格”的觀點而言的,“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與“商品的價格由價值來決定”并不矛盾。
其次,教材一再強調商品交換要按照等價原則來進行,要遵循價值規律。教材寫道:“為了維護企業各自的物質利益,客觀上要求各個全民所有制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在互相轉讓產品時實行等價交換?!薄斑@些非公有制經濟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之間,在互相轉讓產品時,也必須實行等價交換?!薄吧鐣髁x商品經濟具有商品經濟的共同屬性:凡是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價值量都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凡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地方,價值規律都要起作用?!薄包h的十四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薄坝媱澋膶嵤┮惨杂X遵循價值規律……”從這些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關于“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的提法非但沒有否定價值決定價格,反而是以價值決定價格為基礎的。我們認為,“商品的價格由價值來決定”是從商品價格的根本決定因素和商品總價格與總價值的關系上講的,“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則是從商品的市場價格要反映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的角度講的。考察問題的角度和層次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我們不能因為兩個結論的個別字眼相同,就輕率地斷定它們是矛盾的。石先華同志把“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理解成“市場是商品價格的決定因素”,把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作用夸大為決定作用,以致否定了價值決定價格的正確觀點。
二、商品的價值量只能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石先華同志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提出了大膽的懷疑以至否定。文章說:“……事實上商品的這個價值僅僅是一種理論的抽象,在現實生活中是根本不會得出這一匹布的價值是5小時這一時間的,因為任何一種計算方法或計算工具也不能將這個時間計算出來。……人們看到的只能是商品的價格而不是價值。”文章接著說:“表現商品價值的價格是不確定的,……一定的時間里,商品的價格多高多低,既不是人決定的,也不是人計算出來的,它是在交換中自發形成的,是由當時市場的諸多因素決定的。
”在這里,石先華同志不僅否定了商品價值有量的規定性,而且否定了商品價值有質的規定性。是的,同商品的使用價值相比,商品的價值看不見,摸不著,但這并不等于說商品的價值就不存在了。商品的價值是一種客觀存在,有自己的實體,即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人類勞動。生產任何一種商品,都必須耗費人的勞動力。馬克思指出:“價值實體不外是而且始終不外是已經耗費的勞動力,——勞動,即和這種勞動的特殊的有用性質無關的勞動,——而價值生產不外就是這種耗費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428頁)價值實體凝結在商品體內,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當然,商品自身是無法表現其價值的,只有與其他商品相交換,商品的價值才能通過交換價值(貨幣產生后通過價格)表現出來。交換價值只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交換價值必須以價值為基矗實際上,我們正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才發現了商品的價值,掌握了商品的價值對象性。商品的價值不僅有質的規定性,也有量的規定性。商品的價值量即商品價值的大小,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人類勞動量決定的,而衡量勞動量的天然尺度是勞動時間。眾所周知,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時間不可能是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而只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此,經典作家早有論述。石先華同志認為,“商品的這個價值僅僅是一種理論的抽象”。
是的,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不是靠人計算出來的。但是,商品交換的實踐告訴我們:同樣的商品,出現在同一市場上,社會只承認它們有同樣的價值。教材指出:“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商品是一個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個別生產者耗費的勞動時間有多么不同,在市場上出賣時,只能是同樣商品賣同樣的價錢,也就是說,同樣的商品,它們的價值量是相同的?!薄巴瑯拥纳唐?,它們的價值量是相同的”,這充分說明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馬克思說過:“生產這些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起調節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頭上時重力定律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92頁)人們的經濟活動必須尊重這一規律,否則,就會受到它的懲罰。石先華同志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僅僅是一種理論的抽象”,用商品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否定商品價值質和量的規定性,從而否定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客觀經濟規律——價值規律。把商品價格的波動看成是一種純市場因素支配的偶然現象,顯然是不妥的。
三、商品的價格歸根結底是由價值決定的
石先華同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提出了商品價格的“供求決定論”。文章先是承認“價值起決定因素”,接著就以假設的例證否定了這一點,說“商品的價格主要是由供求決定的”。
不可否認,市場供求關系會對商品的價格產生較大的影響。需求大于供給,價格趨于上升;需求小于供給,價格趨于下降。但是,供求對價格的影響是有條件的。如果某一種商品的價格在長時間內居高不下,該種商品就會被大量地生產出來,從而迫使該種商品價格降低;如果某一種商品的價格在長時間內只降不升,該種商品的生產者就會縮減生產,減少供給,從而迫使該種商品價格回升。可見,供求影響價格,價格也影響供求,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市場供求與商品價格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必然會產生:①價格不會偏離價值太遠。價格不會無限制地上漲,也不會無限制地下跌,它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②每一次交易不一定恰好價格與價值相一致,但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與它的價值相符的,因為上漲的部分與下跌的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從全社會來看,商品的總價格與總價值仍然是相等的。價值決定價格有其客觀性,供求關系只能影響價格,而不能決定價格,價格終究是由價值決定的。石先華同志所言“價格主要是由供求決定的”,不僅不符合實際,而且從理論上也講不通。果如其言,價格豈不成了供求的貨幣表現?供求關系使價格不斷地背離價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不僅不是對“價值決定價格”的否定,恰恰相反,正是“價值決定價格”的表現形式。我們不能用“價值決定價格”的表現形式來否定“價值決定價格”本身。恩格斯指出:“商品價格對商品價值的不斷背離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只有在這個條件下并由于這個條件,商品價值才能存在。只有通過競爭的波動從而通過商品價格的波動,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才能得到貫徹,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這一點才能成為現實?!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215頁)
石先華同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還提出了商品價格的“合力決定論”。文章認為,把價格看成“是由價值、供求等綜合因素形成的合力即市唱—這一統一體決定的更為妥當,更符合客觀實際”。在這里,我們姑且不說不能把價值與供求等因素一起歸入“市唱—這一統一體”,因為流通或交換不創造價值,退一步講,即使“這一統一體”存在,我們也不能將價值、供求對價格的作用等量齊觀。唯物辯證法認為,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許多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其中,必有一種矛盾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在決定商品價格的“這一統一體”中,價值與供求究竟哪個因素是主要矛盾,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這是“合力決定論”所回答不了的問題。如果承認價值是主要矛盾,石先華同志提出的“供求決定論”與“合力決定論”會不攻自破;如果承認供求是主要矛盾,就會導致“價格現象反映的是看得見的供求本質”這一荒謬的結論。從表面上看,“合力決定論”的觀點似乎很全面,其實,它恰恰否定了價值對價格的決定性作用,否定了價值規律的存在,因而是站不住腳的。
石先華同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講道:“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等因素引起價值的變動是緩慢的,對價格變動的影響是輕微的?!蔽覀冋J為,這不符合實際。100多年前,法國皇帝拿破侖第三宴請賓客時,賓客都用銀碗,唯獨他自己用鋁碗,以顯示自己的尊貴。如今,全世界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起鋁制餐具,卻很少有人能用得起銀制餐具。對此,不知石先華同志該作何解釋?在我國,80年代后期以來,手表、化纖衣料和某些家用電器的價格普遍下降,難道這些商品的降價不是社會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的結果,而僅僅是供過于求的緣故?
