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床老人的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3: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臥床老人的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臥床老人的護理措施

篇1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5-0960-02

住院老人的安全問題已受到各醫院的高度重視。老人在住院期間安全能否得到保障,與醫療護理工作息息相關。各醫院從護理角度對老人的安全問題進行評估、分析,找出薄弱環節,采取應對措施,為老人提供舒適、安全的就醫場所和就醫環境。

1 住院老人常見的安全問題

1.1 臥床人的安全問題

臥床老人最容易發生的傷害是壓瘡、燙傷、抓傷、感染、窒息或墜床等。這些傷害主要與老人疾病所致翻身活動受限,長期臥床,護理不當而引發的并發癥等有關。

1.2 可活動老人的安全問題

這類老人最大的安全隱患就是對自己的活動能力缺乏正確的評價,過高估計自己,而又不聽醫護人員勸阻,擅自離床活動或不在護理人員的看護下,獨自在走廊抓著扶手行走。這種不遵醫行為,也常常是造成老人意外跌傷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醫院的基礎設施及格局不合理,如地面過滑導致患者跌倒等。

1.3 吞咽障礙老人的安全問題

這類老人由于疾病所致吞咽功能障礙,在進食、服藥、飲水中容易發生嗆咳、誤吸,而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發生,這些護理并發癥已成為那些高齡伴體質虛弱老人的致命威脅。如我院門診曾收治1例80歲老人進食香蕉而發生窒息,經搶救無效死亡的病例。

1.4 心理障礙老人安全問題

這些老人由于孤獨、寂寞、恐懼或依賴等心理障礙,表現出缺乏安全感而對護理人員特別依賴,只要護理人員離開他們就反復拉呼叫鈴,弄得整個病房不得安寧,時常這樣會造成護理人員的厭煩情緒,而出現不良的言行;有的白晝不分,白天睡覺,晚上活動,很容易在夜間發生跌傷事件。還有的老人有妄想心理,總擔心有人加害他或偷其物品,甚至有個別老人乘護士不在病房時,而悄悄地自床尾邊沿溜下,有可能造成傷害。

1.5 老人的違醫行為所致的安全隱患

老人不聽從醫務人員的指導,擅自外出或不按時服藥-造成不良后果及意外事件的發生。個別老人擔心花錢.以及受外界媒體反面宣傳的影響,認為醫院會騙錢,而缺乏對醫院的信任感,不同意常規的治療檢查方案,有可能會造成漏診、延誤病情的現象發生。

2 老人在服藥中的安全問題

2.1 老人自身因素的安全隱患

有的老人在服藥中不想麻煩護士,而想自己獨立服藥,但由于其行動遲緩、視力障礙、判斷失誤或手持物不穩,而造成藥物丟失、撤落的現象,或有的已經服藥過后又忘記了,又追著護士補藥或質問護士還沒有發藥給他,而出現誤會。也有的老人服藥依從性差,而出現不按醫囑服藥,自行加服多種保健藥。由于服藥種類過多、次數頻繁也會造成老人漏服藥物、不能按時服藥等安全隱患。

2.2 護理工作落實不到位影響老人的服藥安全

2.2.1 由于護士對老人的生活能力和健康狀態評估不足,不能及時了解老人的困難。老人由于記憶力減退,對護士交代的服藥事項容易忘記,而發生漏服或忘記服藥的現象。

2.2.2 護士對老人的人文關懷認識不夠,沒有嚴格執行服藥到口的原則或沒能督查老人及時服藥,致使老人不能準確服藥,而影響治療。護士沒有注意到老人拆除藥物包裝的困難,在發藥前沒有幫助老人打開藥物包裝,而導致意外傷害。

3 老人安全問題的應對措施

3.1 認真落實護理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安全護理的關鍵就是要認真落實護理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分級護理制度、“三查七對”制度等。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克服懶散的工作作風和僥幸心理,從源泉上消除隨意簡化操作程序所致的不良后果。并根據老人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如老人在進食、入廁、步行、服藥及臥床等方面,制定風險管理預案,提高預見性護理能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3.2做好老人的安全教育

工作中認真評估老人的安全隱患,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耐心向老人講明不遵醫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使其積極配合,并向家屬反饋老人的一些不控行為和由此而帶來的不良后果。同時,護理方面主動做好巡視,及時發現老人的需求,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記錄,隨時隨地給老人一種安全感,這樣可減少老人的一些不安全舉動。

3.3 提高護士的業務素質

護士的業務素質是做好護理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護理人員只有具備過硬的護理操作技術、豐富的理論知識,樹立“以愛為先”的護理理念,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如在操作后隨手上好床欄的習慣.確實為老人提供安全的、可靠的、高質量的服務。同時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和自我保護意識。

3.4 做好人院評估

內容包括:皮膚的完整性、活動能力、吞咽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詳細的評估和記錄,填寫安全隱患表。對有潛在危險的老人做好護理標識。如有墜床危險者上綠色絲帶、有精神異常者上黃色絲帶等,以對各級人員起警示作用。

3.5 加強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

臥床老人的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是科室護理工作的重點,各級護理人員應定時做好老人的翻身、拍背、擦浴等工作,科室管理者每天做好檢查和督促,確保無護理并發癥的發生。

