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發展技術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28 17:38: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航天發展技術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世界航天發射能力現狀
迄今為止,共有9個國家(見表1)和2個組織(歐洲航天局和海上發射公司)擁有獨立的航天發射能力。目前,俄羅斯和美國大、中、小型運載火箭齊備,是航天發射總次數最多的兩個國家,在2010年分別進行31次和15次航天發射。俄羅斯主要使用“質子”系列、“聯盟”系列、“宇宙-3M”、“轟鳴”等運載火箭。美國主要使用“德爾它-4”、“宇宙神-5”兩個系列的“漸進一次性使用運載火箭”(EELV),以及“德爾它-2”、“金牛座”、“飛馬座”等中小型運載火箭。歐洲航天局主要使用“阿里安-5”系列運載火箭,日本主要使用H-2A運載火箭,印度主要使用“極軌道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GSLV)。海上發射公司主要使用“天頂-3SL”火箭,其箭體由烏克蘭生產,上面級由俄羅斯生產。這些國家和組織每年進行約70次航天發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的商業發射成本約為5000美元/千克,地球同步軌道有效載荷的商業發射成本約26000美元/千克。
失敗情況及原因分析
2006~2011年9月底,世界各國共進行411次航天發射,其中失敗20次,發射失敗率為4.87%。各國航天發射失敗次數分別為:俄羅斯8次,美國5次,中國1次,印度3次,韓國2次,海上發射公司1次。2011年,航天發射失敗率接近10%,從上述20次失敗情況來看,其失敗原因大致可分為3類。
產品質量與設計問題導致火箭發射失敗
從俄羅斯、中國和海上發射公司的10次發射失敗情況看,火箭產品質量與設計問題是導致發射失敗的主要原因。運載火箭系統復雜,包括結構系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等多個分系統,使用數萬個電子元器件。雖然這些器件在生產過程中經過嚴格精密的測試,但在火箭點火、分離等過程中經受高溫和強烈振動時,仍會出觀失效,因此,對于航天發射來說,事故并不能完全避免。但俄羅斯航天事故頻出,而且事故集中在“質子”火箭與“微風”上面級,表明俄羅斯航天工業和管理部門質量意識下降,為完成密集的航天發射任務,沒能徹底排查故障原因。以2010年12月25日“格羅納斯”導航衛星發射失敗為例,由于使用改進的上面級,其液氧貯箱規格變大,但是這一變化未反映到規程文件上,而操作人員仍按體積刻度進行加注,導致注入的液氧超出額定值1~2噸,主承包商能源公司也未遵照發射前安全操作步驟進行檢查。這一失誤造成上面級過重,衛星在到達預定軌道時未能被加速至預定速度而墜毀。這一事故充分表明俄羅斯航天工業目前質量管理不完善,為此,俄羅斯政府撤銷了能源公司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和聯邦航天局副局長的職務,并對聯邦航天局進行了書面批評。
航天技術水平較低導致火箭發射失敗
從印度和韓國的5次發射失敗情況看,事故原因均與本國的航天技術水平較低有關。印度2010年4月15日發射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本國研制的低溫上面級技術不過關,主發動機的燃料助推渦輪泵異常中斷造成任務失敗。這表明印度尚未掌握低溫上面級這一大型航天運載的關鍵技術。同時從更深層面上看,印度耗時18年仍未能在低溫運載火箭技術上取得突破,說明其大型航天項目的組織管理能力也有欠缺。韓國兩次航天發射失敗與其自身航天技術實力的不足關系密切。由于韓國尚未完全掌握航天發射技術,其“羅老”號運載火箭采取了聯合研制途徑,第一級由俄羅斯制造,第二級由韓國制造。“羅老”號2009年8月25日發射失敗的原因是第二級上的整流罩未能完全脫落,2010年6月10日失敗原因是一、二級分離爆炸螺栓提前起爆,兩起事故均與韓國提供的第二級火箭有關。由此可見,即使走“嫁接”于航天大國火箭技術的發展捷徑,自身仍需有過硬的航天技術才能取得成功。
篇2
(一)統一訓練模式,創新集成訓練方法航天試驗集成訓練理論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體對象、主要內容、方法步驟等。航天試驗集成訓練定位于提高受訓學員的航天試驗任務遂行能力,受訓主體對象包括航天試驗指揮團級指揮、營級指揮、參謀業務和生長干部任職培訓學員,訓練的主要內容包括航天試驗指揮想定作業、綜合研討和綜合演練。據此,確立了“以航天試驗任務為背景,以指揮綜合演練為核心,以想定作業和綜合研討為支撐,各專業方向各層次學員集成訓練”的訓練思路,明確了“想定引導、實裝接入、仿真系統支撐、多級指揮機構協同演練”的集成訓練模式。(二)緊貼試驗任務,著眼崗位能力培訓開展航天試驗集成訓練,必須緊貼航天試驗任務實際,依照航天試驗任務編成確定訓練編組,將訓練對象融合為有機整體。航天試驗集成訓練按照“總部—基地—部站”三級分別設立總部指揮控制中心、基地指揮所(含發射基地與測控基地)和站指揮所(發射站、測控站、通信站)等11個指揮所,分“規劃論證—任務實施—總結評估”三個階段進行,突出航天試驗任務的指揮、協調和應急事件處置等訓練內容,著重訓練學員組織計劃、指揮協調和應急決策等崗位任職能力。(三)堅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務集成訓練開展高水平的航天試驗集成訓練,必須堅持指揮與技術融合。航天試驗工程技術密集,技術狀態決定任務進程。充分發揮試驗信息的匯集與處理、指揮信息的生成與決策能力,促進各種試驗力量、試驗裝備的有機融合,是提高試驗部隊整體試驗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試驗集成訓練的實質,就是依照航天試驗任務目標與流程、技術與指揮崗位職能,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信息資源支持與實裝設備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級“參試”人員參與,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過程演練,學員得到崗位體驗和崗位鍛煉,使指揮與技術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術條件下的任務組織指揮能力。
航天試驗集成訓練方法
(一)統一規劃航天試驗集成訓練內容以復雜環境條件下典型航天試驗任務為背景,以航天試驗任務流程與指揮程序為主線,著眼司、政、后、裝、技各類型崗位任職需求,整體規劃航天試驗集成訓練內容,編寫集成訓練企圖立案、基本想定、補充想定等,為實施想定作業、綜合研討、綜合演練、指揮所研討提供依據和指導。(二)分層次開展想定作業與綜合研討任職培訓學員在完成專題學習后,按照航天發射、航天測控兩大專業方向,區分航天團級指揮、營級指揮、連級指揮、參謀層次,依據系列想定開展航天試驗指揮想定作業,圍繞航天試驗任務中的故障、突發事件處置等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綜合研討。(三)基于模擬系統實施綜合演練實施綜合演練時,按照總部、基地、團站三個層次設置全航區指揮機構,根據任務實際設置各指揮所編組,明確每名學員的崗位與職責。基于研發的模擬靶場,在導演部的導調下,各指揮所實施航天試驗任務的組織指揮與突發事件處置。(四)按指揮機構開展跨專業綜合研討綜合演練結束后,各指揮所結合演練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與演練結果,開展跨層次的綜合研討,總結理論學習、集成訓練的收獲,剖析自己崗位任職能力水平與不足,提出航天試驗部隊建設發展的對策建議等。
航天試驗集成訓練平臺建設