四、價值決定價格是指商品交換過程中的一種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總趨勢
價值規律告訴我們,價值決定價格是從商品交換的總體上講的,是指價值決定價格變化的總趨勢,并不是指每一次具體交換價格一定要與價值相等。關于這一點,石先華同志的文章有兩處明顯地存在著誤解:一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說“供求因素的變化卻是經常的、多變的,對價格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明顯的”。接著,以西紅柿的價值、價格與供求的變化為例,證明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文章雖然強調“就整個社會而言”,實際上恰恰是用具體的、個別的商品交換現象來看待價格與價值、價格與供求的關系,從而得出了與價值規律相悖的結論。二是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分析商品交換的價值規律時,生搬硬套形式邏輯的公式。
價值決定價格是指價值決定價格變化的總趨勢,而石先華同志卻違背邏輯思維的同一律,混淆現象與本質的區別,用某些具體的、個別的價格背離價值的現象,去對照形式邏輯的“全稱肯定判斷不能有一例為假”,從而否定了價值決定價格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價值決定價格要通過商品交換的現象表現出來,現象反映本質,但不等于本質。我們必須透過現象去認識和把握本質,而不能把現象與本質混為一談,更不能用個別現象去否定一般規律。例如,對自行車的價格,應從一個較長的時間來看,從社會總體上來看,從價格變化的總趨勢上來看,而不能孤立地看一次次各不相同的交換價格。目前,一輛上海產鳳凰自行車的價格一般在400元左右。因時間、地點不同,它的銷售價格并不一樣,有時低于400元,有時則高于400元,甚至上下浮動的幅度還比較大。但是,無論怎樣低,它不會低到一枝普通圓珠筆的價格;無論怎樣高,它不會高到一輛桑塔納轎車的價格,更不會高到一架波音747民航飛機的價格。原因何在?是因為自行車供過于求,抑或供不應求?顯然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價值規律在起作用。理解商品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必須把握商品價格變化的總趨勢,而不能被紛紜復雜的商品交換現象所迷惑。
至于某些特殊商品和買賣對象的高價交易,則完全是商品貨幣關系的派生物,已超出了正常的商品交換范疇,它們的價格是一種“虛幻價格”,同表現商品價值的價格有著質的區別。對于市場上出現的某些不法商販販賣假冒偽劣商品并漫天要價的欺詐行為,更應另當別論。五、價值決定價格是經典作家的一貫思想
篇6
【關鍵詞】興趣教學法 價值規律的作用 教學設計
“親其師、信其道”。興趣教學法是指以師生情感為紐帶,以興趣為動力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旨在優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努力創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力求使思想政治課教學達到生動、互動、主動、共識、共享、共進的教學效果。
學習活動是興趣和認知的統一?!皼]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布魯納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學才能善求。有了興趣,才能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才會鍥而不舍,孜孜以求。
幾年來,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注重研究和實施興趣教學法,圍繞教學目標,在引發學生興趣上下工夫,努力創設一種使學生的認知與興趣互相促進、和諧發展的學習環境。下面《價值規律的作用》為例結合興趣教學法進行探討:
一、備課 —— 重視設“趣”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實施興趣教學法,備課是前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共五冊)內容涵蓋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是一門思想性強、實用性強的社會科學。它與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倫理、道德,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緊密聯系,內容豐實、覆蓋面廣。教者認真鉆研大綱,吃透教材,引趣的材料隨處可見。譬如:①有的放矢地利用教材提供的有趣資料。新編思想政治教材體系嚴密,圖文并茂,每課編有名人語錄、小資料、漫畫、“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統計表等小欄目,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②善于捕捉與授課知識點相關的時事政治、社會現象、學生思想實際的趣聞軼事。③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巧設音樂、畫面、圖表、名言、故事、游戲等,讓學生愛聽、愛看,耐人尋味,寓教于趣。
我在備課中注重把住“整體思考——材料準備——課堂設計”三個環節?,F以經濟常識(上)教案:《價值規律的作用》為例:
(一)整體思考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客觀規律,同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核心。企業的興衰是價值規律起作用的結果。讓學生掌握價值規律的作用的原理,必須聯系國家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發展狀況。要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一是最好聯系當前我國經濟實際,因為在現代信息溝通快捷的今天,多數學生十分關注經濟的變動。二是對原理部分的講解要深入淺出。
(二) 材料準備
課前我們各組都分別針對手機行業、電視行業、房地產業、保險行業進行了調查,課堂由各組代表匯報本組的調查結果,每組限時2分鐘(通過各組代表的匯報不僅使學生對社會熱點有所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為后面學習價值規律的作用準備充分的材料,作為貫穿這節課的主線,把學生認為枯燥理論性強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便于學生理解與應用)。
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提問:(1)保險行業的發展前景為什么很樂觀?
(2)現在北京的房價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諾基亞手機以及長虹彩電是怎樣在競爭中取勝的?
(4)為什么很多彩電企業轉產?
這些問題提出目的是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不必要求學生現在回答,但是教師指出這些問題都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我們現在就來了解價值規律都有哪些作用。
(三)進行課堂設計、授課——善于激“趣”
實施興趣教學法,激趣是關鍵。回顧實踐,我總結出授課“三激”法:幽默的語言、詼諧的表情、適當的手勢為“一激”;教法的不斷變化和創新,讓學生保持新鮮感為“二激”;主動駕馭課堂進程,有“笑”有“鬧”,有分有合,動靜結合,適時掀起為“三激”。
在經濟常識(上)教案:《價值規律的作用》的課堂教學中,教者先放五分鐘錄相導入新課。錄相內容是《焦點訪談》的片斷:關于近期房價變動情況??赐赇浵?,學生興趣來了。教者簡要介紹了我國房價上漲的現象。提問:回憶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什么?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學生回答)
1. 價格的波動主要受什么的影響?供求關系。(出示課件)
引用馬克思的話“資本是不斷從一個生產部門向另一個生產部門流出或流入的。價格高就引起資本的過分激烈的流入,價格低就引起資本的過分激烈的流出?!?/p>
第一、 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無形的指揮棒(板書)
理解:怎樣理解市場經營中的這句話“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轉”?(根據價值規律,價格波動,爭取領先于市場。)
應用 材料分析:(學生討論后回答) 1. 保險行業的發展前景為什么很樂觀?
2. 現在北京的房價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為什么很多彩電企業轉產?
(教師歸納)保險行業正是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保險的需求增加,因此發展前景樂觀,使一些資金和勞動力不斷流入保險業;而北京房價高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外來人口多,因奧運工程拆遷的人多,再加上國家貸款買房政策的實施,使買房的人不斷增加,對商品房的需求增加,導致房價過高,從而使房地產開發商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資金和勞動力流入房地產業;人們對普通彩電的需求已飽和,使得許多彩電企業開發新的產品或轉產,資金和勞動力由彩電行業流出;這也是價值規律這一調節作用的體現。通過這些熱門話題的討論,學生興趣高漲,學起來卻貼近了生活,又在老師的引導下,了解生活,學生對這一知識點也非常了解了,真正樂于學。
在講第二個作用時
第二、 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無情的鞭子)(板書)
篇7
逐步學會理解不同層次的因素如何影響商品價格的認識能力,學會透過經濟現象認識“價值決定價格”這一本質的辯證分析能力。下面是分享的高中政治商品價格與價值教學設計資料,歡迎參閱。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商品價格與價值的關系,理解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
2.知道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了解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能力目標】
逐步學會理解不同層次的因素如何影響商品價格的認識能力,學會透過經濟現象認識“價值決定價格”這一本質的辯證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以科學的態度認識價值決定價格,逐步增強參與經濟生活的自主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價值決定價格,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難點】
價值決定價格。
三、教學方法
案例法、情境探究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會采用時政新聞熱點導入法。通過PPT展示“蒜你狠”在20xx年再次來襲的相關報道,引導同學們思考“大蒜的價格再怎么上漲,也不會比一架波音飛機的價格高,那么,決定商品價格的因素是什么呢”?從而導入本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過渡語:通過剛才的講解,我們知道20xx年大蒜的價格上漲得很厲害,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商品價格的波動是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老師聽到有同學說商品價格的波動不是任意的。那么,商品價格的波動為什么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呢?商品價格究竟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請同學們一起分析下面的案例:
即使供不應求,一輛普通自行車的價格再漲,也不會比一輛汽車的價錢高;即使供過于求,一臺彩色電視機的價格再降,也不會比一臺收音機便宜。那么,決定價格既不能無限上漲,也不能無限下跌的原因是什么?請同學思考、討論、交流。
在師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使同學們明白:
(1)雖然商品價格的變動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但商品價格最終是由其價值決定的。
(2)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3)各種商品的價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為它們所包含的價值量不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
2.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過渡語:商品的價值量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教師通過PPT展示以下三個情境:
情境一:在一個簡陋的工作作坊里,生產者純靠手工生產,生產一雙皮鞋要1小時。
情境二:在一個現代化生產廠房里,生產者生產同樣一雙皮鞋要20分鐘。
情境三:根據社會調查,社會上大多數的皮鞋生產者生產同樣一雙皮鞋要花40分鐘。
情境展示完畢,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
(1)用哪一個生產者耗費的勞動時間作為標準來衡量商品的價值量?為什么?
(2)這對于商品生產者有什么啟示呢?
學生前后桌4人一組討論、并選派小組代表發言。
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點撥,使同學們明白: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處于有利的地位;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則處于不利的地位。這就促使商品生產者努力縮短個別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
3.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過渡語:那么,什么是勞動生產率呢?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我們分析下面的案例:
今天,鋁制品是物美價廉的普通商品。然而,在一百多年前,情況卻截然不同。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1808-1873)每次宴請賓客時,賓客用的都是銀碗,唯有他一人用鋁碗。這是因為當時制作一只鋁碗要比制作一只銀碗花費更多的勞動時間,鋁碗價錢自然要比銀碗貴得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解鋁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生產鋁的勞動生產率翻了數番,現在鋁的價格要比銀低得多,一百多年前只有皇帝才用得起的鋁產品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請同學們思考:電解鋁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使鋁產品的價值量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小結:如果某種商品的生產者普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就會導致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從而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若其他因素不變,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4.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過渡語:請同學們分析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圖示,這個圖示反映了商品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價值規律,那么,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是什么?
