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工藝美術特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4: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代工藝美術特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清代工藝美術特點總結

篇1

青花瓷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生產數量最大,使用最廣的陶瓷品種之一,它們以其潔白的胎體,瑩潤的釉色,素雅的紋飾樹立了雅致清麗的文化品格,從而倍受人們的青睞,在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主要在元、明、清至現在的七十多年中。下文筆者對景德鎮青花的發展史做概述。

一、古代和近代(元、明、清時期)

1、元代青花的發展

元代中期前景德鎮制作的青花瓷一般不作生活用瓷,呈色藍中暗灰,紋飾構圖和繪畫技巧頗具匠意,風格還是保留有宋瓷裝飾的一些遺韻。到了元代中晚期,景德鎮青花燒造技術完全成熟,特別是元代晚期至正型青花,胎體潔白厚重,釉面白中閃青,光潤透亮,既有宋代影青釉的青翠明亮,又具有卵白釉的乳白凝重,元中晚期的青花,表現形式多樣,以白地青花為主,裝飾畫面取材廣泛。整個元代青花氣勢磅礴,筆勢飛動,呈現莊重而活潑,雄渾而雅麗之風韻。

景德鎮元代中晚期的青花瓷在制作工藝上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胎骨厚重,二是瓷胎致密潔白,但胎質不夠細膩,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三是釉色厚重,青花的白釉底子閃青的程度比較重;四是元代中晚期青花瓷所用色料是一種含低錳高鐵的鈷礦原料,燒成后色料全部熔于釉中形成藍色玻璃狀,著色區中間藍色較濃,四周較淡,元代青花是中國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階段,并且形成了第一座高峰。

2、明代青花的發展

景德鎮明代前期青花以洪武、建文、永樂、宣德官窯為代表。胎土淘煉精細,胎體溫潤細膩,釉面平凈,輕重適度。青花發色深藍蒼翠,明艷深厚,料色透入釉骨,線條有暈散現象,很像中國畫水墨在宣紙上所形成的墨暈,在造型上,永樂、宣德青花改變了元青花厚重壯實的結構,表現出靈巧清秀而棱線分明的特征,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社會動蕩,經濟蕭條,整個瓷業狀況不佳。明中期政治中興,在作為明代青花發展第四時期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形成了中國青花發展史中的第三個,明代瓷器的制造,民窯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其中成化民窯青花深受人民大眾的喜受,正德時期的青花瓷上承成化,弘治舊制,下啟嘉靖新風,在器物的造型、品種和紋飾上都有創新,典型的正德官窯青花以中期為代表。明晚期景德鎮官窯青花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即明代青花發展的第五個時期: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這時期青花燒造量多,陶瓷生產工藝出現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明晚期的天啟、崇禎兩朝由于政治腐敗,經濟衰退,官窯幾乎停產,但民窯生產量不減,除供國內市場外,還大量運銷海外。此兩朝已是明青花生產六個大時期各有面貌,其中永樂、宣德和成化、弘治、正德期間出現的兩個高峰在中國陶藝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明代青花造型玲瓏秀麗,胎體細潤晶瑩,青花淡雅幽婉。

3、清代青花的發展

康熙早期的青花以民窯為重,其胎釉有明晚期遺風,康熙中晚期青花胎質潔凈堅硬,胎體變薄,造型挺拔硬朗,氣勢敦重大拙、雄偉渾厚,康熙晚期的景德鎮青花的燒造達到了清代之冠。雍正青花瓷質細潔白,微微冷青,胎體厚薄均勻,質量高于前朝,乾隆朝歷時60年,是清王朝由鼎盛逐步走向衰弱的轉折時期,乾隆初期景德鎮御窯生產的瓷器質量達不到前朝水平,一般來說,康、雍、乾三朝的瓷器是康熙胎體最薄,雍正次之,乾隆再次之。這三朝的青花是中國古代青花發展史上的最后一個,在制瓷工藝上得到了很大發展,清代青花的繪制具有分工細致,專業化強的特點。乾隆、嘉慶以后青花生產逐步走向衰退,雖然也有少量精品,但不代表主流。