(一)以任職教育需求為牽引,科學確定項目建設目標為實現航天試驗集成訓練,組成跨專業專家組成的專門論證小組,深入基地調研,組織受訓學員座談會,整合學院軍事航天學科專業資源,研制航天試驗集成訓練平臺,組建航天試驗訓練中心,確定航天試驗集成訓練平臺的建設目標:從實際出發,按照實驗室中心化、集約化建設思想,以人才培養需求為牽引,綜合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仿真技術、系統集成技術等先進技術,建設一個集航天試驗指揮、測試發射、測量控制和試驗通信系統于一體的半實物分布式模擬靶場,作為軍事航天學科群的教學科研基地,以滿足多專業、多層次教育訓練和科學研究的需要。(二)結合實際優化頂層設計,集智攻關設計總體方案平臺建設的關鍵是抓好頂層設計。航天試驗訓練中心總體組提出了總體建設思路,確定“中心化、集約化”的建設原則。經過綜合論證分析,確定航天試驗集成訓練系統主要由試驗指揮、測試發射、測量控制、試驗通信、遠程教育訓練、系統管理等6個分系統共計33個子系統組成,并擬制了總體技術方案和6個分系統技術方案、建設實施方案等(如圖1所示)。(三)強化項目管理,嚴把質量關,組織精兵強將實施建設為保證集成訓練目標的實現,召開航天試驗訓練中心工作會議,成立航天試驗訓練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總體組、項目辦公室和6個分系統建設小組等組織機構,共有5個單位的50余人參與了研究建設。為保證航天試驗訓練中心建設質量,項目實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檔資料配置項管理,并嚴格按照《總裝備部軟件工程技術規范》進行軟件方案設計、模型設計、詳細設計、測試和評審,實裝設備按照主流試驗裝備構建。參建人員結合專業,立足指揮,深入調研,不斷深化對航天試驗任務的認識,主動了解部隊任職崗位需求,積極探索院校開展航天試驗集成訓練的方式方法。(四)注重理論、技術、方法創新,建設功能完善模擬靶場高度重視理論、技術與方法創新,圍繞集成訓練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積極采用信息化、網絡化手段,基于HLA技術,建成了集航天試驗指揮、測試發射、測量控制和試驗通信于一體的半實物分布式模擬靶場。其中,測試發射分系統主要建成了飛行器控制半實物仿真實驗室、CZ-3B控制系統模擬器、航天測試發射全數字仿真系統;測量控制分系統研發了測控指揮一體化訓練平臺、飛行器動態模擬器、遙測中頻信號記錄設備,引進了新型USB設備終端;試驗通信分系統改造了SP30程控交換系統,購置了SDH光纖傳輸系統、時統服務器、指揮調度系統,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擬訓練系統;試驗指揮分系統建成了航天試驗指揮專業教室,研制了總部、發射基地和測控基地三個指揮所的航天試驗指揮模擬訓練系統;系統管理分系統研制了訓練任務管理與導調、運載火箭模擬、衛星模擬、基礎信息庫等15個軟件,實現了航天試驗集成訓練的集中控制與管理功能。中心建設集成了200余臺套測發、測控、通信專用設備和700余臺套通用設備,實現了互聯、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進的模擬靶場(如圖2所示)。共設置了訓練崗位5類91個,可同時容納91人開展訓練,能夠用于設備級、子系統、分系統和全任務集成訓練。
航天試驗集成訓練實踐
篇3
2012年,主要航天國家繼續推進一次性重型運載火箭研發,同時通過改進發動機設計、研制新燃料等技術革新降低發射成本。此外,新型運載技術、先進空間推進技術也是運載領域發展的重點。2012年,美國新型重型運載火箭研發繼續穩步推進,J-2X上面級發動機、五段式固體火箭助推器按計劃進行地面測試。7月,航天發射系統(SLS)先后完成了系統需求、系統定義和初步設計評審,NASA將著手開始火箭芯級初步的制造加工,為2014年的關鍵設計評審做準備。俄羅斯積極推進安加拉火箭的研發,目前該火箭已運抵發射場,等待2013年的首飛。此外,俄羅斯還計劃發展具備探月能力的新型運載火箭,能源公司提交了與烏、哈兩國聯合建造超重型運載火箭計劃。火箭將使用“能源-暴風雪”項目中的技術,運載能力最高達70噸。11月,歐洲航天局部長級會議決定,未來兩年將繼續推進“阿里安”-5ME和“阿里安”-6小型火箭的研制計劃,以及兩種運載火箭的通用技術。日本航空航天探索局(JAXA)則在2月宣布將改進H-2A火箭,使其運載能力提高一倍以上,從而提高在商業領域的競爭力。針對未來發展的需求,各國在研制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可重復使用、亞軌道飛行、低成本快速發射等新型運載火箭技術。美國SpaceX公司于9月、11月和12月三次進行“蚱蜢”可重復使用火箭原型機的驗證飛行,目標是研制兩級可重復使用的“獵鷹”運載火箭,火箭能夠用自身引擎實現基于起落架的著陸。“獵鷹”9火箭燃料成本只占發射成本的二百五十分之一,如果該計劃成功,將極大降低“獵鷹”火箭的發射費用。歐洲航天局(ESA)正在準備“過渡性試驗飛行器”(IXV)的首次下降著陸試驗,為研制可重復使用飛行器提供技術支撐。此外,NASA正在與美國軍方聯合研制用于發射納衛星的低成本運載火箭,該火箭能夠以100萬美元的成本實現24h內的快速發射。日本也計劃在2013年進行“艾普西隆”(Epsilon)新型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該火箭采用了一系列新技術實現低成本和快速航天發射,目標是2017年將火箭的發射成本降低到3900萬美元,并爭取實現每月發射。在加強深空探索的大背景下,先進空間推進技術成為2012年發展的一個熱點。1月,NASA授予諾•格公司合同,目標是研制一種用于“太空拖船”的高功率太陽能電推進系統,這種系統能夠從低地球軌道(LEO)向地球同步軌道(GEO)運送衛星,以節省燃料成本和二級推進器的成本。由于太陽能在遠離地球軌道的地方作為能源存在劣勢,因此,核動力推進技術用于未來深空探索前景廣闊。3月,斯科爾科沃基金會核分部負責人稱,俄羅斯將在2017年前制造出適用于長距離載人飛行航天器的兆瓦級核推進系統,預計耗資超過2.47億美元。NASA也正在研制“高級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發電機”(ASRGs),與傳統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相比,每臺ASRG只用1kg钚-238就能產生130W~140W的電力,而現有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需要4倍以上的钚才能產生同樣電力。
國際空間站應用價值凸顯,新型航天器發展穩步推進
2012年,國際空間站進入全面運營。俄羅斯的“聯盟”飛船完成了4次載人運輸服務,“進步”號貨運飛船進行了4次貨運補給,日本HTV和歐洲ATV貨運飛船各進行一次補給任務。航天員進行了4次出艙活動,有效保障了國際空間站的常態運營。歐洲和美國分別召開專題研討會,討論如何將國際空間站作為一個技術試驗平臺為未來空間探索技術發展提供支持。2012年,國際空間站開展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空間科學成果倍出。技術試驗包括:俄羅斯首次利用激光通信手段將電子數據傳送到地面;ESA和NASA測試了星際通信協議,實現對地面機器人的遠程操控;JAXA和NASA首次使用機械臂釋放5顆立方體衛星,用于科學探測、教育及科技研發;NASA利用“進步”號貨運飛船驗證“零推進機動”(ZPM)試驗;NASA使用加拿大機械臂在國際空間站上成功進行6次在軌燃料加注演示驗證(RRM)試驗。另外,還開展了幾項維持國際空間站長期運行的技術試驗,如新型交會對接系統試驗、新型前定空間碎片規避機動(PDAM)系統等。這些技術試驗的開展,不僅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還為支持小行星、火星探索活動以及月球居住等未來深空探索技術的開發提供支持。2012年,在NASA及私營公司的聯合推動下,美國商業航天器研制進展順利。“龍”飛船完成首次國際空間站貨運任務,負責載人商業航天器研制的波音公司、內華達山脈公司及空間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公司均已進入商業乘員開發計劃的第三階段,制定了滿足NASA安全和性能要求的商業乘員運輸認證計劃。NASA“獵戶座”飛船進行了系列降落傘試驗及水上濺落試驗,完成了包括對接窗在內的硬件組裝,進行了壓力檢驗測試,在進行熱防護裝置安裝的同時,正在進行與“德爾它”4運載火箭連接適配器的制造,地面發射與運行系統也轉入初步設計階段,為“獵戶座”飛船2014年首次驗證飛行奠定了基礎。2012年12月,俄羅斯宣布已完成其新型載人飛船的設計工作,相比現有的“聯盟”飛船,新型飛船具有能發射至國際空間站以遠和登月飛行等多重優勢,計劃于2017年試驗飛行。波音公司和SpaceX公司還正在開發創新的發射中止系統,其設計理念是將發射中止系統集成到載人飛船上,在不需要提供逃逸救生功能時,可將燃料轉移給飛船的動力系統,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具備可重復使用能力,從而在為航天員提供可靠逃逸救生支持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近地軌道載人航天運輸成本。
