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課題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物的課題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微課;學習成績;自主學習能力
近年來,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在教育領域廣泛而深入的實踐推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和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倍受業界矚。自2012年以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部的一些網絡培訓機構不斷推出 一些微課比賽,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對微課的理解、制作、應用等。經過幾年時間的推進,微課已成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領域重要的教育技術,全國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行業協會、學會都在積極推動微課的建設與應用,使得微課設計開發與應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我國微課程的研究當前大多停留在對微課程的概念、特征、制作技巧等淺層次的探究,對微課的應用方面的極少。因此我們申請研究課題《微課與高中生物自主學習的融合研究》,旨在跟蹤、研究微課的使用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影響,力爭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為微課的應用研究提供依據。
本課題自2015年7月開始籌備,課題組成員經過多次討論,及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確定了微課的內容,及制作微課的注意事項。經過各成員幾個月的努力,微課終于在2016年3月份即2016-2017學年度第一學期陸續投入使用。為了了解微課使用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及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情況,對使用微課的班級和未使用班級進行包括2015-2016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2016-2017學年度上學期期中、期末三次大型考試的縱向分析因為這三次大型考試的試卷難度適中,可信度高。
本次選擇2015級學生為調查、跟蹤、研究的對象,因為微課的使用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要求較高,要有較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對于2015級新生來說,剛剛經過了文理分科,學習積極性很高,對生物有較高的學習興趣,也有較多的課余時間用來自主性學習。另外2015級學生這階段學習內容為必修第1第4、6、7章和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學習,知識點繁瑣復雜,是高中生物重點、難點的最集中的時期,對學生邏輯思緒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理解不透徹且易遺忘,學習方面出現困難,感覺力不從心。正是使用微課對課堂學習補充、鞏固、提升的最佳時期。
2015級共有26各教學班,18各理科班,其中9-20為12個普通理科班、21-26為8個理科重點班,選擇每個課題組成員所帶班級中的部分普通班使用微課作為實驗班,部分班級不使用微課作為對照班,排除不同代課老師帶來的差異。即9、10、13、14、16、17、18、20班作為實驗班,觀察使用微課前后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的變化。11、12、15、19作為對照班,用以橫向對照分析,以增加數據分析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現將成績分析如下,包括各次考試的平均分、及格率及優秀率三方面。
實驗班9、10、13、14、16、17、18、20各次成績分析如下:
對照班11、12、15、19各次成績分析如下
從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在微課普遍投入使用后:
一、學生在學習方面有著很多方面的改善
1.對三次考試成績的優秀率、及格率以及平均分的數據上進行處理、比較,可以看出8個實驗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均較大提高,優秀率個別班級也有著明顯提高。
2.比較實驗班和對照班各次考試成績,在平均分、及格率和優秀率分析,實驗班比對照班也有較明顯提高。
3.就個人成績而言,多數學生的成績逐漸提升。例如9班的李洪運三次考試的成績分別為78、84、89;16班的李莎莎三次的成績分別為:58、65、78等。
4.對這三次考試的生物試卷進行分析,各次試卷難度系數相似、可信度高、成績真實。
因此說明微課的使用,對學生學習成績方面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二、微課的使用依賴于學生自主性學習,反過來也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形成和提高
本次制作的微課主要針對學生學習上的重難點,供學生課下鞏固知識,補差不缺時使用,所以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較高。“微課”時長一般為5-8分鐘,非常符合W生的視覺駐留規律和認知學習特點。借助于現在的網絡通訊和微機的普及,教師把學習中的重難點等制作成微課,上傳到網上,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隨時點播學習,達到與學生自主學習融合,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在微課投入使用后,由于制作時知識點是經過調查歸納而來,對學生學習有很強的針對性,學生使用時可以針對重點難點進行鞏固練習,也可提前預習,學生成績明顯在使用微課有著明顯進步。另外由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看到經常使用微課的同學進步很大,也可帶動其他同學的學習,促進其他同學自主性學習。所以,微課的使用也可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
【參考文獻】
篇2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課堂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采用的有詢問形式或詢問功能的一種教學手段。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師不同的提問行為對學生思維、學習成績、學生學習情緒和態度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效的課堂提問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在現實教學中,并非所有的問題都有效。有研究表明,在15類教學行為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最低,多數提問是低效或無效的。那么,什么樣提問是有效的?怎樣判斷教師的提問是有效還是無效呢?下面將以新課改高中一節常規教學為研究對象,對教師的提問進行分析研究,并據此為研究新課改課堂提問教學的真實性提供一種線索。
1 研究方法及實施
采取教學行為分析法進行研究。教學行為分析法是對教學實際狀態一個有效的分析工具,它把教學行為看作是一個包含多種要素的系統,而且具有層級性結構。教師可以運用教學行為分析方法對提問進行互評或自我分析。這種分析法對教師鑒別和分析其某種教學行為十分有效。研究的基本步驟是:找出教學行為的實現單元一進行單元編碼一收集和分析信息一得出結論。
提問行為的實現單元包括提問方式與提問內容。
1.1 課堂提問編碼
本研究從提問方式與提問內容兩方面對課堂提問進行分類編碼。
課堂提問方式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采取的提問方法和技巧。本編碼結合我國課堂教學實際情況,在美國學者R.Kinsratter和W.wilen的提問方式分析編碼表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編碼包括容許思考時間、集體/個人的平衡、參與的學生量、隨后提問及適當的放言水平五個方面(表1)。
提問方式的衡量指標包括發生程度和有效程度。
“發生程度”用于記錄每一方式表現的明顯程度,分為4個級別:①無或不明顯;②輕度明顯;③中度明顯;④很明顯。
“有效程度”用于評估教師提問方式達成效果,有4個級別:①無效;②輕度有效;③中度有效;④很有效。
課堂提問水平是指教師的提問能引發學生何種思維水平。本研究對課堂提問的類型進行了一級編碼。一級編碼包括核心問題和過程性問題。
(1)核心問題又稱結構性問題,是所有問話產生和發展的中心,能引導學生依次通過某個特定思維操作的基本心理步驟的問題。
(2)過程性問題是指圍繞核心問題提出的具體問題。
①初始問題是指最初的、帶有回憶性的提問。
回憶性問題是需要學生通過回憶,重復性回答以前學過的知識。一般提問形式:什么是……?……包括哪幾部分?
描述性問題:意指要求學生對某現象、過程或事物進行描述。如:誰能說一下……的過程?試敘述……?
②加工性問題:是指促使學習者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或教師的提問,進而思考被自己隱藏在表面觀點背后的思想,以達到對核心問題的透徹理解。回答這樣問題往往需要結合已有經驗,并重新建構知識結構。
解釋性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他對某一個事物的理解或對初始問題進行補充和解釋。如:對剛才的回答說出你的理由?
分析性問題:需要學生對某種事物或現象、觀點進行分析、比較與歸納。如:為了……我們應該怎么做?通過以上講解你認為……有何優勢?
評價性問題:要求學生對某種現象或觀點進行判斷并能依據一定標準做出決定,這些標準可能是主觀的(依據個人價值標準),也可能是客觀的(依據科學證據或程序),如:你對……有什么看法?你認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回答初始問題通常不需要深度的思考和周密的推理,只要求對已經獲得事實性知識進行回憶和再現就能實現,多屬于低認知層次問題;回答加工性問題卻需要深度思考,通過分析、判斷和推理才能找到答案,多屬于高認知層次的問題。一般認為,加工性問題比率高,說明提問水平高。
1.2 信息收集
選取某一堂課或教學片段為分析對象,選取的對象是一節高中生物課。
本研究采用課堂觀察收集信息。為了避免觀察的誤差,同時為了觀察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以旁觀者的身份進入現場進行一節課的臨床觀察,采用手工記錄并附以錄像回放的間接觀察方式,對一節課的提問進行全部記錄。評分規則上,計算每一個維度中不同種類所出現的百分比。
2 結果分析
本節課教師共提問47個問題(導言的復習提問作為無效提問沒有計算在內)。
2.1 課堂提問方式(表2)
(1)容許思考時間。
經觀察,教師提問學生平均等待時間為9s,65.9%(40.4%+25.5%)的等待時間明顯或比較明顯,72.5%的等待時間適宜。最長提問時間為18s,教師展示兩種玉米幻燈片后,讓學生思考兩種性狀如何取其優良,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在基因重組和分離知識的基礎上,結合雜交水稻的育種過程,重新組織回答。
(2)集體/個人平衡。
在整節課上,集體回答問題共14次,個人回答問題有33個。76.6%集體/個人平衡的提問明顯或較明顯。有10個集體/個人平衡的提問低效,1個問題無效。問題“…基因怎樣重組”提出后,集體卻無人能回答。這一分析性問題不適合集體回答。
(3)參與的學生量。
全班56名學生,回答問題的學生有27名,占全班人數48.2%。其中,4-5名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其他的是被教師點名叫答。一名學生被叫次數達6次,兩名學生為3次,31.9%的學生有1次回答。
(4)隨后提問。
共有36個明顯后續提問,占76.6%,有效性達到3或4級。如初始問題:“這兩種性狀的玉米是自交還是雜交?”隨后提問:“為什么要讓子二代自交?”