3.6 加強病房設施的安全管理

篇2

【關鍵詞】 長期臥床; 老年患者; 褥瘡;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5-0127-03

doi:10.14033/ki.cfmr.2015.25.061

褥瘡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皮膚等軟組織潰爛和壞死性病變,其多是由局部受壓,造成血液循環不暢,進而誘發組織細胞持續性缺氧所致[1]。老年患者一旦發生褥瘡,不但影響固有疾病的康復,延長治療時間,增加老年患者的痛苦,甚至誘發嚴重感染以及敗血癥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針對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制定科學有效的褥瘡護理干預措施,對于預防褥瘡的發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2013年1月-2014年12月筆者所在科室對60例長期臥床老年患者實施褥瘡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長期臥床老年并發褥瘡病例共60例,均為2013年1月-2014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褥瘡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68~87歲,平均(83.4±6.8)歲;臥床時間1~13年,平均(6.3±0.8)年;褥瘡臨床分期:Ⅰ期28例,Ⅱ期17例,Ⅲ期及Ⅳ期共15例;基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者36例,股骨頭壞死6例,惡性腫瘤5例,其他疾病13例。

1.2 褥瘡臨床分期

根據患者褥瘡癥狀的不同,臨床上將褥瘡分為瘀血紅潤期(Ⅰ期)、炎性浸潤期(Ⅱ期)、淺度潰瘍期(Ⅲ期)及潰瘍期(Ⅳ期)四期。

1.3 護理

根據患者的病情進展和康復狀況,對60例長期臥床并發褥瘡的老年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褥瘡護理干預措施,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3.1 心理護理 并發褥瘡的老年患者多會伴隨大小便失禁,并且褥瘡常會散發出異味,患者難免會產生自卑、抑郁等消極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隨時了解老人的心理變化,耐心為老人講解褥瘡的產生原因及臨床治療效果,鼓勵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1.3.2 加強飲食指導及護理 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多注意補充富含蛋白質的營養食物,鼓勵患者多食魚、肉、新鮮蔬菜及牛奶等易消化食物。定時幫助患者做翻身動作,2 h/次。護理人員應詳細記錄患者的翻身時間和皮膚顏色變化,針對患者易發生褥瘡的身體部位要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如墊氣圈、棉墊等),每日要為患者更換床單、被罩,保持床鋪整潔、干燥。

1.3.3 褥瘡各分期護理干預措施 (1)Ⅰ期護理方法:將爽身粉或爐甘石涂抹于皮膚腫、紅、熱、痛或麻處,以減少局部摩擦。嚴禁為患者按摩,避免軟組織損傷惡化[2]。根據患者病情指導患者進行適當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2)Ⅱ期護理方法:使用生理鹽水為患者清洗創口,以避免創口繼續惡化擴大。患者若出現水皰,應采取以下處理措施:于水皰邊緣行消毒工作后,將水皰中的液體抽出,將碘酊(2%)涂抹于創面,配合使用紅外燈照射創面進行殺菌,最后選用無菌紗布包扎創面[3]。在整個水皰處理過程中應注意保護水皰表皮的完整性,以避免發生水皰感染。(3)Ⅲ期和Ⅳ期護理方法:患者創口行常規消毒后,將磺胺嘧啶因軟膏涂抹于患者創面,并配合紅外燈照射殺菌,3~4次/d,護理人員應在患者用藥期間密切觀察患者創面的變化情況。

1.4 觀察指標

根據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褥瘡各分期癥狀改善情況,對60例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估:(1)Ⅰ期:以患者皮膚腫、紅、熱、痛或麻癥狀全部消退為痊愈;以患者皮膚腫、紅癥狀消退,熱、痛癥狀顯著減輕為顯效;以患者皮膚腫、紅、熱、痛癥狀均有所減輕為有效;以患者皮膚腫、紅、熱、痛癥狀均無任何改善為無效。(2)Ⅱ期:以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退為痊愈;以滲出消失,患者皮膚疼痛、紫紅、硬結及水皰等癥狀得到顯著好轉為顯效;以患者滲出、疼痛、紫紅、硬結及水皰等癥狀均有所減輕為有效;以患者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病情甚至出現惡化為無效。(3)Ⅲ期和Ⅳ期:以患者潰瘍結癡并脫落,皮膚局部組織得到修復為痊愈;以患者潰瘍結癡為顯效;以患者潰瘍面積有所減少為有效;以患者潰瘍無任何好轉,甚至潰瘍程度出現加重為無效。

2 結果

2.1 護理效果

60例患者中,總有效例數為59例,總愈顯例數為53例,其中Ⅰ期愈顯率為96.4%,總有效率100%;Ⅱ期愈顯率為88.2%,總有效率100%;Ⅲ期和Ⅳ期愈顯率為86.7%,總有效率93.3%。

2.2 護理滿意度調查

經治療、護理干預后,在出院前1 d,采用筆者所在醫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分析,分為三個級別: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調查結果顯示:42例患者對護理表示非常滿意,17例患者對護理表示滿意,1例患者對護理表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高達98.3%。

3 討論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劇,褥瘡在老年病患中的發生率呈不斷升高趨勢。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機體功能的衰退,皮膚代謝功能較低,加之有些老年患者需長期臥床,導致老年患者成為褥瘡發生的高危人群[4-5]。針對長期臥床老年患者褥瘡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次研究對60例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通過制定分階段護理干預措施,降低了褥瘡防治的被動性和盲目性,還通過加強心理護理、飲食指導以及護理等宣教工作,有效的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屬對褥瘡防治的認識,促進了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的配合度,同時還加強了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流溝通,提高了患者護理的認可度和滿意度。總而言之,在臨床護理長期臥床老年患者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在加強褥瘡基礎護理的同時,還應根據褥瘡發病各階段的病理特點,采取合理得當的防治措施,減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彭均,王穎.壓瘡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J].護理雜志,2010,27(7A):987-988.

[2]查云飛.老年患者的褥瘡護理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131-132.

[3]易容.臥床患者并發褥瘡的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9):151-152.

[4]蔣琪霞,李倩,耿廣莉.提高癱瘓者褥瘡護理的有效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2):10-17.

