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養基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物培養基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微生物培養基報告

篇1

抽取樣品環節

在采樣過程中,需嚴格無菌操作,采樣數量及方法與檢驗目的應相適應,同時監控采樣現場的溫度、濕度及衛生狀況。在餐飲食品微生物檢驗中,樣品的正確抽取是檢驗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操作的熟練和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在采集樣品的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采樣前應準備好滅菌徹底的采樣工具和容器或者無菌采樣袋。采樣工具和容器嚴禁用消毒劑消毒,樣品中不得加入防腐劑,以免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在采樣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污染樣品。在嚴格無菌操作的條件下,按照規定的樣品采集標準均勻而準確的取樣,并及時封口,使樣品具有代表性和準確性。

抽樣須秉承隨機原則,在餐飲樣品抽取的過程中,要從具有代表性的樣品中隨機抽取,抽樣方案與抽樣工作應保持統一,樣品的數量應滿足樣品各項檢驗的需要。鮮榨果蔬汁飲料及熟食鹵制品等高風險餐飲食品的抽取需優先選擇被抽樣單位的新鮮制品,使其抽檢樣品達到質量研究和控制的效果。

抽取的樣品應當嚴格按照樣品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特性,或其標簽標識上注明的儲運條件儲藏運輸,以確保樣品在檢測前的完整性和原始性。運送冷凍和易腐蝕食品應用車載冰箱或在手提保溫箱內加適量的冰袋,保證儲藏運輸。運輸途中應防止樣品升溫腐敗或融化現象,已保證檢測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檢驗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培養基的選擇。食品微生物檢驗所用培養基,必須由專業廠家生產,產品的質量必須符合有關的質量標準,保存應符合相應要求,防止潮解、結塊、變色等情況。在實際的操作中要盡量縮短開蓋時間,取用過的培養基要及時放置低溫干燥的環境中保存。一些商品化即用型培養基平皿應對培養基作外觀檢查,細致檢查該類培養基是否開裂、灌注是否均勻、有無過多的氣泡,清晰度和有無肉眼所見的污染。培養基的配置應按照規定的方法配置,并做好原始記錄,在配置時選用清洗干凈的玻璃器皿和耐高溫的食品級塑料器皿,避免使用銅、鐵等器皿,以避免對微生物生長的造成影響。

檢驗用水的選擇。餐飲食品微生物的檢驗用水需選擇蒸餾水或純凈水。自來水中有較高濃度的余氯、氰化物、鈣、鎂、汞、砷、等物質,會抑制細菌的生長,造成細菌總數、真菌和酵母菌數量檢驗值偏低,引起某些致病菌檢驗的假陰性結果,使本來不合格的食品流入餐飲流通環節,給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嚴格的操作步驟。食品檢驗應由專業培訓的工作人員負責操作。進入無菌室從樣品的制備到檢驗都要為防止二次污染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微生物操作的整個過程要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檢測樣品在操作過程中的污染,操作過程中培養基的溫度及傾倒的量應嚴格按照要求操作,將溫度應控制在40℃~45℃之間,培養基的傾倒量應確保每個平皿的傾注量在15ml~20ml之間,并將培養基與檢樣和菌懸液充分混合。操作人員必須牢固樹立無菌觀念,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均要求無菌操作,盡量靠近火焰動作,從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到接種手法應規范迅速。

檢驗報告及結果的準確性控制

檢測流程中,應及時觀察培養的樣品并記錄結果,出具檢驗報告時用回歸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進行數據處理,去除不必要的誤差,并對照相應標準對餐飲食品的微生物質量進行合理的評價。

篇2

【摘要】: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廣泛發生,嚴重影響著人民的健康,因此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對評價食品衛生質量,保證消費者飲食衛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食品及食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品種多,結構及成分復雜,微生物檢驗程序繁瑣,使檢驗結果的可信度經常受到質疑。所以,加強食品微生物檢測各環節的質量控制,是正確評價食品衛生狀況,維護公眾健康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檢測質量控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問題逐漸引起各國政府、公眾的重視。尤其近年來,隨著瘦肉精、三聚氰胺、毒膠囊、皮革奶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斷曝光1,食品安全問題更成為社會各層面關注的焦點。食品安全問題中,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問題2。微生物指標不僅可用于對終產品的衛生監督管理,而且也是食品生產、運輸和銷售等全過程衛生質量控制的監測手段3。為了提高食品的衛生質量,保證消費者飲食安全,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方法由傳統的形態結構、血清試管凝聚試驗等逐漸發展到近年來的分子水平檢驗,并向儀器化、自動化、標準化方向發展4。但由于影響食品微生物檢測結果的因素復雜多樣,所以對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各個環節加以合理有效的質量控制,是提高食品微生物檢驗結果,保證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

一、 樣品采集與處理

1、 采樣

食品微生物檢驗中,樣品的采集必須具有代表性。ICMSF制定的食品微生物學分析采樣方法5,目前已在國內外被逐步推廣采用。應嚴格遵循統計學方法,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抽樣方案。一般應采取完整未開封的樣品,如是散裝樣品,采樣必須在無菌操作下進行。采樣的用具,應預先經滅菌處理。樣品的數量應滿足檢驗、復驗、備查的需要。每個樣品要注明其詳細信息。

2、 送樣

有質量保證的樣品是獲得正確檢驗結果的基礎。樣品應盡快送到食品微生物檢驗室(

3、 收樣和處理

樣品送達實驗室后,先判定樣品是否已經變質和是否滿足檢驗標準。瓶裝檢樣處理時可用點燃的乙醇棉球燒灼瓶口滅菌,用石碳酸紗布蓋好,再用滅菌開瓶器將蓋啟開。袋裝樣品應用75%乙醇棉球消毒袋口后進行檢驗。固態樣品用均質器以無菌操作方法處理樣品,調節均質器均質時間處理不同種類的樣品。微生物培養時要準確記錄溫度、氣體濃度等參數,使其嚴格符合檢驗程序要求6。原始記錄應及時記載,原始記錄格式要求有足夠的信息量,并具有可朔源性。

二、 實驗人員素質與能力

實驗人員的素質與能力影響到最終的檢驗結果。食品微生物學檢驗人員應:有合法的上崗資質;具有多方面的專業技術知識7;掌握微生物學的有關基礎知識;掌握并正確理解國家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方法、食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本企業的企業標準,熟悉標準化法的相關知識;熟悉計量學的基本知識、計量法令和法規及質量保證體系知識;熟悉食品的生產工藝;及時主動更新自己的知識。

三、 食品微生物檢驗過程

1、 檢驗方法

食品微生物檢驗必須依據現行有效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衛生行政部門頒布的檢驗方法進行8。對于檢驗標準的變化,一般都有約定成俗的經驗性規定。但是如何控制實際工作中“靈活性”不至于變成“非法性”,需要檢驗人員自主識別。

2、 檢驗環境

微生物檢驗室是進行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的地方,應單獨設置,操作區與辦公區應分開,避免室間污染和實驗室感染發生。無菌室要設有套間或緩沖間,最好設有推拉門,以防止空氣振動蕩。經過培養后的培養物,經無害化處理后方可排放、洗刷。對染菌物品及廢物,應經過消毒滅菌后才可清洗或廢棄,防止污染環境8。