(5)適當的言語水平。
在47個提問中,有20個達到了學生語言接受水平,問題明確,有明顯的疑問語調,且很有效。
2.2 問題認知水平
本節課共有7個核心問題,通過47個過程問題展現的。
由圖1統計可知,初始問題共有15個(31.5%);加工性問題32個(68.5%)。其中,解釋性問題5個;分析性問題23個;評價性問題4個。分析性問題比例較大,約占總數50%,說明該教師比較重視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例如,教師問了雜交育種的優缺點后,對其育種年限長的不足繼續追問:
師:“那么大家想想,怎么能讓育種時間變得簡短一點呢(核心問題)?大家回顧以前的知識,找找答案”(分析性問題)。
生:“用配子發育成多倍體。”
師:“有了這個思路,很好,誰能補充一下,如何獲得配子啊?”(分析性問題)
生:“從花粉中獲得。”
師:“在哪一代的配子中獲得啊?”(解釋性問題)
生:“在子一代的配子中獲得。”
師:“在子一代中怎么選?”(分析性問題)
生:“把子一代的配子Dt選出來用人工誘導使其成為多倍體。”
師:“這叫什么方法?”(評價性問題)
生:“花藥離體培養法。”(核心問題答案)
通過5個連續的加工性問題追問,學生獲知了育種時間變短的方法,并了解了該方法的過程和作用。
3 結論及啟示
以上分析表明,該教師比較重視課堂提問(45分鐘課有47個提問,平均每分鐘約一個提問),且提問總體是有效的(評價3為36.6%,評價4為36.2%)。
(1)教師很注重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本課例中,回憶性問題較少,加工性問題居多,占68.5%,多數加工性提問邏輯嚴緊,環環相扣(如上例)。通過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表情、時間和準確性觀察判斷,該教師的提問是切合學生需要的:一是學生的認知矛盾的焦點處,這是學生在認知上最感到困惑之處,也常常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二是貌似無疑實則有疑之處,這是學生思維停留在比較淺層方面的反映,不是真的沒有問題,而是學生沒有發現深蘊其中的問題。如在講完雜交育種的優點后,師問:“大家再想一下,這種育種方法有什么缺點呢?”生:“時間長,需要一代一代的種。”師:“時間長帶來了什么困難?”生:“操作程序復雜唄。”學生的初始回答“時間長”只是淺層的答案,教師又連續追問啟發,使學生思考出這種育種方法的真正不足:“操作程序復雜”。
(2)教師的提問采取適宜的疑問式語音、語調;能用不同難易程度問題平衡集體與個人的回答,兼顧自愿回答與非自愿回答,如對簡單問題指定非自愿者來回答,對難度較大的問題采取自由處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學生的語言或非語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舉非舉的手勢等,叫答兼顧思維水平高和低的學生,鼓勵學生間的相互啟發;對學生的回答不是停留在表面,而進行深入的問詢;能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特別是復雜性問題,該教師允許學生的思考時間還是比較合理的。
該教師在課堂提問教學中也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采用了接納、鼓勵性的語言啟發或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獨立思考,但伴隨著對學生所述結論給予積極評價的同時,在個別時段又表現出教師正面反饋的隨意贈予和漫不經心(這種反饋有8個,占17%);在課堂的后15分鐘,該教師的某些隨后提問沒有深入下去,學生難以進行有效深入的思考;教師對個別學生提問次數過多,有29個學生未參與,參與度不是十分有效。
對新課改實現有效提問教學的啟示:
目前,多數課堂教學的話語權還是由教師主控,教師的提問目的在于尋求“標準答案”。本節課所展示的是,教師通過提問,不斷質疑學生,鼓勵學生解釋與論證,為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提供機會,從而促進學生思想的發展和提升。本案例給我們如下啟示:
(1)平衡好高水平問題與低水平問題。教師既要通過提問高水平的問題推動學生去思考,也要提問低水平或封閉型問題,以激勵學生學習。加里.D.鮑里奇的研究認為:要求學生掌握事實、規則和動作序列行為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是使用只有唯一答案的(或少數容易界定的答案)的封閉型問題;那些要求掌握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論的行為最為有效的教學方式應使用可能同時具有多個恰當答案的開放性問題。
(2)教師應創造一個輕松的對話環境,重視每一個學生的想法,降低心理因素對學生表達的阻遏,特別是不擅表達的學生,為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對話提供必要的智力與情感支持。教師提問語的措詞、語氣、表情和肢體語言等外在表征是鼓勵學生作出回答,還是對學生回答的否定,將會影響學生對后續提問的態度和回答的心理狀態。一般來講,在提問回答反饋中,恰當地使用鼓勵性表情和適當的表揚語,有助于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并發展積極進取的自信心。但過分依賴外在的權威評價和頻繁的強化來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則會導致學生回答問題輸出方面的隨意支付,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和發展學生獨立思維和判斷能力。要激發學生學習上的內在動機和深入的思考,需要教師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評價,這會使提問效果更好。
篇3
關鍵詞: 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 教學改革 創新能力
微生物學是生物學各專業的基礎必修課。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和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微生物實驗技術廣泛滲透到現代生物技術各個領域,是現代生物技術的基礎[1]。微生物學實驗是微生物學重要的基礎教學環節,微生物基礎實驗是微生物實驗中的基本技能和基礎訓練部分,只有掌握好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學生才能順利進行微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的其他實驗。對微生物基礎實驗教學進行改革,旨在提高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1.課程現狀分析
1.1微生物實驗內容多,教學任務重。由于微生物學實驗涵蓋面廣,學生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和知識點多,以沈萍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為例,編入的實驗項目就有76個之多[2],如果以傳統的教學方法來授課,難以在規定學時內完成教學內容。
1.2開設的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太少,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3考核方式與評分方式欠合理。多數院校的評分方式為理論考核占70%,平時成績占20%,實驗操作僅占10%。實驗操作比重小,無法反映實驗操作在課程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2.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路
2.1通過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加強學生操作技能的訓練,為學生從事生物技術的教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2.2通過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加大綜合性實驗在微生物實驗中的比例,加強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
2.3通過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4通過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壓縮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的課時,為進行創新性實驗提供必要的課時,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大對創新能力的培養。
3.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的措施與方法
3.1整合優化實驗教學內容
為了保證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達到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3],我將微生物學實驗分為“基礎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三部分。“基礎實驗”側重于學生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的訓練,是一些驗證性實驗,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微生物學實驗知識和操作技能;“綜合設計性實驗”側重于訓練學生對學習過的微生物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研究性實驗”是學生自主進行的課題研究或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微生物學基礎實驗內容多、教學任務重,只有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才有一定的課時開展選做實驗和綜合設計性實驗的教學,將多個實驗內容密切相關的基礎實驗,整合成一個綜合性實驗。
如:將培養基配制、高壓蒸氣滅菌、干熱滅菌、土壤微生物分離等基礎實驗整合為一個綜合性實驗;將微生物純化與微生物的形態觀察,無菌操作接種等若干相關的基礎實驗整合為一個綜合性實驗;將革蘭氏染色、鞭毛染色、芽孢染色等與微生物制片染色有關的基礎實驗整合為一個綜合性實驗―微生物染色技術。這樣一方面節約了基礎實驗的實驗課時,使學生有更多的課時用于創新性實驗,另一方面使學生參與了整個實驗過程,接受了更多的基礎訓練,具備了獨立進行創新性實驗的能力。
3.2調整實驗課教學的課程順序
根據理論教學的進度,從形態觀察開始進行實驗教學是微生物實驗教學的一般做法,這種安排對配合理論教學是有益的,但不便于教學內容的整合,同時教學內容簡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我將課程順序調整為培養基配制、微生物分離與純化、微生物的形態觀察、微生物染色技術,讓學生用簡單的化學物質配制成培養基,然后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出各種微生物,而形態觀察和其他實驗所使用的菌種都是學生親自分離純化出來的,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3改進實驗教學方法
由于微生物實驗的結果受制于多種因素影響,學生操作不熟練,其效果難以把握,因此課前預習是必需的。為了做好課前準備,我將實驗內容的視頻資料提前發到學生郵箱,并要求寫出預習報告。課堂采用多媒體實驗教學與傳統實驗教學相結合,即采取“講―看―做”或“邊做邊講,邊做邊看”的教學程序。首先實驗教師介紹實驗課的原理、目的,并結合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實驗操作過程,同時講解實驗操作的原則、步驟,以及技術要點、注意事項,等等。然后學生獨立進行實驗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根據實驗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和觀看視頻資料。這樣使學生操作的準確性得到保證,同時獲得理想的實驗效果。
3.4改革實驗考核方式
微生物基礎實驗是微生物實驗的基礎內容,也是其他相關課程的重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加強微生物基礎實驗的考核對保證實驗教學的質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我在具體實施中采用“預習報告+操作考核+實驗報告=基礎實驗成績”的模式,進一步提高操作考核在實驗成績中的比重,操作考核在實驗過程中進行,對于關鍵的操作技能實行“一對一”的考核方式,確保了學生較為熟練地掌握該項技能。
4.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的效果
通過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教學效果明顯增強。
4.1由于強化了預習環節的重要性,學生都能在進入實驗前預習實驗教材,觀看實驗過程的視頻資料,寫出預習報告,實驗過程中都能迅速進入狀態,操作的準確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增加了教學任務的情況下,能按時完成實驗。
4.2學生學習興趣顯著提高,由于調整實驗課教學的課程順序,學生對實驗教學各環節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學習興趣明顯提高。
4.3通過實驗實驗項目的整合,壓縮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的課時,學生有了進行創新性實驗的時間,更加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挑戰杯”創新大賽、研究生招生考試等方面都顯現出相當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施翠娥,童貫和.師范院校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12,(3):106-108.
