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質量范文

時間:2023-04-11 16:17: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睡眠質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河北 姚××

姚讀者:

人類生命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與健康的關系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睡眠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長期睡眠不好會使人精神緊張、情緒焦慮,不但有損心理健康,還會降低肌體免疫力,不能有效地抵抗疾病。

為喚起民眾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2001年,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聯合主辦并發起了一項全球性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計劃活動”,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睡眠日”。2003年中國睡眠研究會將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國。

睡眠不好通常是指個體對睡眠時間和質量的不滿足,并且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睡眠不好可以表現為睡眠時間短,入睡困難,早醒或夜間醒后不易再入睡,或睡眠不實等。那么,如何了解自己睡眠的好壞呢?下面介紹一種簡單的自我測定方法。

共有10條內容,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符合的選項。選項有四種:A(經常)、B(有時)、C(很少)、D(從未),每一條內容只允許選擇其中一項。

1 睡眠時間很不規律,不能按時上床睡眠。

2 工作或娛樂至深夜。

3 躺在床上腦子里全是白天見過的人和發生的事,難以入睡。

4 入睡后稍有動靜就能知道。

5 自覺整夜做夢,醒來時覺得很累。

6 很早就醒來,而且再也睡不著了。

7 有點不順心的事就徹夜難眠。

8 換個地方就難以入睡。

9 一上夜班就睡眠不好。

篇2

睡眠不僅僅是留出大量的時間來為第二天做事情而充電。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生活和睡眠是交織在一起的,就像800針的床單一般。人們在清醒的時候表現如何跟睡覺睡得怎樣有著密切的相互關系。

在聯合專業睡眠協會年會上提交的研究成果表明:收入、職業狀況、對交往關系的滿意度、興趣愛好等都會影響到睡眠,而睡眠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健康狀況、人際關系和決策的制定。

哪些人存在睡眠問題?

一次由159 856人參與的大型政府調查發現,1/5的人報告說,14個晚上中有7個晚上會出現睡眠問題。而亞洲人睡眠問題要少得多,除此之外,睡眠問題在種族和民族團體之間沒有什么差別。

但是,社會經濟水平較低的人們,特別是婦女,反映的睡眠問題較多;離婚的和獨居的人們,特別其中的男人,反映的睡眠問題也較多。

把自己描述成猶如家庭主婦一般的男人,反映存在睡眠問題的人數跟失業的人們中具有睡眠問題的人數相當,失業者是存在睡眠問題較多的人群。

也許最令人吃驚的是,最糟的睡眠情況竟然發生在18至24歲之間男女青年中。睡眠跟年齡的關系是很耐人尋味的,通常,大家知道一個人年齡越大睡眠問題就會越嚴重。然而,發現的情況卻恰恰相反。

這有可能是由于年齡較大的人已習慣睡眠干擾,因而并不對此抱怨。然而,為何這么多表面上健康的年輕人卻無法進入甜美的夢鄉,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去了解。

睡覺時間與抑郁癥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家長準許十幾歲的孩子早點睡覺,可以幫助孩子減少罹患抑郁癥的危險,還可以幫助他們減少自殺的念頭。該研究涉及15 000個十幾歲的青少年,其中包括1 143人患有抑郁癥,2 038人有過自殺的念頭。那些家長批準的睡覺時間在半夜或更晚的孩子,患上抑郁癥的可能性增加了25%,懷有自殺念頭的可能性增加了20%。該研究支持失眠不足會導致抑郁癥的觀點。

夫婦幸福靠休息

研究人員表示,一對夫婦的睡眠質量與夫婦關系之間也往往存在同樣的關聯。夫婦之間的關系會影響他們晚上的睡眠質量,而晚上的睡眠質量又會影響第二天相互關系的發展。

研究發現:對于男人來說,較好的睡眠可以使他們在第二天為夫妻關系做出更加積極的評級;對于女人來說,白天期間跟丈夫的交往不如意,會導致夫妻雙方在那一夜的睡覺質量都更差。該研究帶給我們的深層次信息表明,在上床睡覺之前夫妻之間應該解決好所有的爭端,在晚上夫妻雙方有一方或雙方都沒有睡好的情況下,第二天應該避免進行互相沖突的討論。

睡眠與學習成績

近年來在睡眠研究方面,睡眠對于學習成績的重要性是最具說服力的發現之一。匹茲堡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數學、歷史和英語的考試分數都跟睡眠質量互相關聯。然而,不同類型的睡眠問題影響不同類型的功能。較高的數學分數跟較好的睡眠質量以及夜間醒來的次數較少相關,而英語和歷史高分跟比較容易喚醒相關。

篇3

研究表明,人的睡眠質量,除了與身體健康狀況、居室環境有關外,還與“被窩小氣候”密切相關。據調查發現:有不少人(尤其是少年兒童)在晚上睡不安穩,并不是身體有什么毛病,而是“被窩小氣候”出了問題。