3、 儀器和設備

微生物檢驗室應配備充足的檢驗工作需要的儀器、設備和器材。儀器設備計量器具使用前應經計量鑒定部門鑒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儀器設備量具的量程、精確度等,要符合檢測項目的相應要求;嚴格按操作規程要求使用,并做好運行檢查及儀器維護。

4、 培養基和試劑

購置培養基和試劑時要求供應商提品質控證書。培養基和試劑使用前首先通過外觀、批號、PH值、滅菌要求、選擇性等進行初步評估,還要用陽性對照菌株做質控。按照培養基和試劑標簽說明的貯藏條件保存。不同批號的培養基和試劑不要混合使用。受潮變質的干粉培養基堅決不能使用。自配的培養基要嚴格按照配制標準進行配制和保存,保存培養基配制記錄。

5、 確證試驗

做平行樣,保證結果的可比性;設立空白對照,防止其它污染而導致的結果不準確;設計適當的質控頻率,進行質控試驗。將質控菌株與常規工作一起進行,不能為質控菌株設計單獨操作程序,更不能專人專做。當質控標準菌株的內在敏感性發生改變時要更換新的菌種。

6、 檢驗報告

檢測報告應準確、清晰、明確、客觀地反應檢驗結果,可以運用統計學知識對誤差進行處理,并參照一定的標準對食品微生物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系統性的評價。檢驗報告需經有資格的審核人員核查簽字,并加蓋印章后生效。

四、 參加盲樣考核

積極參加上級業務部門下發的盲樣考核,即進行實驗室間比對和中心質量管理辦公室組織的人員比對驗證實驗。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正向高效率、高標準、高精度和高靈敏度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近年來興起的基因芯片技術及自動微生物檢測系統。與此同時,更加嚴格的質量控制方法必須伴隨檢測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從而得出盡可能準確的檢測結果,更好的為人類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營養健康與疾病預防等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Anon. “2012中國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及實驗室管理交流會”在蘇州舉辦[J]. 中國計量,2012(6).

[2] 王云國,李懷燕. 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及檢測技術[J]. 糧油食品科技,2010,18(003):40-43.

[3] 趙丹宇.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指標設定上的國內外差異[J]. 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3,15(006):548-551.

[4] 林蕾,張煒.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研究進展[J] 現代農業科學,2008(10):97-99.

[5] 李志勇,凌莉. 世界各國的乳品微生物檢驗[J]. 中國乳品工業,2005,33(002):37-40.

[6] 張聰恪.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質量保證的方法[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3,13(5):649-649.

篇3

【關鍵詞】食品安全;微生物;檢測;質量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食品生產作為一種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已經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工業化生產不可避免的會引發某些質量事故。不良微生物往往會伴隨著原料的生產、成品的加工、包裝、貯存進入到食品中,引起食品污染??焖儆行У拈_展食品微生物檢測工作,對于保護消費者權益乃至生命財產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人員、環境、儀器和設備等方面闡述了影響食品微生物檢測的因素,并提出了改進建議。

1、微生物檢測的意義和方法

食品的微生物檢測,就是運用生物、理化、醫學等方法系統的分析不良微生物對人和動物的健康影響,它是食品安全監測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品可否被人類食用,不是看它的口味如何,而是看它是否具有危險性。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和性質,一直是影響食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對食品中的微生物進行檢測,是衡量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系統的檢測工程可以判斷出食品的加工環境,為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監管提供科學的依據。食品微生物檢測應該遵循“預防為主”的方針,本著“以人為本、嚴謹科學”的理念進行相關的工作,有效地預防大規模食品中毒和人畜共患病的發生。

目前我國衛生防疫機構和專門的食品化驗室對于微生物的檢測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理化檢測。主要包括傳統的形態檢測和相關的理化方法。形態檢測是最基礎最簡單的方法,主要是通過顯微鏡和染色劑來判定菌落形態和結構特征。微生物的理化檢測是指通過化學反應測定微生物的代謝產物,間接地鑒別一些形態和其他方面不易區分的微生物。

二、微量生物化學反應系統。這種方法與計算機聯合使用具有高效便捷的特點。常用作分析腸桿菌、非發酵菌、葡萄球菌。

三、PCR技術。又稱為基因體外擴增法??梢岳肞CR技術精確、微量的特點,來對食品中微生物特異基因進行擴增,以判定食品是否受到了污染。

四、核酸探針技術。這是20世紀80年展起來的生物技術,可以利用已知的DNA或RN段加上可識別的標記做成“探針”,用以檢測未知樣品中是否含有特定的堿基序列,來判定其同源性。

五、即用型紙片法。采用生物測試片,可分別檢測菌落種數、大腸桿菌計數、霉菌和酵母計數。具有操作簡便快速省料的特點,已經被列為國家標準方法。

2、影響微生物檢測的因素

在實際食品的微生物檢測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影響因素,可能對我們的檢驗結果帶來誤差。因此必須系統的分析這些干擾因素,采取多種手段保障檢驗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

2.1檢驗人員的素質與能力

不論在什么工作中,人的作用是最主要的。檢驗人員的素質與能力影響到最終的檢驗結果。若是在檢驗工作中應付了事,則檢驗結果不具備參考價值。檢驗人員應該持證上崗,還要做好崗前培訓。必須掌握熟練的操作能力和理論素養。主動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了解最新的技術方法和檢驗指標,不斷的為自己“充電”。也要使自己時刻保持緊迫的意識,認識到自己的工作關系著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檢驗機構的領導層應該對工作人員做好監督和考核工作。一方面,相應的監督可以避免人的懈怠,提高工作的積極性與效率,另一方面,有效地監督可以暴露出實際工作的不足之處,將沒有工作素養的人員踢出檢驗隊伍。

2.2檢驗工作的儀器設備

在檢驗工作中要運用的儀器設備比較多,所有的儀器和設備都要按照生產廠家提供的操作方法和養護說明進行正確使用。某些設備長時間使用會影響其精度,所以要定期性的校驗。某些儀器保養不當會喪失實際使用價值,操作方法的不當也會影響檢驗結果。例如在高壓滅菌器的使用過程中,物品不宜放的過擠,滅菌完畢要等到壓力自然降低后才能開蓋取出物品。干熱滅菌器在處理帶有紙包裝的物品時,溫度不能超過160℃。培養箱在放入培養液后不能隨意開閉,一次培養完成后需要馬上清潔,時刻關注培養箱內溫度是否與設定溫度一致。實驗室內的無菌器具應該在實施滅菌后做好明顯的標識,以便于和其他器具相區別。對于檢測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的使用,還有其他注意要素,這里不再詳述。總之,正確的使用和養護方法,科學嚴謹的按照流程操作顯得尤為重要。

2.3檢驗培養基、試劑

選擇質量符合要求的干粉培養基,保存注意防潮不結塊,對于受潮變質的培養基堅決不能使用。在實際的貯存中要加強包裝容器的密封性能,一般性培養基放在干燥低溫的環境下保存,特殊性的培養基要放在干燥器內。培養基的制備必須在玻璃容器、搪瓷缸、鋁鍋中進行。培養基按照配方配比,不得隨意更改組成成分。對于檢驗的試劑和藥品,不僅要做好分類存放,定時清理,也要做好防變質工作。堅決不使用已經變質的藥品。