航天員系統研究成果顯著,載人飛行逐步向深空探索邁進
2012年,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員選拔工作進展順利,各項航天醫學實驗全面展開,獲得大量珍貴科學數據,NASA新一代航天服Z1通過初步測試。國際空間站航天員駐站時間計劃延至一年,標志著未來載人航天飛行正逐步向長期飛行階段過渡。2012年1月,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中心從304位報名者中篩選出8位獲選航天員候選人,這是俄羅斯首次公開選拔航天員,也是航天員選拔改革的第一步。未來,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還將逐步淡化軍事色彩,航天員大隊的17名軍人航天員退出現役,航天員訓練中心余留軍人也都轉為預備役。2012年,多項醫學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是航天飛行引發的骨質疏松防治研究取得新進展。NASA研究發現快速診斷骨丟失方法,ESA研究人員發現航天員減少鹽攝入量可以預防骨質疏松;二是長期飛行對航天員健康的影響成為研究重點,NASA科學家發現,微重力環境下,視力變化與身體上下肢體液的變化造成顱內壓增高之間可能存在聯系。視力變化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葉酸依賴型單碳代謝途徑”發生變化,此項研究結果對NASA和未來航天員有著重要影響;三是航天員免疫系統變化影響實驗廣泛開展,NASA成功運用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針對困擾航天員的皮膚疾病帶狀皰疹,在早期病變開始前即可檢測出免疫系統的變化,使得航天員在病痛出現之前即可接受治療。11月,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和NASA各選定1名航天員,計劃進行為期一年駐站考察活動,將于2015年3月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啟程。目前航天員及專家已經開始飛行前的準備工作,并確定以下七個重點研究領域:微重力環境下飛行如何影響航天員的視力問題;評估防治骨質流失和肌肉萎縮的鍛煉和營養學方法;長時間生活在微重力環境下對免疫系統的影響;評估可以影響平衡和感知的神經前庭系統變化;乘員的行為、表現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能發生的變化;輻射暴露的影響;評估乘員培訓程序和可能發生的變化。NASA為航天員設計X1骨骼服與傳統的骨骼服相比,X1可增大航天員的活動幅度,令其在空間行走也能感受如地球上一樣的重力,這一功能可幫助航天員有效避免肌肉損耗。NASA研制新型艙外航天服Z1這套歷時20年研制的新型艙外服擁有更有效的冷卻設備以及處理二氧化碳的能力。目前該型航天服已通過初步測試,預計2015年將用于實際的飛行任務。研究人員還將根據Z1的設計繼續研發其升級版Z2和Z3,如果試驗進展順利,Z3可能在2017年投入使用。
空間科學研究醞釀新發現,深空探索技術取得突破
2012年,以美國“火星科學實驗室”為代表的深空探索計劃取得成功,標志著人類深空探索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推動了太陽系空間科學研究的發展。5月,NASA的月球探測器“圣杯”(GRAIL)完成其主要研究任務并于12月成功撞月。根據GRAIL傳回的數據,NASA繪制了首個高分辨率月球重力場圖。9月,美國的“黎明”號探測器完成了對灶神星的考察,隨后飛往谷神星,成為第一個環繞兩顆不同天體運行的無人探測器;“信使”號探測器發現水星上大量冰水物質;“旅行者”1號探測器接近太陽系邊緣,即將成為首個進入星際空間的探測器;“哈勃”望遠鏡發現迄今最古老螺旋星系。這些空間科學研究使得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不斷深入。8月,迄今為止質量最大、性能最先進的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成功著陸火星。“好奇”號首次采用無線電通信技術,實現數據傳輸量和傳輸速度的最大化;利用導航計算機、反沖推進火箭和“天空起重機”技術,實現了安全準確著陸火星;以“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為核心的能源系統,具有連續供電能力強,供電量大,供電能力不受著陸位置的影響等特點;采用酚醛樹脂浸漬碳燒蝕體”(PICA)為材料的“好奇”號隔熱罩具有可拼接擴展性和苛刻環境承受性;此外,“好奇”號搭載了10種科學研究儀器,不僅能對目標進行拍照和取樣,還可用于火星巖石土壤的化學成分分析,對火星大氣及環境進行評估等。“好奇”號的成功,是人類深空探索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深空探索領域取得顯著技術突破,將對美國乃至世界載人航天發展產生深遠影響。2012年,各航天國家根據本國國情和航天發展戰略,相繼確立了自己的深空探索計劃。俄羅斯在4月公布的“2030年前空間探索戰略”中明確提出,2020年前俄羅斯將利用一系列登陸探測器,深入開展月球研究,并采集、帶回月球土壤樣本。2030年前進行月球載人試驗飛行,實現航天員在月球表面著陸并返回地球,2030年后則進一步落實月球開發的大型項目,實現定期月球載人飛行,在月球部署空間站科學實驗室,開發探索月球所需的可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此外,俄羅斯還準備在2020至2025年間,實施若干個探索太陽系重要行星的項目,向金星、火星和木星等地球周邊的行星發射探測器。5月,ESA通過了木星冰月探測計劃,該計劃耗資10億歐元,預計2022年完成。ESA還與俄羅斯正式簽署協議,將于2016年和2018年合作進行“地外火星”任務。2012年底,NASA公布其未來數年的火星計劃,其中包括2020年發射可能攜帶樣本返回的火星漫游車。此外,印度的火星軌道器最早將于2013年11月升空,其主要任務是研究火星大氣。為此,印度政府2012財年已經向ISRO撥款2500萬美元。
載人航天國際合作日趨緊密,各方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實現
篇4
關鍵詞 空間探索 競爭 挑戰 周邊關系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一、背景
(一)國內原因。
太空探索是著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太空探索是人類發展欲望的體現,也是人類擴展生存疆域的需要。
(二)國際原因。
當前世界科技革命發展迅速,以美國、俄羅斯等其他國家都在太空開發方面制定了相關的發展計劃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正在低地球軌道建造的國際研究設施,國際空間站的運行,給我國探索太空提供可以參照的先導。
(三)必要性。