“被窩小氣候”包括溫度、濕度及氣流三個方面。

溫度人能否迅速入睡與被窩溫度有著直接的關系。一般來說,被窩溫度在32~34小時,人最容易入睡。如被窩溫度低,人需要長時間用體溫焐熱,不僅耗費人體的熱量,而且人的體表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寒冷刺激而使大腦興奮,從而推遲入睡時間。為了使孩子臥床后能盡快入睡,冬季可使用電熱毯(注意:在睡前開1個小時,睡時關掉電源)或熱水袋調節被窩的溫度,但不宜超過35℃。否則,被窩溫度過高,會導致機體代謝旺盛,汗液排泄量增多,從而使人體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醒后會感到困倦,甚至出現頭昏腦漲等。同時,被窩內溫度過高還會使孩子蹬被子,導致受涼而引起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

篇4

【中圖分類號】R338.63 G479

【文章編號】1000-9817(2011)09-1114-02

【關鍵詞】睡眠;睡眠障礙;知識;學生

大學生腦力活動比較多,而睡眠時間及質量是影響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學習效率與生活質量。國內報道大學生睡眠障礙、睡眠質量不好的文獻較多。合理的睡眠時間、有效的睡眠質量不僅具有維持個體生存的功能,還有促進生長發育、提高學習效率和記憶的功能。同時,基本的睡眠知識也是當代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常識之一。

本調查以城市學院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隨機抽取寢室樓并以寢室為單位對各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期了解學生的睡眠狀況以及對睡眠知識了解程度和需求,并通過研究和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睡眠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確立大學生睡眠健康的教育方向,以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分層隨機抽取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在校學生(男女不限、年級不限)1200名。共計發放1200份問卷,回收1198份,回收率為99.83%,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共1171份,有效率為97.75%。其中,男生609名,女生562名,男、女生分別占51.8%和48.2%。大學一年級學生430名,占36.4%;二年級學生370名,占31.6%;三年級學生215名,占18.4%;四年級學生156名,占13.6%。由于四年級學生于6月底前結束了在校理論課的學習和考試,進入畢業實習階段,因此在暑假的調查中該年級留校人數較少,本調查中所涉及的人數也較少。

1.2方法 以寢室為單位進行調查,調查學生的睡眠質量、睡眠習慣及其影響因素。本次調查的調查員共60人,分成10個小組,每組6人,每位調查員需完成20份問卷。由調查員向被測者簡單解說,后由調查對象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問卷當場收回。

2 結果

2.1睡眠狀況 結果表明,很快入睡的學生只有1/4左右,而其余3/4的學生都存在著入睡延遲的問題。超過1/2的學生夜間睡眠沒有中斷,而另外將近1/2的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著易夜間蘇醒的現象。49.0%的學生不在在早醒現象,37.4%的學生輕微提早,顯著提早的學生占10.4%,嚴重提早或通宵不眠的學生占3.2%。有將近1/2的學生睡到自然醒,超過1/3的學生覺得目前的睡眠時間稍微不足,13.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睡眠時間不夠。

15.0%的學生睡眠時間少于6h,61.8%在6~8h之間,21.2%在8~10h之間,大于10 h的占2.0%。一般成年人睡眠時間應不少于8h,結合人體必須的入睡時間可以發現,超過1/2的學生睡眠時間偏少,只有1/5的學生符合標準。

對睡眠質量的自評情況調查顯示,10.9%認為很滿意,35.9%認為比較滿意,39.9%和13.3%的學生則分別認為是一般甚至不滿意。

在睡前習慣調查中,20.0%有聽音樂的習慣,11.4%有睡前喝熱牛奶的習慣,26.5%會在睡前發短信,還有19.0%和17.4%的學生選擇了寢室臥談和看小說來打發入睡前的時間,另外還有5.7%有其他的睡前習慣,如打電話、稍微運動等。

2.2睡眠知識水平26.7%的學生認為周圍環境會影響睡眠質量,30.0%認為心理問題占主導地位,選擇室友的行為和睡前行為分別占26.0%和14.0%,其他的僅有3.2%。

獲取睡眠相關知識和信息途徑的結果顯示,19.1%選擇報紙,選擇書刊的有25.0%,選擇電視和朋友那兒獲取睡眠知識與信息分別有17.2%和13.3%,選網絡的有25.3%。

17.3%的學生非常渴望獲得睡眠健康指導,意愿一般的占52.0%,抱著無所謂態度的學生比例為29.1%,非常不想的學生僅有1.6%。

在解決睡眠困難方法的調查中,22.1%選擇了看醫生,15.7%選擇了喝中藥,23.6%決定從少喝茶或咖啡人手,想通過酒精入睡的占5.5%,順其自然,沒用什么方法的占28.8%,服用處方安眠藥的有2.4%,其他的占2.0%。