在學生思考、教師引導的基礎上,使同學們明白:供求影響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語:本節課我們需要重點掌握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的關系。請同學們完成下列填空。
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__________。(正比)
商品價值量與個別勞動時間__________。(無關)
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__________。(反比)
商品價值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__________。(無關)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重點掌握價值決定價格以及價格規律的相關內容。
作業:有句俗語是“同樣的生意不一樣的財利”。意思是指從事同一種經營,不同的生產者獲利不同;同一生產者的經營,在不同時間或地點獲利也會不同。請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價值決定價格
1.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2.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3.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篇8
【關 鍵 詞】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前序范疇;后序范疇;公有價值;理論體系。
【作者簡介】曹 建(1957-2009),生前系中國土地制度史專家,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刊》編輯部編輯、東方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資深編輯。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問題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極為重要的問題。幾十年來,學術界對此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成果豐碩,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形成共識。本文的任務是努力以基本原理為指導,對這些成果進行比較研究,力求對各家各派做出科學評價,求得共識。
(一)
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訴我們,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的基本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基本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其核心問題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指出:“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1]進一步說,事物的實質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后,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成為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這一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具體表現。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生產社會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要求廢除封建私有制,確立資本主義私有制;在資本主義社會確立以后,資本主義私有制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決定該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生產剩余價值。也就是說,由資本主義私有制成為取得支配的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決定,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資本對雇傭勞動,即資本家階級對工人階級的統治和剝削關系,它集中體現為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經濟關系。而這一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則是資本增殖,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和生產目的是生產剩余價值。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實質上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薄斑@種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2]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追求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目的和決定性動機,是資本主義社會全部經濟活動賴以運行的軸心。馬克思正是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科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生產剩余價值,并以剩余價值為核心,構建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的規律,揭示了其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歷史軌跡和必然命運。所以說,剩余價值范疇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核心范疇。
由此可見,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是由一定社會經濟關系中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所決定,是揭示社會生產的實質和生產目的,反映了一定社會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的基本經濟范疇;并且是對整個社會經濟規律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基本經濟規律的科學規定和在此基礎上所確立的科學范疇。在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范疇體系中,核心范疇是一個綱,綱舉才能目張。因而,在社會經濟關系的矛盾運動的系統或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有其一系列存在條件(或者說前提條件)和運動條件(或者說實現條件)。因此,以核心范疇為中心的政治經濟學范疇體系中,必然有一系列范疇相互結合起來,以揭示其矛盾運動。我們把關于處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的存在條件、前提條件的理性認識,稱為前序范疇;把處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的運動條件、實現條件的理性認識,稱為后序范疇。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是由以核心范疇為中心的一系列范疇(前序范疇、后序范疇)互相聯系、互相結合而構成的范疇體系。
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價值。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因而是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實質和生產目的的規律,并且在整個資本主義經濟規律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也必然決定著社會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因而是決定著社會主義生產實質和生產目的的規律,并且在整個社會主義經濟規律體系中起主導作用。因此,直接體現著一定社會生產實質和生產目的,并且直接揭示一定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的范疇是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確立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的標準,有兩個標準:直接體現一定社會生產實質和生產目的,并直接揭示一定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是核心范疇的客觀標準;準確的語詞表示是確立核心范疇的主觀標準。是否符合這兩個主客觀標準,是關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問題研究的成果是否科學的基本依據。本文就依據上述標準對學術界關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問題研究的成果進行比較和述評,并以核心范疇為中心,以一系列范疇(前序范疇、后序范疇)為,初步構建一個互相聯系、互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范疇體系。
(二)
在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即“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3]。這無疑是斯大林的重大理論功績。然而,中國學術界有的先生指出:斯大林“沒有提出一個中心范疇來概括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中心內容”[4]。這“是關于社會主義產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并非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有機計劃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5]。我們同意上述評價。然而斯大林在理論上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的研究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
下面,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文獻,對中國學術界關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問題的研究成果分為五類進行評述。
第一類:關于“公共必要價值”“凈產值(凈產品)”“公共價值(社會價值)”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的觀點。這類觀點認為,“公共必要價值”“凈產值(凈產品)”“公共價值(社會價值)”相當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商品價值中的剩余價值部分,即C+V+M中的M部分。我們原則地同意這一觀點。
早在1961年,卓炯先生提出了“公共必要價值”范疇。他提出:“一個社會主義的商品價值構成的公式:W=生產資料價值的補償部分+個人必要價值+公共必要價值?!薄吧鐣髁x的基本經濟矛盾,就是個人必要價值和公共必要價值的矛盾?!薄肮脖匾獌r值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因為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薄霸谏鐣髁x制度下,只有勞動人民掌握了公共必要價值規律,才能不斷再生產、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盵6]卓炯在中國經濟理論界首次提出“公共必要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這是具有一定的開拓意義的。然而,到20世紀80年代,卓炯先生的觀點發生了變化,他沒有沿著上述思路做進一步的研究。他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存在剩余價值”“出路只有一條,承認剩余價值?!盵7]“社會主義擴大商品生產的目的,也有二重含義,一是作為擴大商品生產,追求剩余價值,二是作為社會主義特征為社會追求剩余價值,剩余價值轉化為公共必要價值?!盵8]這一觀點我們是不同意的。
宋濤先生提出:“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范疇是凈產品?!?[9]以后,他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公有制經濟的兩個基本經濟范疇是資金和凈產值。”[10]“社會主義企業職工的勞動,是為自己和為社會的勞動,他們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新價值為自己和企業及社會主義國家所占有,所以,對為企業及社會主義國家所占有的這部分價值,我認為應叫做凈產值,我所以叫這部分價值為凈產值,是因為它是職工超過企業成本所創造的為公共占有的價值?!盵11]宋濤先生的理論貢獻是,明確提出了“凈產值”相當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商品價值中的剩余價值部分,即C+V+M中的M部分,即社會主義社會的企業職工所創造的超過企業成本而為公共占有的價值,而且比“凈產品”更充分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商品經濟性質。這是宋濤先生作為老一代經濟學家的杰出與可貴之處。但是,我們不能同意宋濤先生把資金和凈產值并列為社會主義社會公有制經濟的兩個基本經濟范疇。我們認為,同馬克思的《資本論》的核心范疇只能是一個范疇,即剩余價值范疇一樣,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也只能是一個范疇。此外,凈產值范疇在語詞表示上雖然體現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這一形式特征,但沒有充分表達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一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特征。
劉永佶先生提出:“社會主義經濟矛盾的本質規定,就是社會價值,它是作為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本質規定的剩余價值的轉化,也是規定社會主義經濟矛盾系統的概念體系的核心?!盵12]以后,他把“社會價值”改稱為“公共價值”,提出“新價值按勞動者所付出勞動的質和量分配其生活資料;新價值中其余部分為公共價值,即個人勞動創造,但用于公共的生產資料與公益事業、社會保障的價值?!盵13]在這里,他提出了社會價值或公共價值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概念,并且也把社會價值或公共價值看作是相當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商品價值中的剩余價值部分,即C+V+M中的M部分,這是我們所同意的,但是,他沒有明確表述社會價值或公共價值直接體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反映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一重要理論規定,卻提出用“提高人的素質技能”來規定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觀點[14]。我們不能同意之。
第二類:關于“必要價值”“社會必要產品”等范疇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的觀點。
王玨先生提出,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即必要價值分割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工資,即勞動者的個人勞動收入,用以維持勞動者的生活和滿足他自身發展的需要。這部分價值稱為“個人必要價值”,創造這部分價值的勞動稱為“個人必要勞動”;另一部分表現為勞動者的國家和企業的收入,被用于社會擴大再生產和發展公共福利。這部分價值稱為“社會必要價值”,創造這部分價值的勞動稱為“社會必要勞動”。對于社會主義勞動者來說,這兩部分同樣是必要的,他的全部勞動都是必要勞動,他所創造的全部新價值都是必要價值。必要勞動作為社會主義經濟范疇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15]。必要價值規律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16]?!氨匾獌r值”是體現社會主義經濟運動“軸心”的中心范疇[17]。
雍文遠先生提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所進行的勞動也要分為個人必要勞動和公共必要勞動兩個部分。個人必要勞動構成勞動者的個人收入,這部分勞動產品,稱為個人必要產品;公共必要勞動構成社會基金,這部分勞動產品,稱為公共必要產品。個人必要產品與公共必要產品之和稱為社會必要產品[18]。與之相應,直接生產者在勞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新價值,對勞動者來說都是必要的。全部新創造的價值,稱為“社會必要產品價值”。“社會必要產品價值也要相應分為個人必要產品價值(V)和公共必要產品價值(M)”[19]?!盀闈M足社會及其成員日益增長的需要而生產盡可能多的社會必要產品,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目的”[20]?!吧鐣髁x的基本經濟規律可簡稱為‘社會必要產品規律’”[21]。“社會必要產品”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經濟范疇[22]。