縱看國際空間力量的發展,俄羅斯、美國、歐洲、日本等國都已經或者正在走在空間發展的前沿,我國的空間發展在前進中探索,更有必要適應國內國際發展的要求,組建自己特色的空間力量,能夠在國際關系的平衡中起到制衡作用。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需要更加強有力的科學技術的支持。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就如歐洲的尤里卡計劃,可以綜合各個國家在尖端科學領域內開展聯合研究與開發,起到了重要的戰略意義:它可以提高歐洲企業的國家競爭能力,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有助于改變西歐高科技相對落后的狀況,加強同美日的競爭,也表明了西歐在政治上對美國的獨立意向,同時振奮了西歐“聯合自強”的精神,給西歐開展技術科技合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①我國可以借鑒“尤里卡”計劃在太空探索方面有所突破,同時帶動相關學科的發展,已經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四)可能性。
交會對接為空間站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我們已經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和空間出艙技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國在太空探索所取得的成就使我國空間探索成為可能。
二、發展的優勢及其他國家存在的問題
1、良好的經濟發展為發展太空探索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的30年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從遠程火箭,到“神五”升天,再到神舟六號,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成功對接與返回,使我國在空間技術發展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2、中國的航天除強大經濟保障外,強大的政府推動力及向來計劃性推進是傳統優勢。我國政府積極推進太空開發,天宮一號與神州八號交會對接成功就是是由系統協同努力的成果。
3、各個國家在空間發展上存在著各自的問題,使我國有機會趕超他們。美國面臨消減巨額航天經費問題。俄羅斯發射次數最多,但多次出現發射失敗對它是個沉重打擊。印度與中國不可同日而語,其運載火箭技術上不去,將對其航天發展速度產生較大影響。
三、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其他國家的優勢
1、雖然我國太空力量、進行太空探索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但是我們綜合力量還比較薄弱,科學技術水平相對于其它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
2、在各國對太空力量、深空探索技術的壟斷甚至是封鎖的條件下,我國發展太空探索需要自力更生,面對很多的難題和挑戰。
3、我國面臨激烈外部競爭,美國在航天的各個領域均居于領先地位,俄羅斯航天發射次數多年居世界第一。歐洲正在研制可以攜帶物品返回地面的新型貨運飛船,以及世界第一架可以水平起降的航天飛機“云霄塔”。
四、展望與建議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成功交會對接,是我國未來發展太空探索重要的進步,但是綜合比較國際太空力量的發展,我國太空力量的發展進程還遠遠落后于相關國家,面對瞬息萬變的復雜國際形勢,中國太空力量的發展任重爾道遠。
“必須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走創新發展之路,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上創新驅動的道路。”②我國立足于國內的實際,走中國特色的空間發展模式。
我國空間力量的發展對周邊各國力量對比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使周邊國家也積極發展太空科技,從而有力的推進太空科技的發展,轉移相關群體的注意力,在太空威懾的環境下,特別是和平力量在太空中得發展,有利于創造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有利于為國內經濟建設乃至世界和平創造條件。
科技成果轉化為民用后,衍生出的市場價值之大難以預測。航天,對其他產業的帶動而產生的效益,遠比其直接產生的高得多。太空育種,幾乎是航天產業的眾多“搭車”者最簡單的一個。
我國空間力量的發展是和平力量的發展壯大,有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打破超級大國對空間力量的壟斷,有利于區域多元化的發展。
我國的太空探索將會在三步走的戰略指導下走的更遠。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法學院國際關系專業)
注釋:
篇5
一、管理實踐的主要內容
研究所通過對多年來發生的質量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發現多數問題存在技術層次不高或重復性的情況,反映出研究所在知識管理和經驗教訓的總結利用方面沒有找到有效方法。近幾年,高密度發射和批生產研制并舉的形勢下,研究所人力資源結構從過去的老人、新人同崗傳幫帶,變為現在的新人、老人各自分擔不同的重要崗位,使得人力資源基礎能力與任務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較為突出。為提升設計人員能力,研究所依據歸零“雙五條”標準、“眼睛向內、系統抓總、層層落實、歸回基礎、提升能力”歸零新五條原則以及“梳理模式、提煉準則、統計分析、完善基線、積累數據”的知識管理原則,從2014年開始組織開展“吃透技術”質量管理專項實踐工作,以質量問題為抓手,系統分析問題產生的機理和特點,提煉控制要素并落實到過程控制的各個環節中,將成果在知識管理系統中展示和共享,以形成質量改進的長效機制。
1.頂層策劃,穩步推進
每年初將“吃透技術”質量工作作為研究所年度質量管理和知識管理的目標及要點,并列為最高管理者管理評審決策意見之一,同時相關處室、型號也將此項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標,以便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質量部門按照工作要點和管理評審決策意見開展“吃透技術”專題策劃,并制定年度工作計劃,計劃中包括知識采集、知識辨識、知識管理策劃及執行、知識架構審查、知識形成等工作項目。
2.過程把關,確保知識成果
為保證“吃透技術”質量工作和知識成果輸出有效,研究所制定了相應的工作流程、立題原則和重點審查要素等,以便加強過程管控,細化相關工作要求。一是制定工作流程,以保證工作的有序推進。二是制定立題原則:立題方式多樣化,以“選題+命題”相結合的方式,鼓勵自動自發,集智攻關;必須考慮投入產出比,要具有普遍性和工程意義;圍繞主營業務、質量體系評審所長決策意見及質量工程安排選題;確定問題來源,不局限于已歸零問題。三是制定立題及審查要素表,審查要素為立題的基本要求,立足以工程技術知識輸出為目標。四是開展典型案例剖析。深入基層,挖掘和推出典型“吃透技術”課題范例并進行剖析,以供大家學習借鑒。同時,積極總結和優秀案例,以點帶面,形成工作有比較、有參考的局面,以便更好的推進工作的開展。五是組織交流,信息共享。質量部門負責“吃透技術”質量工作的組織實施,課題組在結題后將知識成果上傳至知識管理系統進行共享。技術管理部門負責組織開展技術知識成果和交流,隨著知識成果的逐漸增加和迭代,技術交流基本可以達到每周一次,在普及技術知識的同時也鍛煉了隊伍。此外,研究所信息中心定期對知識管理系統中的數據進行維護,為技術文件和資料的分享做好保障工作。
3.持續改進,不斷完善