2.4采樣與預處理

嚴格遵循統計學方法對食品進行科學的采樣,使得樣品能夠最真實的反映本批次食品的狀況。采樣后對樣品進行預處理,到達實驗室后判定樣品是否已經變質和是否滿足檢驗標準。原則上不允許耽擱檢測時間,要組織人力物力及時的對樣品進行檢測。一般性樣品在送檢過程中要保存在0-5℃的環境中。冷凍食品要一直保持冷凍狀態直到實驗室后才能解凍。在樣品的處理工作中要滿足無菌操作狀態,尤其是冷凍食品,化凍時要避免細菌數量的增加。

2.5檢驗標準

按照國家標準方法進行項目檢驗是我們工作的最基礎要求。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靈活的變通。例如,國家規定固體樣品采用重量稱重,液體樣品采用體積測量。但是對于某些粘稠狀液體,如果測量其體積,會附著于容器內壁,不可能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時,我們就需要采取稱重的方法。對于檢驗標準的變化,一般都有約定成俗的經驗性規定。但是如何控制實際工作中“靈活性”不至于變成“非法性”需要檢驗人員自主識別。

2.6檢驗報告

檢驗報告要最大程度的反映檢驗實際,可以運用統計學知識對誤差進行處理。例如采用回歸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對于檢驗報告的形成,必須經過規定的手續進行復查。并參照一定的標準對食品微生物的數量和質量有一個系統性的評價。經過有關人員的簽字確認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3、總結

食品的質量安全監測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檢測,它是跟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有著密切的關系的。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應該明確食品微生物檢測的意義和方法,采取切實的手段保障檢測結果的科學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影響食品微生物檢測結果的因素,并且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保障結果的科學準確性。參考文獻

[1]周建新.略談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的質量控制[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08

篇4

關鍵詞:微生物檢驗技術;實驗教學;改革探索實踐

微生物檢驗技術是一門對實際操作技能要求非常高的課程,又是醫學檢驗專業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因此搞好微生物學檢驗技術實踐教學就顯得特別重要。在實踐教學中,能鍛煉學生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筆者結合教學大綱和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實際工作要求,對本課程實驗教學進行積極的探索。在實踐教學中,筆者采用了以下手段:調整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基本技能訓練,改革考核方法,對教師進行培訓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微生物檢驗實踐教學的現狀

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檢驗是一門專業課程,各個病原微生物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多、連續性差、內容雜、記憶難。比如細菌種類繁多且每種細菌有自己的生物學特性,雖然不難理解,但內容復雜多樣,極易混淆。

二、微生物檢驗實踐教學的影響因素及解決方案

1.教師因素

教師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有限,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因此,應加強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了解微生物檢驗的發展動態,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具有創新性。

2.學生因素

學生對微生物實驗課不是很重視,學習態度也不積極。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課前布置預習內容,課堂上多進行案例教學,課后布置思考小題,增加學生對微生物實驗課的重視程度。

3.實驗室條件因素

實驗室條件主要包括實驗室儀器設備的使用狀況、設施的完備程度和實驗經費的投入情況,學校要保證實驗儀器設備和耗材滿足學生的所有實驗內容。

三、實踐教學改革方案

1.整合優化實驗課內容

結合微生物檢驗教學的現狀、教學大綱、臨床實際和本實驗室的條件,我們對實驗課內容進行了相應調整,分為三個板塊,具體如下。

(1)基本技能訓練。微生物檢驗基本技能的訓練是進行綜合實驗的前提,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樹立無菌觀念,訓練他們掌握微生物檢驗的基本實驗技能,包括革蘭染色、培養基制備和細菌分離培養,訓練順序為學生先配制基礎培養基,通過自己配制的培養基進行細菌分離培養,再對自己的培養菌落進行革蘭染色并觀察其形態。

(2)常見微生物鑒定。對一些臨床常見的重要微生物種類,在學習完理論知識后進行一次實驗訓練,目的是把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學習“病原性球菌”后,選取臨床常見的幾種病原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奈瑟菌,進行微生物鑒定。教師應要求學生完全按照臨床實驗室標本檢驗程序鑒定,讓學生在課堂上就熟悉臨床操作程序,在之后的實習工作中才不會有陌生感。

(3)臨床標本鑒定。在學期期末時開展綜合性實驗,以臨床常見標本膿汁、痰液、尿液、糞便為檢測標本,讓學生在課前先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到實驗室按照實驗方案直接進行實驗。學生可以通過病原菌的染色特性、菌落特征和生化反應結果等做出結論。通過這些綜合性實驗,使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聯系起來。

2.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學導式教法

以前我們的實驗教學方式多為灌注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按教師所示,依葫蘆畫瓢,學生沒有自己思考,不利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課堂前分小組對下個實驗進行討論,實驗完成后對實驗過程中的操作以及結果進行討論分析,然后選一名代表對本組實驗情況進行匯報,最后教師對所有小組的實驗結果、存在的問題和改良方法進行評價,從而形成教師和學生的“雙邊”互動教學活動。

3.改進實踐考核方法

過去微生物檢驗實驗成績只占期末考試總成績的10%,主要根據實驗報告的書寫評定成績,而有的學生不做實驗,抄襲實驗報告,這種評法就沒辦法完全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真正的實踐技能。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們改革實踐考核方法,將實驗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比例提高到20%( 5%實驗報告書寫+5%實驗設計+10%實踐操作技能)。其中實踐操作技能平時操作占5%,期末單獨進行一次實踐技能考核占5%。

通過這幾年對微生物檢驗實踐教學的改革實踐,筆者發現改革后的實驗課教學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學生動手能力以及主動性有所增強。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還應繼續探索微生物檢驗實踐的改革,爭取培養出符合21世紀醫學檢驗所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岳治國,曹美香.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醫藥導報,2007,4(5):86-87.

[2]傅廣華.微生物學檢驗課程實驗教學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6,3(7):337-338.