篇3

關鍵詞 老年骨折 心理護理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患者在骨傷科治療的所占比例逐漸增多。由于骨科老年患者治療時間較長,活動受限,在臥床治療期間容易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大多數患者擔心肢體殘廢,而常常表現出不同情緒的反應及心理需求,因此,我們在臨床護理中,要針對老年骨折的特點和心理狀況,加強心理護理,盡量多給予患者關心和安慰,耐心解釋長期臥床患者的注意事項,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116例老年骨折病人,其中男49例,女67例;年齡66~98歲,平均73歲。骨折部位:股骨頸和股骨粗隆間骨折占81%,前臂骨折占19%。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壓、心臟病、腦血栓等病史。

心理護理:由于老年骨折患者住院后,離開了家庭和工作單位,對周圍環境都很陌生,所以多數患者都會產生一種孤獨感,而表現出緊張焦慮、抑郁痛苦等心理,擔心疼痛、生活上不能自理以及發生意外等,為此,我們護理人員要給老年患者創造良好的環境,護士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熱情、關心和嚴肅的態度對待病人,耐心細致做好解釋工作,告訴患者各種治療方法以及護理的意義,提醒患者必須要配合治療中的注意事項。要通過治療和護理的機會,護士要坦然向病人作自我介紹,保持儀表文雅,表情自然,引導病人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及相關的樂觀行為,以取得病人和家屬的信任,樹立戰勝疾病信心。

與關心:對新人院的老年病人,護士都要以高尚的護理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去迎接和關懷照顧老年患者,對老人可通過微笑、交談、按摩、康復指導及協助病人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等,使其感到幸福和滿足。

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對老年住院患者,除了醫護人員的護理外,還需要家人、朋友、同事及社會的支持,要多給予正面的指導、勸解、鼓勵和安慰等,幫助患者渡過最困難的時期,并真正體驗到社會及親人的關愛與溫暖,使其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同時要向老年患者介紹成功病例,請同病室療效好的病人進行現身說法,講述治療經過及配合方法,以增強信心,解除思想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耐心解釋,細心觀察:老人對疾病的體驗,往往不能講述得很清楚和具體,所以護士不可能等待病人的主動反應,必須仔細檢查病人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上的變化,詳細收集有關老年患者的病情資料,便于正確估計病情,做出正確護理判斷和采取正確護理措施。

加強培訓,掌握護理技能:護士要積極參加各種護理專項學習交流,接受護理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護理能力,在業務技術上使老年骨折患者充分信任。護理人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老年患者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在某項護理技術操作中,動作粗疏,便會被認為在拿他們做試驗,從而引起老年患者心理上的一些變化,所以護士應舉止穩重,操作熟練,操作輕柔,反應敏捷,關心和重視他們的各種治療和檢查。如有的手術后患者需要靜脈注射,由于老年人血管硬、滑,給穿刺帶來一定困難,加之老年人的心理作用,總是擔心新護士不能“一針見血”,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讓新護士先給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操作,讓老年患者從側面了解新護士的過硬靜脈注射技術,使其產生信賴感和安全感。

結果

篇4

關鍵詞:社區;特殊人群;家庭病房;護理措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G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382-01

社區護理即是面對社區內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團體的健康服務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導、家庭護理、康復指導、患者及健康人的營養指導、婦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詢等[1]。近些年來,社區文化及社區醫療獲得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也逐步獲得了社會和醫療學者的重視。我社區對轄區內特殊人群實施家庭病房護理管理措施獲得了較好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管理服務對象

我社區內精神障礙患者36例,殘疾運動障礙患者42例,心腦血管意外臥床患者44例,共122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2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60.5±5.5)歲,所有患者均為限制行為或是限制運動障礙患者。

2護理方法

2.1傳統護理方法:在實施前主要采用的傳統的護理管理方式,主要措施是定期對社區內管理122例特殊人群進行訪視,給予治療和護理方法的指導,進行生活飲食的指導。

2.2家庭病房護理管理措施:對我社區管轄內的特殊性患者建立家庭病房護理管理措施,方法如下:(1)飲食生活護理干預指導:依據患者的情況制定規律的飲食習慣,保證患者攝入足量營養及維生素,以定量、定時、營養均衡為主要原則,低鹽、低脂、高維生素降低糖分的攝入。增加粗纖維食物及蔬菜的使用量,尤其是對臥床患者,要注意保證大便通暢。(2)運動管理措施:對精神障礙患者應進行適當的增加體育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患者患病能力,對臥床患者應適宜的增加床上運動,對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限制其體運動,減少心腦負擔,嚴格執行下床運動的標準,避免過早下床運動導致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3)藥物治療:對患者實施嚴格的藥物管理,尤其是針對精神障礙患者治療藥物,嚴格要求患者家屬定期定時定量的發放治療藥物。(4)心理干預護理:對特殊患者實施心理干預措施,同患者及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增加對患者的關心和人性化關懷,增加相互患者及家屬的相互信任,提高治療依從性。(5)健康教育干預:對社區內特殊人群實施家庭健康教育知識的講解,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重視和患者家屬對患者的關心度。(6)防止并發癥:要積極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對臥床患者要注意褥瘡和肺內感染的發生發展,要積極的預防和治療。

2.3統計方法:統計學分析選用SAS8.0統計軟件,以x±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

2結果

2.1對比護理管理措施實施前后:分別對實施管理措施及前后進行100份的問卷調查,實施管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生活幸福感,舒適感,家庭和睦度及對社區護理工作人員的滿意度,均顯著優越于實施管理前情況,差異性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近些年伴隨社區醫療服務的提升和進步,社區衛生服務已經走進了每一個家庭,不但提高了每個家庭及整個社區內,居民的疾病防治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也相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隨著社區醫療服務體制的逐漸完善和成熟,社區服務質量和水平也越來越高。