12.5%曾經服用過安眠藥的學生認為效果不錯,34.8%認為效果不是很理想,38.8%的學生感覺沒什么效果,13.8%認為開始還不錯,但逐漸有耐藥性產生。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大學生睡眠質量情況不容樂觀。普遍存在著延遲入睡的現象,且對健康睡眠意識普遍較薄弱,對有效睡眠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有近1/2的被調查學生存在夜間蘇醒的現象;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睡眠質量介于滿意與一般之間;在睡眠態度上,睡眠隨意;在睡眠習慣上,大多數養成了睡前發短信、聽歌的習慣。而一般來說,睡眠質量的好壞嚴重影響著第2天甚至更長時間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大學生普遍關注自己身體,普遍渴求更多的關于睡眠健康知識教育和指導。

篇5

【關鍵詞】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睡眠質量;心理干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90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患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很高, 通常被稱為ICU睡眠剝奪, 是指由于環境或自身原因導致正常睡眠得不到滿足, 一般指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4 h, 是睡眠時間和質量均不能滿足個體的生理需要并且使白天社會功能受影響的主觀感受, 臨床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能持續、醒的早、再入睡困難、睡眠晝夜顛倒等、醒后疲倦、白天警覺性差、在精力、行為情緒、認知功能等方面存在功能障礙[1]。報道稱有56%的患者在住院第1天即有失眠現象[2]。作者所在醫院自2013年1月開始對ICU危重癥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住院的120例ICU住院患者。入選標準:住院4 d以上的清醒患者, 能配合調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意識障礙;在調查中無法配合的患者;聽力存在障礙的患者;既往有失眠、嗜睡等睡眠障礙史和顱腦疾患的患者。

1. 2 方法 在ICU患者護理常規基礎上采用心理干預對符合條件的120例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護理, 心理干預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師或主管護師負責, 從住院第3天開始給予心理干預, 1次/d, 20~30 min/次, 或按照患者的實際需求適當縮短或延長, 對患者的總睡眠時間、夜間覺醒時間予以詳細記錄。總睡眠時間是24 h內的睡眠時長, 夜間覺醒時間是自23 :00開始至次日7:00結束處于覺醒狀態的時長[3]。

主要心理干預措施為:①環境介紹。護士主動向患者介紹監護室的環境, 各種儀器與導線的作用, 探視制度及護理特點, 消除患者對環境的陌生感及家屬不在身邊的焦慮情緒, 儀器報警時據情況使其了解原因, 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②建立信任。護士以自身較高的職業素養迅速和患者及家屬建立信任關系, 患者因環境、疾病等各種原因缺乏安全感, 護士應用同理心充分關心理解患者, 滿足其合理需求, 采用舒適護理等各種方式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互相配合的工作關系, 使患者能夠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③有效溝通。ICU 管理上具有封閉性, 患者因家屬不在身邊, ICU室內特殊的陳設常使患者產生孤獨、恐懼甚至不安全感, 身體上和心理上的不適使其迫切希望得到交流和理解[4]。因此護士要與患者加強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在心理護理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效果, 對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應用呼吸機等無法語言交流的患者, 文化水平較高者可在護士的幫助下采用寫字板表達需求;對無法寫字的患者可以通過患者的表情、動作借助護士豐富的臨床經驗思索判斷患者的需求;在搶救危重患者時, 拉上隔簾并及時安撫, 減輕周圍患者的恐懼心理;合理利用時間, 心理干預和治療操作同時進行, 既可完成治療, 又能加強護患溝通。④健康宣教。針對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 對疾病相關知識進行健康宣教, 通俗易懂地向患者介紹疾病病因和現在的主要治療方法, 并告知大約的治療時間, 減輕患者對疾病、治療及預后的疑惑。⑤家屬支持。根據本院規定, 每周一、三、五下午各有30 min探視時間, 可提前與家屬溝通患者目前的心理問題, 爭取家屬的最大支持與情感安慰, 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 滿足其精神需求。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采用心理干預后, 患者睡眠質量明顯高于心理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睡眠是一種生理需要, 更是一種能力, 良好的睡眠對促進身體機能的康復是非常重要的[5], 包括:①消除身體和大腦疲勞: 人在睡眠時基礎代謝率明顯降低, 可幫助體力的恢復, 同時大腦耗氧量也明顯降低, 可使腦細胞解壓, 蓄積能量。②促進生長發育, 延緩衰老: 睡眠是荷爾蒙分泌的重要時期, 荷爾蒙可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 對成年人身體組織的再生及修復也有重要作用, 可保持年輕, 延緩衰老。③提高免疫力: 睡眠可充分調動身體的免疫機制, 增強免疫力, 從而促進自我康復[6]。④消除壓力, 維持心理健康: 睡眠能讓機體徹底放松, 有效解壓, 短期的睡眠不足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 長期不足則會引起憂郁癥等心理疾患[7]。ICU 患者最常見的主訴是入睡困難和頻繁覺醒[8]。總結ICU患者睡眠質量下降原因有疾病、藥物、環境和醫護的因素。由于ICU采用封閉式管理, 患者病情危重, 環境陌生, 沒有家屬的陪伴, 治療護理操作繁多, 患者常感到孤獨不安, 對治療失去信心, 緊張不安、焦急暴躁的情緒會嚴重影響睡眠的質量, 而睡眠障礙則又會更加加重情緒的焦慮程度, 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患者夜間至少要保證一個完整的睡眠時相。而護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與患者密不可分, 在注重自身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同時, 還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因素的評估和判斷, 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交流, 耐心講解病房環境、疾病病情、治療情況, 與其家屬密切配合, 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干預, 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緩解心理壓力, 安靜進入睡眠狀態, 提高疾病康復水平。