篇5

【關鍵詞】 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實際應用;效果比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3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721-02

沙門氏菌(Salmonella Lignieres)屬腸桿菌科,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沙門氏菌病是指由各種類型沙門氏菌所引起的對人類、家畜以及野生禽獸不同形式的總稱[1]。蛋、家禽和肉類產品是沙門氏菌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感染主要取決于沙門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體狀況。為有效控制沙門氏菌污染發生和擴散,準確及時的檢測手段是關鍵。目前沙門氏菌檢測以傳統方法為主,在檢驗中選擇性平板是分離菌落最重要的培養基,但是大腸菌群等優勢腸道菌在這些平板上也能生長旺盛,對挑選典型的沙門氏菌菌落增加了難度。

利用顯色培養基鑒定微生物是近年來開發的新型快速檢測技術,直接根據菌落顏色就可以對菌種做出初步鑒定[2],減少干擾因素,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目前海博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第二代)和CHROMager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為市場上較為常見的產品。

本實驗室將海博和CHROMager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就實際應用效果進行了比較研究,現說明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培養基及試劑 法國科瑪嘉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購于鄭州博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博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第二代)、BPW、SC、TSI、營養瓊脂、沙門氏菌生化鑒定管、A-F多價診斷血清等購于(青島海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法國生物梅里埃API生化試劑條購于(廣東環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主要儀器設備 生物安全柜、超凈工作臺、恒溫培養箱、高壓蒸汽滅菌器、電子天平、顯微鏡、冰箱、接種環、培養皿、三角瓶、試管、移液管、剪刀。

1.3 樣品 從菜市場采集雞蛋共166份。

1.4 檢驗方法 將雞蛋打碎均質,以無菌操作取樣品25g,加入225mLBPW,均質混勻,于36℃培養18h;移取1ml轉種10mLSC中,于36℃培養24h;分別取一環增菌液接種CHROMager沙門氏菌顯色平板和海博沙門氏菌顯色平板,36℃培養24h,做革蘭氏染色鏡檢、接種TSI和營養瓊脂平板36℃培養24h;疑似菌落采用API20E生化鑒定試劑盒,結合傳統生化方法鑒定后,進行血清學實驗,報告結果[3]。

2 結 果

2.1 同種培養基沙門氏菌生長狀況比較 在海博沙門氏菌顯色平板上,可疑沙門氏菌菌落呈圓形、表面光滑的紫色小菌落。在CHROMager沙門氏菌顯色平板上,可疑沙門氏菌菌落圓形、中等大小的紫色菌落,顏色比海博沙門氏菌顯色平板上長得偏紫。

2.2 兩種培養基沙門氏菌陽性率比較 兩種培養基對樣品中沙門氏菌陽性率,見表1。

2.3 兩種培養基出現可疑菌落的假陽性情況比較 在應用CHROMager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和海博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對166份樣品的檢驗中,在顯色培養基上出現了疑似菌落的樣品而最終均鑒定為沙門氏菌的,CHROMager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是疑似菌落19份,最終鑒定陽性份數18份,假陽性份數1份;海博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是疑似菌落15份,最終鑒定陽性份數14份,假陽性份數1份,可見兩種培養基檢驗結果中,對于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疑似陽性而言,其假陽性率一致。

3 討 論

顯色培養基方法的原理是使用適當的顯色底物,在細菌特異性的作用下,發色基團游離于菌落上,使菌落顯示一定的顏色[2]。好的顯色培養基應菌落顏色易識別、不同種微生物差別較大以及比較穩定等,顯色培養基的實用性還與樣品中細菌的種類和數量有關,樣本中細菌的種類繁雜,非目的菌數量龐大會影響目的菌的檢出,所以在顯色培養基中加入一些特殊的抑菌劑,可抑制樣本中雜菌的生長而不影響目的菌的生長,從而提高檢出率。鑒于顯色培養基快速、靈敏、高效等諸多優點,其作為一種新的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在GB4789.4-2010中的,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已經被作為選擇性平板之一。

本研究中,兩種沙門氏菌顯色平板上,沙門氏菌均呈現特殊的紫色菌落,大腸桿菌和大腸菌群呈現藍色,其他細菌呈現黃色或者無色。從表1可以看出,對于166份實際樣品,CHROMager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和海博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的檢出水平一致;對于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的疑似假陽性率而言,其假陽性率一致。

根據GB4789.4-2010培養基使用方法,可以使用CHROMager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或海博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作為沙門氏菌檢驗的分離培養基。

參考文獻

[1] 郁慶福,主編.現代衛生微生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篇6

關鍵詞:凍干;粉針劑;無菌

注射用無菌粉末簡稱粉針。凡是在水溶液中不穩定的藥物,均需制成注射用無菌粉末[1-5]。將冷凍干燥法制得的粉末,稱為注射用冷凍干燥制品.注射用無菌粉末的生產必須在無菌室內進行[6-8]。無菌工藝模擬試驗主要用來評估在既定無菌生產環境和過程控制條件下生產無菌產品的能力和無菌工藝人員的操作水平[9-14]。本文對凍干粉針劑無菌工藝模擬試驗進行研究。

1 試驗內容與方法

1.1 驗證前相關檢查

本試驗之前,檢查參加驗證的物料如管制注射劑瓶、丁基膠塞、組合蓋等;檢查在驗證期間所有注射用水的關鍵使用點及總送總回等水點的檢測報告;檢查在驗證期間所用壓縮空氣檢測報告;對驗證實施期間的各操作間的清潔、清場進行核實,確認清潔合格,排除其對驗證結果的影響;對驗證實施期間的各設備的清潔進行核實,確認清潔是否合格,排除其對驗證結果的影響;對驗證實施期間的潔凈室的環境進行檢測,對操作室溫度、相對濕度、塵埃粒子數、沉降菌、浮游菌、壓差等進行檢測。

1.2 最差條件的設計

最差條件:與物料接觸的設備及部件從清潔滅菌到使用最長放置;模擬最大生產人員10人;增加因機器停機造成的人為操作,無菌風險大于正常生產;采用大豆胰蛋白胨液體培養基,增加了微生物生產的營養環境,無菌風險大于正常生產;灌裝速度到30瓶/分,模擬分裝程序速度低于正常生產速度。

1.3 培養基的選擇和制備

將大豆胰蛋白胨,用鈷60照射滅菌,照射當量為25kGy,備用。再將已滅菌的大豆胰蛋白胨在已滅菌的周轉罐中進行配置,再經0.22濾芯過濾至灌裝間貯罐。

1.4 培養基微生物性能和無菌性試驗

1.4.1 培養基微生物性能實驗

取30瓶裝有5ml培養基的已滅菌的西林瓶,其中5支不接種作為空白對照、5支接種金黃色葡萄球菌(

1.4.2 培養基無菌性試驗

取培養基5ml裝于已滅菌密封的西林瓶中,按照此方法取10個樣依次做好標記,其中9支為陰性實驗,1支接種金黃色葡萄球菌(

1.4.3 可接受標準

培養基微生物性能試驗:陰性實驗中應無菌生長,接種的陽性對照實驗應有菌生產。培養基無菌性試驗:陰性實驗應無菌生長,陽性對照實驗應有菌生長。

1.5 生產用材料及設施無菌性檢查

1.5.1 丁基膠塞檢查

在每次灌裝前隨機抽取用于灌裝的膠塞10個。取5個放入已滅菌的裝有硫乙醇酸鹽液體培養基試管中,做好標記,于30-35℃培養14天,另5個放入已滅菌的裝有改良馬丁液體培養基試管中,做好標記,于23-28℃培養14天。

1.5.2 西林瓶的無菌檢查

在每次灌裝前隨機抽取10支西林瓶,取5支放入已滅菌的裝有硫乙醇酸鹽液體培養基的三角燒瓶中,做好標記,于30-35℃培養14天,另5支放入已滅菌的裝有改良馬丁液體培養基三角燒瓶中,做好標記。