常規的社區護理服務僅局限于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和社區內就診患者的護理干預管理,但對于精神疾病患者、殘疾患者及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意外臥床患者,這一部分患者的護理干預則發生缺失,近一年來我社區醫療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改進,成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深入社區,家庭,針對這一部分患者采取建立家庭病房的措施進行護理管理干預,以提高特殊性患者享有高質量的社區護理服務。通過對家庭病房護理干預措施實施前后患者及家屬,社區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及工作質量均得到了認可和好評。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家庭病房實施前情況但對比實施后,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由此可見,社區內特殊人群實施家庭病房護理管理措施,能有效的增加患者幸福感、增加生活舒適感及家庭和睦度,提高對社區護理工作人員的滿意度,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適宜應用于社區內特殊人群的護理管理。

參考文獻

[1]王化玲, 劉書祥, 胡瑋.社區護理實踐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2):92-94

篇5

關鍵詞:骨科;老年;便秘;護理

【中圖分類號】R197.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520-01

1 臨床資料

本文選取了我院骨外科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術后臥床老年患者120例,對其便秘原因進行分析探討。其中男性56例,女性74例,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72歲。其中脊柱骨折的32例,下肢骨折的43例,骨盆骨折的19例,其它骨折的26例。這些老年患者中,有38例在骨折前就有便秘史,其余82例在術后3-7天內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便秘。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在飲食,腹部按摩,心里干預,用藥等方面進行指導后,均使其在便秘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緩解。

2 引起老年骨科患者術后便秘的相關因素剖析

通過對以上120例老年臥床便秘患者的分析與研究,筆者發現,導致患者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 術后長時間臥床導致腸蠕動減弱。很多的骨科患者,由于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活動量減少,胃腸蠕動減弱,從而食物在胃腸停留時間變長,水分被小腸吸收,引起糞便干燥硬結,排便困難。

2.2 疼痛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導致抑制便意:手術過后,傷口疼痛會引起患者心理緊張,焦慮,抑郁等,這些都會是排便受到抑制,由此引發的便秘稱為緊張性便秘。

2.3 術后不合理的飲食導致便秘。

(1)患者家屬及患者缺少如果預防便秘方面的知識;

(2)由于老年人大部分牙齒脫落或松動,其日常進食相對來說比較精細,體內長期缺乏粗纖維類的蔬菜和水果,不能刺激腸蠕動;

(3)老年患者術后需要長期臥床,行動不方便,為了盡量不麻煩其他人,為了減少大小便的次數,刻意的少食,少喝水,胃腸內食物較少,不能刺激胃腸正常的蠕動,從而導致便秘。

3 對便秘者的護理對策

為了能是患者盡快擺脫便秘帶來的痛苦,醫護人員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護理:

3.1 注重心理護理,和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要和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確立醫護人員在患者心中的地位,并告訴患者術后由于活動受限,胃腸蠕動差,會發生便秘的可能性,和患者配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以防止便秘的發生。同時,由于骨折多是突發性的,患者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往往會出現緊張、焦慮、食欲不振等情況,作為醫護人員,應該時常對患者進行安慰體貼,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進一步預防或者緩解便秘。

3.2 幫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幫助患者在床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以不疲勞為宜。有效的功能鍛煉可以促進患者增進食欲,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膈肌、腹肌和肛提肌的運動,其主要方法是:①做腹部深呼吸;②指導患者每天早、中、晚做提肛運動,每次做50遍。③每天2-3次腹部按摩。具體方法是:在飯后30分鐘或便前20分鐘,患者仰臥,雙膝屈曲,腹部放松,雙手掌折疊放在一起,以肚臍為中心,在腹部做順時針的腹部環繞按摩,每次不少于50下,這樣可以增加胃腸蠕動,促進患者排便。

3.3 合理的飲食護理。大多數患者家屬缺少健康合理飲食方面的知識,認為患者術后應該進補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實這些食物容易加重便秘。術后第一餐應該以流食為主,少吃甜食。應該給患者進食清淡,富含維生素、粗纖維的水果、蔬菜,粗糧等,這類食物可以促進胃腸蠕動。此外,還要給患者多喝水,每天早晨空腹飲300ml溫清水,還可適當的喝些蜂蜜水,促進排便。不要讓患者服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產生脹氣,出現腹脹。

3.4 優化排便環境,進行排便訓練,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使患者盡早適應病房的環境,適應床上排便,盡可能的給患者提供一個輕松、隱蔽的排便環境,心情放松,這樣有利于排便。我們可以這樣做:①拉上布簾子;②打開收音機或者電視機,或者放一些讓患者輕松的音樂;③盡量讓工作人員或者訪客回避;④打開窗戶或換氣扇通風透氣,或者在病房放置清香除臭劑。此外,還要對患者進行定時的排便訓練,比如讓患者養成每天早餐后定時排便的習慣,即使沒有便意,也要堅持定時排便,這樣容易建立條件反射,有效防止便秘。