巫繼學先生提出:“自主勞動者付出的全部勞動歸結為必要勞動?!薄氨匾獎趧佑钟衅鋬炔縿澐帧!薄皠趧诱咧苯訛閭€人付出的必要勞動可稱為個人必要勞動;勞動者為公共集體付出的必要勞動可稱為公共必要勞動。”“與此相應,必要勞動在產品上表現為個人必要產品和公共必要產品;在價值上表現為個人必要價值v和公共必要價值m?!盵23]這兩部分價值之和即必要價值(V+M),“在量上,它是全部產品價值減去轉移的舊價值而余下的增加的新價值”“新增價值,是社會主義生產的客觀目的”?!斑M一步的結論是,自主勞動從量上說整個地表現為必要勞動,作為社會主義客觀生產目的的新增價值也就全部表現為必要價值”[24]?!氨匾獌r值規律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的基本經濟規律[25]。
馬仁典先生提出了“公本價值產品”范疇,即“社會公本總產品扣除用以補償耗費掉的生產資料后的公本新創產品,其價值形態是公本價值產品”。公本價值產品包括兩部分:“即個人價值和公共價值”[26]?!皾M足勞動者個人消費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叫做個人價值”“由社會公共占有的、超過其個人消費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以上的價值”叫做公共價值?!皞€人價值與公共價值之和”“即公本價值產品。公本價值產品乃是社會主義公本階段的社會生產目的”[27]。“公本價值產品規律是社會主義公本階段的基本經濟規律”[28]。
以上觀點有兩個共同特征:第一,認為他們所提出的“必要價值”“社會必要產品(社會必要產品價值)”“必要勞動(必要價值)”“公本價值產品”都直接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目的,直接反映和規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與我們關于確定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的客觀標準是一致的;第二,這些范疇,都相當于馬克思所說的“價值產品”范疇,即V+M。這是他們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在性質和量上的基本規定。這個觀點我們是不能同意的。我們認為,應當以相當于馬克思所說的商品價值中的剩余價值部分,即C+V+M中的M部分的新價值來規定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的性質、內容和量的界限。我們將在本文第三部分詳盡論述之。
第三類:關于“使用價值”“資金”“公本”“自主勞動”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的觀點。
有些先生認為:“只有使用價值才能表示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不同意采用價值范疇?!盵29]我們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共同體商品經濟,其生產目的必然采取價值形式來表示;同樣,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范疇也應當用價值形式來表示。因此,我們不同意這一觀點。
陳典模、劉錦棠先生提出:“資金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體范疇?!薄百Y金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類似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30]宋濤先生認為,資金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價值形態”[31]。
馬仁典先生提出:“社會主義公本階段的經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能夠科學地反映這一經濟實際的基本范疇就是公本?!盵32]關于公本的定義,他認為:“公本是能夠帶來公共價值的價值?!盵33]
巫繼學先生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作為從屬勞動的雇傭勞動轉化為自主勞動。”[34]“自主勞動是社會主義財富的普遍形式?!盵35]“自主勞動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范疇?!盵36]“它的地位相當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范疇──資本?!盵37]
我們認為,上述觀點沒有揭示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和生產目的,沒有揭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因此,不符合我們關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的客觀標準,是我們所不能認同的。
第四類:關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存在剩余價值范疇的觀點。20世紀80年代初,卓炯先生提出了“社會主義剩余價值范疇”[38]。逄錦聚等先生提出:“剩余價值是商品經濟的一般范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剩余勞動必然要表現為剩余價值?!盵39]我們不同意上述觀點。我們認為,剩余價值范疇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剝削關系的特殊經濟范疇,只有在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下,勞動力成為商品,從而工人的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因此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才表現為剩余價值。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已經消滅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為了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包括勞動者個人的需要。勞動者的勞動不再劃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因此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也不再是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由此可見,剩余價值是標志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和剝削關系的范疇,不是反映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的經濟范疇,也絕不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
第五類:關于公有價值范疇。曾昭禹先生提出了公有價值學說,并論述了“公有價值理論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理論”[40]。我們認為,他實際上提出了公有價值范疇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我們完全贊同這個學說,在本文第三部分將展開評述。
(三)
曾昭禹先生的公有價值學說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基本點[41]:第一,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共同體商品經濟。其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有機計劃市場經濟。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在社會主義計劃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勞動分為必要勞動和公有勞動。必要勞動形成必要價值,即社會主義工資;公有勞動形成公有價值。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作為工人的工資,是補償給工人的勞動力消耗的那部分價值;公有勞動創造的公有價值,即工人的勞動創造的總價值中去掉工人的必要價值后剩余的那部分價值,由國家代為占有,國家以保障工人根本利益的形式補償給工人。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工資和剩余價值、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獨特的資本主義性質被去掉,從而獲得了必要價值(社會主義工資)和公有價值、必要勞動和公有勞動的社會主義性質。第二,確立公有價值范疇,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制度下,剩余的勞動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是公有勞動,它創造的價值,即公有價值,與剩余價值相比較,公有價值的特點在于:(1)公有價值是由工人自主勞動創造的,而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勞動創造的;(2)公有價值是由工人的公有勞動創造的,而剩余價值是由剩余勞動創造的;(3)公有價值是由人民委托的國家和集體代為占有,而剩余價值是由資本家無償占有的。第三,公有資本(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生產資料),是能夠帶來公有價值的價值。公有價值是公有資本的增殖,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社會主義企業的利潤──公有利潤,是公有價值的轉化形式。第四,社會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生產,它實質上是公有價值的生產。參與公有價值的創造的勞動,都是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第五,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應該把生產公有價值作為直接的生產目的。只有使用公有制的生產資料的勞動,才是社會主義勞動。這種勞動的目的是取得公有價值。第六,公有價值體現了國家對集體、勞動人民的代表和服務關系,揭示了國家和工人、勞動人民在政治上一致的經濟根源、經濟基礎。必要勞動和公有勞動、必要價值(工資)和公有價值的矛盾關系體現了工人和勞動人民自身的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矛盾、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的根本途徑,是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公有價值不斷增長。第七,社會主義本質在公有價值不斷增長中實現,公有價值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核心。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是在公有制為主體和高度先進科學技術基礎上以及先進體制(社會主義計劃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大限度地追求公有價值,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簡明地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公有價值。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因而是決定著社會主義生產實質的規律,并且在整個社會主義經濟規律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第八,公有價值理論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理論。確立公有價值理論是建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鍵。這實際上闡明了公有價值范疇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
這些觀點互相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以公有價值范疇為核心的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正如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一樣,公有價值學說深刻論證了馬克思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觀點,使馬克思以這三大支柱為主要內容的關于未來社會的設想成為科學理論。因此,我們認為公有價值理論為建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們對公有價值學說做若干補充和展開。第一,公有價值范疇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公有價值是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勞動者滿足自身的、也是滿足社會的共同需要而創造的價值。它相當于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說的“社會扣除”的主要部分。馬克思說:“雖然從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會直接或間接地用來為處于社會成員地位的這個生產者謀利益?!盵42]因此,公有價值用來滿足社會的共同需要,最終仍歸結為滿足每一個勞動者的需要,直接或間接地為每一個勞動者謀福利。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和生產目的就是生產公有價值。公有價值范疇是社會主義所特有的客觀經濟范疇,它最典型、最集中地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關系,因此公有價值范疇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
在經濟學中,“公共”一詞使用得比較廣泛,如西方經濟學中有“公共物品”“公共政策”和“公共財政”等概念?!肮病币辉~不能反映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一些先生提出的“公共價值”“公共必要價值”“公共必要產品價值”等在語詞表示上也不能反映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的特殊性質。因此,我們認為,對社會主義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中相當于M的部分,在語詞表示上用“公有價值”更為準確。社會主義經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共同體商品經濟,“公有價值”的“公有”在詞義上表達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含義;而“價值”,則在詞義上表達了商品經濟的含義。因此,“公有價值”在語詞表示上清晰地、明確地體現了社會主義共同體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關系。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確立為公有價值范疇在語言表述上是準確的。
第二,社會主義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劃分為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社會主義商品的生產過程,包括舊價值的轉移和新價值的創造。新價值則包括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社會主義商品的價值(Gp,p為“public”的英文縮寫,意為“公有的”)由三部分構成,即:Gp=Cp+Vp+Mp。其中,Cp是生產資料轉移的舊價值;Vp是必要價值;Mp是公有價值。
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勞動,一方面,作為具體勞動,生產出社會主義產品,并且把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另一方面,作為抽象勞動,創造出新價值,并且使價值增殖。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勞動劃分為必要勞動和公有勞動。必要勞動作為具體勞動,生產出必要產品;作為抽象勞動,創造出必要價值。公有勞動作為具體勞動,生產出公有產品;作為抽象勞動,創造出公有價值。必要產品是必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公有產品是公有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必要價值是物化的必要勞動,公有價值是物化的公有勞動。