二、現代(民國以來)

1、民國時期的青花藝術

清末民國初,戰禍連綿,民不聊生,洋貨充斥市場,民族經濟十分蕭條,盡管如此,景德鎮仍是全國瓷業生產的中心,民國初年,青花主要是仿古瓷和日常生活用瓷兩大類,當時很少有以藝術家單獨創作的,風格獨特的青花藝術瓷,此時值得載入史冊的、被譽為“青花大王”的王步先生,是惟一能與“珠山八友”等名家相提并論的青年藝術家,民國的青花藝術雖沒有很大的發展,但也不缺精湛之作,作為有時代特點的作品仍具鑒賞價值,收藏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

2、五六十年的青花藝術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的進步和時局的安定,使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景德鎮青花藝術由此出現了新的轉機和希望。1953年景德鎮成立了“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陶瓷委員會,這是景德鎮現代陶瓷發展中的一大關鍵,它為景德鎮青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正當景德鎮青花有所發展之時,“”浩劫使剛剛興盛的景德鎮青花藝術遭到了沖擊,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景德鎮青花藝術落入了低谷,直到70年代后期逐漸復蘇,此時由于中國國門封閉,人們的創造性思維尚未拓開,青花藝術的風格還沒有徹底沖破傳統的枷鎖。

3、80年代的青花藝術

20世紀80年代伊始,改革開放的春風將景德鎮青花藝術推向了一個全國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風格流派百花競艷,二是名家高手濟濟于世,三是青花藝術品種琳瑯滿目,四是青花表現技法不斷出新,眾多的現代景德鎮陶藝家不斷學習,總結、借鑒民間青花率真簡約,筆法酒脫的藝術精髓,并結合現代表現手法而另辟蹊徑,創造出具有現代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的新型現代青花藝術。景德鎮一大批中青年藝術家使景德鎮傳統民間青花藝術和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其作品或古拙或抽象,在其生動活潑而又疏簡雄健的筆調間之顯露出氣勢,蘊含著靈性,他們創作欲望強烈,思維敏捷,藝術修養和表現手法求新攀高,是瓷都陶藝界的明日之星。如今,經過眾多陶藝家匠心獨具的創造,青花品種越來越多,表現形式也十分豐富,出現了影青青花,珍珠釉青花、色釉青花,毛地青花,刻花青花等新的表現形式。

結 語

景德鎮青花歷史悠久、飲譽世界、深得人們的青睞,然而它并不是生來就這么完美的,它是經過千百年的歷練,演變而來的。千百年來景德鎮陶瓷藝術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創造方法,獨特的民族形式,獨特的工藝技法,獨特的藝術風格。研究和總結景德鎮青花藝術的發生、發展、演變的歷程,對于弘揚中國陶瓷藝術,繼承古代優秀文化傳統十分重要,它不僅能讓人們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及其杰出成就,而且還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和創造精神。景德鎮青花對于中國文化的闡述,在國際上頗具影響力,我們希望景德鎮青花作為民族的驕傲,以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影響世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敬仰,并能在現代工藝、現代文明的環境下傳播并創造一定的經濟文化效益。充分發揮東方中國傳統文化標鑒的作用。

篇2

關鍵詞:明式家具;材質;美學;藝術特征;儒釋道理念

1明式家具特征與分類

中國古家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家具往往會體現出一定的社會形態、生產方式與人文、美學和價值理念,真正做到藝術性與實用性融合,伴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地域性特色以及民族風格。這些,都是文化的體現。家具藝術到明代時在類型和品種上早已齊備,在構造上也巧妙運用榫卯結構并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1.1明式家具的背景與特征