綜上所述, 對ICU患者采用心理干預可明顯提高睡眠質量, 在臨床應用中應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 郭忠玲, 李華玲, 魏嵐, 等. 睡眠障礙患者失眠機制及護理 .基層醫學論壇, 2009, 8(10):697-698.

[2] 張杰, 范明陽. 綜合護理干預對ICU睡眠障礙患者影響的研究.中國民間療, 2014, 1(7):87-88.

[3] 齊平香. ICU患者的睡眠障礙及護理.臨床護理, 2013, 11(1): 320.

[4] 賀玉華, 何金蓮, 周蓓. 非語言溝通在危重患者人性化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7):173.

[5] 古偉群, 蘇惠清. 心理護理對提高ICU 護理質量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 9(23):140-141.

[6] 歐瓊, 高興林, 鄭勤偉, 等. 老年癌癥患者睡眠障礙的護理. 國外醫學呼吸系統分冊, 2011, 25(8):561-562.

[7] 董俊英 .心理護理對癌癥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臨床醫學, 2014, 34(9):123-124.

篇6

[關鍵詞] 睡眠質量;呼吸系統疾病;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0-0028-02

Analysis of sleep qua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respiratory medicine department inpatient

YAO Lihong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uji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Zhuji 31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leep qual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piratory medical department inpatients. Methods All 324 cases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had been give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leep qual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Respiratory Medicine patients PSQI was (9.32 ±1.78),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odel group (P < 0.05). 324 cases of respiratory medical patients, PSQI> 7 points were 234 (72.22%), length of stay, disease factors, sleep disorders, prolonged bed rest,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medical risk factors (P < 0.05). Conclusion Respiratory Medicine,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poor risk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for positive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patient quality of sleep.

[Key words] Sleep quality; Respiratory diseases; Risk factors

呼吸內科住院患者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并因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和較高的睡眠質量,而住院患者睡眠質量受到疾病疼痛及不適感、醫療服務、醫院環境及心理等多種因素影響。睡眠質量下降則會增加患者疲憊感使睡眠周期紊亂,導致食欲減少,降低患者體質及生活質量,最終影響疾病恢復。本研究對呼吸內科324例非精神障礙的患者進行睡眠質量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為臨床改進護理干預,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和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11月我院呼吸內科住院7 d以上患者324例,男183例,女141例,年齡22~79歲,平均(49.85±12.74)歲,排除病情危重昏迷、意識障礙、精神障礙的患者。首次住院219例,再次住院105例,住院時間7~28 d,平均(12.32±2.98)d。

1.2 調查方法

1.2.1 調查準備由專人進行一對一問卷調查,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掌握調查問卷內容及規范,并由專人進行問卷質量控制。

1.2.2 睡眠質量評估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評定患者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包括19個自評和5個他評項目,分為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使用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等7個成分。各成分計0~3分,累計各總分為PSQI得分,總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PSQI≤7分為睡眠質量好,PSQI>7分為睡眠質量差。參照殷鵬[2]的健康對照組作為正常模型組PSQI得分。

1.2.3 影響因素調查統一制定調查問卷,包括患者年齡、性別、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并讓患者主觀評價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合并癥等導致的不適)、心理(情緒或精神狀態差)、睡眠時間紊亂、病區環境(溫度、濕度、光線、清潔度等任意1項)、噪聲(醫源性或非醫源性)、長時間臥床等因素對睡眠的影響,分為有影響和無影響兩種選項。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呼吸內科住院患者睡眠質量

呼吸內科患者PSQI為(9.32±1.78)分,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 < 0.05),呼吸內科患者睡眠質量較差,且各成分得分均對睡眠質量呈現較大影響。

2.2 睡眠質量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324例呼吸內科患者,PSQI>7分者234例(72.22%),不同年齡段和住院時間構成比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睡眠時間紊亂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其他依次為疾病因素、長時間臥床、病區環境、心理因素、噪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睡眠質量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

以上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及各患者自評因素引入非條件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作為自變量,采用后退法篩選變量,以睡眠質量差為應變量,住院時間、疾病因素、睡眠時間紊亂、長時間臥床、心理因素是影響呼吸內科患者睡眠質量的危險因素(P < 0.05)。