1.6 潔凈室門、墻、窗、地面檢查

對門、墻、窗、地面、設備進行接觸碟法微生物培養,接觸后,放到培養箱中30-35℃培養。培養72小時,觀察并記錄結果。

1.7 培養基模擬凍干

將半壓塞的大豆胰蛋白胨液體培養基傳至凍干箱擱板,關閉箱門,按產品凍干曲線運行,用無菌空氣破真空。

1.8 軋蓋

模擬凍干結束,啟動凍干機液壓系統,對制品進行全壓塞,軋蓋后,將樣品倒置,充分振搖,使瓶內的液體培養基充分與玻璃瓶內壁和膠塞接觸。

2 培養基模擬灌裝合格標準

培養基模擬灌裝試驗的首次驗證,每班次應當連續進行3次合格試驗。培養基模擬灌裝試驗通常應當按照生產工藝每班次半年進行1次,每次至少一批。培養基灌裝容器的數量應當足以保證評價的有效性。批量較小的產品,培養基灌裝的數量應當至少等于產品的批量。培養基模擬灌裝試驗的目標是零污染,應當遵循以下要求:(1)灌裝數量超過10000支時:a.有1支污染,需調查;b.有2支污染,需調查后,進行再驗證。(2)發生任何微生物污染時,均應當進行調查。

參考文獻

[1]胡大文,方驊.老廠房GMP改造的特點與設計布置[J].機電信息,2006(12).

[2]陳健梅.無菌注射劑生產中污染的控制及無菌檢查[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3]錢應璞.制藥用水系統設計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

[4]李心剛,胡桂秋,黃晶.凍干工藝中預凍溫度的確定[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4).

[5]曹闖.主干燥階段凍干箱壓力(真空)控制方法[J].機電信息,2005(4).

[6]楊婧文.制藥廠潔凈空調系統設計和使用問題分析[J].制冷與空調,2004(6).

[7]龐雄,周福富,譚力,生.真空度對注射用凍干無菌粉裝量差異的影響[J].中國藥業,2006(2).

[8]曹衛.藥廠車間環境集散型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7.

[9]張天民,邊玲.評《冷凍干燥技術與凍干機》[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5(6).

[10]李鈞.藥品GMP實施與認證[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

[11]郝常明,黃雪菊.藥品的冷凍干燥及面臨的問題[J].醫藥工程設計,2005(1).

[12]白慧良,李武臣主編.藥品生產驗證指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篇7

摘要通過從充實實驗設備改善實驗條件,優化實驗內容和合理按排實驗時間,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踐性實驗內容,加強對實驗課的組織、指導,重視實驗成績考核和記分等多方面對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有效地提高了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獸醫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措施

獸醫微生物學實驗課是一門操作技能較強的課程,同時又是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如何通過系統學習,使學生掌握獸醫微生物學的規范化、科學化操作技能,牢固樹立無菌觀念和熟練掌握無菌操作技術,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獸醫微生物學教學及實驗課教學的關鍵[1-2]。但在傳統的獸醫微生物學教學中,多是把實驗課教學看成對理論教學的補充和驗證,實驗課教學時間一般占課程總學時的比例較小。學時少,實驗課項目單一,上實驗課常是以驗證和演示實驗為主,缺乏綜合性、設計性試驗、實踐性實驗項目,嚴重限制了獸醫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高,且限制了學生才能的發揮。為此,筆者在多年的獸醫微生物學教學中,對其實驗課教學做了一些改革嘗試與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加強實驗室建設,改善實驗條件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獸醫微生物學的發展更是迅速,動物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內容不斷拓寬。因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動手操作實踐技術能力,提高教師和學生科研能力,是目前獸醫微生物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抓住學院本科教學評估、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實驗室建設的有利時機,科學利用教學、科研經費,加強實驗室的硬件建設。先后增添了一些高檔的實驗設備,如超純水制備儀、全自動高壓蒸氣滅菌器、PCR儀、BS-1E數顯振蕩培養箱、HH·CP-7W型二氧化碳細胞培養箱、20~200 mL 8道移液器(Transferpetteg-8,20~200 mL)、超低溫冰箱、超凈工作臺、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生物濕微鏡等,更新了老化的常規設備。為獸醫微生物學實驗課等課程的教學改革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

2重視實驗課教學,合理安排實驗時間

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多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根據實驗教材內容進行基礎理論驗證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這種教學方法養成了學生的依賴思想,只是模仿操作不動腦深入思考,不利于發揮其創造性思維和積極主動操作能力。學生對實驗課不重視,上實驗課只是理論課的一種附屬品,做好做差無關緊要。對此改革獸醫微生物實驗教學,首先將實驗課時由原來占總課時的1/4增加到1/3以上,重視實驗課教學,期終考試時增加實驗課內容的比例,促使學生重視實驗課學習。

實驗課教學中有些實驗連續很強,在以往上實驗課時,多是2學時上1個實驗,有些實驗時間夠用,有些實驗則不夠用,有些實驗做起來觀察則需要等時間,例如細菌的培養及在培養基生長性狀觀察,病毒的HA和HI試驗、培養基的制備過程中的消毒等。結果是2學時后學生去上其他課程,不能及時觀察結果或不能善始善終地把整個試驗結果觀察和記錄完整,當時不能看到結果的,過后學生又不及時去觀察結果,寫實驗報告時沒有真實的實驗數據,而是相互傳抄同組或其他同學的結果。有的實驗為了趕在2學時內做完,就得省略步驟減少環節,這樣勢必導致結果不夠準確。針對實驗教學中的現實問題,改革實驗課教學,首先合理安排實驗,確保實驗的連續性。具體做法是:將實驗課安排在下午,2個學時不能做完的可以借用課外活動時間將實驗繼續做下去直至做完。需要時間長的實驗,任課教師自行安排時間,可以提前讓做好預習和實驗的準備工作,可以安排在課間、課外活動時間或其他業余時間進行結果觀察,想盡辦法讓學生能將每個實驗都能完整地完成,即不能因實驗課程時間安排不當而影響實驗的質量。

3改革實驗課教學,優化實驗項目

3.1改變單獨實驗為綜合系列實驗

對《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指導》的內容進行精心備課,優化選擇重新組織實驗項目,把原來單獨實驗變為綜合性系列實驗,將有關實驗內容有機地串聯起來,結合臨床實際開好各個試驗。例如將《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指導》的實驗1“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實驗2“細菌基本形態及構造觀察”、實驗3“細菌抹片的制備及染色”有機結合在一起,可定名為“細菌涂片的制備、染色、鏡檢及基本形態的觀察”,用4個學時,分2次開出。具體作法:一是分發已培養好的各種細菌供學生抹片、染色、鏡檢,每個學生只涂其中1~2種,同學之間可互相交換觀察;二是將學生不易制出的莢膜、鞭毛等標本片放在示教鏡下或從多媒體幻燈片中,供學生操作間隙輪流觀看,教師指導學生觀察。這樣做的效果是用4個學時開出了3個實驗的內容,節約了時間,增加了實驗的內容量,給同學們增加了操作的機會。可將實驗指導中的實驗4“培養基的制備”、實驗5“細菌分離培養及移植”、實驗6“細菌在培養基中的生長表現及無能運動力檢查”、實驗7“細菌的生化試驗”、實驗8“細菌的藥敏試驗”等5個實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生產實踐中最常見疫病大腸桿菌病為實例,以分離培養大腸桿菌為主線,驗證培養基制作是否規范合格和細菌的生化特性,觀察細菌在培養基上的生長性狀表現,穿行細菌運動力檢查,并可用藥物敏感性試驗的結果指導養殖場進行藥物治療。可用6個課時分成3個下午進行上課完成5個實驗,使實驗更加緊湊,保持實驗的連續性和內容的完整性,加深學生對細菌培養性狀觀察、致病性、生化特性等試驗印象。同時,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