3.5 合理的使用輔助治療藥物,必要的情況下使用緩瀉劑。合理的使用補鈣、補鐵類藥物,補鈣時最好同時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服用鈣片最好咀嚼碎后,用溫水服下,促進鈣溶解。很多止痛藥特別是鎮痛泵容易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抑制作用,要盡量少用或者不用這類藥品。如果患者超過3天沒有排便,要及時的采取措施,服用一些緩瀉劑,可用適當番瀉葉沖水代替茶飲用,也可以服用果導片、培菲康、硫酸鎂、纖維素等。此外,還可以服用一些促進胃腸動力藥,如西利。在服用緩瀉劑的同時,配合使用性瀉劑,如開塞露、液狀石蠟等。很多老年患者大便呈粒狀,很硬,塞在口,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使用開塞露,也仍然排便困難,這就需要先挖出口的硬質粒裝大便,這樣直腸中的大便就會跟著自動排出。此外還要注意不要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最好是不同的藥物適當的交替使用。此外,醫護人員還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合理使用藥物,不要盲目亂用。

4 總結

綜上所述,老年人的腸蠕動功能減弱,加之術后臥床,便秘的發生率極高,因此,醫護人員要掌握老人術后便秘的發生的原因,提早預防,對不容的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盡可能減少患者的痛苦,降低便秘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盧翠芳,丁學民,金秀梅.老年骨折臥床患者便秘的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3):235-236

篇6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1)09-0114-01

老年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是組織及器官逐漸退化和生理功能衰退的過程,機體免疫力下降,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由于老年后生活環境、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的變化,可形成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狀態,這些不利的因素使老年人容易患病,所以老年病人的護理也是我們護理學科的一個重要內容。現對一些實際工作中護理方面的體會介紹如下。

1、精神的護理

老年人患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緒的變化,表現為性情孤僻、抑郁或脾氣暴躁、聽力減退、感覺遲鈍、表達欠清。此時更需要護理工作耐心細致、體貼和周到,要得到老年人的信任和合作,就要從言語態度、操作手法的掌握上下功夫。要熟悉老年病人并發癥多,病情多變和錯綜復雜的特點,故觀察要嚴密細致。

2、飲食的護理

老年病人的飲食要營養豐富均衡易消化可口,一日三餐要葷素搭配、稀稠結合,多吃豆類制品、新鮮蔬菜與瓜果。同時要注意飲食與疾病的關系,慢性喘息性氣管炎病人應忌吃海鮮食物,以免引起過敏性反應而加重病情;高血壓、心、腦、腎病患者宜吃低膽固醇、低鹽飲食;糖尿病患者應注意控制主食量、忌食蔗糖及甜食。

3、預防并發癥的護理

對臥床的老人堅持早晚洗臉、洗腳、會陰清潔,經常擦浴,更衣。受壓部位要多按摩,勤翻身、勤拍背、多飲水,以預防褥瘡、尿路感染、肺部感染。

4、睡眠護理

老年病人一般都睡眠差,睡眠質量不高,而長期睡眠不佳又直接影響身體的恢復。因此應給病人一個安靜的環境,室內溫暖適宜,通風好,床鋪要柔軟舒適、清潔衛生,便于入睡。

5、老年病人用藥期間的護理

保證給藥途徑的通暢,嚴密觀察病人用藥時易出現的副作用和過敏反應。特別是對慢性病病人因為用藥品種多、劑量大、時間長,加之本身肝腎的吸收、排泄功能減退,所以要特別注意藥物過敏的發生。采取措施預防胃腸道用藥的反應,保護好老年人靜脈血管以保證用藥。

6、排便的護理

老年人由于牙齒受損咀嚼不便,蔬菜攝入較少,加上胃腸功能減弱,腸蠕動減緩,常常引起糞塊干燥,大便秘結,排便困難,給病人增加了不少痛苦。因此要讓病人多吃瓜果和煮熟煮爛的蔬菜,以增加粗纖維的攝入,促進腸蠕動,通暢大便。

7、運動的指導

篇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302

中老年人由于年齡及自身的特點,重要的生命器官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消化、吸收、修復、愈合等功能低下,因此對手術的耐受力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胸外科手術往往又會對病人身體產生較強的壓力和刺激,有計劃的術前護理是增強耐受力,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針對中老年人,術前的護理重點在于建立病人接受手術的信心,同時盡可能的使病人的生理狀態接近正常,以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力。

臨床資料

本組40例,男19例,女21例。45~69歲28例,>70歲12例。入院時心電圖異常16例,肺功能減退15例;入院時測血壓>173/83mmHg 13例,血糖>70mmol/L 4例。本組40例均經手術治療。

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中老年人思考問題細致、處世經驗豐富,當看到、聽到他人手術的良好效果后,對手術會寄予希望。但確定手術后,焦慮、恐懼、思前顧后的心態會接踵而來。各種心理變化過程都會影響飲食與睡眠。護理中不應因手術簡單與否而忽略心理護理,應根據心理狀態恰當地向患者解釋病情,向患者介紹手術經過、護理措施及治療成功的病例,增強老人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

全面觀察及常規檢查:對病人全身狀況的觀察和必要化驗檢查是全面了解病人生理狀態的必要手段。不可因一般狀態佳而漏掉某方面的檢查。中老年人臟器的儲備功能低,應激能力差,使機體內環境處于相對不穩定或失衡的邊緣,應予以重視。發熱、多汗、食欲不振均使機體入量不足或丟失營養成分,為適應手術,術前應予以糾正,加強營養。中老年胸部疾病患者多數營養差,胃腸功能低下,術前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以利術后機體恢復,防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如消化道進食無法達到要求,遵醫囑給予補充靜脈營養支持,如輸入清蛋白、血漿、新鮮血、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對中老年病人的輸血、輸液要嚴格掌握輸入速度,過快不僅增加心臟負荷,還會因高齡者毛細血管的滲透性高而并發肺水腫,一般40滴/分為宜。結腸灌注也可作為手術前、手術后補充營養的方式,但需行胃腸道準備的病人不宜使用。