第三,必要價值生產與公有價值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巫繼學先生認為,必要勞動所以劃分為個人必要勞動和公共必要勞動,根源于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所有權的二重性。勞動力個人所有權決定個人必要勞動的存在,勞動力公共集體所有權決定公共必要勞動的存在[43]。馬仁典先生認為,公共價值產品分為個人價值和公共價值。一方面,在勞動力個人所有權的意義上,勞動者的勞動耗費創造個人價值;在勞動力社會公共所有權的意義上,勞動者的勞動耗費創造公共價值[44]。我們不同意上述觀點。因為這種觀點拋開了個人價值(或個人必要價值)和公共價值(或公共必要價值)生產的最主要的社會經濟條件──生產資料公有制,因而是片面的。劉永佶先生提出:“在聯合勞動中,不僅勞動者個體的勞動力可以創造其價值,而且會由協作形成集體勞動力的價值。這種集體勞動力的價值及從勞動者個體創造價值中扣除一部分,構成公共價值?!盵45]我們不同意這種關于公共價值的來源的觀點。我們認為,勞動者在公有制企業中的勞動方式是集體勞動方式或者說結合勞動方式。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都是勞動者集體創造的,只是必要價值是分配給勞動者個人的。因此,不能因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在劃分與分配上的不同,而把二者看作是由個體勞動力和集體勞動力分別創造的。
我們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力所有權不存在兩重性,勞動力所有制是勞動力個人所有制[46],勞動力所有權是勞動力個人所有權。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勞動力個人所有制的結合,決定了必要價值的生產和占有關系。其中,勞動力個人所有制是必要價值生產及其歸勞動者個人直接占有(采取按勞分配方式)的前提和必要條件;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必要價值生產及其歸勞動者個人直接占有的充分條件(實現條件)。由生產資料公有制所決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從性質上和總體上不再是商品,因而必要價值不再是勞動力價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了公有價值的生產和占有關系。一方面,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公有價值的生產和占有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又是公有價值再生產過程運動的結果。既然公有價值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關系,那么,公有價值的生產和再生產,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由生產資料公有制所決定,公有價值不再是剩余價值。
第四,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生產的客觀目的和主觀目的。勞動者從事生產勞動的目的,分為客觀生產目的和主觀生產目的。勞動者通過勞動滿足自身需要,是勞動者的生產目的。其中,滿足需要是客觀的,即客觀生產目的;勞動本身則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為滿足需要提供勞動,即勞動者的主觀目的??陀^生產目的決定主觀生產目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客觀生產目的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出新價值,包括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來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其中,必要價值用來滿足勞動者的個人需要;公有價值用來滿足全體勞動者的社會共同需要,并且最終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方法反哺于每個勞動者。由滿足整個社會需要這一客觀生產目的所決定,社會主義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為滿足整個社會需要而提供的勞動。其中,勞動者提供的必要勞動是為滿足個人需要的勞動,即為自己的勞動;公有勞動是為滿足全體勞動者的社會共同需要的勞動,即為社會的勞動。勞動者為己勞動和為公勞動,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的主觀生產目的??陀^生產目的引出主觀生產目的。為己勞動和為公勞動作為主觀生產目的是社會主義生產的出發點,而滿足整個社會需要作為客觀生產目的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落腳點,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的最終結果,達到社會主義生產的最終目的。
第五,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分配。社會主義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用來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其中,必要價值用來滿足勞動者的個人需要;公有價值用來滿足全體勞動者的社會共同需要。為達此目的,就必須對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進行合理分配。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分配是通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得以實現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包括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者的按勞分配;國家、企業之間對企業純收入的分配。因此,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結果,形成工資、國家稅收和企業稅后利潤;個人收入采取稅收形式(包括個人所得稅、財產稅)上交國家,國家運用稅收收入和其他財政收入進行財政支出,則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對象是企業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包括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必要價值的分配是通過按勞分配實現的;公有價值的分配(即企業純收入)的分配通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其他環節(國家稅收與企業留利)以及國民收入再分配實現的。
在社會主義企業中,按勞分配的對象是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一部分。必要價值形成勞動者的工資,通過按勞分配獲得;公有價值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獎金,對先進勞動者給予獎勵。這也屬于按勞分配。勞動者通過按勞分配獲得勞動收入,用來滿足勞動者的個人需要。企業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的一部分,采取個人所得稅等形式上交國家,則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
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一部分之按勞分配是建立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社會主義形式,也就是馬克思所提出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庇腥藢Υ思右郧?,認為:“‘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形式,這就是股票”即股份制[47]。有學者指出:“‘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社會生產資料的公有制;2、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3、勞動力的個人所有制。這三個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盵48]我們同意這一觀點。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勞動力個人所有制,決定了按勞分配的客觀必然性,而只有以按勞分配方式為基礎,才能建立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馬克思指出:“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轉化為個人的財產?!盵49]所以說,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勞動力個人所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前提,而按勞分配則是消費資料個人所有制實現的途徑。
公有價值的分配,則劃分為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公有價值的初次分配(屬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即企業純收入(公有價值)在國家與企業之間分配。公有價值的一部分以稅收形式上交國家。另一部分是企業稅后利潤,分為企業擴大再生產基金、獎勵基金、福利基金及后備基金。擴大再生產基金用于企業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獎勵基金采取按勞分配形式獎勵給企業先進勞動者;福利基金用于企業勞動者的集體福利;后備基金則用于對企業意外事故等非正常的物質損耗進行彌補的支出以及其他一些特殊性的必要支出。
公有價值的分配的第二個環節是公有價值的再分配(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經過公有價值的初次分配,形成國家稅收等財政收入后,國家必須通過財政支出,形成下列社會基金以滿足全體勞動者的社會共同需要:(1)社會積累基金,用于社會范圍內的擴大再生產需要;(2)非生產勞動者的工資基金,通過按勞分配方式滿足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者的個人需要;(3)社會消費基金,用于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公共消費需要;(4)社會管理(包括國防)基金,用于國家行政管理、社會管理需要以及國防支出;(5)社會保障基金以及社會準備基金等,用于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需要以及國家后備需要等。
第六,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占有主體及分配主體是同一個主體──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從分配形式上看,在社會主義社會,必要價值歸勞動者個人占有,公有價值分別由國家和集體代為占有,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占有主體似乎是國家、企業、個人三個主體,但這是一種誤解。實質上,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占有主體及分配主體是同一個主體——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這是由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性質所決定的。
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條件下,國家(社會)、企業、個人是融為一體的。首先,個人與企業融為一體。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企業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組成的集體,企業勞動者不僅是企業生產資料部分所有者,而且是這部分生產資料的管理者、運用者和收益者。企業的勞動方式是集體勞動方式,實質上是自主的自由聯合勞動方式。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是勞動者的集體勞動創造的,只是必要價值分配給勞動者個人,公有價值的一部分由企業代表企業勞動者占有之。因此,作為企業生產和管理主體的勞動者,他們既是生產資料所有者、勞動力所有者,亦是直接生產者和管理者,這三種身份是合一的,他們是社會主義企業中當之無愧的主人。其次,勞動者與國家(社會)融為一體。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一種公有制形式。國家則是組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共同體,政府是其代表,代表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總和。因此,全民所有制生產資料的最終所有權、處置權屬于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這是政府代為占有生產資料的前提。也就是說,政府代為占有生產資料是建立在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的授權和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享有最終所有權、處置權的基礎上的。而社會主義勞動者則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作為生產資料代為占有者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是融為一體的。再次,國家(社會)與企業(勞動者集體)融為一體。在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條件下,經濟管理根據生產需要劃分為兩個基本層次:國民經濟管理和企業管理。管理的主體分別是國家和企業。但是,由于全民所有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具有整體性,即由國家代表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行使所有權,并根據整個社會需要進行國民經濟管理,包括實行統一計劃和統一經營;在這一前提下,國家根據生產和管理的需要把生產資料即公有資本“交回”企業勞動者,由企業勞動者自主管理并進行生產活動。企業在國家的統一計劃和統一經營下為社會需要進行生產,并把所生產的公有價值的一部分交由國家代為占有。因此,一方面,全民所有制下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合一的,不可分割的,最終合一于由國家所代表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另一方面,國家的生產資料代為占有權、計劃和經營權與企業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管理權和運用權即從事生產,是既有分工又相互聯結的,所以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是結合在一起的。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條件下,國家、企業、個人雖有利益上的差別,但三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而三者是融為一體的。鞏固、發展和壯大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是國家、企業、個人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國家、企業、個人只是職責分工不同,沒有什么根本利益的對立。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自主結合而成的社會是整個社會生產、占有和分配主體,是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占有主體及分配的同一主體。
第七,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比例關系的國家調節。當社會主義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國民收入)總量為一定時,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在數量上存在著此消彼長的矛盾關系。因此,在國民收入(必要價值+公有價值)的分配中,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根據生產的發展和勞動者的實際需要,在不同階段科學地、有計劃地調節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比例關系,從而正確調節勞動者個人需要與社會共同需要的關系,使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兩種生產、勞動者個人需要與社會共同需要兩種需要得到和諧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論述“自由人聯合體”時指出:“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這些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50]馬克思還提出,社會產品經過“社會扣除”之后,“才談得上在集體中的各個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費資料”[51]。因此,在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分配中,我們既要考慮到滿足勞動者的個人需要,又要根據“社會扣除”原則,充分保證全社會的共同需要。統籌兼顧,合理安排是社會主義國家調節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比例關系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八,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關系。公有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從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關系上看,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生產關系所決定的。一是兩者具有同一的歸屬性,即這兩部分都屬于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所有、占有和使用;二是兩者具有同一的目的性,即這兩部分都用以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三是兩者具有同一的發展趨勢,即在社會主義再生產的動態過程中,這兩部分在量上都是絕對增長的。