3.2減少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增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是過多的開設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實驗內容很難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3]。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此壓縮了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的實驗時間,增加和加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力度。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安排在相關理論課學習和基礎實驗操作技能熟練掌握之后,例如:仔豬大腸桿菌病(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仔豬水腫)、雞的新城疫和雞傳染性法氏囊的微生物學診斷,分別在細菌各論和病毒各論講過之后,這時學生對基本理論已經掌握,并對培養基的制備、細菌的分離培養、涂片、染色觀察、生化試驗、藥敏試驗、病毒的HA試驗、HI試驗以及沉淀試驗等實驗操作技能都已經掌握,使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開設的條件已經成熟。任課教師結合實際和疫病發展流行趨勢,引導學生深入基層養殖場(戶)調查研究,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做1個綜合性設計實驗,為養殖場(戶)做1個細菌性或病毒性疫病的微生物學診斷。從病料采取、送檢、病原體的分離鑒定到治療方案的制定等,都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做。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吸引學生自覺的參與到新的實驗內容中去,啟發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生的智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5]。學生完成一個實驗之后,非常有成就感,學生深有體會地說:“一個綜合性實驗幾乎應用了整個獸醫微生物學的所有知識,好像把全書都串通復習一遍”。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的增加,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4改革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4.1合理分配實驗教學時間

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的開設務必增加了課時數,為把實驗教學搞好就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任課教師根據實驗項目合理搭配實驗教學時間,如培養基制備實驗中,高壓滅菌需要等時間,利用這個空間可以增加貴重儀器的使用與保養、玻璃器皿的洗刷、干燥、包扎、試管棉塞的制作等內容。再如在HA和HI試驗時,加完樣后需要等時間觀察結果,可以利用給學生講述試驗中紅血球的制備和稀釋方法等,時間得到充分利用。

4.2認真組織教學

合理分組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避免一些學生不動手的現象。首先指導學生對試驗內容很好地預習,教師先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例如進行細菌分離培養實驗前老師提出“哪些細菌是需氧的?厭氧的或兼性厭氧的?”做細菌制片染色前提出“哪些細菌是陽性菌?哪些細菌是陰性菌?”再如做病毒的凝集紅血球試驗前老師提出“哪些病毒具有凝集紅血球的特性?”這樣使學生即預習了實驗又復習了理論課的內容知識,通過預習和查閱資料得出結論,調動了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6]。實驗課上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都積極主動認真地做好試驗中的每個環節。

4.3重視實驗結果分析和實驗報告的完成

過去學生上實驗課往往忽視試驗結果的觀察、分析和實驗報告的完成,相互傳抄實驗數據結果,有時出現錯誤結果也不查找問題出在哪。實驗報告是學生實驗課的主要作業,完成實驗報告不僅使學生全面總結實驗過程,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科學結論,而且有利于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實驗報告也是科學科技應用的一種形式。寫好實驗報告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每次實驗后都要求學生就試驗結果進行細致觀察、記錄、分析、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試驗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實驗結果誤差等現象,對此要查找問題出現的原因,吸取教訓避免類似問題在以后的實驗中再次發生。

5重視實驗成績,注意實驗內容考核

實驗成績是衡量學生掌握實驗內容的一個標準,同時也是反應實驗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的重要手段,因此實驗成績的評分必須納入獸醫微生物課程的學習成績之中。實驗成績要細致化、嚴格化,從實驗的不同方面綜合評分。首先是學生實驗操作技能要單獨技能考試,占實驗總成績的60%;其次是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和實驗報告的書寫(是否規范、條理、清晰等)情況,占實驗總成績的20%,從實驗報告中顯示;實驗理論記憶性的內容占總實驗成績的20%。實驗成績占該門課總成績的30%~35%。重視實驗成績的記分,使學生上實驗課出勤率、做實驗的積極性、主動動手操作意識及創新思維能力都大大提高,實驗教學效率也隨之提高。

6結語

總之,通過獸醫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嘗試,改掉了以往學生做試驗不思索、按部就班地照書本內容和教師講的程序機械性操作的模仿做法。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對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使學生通過實驗中的失敗體驗和成功喜悅領會到了實驗的真諦,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好獸醫微生物學、做好實驗、深入實踐探索研究的積極性。

7參考文獻

[1] 杜揚.創造性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J].教育探索,2009(3):8-9.

[2] 龍春陽,趙阿勇,周圻.改革實驗教學體系培養具有特色的應用型專業人才[J].教育探索,2009(2):64-65.

[3] 王國惠.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2005,32(2):144-145.

[4] 司振書.獸醫微生物學教學改革初探[J].微生物學雜志,2005,25(3):108-109.

篇8

【摘要】:通過基于護理職業崗位開展細菌學綜合實踐教學改革的實踐,培養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術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幫助學生完善護理職業素質所要求的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樹立從事護理工作的使命感、責任心,全面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病原微生物,實踐教學,改革

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要求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護理專業學生未來從事的工作要求學生既要具備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要養成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的好習慣,具備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責任感。

病原微生物學是護理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

1病原微生物學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與臨床醫學中感染性疾病密切聯系的醫學基礎課程,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性、致病性、檢測方法以及相關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實訓教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病原微生物學實訓課不僅是學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的一個學習過程,同時也是鍛煉學生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護理專業的學生通過實訓課,可以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對病原微生物具備感性的認識,在理解和鞏固微生物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實訓基本技能。增強無菌觀念,培養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因此,開展好病原微生物學實訓教學對培養護理專業學生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病原微生物學實訓課主要以細菌學為主,其系統性不強,內容零散繁多,例如:細菌形態和結構的觀察、革蘭氏染色、培養基制備、細菌接種、消毒滅菌、細菌的藥物敏感性試驗等。各試驗之間相對獨立,似乎都沒有直接的聯系,學生對這樣的實訓不易感興趣,不利于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在傳統的病原微生物學實訓教學模式為:課前預習—課堂實訓—提交實訓報告—教師評閱。先由教師向學生介紹實訓原理、方法,以示教為主,然后,學生被動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標準菌株來驗證理論,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忽視了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主體的學生在這種舊的教學模式中始終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狀態,常出現學生不重視預習、實訓時不動手、課后不認真總結,抄襲實訓報告、有些學生在微生物實訓課上,無菌觀念不強,取菌液時滴在實訓臺上也不消毒,工作服隨意放置,上完實訓課不消毒洗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飯,對實訓室的生物安全重視不夠等不良現象。