由于明代隆慶開放,海上交通得以發展,東南亞一帶的紫檀木等一些硬質木材引入中國,成為制作明式家具的重要材料。文人的參與亦是造就明代家具輝煌的原因之一。明清時期許多個私家園林聚集于蘇州城內外,它們的存在不只是反映出一種獨特的生活和文化現象,更體現了當時文人直接或間接地創造了一種生活、居室環境和文化藝術形態,也顯示出當時的社會精英人士的審美情趣和品味。成就了明式家具價值的也正是這種“文人之氣”。《考工記》中所謂“材美工巧”的評價對于明式家具來說是最為貼切的。明式家具的特征可歸納為如下方面:(1)外形簡潔,科學比例,輪廓簡練。(2)結構嚴謹,榫卯精細,牢固緊實。(3)精選材質,保留木材自身紋理。(4)線腳雕飾處理得當,注重細節美。(5)配件豐富,色澤柔美,裝飾巧奪天工。

1.2明式家具的分類

明式家具種類繁多,大致上可按照其功能和使用場所來劃分。楊耀先生曾按其形式和使用功能來總結明式家具并劃分為六大類,即:1.椅凳類2.幾案類3.床榻類4.箱櫥類5.框架類6.屏風類,如圖1。

2明式家具材質的主要種類

2.1主要木質種類

傳統的明式家具大多為木質家具,不同種類的木材產生的視覺美感也大不相同。明代家具用材大體可分為螺鈿、推光漆、大理石、雕漆、紫檀、黃花梨、紅木等,前四種屬于高端家具且非純用木材制作,其他都是當時日常所用之物。又有硬木與柴木之分。硬木家具是以黃花梨、紫檀為最。2.1.1硬木由于硬木具有質地堅硬、紋理優美等優點,所以高端的傳統家具幾乎全部使用硬木。常見的硬木有:紫檀、紅木、黃花梨以及雞翅木等。明式家具的優雅氣派不僅僅包含了時代的滄桑,更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展現出愈發令人著迷的昂貴價值與藝術魅力。明代做工嚴謹細膩、舒展闊氣;清代紅木古家具尤其華麗精致,具有藝術的雕刻美、形式美、情感美、意境美。明式家具材質體現了貴重材質的稀缺方面:有“寸檀寸金”之說。其次是工藝難度,表現在做工昂貴的價值方面:一是傳統技藝的失傳,二是用工量之大,三是技藝之高超。然后是其雕刻藝術,主要表現在歷代民俗圖案及紋飾環境的變化等方面,如圖2。2.1.2柴木(1)核桃木晉作家具常用的核桃木,其質地溫潤而細膩,紋樣美觀且色澤高雅,但材質間差異較大。晉作家具中的仿制京作家具的作品多使用核桃木,給人以高貴典雅、大氣雍容之感。(2)楠木在南方柴木中以楠木為上乘之選,因其紋理柔美淡雅,尤其是金絲楠的木紋中還帶有些許金絲,在陽光下奪目生輝。楠木質地溫和,據傳明清時期的皇帝每到冬季便要睡到楠木制成的床上,十分舒適,冬暖夏涼。

2.2木質美

明代是江南人入主,家具也是為適應生活環境而設計。明朝喜黃,因此黃花梨的出現順應了當時的審美趣向,其加工性能良好且不易變形。黃花梨經燙蠟后呈現出暗橙黃色,木材的密度大且紋理清晰,有暗暗的花紋和淡淡的清香,色澤金黃而溫潤,給人以古樸敦厚的感覺。初次接觸黃花梨家具的人大都不由自主地想去觸碰,這正是因為黃花梨給人的溫暖和親切感使然。它所帶給人們的美的享受亦是其他木材遠不可及的。可見黃花梨之所以在明代家具中首屈一指,與其社會、經濟方面的意義息息相關,更有其地域審美習慣的影響。中國自古便注重自然情趣之美,尊崇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黃花梨上宛若天生的鬼臉好似大自然賜予的禮物,紋樣別致而神秘,與古人“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不謀而同。雞翅木經過打磨拋光,既有鐵力木的紋理,又有細膩光滑的表面,清新淡雅十分具有裝飾效果,可以彰顯主人的品味,深受當時儒雅人士的推崇和喜愛。