但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在具有一致性的前提下,也有各自的特殊性。首先,必要價值是公有價值再生產的必要條件,而公有價值量的增長又是必要價值不斷增長的前提條件。因為,必要價值(工資)是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而無論是在每一個工作日后,還是在每一個生產周期后,勞動者都要通過獲得工資以進行個人消費,使勞動力得到恢復即再生產,才能在下一個工作日或下一個生產周期中繼續再生產出新的必要價值,同時創造出新增的公有價值。然而,在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公有價值(Mp)一部分通過積累形成追加給勞動者的工資基金(ΔVp),投入下一個生產周期的擴大再生產,從而轉化為在量上擴大的必要價值(Vp)。所以,只有公有價值量的不斷增長,才能帶來必要價值的不斷增長。其次,勞動力再生產與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用途。勞動力再生產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勞動力擴大再生產又分為數量上(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和質量上(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必要價值主要用于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其中一部分也用于勞動力擴大再生產,如勞動者用于養育子女的費用,以增加勞動力的數量,并通過個人消費及其家庭消費,提高勞動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公有價值則用于勞動力擴大再生產。其中,公有價值的一部分形成積累基金中的ΔVp部分,用于追加勞動者的工資基金,在下一個生產周期,則轉化為必要價值(Vp),從而實現勞動力數量上的擴大再生產;公有價值的另一部分轉化為社會消費基金,用來滿足全體勞動者的物質文化需要,以豐富勞動者的自由個性和推動勞動者全面發展,從而實現勞動力質量上的擴大再生產。第三,必要價值的生產是商品生產的共同規律。無論是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共同體商品經濟,勞動者都要通過生產必要價值,用來滿足個人或低或高的消費需要。而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特有的、特殊的經濟規律,公有價值的生產則是社會主義共同體商品經濟的特有的、特殊的經濟規律。因此,必要價值是商品經濟的一般范疇,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特有的、特殊的范疇,公有價值則是社會主義共同體商品經濟的特有的、特殊的范疇。第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與必要價值相比較,公有價值的生產則具有根本性、主導性、整體性和長遠性。公有價值生產的根本性表現為,公有價值的生產為整個社會生產的不斷擴大提供現實條件,公有價值的積累和不斷再生產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個人需要不斷獲得滿足的充分條件;公有價值生產的主導性表現為,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主導的推動作用,因而它的發展程度也就成為反映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性質、方向、水平、規模的基本標志;公有價值生產的整體性表現為,它客觀上形成整個社會主義社會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基礎,在整個社會主義生產和價值創造中占據主要地位,它關系到社會主義全體勞動者的整體需要和整體利益的最終實現;公有價值生產的長遠性表現為,它和必要價值生產相比較,必要價值反映了一種短期的經濟效果,而公有價值對勞動者需要的滿足是通過長期的經濟效果表現出來的。公有價值的生產是全體勞動者長遠利益的實現。
總之,必要價值的生產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滿足整個社會需要的前提條件(必要條件);而公有價值的生產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滿足整個社會需要的實現條件(充分條件)。指出:“物質利益也不能單講個人利益、暫時利益、局部利益,還應當講集體利益、長遠利益、全局利益,應當講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52]所以,與必要價值相比較,公有價值的生產更加具有重要性。從公有價值的生產的根本性、主導性、整體性和長遠性看,與必要價值相比較,公有價值的生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它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和生產目的,是整個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的關鍵,發揮著主導作用。
既然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和生產目的是追求公有價值,那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生產公有價值,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我們把這一規律稱為“公有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社會確立以后,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決定該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是生產公有價值。作為揭示社會主義生產實質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是由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所決定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其中,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是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由這一主要矛盾方面所決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53]。而生產公有價值,用于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則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公有價值的生產與再生產,一方面是公有產品即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另一方面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只有公有價值的生產與不斷再生產,才能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和完善提供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才能使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滿足程度得到不斷增長和充分實現。因此,公有價值的生產,或者說公有價值規律,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本質的、內在的、必然的基本聯系。它決定了社會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因而它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是集中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因此,最大限度地生產公有價值,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公有價值學說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公有價值范疇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
第九,以公有價值范疇為核心,構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范疇體系,是由其核心范疇與前序范疇、后序范疇構成的。我們認為,應當以公有價值范疇為核心,構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必要價值與公有價值范疇規定了社會主義的直接生產關系(狹義的生產關系),即社會主義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社會主義勞動的總產品包括生產資料補償產品、必要產品和公有產品;社會主義勞動既是物質生產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勞動。其中,必要勞動生產出必要產品,并創造出必要價值;公有勞動生產出公有產品,并創造出公有價值。公有價值的矛盾運動,直接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公有價值的生產,是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和生產目的,公有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公有價值以及必要價值范疇的前序范疇,按照邏輯順序排列,包括以下五個范疇:生產資料公有制、公有資本、勞動力個人所有制、自主的自由聯合勞動、社會主義共同體商品經濟。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生產資料歸社會主義勞動者共同擁有和占有的所有制形式。包括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無產階級通過社會主義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后,在無產階級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因此,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公有資本,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資料的價值形態,是帶來公有價值的價值,它體現了社會主義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
勞動力個人所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勞動力歸勞動者個人所有的一種勞動力所有制形式。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勞動力也歸雇傭勞動者個人所有,但那只是形式上的,勞動力的所有權與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是分離的。雇傭勞動者的勞動力是商品,雇傭勞動者通過勞動力商品的買賣方式,把勞動力的占有、支配、使用權轉讓給資本家,從而聽任資本家的剝削和奴役,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力不再是商品,因而不存在也不允許存在勞動力的買賣關系。生產資料公有制企業是勞動者組成的集體,生產資料和勞動者在企業范圍內直接結合,勞動者個人與企業(勞動者集體)融為一體。因此,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力所有權與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是合一的,即統一集中于社會主義勞動者本身。
自主的自由聯合勞動,是勞動的社會主義形式,它體現了社會主義勞動的性質本質。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勞動力個人所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在企業范圍內直接結合,決定了社會主義生產勞動首先是自主勞動:勞動者自己當家作主,自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自主進行有計劃的生產經營活動,自主實行按勞分配,自主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在自主勞動中,充分體現了勞動者的主人地位:勞動者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主人;是生產經營過程和勞動過程的主人;是生產經營成果和勞動成果的主人。這種自主勞動,一方面,由勞動力個人所有制所決定,是自由勞動。社會主義勞動者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擇業自由、消費自由和個性自由,從而也使勞動者支配的自由時間不斷增加,逐步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由生產資料公有制所決定,勞動者的自主勞動是自主聯合勞動。社會主義聯合勞動關系是一種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控制生產過程、共同享有生產成果的經濟關系。在社會主義聯合勞動關系下,勞動者個人與企業和國家融為一體。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于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直接結合的,所以,勞動者的自由勞動和聯合勞動是結合在一起的,并且二者的結合是以自主勞動為前提的,是以社會主義民主為前提的,所以,我們把這種勞動的社會主義形式稱為“自主的自由聯合勞動”。
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共同體商品經濟”[54]。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以公有資本和自主的自由聯合勞動為依托,在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調節下,國家、企業和勞動者個人三者的根本利益一致,勞動者之間、企業之間合理分工、合作互利和平等競賽,以實現勞動者自身需要和整體需要的商品經濟形式。馬克思認為:“商品生產從而商品流通也能夠在不同的共同體之間,或者在同一共同體內部不同機構之間產生?!盵55]從國際范圍內講,不同的共同體之間,即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可以產生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而在一個社會主義社會中即同一共同體內部,公有制企業的不同機構之間即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之間也可以產生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在全民所有制范圍的經濟管理分為兩個層次,即分為國民經濟管理和企業管理兩個層次,相應地,社會經濟活動也分為國民經濟活動和企業經濟活動兩個層次,這是全民所有制內部也存在商品經濟形式的主要原因。由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經濟管理分為國家和企業兩個層次,從而客觀地存在著局部(企業)勞動與整體(社會)勞動的矛盾,這是社會主義共同體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在這一矛盾運動中,一方面,由局部(企業)勞動與整體(社會)勞動的差別性所決定,相對獨立的局部(企業)勞動的產品,才作為商品形式而相互區別開來;另一方面,由局部(企業)勞動和整體(社會)勞動的根本一致性所決定,從而使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調節成為可能和必然。
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公有價值以及必要價值范疇的后序范疇,主要有: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形式和運行機制,包括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必要價值和公有價值的實現,社會主義積累和再生產;社會主義經濟調節方式即資源配置方式──社會主義有機計劃市場經濟即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包括按勞分配、國民收入分配與再分配;社會主義消費關系和消費方式;等等。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由公有價值這一核心范疇、生產資料公有制等前序范疇、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形式和運行機制等后序范疇,互相聯系、互相結合而構成的理論體系和范疇體系。
本文初步構建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范疇體系。希望理論界同仁提出寶貴意見,尤其是批評意見。任重道遠,希望先生們共同努力!