[2]沈萍,范秀容,李廣武.微生物學實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篇4
關鍵詞: 食品微生物教學 研究生素質 綜合培養
近年來,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我國高等教育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研究生的招生范圍和規模迅猛發展,2012年全國招收碩士研究生達到51.7萬,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本文通過研究生高級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改革,分析討論如何通過高級食品微生物課程的設置和改革進行研究生科學思維和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
我國研究生培養目前存在著教學模式單一,導師指導不足,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模仿多而原創成果少,科研實踐和動手能力差等問題[2]。而高級食品微生物作為食品科學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課程,既是生命科學理論研究的核心,又是食品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隨著食品科學的發展,食品微生物學在農產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
本文在研究生食品微生物教學中引入綜合試驗的環節,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試驗內容的調整,提高研究生的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及團隊協作能力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工作。
1.學習目標的確立
通過高級食品微生物的學習及綜合試驗,要求每個學生都深入理解和掌握食品發酵、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酶學的相關知識;制訂和完善研究計劃及工作試驗計劃;運用先進的技術熟練進行微生物分離純化、API生化鑒定、DNA提取等實驗步驟的操作和設備的使用;解釋和分析實驗數據,了解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以科學論文格式進行描述和總結。
2.創新性綜合試驗的設置
我院以往的研究生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導致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機械地按照實驗指導書的內容進行操作,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不強[4],為了提高研究生對食品微生物等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和系統化的掌握,將食品微生物教學環節的60%的學時作為綜合試驗模塊,試驗的內容聯系食品學院教師的國家自然基金等科研課題,選擇“中國傳統豆制品發酵過程中微生物菌群的變化”、“茶多酚對于黃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及“類黃酮在腸道中的代謝及轉化”等課題作為綜合試驗的選題方向,將教學內容與科研工作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了解本專業國內及國際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并通過綜合性實驗,培養研究生觀察、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內容的設定方面,在依據教學大綱和學科發展現狀提供必讀參考文獻和輔助讀物的同時,強調師生互動和研究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在第一節課程的學習之前進行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的考試,了解新一屆研究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有助于授課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時進行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的調整和改革。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重視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網絡課件、Blackboard等多媒體技術的輔助,將授課內容和學生作業及時在網絡上向學生公布,注重師生互動,進行在線答疑,便于答疑解惑并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邀請學院內和其他學校的專家,設定不同的版塊進行專題講座,鼓勵研究生積極配合導師參加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研究,將科學研究和理論教學聯系在一起,促進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對學科發展方向的掌握[5]。
4.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課程學習過程中引導研究生進行優秀經典文獻的檢索和閱讀工作,介紹相關數據庫和軟件的使用方法,使學生了解本學科最前沿研究現狀,對某一研究內容進行經典文獻的閱讀和優秀科學研究團隊的實時追蹤。為提高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每次課后學生都要完成對指定文獻的閱讀和總結,并進行小組之間的口頭匯報和討論,上課時每組進行文獻知識點和研究思路的匯報。學期開始前首先選擇綜合試驗的研究方向,每個議題都由一個團隊來完成,小組成員需要根據研究內容設定完整的試驗流程圖和每天的工作計劃,前兩周議題主要完成理論學習和資料搜集、工作計劃的設定,然后分別進行選題思路和試驗方案的PPT匯報,授課教師及其他組員對方案提出建議和意見。后面四周進行試驗工作,并在中期及試驗結束后進行試驗內容的總結和匯報。
5.團隊合作精神的提高
科研工作不僅需要個人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試驗操作技能,更需要團隊的協作能力[6]。在綜合性試驗階段,要求每個團隊定期討論,通過個人獨立研究和學習小組合作討論的模式,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的學習效果,并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學生通過文獻的查詢、閱讀和討論,分工協作形成試驗方案和工作計劃,并進行課題演示和講解。在試驗進行階段,將研究內容有效分解,每位同學都各司其職、分工協作,高效完成試驗工作,最后總結實驗結果,寫出實驗報告,做出總結匯報。試驗進行過程中授課教師主要負責實驗指導和實驗設備及試劑的保障工作,小組成員的成績和大家的團結協作是密切相關的。這種協作首先需要學生對課程內容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然后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學生之間很好地溝通與協調,學生之間的不同意見能夠得到尊重并達成一致,并進行清晰的描述和表達,從而提高學生的總結分析和合作溝通的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要求畢業論文與食品微生物相關的高一屆研究生全程參與試驗設計和試驗完成的指導工作,從而不僅有效進行互動交流,而且促進高一屆研究生對食品微生物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因此,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研究生提高試驗設計及操作能力;掌握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的變化(生長、相互作用、優勢菌群的形成、衰減過程等);了解微生物的功能性、發酵劑和抑菌劑的作用效果及機理;完成對發酵過程中生物活性物質種類和含量變化的檢測,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檢測等,從而不僅完成對傳統食品微生物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奠定科研工作的基礎,而且具備科學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為進一步完成學位論文及未來科研工作的選題、試驗設計和課題順利進行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下達201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http:///zwgk/2012-05/18/content_2140535.htm.
[2]Haizhen Mo,Hao Zhang,Guirong Li.Enlightenment of postgraduate program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1:628-630.
[3]張曉瑞,張寶善.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與體會[J].農產品加工學刊,238(3):106-108.
[4]林麗超,伍國明,溫海祥.《食品微生物》學創新實驗教學的改革體會[J].科技創新導報,2010,5:160.
[5]王革,張擁軍,朱麗云,等.項目教學法在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中的應用[J].高等函授學報,2012,25(1):49-50.