加強呼吸功能鍛煉:胸腔手術患者,手術前常伴有胸痛、胸悶等癥狀,常有清理呼吸道無效,并伴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術前1~2周戒煙,鍛煉腹式呼吸及排痰,給予超聲霧化吸入,術前1周應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炎癥。對于咳嗽劇烈而不能平臥的老人,應按醫囑應用化痰藥,補充足夠水分,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按醫囑適當運用止咳藥,以利于老人睡眠和休息。對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老年人,除有心、腎和其他需要限制水攝入的疾病,應鼓勵老人每日飲水量2000~3000ml。制定呼吸康復鍛煉計劃,包括有效咳嗽,有規則的練習深呼吸,腹式呼吸(膈肌每下降1cm可增加肺通氣250~300ml)。對患有COPD的老人可指導進行呼吸操鍛煉。肺切除術后有效排痰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預防術后并發癥的有效方法。對患者進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訓練,誘發咳嗽反射:用手指在患者頸部按壓氣管或天突穴位來刺激氣管引起咳嗽反射,使呼吸道分泌物隨咳嗽而排出。

灌腸時注意事項:老年患者擴約肌功能降低,對灌腸刺激耐受性低,肛管插入時動作要輕,有痔瘡者要用細肛管,肥皂水一般為20ml左右,壓力要低。胃腸道準備中,要注意老年人對冷、熱反應不敏感,耐受力又差,灌腸洗胃用液溫度準確(39~40℃),液量因人而異,還需防止由于反復灌洗出現虛脫。

預防切口感染:自術前準備皮膚開始,老年人皮膚張力低,給輕微壓力即可伸展,伸展后又不易回縮,故清潔、涂擦或備皮時動作應輕柔,操作者注意力要集中,以防皮膚損傷。重視全身衛生,能下床者協助其沐浴,臥床者給予全身擦浴,要注意保暖。老年人皮膚干燥,對堿缺乏抵抗力,不宜使用堿性肥皂,以免引起皮疹或降低皮膚防御能力,影響切口愈合。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訓練:為適應手術臥位,術后各種,術前要進行充分訓練,一般訓練為2~3次,平臥排便,對老年人難以習慣,麻醉后膀胱松弛,增加平臥排便的障礙,術前應重點宣教。

特殊病人的觀察與護理:對特殊病情觀察不容忽視。心血管疾患老人,對手術耐受更差一些,按時記錄生命體征,有心衰時需糾正后再施行手術。貧血老人應針對性地糾正貧血后合理膳食。患老年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多表現為換氣功能低,運動后動脈血氧張力下降,有二氧化碳潴留,直接影響手術,術前要徹底糾正,吸煙、嗜酒病人要禁煙酒。對于存在高血糖、高血壓患者,應控制飲食,監測血壓、血糖,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周密護理計劃,認真實施,并與家屬合作,配合手術要求。

討 論

篇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182-01

老年性癡呆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病因未明,無特殊的治療措施。衰老、抗體功能減弱、代謝障礙、內分泌減退、心理社會因素等均與老年癡呆的發病有關,不同程度的影響了生活能力,需要照顧。老年人住院,不僅病人痛苦,而且造成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通過3年多針對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實踐,對老年癡呆患者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應當采取的搞理措施,進行總結,認為科學合理和充滿人性化護理干預,可以在維持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和生活質量,回歸社會等方面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1臨床資料

2005年至2008年,我科共收治老年癡呆患者共110例,其中男52例,女58例,患者年齡范圍57~93歲,平均在這些病例中,屬血管性癡呆有32例,屬AD的78例,住院時間最長

的216天。

2護理問題及干預

2.1心理問題

2.1.1焦慮,患者出現失落和不安全感,癥狀:坐立不安,重復動作,不停地搓手或者來回走動。

2.1.2抑郁表現為呆滯、退縮、食欲減退、心煩、睡眠障礙、疲憊等。

2.1.3情感不穩定,常見小事發火、逃避、頑固、不合作,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包括踢、抓、咬、打人、撕東西、破壞物品、罵人或語言攻擊),不恰當處理物品、不恰當穿脫衣服。

2.1.4欣快、易懷舊、自得其樂、話語增多,面部表情幼稚。

2.1.5淡漠、表現為退縮、孤獨,回避與人交往,對環境缺乏興趣。

2.1.6語言超越行為,包括持續要求幫助和引人注意,重復評議或問題,抱怨,消極待人或者待物,尖叫。

2.2心理護理:老年癡呆是一種社會的心理性疾病,心理護理必不可少,多與患者談心交流,鼓勵家人陪護探視,對于焦慮者,給予患者足夠的照顧,保證居室安靜,安排適當的活動,指導患者聽一些輕松、舒緩的音樂,對于抑郁癥患者,要耐心聽取患者的訴說,不強迫患者做不情愿的事情。鼓勵患者多活動,如散步等,有些攻擊行為的發生,應該盡量避免一切應激原,病房環境應盡量按照患者的原有生活習慣設置,分析產生的激越的具體原因,避免刺激性語言,鼓勵規律性鍛煉,以達到放松的目的,對老年癡呆患者不能用禁止、命令的語言,更不在患者存在激越行為時將其制服或反鎖在房間內,這樣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使病情加重,表現欣快的患者護理人員首先要尊重患者,勸導患者增加活動,如下棋、讀報等。行為淡漠的患者要增加宿舍的照明,多與患者交流,向患者多說一些關愛的語言,與患者建立信賴的關系等,鼓勵患者所做的事情。