結合研究所的實際情況,并考慮可操作性和可實現性,在技術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及時輸出作業指導書、控制要素等成果,將知識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質量部門與知識管理部門也要持續總結和不斷完善管理流程及方法,形成“吃透技術”質量工作長效機制,提升質量管理和知識管理應用的效率。2015年,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所全年共召開會議45次,審題共計110類,取消10類課題,結題100類,41類課題確定為優秀。課題組參與人員共計643人次,審查會參與人員818人次。其中,審查材料共計390份,形成指導性文件共計218份,提出產品措施共計253項,提出能力資源需求18項,這些成果全部在知識管理系統進行了共享,并持續開展了技術成果交流活動,有力推動了研究所基礎能力的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篇6
【關鍵詞】應變電測 傳感器 發展應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逐步的走入了人們日常環境以及工業化生產中。在大型工業、機械化工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中,新的科技應用使得各種大型設備結構復雜、精密度高,為工業化、機械化發展提供重要技術保障。因此,各種設備的正常運行是保證工業化發展的基礎,是安全生產以及產品經濟的前提,而對設備的應變測試是檢測設備正常運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應力應變測試以及傳感器技術的應用可以精確的對設備或者產品的結構、各種零部件以及工作時的受力、傳熱等狀況進行準確的測試,保證設備運行時有著正確的位移、應變、受力、受熱等力學基礎參數,保證機械設備在合適的范圍運行,避免由于結構問題或者受力、強度等問題導致的運行故障。所以說,應變電測與傳感器技術對我國工業生活的發展建設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借助一定的設備檢測節點來處理一定的信息,從而來監控和檢測設備運行的實時環境,有利于大大的推動、保護設備的正常運行以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展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1 技術原理與發展現狀
應變電測的原理是將被測物品產生的應變反應到電阻片上,然后采集電阻應變片上由于電阻變化產生的阻值。由于電阻應變片較為敏感,屬于敏感性元件,因此在電阻應變片設計以及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應變片的連接方式、溫度影響、電阻片厚度和敏感度等因素的影響。在應變測量時,需要把電阻應變片連接在被測物件的表面,當被測物表面產生受力變形時,表面的電阻應變片會敏感的捕捉到電阻片基底感應獲取的應力信息,從而將信息由基地傳到應變片的敏感柵位置,敏感柵根據被測件的變形情況計算出實際的變形量,最終使得電阻應變片產生相應的阻值,轉換為阻值數字表達出來。在信息技術的不斷推進發展中,應變電測也逐漸走向 了數字化以及網絡化,自動采集數據大大增加了電測技術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精度,有效促進了應變電測技術發展。
傳感器目前主流的有多種類型,例如感光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應變傳感器、濕度傳感器以及熱紅外傳感器等等,一般在工業系統中常用的傳感器是應變計式傳感器。在工業系統中,傳感器與各個網絡的節點密切實時連接,不同的節點之間可以借助一定的協議來實現連接,進而保證在一定的環境信息基礎之上進行協同工作,共同完成了數據采集護工作。恰恰傳感器憑借著其自身的優越性,例如網絡容量大、數據量較小、靈敏度高、實時性好等,進而來發揮出整個網絡在傳輸數據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體現了工業系統的優勢。
當前,應變電測與傳感器技術正在我國各個行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該技術的發展仍然需要進一步提高,應變電測與傳感器技術的水平以及精度必須要達到具有一定的功能使用性標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以滿足我國現代工業發展的需求。總而言之,當前形勢下我國應變電測與傳感器技術工作的主要目標具體如下:
(1)要能夠實現科學的、系統的、精確的且快速的對于工業設備的工作狀況進行數據性的描述, 針對未來的工業設備的發展變化趨勢,特別是那些我國政府十分重視的行業設備進行重點關注,并根據設備進行技術革新,不斷滿足發展需求。
(2)要能夠更加精確的給出應變阻值,提高技術的精度,根據反饋值保證設備在安全使用范圍內。
(3)進一步完善應變電測技術的采集功能,實現多種傳感器技術的融合,加強技術創新,不斷適應日益發展的科學化生產水平。
2 應變電測與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應用
2.1 新型設備的產生
越來越先進的工業技術使得工業系統對新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同樣刺激了應變電測計的品種以及技術規格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使用的應力值范圍、應用溫度、環境復雜程度等方面都有了^大的進步,一些針對特殊環境下使用的應變計也逐漸被推出,如高溫應變計、防水應變計等。除此之外,在應用范圍上也有了較大的革新,除了常用的溫度、應力應變外 ,還包括加速度、稱重、超小型、沉降計等新型應變計,在使用精度上有了較大的提高,一些應變計還可以多次重復使用,節約資源,提高 利用率。同時,針對各種應變電測設備,相應的開發出了很多對設備進行物理量測試的技術方法,包括對各種形式的傳感器進行數據采集、處理的專門軟件,可以實現對應變計以及傳感器的自動化測量與分析。新型數字動態應變電測計的使用也是一種技術革新,能夠實現應變電測計和 計算機的對接,大大提高了對設備結構、試驗進行分析的工作效率,保證了工作質量。
2.2 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
近年來,我國航空航天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樣的,應變電測與傳感器技術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是航空航天發展中重要的技術支持。在飛機發動機中,渦輪轉子以及渦輪風扇的工作需要很高的溫度,發動機轉動時溫度最高可以達到900℃,要想在這種工作環境下檢測發動機葉片的應變變化,所用的應變電阻片必須要能夠耐高溫,對此,新開發的應變測量計可以實現長時間的高溫使用,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飛機發動機搖臂上采用的動態應變儀取得突出的效果;飛機發動機導管采用的應力檢測試片很好的減小了飛機發動機導管 的動應力;發動機矢量噴管采用的載荷測量技術實現了發動機的減重并為發動機優化設計提供數據 理論支持;在返回艙的模擬中采用的應力測試以及動態應變儀保障了返回艙的強度,由此可見,應變電測技術以及傳感器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 結束語
隨著工業化系統的飛速發展,科技化技術水平不斷推動著應變電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工業設備的應變測試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為航空航天、鐵路運輸等工業領域的產品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技術保障,是計算結構強度、應力應變、溫度變化等測試的有效手段,為工業試驗以及工業數據分析提供了較為準確的數據資料。
參考文獻
[1]李炳生,李斌,曹文清.電阻應變式傳感器在結構試驗中的應用新技術[J].結構工程師,2011(51).
[2]沈觀林.應變電測與傳感器技術的新發展及應用[J].中國測試,2011(02).