篇5
關鍵詞:微生物學 實驗教學 改革 能力
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對于我們生物化工專業的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要求與最終目標: 如何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現代微生物實驗教學內容,“改”進與“革”新實驗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對生物化工專業人才的需求。這也是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1、突出實驗教學,合理分配課時比例
微生物學雖作為生物化工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但對于我們三年制大專生來說,它的學時數是有限的。畢竟我們職業院校的學生更注重的還是實踐環節。因此我們改變了以往安排實驗時數較少的狀況(以前只占總學時的25% - 30%左右) ,而將實驗課時數增加到占總學時的50%左右。以安排較多時間進行實驗,并力求在實驗內容上進一步加強微生物學獨特的實驗操作技術的訓練。而且有些理論課內容也可以在實驗室講,借助于現場的實物,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當然哪些內容在教室的理論課中講解,哪些內容在實驗課中完成,哪些內容在室外進行,哪些內容讓學生自學效果最好,要進行充分論證,以形成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的課程安排體系,如革蘭氏染色部分放在實驗課中講授的效果就比在理論課講授效果要好得多。
2、革新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傳統實驗大多是驗證型實驗,綜合型與設計型實驗很少。我們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對實驗內容進行了精心的選擇和調整,并不斷加以完善和更新。在總體上,強調基礎性和系統性,突出微生物學的獨特的實驗技術,如微生物形態結構觀察中的各種染色技術,各種培養基的制備及各種滅菌技術,菌種的分離、純化、培養及保藏技術,微生物數量及大小測定技術以及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測定技術等。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開設幾周的綜合實驗,教師可事先選好幾個課題。實驗教學內容應盡可能與生活實踐相關,設計型實驗要盡可能有工程背景。真正做到寓教學于娛樂之中,學生興趣高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這種綜合實驗訓練主要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學有所用,讓一部分有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學生脫穎而出,為日后的畢業論文設計實驗打下良好的基礎。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主完成,這樣不僅提高了獨立實驗操作能力,而且激發了潛在的創新意識。
3、改革實驗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
3.1精要講解,親身示范,多做指導
傳統教學中課前預習不能丟,我們提倡學生實驗課前預習,在每次實驗結束時教師在總結完本次實驗后,用幾分鐘時間布置下一次實驗的主要內容及該注意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與思考,做到心中有數。教師在講課時只需講明該實驗的技術要點、注意事項。力求少而精,多設疑、啟發、引導,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去主動思考、探討和發揮;對于有些實驗,教師需要在實驗之前進行實驗演示,學生圍在周圍觀看。由于有些內容不容易理解,又加上學生多,可能造成少部分學生看不清教師演示或記不住等的情況。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出現操作不規范甚至錯誤的現象,如果得不到教師的及時糾正,容易養成不好的實驗習慣。所以指導教師經常給予學生耐心細致的指導,從而保證實驗教學效果。
3.2對外開放實驗室,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提高教學效果
據調查,當前多數院校的實驗室大多是實驗課時間開放,非實驗課時間不開放。隨著實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狀況已完全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為保證基礎實驗、綜合實驗、畢業設計等實驗的正常開設,使學生真正深入到實驗研究中,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就必須全面開放實驗室。學生可以運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獨立自主地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項目進行實驗探索,與教師分析探討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修改實驗方案,還可以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開放實驗室的工作環境和科研氛圍,為學生自主實驗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科研素質,增強學生獨立工作的自信心,同時可大大地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
3.3成立實驗興趣小組,張揚學生個性,強化專業技能
在開設微生物實驗的專業班級,采取自愿加入的原則,成立一個學習興趣小組。有這方面興趣愛好的學生都可以加入,由相關的專業教師負責指導,小組成員可以經常在一起共同學習微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和發展趨勢,共同討論一些實驗課題項目的設計、方法的改進等。每一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實驗,主動查閱相關的文獻,而又不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同時還會增強學生對本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他們進入撰寫畢業論文環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4、學生參與,認真做好實驗準備工作
為了在課堂上順利地完成實驗,實驗教師應熟悉實驗內容和步驟,認真仔細反復地做好每次預備實驗,無論是新開設的實驗還是以前做過的實驗,都要認真做好、認真總結并改進方法,避免學生在實驗中出現同樣的問題,防止出現嚴重造成差錯或教學事故。所以準備好實驗是上好微生物實驗的前提。微生物學的實驗準備其特點就是工作量大,有時為了準備一次實驗,往往要花費幾倍于實驗課的時間。實驗教師把操作技術、操作過程中難點、注意事項提前傳授給他們。在正式上實驗課時,這些學生就能夠幫助和指導本小組同學進行實驗操作,及時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充當助教角色,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既鍛煉了學生,又減輕了實驗教師的負擔,同時也提高了實驗效果。
5、科學的技能考核是強化實驗教學的重要手段
微生物學的技能考核是檢驗學生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并促進學生學習微生物學課程的重要手段,實驗課的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對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有很大的影響。以往實驗課成績考核大都根據實驗報告的質量的好壞給予評定,這種“一紙定成績”的考核方式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因為這樣的考核存在偶然性和投機性。為此,我們借鑒并總結出一套科學適用的考核方法。即實驗考試內容分六個方面:實驗課考勤(紀律)占10%、課堂回答問題情況占20%、每次實驗報告占20%、實驗理論筆試占20%、實驗操作考試占30%及創新能力考核(采用加分制) 。
6、實驗教師應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近年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對實驗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微生物專業的實驗技術人員,不僅需要超強的動手能力,還應加強實驗技術理論的學習,這是做好微生物實驗教學工作的前提和保證。
參考文獻:
[1]徐晶,胡賓.開放式創新型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2.
篇6
關鍵詞: 課程設置 課堂教學 考核方式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針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教是為了不教、重在能力培養”的論點。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強調:“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1]要實現教學改革,就是要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以課程改革為先導,采取貫穿學習指導,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新方法。在2007版的教學計劃制訂中,課題組全體成員認真領會《茂名學院關于制訂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指導意見》,明確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認準課改方向,將《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化學》、《食品分析》、《食品營養學》、《食品工藝學》等食品科學系列課程在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整體設計,力爭使學生達到既學會求知的方法,又具有運用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一、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實踐教學[2]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主,各級學校的課堂教學無一例外地把確保課本知識被有效地傳遞作為最終目的,推崇學生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以知識的占有量作為衡量和評價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但是,隨著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任何人都無法從整體上去把握那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實踐能力一直是他們的薄弱環節,其原因主要是在高等教育中,學科教育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課程設置的標準化、統一化,課堂理論教學幾乎成為唯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被動的灌輸對象來進行培養的,貌似堅實的基礎知識卻在遇到實際問題時束手無策,畢業后,創新意識的匱乏和實踐動手能力的低下成為就業求職的最大障礙。因此,面臨新的就業形勢,我們應該改變“一朝學成終身受用”的學習觀點,提倡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在強調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前沿知識的引導,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從要求學生掌握完整系統的學科知識延伸為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不斷探索和創新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實現學校教育的社會應用職能。
二、整合教學內容,完善計劃方案
我們將食品專業課程分三個層次,一是以《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為主的專業基礎課,二是《食品原料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工藝學》、《食品機械與設備》等專業領域課,三是以實驗課為代表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各個專業課程和教學環節之間內容相互交叉滲透。
(1)改革授課內容:在教學大綱的編制和教材的選用過程中,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從關鍵、前沿、實用為指導選取教學內容,如《食品化學》課程重點選取“活性多糖、天然產物化學、農產品化學、高效廣譜食品添加劑”等內容,《食品原料學》課程重點選取“功能性食品原料、糧食原料的綜合利用、健康食用油脂的配制、禽獸肉品選料”等內容,《食品營養學》課程重點選取“中國食品營養寶塔、合理配膳、食品營養監察”等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注重課程核心內容,傳授學科前沿理念,鍛煉學生工程意識,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掌握系統、完善的專業知識。
(2)注重學生主體參與量:在食品專業課程的整體設計中,以社會人才需要為出發點,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至42周,采用課題研究式教學方法,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的目的。如《食品工藝學》課程覆蓋面很廣,有的學校面面俱到,理論授課時數達160學時,師生普遍反映效果并不好。我們結合專業特色,只把其中的《果蔬加工工藝學》和《發酵食品工藝學》作為必修課程,理論課72學時,開設《食品工藝綜合實驗》和《食品工藝課程設計》各2周,部分內容結合《專業技能考核》和《學科前沿講座》,把課堂上講實驗、黑板上做分析。變為在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操作和討論的空間,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方法與策略的指導,與學生一道進行未知領域的探究,更好地體現出教與學的交互性,促進了教學相長,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課堂的主人。
(3)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3]: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工科專業,我們注重實驗課特色,開設了《生物化學實驗》、《食品微生物學實驗》、《食品化學實驗》、《食品分析實驗》、《食品工程原理實驗》和《食品工藝綜合實驗》等6門實驗課程,同時減少驗證性實驗比例,每門實驗課均設置了一定比例的綜合性實驗或設計性實驗,實現驗證性實驗與研究性實驗相結合。例如《食品化學實驗》增設了“榴蓮營養成分分析”、《食品生物化學實驗》增設了雞蛋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測定、《食品分析實驗》增設了“麥芽質量指標的測定”、《食品微生物實驗》增設了“牛乳中細菌的檢查和計數”等實驗內容,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改革考核方式,培養綜合素質
在考試大綱的編制過程中摒棄單一筆試的考核方式,對學生課堂互動、課外作業、研究論文質量、實驗操作能力、創新意識等方面綜合因素進行全面評價,按各自比例判定成績,使評價更有效地發揮了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如《食品化學》課程的成績評價,期末考試成績只占50%,平時成績占30%,綜合表現占2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上課考勤、完成作業、課堂討論,綜合表現包括課題研究、文獻綜述等。這樣可以綜合考核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效果和掌握程度。
現代科學技術加速朝著整體化、創新化和應用化的方向發展,大學培養出的人才應該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進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能夠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增強學生創新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注入新的活力。我們相信,隨著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逐步深入,我們的課程改革會越來越完善,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慶祥.淺談利用多媒體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J].益陽技術學院學報,2006,(2):85-86.