3討論

PSQI是國際上普遍使用、信度及效度較高的睡眠質量評價問卷,能較全面反映患者睡眠狀態。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可見呼吸內科住院患者睡眠質量較差,本組72.22%的患者PSQI>7分,且PSQI得分顯著高于正常模型組,問卷各成分得分均顯著高于正常模型組,說明呼吸內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礙等情況較為普遍,且影響因素對睡眠的影響較為全面,對患者造成嚴重的生理及心理的影響。呼吸內科是病種較多且多為慢性疾病,影響患者身體機能,臥床時間較長,呼吸系統疾病常并發和合并多系統疾病,進一步加劇患者病情,不僅生理功能嚴重受限,極易產生不良情緒,對病情的擔憂增加其心理壓力,進而對神經系統形成刺激,造成睡眠紊亂[3-4]。

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患者隨年齡增大、住院時間增加均使睡眠質量差的比例增高;疾病、心理、環境、睡眠時間紊亂、長時間臥床等均對睡眠質量有顯著影響。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住院時間、疾病因素、睡眠時間紊亂、長時間臥床、心理因素是影響呼吸內科患者睡眠質量的危險因素。住院時間長短與病情嚴重程度及身體狀態有關,且住院時間越長醫院環境影響因子對患者影響越大。疾病因素則更直接與疾病本身的嚴重程度相關,并發和合并疾病則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5]。臨床應從住院期間的環境影響因素著手改善此兩項危險因素。由于患者呼吸功能降低,不宜進行較大運動量的活動,加之患者對病情的擔憂,恐懼活動鍛煉,造成長時間靜止狀態或臥床,增加日間睡眠時間,導致夜間睡眠出現障礙,如此循環往復則加重睡眠時間紊亂的情況,因此睡眠時間紊亂與長時間臥床兩項危險因素,應通過指導患者適當活動鍛煉,調整睡眠時間進行改善[6]。疾病、睡眠障礙及醫院環境的不適應都會影響患者心理狀態,巨大的心理壓力則反饋至神經系統,從而處于興奮狀態,出現難以入睡、易醒、睡眠時間短的現象[7],故應從加強心理疏導和關愛方面進行改善。

通過健康宣傳,告知患者培養良好睡眠習慣、適當活動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床上肢體曲伸運動,下床散步等;控制日間睡眠時間,午睡時間不宜超過1 h;使夜間睡眠時間與熄燈睡眠時間一致,減少病區睡眠時間閱讀、看電視等活動,避免對自身睡眠及同室患者的影響;睡前宜用熱水泡腳促進入睡;睡前忌食咖啡、濃茶等飲料,避免過飽或過饑。并加強患者日常護理工作,減輕疾病對患者造成的不適感,勤于查房了解患者需求,并積極改善如被褥、溫度、采光等病區環境對患者的影響,夜間護理活動動作要輕,避免產生過大噪音,尤其是重病及老年患者應加強心理護理,采用關愛語言、細致問候和成熟的溝通技巧穩定患者情緒,盡量消除其住院期間的恐懼、孤獨和焦慮感。

[參考文獻]

[1]林榮茂,嚴由偉,唐向東. 近15年中國青少年學生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調查結果的元分析[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11):839-844.

[2]殷鵬,張梅,李鎰沖. 中國15~69歲居民睡眠質量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03):224-225.

[3]蘭建萍. 170例住院患者的睡眠質量調查分析[J]. 山東醫藥,2011,51(25):101.

[4]滕小蓮. 老年肺癌患者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06):632-634.

[5]王金環,郭繼芳,葛曉勵. 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睡眠質量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2170-2171.

[6]楊君艷. 老年住院病人睡眠質量相關因素的研究[J]. 中國美容醫學,2011,20(z4):108-109.

篇7

【關鍵詞】睡眠評估量表;ICU ;睡眠質量

【中圖分類號】R45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睡眠是一種重要的生理現象,與人的精神和軀體健康密切相關。ICU 作為重癥監護及搶救病區, 其特殊環境勢必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睡眠問題在ICU 患者中非常突出。良好的睡眠具有恢復性作用,能夠促進傷口愈合及生理功能恢復,有助于康復;而睡眠不足導致機體疲乏, 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的機率,最終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病死率升高[1]。因此,了解ICU 患者的睡眠質量,分析影響睡眠的因素對指導臨床護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表明,在基礎護理中增加患者的睡眠評估,促使臨床醫護人員根據評估結果,分析具體原因,并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性制定相應的計劃,對相應的影響因素實施前瞻性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住院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 同意配合提供相關資料,年齡16歲以上, 小學以上文化程度, 意識清楚, 能正確回答問題, 在入院前沒有睡眠障礙且無其他精神疾病病史的120例患者,在ICU住院日>=4天,男65例, 女55例,年齡:21~ 70歲。

排除標準: 使用鎮靜催眠藥物的患者, 有夜班工作經歷的,有飲用咖啡、酒及其他影響睡眠飲料習慣的。

1.2 調查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的ICU 患者睡眠評估量表:患者的疾病因素、心理因素、醫源性及環境因素等三個方面,共12個條目;結合患者主觀睡眠感受(開放式)及護士評估法。