3從材質方面來看明式家具之美與藝術特色

3.1明式家具主要用材

在封建社會,大到院落亭閣,小到家具陳設,都足以體現出一個人的財富和社會地位。明式家具如是,例如圈椅的設計往往較為寬大,這其實就是一種可以體現社會地位的方式。而材質上的講究和運用更是如此。紫檀與黃花梨是公認的最“雅靜”之材,有雕花與素面之分。而二者又各具特色,難分伯仲,紫檀顏色深沉,質堅實而密,頗顯穩重,富沉靜美。黃花梨色澤勻凈,其紋理變幻莫測,素雅而不失華貴。從質地來說,質地牢實又須重量適宜。從質感來說,既要光色秀透又要紋理美麗。明式家具以黃花梨為最,由于其本身的自然紋理,在經過燙蠟處理之后,呈現出一種十分內在而又含蓄的美感,木質紋理的自然美通過人工處理所形成的秀雅質感,也是明式家具風格形成的一個必要組成因素。

3.2明式家具用材之藝術特色

明式家具的形態相比于其他朝代并不復雜,甚至是極簡的,構造嚴絲合縫、用料精簡合理、比例勻稱協調、線條細致合宜,其家具物性處處體現著明代這一朝代的藝術特色和文化氣質。從結構、造型、用材、比例、裝飾幾個角度來看,明式家具無一不彰顯著這一時代家具設計和制作的特色,線條雖然精簡但散發出來的氣質卻是自然大氣。在家具造型方面,在加工工藝方面為人喜愛的特點有:比例完美、變化統一、線條極富張力、裝飾繁簡適宜、功能與造型一致等。當然遠不止這些,還包括從材質的選擇到裝飾的精細雕琢,明式家具具有純凈自然、收放自如、沉穩敦厚、清新脫俗、簡實素雅、精致巧妙等藝術文化特色。紫檀、花梨木等硬木木材都十分名貴。紫檀優于其他材質的地方就在于它木質最堅硬,比重最大,紋理最細密,有的紅中透紫,色彩濃厚,觸手質感柔和并且散發著金屬特有的光澤,香氣淡雅。鐵力木質地堅硬,色澤淡紅,時有紋理,作為家具用材相對結實耐用。樣木不是硬木類,較之一般木材堅硬密實,使用廣泛,較為貴重。花梨木做成的家具比例勻稱,舒展大氣,細部處理十分精致,紋飾和線腳的雕琢精美絕倫,材質、紋理、造型有其獨到之處。對于不同的材質,有著深厚工藝的匠師們都能夠依其行順其勢加以雕琢制作,使其展現出特有的氣質神韻。遵從“天時”、“地氣”的,因材制宜,加工裝飾,不是材質原有的氣質,使制造出的家具展現出明代的文化氣蘊,如圖3。

3.3明式家具設計對于傳統文化理念的傳承

明式家具的選材主要通過紋理、色澤和材性來彰顯出儒家所特有的美感——秩序而穩定。硬木質感緊實細密,色澤厚重沉穩,而這些特性與簡單素樸的形態相輔相成。如黃花梨的肌理清晰而有序,可以體現出儒家鮮明的秩序感。而紫檀木色紫若黑,棕眼細密,金星合宜、木質沉穩。儒家平和自然的思想理念為明氏家具注入了古、雅、精、麗的藝術色彩。明式家具使用質感堅實、色澤沉穆的硬木,散發著平和自然高雅的氣蘊,更加體現出這一時代中國人對于自然的追崇,如圖4。

4結論