篇7
重科研,輕教學,教學積極性不高大學教師為了升職稱,注重科研,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申報課題,課題研究,論文撰寫上。對待教學,尤其是對待成教教學不夠重視,認為只要把教科書內容講解一番,不出教學事故就行。重理論灌輸,忽視能力培養教學方法上,成人醫學教育基本上是采用“講授法”,教師習慣于“滿堂灌”,這種“填鴨式”教學法,不能有效地調動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不能培養學員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新醫學模式和人才培養的需要。監考“虛設”,對學生要求降低由于成教生大多年齡偏大,記憶力減退,絕大部分學生還肩負著社會和家庭責任,可支配的學習時間少,所以監考者往往“同情”學生,在監考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學生考試時作弊現象普遍。有的下級辦學點,試卷雷同率相當高。如果容忍、縱容這種不良風氣的話,“后遺癥”十分嚴重,給認真學習的學生造成不公平,給后繼學生樹立壞“榜樣”,教學質量會越來越差。對成教生的評價方法單一往往只通過期末考試對學生進行一次性、終結性的評價,而沒有開展其他形式的評價。這種實為應試教育的教學評價方法,導致學生的應試行為。忽視成教生的社會評價、自我評價和實踐共同體評價,會扭曲學生的價值取向,也會降低成教生自我成就感,學生創新品質被削弱。
學校方面的原因管理松弛,重視社會效益不夠。目前成教的擴招現象嚴重,有些不具有辦學資格的辦學點掛靠在某大學或學院的名下,大量招收成教生。而大學對各教學點除了收取管理費外,其他的管理不到位。如有的教學點成教生根本就不上課,到時候來考試就行了。這種只注重經濟效益的行為使成教的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有的大學在評審教師技術職稱或者在評定教學質量獎時,成教教學課時甚至不計算在教學工作量內,這嚴重影響了教師對成教的重視程度。
嚴格管理,目光長遠對成教招生的資格及數量要嚴格審查、把關。有些只顧經濟效益的辦學點要停辦;教學質量較好的辦學點要加強管理,如大學本部教師上課的課時要占各教學點總課時的50%以上,在下級各教學點考試期間,大學、學院要派教師監考。對學生要加強學習目標的教育,定期檢查到課率。另外,可考慮將醫學微生物學等醫學主干課程納入全省統附頁1考的范疇,使教師、學生真正重視知識的教授和學習。只有教學質量提高了,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才會吸引更多的人來校學習,經濟效益也會相應提高。
重視教學,擺正關系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教學,培養有專業知識、技能的高級人才是大學教師的主要任務[2]。科學研究可以提高教師的素質,促進教學。所以,教學、科研不能只顧一頭。大學在教師升職稱、評獎等政策制定時,要重視教學的地位。課題、論文固然重要,但教學的課時、效果、學生及同行的評價也應占有重要比例。普教和成教同樣重要,成教課時應計算在工作量內。
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結合,激發學習興趣醫學微生物學是基礎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學科的發展關系密切。由于醫學微生物學內容龐雜繁多,理論生澀枯燥,難以理解和記憶,學生學習時普遍感覺壓力大,興趣不高。成教醫學生大多來自臨床一線,具有一定實踐經驗,因此,針對成教學生特點,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聯系實際工作,使學生理解學習醫學微生物學的重要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3,4]。目前,由于自然界生態環境的破壞、國際間的合作與交往增多、交通旅游頻繁、人類生活習慣和食物結構的改變,以及高新檢測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多年不見又再度出現的病原及所致疾病大有卷土重來之勢,例如結核病、霍亂和鼠疫等,另一方面新現病原及所致疾病不斷被發現,例如O157出血性腸炎、艾滋病、新型病毒性肝炎、H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SARS等。這些疾病來勢兇,范圍廣、傳播途徑多、往往短期內造成大流行,對人類健康和安全造成潛在威脅,在醫學界已引起廣泛重視[5]。在講解這些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時,應結合臨床實際,通過對流行病學資料分析,可重點闡述結核病發病率增高的原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學檢查法,流感病毒的變異與流感流行的關系等。對于病原尚不清楚,但具有強傳染性的疾病(如SARS),可重點介紹從微生物學角度出發,應立即采取的措施,即控制消滅傳染源(消毒環境、隔離和治療患者)和切斷傳播途徑(嚴格的疫區封鎖)。使學生牢固樹立這些概念,在未來新傳染病出現時,不至于引起無所適從,致使疫情擴散。
教學方法多樣化,鼓勵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各種能力醫學微生物學內容繁雜,不便于記憶,以往“注入式”教學的模式使學生主動性差,不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應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學中可結合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學手段,綜合運用啟發式、答疑式、案例式和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理解力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具有較好的思維和學習技巧[6]。教學實踐表明,多媒體技術在微生物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對細菌、病毒形態結構的講解可以通過展示大量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的圖片,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而難以理解、抽象的機制、過程等,可以利用一些動畫模擬來生動體現。如病毒的復制周期,通過邊講解,一邊逐一展示動畫的方式,形象而生動,令學生耳目一新,加深了印象。成教學生具有一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例如,講授乙肝病毒時,對于乙肝病毒無癥狀攜帶者(孕婦),如何阻斷垂直傳播?可采取哪些措施?對于腳底被鐵釘扎傷的農民工,醫生除給他進行清創并用抗生素處理外,還應給他注射什么,應注意什么?簡述其機理。若皮試結果是陽性應采取哪些措施?通過病案分析,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還可進行總結和提問,如:細菌結構與藥物治療機制的關系,細菌遺傳變異在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中的應用等。以此激發學生課堂上動腦思考的積極性,養成大膽提問,敢于發言的習慣,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完善考核方式,公平、真實反應學生成績大多數成教學生由于年齡偏大,記憶力減退,工作、生活中的“雜事”較多,到課率不高,個別同學以“混文憑”作為學習目的,考試有作弊現象等。如僅憑一次考試成績,不能公平、真實反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一方面,可以把平時成績(占40%)、考試成績(占60%)共同納入學科總成績。平時成績包括課堂上課簽到情況(占10%),課堂提問發言情況(占10%),平時作業成績(占20%)等。如可布置平時作業:結合工作、生活實際,談談學習醫學微生物學的體會;簡述對正在流行的某傳染病病原體的認識等。另一方面,考試時加強監考,杜絕作弊行為。還可以在出試卷時,注意多出與臨床實際有關的題目,少出純理論、死記硬背的題目。通過這些措施,使真正認真學習、學習態度端正的同學獲得理想的成績。#p#分頁標題#e#
篇8
關鍵詞:腦損傷 促炎因子 小膠質細胞 益生菌 調腹通絡 兒童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iaofu Tongluo" combined probiotics in improving brain injury sequelae in neonatal
WEI Yuhui LI Ruishi HE Si FENG Zhaocai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Through combing the recent related literatures, a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theory and fea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the therapy of "Tiaofu Tongluo" combined with probiotics to improve the brain injury sequelae in the neonates with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ole of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in brain injury and 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improving the central nervous injury by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Keyword:Brain injury;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Microglia; Probiotics; Tiaofu Tongluo; Child;
新生兒腦損傷是指發育中的大腦受累于早產、缺氧缺血、感染等危險因素所導致的腦部病理性損傷,表現為腦發育不全、腦性癱瘓等。腦損傷的早期診斷價值隨著B超、CT等的廣泛應用有所提高,然其所導致的神經系統后遺癥在提高兒童致殘率的同時,嚴重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一直以來是兒童康復醫學領域所關注的重點問題。臨床中在遵循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下,對于腦損傷后遺癥的康復治療多從內源性降低損傷與外源性調節肌張力兩方面著手。
中醫康復理療技術如針灸、推拿在改善腦損傷后遺癥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近年來在臨床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調腹通絡療法”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支撐,以臟腑與肢體推拿、佐以頭針與舌針為徑,以疏經通絡為目的所創立的一套規范化療法,前期項目組通過該療法在外源性調節腦損傷后遺癥患兒的肌張力與改善不隨意運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了進一步改善腦損傷患兒的預后,降低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率,在康復治療中如何結合損傷原因,佐以進一步的針對性干預或將是改善中樞神經損傷預后的重要靶點。