睡眠評估量表的內容:

1.2.1 患者自評法

1.2.1.1導致睡眠紊亂的常見因素

疾病本身因素:疾病本身的臨床表現及藥物作用、身體不適(如疼痛,制動)、交流障礙(如口腔疾病術后患者,氣管插管患者等)3個條目

患者心理因素:擔心疾病及預后、經濟費用導致的心理負擔、創傷應激與焦慮3個條目

醫源性因素及環境因素:創傷性的監護和治療手段、醫護干擾、噪音、光照、同一病室的危重患者及搶救患者、儀器設備等6個條目

1.2.1.2 患者主觀睡眠感受:鼓勵患者自主表述,對睡眠結構的文字描述

1.2.2 護士評估法

參照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 量表作為評價睡眠質量的工具。PSQI 由23 個題目構成, 可劃分為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應用和對日間功能影響7個成分, 每個成分按0、1、2、3分4 個等級評定,累積各成分得分為PSQI 總分, 總分范圍為0~ 21 分。以PSQI 總分> 7 分為我國成人睡眠質量有問題的參考值, 總分< 7 分時認為睡眠質量較好, 總分> 7 分睡眠質量差, 總分越高, 睡眠質量越差。

1.3 調查方法

于患者入住ICU 第4天進行評估, 調查患者入院后3天的睡眠情況,向患者講明評估方法和量表的含義, 讓患者根據入住ICU 后的睡眠情況在量表上勾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準確答案,答案經檢查符合要求后當場收回。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 在患者填寫之前給予詳細講解與指導, 并在他們首次填寫后予以檢查和復核, 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收集的數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X2檢驗,分析睡眠質量與各個影響因素的相關性。

2 結果

2.1 調查顯示81.67%的患者(98人)PSQI 總分>7分,在入住ICU期間睡眠質量受到了影響;其中51.67%的患者(62人)PSQI 總分> 14分,睡眠質量差。

2.2 ICU 患者睡眠紊亂的相關因素分析

身體不適、噪音、光照、交流障礙、醫護干擾和擔心疾病及預后分別占影響ICU 患者睡眠質量的前6位(見表1)。

3 討論

國內外雖有部分關于睡眠評估研究報道,可大多數是以PSG 作為金標準進行對比研究[3]。對睡眠的評估,多導腦電圖(polysomnography,PSG)是一個客觀評估睡眠質量和數量的工具,主要用于睡眠和夢境研究,但是經常用于研究,不能廣泛應用于臨床。Edwards等研究了護士評估21例臨床ICU 患者睡眠狀況,顯示81.9%的結果與PSG一致,睡眠時間基本正確,但是睡眠質量不能有效評估[4]。

對于睡眠評估,許多學者都做了不同的嘗試。Fontaine等[5]認為護士能有效評估患者的睡眠;Aurell等[6]則認為護士往往高估了患者的睡眠。

我認為,需要加大對患者主觀睡眠感受的研究,即患者自評,包括睡眠影響因素的量化指標及睡眠結構的文字描述,結合PSG,進一步優化對患者睡眠的評估;與此同時,在此過程中繼續摸索護士評估的方法,增加評估的信度和效度,提高護士評估的科學性[7]。除此之外,將ICU 患者睡眠剝奪的常規評估、預防、應對策略納入ICU 專科護士培訓的內容,使護士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和認識。重視ICU 患者的睡眠護理,建立規范、標準的睡眠護理模式,用標準化的評估工具測量并對相關因素進行前瞻性干預,針對患者個體差異制訂出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將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質量列入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基本范疇[8]。

目前改善ICU患者睡眠質量的干預措施包括藥物干預和非藥物干預,一般首選非藥物干預。醫護人員可以通過降低噪聲、減弱光照、護理操作盡量集中完成等措施,為ICU患者提供安靜的休息環境;另外,多項研究顯示給患者佩戴耳塞和眼罩,多關心患者,與患者交談,傾聽患者的感受均能有效改善睡眠質量。對于機械通氣的ICU 患者,醫護人員應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通氣模式,指導患者配合呼吸機有效通氣,以免通氣過度,從而降低患者的覺醒次數。在以上非藥物干預無效的情況下再選擇適當的鎮靜催眠藥物,必須注意不能長期使用以免出現藥物依賴性。

在基礎護理中增加對患者的睡眠評估,并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性制定相應不同的護理計劃,實施前瞻性護理干預,能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特別是對急危重癥患者,增加睡眠評估能夠有效的提高治愈率、緩解患者身心不適、減少住院時間,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進一步促進醫患關系和諧,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9]。

參考文獻

[1]孫淑英,黃慧芬,孫紅玲,等.多發傷患者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9,9:843-844.

[2]董秀云,ICU患者睡眠狀況的相關因素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1:44-45

[3]Lapichino G, Mistraletti G, Corbella D, et al. Scoring Systemfor the Selection of High -risk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rit Care Med,2006,34(4):1039-1041.