注釋:
[1]《選集》(第1卷)第3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資本論》(第3卷)第2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斯大林選集》(下)第56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16][17] 王玨主編:《必要價值論》(第1卷)第90、4、8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40][46][48][54]曾昭禹:《社會主義新論》第122、130、190、190、121頁,[香港]銀河出版社2004年版。
[6]卓 炯:《試論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載《學術月刊》1961年第12期。
[7][8]卓 炯:《〈資本論〉體系與社會主義經濟——擴大商品經濟論》第37、91頁,[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版。
[9]宋 濤:《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范疇是凈產品》,載《經濟學周報》1982年1月25日。
[10][11][31]《資本和剩余價值不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通用的經濟范疇》,載《高校理論戰線》1995年第7期。
[12][14]劉永佶:《主義·方法·主題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基本》第399、410-412頁,[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
[13][45] 劉永佶:《中國經濟矛盾論——中國政治經濟學大綱》第304、305頁,[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15][29]參見王玨主編:《必要價值論》(第1卷)第80-81、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20][21]雍文遠主編:《社會必要產品論》第56、78、8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9][22]參見雍文遠主編:《社會必要產品論》第61-62、“導言”第10-1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3][24][25][35][36][37]參見巫繼學:《自主勞動論要》第271-273、265-266、381、168、176、175、19-20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6][27][28][32][33][45]馬仁典:《公本論》第155、4、219-220、3、4、15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0]陳典模、劉錦棠:《資金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性范疇》,載《晉陽學刊》1982年第1期。
[38]卓 炯:《對剩余價值論的再認識》,載《學術研究》1980年第5期。
[39]逄錦聚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繼承和發展》第346、341頁,[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41]參見曾昭禹:《社會主義新論》第121-131頁,[香港]銀河出版社2004年版。
[42][49][5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3、304、30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7]謝 濤、辛子陵:《試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與中國改革》,載《炎黃春秋》2007年第6期。
[5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2]《文集》(第8卷)第1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篇9
關鍵詞:落葉松;人工林;中幼林;作價
林價是林分價值的貨幣表現,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林分作為商品進入市場進行正常的貨幣交易,是林業產值改革試算的一種新形式,也是林業政策面向市場的一種新舉措,過去,在林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已經出現了諸如建立林價制度,實行森林保險,林分折價入股,林分資產轉讓,買賣青山,營林成果評價,以及森林災害損失評估等,都需要以林價為基礎。所以制定林價是深化林業改革和發展林業商品經濟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興隆林業局隨著林業深化改革,栽植的幼林也開始有了轉讓,但在轉讓過程中要有一個合理的價格,不能漫天要價,所以制定一個切實可行,買賣雙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價格尤為必要。為盡快使落葉松中、幼林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領域,加大林業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們依據本地區落葉松營林成本調查資料,對落葉松中、幼林有償轉讓提出如下見解。
1 落葉松中、幼林作價的必要性
林業生產的產品是林木,由于林木生長周期長,與農牧業相比,是它們的十幾倍,就是說林木的培育從種子育苗到森林成熟,木材產品進入流通領域是個漫長的生產過程,森林培育的全部投資只有林分主伐時才能收回,這種傳統式的林業生產周期,不但嚴重影響了資金的周轉,也不適應今天步入市場商品經濟軌道的生產需要。商品林的生產要求林木有更多的工藝成熟期,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達到自由買賣或易主經營。
通過落葉松中、幼林進入市場流通領域的手段,有利于改善林分的經營環境,提高集約化程度,實現科學育林,縮短職工造林的受益周期,調動職工造林的積極性,樹立起造林就是財富,就是商品的觀念,是職工致富的有效途徑,激勵職工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
落葉松中、幼林的轉讓和交易核心問題是如何作價,解決了作價問題,可使中、幼林像林木種子、苗木、木材一樣進入市場流通領域,實現其價值。使“誰造誰有”的政策及時兌現和落實,這是林業經營對象由過去那種自然生物的實物形態,轉向現在的經濟觀念的價值形態的飛躍,是勞動價值的實現。但應該指出,中、幼林作價交易只是轉移林分或林木的所有權、經營權,并非更易土地權屬,是占用權的臨時變更,不能與買賣土地混為一談。
落葉松中、幼林的有償轉讓是符合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它無損于社會主義所有制它有利于職工培育森林的積極性,有利于職工致富奔小康,因此,落葉松中、幼林作價勢在必行,并對林業深化改革起到推動作用。
2 落葉松中、幼林作價的方法
隨著林業商品經濟的發展,國家林業局提出從1990年開始實行新的林業產值改革試算方案,因此,林價的實際應用已被推上日程。關于幼林的計算方法,應采用序列林價,根據森林在培育過程中,逐年投入的費用復制公式計算的成本法,其公式為:
T,=∑Fi:(1+L)n-i+1+(P+C+S)Ti:∑
l=1
T;-序列林價;E-第1年的單位面積投入費用(元/畝);L-貨款利息率(12.96%)
P_利潤率(25%)
C-稅利(8.8)
s-林木損失率
依據本地區落葉松營林成本調查材料及物價局、農業銀行、保險公司收集的物價、貸款等計算辦法,進行落葉松中、幼林的作價編表,落葉松各年齡階段的價格由營林成本(含利息)、利潤、稅利、保險等為止部分組成。該表的林價是按現實的市場物價和工價編制的,因此在應用該表林價時,要依據不同的時期和中間期間物價上漲部分才能體現林價的合理性。
例如:設a為制表年至用表期間物價上漲指數。
設b為制表至用表時的年數。
設T(用時林價)=Ti:(1+a)b
在確定2005年林價時,先查出制表時到用表時的物價上漲指數,如制表時為2000年,5年間物價上漲指數為10%,要想確定10年生落葉松林價時可用下式表示:
T=Ti:(1+10%)5=475(1+0.10)5=765
上式計算結果即為現實的10年生落葉松的市場林價。該表的制定是在地位級16(日本落葉松)、15(長白落葉松)中等立地條件下進行的,在考慮林分生長表指標高低時,林價可上下浮動。
3 對落葉松中、幼林作價的幾點看法
3.1落葉松中、幼作價應從林業生產實際出發,以價值規律為依據使制定的序列林價即在理論上駐足,又要切實可行,切忌不講科學,憑眼力、靠經驗,甚至以長官拍板定局的作法,違背價值規律的價格必將阻礙林業改革的深入發展,影響步入商品生產的軌道。
3.2由于中、幼林作價直接關系森林所有者或經營者的利益尤其在集體林區及少林地區,關系到廣大林農的生產積極性。所以,應先搞試點,逐步做到買賣雙方、地方政府、林業部門及生產者、經營者的滿意。
3.3凡買賣的中、幼林,應劃清四至,標樁立界,發放林權證,避免林權糾紛后患。
3.4中、幼林作價,以序列林價為基礎,公開標底,競標成交,將競爭機制引入交易市場。
3.5中、幼作價交易可以和租賃荒山相結合,幼林所有者、經營者在中、易的同時,可優惠租賃一定數量的荒山荒地繼續經營,對主動租賃荒山經營好的農戶,則可優先售購中、幼林,或用中、幼林等價交換集體成林,使其近期有效,遠期有望,永續經營,穩步發展。
篇10