腦損傷的原因可概括為早產、缺氧缺血、感染,三者均可造成腦部病理性損傷,然臨證中,因缺氧缺血所導致的腦白質損傷較為常見,結合臨床中對該類患兒的臨床影像學資料分析,多數患兒頭顱MR均提示髓鞘發育不良、腦白質損傷、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等,進一步的研究則發現宮內感染時炎癥反應中的促炎因子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可導致腦白質損傷,廖映燁等[1]研究也表明,促炎因子不僅可導致早產及異常的免疫應答,在損傷神經細胞的同時影響白質髓鞘化進程,還可以通過影響凝血誘導血栓形成,加重缺氧缺血程度。因此我們對出現此類影像學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腦損傷的發生可能與圍產期各種因素導致的促炎因子過量釋放有關,本文擬以促炎因子為切入點,從中西醫結合角度論述“調腹通絡”聯合益生菌改善新生兒腦損傷后遺癥的理論基礎與可行性。
1 促炎因子在腦損傷中的作用
腦白質損傷是一種常見的腦損傷,包括腦室周圍白質軟化,其中白質的形成與少突膠質細胞的成熟程度緊密相關,其損傷的原因主要在于損傷了白質中不成熟的少突膠質前體細胞,進而影響成熟的少突膠質細胞形成髓鞘,阻礙了髓鞘化進程,而髓鞘化進程的延緩進一步影響粗大運動與精細運動的發育進程,其中粗大運動與精細運動是評價神經系統發育的兩個重要指標,通過對臨床中腦損傷患兒的查體與peabody量表的評價結果分析,腦白質損傷患兒存在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與自身年齡發育不對稱的現象,因此對于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究。
腦損傷的發生并非是特定因素單獨作用的結果,而是在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造成的多系統聯級損傷,因少突膠質前體細胞對缺氧缺血與炎癥反應易感,而炎癥反應會進一步加重缺氧缺血程度,因此二者的聯級作用尤其是炎癥反應或是造成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關鍵。通過對相關研究的總結,促炎因子在腦損傷發生中的機制在于在宮內感染條件下,促炎因子TNF-α、IL-Iβ的過量釋放可以提高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導致星形膠質細胞與小膠質細胞的異常激活,進一步釋放TNF-α、IL-1、IL-6,增加細胞毒性作用,加重對組成白質與髓鞘結構的少突膠質前體細胞的損傷,破壞軸突結構,影響髓鞘化能力,導致髓鞘發育延遲[2]。不僅如此還會造成樹突損傷、突觸聯系減少[3]。最終形成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病理基礎,造成神經傳導沖動障礙,影響遠端肢體調控。
而近期研究發現胃腸道中微生物的定植量不僅10倍于人類細胞總數,更是人類基因數量的100倍[4],且腸道中包含了70%~80%的人體免疫細胞,腸道微生態的失調也會造成微生物相關模式分子激活固有免疫細胞產生促炎與抗炎因子,擴大炎癥反應,是造成腦損傷發生的潛在機制[5]。尤其是圍產期為應對宮內感染以及對早產兒預防性的抗生素使用,會導致母體與嬰幼兒腸道菌群紊亂,一方面降低啟動神經元發育與突觸形成的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表達量,影響認知,另一方面致病菌如梭菌的增多及腸道微生物的異常代謝產物,會降低腸道屏障通透性,提高機體IL-1與IL-6水平的同時,也使得其能夠透過腸道屏障與腦內相應受體結合,對大腦白質造成損害[6],降低大腦的正常發育程度。
2 腸道微生物對促炎因子的抑制作用
小膠質細胞與星形膠質細胞對于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具有雙刃劍的作用,需要辨證看待,二者一方面隔絕外來炎性產物對大腦的侵襲,另一方面其異常的激活又會導致促炎因子的過量釋放,影響大腦的發育與功能。因此維持二者的成熟與穩態對于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與損傷的修復具有重要意義。近期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通過改善腸黏膜屏障、血腦屏障、神經膠質細胞等從內源性抑制機體的炎癥反應,并改善中樞神經炎性損傷癥狀。因此對于其潛在作用機制的分析或將是研究中樞神經損傷機制與降低內源性損傷治療方案的重要靶點。
2.1 腸道微生物對中樞免疫的影響
小膠質細胞是大腦的固有免疫細胞,具有營養與影響神經元發育及通過補體相關信號與調節谷氨酸受體參與突觸的修剪與成熟的作用,對于大腦神經環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7]。因此如何抑制小膠質細胞的過度活化與激活,改善神經炎癥,減少神經元損傷,控制疾病的進一步進展是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研究內容與方向[8]。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不僅可調控小膠質細胞的成熟與功能,其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還可以影響小膠質細胞的先天免疫與穩態,通過對其高效應對炎性反應的調控,穩定循環中的抗炎與促炎因子水平,進而抵御細菌與病毒的攻擊[7,9]。間接說明了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免疫途徑發揮抑制促炎因子過量釋放的重要作用。盡管現今對于子宮無菌論學界仍具有不同看法,但據研究顯示母體中腸道菌群的缺失可明顯影響胎兒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10],進而影響早期大腦發育的程度與先天免疫功能,可能是后期神經發育不良結局的又一重要原因。
星形膠質細胞是包括小膠質細胞在內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另一固有免疫細胞,生理上具有控制血液灌注、調節離子濃度與神經營養物質、調控血腦屏障的作用,病理上其過度激活不僅產生細胞毒性,也會導致炎癥因子過量釋放[11],而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代謝飲食中的色氨酸,將其轉化為AhR激動劑,并作用于星形膠質細胞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炎癥進行限制與損傷修復[12],進而減輕損傷的程度。
2.2 腸道微生物對腦損傷的改善作用
隨著腸道微生態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諸多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腦發育與改善腦損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微生物制劑如益生菌現已在臨床中用于改善諸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并取得一定成效。就目前的研究發現其改善腦損傷的作用機制在于: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一方面可參與免疫調節,抑制促炎因子水平,其作用方式在于直接作用于腸道,在強化腸道黏膜屏障加強腸道免疫系統同時,生成抗菌肽,進而降低血漿中IL-6和TNF-α水平,最終抑制由脂多糖所誘導的炎癥[13-15]。此外還可以通過影響5-羥色胺水平發揮神經元保護作用[7,16],并間接作用于緊密連接蛋白促進血腦屏障的形成[17],減少炎癥因子對中樞免疫系統的異常激活。另一方面通過調節海馬體與杏仁核的數目與形態、白質與血腦屏障發育及通過降低糖皮質激素水平參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對神經膠質細胞的調控,進而影響大腦發育進程,并通過調節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等物質對腦部發育予以營養支持[18]。
通過對益生菌改善腦損傷的作用機制分析可得出:益生菌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建立與調節及免疫調節的功能對于腦損傷的修復具有重要意義,可能是其潛在的病因與內在修復機制之一。
3 調腹通絡療法及作用機制
“調腹通絡療法”是基于臟腑經絡理論與小兒生長發育特點,并通過長期臨床經驗的總結與積累而總結出的一套規范化療法。該療法分為“調腹”和“通絡”兩大基本模塊,其中“調腹”模塊包括腹部推拿六法以及辨體捏脊,腹部推拿六法即通過均勻、持久、深透的手法作用于腹部穴位與經脈,進行摩腹、推腹、點腹、揉腹、牽腹、順腹的基本操作。基于中醫臟腑經絡理論,“調腹”的作用機制在于通過手法作用于腹部巡行經絡,尤其是對沖任督帶及脾胃二經進行重點按揉,調節臟腑氣機,促進氣血生化,充養腦髓;此外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原因,而陰有無限可分性,其中腹為陰,背為陽,任督二脈起于胞宮,巡于腹背,會于齦交,為陰陽之海,并與腦部相連,通過腹部推拿與辨體捏脊的結合,在調整腹背陰陽的同時平衡整體陰陽狀態,進一步改善腦部血供。基于現代腦腸軸理論,即腦與腸道間通過腸道微生物及腦腸軸進行雙向交流,通過手法的按揉使作用力從肌表滲透到腹部臟器,帶動腹部肌層收縮,促進腸道蠕動,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同時改善腸道內環境與微循環,減少致病菌對腸黏膜屏障的激活,降低促炎因子如TNF-α的釋放水平[19],進而降低對腦部的損傷。而“通絡”模塊則包括通經絡與通腦絡,通過按揉、點按、牽拉等手法作用于頭面頸部與四肢的穴位及肌群,搭配頭針、體針及舌針的應用,共奏疏經通絡,行氣活血,開竅醒神之功,其機制在于一方面改善腦損傷后因局部血流低流速、高阻力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日久瘀阻經絡之狀態;另一方面基于生物全息理論,通過頭針與舌針的刺激起到外治肢體,內治臟腑的作用。前期課題組的研究已經證實“調腹通絡療法”對于改善腦損傷患兒肌張力、便秘、不隨意運動、髖關節屈曲等癥狀具有良好效果[20-24],在提高患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也減輕了家長的精神與經濟負擔。
4 討論
腦白質損傷是常見的腦損傷多數患兒存在神經系統后遺癥,通過研究發現小膠質細胞的異常激活可以造成腦白質的損傷,而腸道微生態的穩定與否影響小膠質細胞的成熟與功能。維持腸道微生態的穩定可以提高小膠質細胞的免疫調控功能,進而提高其抗侵襲能力。內源上,益生菌或將在腸道微生態的維穩中與改善炎癥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嬰幼兒時期大腦具有較強的代償與修復能力,外源上適量的刺激如“調腹通絡”等可以提升神經突觸的可塑性,進而修復圍生期大腦結構的損害,以解決兒童康復的關鍵問題即降低神經后遺癥率[25]。且越早期干預越能有效改善炎性損傷[26]。“調腹通絡療法”是我團隊在中醫理論基礎與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對于腦損傷患兒肢體外源性康復,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的一套規范化療法,尤其是痙攣型腦癱的治療為我團隊的特色與優勢,在診斷、康復、評估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前期課題研究已證實該療法的臨床療效顯著。
通過對應用“調腹通絡”聯合益生菌進行理論與可行性的探討,發揮二者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從內源上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少炎癥因子對少突前體細胞的攻擊,修復髓鞘與突觸,一方面從外源上改善肢體功能狀態,為臨床中因免疫炎性反應所造成的腦損傷后遺癥進行康復治療提供新思路。但是盡管基于腦腸軸理論基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益生菌有利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修復,然由于益生菌種類繁多,如何有效的作用于靶點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研究匱乏,未來仍然需要大量的動物實驗觀察提供作用機制基礎。
參考文獻
[1] 廖映燁,邰先桃,熊磊.炎癥細胞因子在小兒腦癱中的作用研究[J].中醫兒科雜志,2014,10(2):64-68.