2.3用藥安全及護理干預:老年癡呆患者,多合并多種伴隨疾病,用藥多樣,如果疏忽,會引起漏服、少服藥或者用藥過量,甚至中毒等。老年癡呆患者常忘記吃藥或者吃錯藥,或忘了已服過藥而過量服用,所以,所有口服藥必須由護理人員按頓送服,不能旋轉在患者身邊,老人服藥時必須看患者服藥,幫助患者將經藥全部服下,以避免患者遺忘或者錯服。如一些心臟用藥,用之過量會導致猝死,有生命危險,糖尿病用藥,漏服或者不能按時服用,起不到降糖作用,服用過量又會造成低血糖等。對伴有抑郁癥者,幻覺和自殺行為的癡呆老人以及拒絕服藥的患者,除要監督其把藥服下,還要讓患者張開嘴,檢查是否已將藥物咽下,防止患者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將藥吐掉或取出,鎮靜催眠藥要在患者上床以后再服下。中重度癡呆患者服藥后常不能訴說其不適,護理人員要細心觀察病人服藥后的反應,及時反饋給醫生,以便及時調整用藥方案。臥床患者、吞咽困難的癡呆老人,不宜吞服藥片,最好將藥片瓣成小粒,或才研碎后溶于水中服用,不能吞咽或者昏迷患者應由胃管注入藥物。

2.4安全隱患及護理干預

2.4.1跌傷:老年性癡呆多伴有椎體外系疾病,表現為扭轉痙攣、震顫麻痹以及各種各樣的共濟失調,患者站立行走都會出現困難,卻愿親自行動完成一些力不從心的工作,結果跌傷,加之老骨質疏松,極易骨折,所以病房內、浴池、廁所地面干燥,無積水,規勸病人勿做難以承擔的勞作,上下床及變換體時動作宜慢,床邊宜設護欄,上下樓校梯、外出散步,一定要有人陪伴。

2.4.2走失:老年癡呆患者因記憶功能受損,尤其是中重度癡呆患者,定向出現障礙,應避免患者單獨外出,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在其衣服內放一張卡片,寫有患者姓名、疾病、家庭住址、聯系電話,一旦走失,容易被人送回。

2.4.3飲食護理:以防止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現嘔吐、腹瀉,進食時必須有人照看,以避免食物嗆入氣管致窒息死亡。結合患者飲食習慣和胃腸道功能,制定相應的食譜,要進餐前主動介紹食物之口味,給予鼓勵及引導,暗示患者飲食美味可口,早飯和晚飯時盡量開燈、供暖,創造明亮溫暖的進食環境,便于觀察,對家屬送飯者,與患者家屬溝通,要求食品制作時盡量保持食物的色香味刺激患者食欲。由于患者容易存在少食,盡量鼓勵患者多進食,對于沒有糖尿病的患者,鼓勵多進食水果及各種蔬菜。

2.4.4睡眠障礙老年癡呆患者往往有睡眠障礙、認知障礙,嚴重時,常白天休息夜間吵鬧,對于這種情況,首先要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入睡條件,周圍環境要安靜舒適,入睡前用溫水泡腳,不要進行刺激性談話或觀看刺激性電視節目,不要給老人喝茶,唱咖啡,吸煙,以避免影響睡眠質量,對嚴重失眠者,可給予藥物輔助入睡,夜間不要讓患者單獨居住,以免發生意外。每晚應該保證6-8小時的睡眠,對于晝夜顛倒的患者,如病情許可,白天要讓其有適度的活動,盡量不讓患者在白天睡眠,增加活動,保持興奮,以便他能在夜間休息,避免整天臥床。

2.4.5日常生活護理除了給予適度的生活照顧外,應盡量指導其自理日常生活,安排鼓勵其參加一定的活動,如聽音樂、閱讀等,多與患者聊天,幫助他們回憶過去的生活經歷,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感染的機會。護理人員要時常給予患者必要的衛生指導,采取適當的措施制止患者的不衛生行為,根據天氣變幻及時建議患者及時添減衣服,經常為病房開窗通風換氣,長期臥床的病人要為其定時翻身拍背,對大小便失禁的癡呆患者,要及時協助大小便,保持皮膚、床鋪的整潔干燥,以減少發生感染和皮膚病及褥瘡的發生,洗澡時注意不要燙傷,熱水瓶、電源、藥品、化學日用品、刀剪等危險物品應放在安全、不容易碰到的地方,防止病人自殺或者意外事故的發生,最好隨時有陪護。

篇9

關鍵詞:老年人;癡呆;護理進展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及綜合素質的提高,我國在逐漸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因此研究有效的護理老年癡呆癥患者,在改善其生活質量、減輕其家庭及社會的負擔與壓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醫學與社會意義。

老年癡呆癥亦稱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多發于老年人,以近期記憶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變性疾病,常具有慢性進行性特怔[1]。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稱老年癡呆癥,是癡呆最常見的類型, 占所有癡呆的60%以上,據統計,國內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4%~5%患有AD,約10%為>75歲老人,>85歲約占20%[2]。AD病程約為8~10年[3],多死于肺部、泌尿系感染及壓瘡等并發癥,因此有效的護理AD患者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減少病死率至關重要。

國內相關研究報道,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我們對其做出總結、展開討論并研究其護理進展。

1護理措施

1.1生活護理 癡呆患者的生活能力均由不同程度的下降,部分研究顯示,認知功能障礙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差[4]。對于輕到中度AD患者,患者仍然保留的自理能力,應鼓勵其獨自完成[5],防止其產生過度依賴心理。認知功能受到嚴重損害的重度癡呆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已完全喪失[6], 因此應當給予細心、全面的照料,理應從衣、食、住等方面進行護理。