魏晉南北朝自然經濟的強化是不爭的事實,但對其演變的軌跡則有不同的看法。魏晉封建論者認為戰國秦漢是商品生產和流通十分繁榮的商品貨幣經濟時代,或交換經濟時代,并強調這種商品經濟是與奴隸制生產相聯系的。漢魏之際的變化是從商品貨幣經濟到自然經濟的變化,它成為封建制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1] 我們認為,戰國秦漢商品經濟盡管相當發達,但仍然沒有脫離自然經濟的范疇,它的基礎是封建地主制下的小農經濟;漢魏之際的變化是自然經濟范疇內和封建制范疇內的變化。為了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我們的眼光不應停留在人口增長還是耗損,城市繁榮還是蕭條,錢幣通行還是廢棄等現象上,還應該深入考察當時基本經濟單位的經濟構成及其變化。
一、 戰國秦漢農民和地主的經濟構成
戰國秦漢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有農民,有地主,他們經營的內容和規模有很大的區別,但其經濟構成基本上都是自然經濟(主要指自給性生產)與商品經濟(主要指商品性生產和商業活動)的結合。
戰國秦漢主要生產者是個體小農,這是史學界公認的。戰國秦漢小農比之戰國以前的小農,與市場發生較多的聯系,按孟子的說法,他們“紛紛然與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E┟裥枰謔諧∩瞎郝蛞恍┧竊偕匭氳納柿蝦蛻鈄柿希饕褪恰豆蘢印匪檔摹榜珩曛逐Α焙禿捍芳諧3L岬降摹盃瑯V質場薄N耍┟癖匭胂蚴諧√峁┫嚶Φ納唐罰謁塹募彝ゾ彌校丫艘徊糠治私換歡械納煌?,倒P迸┮道投室煙岣叩健懊袷呈參逯取鋇乃劍┟褚燦鋅贍芟蟶緇崽峁┫嗟筆康氖S嗖貳T謖庵智榭魷攏喲呵镎焦士跡魷至肆街智八從械耐懷魷窒螅閡皇橋寮小!豆蘢?#8226;乘馬》說“聚必有市”,東漢王符《潛夫論浮侈》說:“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都是指的農村集市。二是商人插足小農再生產過程。他們利用小農經濟力量薄弱、農業生產周期長、自然災害各地交替頻繁發生等特點所導致的地區間、年度間、季節間的豐歉不均、余缺不均,從事賤買貴賣活動。又因此有政府平糴政策的出臺。小農經濟的這種變化,為戰國秦漢商品經濟的繁榮提供了最廣闊的基礎。不過,戰國秦漢的小農經濟仍然是以自給性生產為基礎的,在總體上仍然屬于自然經濟的范疇。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耕織結合,春秋戰國之際以來它一再為人們所稱引和強調?!段究澴又伪尽氛f:“夫在蕓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合姆虺鲇谀袭€,秋冬女練[于]布帛,則民不困?!本褪沁@種耕織結合的典型描述。商鞅變法規定“戳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第一次明確把耕織作為農民的本業。漢代皇帝的詔書多“農?!辈⑻幔胤焦倮粢舶迅椊Y合作為勸農的基本模式。不從事家庭紡織而買衣穿的農家是存在的,但不能夸大其數量[2] 。戰國秦漢農民也有從事專業化商品生產的,不過并不多見。
戰國秦漢的地主經濟也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結合,不過按不同情況各有側重,從而可以區分為不同類型。記載比較具體的有大家熟知的西漢末年樊重的田莊。史稱樊重“世善農稼,好貨殖”,是一個擁有“田土三百余頃”、“貲至巨萬”的大地主,他的經營以“陂渠灌注”的大田農業為主,包括畜牧業、漁業、桑麻、果樹、經濟林木、手工業、商業等項目,還放高利貸。他雖然也從事貨殖活動,但經營活動的立足點是自我滿足各種需要,如“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以致能夠做到“閉門成市”。[3] 這種類型,我們姑稱之為“田莊型”。崔寔《四民月令》描述的地主田莊,也屬于這種類型,但時代已經比較晚。這些記載反映的都是較大地主的情況,中小地主生產規模不會有這么大,經營項目也不會有這么多,但恐怕多數以自給性生產為主,可以劃歸這一類型。另一些地主從事大規模商品生產。如《西京雜記》卷四載陳廣漢資業:有米二囷,分別為七百四十九石和六百九十七石;有諸蔗二十五區,可收一千五百三十六枚;蹲鴟三十七畝,可收六百七十三石;千牛產二百犢;萬雞將五萬雛;另有羊豕鵝鴨、果蓏肴蔌無算。這些產品應該主要是為出賣贏利而生產的,但從產品種類的繁多并以糧食為大宗看,其中必然包含了自給性生產,或者竟是以自給性生產為基礎的。這種類型,我們姑稱之為“貨殖型”。《史記貨殖列傳》列舉了不少以“千畝”、“千石”、“千足”計算單位的大規模商品性農牧林漁生產項目,其經營者應該就是“貨殖型”的地主。不過這是為了計算“富比王侯” 收入可“與千戶侯等”的假設數字,并不能認為它是普遍存在的形態,也不能認為都是純粹專業化的商品經營。其實,即使是《史記》《漢書》的《貨殖列傳》中所記載的大商人和工商業家,也不是經營單一的項目,而是同時經營多種項目,并往往多兼營農業。如春秋戰國之際著名商人范蠡,在輔越滅吳后至齊,“耕于海隅,苦身戮力,父子治產”,“致產數十萬”。后至陶,“要約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訾累巨萬”(《史記越世家》)。故《鹽鐵論水旱》云:“陶朱為生,本末異徑,一家數事,而治生之道乃備?!庇秩缛霛h以后“以鐵冶為業”的宛孔氏,“大鼓鑄(冶鐵業),規陂池(灌溉農業),連車騎,游諸侯,通商賈之利(長途運銷的商業)”(《史記貨殖列傳》)。經營酒業、剪刀業等工商業的“長安宿豪大猾東市賈萬”等,也同時是“兼并役使”的豪強地主(《漢書王尊傳》)。對這類貨殖家,司馬遷以“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即以經營工商業發財致富,又以兼營農業作為其支撐和保障)來總括之,說明他們也是以某種自給性生產為依托的。[4] 由此可見,所謂“貨殖型”和“田莊型”的區分只有相對的意義。
魏晉封建論者認為戰國秦漢的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都是與奴隸制生產相聯系的,是很可商榷的。漢代的確存在使用奴隸從事農業的事例,但如前所述,王莽、荀悅等人關于漢代豪強地主普遍采取租佃制的描述,不是舉幾個例子所能否定的。而且魏晉封建論者所舉的例子中并沒有使用奴隸從事專業化商品性農業生產的具體證據。漢代“豪人”常兼有地主和商人的雙重身分,而“豪人”以“役使”依附性人口為主,當然也應該包括主要從事商品性經營的地主在內。這并不是單純的推測,而是有據可查的。東漢末年的李衡曾“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龍陽汎洲上作宅,種甘橘千株。臨死,敕兒曰:‘汝母惡吾治家,故窮如是。然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瓍悄?,衡甘橘成,歲得絹數千匹,家道殷足。”這就是大史公所說“江陵千樹橘”、“收入與千戶侯等”的一例,應屬“貨殖型”商品經營,而他所使用的勞動力是依附農——“客”。[5] 李衡的行為并非自出心裁,在他同時和以前應該存在類似的經營模式。如東漢末年東海郡的糜竺,“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后來他還送給劉備“奴客二千”[6] 。“僮客”即“奴客”,可以理解為僮奴和客兩種身份的人,也可以理解為身份類似僮奴的客。無論如何,糜竺家族是使用依附性的“客”從事“貨殖”活動的,這正可與李衡遣客植橘相印證。如果說,這些例子時代太晚,不能算數,那么,好吧,讓我們回頭再來看看寧成的例子吧。寧成經營土地是當作買賣來做的,所以他說:“賈不至千萬,安可比人乎!”他是地主、商人一身而二任焉,屬于從事商品生產和流通的”貨殖型”地主,他“致產數千金”的家當亦足以與漢代最著名的貨殖家媲美。如前所述,他這種貨殖型經濟是建立在租佃制的基礎之上的,其出售的商品相當一部分當是來自租谷,或是從租谷轉化而來的。[7] 至于商品性手工業中的生產者,使用奴隸可能較多,也未必都是奴隸,甚至主要不是奴隸。例如,在深山窮澤從事鹽鐵生產的“豪民”,主要依靠“役利細民”,而不是使用奴隸[8] 。這些事實說明,那種認為漢代從事商品生產和流通的貨殖家都是利用奴隸勞動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從上述材料我們還可以看出,漢魏的依附性佃農,主人是可以直接遣使他們從事某種勞動的,并不等同于后世經濟上完全獨立的佃農,但由于書闕有間,已難考其詳了。
總之,戰國秦漢時代,無論農民還是地主,其經濟構成都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結合。從總體上看,主要從事自給生產的農民數量最多,是社會的基本的生產者;在地主中,也以從事自給性生產為主的“田莊型”地主為多;即使是“貨殖型”地主,也往往要在一定程度依托于自給性生產。因此,這個社會盡管商品經濟有長足的發展,仍然屬于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存在著許多與近代市場經濟相悖的經濟觀念和經濟行為,價值規律雖然在經濟生活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以至在一定范圍內出現某種類似平均利潤率的傾向,但是,廣大農民和很多地主,都不是根據價值規律來行事的,價值規律并沒有成為社會資源配置的基礎。這個問題牽涉廣泛的方面,限于篇幅,不可能在這里展開。
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的研究,人們注意到在長期戰亂中人口的的耗減,耕地的荒蕪,城市的蕭條,錢幣的廢棄等等事實,作了不少很好的論述,但是,對于作為基本經濟單位的農民和地主的經濟構成的探討仍然不夠。我們打算對此作一些粗略的考察。這一時期自然經濟的強化已是公認的事實,需要討論的,主要是農民和地主經濟中商品經濟成分是否已經消失? 注釋
[1]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何茲全:《自然經濟和依附關系——使中國中古社會和前后社會區別的兩大特征》,天津會議論文。
[2] 參閱拙著:《從〈管子〉看小農經濟與市場》,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對戰國秦漢小農耕織結合程度的估計》,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4期。
[3] 《后漢書樊宏傳》,《水經注》卷29《比水注》。
[4] 參閱耕播:《戰國秦漢工商業家兼營農業小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
[5] 《三國志》卷48《吳書孫休傳》注引《襄陽記》。
[6] 《三國志》卷38《蜀書糜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