[2] 黃瑞紅.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研究現狀[J].廣西醫學,2007,29(12):1901-1904.
[3] 林凌,張更,林巧梅,等.新生期缺氧缺血腦白質損傷大鼠神經元樹突和突觸損傷[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8,27(2):116-122.
[4] Gill SR,Pop M,Deboy RT,et al.Metagenomic analysis of the human distal gut microbiome[J].science,2006,312(5778):1355-1359.
[5] 宋東力,王來栓.腸道-微生物群-腦軸在新生兒醫學研究中的意義和進展[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8,21(7):435-441.
[6] 吳孝軍,朱路文,葉濤,等.腸道菌群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8,24(5):539-543.
[7] 黃沖,喻志源,王偉,等.小膠質細胞對神經元調控作用的研究進展[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0,15(7):392-394.
[8] 鄧佳麗,丁維俊.小膠質細胞活化抑制與中樞炎癥反應關系的研究進展[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0,40(5):1286-1290.
[9] Erny D,Hrabě de Angelis AL,Jaitin D,et al.Host microbiota constantly control maturation and func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CNS[J].Nat Neurosci,2015,18(7):965-977.
[10] Thion MS,Low D,Silvin A,et al.Microbiome Influences Prenatal and Adult Microglia in a Sex-Specific Manner[J].Cell,2018,172(3):500-516.
[11] 周長帥,郝斌.腸道菌群與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及免疫相關研究進展[J].中國熱帶醫學,2020,20(4):385-389.
[12] Rothhammer V,Mascanfroni ID,Bunse L,et al.Type I interferons and microbial metabolites of tryptophan modulate astrocyte activity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ammation via the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J].Nat Med,2016,22(6):586-597.
[13] Groeger D,O'Mahony L,Murphy EF,et al.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35624 modulates host inflammatory processes beyond the gut[J].Gut Microbes,2013,4(4):325-339.
[14] Desbonnet L,Garrett L,Clarke G,et al.The probiotic Bifidobacteria infantis:An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antidepressant properties in the rat[J].J Psychiatr Res,2008,43(2):164-174.
[15] 白宇,胡云霞,陳俊偉,等.細菌-腦-腸軸理論體系的建立[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5(5):781-785.
[16] 向敏,卿小丹,劉磊,等.腸道菌群與大腦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7,29(9):1097-1102.
[17] 游懿君,韓小龍,鄭曉皎,等.腸道菌群與大腦雙向互動的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37(2):253-257.
[18] 耿悅航,劉黎黎,侯新琳.益生菌對腦發育的調控作用[J].中華新生兒科雜志,2019,34(1):70-73.
[19] 李華南,馬永利,張瑋,等.基于腦腸軸理論探討腹部推拿干預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作用機制[J].遼寧中醫雜志,2019,46(11):2321-2324.
[20] 馮兆才.推拿按摩結合運動療法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16例[J].中醫研究,2007,20(4):59-60.
[21] 馮兆才,馬融,李瑞仕.推拿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特發性便秘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1):158-159.
[22] 馮兆才,馬融,李瑞仕.腹部推拿六法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髖關節屈曲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2,30(2):110-111.
[23] 馮兆才,馬融,李瑞仕.腹部推拿六法治療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12,28(9):29-30.
[24] 趙田萌,馮兆才,楊常泉,等.調腹通絡法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2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9):94-95.
篇9
1、愛國主義教育
教育目的:培養民族自豪感。
德育素材內容:人民抗洪搶險的題圖;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被譽為糧食生產上的一次“綠色革命”;我國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場,在預防乙型肝炎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課題研究的新進展、新成果;1989年轉基因鯉魚的培育;1995年抗蟲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我國生態農業取得的成就等。
意義:愛國主義是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教材中根據內容的特點安排了多處我國生物科學的成就,為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把握好,以幫助學生增強愛國信念,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科學探索精神教育
教育目的:學習嚴謹求學、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德育素材內容:疫苗的發明;C4植物的發現史;紫茉莉質體遺傳實驗;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研究史;巴斯德對微生物的研究;細菌培養的基本技術;酶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
意義:一個生物科學發現史就是一個好的德育素材,這些科學發現史包含了科學家的思維、分析、假設和判斷等全過程,是科學家嚴謹作風、勇于探索的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怕挫折、困難的探索精神。
3、理論聯系實際教育
教育目的:利用科學家的發現歷程,滲透意志品質和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德育素材內容:DNA是遺傳物質的發現實驗;DNA的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歷程;孟德爾發現遺傳的兩個基本定律的豌豆實驗;細胞質遺傳在實踐中的運用;基因工程的發展前景與成果;植物細胞工程技術的應用;生物膜研究在實踐中的應用;發酵工程在醫藥工業和食品工業中的應用;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情況設計生態農業。
意義:利用這些素材對學生加強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科學的態度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而且只有認識了生物界的客觀規律,才能按照人們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才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4、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育目的: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德育素材內容:生物的新陳代謝的同化、異化作用之間的關系;生物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細胞癌變的內外因;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具有運動發展的特點;細胞的生物膜系統中各細胞器結構與功能上的聯系;細胞質與細胞核遺傳的對立統一;生物膜系統,細胞器的分工與協作;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的內外因;淋巴細胞的產生、抗體的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微生物群體的生長規律;微生物代謝的調節中酶合成的調節與酶活性的調節之間的聯系;水的平衡、與無機鹽的平衡的聯系;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聯系的觀點;水鹽平衡與內環境穩態之間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體溫調節中產熱、散熱的對立統一;微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的進化理論。
意義:生物體本身以及生物體與環境之間存在著辯證唯物性,只要在教學時合理運用這些知識就可幫助學生建立發展與聯系的觀點,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5、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
德育素材內容:細胞衰老與癌變;中暑、嘔吐與水鹽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診斷、治療;低血糖、脂肪肝、肥胖癥、營養不良;SARS、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的預防與治療。
意義:生命意識是人類對自身生命和它類生命的尊重和關愛。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只有認識和掌握生命的規律,才能更好地尊重、關愛生命。
6、環保意識教育
教育目的: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生態道德意識。
德育素材內容:生物圈的穩態說明生物與環境和諧統一的重要性;森林、草原、海洋生態系統生物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緊迫性;物種多樣性的意義;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生態系統中食物網(鏈)的實例分析,群落中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賴性。
篇10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本質、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是當前生命科學中發展最快并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最廣泛的前沿學科之一.進入21世紀,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術與方法已經應用到了生物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研究中[1].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高層次人才的主要方式,培養碩士研究生創新思維和科學研究能力,將是作為研究生階段的研究工作和將來作為科研人員所必備的素質.近年來,很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養上采取了重大舉措,如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實現了研究生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學位論文研究三階段的培養模式[2].在加強研究生理論教學和學位論文研究的同時,注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加了實驗教學環節,實現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寬領域培養,再通過學位論文的研究,形成研究生實踐能力的立體全方位培養.作為一個生物學研究生,把本科所學的基礎知識與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聯系起來,學好、學通分子生物學是必需的一步.基于此,2012年起我校在生物學科研究生學位課中設置“分子生物學實驗”課,3年來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得到了研究生與指導教師的認可,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還需要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實踐,使生物學科的研究生更系統、更全面地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術和技能,為后續的研究性實驗工作和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提高科研水平打好一個堅實的基礎.