[3]劉九卿.應變式稱重傳感器技術發展概況[A].稱重科技暨第八屆全國稱重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
篇7
長三甲火箭家族成員
所謂新箭,乃是指此次發射的三號家族的新成員也是最后一位成員――三號丙運載火箭。三號火箭家族包括長三甲、長三乙、長三丙3種型號。它們均屬于高軌道運載火箭,用來發射靜止軌道衛星和宇宙深空探測器,都是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起飛的。
長三甲火箭自1994年2月8日首飛以來,已執行過15次發射任務。它于1986年3月開始研制,用了不到8年時間即投入使用。這種三級液體火箭,全長52.52米,一、二級直徑3.35米,采用偏二甲肼為燃燒劑、四氧化二氮為氧化劑的常規推進劑;三級直徑3米,采用液氫為燃燒劑、液氧為氧化劑的低溫高能推進劑。火箭起飛質量241噸,可將2.6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長三乙火箭1989年7月開始研制,1996年2月15日首飛,迄今已進行過9次發射。它是一種三級半液體運載火箭。半級是指在其一級火箭周圍對稱地捆綁著4個液體助推器。火箭全長54.83米,一、二級直徑3.35米,采用常規推進劑;三級直徑3米,采用低溫高能推進劑;助推器直徑2.25米,采用常規推進劑。其起飛質量426噸,能把5.5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雖然在研制長三乙過程中就開始了長三丙的研制工作,但是直到1998年才開始集中力量進行攻關,2001年通過評審轉入應用發展階段,2005年正式投產。從結構原理上講,長三丙火箭是將長三乙火箭去掉兩個助推器而成的。換句話說,它也是一種三級半液體火箭,只是在第一級周圍僅捆綁著兩個助推器。火箭全長約55米,起飛質量約343噸,能把3.8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其運載能力介于長三甲和長三乙之間,在已有的兩種火箭中間鋪設了一個臺階。長三丙火箭的投入使用,使長三甲家族火箭在航天發射市場上有了更廣闊的適用性。
火箭新丁“長三丙”
原來的長三乙火箭,在第一級周圍全對稱地捆綁著4個助推器,去掉第一、第三兩個助推器之后就成了長三丙火箭。這看起來是件較簡單的事,可實際上卻不盡然。因為此舉帶來了非全對稱構型火箭難題,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技術創新才能解決,這也是長三丙成為長三甲家族成員中老幺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構上的非全對稱性,對火箭在飛行過程中的平衡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也給火箭的姿態控制提出了新的課題。這使長三丙的總體設計狀態與前兩枚火箭有很大的不同。其氣動設計、彈道即飛行軌跡設計、載荷設計、姿控設計等都需要進行重新匹配與規劃。
為了確保火箭飛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科研人員充分考慮火箭在穿越大氣層時遇到的各種惡劣情況,經過大量理論分析和試驗,才確定了它的各種氣動特性數據。綜合權衡衛星軌道和入軌姿態要求、地面測控站的布局、殘骸落區的安全以及風速、風向等因素,科研人員為長三丙火箭設計了一條全新的飛行路線。其中火箭助推器及各級殘骸落區的設定,都考慮了當地人口密度和環境情況等因素。在姿控設計中,科研人員把火箭飛行所經受的各種內、外干擾,包括氣動外形不對稱、質心位置偏差、發動機推力偏差等影響加以統一考慮,才確定了最后方案。開始設計長三丙火箭時,在去掉兩個助推器的位置上未加任何裝置。后來的姿控設計為了提高火箭飛行過程中偏航通道穩定裕度,才在兩處分別安裝了相同的尾翼。
箭上控制系統是火箭的大腦。火箭飛行中的一系列動作變化,皆來自控制系統的指令。此前的所有系列火箭均為全對稱結構,控制技術已很成熟,而長三丙火箭的結構特殊,為此,科研人員圍繞火箭在空間飛行的狀態做了255種仿真試驗,最終提出了新的控制方法,為長三丙火箭量身定做了一套可控的飛行程序。這一技術成果為我國今后研制結構外形非全對稱的運載火箭控制系統奠定了扎實基礎。
擁有兩個助推器的長三丙火箭,雖說是我國航天運載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開先河之作,但在國際上并不孤獨。世界上早已出現這種結構的運載火箭。與同類型的火箭相比,長三丙火箭技術水平是一流的。用國際上公認的一個標志火箭綜合性能的參數――運載系數,即火箭發射到預定軌道的運載能力,它用有效載荷除以起飛質量來衡量,長三丙火箭為1.1%,占世界第三位。我國已將長三丙火箭投放國際航天發射服務市場,對外承攬發射業務。就該火箭的運載能力而言,適合它發射的衛星仍有一定數量,其服務期限預計不少于20年。
“天鏈一號”――我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
長三丙火箭于4月25日23時35分頭頂著裝在整流罩內的“天鏈一號”01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拔地而起,直飛蒼穹。25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得的數據表明,衛星準確進入預定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在此期間,長三丙火箭的助推器和一、二級火箭工作完畢后依次離去,只有第三級火箭經過兩次點火,待第二次工作完畢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后才實現星箭分離。預定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是指近地點為數百千米、遠地點約為3.6萬千米的大橢圓軌道。
此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組織喀什、廈門、三亞等地面測控站和遠望三號、五號航天測量船對衛星進行了持續跟蹤與控制,完成了星上太陽能電池帆板展開,指令控制星上姿控發動機和遠地點發動機點火與關機,使衛星進行了4次飛行變軌,按要求從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準確進入地球靜止軌道,并建立預定飄移速度,在控制衛星實施多批次位置保持后,衛星于5月1日16時25分成功定點在預定的東經77度赤道上空,進入工作位置。
這里說的地球靜止軌道,亦稱赤道同步軌道。它是一條位于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高的圓形軌道。當衛星在這條軌道上以每秒3.07千米的速度自西向東運行1周時,恰好是23小時56分4秒,正與地球自西向東自傳1周的時間相同,兩者位置保持相對靜止,從地面上看,衛星猶如固定在赤道上空某一點不動一樣。“天鏈一號”01星就是以這種速度運行在靜止軌道上的一顆衛星,特像掛在東經77度赤道上空近3.6萬千米高的一座中繼塔。
“天鏈一號”01星是我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它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采用成熟的東方紅三號通用平臺并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而成。該星于2003年獲準立項,從總體設計、技術攻關到完成研制用了5年時間。它的成功定點,填補了我國衛星領域的又一空白,故而稱為新星。選用長三丙火箭發射“天鏈一號”01星,人們即可想到衛星重量近于3.8噸。
篇8
建設“幸福企業”的意義
首先,建設“幸福文供”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是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我們“幸福文供”的內涵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為文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方便各行各業的生產,服務千家萬戶的生活。二是建設好文昌供電局的職工隊伍,營造安全、高效、和諧的工作環境,把快樂工作落到實處。“幸福文供”既包含我們為社會、為客戶傳遞的幸福,也包含每一個員工的幸福感受。
其次,建設“幸福文供”是踐行南網總綱的具體體現。
“萬家燈火,南網情深”是南網的品牌形象,作為企業持久和根本的信仰。聚焦于“情”,其內涵是:服務客戶之情,以客戶為中心,以提高供電可靠性為根本;回報社會之情,承擔社會責任,打造綠色電網;關愛員工之情,以員工為本,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建設幸福南網;以南網人的真情,點亮萬家燈火,給社會帶來光明和幸福。建設幸福企業有利于幫助干部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到用電客戶,及時妥善地解決職工群眾的實際問題,提升企業服務品牌。
南方電網人以“誠信、服務、和諧、創新”為企業理念,以“誠信做人,規矩做事”為行為理念,以“忠誠干凈擔當,共建幸福南網”為團隊理念,始終把“人”――員工的發展需要和人文需求置于核心地位。建設“幸福文供”是踐行南網總綱的具體體現。
再次,建設“幸福文供”是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的可靠保證。
怎樣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說到底,還是要以人為本。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員工在企業里感到不幸福,即使不跳樓,也可能會跳槽。文昌供電局是南方電網下屬的三級企業,地處偏遠,員工待遇也沒有優勢可言。隨著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文昌建設航天發射城,文昌電網發展迅速,員工工作負荷猛增,心理壓力日漸加大。在這樣的情況下,為更好地推動企業的發展,建立一個幸福企業的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靠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靠什么凝心聚力、減少內耗?