2基于護理職業崗位的病幫派微生物學綜合實踐教學改革

針對當前的情況來看,要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實訓教學活動的主體,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護士職業崗位的要求,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近年來,我院病原微生物學課程組開展了基于護理職業崗位的細菌學綜合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從病原生物學實訓中較為散亂的細菌學各論入手,把細菌學總論及各論的實訓內容有機地合為一體,將以往總論教學中“細菌形態觀察、革蘭染色法、培養基的制備、細菌的接種與人工培養、細菌生化反應、細菌生長現象的觀察、藥物敏感試驗、消毒滅菌”等實訓與各論中“化膿性球菌及腸道桿菌的分離鑒定”實訓項目重新整合為兩個實用性強的綜合性實訓項目,改為“臨床標本病原性細菌的分離鑒定”和“環境中細菌的分布調查與消毒滅菌”。更方便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微生物學基本的實訓技能。

2.1臨床標本病原性細菌的分離鑒定

教師針對某種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和防治給出典型的臨床病例,如皮膚的化膿性感染、感染性腹瀉、敗血癥等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學生可選擇感興趣的病例以小組為單位,從標本的采集與處理、培養基的制備、微生物分離培養開始對所分離到的微生物進行形態、生化、及毒力方面的鑒定,測定所分離到的微生物對抗生素敏感性,要求學生自己準備,自己操作,自己總結,自己分析。實訓全過程教師只作引導,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實訓圍繞病例進行,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加強與臨床的緊密聯系,縮短基礎與臨床之間的距離,為學生以后臨床學科的學習和從事臨床工作打好基礎。

2.2環境中細菌的分布調查與消毒滅菌

老師帶領學生做關于手、實驗室地面、桌面和空氣中細菌的調查,在采取各種消毒措施后進行對比,驗證消毒滅菌的效果和影響因素。通過實訓,使同學們認識到細菌無處不在,加強學生的無菌操作觀念。

實訓結束后,學生還要完成詳盡的實驗報告,包括實訓設計方案、實訓操作程序、實訓材料及預期的實訓結果、正式實訓的實施步驟、實訓結果的觀察和記錄、對實訓結果的整理和分析等。實訓報告的撰寫也可以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為將來科技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綜合性實訓項目中,始終注重強化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如顯微鏡油鏡的正確使用、接種針的使用、細菌的培養法、各種無菌操作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3結語

通過綜合性實踐教學,可使學生把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結合起來,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術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幫助學生完善護理職業素質所要求的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樹立從事護理工作的使命感、責任心,全面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麗華.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全科護理,2009,7(10):925-927.

[2]楊朝曄.高職護理專業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3(9):64-65.

篇9

關鍵字:微生物、薄膜過濾、初始污染菌、沖洗方法驗證、校正因子、產品檢驗。

一、目前檢測產品上微生物總數時,洗脫微生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袋蠕動法

將試驗部分和一已知容量的洗提液裝在一個無菌胃型袋中,在袋中開動往復式攪動棒,使洗脫液貫串試驗部分內外。該方法適用于軟質、纖維類材料。

2.超聲法

將實驗部分浸入裝有已知容量洗提液的適當容器中,在超生波清洗中處理容器及其內裝物或將超聲波探頭浸入到容器內洗脫液中進行處理。超聲波也能使微生物失去活性,尤其當大能量傳輸時,使用探頭會比在超聲波清洗中更有可能使其失去活性。

3.振動法(機械或手工方式)

將實驗部分浸入裝有已知容量的洗提液的適當容器中,并在機械振動(如往復式、軌道式或機械腕搖床)里進行振動。也可用手工振動,但其效力會因操作人員而異。

4.渦旋混合法

將實驗部分浸入裝有已知容積浸提液的密閉容器內,該密閉容器放置在形成渦旋的漩渦混合器的旋轉托盤上。渦旋的形成取決于手動施加的壓力,渦旋中的變化會引起微生物去除的變化。

5.沖洗法

讓浸提液通過試驗部分的內腔??梢钥恐亓蚣颖脕硎挂后w流動。另外也可將洗脫液沖入產品中并夾住和抖動。

6.攪拌法

將試驗部分浸入裝有已知容積洗提液的適當容積內,在規定的一段時間內攪拌或搓搖試驗部分。

7.擦拭法

準備一個無菌的棉拭子占浸提液將產品里外擦拭一遍,將拭子放入準備好的浸提液中作為檢驗液檢驗。

以上七種方法均有優缺點,雖然方法很全面,但結合一次性使用血液管路和麻醉針的特點,本文介紹一種綜合提取的方法進行檢測,并對該方法進行了方法學的驗證。該方法有較好的洗脫效果,能基本反映這幾種產品的微生物負載情況。

二、具體方案如下所述

1.所用設備及要求

1.1環境要求

檢測此項目需在萬級凈化室,同時滿足在百級操作臺中進行。

1.2所用設備及器皿工具

高壓蒸汽滅菌機、干熱滅菌機、恒溫培養箱、移液管、培養皿、顯微鏡、試管、三角瓶、無菌袋、滅菌盒、接種環、酒精燈、剪刀、鑷子、無菌手套、無菌工作服、真空泵、濾膜、濾瓶。

1.3培養基、菌種、浸提液(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

2.方法驗證和產品試驗的全過程

2.1計數培養基的適用性檢查

2.1.1所用菌種

大腸埃希菌[CMCC(B)44102]

金黃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

枯草芽孢桿菌[CMCC(B)63501]

生孢梭菌[CMCC(B)64941]

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

黑曲霉[CMCC(F)98003]

2.1.2.菌液制備

2.1.2.1將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的新鮮培養物分別接種至營養肉湯培養基中,將生孢梭菌的新鮮培養物接種至硫乙醇酸鹽流體培養基中,35 ℃培養24小時,分別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稀釋成每毫升含50-100cfu的菌液。

2.1.2.2將白色念珠菌的新鮮培養物接種至改良馬丁培養基上,24℃培養48小時,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稀釋成每毫升含50-100cfu的菌液。

2.1.2.3將黑曲霉菌的孢子接種至改良馬丁瓊脂斜面培養基上,24℃培養5天,,加入5毫升含0.05%聚山梨酯80的0.9%無菌氯化鈉溶液,將孢子洗脫。然后用一支管口包有無菌棉花且能過濾菌絲的10毫升吸管吸出孢子懸液至無菌試管內,用含0.05%聚山梨酯80的0.9%無菌氯化鈉溶液制成每毫升含孢子數50-100cfu的孢子懸液。

2.1.3 培養基適用性檢查

取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各50--100cfu,分別注入無菌平皿中,立即傾注營養瓊脂培養基,每株試驗菌平行制備2個平皿,混勻,凝固,置30-35℃培養48h,計數;取生孢梭菌50--100cfu加入到25-30毫升硫乙醇酸鹽流體培養基(含瓊脂,每15g培養基加入0.4g瓊脂)的試管中,振蕩混勻,平行制備兩支試管。置30--35℃厭氧條件下培養24h,計數。

取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各50--100cfu,分別注入無菌平皿中,立即傾注玫瑰紅鈉培養基,每株試驗菌平行制備2個平皿混勻凝固置23-28℃培養72h計數。