1課程定位及理念
分子生物學在20世紀取得了理論和技術的飛速發展.分子生物學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生命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當中.隨著越來越多的理論突破,分子生物學技術也日新月異.在高等院校的生物相關學科的研究生教學中,越來越廣泛地注重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分子生物學理論課教學內容多,范圍廣,有一定深度,學生很難透徹理解和掌握,如果不做實驗,只學習理論,往往會事倍功半,理不出頭緒.分子生物學實驗課能給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實驗全過程的機會,便于學生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3].研究生來自不同的院校,由于各院校課程設置不同,研究生接受的本科階段的教育差別很大,這種差別在實驗操作能力上體現最為明顯.對于已經進入分子時代的生命科學來說,不熟練分子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學生就很難快速適應課題研究的科研工作.在研究生學位課中設置分子生物學實驗課,合理安排實驗課內容,建立常規操作與科研課題相結合的實驗課程體系,是提升研究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能為學生完成碩士學位論文及將來從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內蒙古科技大學生物學碩士研究生學位點于2006年經批準設立,2007年起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近10年來,已為及全國輸送了一批從事生物學研究與開發的優秀人才.“加強專業技術教學、緊跟學科發展前沿、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一直是本學科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點和目標.為適應新形勢下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對研究生分子生物學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2012年以來,我們通過在研究生學位課中設置“分子生物學實驗”課,不僅顯著地提高了研究生對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學習熱情,而且明顯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課程建設及特色
2.1課程建設的過程與方法
每學年的秋學期初新錄取的研究生入學,根據對新生分子生物學知識背景和實驗動手能力的詳細調研合理安排實驗課內容,建立常規操作與科研課題相結合的實驗課程體系,并根據學科發展不斷更新和完善,力求促進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分為3個階段進行.
2.1.1準備階段
組織相關人員成立課題小組,對小組人員進行具體分工,以2015年新入學的碩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他們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與實驗操作能力進行摸底,撰寫調查報告[4].
2.1.2實施階段
(1)制定教學大綱.根據準備階段的調查結果討論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課教學大綱,實驗項目實行多層次、模塊化管理,分為基礎性、綜合設計性、創新性3個模塊.基礎性實驗項目以基本的分子生物學操作技術為主,如:質粒DNA的提取、限制性內切酶酶切DNA分子、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DN段、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的制備、重組DNA分子的構建與轉化等、PCR擴增目的基因等.對沒有任何分子生物學常規操作基礎的研究生要逐個開出;對本科階段已經接觸并熟悉這些基礎性實驗的研究生可直接開出綜合設計性實驗,如:多種方法獲得目的基因、動植物中某關鍵基因的克隆、重組質粒的構建等.創新性實驗項目全部由本學科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轉化而來,研究生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趣愛好選擇項目完成,包括植物細胞中MYB類轉錄因子的篩選、與人類遺傳病相關的核苷酸重復序列的克隆等.
(2)學生選課.將全部實驗教學內容及具體開出安排提前公布,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與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實驗內容的選擇,這一環節須由指導教師協助完成.選課結束后根據每個項目的選課情況準備實驗,包括學生分組、準備實驗材料、儀器設備、耗材試劑和實驗講義與實驗報告冊分發等.
(3)預實驗.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分組情況,每組安排組長一名,副組長一名,在實驗開出前協助指導教師完成預實驗.
(4)實驗課開出.按計劃認真組織研究生開出實驗.實驗操作階段,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實驗操作流程,嚴格按規范進行操作.同時指導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夠盡可能主動地、獨立地完成實驗的整個過程,為以后獨立從事科研設計和科學實驗打下良好的基礎.
(5)課程考核.實驗課結束后進行成績考核,綜合學生的預習報告、實驗操作、實驗結果與實驗報告撰寫情況給出實驗課成績.
(6)編寫研究生實驗教材.基于教學實踐的積累,編寫研究生實驗教材“研究生現代分子生物學實驗”,重點面向研究生的實驗教學,將分子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和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新方法有機融合.
2.1.3總結階段
跟蹤調查,了解研究生在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結束進入課題研究后的情況,掌握他們在分子操作各個環節上的操作熟練程度,對取得的研究資料做全面的整理分析.在學科內部推出“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示范課,并完成相應的資料庫與光盤制作,并進一步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同時課程改革小組的成員要不斷討論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與兄弟院校溝通學習,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5].
2.2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自2012年生物學科碩士研究生開設分子生物學實驗課以來,該課程的教學任務一直由我校外聘的留美分子生物學專家王建英教授負責,另配2名講師作為助手.經過3年來的教學實踐體會,加上學生與研究生導師的意見反饋,我們發現這種單一的指導教師模式是需要改進的,需要建設一支由長期工作在科研、教學一線教師組成的研究生實驗課教學團隊.教學任務分配上,根據團隊內每位教師主要從事的科研領域和專業特長,分配相應的實驗教學內容,每個項目安排2名指導教師,他們不僅熟悉所指導實驗的技術要點,及時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還能將本領域相關的科研前沿、熱點問題介紹給學生,以開闊學生視野,使每次實驗均能獲得預期結果.同時,指導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不斷發現和審視自己,包括對自身專業知識的把握與實驗技能熟練程度的反思,這樣也能促使他們緊密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不斷提高[6].本課程經各方面協調討論,現已逐漸組建了一支人員穩定、業務基礎全面、具有團結協作精神的教學團隊.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其中大多數教師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內蒙古高校基金等科研項目,在努力完成這些科研任務的同時,有意識地將許多科研工作中的思路和先進的技術轉化到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教學實踐中.實驗課教學團隊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實驗教學質量,并申請得到了我校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建設立項資助.
2.3實驗課成績考核與結果評價
經過教學團隊的調研討論,針對分子生物學實驗考核形式的問題,提出實驗課評價體系多層次評價的管理制度,包含預習報告、平時考勤、實驗操作、實驗結果與實驗報告撰寫情況5個部分,分別所占比例為1∶2∶4∶1∶2;針對設計性與創新性實驗,要加上實驗方案制定與實驗論文撰寫環節.針對研究生各實驗組人數較少、時間較靈活、學生專業多樣化等特點,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實驗的具體操作過程.在課程開課初要將考核方案告知學生,讓他們明確各環節的評分標準,在實際考核過程中如實記錄作為評價依據.實驗課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與后期跟蹤相結合”的模式及時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7].通過發放問卷調查表的方式綜合調查研究生對本門實驗課的內容設置、教學方法及授課教師的教學效果等信息的評價.另外,在實驗課結束一個學期后,我們對研究生指導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對上一年度的實驗教學效果進行了后期跟蹤評價,對研究生進入到各自實驗室工作后的科研思維、實驗設計、操作能力等進行調研,綜合評價實驗教學效果[8].
3結語
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是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科學研究必備的手段,在研究生入學后進入課題研究之前開設“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熟練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學操作技術,這是生物學研究生快速進入科研課題與順利完成碩士學業的基本保證[9].研究生經過基本實驗技能培訓、全面綜合實驗及自主設計實驗的鍛煉及創新實驗平臺的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學生普遍反映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為他們順利進行課題研究、完成學位論文和未來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一部分學生在碩士期間就發表了高水平的SCI論文.為生物學研究生開設分子生物學綜合實驗,在內蒙區內外兄弟院校進行此類設置的尚不多見,需要我們更加努力創立并逐步完善研究生實驗教學平臺,全面提升我校碩士研究生培養水平[10G12],及時將教師的科研成果提煉引入實驗教學,提高指導教師的教學能力,使實驗內容不斷更新,為研究生進行課題研究及畢業以后從事相關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淑平,,李英姿,等.分子生物學基礎實驗課雙語教學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2):180G183.
[2]鄭冬梅,王悅.構建研究生實驗教學體系,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5):146G150.
[3]文瑩,李大偉,李穎.微生物專業研究生實驗課設計思路與特色[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1):123G126.
[4]郭淑貞,李麗娜,張前,等.基于問卷調查的中醫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改革探索[J].內蒙古中醫藥,2014(12):138G139.
[5]杜聯峰,孫萬邦,夏嬙,等.研究生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16(4):263G264.
[6]鄭源強,包玉龍,丁楓.研究生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5,31(4):548G550.
[7]寧啟蘭,馬捷,李冬民,等.研究生實驗教學改革中的分子生物學教學實驗設計[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4):693G694.
[8]汪淵,周青,袁凌云.開設博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的探討[J].生物學雜志,2000,17(3):36.
[9]于振江,嚴國光,鄭維潔.進一步加強教學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1998,15(4):34G37.
[10]王雅梅,李寶紅,于培蘭,等.醫學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體會[J].醫學教育探索,2008,7(2):173G174.
[11]孟照俊,俞小瑞,韓燕,等.醫學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2):86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