1.2心理護理 既往研究顯示,精神心理因素與老年癡呆有密切關聯,因此,做好有效心理護理至關重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多陪伴老人,多與老人談心,不讓老人感覺到孤獨,使其感覺到關愛與溫暖;②對老人要尊重,避免傷害其自尊心,切記在他人面前談論或嘲笑老人,盡可能的減少老人的煩惱。③肢體語言溝通,比如和藹的撫摸患者,或用關切的眼神交流等。

1.3藥物管理 老年癡呆癥患者變得非常健忘,特別是最近發生的事情及人名會常忘記,無法長時間單獨生活,因此對患者的藥物管理應引起重視。做為護理工作者應按時、按量將藥物發至住院患者手上,并親眼目睹其將藥物服下去,避免其出現錯服、漏服及服用過量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另外,由于癡呆患者主動性較差,且語言表達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受損,要求照護者密切觀察其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及時向值班醫生反應情況,并妥善處理。

1.4安全管理 進入中期的癡呆癥患者,在住家及熟悉的小區附近經常出現走失的情形,到了后期,外出時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無法辨認家人、朋友及熟悉的事物,嚴重者開始需要藉由輪椅行動或臥床不起。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對于輕度及中度的患者,要保證患者生活環境地面平坦、干燥、防滑,床不易太高,衛生間應設有扶手,馬桶使用坐式。對于重癥患者,要注意其皮膚的護理,要保持床單及衣物的干凈、干燥,預防濕疹及過敏性皮炎的發生。

1.5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根據目前的醫療條件及水平,本病目前仍不能完全治愈,常死于肺部感染、褥瘡等并發癥。近期的研究顯示,長期臥床最易引起老年癡呆癥患者住院期間院內感染。有學者認為壓瘡及誤吸、窒息、噎食為其最常見并發癥。防止壓瘡要做到以下幾點:①注意加強營養,增強自身抵抗力,減少細菌及病毒感染的機會;②定時翻身,必要時給予扣背1次/2h;③及時更換尿濕的床單;④勤按摩,使用氣墊床。防止誤吸、窒息、噎食要做到:①患者進食時盡量采取坐位或半臥位;②進食的流質食物不要太稀;③食物要易于消化,且無刺、無骨,對于吞咽吞咽、飲水嗆咳的患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

2老年癡呆患者護理展望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癡呆癥患者逐漸增多,既往我國對老年癡呆癥的護理研究基本均為樣本量小、單中心,導致統計學效能較差,進而影響護理質量。

希望在以后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研究,并嚴格按照納入及排除標準收集患者,盡可能使癡呆類型及程度達成一致,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病情發展,減輕社會及家庭負擔。

參考文獻:

[1]王德生.老年性癡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5-301.

[2]楊小清.老年性癡呆癥的流行病學特征及預防[J].職業與健康,2008,24(13):1317.

[3]Berr C,Akbaraly TN,Nourashemi F,et aL.Epidemiology of dementia[J].Presse Med,2007;36(10 Pt 2):1431-41.

篇10

髖部骨折是發生在股骨近段的骨折,其中股骨頸與股骨粗隆間骨折約各占50%,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股骨粗隆間骨折在高齡老人(>80歲)中所占比例更高。造成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的兩個基本因素是,骨質疏松骨強度下降,加之股骨頸上區滋養血管孔密布,均可使股骨頸生物力學結構削弱,使股骨頸脆弱。另外,老年人髖周肌群退變,反應遲鈍,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加之髖部受到應力較大(體重的2-6倍),局部應力復雜多變,因此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如平地滑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轉,甚至在無明顯外傷的情況下都可以發生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跨門檻被絆、平地滑倒,都可以引起,表現為受傷髖部疼痛,移動受傷下肢時疼痛加重,因而不能站立,不敢活動,傷情較重的局部腫脹、皮膚有瘀斑,患側遠端受肌群牽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變短,多有輕度屈髖屈膝及外旋畸形腳尖轉向外側,不能坐起或站立。但個別人因為骨折端嵌插,移位不大,疼痛不太劇烈,所以仍能堅持行走,部分人由于線狀骨折或嵌插骨折斷端未發生移位,傷后仍能騎自行車。股骨頸骨折多系囊內骨折,出血淤積于關節囊內,又有關節外豐厚肌群的包圍,肌肉等軟組織受傷較輕,又由于髖部肌肉豐厚,外觀上局部不易看到腫脹,容易被患者所忽視。這種沒有發生錯位的骨折,如果忽視治療,以為沒有事情而像正常人一樣活動,沒有注意及時治療和休養,使無移位穩定骨折變成移位的不穩定骨折導致畸形愈合,更可能加重損傷。

髖部(大腿根部)是股骨的近端部分,連接著軀干與下肢,是下肢負擔身體重量時極其重要的傳導結構,對日常生活非常重要。不僅人的站立、行走離不開髖部,即便是臥床的基本活動,如坐起吃飯、擦身、翻身、清理大小便等也離不開髖部活動。老年人跌倒后訴髖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應想到股骨頸骨折的可能,應及時送醫院治療,不及時去醫院就診是非常不可取的,否則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后果。老年人一旦跌倒,如疼痛較重、局部腫脹有畸形,不能活動等情況,應懷疑有骨折或脫位,別只用跌打酒、膏藥或臥床這些保守治療,這樣會使患者長期經受疼痛煎熬,髖部骨折后僅有一半的患者可以恢復受傷前的行走能力,還有10%-20%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給老人身體上巨大的痛苦,也奪走了老人生活最后的尊嚴;肺活量下降,可能并發肺部感染;不敢翻身,使皮膚受壓破潰,形成褥瘡;導致尿路感染、便秘、會陰皮膚濕疹、糜爛;形成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從而引發或加快發生重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概率;骨折得不到愈合;最好的結果就是骨折畸形愈合,但以后需坐輪椅活動,患者很難站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