只有幸福企業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建設“幸福文供”既是我們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的可靠保證。
分析影響企業員工幸福感的因素
企業的發展,說到底是人的發展。面對企業改革深化,員工對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低。文昌供電局人員結構上存在著先天不足:現有在崗人員648人,40歲以上317人,占48.9%;本科及以上86人,占13.3%;中高級職稱24人,占3.7%。這些數據顯示,文昌供電局存在員工年齡老化、高學歷者占比低、高級技術人才缺乏等不足。
近幾年,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海南將于2020年建設成為國際旅游島;南方電網提出了“打造智能、高效、可靠、綠色的現代電網,成為引領發展、廣受尊敬的卓越企業”的企業愿景。電網變革頻繁,安全生產、電網建設、保供電任務繁重,對員工在素質、知識、技能等方面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員工感到了工作中的巨大壓力,這些員工已經習慣了過去的工作崗位和工作模式,滿足于已有的知識技能,一旦發生調整,就覺得這些變化太大了、太快了,變得無所適從,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知識儲備產生懷疑。這種悲觀失望情緒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影響企業員工的斗志,影響企業整體戰斗力的發揮。
而在硬件上面,文昌電網基礎薄弱,單變單線的運行方式和“卡脖子”線路還大量存在,導致供電可靠性不高,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對安全生產和優質服務造成壓力。
建設幸福企業的探索與實踐
文昌供電局黨委為實現建設幸福企業目標,堅持以生產為本(物質文明)、以人為本(精神文明)“兩輪驅動”;抓好促進企業發展、提高職工生活水平“兩件事”;堅持從深情服務客戶、勇擔社會責任、加強人文關懷三個層面綜合發力,實現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員工陽光心態幸福生活的“文供夢”。
深情服務客戶,引導員工感知幸福的內涵
南方電網公司提出“忠誠干凈擔當,共建幸福南網”,追求幸福就是追求有意義有價值的美好人生。認為,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文昌供電局作為全國第四個、南網唯一一個為航天基地保供電的供電局,始終樹立優質服務是企業生命線的理念,要扎實開展優質服務提升工程。
篇9
關鍵詞:信息技術;VB;神州飛船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22-094-1
一、教學設想
VB編程為八年級《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重點為培養學生運用程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前本章節內容為九年級的選修內容,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學校都不教授,2013年江蘇省《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大綱把這個章節內容列為必修內容,同時放在八年級教授。但本章節內容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因此如何把這個章節教好也比較困難。筆者緊扣教學大綱,從現實生活出發,以科學、數學知識為基礎,用“神舟飛船”運行七個階段中的發射、變軌、回收三個階段來作為課堂教學的線索,選用當前發生的事件、學生較感興趣,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用“飛船發射”體現程序的魅力;“飛船的變軌”使用掌握飛船的運行軌跡、程序代碼的認識、程序的運行和修改、調試;“飛船的回收”讓學生自已分析程序(拋物線)、運行、保存。整堂課通過VB對程序進行簡單修改、程序代碼的初步認識,體驗利用計算機完成某一特定任務,領悟程序設計的簡單原理和方法,體驗程序設計運行過程,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做事的嚴謹性。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程導入――回顧神九與天宮的交匯對接
引出課題;用程序來模擬神州飛船的發射、運行、回收三個過程。
(二)課程演示――模擬火箭發射的程序運行
演示發射程序,模擬演示中國航天發射情況,介紹程序的用法。
讓學生試著運行程序,體驗程序運行過程。
(三)課程內容剖析――VB源程序的認識、運行,完成”飛船變軌”源代碼參數調整
1.介紹窗體的打開、運行、停止。
2.剖析程序。
(1)對程序中的源代碼每行進行剖析,同時后面有注釋。
(2)程序的設計原理(算法)是橢圓的運行;分析a,b在程序的中作用;當a=b時,運行的軌道是圓。
(3)按鈕的代碼修改、程序的運行。
3.演示“飛船變軌”程序的修改、運行。
4.讓學生體驗過程(相互討論、交流)。
任務:神九上天后,前5圈是橢圓軌道,以后是圓形軌道。請你把飛船先調整到紅色的橢圓軌道,然后再調整到圓形軌道。
(運行程序,看運行結果,親身感受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的過程,懂得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基本流程,能修改源程序,并運行出結果)
(四)知識拓展訓練――神州飛船的回收
打開“回收飛船”的程序,分析飛船的回收是一個拋物線運動。讓學生自己分析,找到飛船回收最佳著落位置。(檢查學生程序修改運行的情況、自主學習和互幫互助的情況)。
(五)教學點評
1.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收取學生的作品。
2.交流評講學生的回收飛船的作品。
3.讓學生回顧設計回收的程序的步驟。
(教師提示:分析問題,設計算法,編寫程序 調試運行 檢測結果)
(六)課程總結
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很多問題都可以用計算機程序來解決,同時還能夠結合其他課程的知識,感受程序解決問題的魅力。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1.談談你對VB編程的認識?
2.對未來的中國航天事業發表你的見解?