取白色念珠菌50--100cfu注入無菌平皿中,立即傾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平行制備2個平皿混勻凝固置23-28℃培養72h計數。同時用相應的對照培養基替代被檢培養基進行上述試驗。

2.1.4 結果判定若被檢培養基上的菌落平均數不小于對照培養基上的菌落平均數的70%,且菌落形態大小與對照培養基上的一致,判該培養基的適用性檢查符合規定。

2.2沖洗方法驗證

2.2.1管類產品

取滅菌前樣品,用200毫升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內腔,振搖1分鐘(30次/分

鐘)匯集沖洗液作為檢驗液,膜過濾法過濾,于相應溫度恒溫箱中培養,計數。重復操作沖洗

4次。

2.2.2實體類產品

直接放入一無菌的袋子中,加入100毫升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振搖1分鐘(30

次/分鐘)匯集沖洗液作為檢驗液,膜過濾法過濾,于相應溫度恒溫箱中培養,計數。重復

操作沖洗4次。

2.2.3瓊脂覆蓋

將樣品剪成10cm長的段,較大產品放入無菌的盒子中,較小的產品直接放入培養皿中,傾倒

溫度不超過45℃的融化的相應培養基,培養后計數。

2.2.4 每種產品根據性質再重復以上操作進行3次獨立的平行試驗

2.2.5校正因子的計算:

2.2.5.1總回收量:為每套產品沖洗四次總的菌落數加上瓊脂覆蓋菌落數。2.2.5.2計算公式 :去除率=(首次處理移除量/總菌落數)*100%平均回收率=去除率/3 。

校正因子=1/平均回收率

2.2.6每次試驗的菌回收率應不低于70%。若任一次試驗中菌回收率低于70%,應采用培養基稀釋法、離心沉淀集菌法、薄膜過濾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聯合使用這些方法消除產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進行方法驗證。

2.3產品的檢驗:

2.3.1 薄膜過濾法:

2.3.1.1管類產品

2.3.1.a取滅菌前樣品,用200毫升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內腔,振搖1分鐘(30次

/分鐘)匯集沖洗液作為檢驗液,膜過濾法過濾,于相應溫度恒溫箱中培養,計數。重復操

作沖洗4次。

2.3.1.b封閉產品兩端開口,放入一個無菌的袋子中,加入400毫升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

液,振搖1分鐘(30次/分鐘)匯集沖洗液作為檢驗液,膜過濾法過濾,于相應溫度恒溫箱

中培養,計數。重復操作沖洗4次。

2.3.1.2實體類產品直接放入一無菌的袋子中,加入100毫升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振

搖1分鐘(30次/分鐘)匯集沖洗液作為檢驗液,膜過濾法過濾,于相應溫度恒溫箱中培養,

計數。重復操作沖洗4次。

2.3.2瓊脂覆蓋:將樣品剪成10cm長的段,較大產品放入無菌的盒子中,較小的產品直接放入培養

皿中,傾倒溫度不超過45℃的融化的相應培養基,培養后計數。

2.3.3 陰性對照試驗:取試驗用浸提液100毫升,照上述薄膜過濾法操作,作為陰性對照。陰性對照

不得有菌生長。

2.4培養和計數

細菌培養3天,逐日點計菌落數,厭氧菌培養3天,計數,霉菌、酵母菌培養5天,逐日點計菌

落數,必要時延長培養時間至7天進行菌落計數報告。按菌數報告規責報告菌數。

2.4.1 菌數報告規則:計數整套供試品的菌落數,若濾膜上無菌落生長,以小于1報告菌數,如大于1

則以實際菌數乘以校正因子加瓊脂覆蓋菌數的值報告整套產品的菌落數。

2.4.2整套產品菌落數計算

產品菌數=(內壁4次沖洗所有菌數*內壁校正因子+外壁4次沖洗所有菌數*外壁校正因子)+瓊脂覆蓋菌數

三、總結

此方法在對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材上微生物提取檢驗過程,較其它方法簡便易行,數據較準確,適用于這些產品的檢測。

四、參考文獻

[1]ISO11737-1:2006 Sterilization of medical devices―Microbiological methods---Part1:Determination of a population of micoroorganisms on products

[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

[3]YY0267-2010心血管植入物和人工器官血液凈化裝置的體外循環血路

[4]ISO10993-1:1997 Biological evaluation lf medical devices―Part 1:Evalration and testing(GB/T16886.1-200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部分:評價與試驗)

[5]ISO10993-12:2002 Biolof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Part 12:Sample preparation and refrence materials(GB/T16886.12-2005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2部分:樣品制備與參照樣品)

[6]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衛生標準

篇10

傳統的微生物學檢驗技能考核成績為100分制,考核內容包括: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0%、實驗報告占總成績的20%和基本技能操作(包括:細菌的涂片與革蘭染色、培養基的分裝及細菌的接種、顯微鏡的使用及染色結果的判斷等)占總成績的70%。傳統的考核方法沒有考查學生是否對微生物檢驗全過程的掌握情況,如標本的收集和處理、鑒定程序、具體的鑒定方法及結果的報告方式等內容。同時,一站式的技能操作考核,部分學生在面對老師進行考核時心理緊張導致發揮失常而不能獲得與自身水平相符的成績。因此,該考核方式不能客觀真實的評價學生對微生物學檢驗技能的掌握情況和教學效果,進行微生物學技能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2微生物學檢驗技能考核評價體系的規范與改革

為了較全面的考核學生的微生物學檢驗綜合操作能力、規范技能考核體系,筆者在原有考核體系的基礎上對微生物學檢驗的實驗考核體系進行了改革和創新,細化了考核指標和評分細則,增加了綜合能力的考核。

2.1平時成績(10%)

由原來只考查學生實驗課的出勤率改變成包括平時實驗課課堂提問、出勤率、實驗紀律和衛生值日等考核內容,主要反映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學習態度和責任心等內容。

2.2實驗報告(20%)

實驗報告是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概括和總結,體現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實驗報告是實驗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由原來只評價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規范為評價包括報告的完整性、規范性、結果分析的合理性等內容,改革后更加有利于學生重視平時的實驗和實驗報告書寫的規范性。

2.3基本技能操作(30%)

采用老師對學生“一對一”的考試形式,時間為30min,主要考核學生對細菌的涂片與革蘭染色、培養基的分裝及細菌的接種、顯微鏡的使用、染色結果的判斷等基本操作技能及口試對微生物生化鑒定試驗原理的掌握情況。筆者在原有的技能考核標準上細化了評分細則,同時,基本技能操作分值由原來的70%降低為30%。

2.4微生物檢驗綜合能力考核(40%)

為了全面的考核學生微生物學檢驗綜合技能,筆者增加了微生物學檢驗綜合能力考核模塊??己诵问綖?教師為學生提供血液、尿液、糞便、痰液等臨床未知病原體標本和相應的臨床資料,學生抽簽決定考試標本,考試時間為4~5d,主要考核學生在微生物檢驗過程中對臨床標本的處理、鑒定程序的制定、鑒定方法的選擇和鑒定結果的報告方式等內容。

3微生物學檢驗技能考核體系的應用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