[4]Edwards G B, Schuring L M. Pilot Study: Validating Staff Nurses’ Observations of Sleep and Wake States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Using Polysomnography[J].Am J Crit Care,1993,2(2):125-131.

[5]Fontaine D K. Measurement of Nocturnal Sleep Patterns in Trauma Patients[J].Heart Lung,1989,18(4):402-410.

[6]Aurell J, Elmqvist D. Sleep in the Surgical Iintensive Care Unit: Continuous Polygraphic Recording of Sleep in Nine Patients Receiving Postoperative Care[J].Br Med J, 1985,290(6474):1029-1032.

[7]趙俊文,魏化冰,熊珊珊,ICU患者睡眠剝奪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11年4月第18 卷第4A 期

篇8

關鍵詞 睡眠質量 心理健康 相關分析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81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Students'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CHEN Wei[1], HU Huidong[1], WANG Junling[2]([1] Hubei Engineering Institute, Huangshi, Hubei 435003;[2] Huangshi Maternity and Child Hospital, Huangshi, Hubei 435003)Abstract Purpose F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during the school can not concentrate and sleepy status quo, to investigate their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 management; methods using random sampling survey will be tested for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of each factor for each factor correlation analysis; conclusions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ffect each other, can improve their attention during the class in the form of lectures and propaganda, which do not concentrate and sleepy situation.Key words sleep quality; mental health; related analysis

睡眠質量與多種身心障礙的發生和發展有關聯,同時也是各種生理疾病和意外傷亡事故發生的高危因素。睡眠障礙不僅影響職校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因睡眠質量問題引起的學生學業問題和管理問題,比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易怒、記憶困難和學習效率下降等,值得學生管理部門的關注。①為了解我校職校生睡眠質量的現狀以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本研究采用睡眠狀況自評量表和癥狀自評量表對我校100名職校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探討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為改善我校職校生的睡眠質量,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身心健康提供依據。②對象:從本校班級隨機抽取100名學生納入本次調查;年齡跨度為:15~20歲,平均年齡為:16.1?.3歲。

方法:(1)研究工具:①睡眠質量評定:采用睡眠狀況自評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評定職校生的睡眠質量。該量表由李建明教授針對我國基本情況編制,適用于篩選不同人群中有睡眠問題者;③共有10 個項目,每個項目按5 級評分(1~5),其主要的統計指標是總分和每個項目(因子)分。總分范圍為10~50 分,評分越高說明睡眠問題越嚴重。SRSS 總分≥23 分,因子分≥3 分被認為是高分特征;④②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 90)評定心理狀況。該量表采取1~5級評分法評定職校生的心理健康狀況。⑤(2)研究方法:從2012級和2013級學生中隨機抽取100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同時發放睡眠狀況自評量表和癥狀自評量表各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

(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v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將調查結果分別進行獨立樣本Z檢驗和皮爾遜相關分析。

1 職校生睡眠狀況自評量表與全國常模的差異性比較將納入研究的100名被試睡眠狀況自評量表的得分與全國常模(n=13273)進行Z檢驗比較,睡眠質量不高、入睡困難、睡眠不穩不深、醒得早、服用安眠藥物以及睡眠自評總分與全國常模比較存在統計學顯著性差異,其中睡眠時長、醒得早以及服藥安眠較全國常模低。具體如表1:2 職校生睡眠狀況自評量表與癥狀自評量表的相關分析 通過睡眠狀況自評量表各因子與癥狀自評量表各因子的皮爾遜相關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睡眠質量不高、覺醒不足、入睡困難、失眠反應以及睡眠狀況總分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較高的相關系數,且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具體見表2:3 結論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備受各種研究的關注。較高的睡眠質量既能使大腦的能量得到有效補充,而且使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新的平衡達到能消除疲勞的目的,為接受新的信息作生理上的準備。睡眠障礙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內睡眠物質間相互調節和拮抗功能失調,從而嚴重影響認知、情緒和行為等心理活動。另一方面,國內外一些研究顯示,睡眠障礙往往伴有多種情緒障礙,如抑郁、緊張、焦慮、易激惹,敵對等。⑥ 睡眠質量、覺醒不足、入睡困難、失眠反應以及SRSS總分與SCL- 90 各因子及總分呈顯著正相關;醒得早因子與抑郁癥狀因子、睡眠不穩不深因子與恐怖因子、失眠反應與癥狀總分、SRSS總分與軀體化和強迫因子都呈較高正相關。上述結果提示心理健康與睡眠之間關系密切且存在相互影響。

篇9

1、打呼嚕聲越大不代表睡眠質量越好,可能是病。

2、如果說是比較輕微的打呼嚕對睡眠質量影響可能不一定很大,但是大部分的打呼嚕特別是伴有缺氧跟這睡眠呼吸暫停的缺氧,它對睡眠質量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在發生睡眠呼吸暫停的時候,我們植物神經會有所反應,這個告訴自己也不能睡得太深,缺氧了要保持一定的清醒去維持呼吸道通暢,避免打呼嚕一下窒息,讓自己沒有辦法呼吸,出現猝死。