最后老師提出希望:你們中會有人將來設計的軟件在千家萬戶的電腦中使用;聯系實際,讓他們懂得中國航天技術與俄美的差距,通過大家的努力,有一天你們當中有人能登上月球或者火星。
三、教學反思
(一)以航天知識與程序設計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了解科學的能力
編程序寫在學生眼里是高深莫測,是非常聰明的人或程序員才寫的東西,一般都認為程序比較難學,有畏懼感。為給他們有感性的認識,聯系實際,用神州飛船的發射、變軌、回收三個階段寫成程序貫穿本堂課;既有科學知識、又有簡單初步的程序思想內容。變軌當中滲透了實際運行的軌跡、飛行圈數、飛船的重量,從前幾圈橢圓到圓的變軌;飛船降落中滲透了拋物線的應用。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探究飛船回收的程序,讓學生了解程序模擬實際實驗的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發展觀,了解中國航天的成就,讓學生有為中國航天事業添磚加瓦的愿望。
(二)利用學生之間的資源差異,培養學生相互間的共同學習能力
在進行飛船調軌操作時,需要用到VB軟件、程序代碼的修改、橢圓方程的認識,最終實現飛船的軌道的調整。以小組為單位,把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分散安排到各個小組,遇到學習問題首先在組內研究解決,其次才求助于別的小組。使學生之間形成互教互學,不但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學生之間通過交流、協作、對知識認識的表述等活動,使學習得到進一步的深化、擴展,創造了與他人的協作化和知識共享的條件,實現了學習者的形成性學習。
篇10
關鍵詞:試飛;安全管理標準化水平;提升措施
隨著航空航天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飛行的安全管理問題已經逐漸深入人心,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飛機、空管以及機場的設備設施可能出現的問題,這些都將會成為飛行時候的安全隱患。據調查分析,飛機事故絕大部分的原因就是飛機機身所出現的問題導致的;第二,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問題。在飛機設計技術不斷完善的今天,飛機本身的安全性大大提升,然而飛機事故并沒有減少,其中大部分是因為飛行員的操縱失誤造成的;第三,系統和組織對飛行安全問題也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飛行安全問題是從行業開始時期就一直備受關注的,安全隱患問題將會制約整個航空航天業的發展,沒有安全就談不上一切。目前,試飛院的主要任務就是需要在安全問題上下功夫,然而卻面臨著重重困難。這就迫切地需要國家的相關部門不斷地更新觀念,探索先進的管理方法,從而建立起科學有效地試飛安全管理體系,不斷提升安全管理的標準化水平,從而從根本上降低飛機事故的發生率。
1試飛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措施
1.1處理好試飛安全管理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兩者之間的關系
在質量管理體系不斷完善的今天,造成了很多人錯誤的認識,很大一部分人認為質量管理體系是可以取代安全管理體系,這是大錯特錯的。因此,首先需要加大對試飛安全管理知識的宣傳,從而提升人們的安全意識,讓人們明確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之間無論在內容還是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次,對于質量的管理問題,其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過嚴格性的要求來確保其規范化;然而對于安全問題,不是僅僅依靠簡單的規章制度來進行管理就可以完全解決存在的安全隱患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法預計的。這就需要加強風險管理,從而提升安全性。
1.2危險源的辨識和評價是關鍵
能夠準確地辨別危險源,是試飛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礎,由于危險源具備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因此危險源的辨識也是當前安全管理的一大難題。第一,飛行員要不斷學習安全管理的相關理論,具備準確劃分試飛各個階段的能力;第二,在工作流程中分析危險源。試飛安全管理的過程往往和試飛實行的過程是分不開的,它不是一個獨立的階段,因此在分析風險的時候需要充分地將各種因素都考慮進去,從而以準確地辨別危險源;第三,充分地發揮所有安全管理者和監察員的作用,以盡量做到識別每一個可以識別的危險源。風險的分析,需要做到詳細地分析出后果出現的可能性以及該后果所造成的影響,即確定風險等級。在這之后,要詳細地分析該危險出現的原因,并且制定出可行的解決措施并予以解決。控制風險的主要措施如下:改變原有的程序、加強監控力度、增加軟硬件設備、加強對安全人員的管理和培訓等等。當然,在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之后,并不是就可以進行投入飛行了,還需要由專門的評估人員來評價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是否會造成新的危險。
1.3完善安全管理相關文件的編寫和制定
為了確保試飛的安全管理有統一的依據可循,這就需要在安全管理文件的編寫上遵循統一的編寫要求,采用標準化的編寫方法,從而做到在文件內容、文字、格式都方面都做到準確統一。在語言的方面,要遵循“最好、最實用”的原則,即選擇一些比較通俗易懂的詞語,切記不要使用復雜難懂的詞句,從而方便執行人員的理解。
2試飛安全管理體系進行創新的措施
2.1轉變被動的事后管理為主動的風險管理
在試飛安全管理水平處在較低階段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的安全管理總是出現在飛機發生事故之后,然后在分析原因、提出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才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這樣的安全管理是以一定的犧牲為代價的,是被動的。為了減少飛機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安全管理人員需要化被動為主動,積極主動地去識別風險源,進行仔細地風險分析,從而發現潛在風險并且采取措施加以排除。
2.2轉變粗放型管理為數據驅動型管理
在試飛安全管理大力發展之前,其管理方式大多是憑借經驗、甚至是憑借直覺來進行的,因而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屬于一種粗放型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模式所產生的效果是不明顯的,甚至會成為一種潛在的安全隱患;數據驅動型的管理方式,相比于粗放型的管理體系來說具有很大的科學性,其安全系數極高,它在搜集、分析、共享數據的基礎上,為風險的管理和消除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2.3轉變安全管理主要由安全部門負責為全員參與
長期以來,大部分人存在著這樣的認識誤區,認為試飛的安全管理主要由相應的安全部門來負責,至于其他部門就可以置身事外了,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試飛安全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不僅僅安全部門的責任,更是每一個職員都需要加強重視的,其中包括企業的所有管理層的領導,也包括一線的員工,尤其是飛行員,因為他們時刻需要面對安全問題,他們也是最了解所存在風險的人,是安全管理的主要群體。
2.4轉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
在傳統的試飛安全管理中,很多職工將安全管理看做為是管理部門的一項要求,很不情愿地執行,認為只需要應付過去就行,甚至將其看成一項負擔,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因此,這就需要從根本上增強員工的安全意識,建立起安全管理體系,促進員工將安全管理轉化為自身日常行動的一部分,并且有意識地、主動地去消除工作中的風險。
2.5轉變人為因素管理為組織因素管理
在試飛過程中,一旦發生安全問題,大部分人在分析原因的時候,會將眼光主要集中在人為因素上,這是片面的,也是不正確的。我們要知道,人為因素只是安全事故產生之后的間接因素,并非是根本原因。而事故發生的最根本原因需要歸結于組織因素,因此要想徹底消除安全問題,需要從組織因素上著手。
2.6轉變結果管理為過程管理
之前,衡量安全管理狀況的主要標準在于結果,對于安全的定義就是滿足了安全目標,只要沒發生安全事故即是安全,這是極其不合理的。結果不能代表過程,安全管理需要將對過程的管理作為管理的重中之重,從而將安全隱患扼殺在搖籃之中。
2.7轉變規章管理為績效管理
規章管理一直以來都是試飛安全管理所沿襲的標準,即只需要符合所制定的安全章程便可,檢查的對象只是規章的執行情況。然而,規章制度是死的,安全問題很大一部分是不可預計的。這就需要在遵循規章的基礎上,實施績效管理,即重點關注飛機試行過程中的安全狀況,解決存在的風險。
3結束語
試飛安全管理是航空航天發展形勢下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其他管理的基礎和前提。隨著航空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更加需要注重安全問題,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提升試飛安全管理標準化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崔獎勵.淺析如何提升試飛安全管理標準化水平[J].航空標準化與質量,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