3、這時候大腦始終處于一個應急狀態,睡眠片段化,每當有呼吸暫停發生的時候,大腦就處于一個警醒的狀態,淺睡眠的狀態,這樣就會表現為晚上老是睡不好,白天好像似乎睡得特別香,隨便在哪里就會打瞌睡,這些病人往往還容易被人誤解以為他睡眠質量很高。其實這是不夠的,因為他只是說睡眠的時間很長,但是沒有質量,處于一種睡眠饑渴的狀態,在哪里都能夠睡,開車的時候也會睡,睡過去,甚至會發生車禍,還有部分病人他這個表現主要就是說睡眠老是片段化,植物神經老是受到刺激,平時睡眠出現入睡困難、睡眠障礙,這部分也是睡眠障礙比較常見的因素。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關鍵詞 護理干預 腦出血 睡眠治療

腦出血由于發病急,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因此急性期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1],發病的患者多半有偏癱,極易發生便秘、壓瘡、墜積性肺炎、各種感染等并發癥,不僅患者痛苦,家屬負擔加重,病情好轉不明顯,會不自主地出現焦慮,引起睡眠時間的減少及睡眠質量的下降,因此,腦出血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有睡眠障礙[2],而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其日常生活及身體機能。我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對50例腦出血睡眠障礙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將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入院的腦出血睡眠障礙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男60名,女40名,年齡60-80歲,平均74.3歲。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根據患者的癥狀與體征,通過CT確證為腦出血的患者,且臨床表現有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等睡眠障礙的患者。排除標準,入院時已有意識障礙的病者及急性期的患者。兩組均采取相似的藥物治療。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治療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護理措施:對照組采用隨機性護理,為患者創造好的睡眠環境,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清新,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及睡眠習慣,睡前用溫水泡腳,睡前禁飲茶,咖啡之內的刺激性飲料,以牛奶幫助睡眠,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適當的護理干預。

⑴選擇護士:選擇責任心強,有工作經驗,善于溝通與交流的護士。由兩名護士各分管一組。

⑵實驗組護士對腦出血患者首先進行心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心理輔導,指導患者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盡量安排能共處的病友同室,使其減少刺激感及寂寞感,教會患者心理調整技巧,護理人員多與患者溝通,消除陌生感和恐懼心理,尤其是多講解腦出血患者的相關治療[3]。

⑶睡眠行為干預:①松弛療法:通過身心松弛,首先是全身肌肉放松來促進神經活動向著有利方向轉換,同時也促進警醒水平下降,從而誘使睡眠。常用的松弛療法有進行性松弛訓練,自身控制訓練,沉思訓練,生物反饋治療等。②認知療法:是通過糾正患者對失眠的錯誤認知和不良習慣,建立起能夠自主有效的應對睡眠問題的信息,要告知患者睡眠時間的需求個體差異較大,要強調睡眠質量而非睡眠時間,使失眠障礙者減少因很想睡覺而產生的焦慮。③睡眠限制:通過縮短臥床時間,使睡眠障礙患者躺在床上非睡眠時間減少,促進形成規律的睡眠時間,從而提高睡眠效率,通過將患者每晚的睡眠時間限制為5~6小時計算睡眠效率,如>95%,可增加臥床時間15分鐘,如果

評估方法: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測評。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在干預前進行第一次問卷調查,并于干預后8周進行第2次調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由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7個部分19個項目構成,將0到3級積分,各成分得分累加為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總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統計學處理:用SPSS10.0軟件對組間資料分析。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1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結 果

干預前兩組間PSQI因子分及總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干預后兩組PSQI各因子分及總分比較,實驗組PSQI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

討 論

按照CCMD-3診斷標準,腦出血患者中睡眠障礙發生率為9.38%,以失眠癥為主要類型,約占92%[4],其他癥狀均繼發于睡眠,包括難以睡眠、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適感、疲乏或者白天困倦,睡眠障礙患者,有著過分估價自己睡眠障礙的傾向,可能與其心理素質和人格特征有關。有研究報道,睡眠缺乏對糖代謝和內分泌功能有不良影響,并影響正常衰老過程,認為持續睡眠缺乏,可能會加重與年齡有關的慢性疾病[5]。通過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對睡眠的認知水平,以期達到心理矯正和癥狀改善,故為患者提供恰當的護理干預是治療睡眠障礙的首要干預方法。PSQI評估睡眠質量以備證實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6]。本項調查采用PSQI評估護理干預前后腦出血睡眠障礙患者睡眠質量。結果顯示:腦出血睡眠障礙患者在實施心理干預,睡眠行為干預后,實驗組在干預后8周PSQI明顯下降,說明護理干預對其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都有所改善。通過護理干預,可排除不利于腦出血患者睡眠的刺激因素,使腦出血患者逐步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提高睡眠質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